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評價類題怎麼答

語文評價類題怎麼答

發布時間:2022-08-16 19:08:25

① 怎樣解答語文中的賞析類題目

就多寫出一些類似比喻,排比,擬人這些修辭方法和寫作手法,具體分析他們的作用。注意聯系全文。
如果是高中的話還要找出其中的意象

② 評價類試題解答思路是怎麼樣的

第三個方面更為重要,從信息技術和新生代農民工組織化的集體行動角度來看,你會發現信息技術真的非常的了不起,比如他們可以即時調用各種所需要的信息、知識以及各種經驗。他們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沒有領頭人的情況下,用QQ群建立維權組織;同時他們通過信息技術更容易獲取外界的聲援和幫助。有的農民工說,如果沒有自媒體技術,他們自身的權益就不可能得到外界更多的關注。(【分析】這一段通過「可以」「也可以」「同時」這些表示並列的詞說明了新技術的第三個積極作用:農民工可以調用信息知識經驗、建立維權組織、尋求外界幫助。屬於答案要點。)
G認為,也不可因此過度誇大信息技術的作用,因為線上和線下一定要結合起來才會有作用。農民工在互聯網上虛擬的團結需要和他們已有的傳統人際網路、社會關系產生聯系,需要和他們所在工廠、企業的組織管理機構有直接關聯。(【分析】通過「也不可」這樣表示轉折意味的詞可以看出,新技術存在一定的弊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這一點可以證明新技術的使用不太能夠突破社會結構屏障,屬於答案要點。)
更重要的是,當農民工從互聯網這類新技術中獲益的同時,那些擁有更多的財富和資源的人們卻有能力從新技術中獲得更多的收益。從長遠來看,兩者之間的收益差距實際上拉大了,而後者所增益的部分,大概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從農民工身上獲得的。(【分析】最後一段主要說新技術的使用進一步拉大了普通人和擁有財富資源者之間的差距,實則證明新技術並為真正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屬於答案要點。)
(四)整合作答要點
新技術能否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有待觀察。
一方面,新技術為農民工帶來一些好處:1、為生活交往,就業求職帶來便利,獲得消費娛樂、精神寄託和心理撫慰;2、提供表達渠道,拓展視野,轉變意識;3、調用信息知識經驗,建立維權組織,獲得外界幫助。
但另一方面,新技術使城鄉之間出現馬太效應,兩極分化,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只有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
事實上,新技術只在一定程度上填平了普通人和信息壟斷者之間的某種鴻溝,因此它能否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還有待觀察。

③ 語文各種題型的答題模式。(請回答時,寫清什麼題怎麼答,謝謝)

抱歉 我只能告訴你閱讀題基本答法,以下為公式,請視情況套用:(原載於我的QQ空間)
語文答題公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④ 高考語文答題技巧~!

技巧型題考查方式
①這首詩(兩首詩或句子)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現技巧)?並作簡要分析。②從某個角度(如動與靜、情與景、修辭等)來賞析這首詩。
解題提示
表現技巧是詩人用來抒發情感、表達題旨的一種手段方法,要准確回答就要熟悉古詩中常用的一些表現方法。①修辭手法:比喻、對偶、誇張、對比、擬人、雙關等。②描寫手法:A.襯托手法,又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哀襯等;B.側面描寫;C.虛實結合;D.象徵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種。
解題秘訣
①准確地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②結合詩句分析,為什麼運用這種手法;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術語: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襯托、對比、用典等。
表現手法有:象徵、想像、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 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准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六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06年全國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再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05年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 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 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 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05年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第一問: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
第二問: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
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不錯吧

⑤ 高中語文的新題型「列出評論要點」如何作答

高中語文的新題型「列出評論要點」可以結合材料找到內容中心意思,總結分出幾個層面論述。

基本寫作模式:第一步:引用材料,擺出現象;第二步:從現象中提取論述的觀點;第三步:分析論證觀點(提醒:要聯系實際,緊緊圍繞論點,運用各種論證方法);第四步:總結全文,提出倡議。

