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指導學生有效朗讀
「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
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
」可見朗讀是指導學生感受語言情境,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蘊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力、領悟力、品評力、表現力的有效手段。
是訓練學生理解課文,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想像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新課標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
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器官並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顯然,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老師應盡的職責。
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語文課中想讀、能讀、樂於讀、讀出感情、讀出個性。
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讀出情趣
1、朗讀不是簡單地把文字轉換成聲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而這種情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
感情如何來調度動。
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生往往對直觀、生動的事物最感興趣,課堂上可以適當的運用一些多媒體、音樂、片以及老師的范讀來渲染課文情景,首先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會對所讀的內容產生興趣,產生讀書的慾望。
例如: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文章,為了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朗讀氛圍,可以在網上找出很多課文中所寫到的秋天美景的片或者布置學生利用雙休日到郊外找秋天等,上課伊始把片展示給同學們看,他們不禁會發出陣陣贊嘆聲,因勢利導,這麽美的秋天,同學們誰能通過朗讀來讓大家感受到秋天的美麗。
想學生會爭先恐後地舉手的,每位同學都會盡情地抒發自己內心對春天的贊美和喜愛。
2、老師的范讀也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久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
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鑽研教材,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進入角色。
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帶學生進入意境。
二、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品評朗讀,讀出時效。
在很多閱讀教學課堂中常常存在朗讀時間不充分的現象,充斥於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
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准生字新詞,但實際上還有不少同學連一篇課文都未讀完,老師就示意學生停下來,馬上轉入到下一個程序了,朗讀成子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
而常常觀摩學習的名師課堂中,老師往往要讓學生在文中走幾個來回,熟讀課文後才進入學習理解環節。
所以要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監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每個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勿勿過場,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緒,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學生朗讀完畢後,老師要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足,適當點撥,給予鼓勵,並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逐漸在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會朗讀的基本方法。
卡耐基曾說:「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
」小學生尤其喜歡贊揚和鼓勵,因此老師應帶著欣賞的態度去聆聽和感受學生的每一次朗讀,讓他們體會到被賞識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但是對學生所出現的明顯的錯誤也不能一味的誇獎和稱贊,明明學生讀錯了字,讀得也不是很好,還一個勁地誇真棒真好,這種單一的大而空的評價形式,極不利於學生讀懂、讀好課文的。
好的教師應善於巧妙、機智地誘導評價學生,做到引而不發,不經意地找出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進的地方,這樣既成就了學生成功的願望,又能使學生對自己的不足心領神會三、創新求異,方式多樣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很多,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如老師的輕聲示範或者是藉助媒體的范讀,但無論是放錄音還是老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
2. 如何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傳授語文知識的重要手段。無論講授哪種體裁的課文,都離不開朗讀這個環節。多年來,我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朗讀訓練,從語調、語氣、重音、停頓等方面加強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把握文章線索,逐層深入指導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不是講授重音、停頓等朗讀知識,而是要先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弄情文章里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分清誰是主要人物,誰是次要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如何,作者的態度如何,使文章中所描寫的一切形象、一切細節在自己的頭腦中產生清晰完整的概念,進而弄清文章的感情線索。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朗讀活動,把作者所抒發的感情准確、真實地再現出來。