新題型「列出評論要點」的寫法舉例:

材料: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來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中國人開始熱衷西方的文化,特別是一些在西方才有的'節日,在我們這里也被隆重地慶祝著。為此,中國人民大學揚名、武漢大學陳喬見等十位名校博士生聯署發表文章抵制過聖誕節。無獨有偶,成都教育局下發通知,要求學校嚴禁學生在12月10日——28日期間上街參加聖誕節群體聚集活動。

論點:

1、切合與符合題意:

(1)贊同博士生和教育局的做法——反對文化擴張、捍衛傳統文化的主體性、警惕聖誕節的商業炒作、娛樂和信仰的關系。

(2)反對博士生和教育局的做法——堵不如疏、消除民族文化的自卑心理、文化交流是經濟信息全球化的必然、對外國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基本符合題意:

(1)提及材料,但論述的重點和材料關系不密切。

(2)只是談喜歡不喜歡過聖誕節,而不涉及節日背後的文化、心理、信仰層面。

(3)沒有針對當今的社會現象進行拓展。

考試小提醒-把握答題風格:

答題不能死摳書本,應該在充分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有所變化,按照自己的思路答題,有邏輯有重點,不要太空洞。對於論述題,不能只乾巴巴列理論條款,盡量按照論文的方式來寫,理論完整論述,自圓其說,首尾呼應。

跨專業考生答題時很容易暴露「外行」本色,因此一定要在答題時體現專業素養,適當引用一些專業期刊和學者論文中總結的觀點,會顯得專業一些。

⑥ 語文閱讀理解各種題型答題技巧

《06 閱讀理解》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ZLZlQc02BOXHYUJ3rHwscA

提取碼: 66ed

1.通讀文章,了解主要內容,揣摩中心思想。

2.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

3.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

4.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⑦ 語文答題方法

常用的語文解題方法
有人認為,語文靠的是死記硬背。其實不然,語文當然少不了記,但是也要有方法的記。語文更重要的是思考。只要你在學語文時,一邊思考一邊有方法的記,就可以把語文學得頗有成績。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5、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6、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即可。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詩歌鑒賞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詩歌是哪一類(按表現手法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按內容分:田園詩、邊塞詩等), 古詩一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志。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系,借何物顯何志。
【第二步】 到詩詞的後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第三步】 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麼畫面,這些畫面有什麼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麼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融,即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有助於了解詩的內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論世,了解作者風格);
③必看注釋(可以藉此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詩眼常常在此。詩歌鑒賞也常常是名句的鑒賞);
⑤必看題干(題乾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結合原詩內容、題干作答,不能空洞地闡述概念。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麼,答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五步】 看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
組織成文時一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
這是一首XX類型的詩,詩人攝取了XX景物組成了XX一幅畫卷(或通過XX形象的描寫刻畫),從中寄寓了詩人XX的思想情感。在藝術特色上,主要運用了XX表現手法,起到了XX表達效果。或這樣表述:這首詩採用了XX(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XX特點,表現了(突出了)XX思想、感情,起到了XX作用。
語文常見題型的解題思路及方法
就語文學科來說,如今閱讀題中主觀題是主流,這類題目,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這些:
1、「理解、認識」類。包括字、詞、句、段、章,要求談閱讀後的理解或認識。這類題目一般應該先作字面解釋,然後再談一點自己的感悟或體會,這種體會應該是在原文基礎上有所聯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2、「判斷、分析『手法』」類。一般包括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論證方法、說明方法、描寫方法等。這種題目,一般應該先作判斷,再答如何用這種方法?作用如何?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賞析類題目,只要按這三個方面去答,就不會有遺漏。而通常會把「如何用」這一點答漏,難以得到滿分。
3、「解釋寓意」類。答題時,應注意由此及彼、由物及人,要充分發揮聯想想像,揣摩作者想說而沒有明說的意思,不可僅就字面意思作答。
4、「指正」類。如「文中的『這』指的是什麼?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什麼等等,這類題目相對而言比較簡單,重點在於讀懂上下文,從中尋找。
5、「體會含義」類。這種題目應由表及裡,可先解釋字面意思,再結合語境探究它的語境義,這語境義也就是作者用在這里的含義。
6、「分析表達作用」類。這種題目一般考察學生對作者用詞准確性的體悟能力。應該先解釋字詞的意思、含義,再說明有什麼作用。
7、「文章結構分析」類。
① 開頭文字起什麼作用?一般說應該根據文體、文字特點作答。在議論文、說明文中起總領全文的作用,在記敘文或小說中起交代環境、鋪墊故事、設置懸念等作用。
② 結尾文字起什麼作用?一般說是總結全文,點明題意,深化主題、升華感情、呼應開頭、啟發讀者思考等作用。
③ 開頭結尾文字一起有何關系?一般是首尾呼應,深化主題等。
④ 中間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或者是總結上文,或者開啟下文。
⑤ 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為什麼?這種題目是考察學生運用材料或取捨材料的能力的,一般是回答「不行」,如果是插敘文字,它具有充實文章內容,幫助刻劃人物,突出主題的作用。如果是舉例論證或說明,那就是論證或說明是否充分的問題。如果是抒情議論的文字,那就可能是過渡的問題。答題時應該具體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
8、「敘述方法優劣的分析」類。
① 順敘:按照事情發生發展自然順序安排材料,脈絡清楚,便於理解。不足的是太死板,無波瀾,較平淡。
② 倒敘:把故事的結局、或精彩片段放在開頭,可起到設置懸念、吸引讀者往下讀的作用。但一定要與順敘結合用,「倒」的部分結束時,語言上要有交代。
③ 插敘:在敘述一件完整的事件過程中,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可以充實文章內容,有助於突出文章主題。但也需要作一定的交代,否則容易造成敘述混亂。具體答題時,應該根據題意作出判斷。
9、「敘述人稱優劣分析」類。
① 第一人稱:給人真實感,令人信服,便於直抒胸臆。但限制了人的視野,敘述空間狹小。
② 第二人稱:便於交流感情,給人親切感,便於抒情。但有環境限制,有明確的傾訴對象。
③ 第三人稱:視野開闊,便於客觀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具體答題時,可根據題目要求,若是問為什麼要用這種人稱,那就答其優點;如果是問改成另一種行不行?那就應分析另一種人稱的缺點。
10、「表達方式的分析判斷」類。常見題型有:
① 指出敘述的要素、線索、組材順序等。這類題只須據有關知識答題即可。
② 分析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一般來說就是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背景,烘託人物的心情,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鋪墊,突出人物性格等。