如《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一文中寫出三個人物:
老漁夫——善良、誠實、怯懦;
老太婆——貪得無厭、驕橫暴戾;
金魚——一個為報恩而一次次滿足老太婆要求的萬能的神的形象。
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海水逐步發生變化,由發渾到不安靜到陰暗,按照對老太婆貪婪、橫蠻不滿的程度逐步升級,到最後達到了高潮,海面起了黑色大風浪,激怒的波濤翻動起來,表明金魚的忍耐已超過了極限,憤怒達到了極點。通過這樣的分析,使學生從情緒、感情及作者的態度等方面對文章的內容有了全面的理解,從而運用語言、語調的變化,重音、停頓的調節,把作者的愛憎准確、鮮明地再現了出來,加強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二、抓住文章中心,明確朗讀基調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向學生交代一些有關文章的時代背景等知識,再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深入分析,准確地概括出中心思想,進而確定朗讀的感情基調,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
如《窮人》一文寫生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漁夫的妻子桑娜在「勉強填飽肚子」,「自己五個孩子已經夠受的了」的窮困境遇中,收養了病死的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表現了窮人之間的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階級感情和深摯的同情心。由於桑娜擔心丈夫不同意收養西蒙的兩個孩子,一直處於擔驚受怕、顧慮重重的矛盾心理中,使文章的基調充滿了緊張、壓抑的氣氛,要把桑娜憂慮、驚懼和義無反顧收養西蒙孩子的矛盾心理和微妙的情緒變化准確地表達出來,就必須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桑娜救助西蒙孩子的感情基礎,通過恰當的語調調整,生動、鮮明地表達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有些文章寫的是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事,必須先交代時代背景,幫助學生了解事件的歷史意義和重大影響,從而准確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狼牙山五壯士》記述的是抗日戰爭中反掃盪的事,文章通過五壯士為掩護群眾和部隊轉移,牽制並誘使敵人進入狼牙山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事跡,表現了五壯士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對黨、對人民無比忠誠的精神,全篇基調豪邁、悲壯。朗讀時要把五壯士痛擊敵人、誘敵上山、引敵上絕路、英勇殲敵的頑強戰斗精神准確地把握住,才能更好為跳下懸崖的壯烈場面作好鋪墊,更生動地表達出五壯士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
三、深入角色,體味真情實感
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首先要理解課文的內容,然後指導學生把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從中獲得的感情信息消化吸收,深入角色,體味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最終通過朗讀正確地傳達出來。
有些學生雖然對課文內容有較深刻的理解,也產生了愛憎的感情,但由於沒有完全進入角色,致使朗讀時感情表露得不充分,造成朗讀內容和思想感情的脫節,達不到感染別人的效果。
如《金色的魚鉤》一課,老班長奄奄一息,小戰士喊:「老班長、老班長!」《邱少雲》一課里戰士們「為邱少雲報仇」的怒吼,朗讀時必須是發自內心的感情,語調才能自然、生動,才能觸動人心。
再如《金色魚鉤》課文中「小梁別浪費東西了,我……我不行了啦,你們吃吧!還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見到指導員,告訴他,我沒有把你們照顧好,看,你們都瘦得……」朗讀時,要抓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強調邏輯重音,讀出真情實感,才能使文章中蘊含的感情得到充分發揮。
朗讀是講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好朗讀教學對講讀課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好的朗讀指導課,能將作者、讀者、聽者的感情聯系在一起,既使學生吸取了知識,又受到了感染、教育,促進了講讀質量的提高。
3. 如何指導學生語文課堂上的朗讀
指導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門藝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情動於中而形於外。如果離開朗讀這一中介,學生很難走進課文,當然更談不上讓人物活起來。 指導學生進行朗讀的要求與方法:一、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過朗讀,把人物語言中蘊含的思想感情讀出來。 方法之一: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和對話中的標點符號,從中體會人物的處境和思想感情。例如指導學生讀《珍貴的教科書》中指導員說的最後一句話: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我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一開始,學生就讀得低沉無力了,省略號被忽略了。後來,學生明白了這里的省略號是因為指導員身受重傷,說話上氣不接下氣時,再讀,聲音就既弱又斷斷續續了。我經常提醒學生讀書要讀標點符號,因為它們也有表情達意的功能。 方法之二:啟發學生給人物對話加提示語,通過加提示語進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教《狐假虎威》時,有一位小朋友在狐狸說的老天爺派我來管理你們百獸,你吃了我,就是違抗了老天爺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膽子這段話前面加了狐狸吹牛說的提示語。應該說他理解得不錯,但他沒讀出吹牛的語氣。我說:你這樣讀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話,你的命可就沒了!我這么一說,第二遍他讀得就好多了。這種啟發,讓學生進入角色。即透過全文,透過提示語和標點符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是最重要的。 二、讀出話外音 有些課文中的人物對話,是話里有話。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魯迅見周曄讀《水滸傳》馬馬虎虎,常常把這個人做的事,安在另一個人身上,便說道: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還有,一天吃晚飯時,魯迅說道: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都是話中有話。讀這些句子,要先讓學生理解話中之話是什麼,懂了,再讀。或者老師示範,讓學生看老師讀(讀這樣的話,表情特別重要),通過看老師讀,去體會話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讀出話中話來。一般地說,這樣的對話比較難讀,但如果讀好了,也特別地有意思。學生會在讀中,在聽中,感受朗讀的魅力,感受祖國語言的表現力。 三、讀出人物的身份 有些課文中的人物對話,朗讀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說話人的身份。如《驚弓之鳥》的魏王和更羸,《西門豹》中的西門豹、巫婆和官紳。身份不同,說話的語氣自然也就不一樣。指導學生朗讀《驚弓之鳥》,我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學生讀魏王的話就有了國王味,讀更嬴的話就有了大臣腔。有的小朋友讀魏王說的啊,你真有這樣的本事一句時,還用手做了個捋鬍子的動作。在他的想像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這不就把人物讀活了嗎? 指導朗讀的另外一些方法:一、范讀老師的范讀,也是一種指導,而且是更現實、更直接的指導。但范讀要選擇好時機,一般不要在學生讀課文前范讀,這樣做,告訴的成份太多。當學生讀得不盡如人意時,處於憤、悱狀態時,我才范讀,即使這樣,也沒有強加於學生的意思。我總是這樣說:讓我讀讀看好嗎?我的范讀常常略帶誇張,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對學生來說,正統不如卡通。好的范讀,不僅有指導作用,而且有啟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備課首先備讀。實踐告訴我們,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教學方法往往也就隨之有了。 二、藉助錄像 由於學生的年齡、智力等方面的特點,加之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對於課文中涉及到的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的內容,要求他們與作者產生共鳴,完全投入到課文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中去,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運用錄像這種聲形並茂的信息載體,讓學生進入形象的世界,使他們身臨其境,激起他們的朗讀興趣。 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中描寫五壯士壯烈犧牲場面時,作者情感的高潮全部集中在幾位戰士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口號聲上。當要求學生情感朗讀時,學生的處理方法往往比較簡單,只是單純的放開喉嚨,提高音調罷了,完全沒有讀出悲壯的感情來。於是,我上網選取《狼牙山五壯士》中的幾個片斷,播放給學生看,當播放到五壯士英勇跳崖的鏡頭時,學生們的情緒被感染了,完全沉浸在畫面所營造的悲壯氣氛中,由衷地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人民萬歲的雄壯口號,語調慷慨激昂,情緒也久久不能平靜,從而完成了一次高水平的朗讀,並對理解課文內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藉助音樂 在朗讀中,配上合適的音樂也是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一個重要方法。音樂雖然不像錄相那樣直觀,不能造成視覺可見的圖景,不能敘述事件的經過,但是它最易激發人的情感,喚起人的聯想與想像。 如,在學習《月光曲》這篇課文中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這部分內容時,文中有一段文字相當優美的描寫,在短短的幾句話中,描寫了海面由平靜平和到風卷浪涌的變化。在教學時,我播放了《月光曲》中描寫這部分內容的音樂,學生從樂曲中很明顯地感受到了音樂由先前的舒緩寧靜,慢慢變成激越慷慨。他們彷彿親眼看到了灑滿月光的海面的這種變化,當我要求他們去朗讀時,他們已經有了對這首樂曲的情感體驗。知道如何去把握語音、語調、語速的轉折變化,聽著他們時而舒緩,時而緊張,時而柔和,時而高亢的朗讀時,連我也深深地陶醉了。 朗讀是眼、耳、口等多種感官與大腦共同參與的較為復雜的認知活動,朗讀訓練溝通著聽說讀寫,聯接著知情意行。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和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更陶冶了情操,培養了美的情感,同時也為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4. 試論如何加強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 范讀激趣,走進語感
范讀是引領學生走進語感的有效方法,教師的范讀可以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教師在范讀時,倘能夠披文動情、入境,用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情感經驗直接給學生以熏陶,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准確、鮮明的感知,甚至進行深入的內心體驗,學生將有可能迅速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意蘊,從而獲得「即時語感」 。
如在教學《莫高窟》這課時,我先配上輕音樂,動情范讀,學生閉目靜聽,邊聽邊想莫高窟的景象,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微笑著、嘆著,漸漸地形成課文所需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在聽讀中感受到強烈的語感熏陶,進入了課文的意境。出於教師的口,入於學生的心,增強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
此外還得注意范讀指導方法的多樣性,可採用教師真人范讀,或媒體手段范讀,讓學生在學習中糾正自己的毛病。為了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還可以訓練骨幹,以點帶面,即培養朗讀尖子,讓他們去指導其他同學,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二、精讀細品,誘發語感
要有比較敏銳的語感,還必須經過嚴格的語言分析訓練,這語言分析,也就是「咬文嚼字」。雖然小學課文很淺顯,但也要進行「咬文嚼字」的訓練。具體方法有:(1)比較法——比較法就是把文中的重點詞換成意思相近的詞,再細細品讀,反復比較,來體會文中用詞的准確、優美。運用比較法,要先初步體會詞語在句中的意思和整個句子的意思,再換詞比較,體會文中用詞的表現力。(2)情境法——引導學生把有關詞句情境化,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詞句。如在教學《草原的早晨》一課第一自然段時,隨著悠揚動聽的音樂,播放起一幅幅美麗的草原風光圖片,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牽引到了遼闊、美麗的大草原,然後我引導孩子們說說這個「鋪滿新綠的草原」在你腦海里是怎樣的?小手爭先恐後地舉起來了,他們說:「草原上的小草是剛剛長出來的,所以是新的……」有的說:「草原很大,一望無邊,就像鋪了一層綠的地毯,我真想在上面打個滾……」,頓時,簡簡單單的文字便有了生命,有了色彩,有了感情,透過文字,看到了一幅美麗的草原風光圖,感受到了春天草原的美好,受到了美的熏陶。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說孩子們的語感沒有得到誘發?孩子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上「咬文嚼字」,愛上這令人陶醉的朗讀?