③ 判斷人物描寫的類型。人物描寫從描寫對象來分,可分為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神情描寫等。一般是起刻劃人物性格的作用。從描寫角度來分可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側面描寫主要是烘托、突出描寫對象。
④ 議論抒情的文字在記敘文中的作用是什麼?一般是起畫龍點睛、升華主題、或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⑤ 指出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見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引資料、配圖表等。其作用都是為了說明事物的某一特徵。
⑥ 指出論證方法及其作用。最基本的論證方法有:擺事實、講道理、既擺事實又講道理。特殊的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推理論證、歸謬論證、舉例論證等。其作用都是為了證明某一個觀點,答題時要把這個觀點找出來。
11、「概括大意」類。先找其文或段的中心句,如果沒有明顯的中心句,就濃縮段意或句意。
12、「仿寫」類。其題型有仿詞、仿句、仿例;其要求有正仿、反仿、發散仿幾種,所以答這類題時,首先應看清楚題目要求,再分析例子的特點,然後根據例子的特點來仿寫。
13、「聯想」類。這類題又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正面聯想,有的則要求反面聯想。其答題思路一般是先確立相似點,然後以相似點為出發點,展開聯想,尋找正確答案。
14、想像寫作題。這類應先找到想像的基點,在此基礎上,展開想像,奮筆抒寫。
15、「對聯」題。應了解對聯常識,注意對仗。
16、文章修改題。常見類型有:
① 用詞不當或不準。② 重復啰唆、語言不簡潔。③ 句式雜糅,不通順。④ 中心句與支撐句不合。⑤ 句式不當,表意不準確。⑥ 句序不當,不合邏輯。⑦ 各部分缺乏銜接。⑧ 首尾缺乏呼應。⑨ 扣題不嚴或不扣題。 ⑩ 標點用法錯誤。
了解了上述常見錯誤後,拿到修改類的題目,就可從以上方面去考慮修改,先找到錯誤,然後作些修改。
詩歌鑒賞答題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4.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
5.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8.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評價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詩歌類別:山水田園、邊塞、詠史懷古、詠物、詠懷(包括羈旅、思鄉、登臨和閨怨)等
情感: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語文答題技巧
一、 要點概括類
1.摘引文中原句作為答案。
2.選取文中重要詞語語句組合成答案。
3.劃分相關內容層次,一般有幾個層次就有幾個要點。
二、 感想啟迪類
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義,聯系中心作答。
2.聯系自己或社會實際情況,引發感悟。
3.遣詞造句,講究三美:運用古詩文、名言警句;恰當運用對比比喻排比等修辭;運用成語。
4.偷梁換柱法:把作者在該文章中的體驗、觀點用自己的話重新演繹一遍。
三、詞句品味類
1.詞語品味:
A.了解詞性感情色彩,揣摩詞語所表達的喜怒哀樂。
B.分析修辭手法,體會詞語的形象、含蓄。
2.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從它帶給你的啟迪去體會。
B.看句式結構(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也不同):陳述句語氣平穩,不溫不火;疑問句能吸引讀者好奇心,能製造懸念;反問句能加強語氣;感嘆句能抒發強烈的感情;排比句層層深入,顯得氣勢磅礴。
C.從修辭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淺顯易懂,具體形象;誇張能突出事物的特徵;擬人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對比給人鮮明印象;反語顯得幽默風趣,諷刺意味強烈。
★答題方式:我認為……美在……它表現了…….
四、 獻策舉例類
1.問題獻策分類
A.自然環境問題:大氣水體污染、生態平衡問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問題等等
B.社會環境問題:農村城市差別問題、留守兒童問題、輟學問題、文明問題等等
2.問題獻策舉例類解題注意事項
A.看清問題,問什麼答什麼,切忌答非所問。
B.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須是可行的、有助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切忌紙上談兵空想主義。
C.創新、發展
五、 句子仿寫類
一審修辭,二看句式,三析句間關系,四品語體色彩,五考慮要保留的詞語和要替換的詞語。修辭、句式、句間關系、語體色彩弄明白了,仿寫也就不難。在沒有答題思路的情況下,要考慮和例句關鍵詞語相對、相同的詞語,
例如:「沒有藍天的開闊,可以有白雲的悠閑」這句子的仿寫。我們通過審題可以知道:1.要保留「沒有… …,可以有… …」2.可以考慮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來替換藍天。3.得出答案「沒有海洋的遼闊,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沒有河流的奔騰洶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沒有高山的險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氣;沒有高樓大廈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溫馨」等等。
六、 語言准確類
1.「××」詞好在哪裡?
★答題方式:用了「××」詞,生動地(准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2.「文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去」:這樣的題目可分四步:
1:判斷,一般是不能刪。
2:解釋這個詞語在這句話中的含義,在程度.狀態.性質.范圍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較:即比較刪掉這個詞語與沒有刪掉以前的區別,一定要結合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意思變為「……」,與實際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結尾一定要有這樣的句子:這體現了(說明了)語言的嚴密性、准確性與科學性。
★答題方式:不能,刪掉了「××」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絕對化;用了「××」詞,准確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留有餘地,具有科學性,體現了語言的准確嚴密。