三、品讀想像,獲得語感
通過語言文字進行想像,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彌補這個缺點。」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需幫助學生憑借想像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世界。同時,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感。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語感。
如教《鳥島》一課時,要讓學生感受鳥島的鳥多,窩多,蛋多。藉助多媒體錄音,讓學生邊聽邊想,你好象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讀完後,學生說:「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鳥聚在一起非常熱鬧。我好象聽到各種各樣的鳥兒,有的在歡快地交流著,有的在唱歌,有的在散步,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教小鳥學飛翔……」「我還看到許多的鳥在孵蛋」「我好像地上全是鳥蛋,你一不小心就會踩到鳥蛋」接著學生邊讀邊在腦子里想像,這樣,學生在情不自禁中就把鳥島的熱鬧氣氛有感情讀出來了,語感也得到進一步的訓練。
四、美讀感悟,積淀語感
葉聖陶先生一向重視語文課中的美讀。他指出:「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
《珍珠鳥》作為一篇狀物抒情記敘文,運用美讀法教學,非常適合。我在學生充分朗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入:「作者是怎樣看珍珠鳥的,作者又是怎樣寫珍珠鳥的呢?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你覺得這段話中哪個句子寫得特別美?再說說你對這個句子的體會。」學生自讀課文,潛心品讀美的語言。隨後組織匯報交流。對學生的交流,教師做兩個層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層次。對多數的語句,只要學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張開,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讀好,讀美這些語句上面;二是點上的層次。對極少數重點語句,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感悟情況,作出相應的點撥和必要的示範。使學生明白,哦,這樣的朗讀才更美,這樣的朗讀才真正走進了課文所創設的情境,從而收到訓練語感、積淀語感的效果。
五、賞讀共鳴,豐富語感
賞讀時,隨著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人的內心就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愛作者之愛,恨作者之恨,這種感情共鳴是閱讀的最高層次。因此,在語感訓練上,要努力尋找文章對學生思想感情的觸發點,使學生對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在教學《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時,孩子們的心裡如王維一樣「思緒萬千」,胸懷中彷彿積聚了滿滿一腔真情的清泉,這腔清泉需要
5. 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誦指導
朗讀,是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表達出來的過程。語文教學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而朗讀是其中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一直在尋找指導朗讀的方法。走出了機械的模仿,走出了技巧堆砌的訓練,學生的朗讀開始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真情。現就如何有效指導朗讀和評價說說我的看法。
一、朗讀方法
1.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是感情朗讀的前提,理解感受越深刻,越能讀出感情來
教學設計以及課堂引導應該考慮到學生對學習內容有充分的理解感知。一般來說,抓住重點詞語的理解,或者藉助圖片、音樂等多媒體輔助手段,讀寫結合訓練等都是促進課文內容理解感受的好方法。
2.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尋找一個恰當的切入點進行朗讀指導
比如執教《去年的樹》時,在讀鳥兒和樹根的對話時,一個女學生深情並茂地朗讀,語氣那樣的著急,那樣的迫切。當時馬上反問學生:「你為什麼讀得這么急,這么快?」或者「你為什麼要這樣讀?」學生回答:「因為大樹和鳥兒是一對好朋友,大樹不見了,小鳥很著急,而且小鳥還答應過大樹給它唱歌呢!」這樣,朗讀指導就得到了很好的歸位。而後面的兩處鳥兒焦急的問話,可以全部一起展示,把鳥兒一次比一次著急的內心世界釋放在學生面前。同時,老師可以用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它們串連在一起,這樣可以更直接,更快地讓學生走進文本。
3.要重視朗讀的形式多樣化
通過齊讀、個別讀、分角色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配樂讀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尤其應該注意加強個別朗讀指導。齊讀、分角色讀只能夠起到營造氣氛、促進課文理解的作用,因為有部分學生在齊讀中是濫竽充數的。在個別朗讀中,容易發現問題,才會使朗讀水平有所提高。
4.重視朗讀的層次性
每次朗讀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這就要求教學設計和老師的引導應該有層次,做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情感上有一個升華,如聽一位名師執教的《伯牙絕弦》一課,導入之後,讓學生大聲讀三遍課文,前兩遍把字音讀准,第三遍對照注釋讀,然後多媒體出示劃分好節奏的課文,學生再讀。在學生理解文意後,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讀,每次的要求都不一樣,這樣學生的朗讀會一次比一次好,一天比一天強,一年比一年棒。
以上談了朗讀方法的指導,而朗讀評價則更應該受到重視。
二、評價方法
評價包括老師、學生、師生之間的互動評價。老師的評價語必須做到有效,充分發揮激勵、引導、點撥、組織管理等作用,能夠針對學生朗讀的實際情況給予及時的示範,這樣評價才能落到實處。所以,教師要豐富對學生朗讀指導方面的評價語,這樣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那麼怎樣評價才有效?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翻閱《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你會發現,在九年一貫的課程目標中,沒有哪一個目標能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那樣被反復強調。讀正確就應該做到不讀錯字、不添字、不重復、不顛倒字詞,還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流利是在正確讀的基礎上才能達到的,流利地讀主要是不斷讀,不讀破句。讀正確、流利,要做到嚴字當頭,就連標點符號也不要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而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那就並非易事。所謂有感情地讀,是指在朗讀中要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簡言之,讀出自己的感受就是有感情的朗讀!
那麼老師在評價學生朗讀時就要針對這三方面,做到有針對性。如,「你今天讀的真好,沒加字,也沒漏字。」又如在講授《驚弓之鳥》一課時,有個老師這樣評價學生:「從你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一個自信的更羸」,等等。總而言之,教師要根據這三方面的要求來評價,時間長了,生生評價自然就能落到實處。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抓好朗讀訓練,用智慧的評價語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課堂充滿讀書聲,堅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探索和思考,語文教學一定會變得更加生氣勃勃。
6.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朗讀能力論文
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可見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朗讀訓練是否有效,是閱讀教學是否成功的主要標志。目前,朗讀教學已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關注,但實際教學效果卻並不如人意。多數學生能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但能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的學生卻是極少數。那麼,如何強化朗讀訓練,有效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哲學家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模仿能力極強。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對朗讀的技巧掌握還不夠,教師在課堂上聲情並茂的范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使學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斷句,如何停頓,以及語氣的變化。高年級的學生盡管掌握了一些朗讀技巧,但教師的范讀仍很必要。好的范讀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直接領略文本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體會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教師該范讀時要范讀,且不可簡單使用錄音代替,失去范讀的直觀作用。實踐證明: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證課堂上讀書的時間。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提高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提高無不要求教師以教材為根本,以課文為依託。只有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與文本打交道,從中獲取信息,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能力。語文課上,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然而,很多教師的語文課變成了一問一答的問答課。有的語文課上,教師一會兒讓學生聽錄音,一會兒又讓學生看影視,一會兒讓學生去表演,學生朗讀的時間少得可憐。還有的教師生怕學生對文本不理解,文章講不透,不厭其煩地講解,把學生朗讀的時間變成了教師的演講。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則自曉其義也。有效的朗讀勝過教師透徹的講解,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去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上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
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文質兼美,可讀性強,人文性強?。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文章體裁、內容的不同,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不同?。說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適用於介紹性的語氣讀,不宜進行朗讀訓練。而敘事寫人的作品,言辭優美,故事情節曲折,感情變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語言華麗,感情色彩濃厚;古詩文和現代詩歌節奏感強,含義深遠。這些題材的文章都適合進行朗讀訓練。一般說來,體現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語句,最能表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教師把這些內容作為朗讀訓練的重點,更能准確地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內容進行朗讀訓練的目標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月光曲》最後三個自然段時,是為了啟發想像,體會意境;指導朗讀《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時,是為了領會寫作技巧及表達方法。
四、 積極創設朗讀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要使學生越讀越好,越讀越美,教師就必須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創設朗讀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有效地范讀,多媒體的使用,背景音樂的播放,以及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提示語等。我在引導學生讀《荷花》一課第四自然段時,我先聲情並茂地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學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像自己也變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後,我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想像配樂表情朗讀課文,學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麗,對大自然的熱愛之中。引導學生讀《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我採用煽情的「挑撥」提示語:「一兒不服曰」、「一兒扯著嗓門曰」、「一兒腳跺地曰」,讓兩組小兒的辯斗愈讀愈激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學生也是在反復地讀,但讀的效果與我們平時機械的讀截然不同。