七、 文段結構類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環節並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類解題模式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選擇它在文中的作用類別。
如果用在文章的開頭,主要是:引起下文,總領全文,引出懸念,開門見山、點題、埋伏筆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間,主要是: 承上啟下,總結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結尾,主要是: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題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畫龍點睛等。
2.概括段意
★答題方式:段意+作用
(二)段落能否刪掉或者段落能否調換類的解題模式
1.判斷能否刪掉或調換(一般不行)
2.判斷這些文段之間的順序關系:並列關系、層進關系、總分關系、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答題方式:不能調換(刪掉),原文採用由……到……的順序介紹事物,調換(刪掉)後不合邏輯。
八、 修辭手法作用類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
其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最常用的還是生動形象。
2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
3誇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
作用: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4對偶: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5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
作用:增強語言的氣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6設問: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
作用: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7反問::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打感嘆號。
作用: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起強調作用
8擬人:使事物人格化。
作用:傾注作者情感,使語言富有神采,
9反復: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的詞語或句式構成。
作用:起強調、突出作用。
★答題方式:這一句採用了… …的修辭手法, 能…....(作用),論述了… …(內容)。
九、說明方法作用類
1.舉例子:使文章更具體、更有說服力,更好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
2.下定義:完整、科學、准確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特點,使之與其他事物相區別。
3.列數字:更科學、准確、具體地說明了……的……特點。
4.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特徵。
5.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
6.作比較:使被說明的事物特點突出(答題要結合內容)。或,突出了……(尋找比較點)。
7.列圖表:直觀形象地寫出了……。
8.作詮釋:對事物的某些特徵作一番的解釋。
9.摹狀貌:(類似於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
10.作引用:更有說服力地說明了……。
★答題方式:這一句(段)採用了… …的說明方法,說明了… …事物的… …特點,起到… …的作用。
十、概括議論文論點類
方法:
1.論點出現的形式和位置: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標題、②開頭、③篇末、④論述過程中(注意承上啟下的過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當碰到文中沒有現成的表達論點的句子時,盡管有一定難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確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據論題和論據,參考作者要解決的問題,准確判斷和提煉作者的觀點,然後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達中心論點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較,找出最簡潔、最明確的句子。
十一、根據短文提出的觀點補充舉例類
一定要看清要求舉什麼樣的例子,是名人的還是其他的。
1.可舉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說服力,並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識面,但一定要寫准確人物、事件,切忌張冠李戴。
2.也可舉凡人事例,可以編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實感,切忌過於誇大,胡編亂造。
★答題方式:人物+事例+簡短評價
十二、論證手法及其作用類類
1.舉例論證:運用具體事例,真實可信,更有說服力,有力地論證論點。
2.道理論證:引用名言,具有權威性,有力地論證論點
3.比喻論證:道理講得通俗易懂,語言生動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地論證論點
4.對比論證: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有力地論證論點(答題要結合內容)
注意:答論證方法的作用時,先從內容上考慮,再從論證角度考慮,「有力地論證論點」一句必不可少。找論證方法時,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順序就可以萬無一失。
★答題方式:這一段(一句)運用了…. 論證方法,論證了……(論點),顯得……(好處)。
十三、環境描寫的作用類
1.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B.回答時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以《孔乙己》為例,開篇關於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紹便屬於社會環境描寫,它揭示了當時社會等級森嚴,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冷酷勢利,為主人公的出場做了鋪墊。
2.自然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A.烘托、渲染……氣氛,為下文埋下伏筆。
B.表現人物……的心情。
C.暗示社會環境。
D.結合具體語境。設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題,與開頭形成照應,使文章形象、生動、細膩,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增強文章感染力。