五、朗讀的形式要多樣化。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有齊讀、領讀、輪讀、輕聲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等。一般說來,低年級常運用輕聲讀、齊讀,分角色讀,以增強學生的讀書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年級宜採用個別讀,默讀,有利於靜思默想,潛心思考。一節課中,教師可採用幾種朗讀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種方式為主。如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適合個人朗讀,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對話較多的課文或片段,則適合分角色朗讀,如《陶罐和鐵罐》;節奏感強,感情飽滿的課文,尤其是詩歌,則可進行集體朗讀;而詞句艱深,含義深刻的課文,則需要教師適時范讀或創設情境導讀,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
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主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加強對朗讀技巧的指導。訓練時引導學生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來設計重音、停頓、語氣和語速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對於描寫突然
7. 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進行朗讀指導
1 要有明確、具體的朗讀目標。
亂讀、濫讀不是朗讀。一部分教師僅僅把朗讀看成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簡單過渡。教師缺少給學生朗讀的具體任務和目標。在學生朗讀課文時,也沒有用心聽,忙著板書或自己思考著下一個教學步驟,而對於學生的朗讀情況關注度不夠,因此更無法指出學生剛才的朗讀時出現的問題,最終只是無所收獲的朗讀。所以在朗讀前教師應給學生布置具體的任務和目標。如在初讀時,老師要要求學生讀准字音,讀准句讀,讀通讀順課文。從而讓學生慢慢地進入語境,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和情感美。進而在初步理解基礎上進行表達性朗讀,在此其中讓學生去試讀、練讀,從而讀出味道,讀出感覺,讀出情趣。
如《紫藤蘿瀑布》一文,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讀出「一片輝煌的淡紫色的明凈色調,像瀑布從空中垂下」的磅礴氣勢,「紫色條幅上的點點銀光」的生命的歡樂,教學生讀出「瀑布」的高下,「瀑布」的曲線,「瀑布」的動感,「瀑布」的光彩歡快,生動與熱烈,通過朗讀,讓學生全面感受本文的語言美,同時更深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通過朗讀教學既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讀教學為語文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朗讀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對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從而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 要用靈活、多樣的朗讀方式。
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但不同形式的朗讀有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為能准確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調動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水平的提高,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等。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充分發揮朗讀的作用,全面加強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通過精心地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從而使師生的朗讀達到聲情並茂的水平,全面展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為語文的教和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朗讀時如需激情引導時,應用范讀指導。如在教光未然的詩歌《黃河頌》時,教師應自己示範朗讀。讓激情澎湃的朗讀感染學生。讓學生產生馬上想朗讀的熱情,從而情不自禁地讀起來,並自然而然地進入詩歌的境界中去。然而,范讀也只能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一味的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課堂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中的精華部分,而不能漫無目的、從頭至尾、一遍又一遍地去讀。如在《月光曲》一課中描寫月光內容的段落是精華部分,老師可在播放《月光曲》的過程中示範朗讀,讓學生閉著眼睛,想像大海的景象,使學生較快地融入課文描繪的情景中去,再指導學生朗讀這種部分內容,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的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節有不同的作用,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互換一下先後次序,它們所擔負的不同任務、教師要體現的目的和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對朗讀訓練過程精心設計,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以下為幾種重要的朗讀形式。
有表情的朗讀為美讀。這種朗讀方式要求教師要創設情境,適合意境優美的詩歌和散文。教師通過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進行感悟。放錄音的過程要求學生對比課文,邊聽邊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讓學生朗讀,對比兩者的朗讀情況,從而讓學生明白該如何讀,進而領悟文章的內涵。使學生品味到朗讀的樂趣。
分角色朗讀適合戲劇作品和小說中的對話描寫。它有利於提高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如在教《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時,請七位朗讀水平好的學生來分別朗讀童話中的七位人物的語言,學生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使全班同學進入到童話的情境,尤其是讀到皇帝的新裝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後,部分學生皺了皺眉頭,顯示出對皇帝的虛偽、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惡行徑的厭惡。分角色朗讀也應注意形式的多樣化,可讓個別男女生分角色讀,可讓幾個小組的學生分角色讀。
配樂朗讀。歌曲既有優美的旋律,又有美妙的意境。配樂朗讀,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盡快進入角色,調動課堂氣氛,感染學生,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進行配樂朗讀時,要注意樂曲與課文內容的相輔相成。
背誦就是誦讀。古詩文教學適合這種朗讀模式。等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深入的理解後,教師應要求學生背誦古詩文。這樣既能加強對課文的認識,也能增強語言感知能力,從而積累佳詞妙句,品味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升審美能力,養成高雅氣質。
總之,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全面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全身心地去指導學生朗讀,有效地進行朗讀教學,從而讓教師和學生的朗讀達到聲請並茂、和諧婉轉的水平,全面表現出作品的音韻美、語言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進而為語文的課堂教與學及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8. 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指導學生的朗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根據這個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感情,在讀中品詞賞句,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自悟自得,從而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創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一、朗讀要充分展示學生個性 如,在教學《五彩池》這篇課文時,在指導學生分析完了五彩池的不同形狀後,我並沒有以優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讀為標准,而是啟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各自對這段文字的體會。可以是驚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兒欣賞的,等等。這樣就使得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充分的發揮。讀得投入,讀得愉快輕松,也讀出了更多的創新空間,讓學生的個性淋漓盡致的張揚。學習語言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個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所以,讀書並不是「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的過程,對於句子的理解、體會各不相同,讀出來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必須要鼓勵個性化的多元朗讀,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各盡所能,在朗讀中將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與人分享,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二、注重精講多讀。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讀是學生學習課文的基本方法。少講多讀,精講細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條原則。教師要堅定樹立「講」為「讀」服務的教學指導思想,做到「精講多讀」。認清教師的「講」是為了幫助學生疏通思想、指點迷津、撥正方向。因此,課堂上,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講,講在點子上,講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通過「精講」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讀。以讀代講。對課文中文字淺顯、學生一讀就懂的部分,教師無需再作詳盡地講解,可以「以讀代講」。而那些易於意會卻難於言傳的句段,教師很難把它講得更傳神,就應當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情感,以此把不可言傳的感情讀出來。通過這種以讀代講的方法,促使學生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讀」是閱讀教學的特徵,要把它貫穿於整個閱讀教學的始終。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必須以「讀」為基礎,將「讀」體現在每個教學環節中,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閱讀教學一般要做到三讀:初讀、細讀、精讀。只有將這三「讀」落實好,讓學生多讀,才能達到《大綱》提出的「正確地讀、流利地讀」這一基本要求。
三、引導讀中領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和「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如教學《火燒雲》中的一段:「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我引導學生注意閱讀的體驗:哪一個字用的好?為什麼?有的認為「紅」字用得特別好,有的認為是「火」字,有的認為是「燒」字。學生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議,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句話,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是「燒」字。接著學生大膽發表了各自的意見:「燒」字讓我們感覺顏色特別美;「燒」字讓我們看出火燒雲在變化;「燒」字讓我們有天空的雲從西到東移動的感覺;……這種自悟自得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閱讀時依託語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經驗認識和想像,喚起活生生的形象,體驗到文章蘊涵的人類文化的精華、人文價值以獲取美好的感受。