E.散文中景物描寫作用——用景物襯托所歌詠的對象的特徵,為後文作鋪墊。
環境描寫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六種情況判斷:是否烘託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氣氛;是否設置了背景;是否烘託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題;是否推動情節的發展。
十四、表達方式作用類
常見的表達方式如:記敘、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記敘:要結合具體語言環境來分析。
抒情:引起讀者的共鳴,深化中心,畫龍點睛。
說明: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
描寫:身臨其境,栩栩如生
議論:點明中心,升華主題
★答題方式:本段採用了… …的表達方式,表達了作者的… …感情,起到……的作用。
十五、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類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語言、動作、神態、肖像、心理(正面、側面、細節)描寫。
★答題方式:本段運用了… …的描寫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側面描寫用襯托)……形象,表現了……性格,體現了……精神品質等。
十六、指代詞指代對象的判斷類
常考的指代詞有:這、那、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方法:一般是往前找;找到後,將其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當通順。
答疑解惑
1.做閱讀題應該怎樣把握時間?
閱讀科技類文章,應抓住它的要點,不一定非得把全文都讀得特別透徹,關鍵是抓住題目要求考生准確理解的信息。把握住這一信息,就可以比較快地進入實質性問題,如此,這道題目就可以很快解決。具體時間,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對於一般能力的同學來講,大概十分鍾左右能夠解決。文學作品類文章的閱讀,包括新鮮信息的容量相對較少,要考查鑒賞和分析的能力可能性大。對這類題要有相應的答題技巧,時間,大概有十分鍾或者十五分鍾就能解決。
2.怎樣做文學鑒賞題?
應該把握幾個要點:一、用什麼手法;二、這個手法的基本作用;三、它對於表達文章的中心有什麼意義,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還有就是需要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現的中心之間要搭一個橋梁,這樣就能夠在現代文閱讀的文學鑒賞題中獲得比較理想的成績。
3.作文的主題直接寫出來好,還是含蓄一點好?
對考場作文來說,直接寫出主題更好。考場作文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獲得較高的分數,且讀者就是兩三個閱卷老師。與其讓他們琢磨半天(其實也沒有時間去琢磨),為何不明白地擺在他們面前呢?如果能很含蓄,同時又能很清楚地讓捕捉到,這當然也是很好的事。不好的就是晦澀,非常隱蔽、隱晦,老師讀半天讀不明白的作文不好。考場作文不只是中心思想一個方面,整個文章的文風也應該是明朗一些,簡單一些,不要過於復雜和拖沓。
4.作文題目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寫上題目。從歷年閱卷來看,總有些同學把題目忘了。忘掉題目的損失絕不是僅僅沒有擬上題目扣掉的一分、兩分,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閱卷者看到的作文沒有題目,沒有眼睛,肯定不會有好印象。而且,作文的題目是引導閱卷者抓住這篇作文的要旨、線索和核心問題的,沒有題目,就失去了線索,就不容易把握,所以損失不僅僅是沒寫題目這一點。第二個不好的方面,就是把話題誤認為是題目,例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就認為題目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樣也可以,但是失去了一個利用這個文題展示文章線索的機會。好的作文題目,頭一個應該是可以提示作文的中心和主要線索的,或者這個題目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當然應該是精煉的,應該是帶有文學意義的,這樣的題目比較好。
5.怎樣備考文學鑒賞題?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表現在:①「鑒賞評價」是現代文閱讀的重要內容,它要求評說文章思想內容,初步賞析文章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的較高的能力要求;②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可能就某一方面單獨命題,也可能分析歸納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內容、以及評價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結合起來命題。
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應該把握幾個要點,第一是用什麼手法,第二是這個手法的基本作用,第三個就是它對於表達文章的中心有什麼意義,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還有一點就是需要略作分析,在手法和表現的中心之間要搭一個橋梁,這樣就能夠在現代文閱讀的文學鑒賞中獲得比較理想的成績。

作為多年的語文教師,這套方法在很多同學身上都發揮了應有的效果,希望對你有用!

閱讀全文

與語文評價類題怎麼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5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2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7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7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2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0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3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8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5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2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3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8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1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4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0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