四、指導自主閱讀 語文感悟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做長期的、細致的、積極的引導和訓練。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堅持「以讀為本」的訓練,學生與語言充分地面對面接觸,品嘗語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情感溝通,產生共鳴,從而達到以讀為本,構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之目的。 每篇課文教學的內容都是極為豐富的,而教學的時間卻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選准「讀」的內容。只有選准了「讀」的內容,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品詞析句、體味情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達意的工具,鮮明的態度,真實的情感是朗讀的靈魂。而選擇好了「讀」的方式,找准了語言文字情感的基調,才能與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湧起隨之而至的激情,鮮明的態度與真實的情感也才能從「讀」的聲音語調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總之,教無定法。在朗讀訓練中只有充分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生情發於心間,又能溢於言表。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對於朗讀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以讀為本」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同時,尋找朗讀指導的全新對策,也就成了現代閱讀教學急待探究的焦點。相信經過我們每位重視語文教學的老師潛心努力,充滿「情感」的課堂朗讀定能在學生、老師和作者這三者之間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梁。
9.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
一、激發興趣,體味真情實感
朗讀是「口耳之學」,朗讀教學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聽」。課文的語言琅琅上口,適於朗讀,其中的古詩、散文等,更是培養學生朗讀的好文本。教師可以通過有感情的范讀,以優美的語言、逼真的形象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例如,教學《荷花》一文時,教師先以有感情的配樂范讀,把學生帶入美的意境中。之後,在這種意境中進行全文的以讀串講。如在讀描寫「荷花」的句子「落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時,要學生理解「挨挨擠擠」是寫出了荷葉長得多而密;「碧綠」寫出了荷葉的顏色;「大圓盤」寫出了荷葉的形狀,這句話點出了荷葉長得十分茂盛。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讀出荷葉的這一特點呢?在個別讀、評議、自由練讀中,學生就會發現「挨挨擠擠」要重音輕吐讀,才能突出荷葉多而密,而「碧綠」和「大圓盤」要讀得重些。接著在理解課文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的所見所聞,展開合理的想像,進一步感受荷花開放時的不同美姿。
二、理解課文內容,把握真情實感
一篇感情豐富的文章,如讀不出真情實感,聽者會覺得乏味。學生如果不能深刻地理解課文,體會不出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讀不出真情實感。只有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表現的情感的基礎上,正確地運用停頓、重音、速度、語調、節奏等進行朗讀,才能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才會喚起與作者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教育。如《豐碑》一文,其中一段文字是描寫將軍感情變化的,當將軍看到凍死的戰士衣服是那樣單薄時大發雷霆,甚至罵人。要使學生讀好這一段,首先要讓學生搞清將軍向誰發脾氣,為什麼發脾氣。一是將軍因埋怨軍需處長失職而生氣;二是突出將軍對戰士深深的愛,正因為將軍「愛兵如子」,才會發這樣大的脾氣。學生只有體會出這些復雜的感情,才能把握感情。將軍發脾氣的幾句話,不僅聲音要讀得響亮,還要讀出憤怒指責的語氣。當將軍得知被凍死的戰士正是軍需處長時,「怔怔佇立了足有一分鍾」。將軍怎能相信這掌握衣物的人會凍死呢?可這是事實。他被這舍己為人、忠於職守的精神震撼了。這里「怔怔」「足」要讀出重音,而且「足」聲音要拉長。將軍向豐碑「敬了一個庄嚴的軍禮」,要讀出庄嚴的氣氛,聲音要逐漸提高。學生只有在真正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讀出來的文章才會感人至深。
三、激情朗讀,還原真情實感
《大綱》對小學中高年級朗讀的基本要求是:學生在掌握了朗讀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的基礎上,逐步地讀出抑揚頓挫和作品的風格,達到能夠恰當表現作品意境的目的。在訓練學生朗讀時,可憑借教材中生動的語言、掛圖以及某種手勢(據教材需要、教材內容教師所做的手勢),讓學生發揮豐富的想像,使學生在自己的腦海中浮現出清晰、具體、鮮明的形象,從而調動學生讀出真情實感。
四、指導欣賞,運用真情實感
無論是教材中還是課外讀物中,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名句,教學中可充分利用這些佳作名句指導欣賞和朗讀。如本學期筆者讓學生建立了優美片斷集錦。每周讓學生把搜集到的優美片段摘錄下來,並在班上朗讀。
五、形式多變,掌握朗讀技巧
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朗讀形式,既能不斷刺激大腦神經的興奮,又能使朗讀成為學生理解課文的一種需要。
1.引讀傳情,把握語感
筆者除了設計指名讀、齊讀、散讀以外,還設計了設問引讀和以讀引讀的形式。如《船過三峽》一文的教學,在採用設問引讀時,教師將事先設計好的問題讓學生以讀代替。
2.賽讀激趣,主動感悟
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後,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通過競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對朗讀的興趣。如《燕子》一文,筆者先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然後是集體朗讀。為了讓每位學生都有興趣投入到朗讀的行列中來,採用「淘汰讀」比賽方法,即按座次順序自動就讀,前一人若有錯讀、漏字、加字、停頓不當等失誤,即被淘汰。後一人接著讀,誰失誤少、讀得多即獲勝。這種競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能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同時促使個別思想不集中的學生能集中注意力,使靦腆膽小的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使全班學生在你追我趕的氛圍中,逐漸提高朗讀能力。
3.表演朗讀,領會內涵
表演是兒童的天性。它能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表演固然也有教師的指導,但主要還是靠學生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自己進行設計:怎樣表演才符合課文內容?怎樣表演才能更好地表現所表演的角色?
總之,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量不斷增加,而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語言材料和寫作材料,學生的寫作能力也相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