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耳對什麼作用

語文耳對什麼作用

發布時間:2022-08-16 06:35:07

❶ 耳朵對我們的好處 耳朵的作用 寫作文用的

長兩個耳朵的好處是:這個耳朵聽這一面,那一個耳朵聽那一面.團結加上分析,對各種矛盾的意見、不對頭的意見,對每個人的意見,都加以分析:或者全部是對的,只是句把話不好;或者一部分是對的,一部分是不對.

❷ 耳朵的作用是什麼

耳朵:人和哺乳動物的聽覺與平衡器官。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的。人的耳朵具有產生聽覺和平衡覺的功能。
耳朵的作用:
1.聽覺和平衡器官。人和哺乳動物的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也用以指聽覺。
五代 徐仲雅 《閑居》殘句:「屋面盡生人耳朵,籬頭多是老翁須。」《前漢書平話》卷中:「太後令宮人揪住耳朵,將葯酒灌之,即死。」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側著耳朵兒聽,躡著腳步兒行。」《紅樓夢》第三十回:「 寳玉 輕輕的走到跟前,把他耳朵上的墜子一摘。」 沙汀 《涓埃集·闖關》:「用他那經過十年戰爭訓練的耳朵測量了一下遠近。」
2.指形狀或位置像耳朵的東西。
《水滸傳》第八回:「 董超 去腰裡解下一雙新草鞋,耳朵並索兒卻是麻編的,叫 林沖 穿。」
3.借指探聽消息的人。
茅盾 《子夜》十三:「我總疑心他是 錢葆生 派來我們這里做耳朵的。」 巴金 《爝火集·等著,盼著》:「我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彷彿四處都有耳朵,四面都是眼睛,我多說一句話就會給朋友帶來麻煩。」
正常人的耳朵大約可分辨出40萬種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有些小到微弱得只能使耳膜移動氫分子直徑的十分之一。當聲音發出時,周圍的空氣分子就起了一連串的振動,這些振動就是聲波,從聲源向外傳播。當聲音到達外耳後,通過耳廓的集音作用把聲音傳入外耳道並到達鼓膜。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線,厚度和紙一樣薄,但卻非常強韌。當聲波撞擊鼓膜時,即引起鼓膜的振動。耳蝸里有數以千計的毛細胞,它們的頂部長有很細小的纖毛。在液體流動時,這些細胞的纖毛受到沖擊,經過一系列生物電變化,毛細胞把聲音信號轉變成生物電信號經過聽神經傳遞到大腦。大腦再把送達的信息加以加工、整合就產生了聽覺。

❸ 我們的口、耳、目分別是什麼樣子的呢有什麼作用請寫一寫。

口可以吃飯,也可以說話,用於交流。耳可以聽聲音,也可以聽音樂,和交流有關,聽到什麼就想說什麼。目是看,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視覺的作用。

❹ 口.耳.目.各有什麼作用

人的五官有多種解釋,1、相學認為的「五官」,指的就是「耳、眉、眼、鼻、口」等五種人體器官,而且在相學上,分別被賦予一種名詞為: (1)耳:名為「采聽官」。(2)眉:名為「保壽官」。(3)眼:名為「監察官」。(4)鼻:名為「審辨官」。(5)口:名為「出納官」。2、新華字典上面的說法是:五官包括眼、耳、口、鼻、身。3、辭海上面的解釋是:眼、耳、口、鼻、心。4、中醫上的五官指的是:目,舌,口,鼻,耳。我們以相學為例,沒的作用是:(1)保護眼睛:眉毛是保護眼睛的屏障,能防止雨水和汗水的浸蝕。眉毛在眼睛上邊形成一道屏障,刮風時,它可以阻擋灰塵;下小雨時,它擋住雨水,不讓流進眼睛裡。夏天,額頭上出很多汗,但是汗珠不會流進眼裏,這也是眉毛的功勞。(2)強化表情:不管是慈眉善目還是橫眉怒目,眉睫之間便能反映人的善惡。(3)表露心情個性;(4)反應健康情形 ;

❺ 語文有什麼作用

語文,是新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學科。

1、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2、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

3、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對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

語文定義:

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一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運用書面語和口語的能力。

一是記憶和理解語言和文化的知識,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化學。任何語種都屬於語文的范疇,文藝文和實用文都是語文中的文章體裁,不僅僅是指文學的東西才是語文。

「語文」一詞,收入詞典的時間較晚,1951年才收入有關詞典(據《呼籲母語課程重新命名》)。但《辭海》和《辭源》一直未收編作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法是「『語言和文字』也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新華詞典》注為「『語言和文學』,也指『語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這些工具書,因都沒有把「語文」作學科名來解,對「語文教育問題」幾乎不起好作用。

❻ 耳朵對我們的意義

你好,你的問題是耳朵對我們的意義。耳朵對我們的意義就是讓我們能夠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豐富我們的世界。然後耳朵聽到聲音之後才能定位到聲音的來源,嗯,對聲音的來源會有方向感!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❼ 小學生語文

一、語文學科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客觀因素1.各種機能相互制約。小學語文課的基本機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機能的形成要分別通過動耳(聽)、動口(說)、動眼動口(讀)、動手(寫),還要通過使這四種器官緊密配合,相互協作深化理解的動腦來實現。即:要形成整體性的語文機能,必須充分發揮好耳、眼、口、手、腦這五種器官的功能作用。而對於小學生來說,動耳、動眼、動口、動手、動腦五個方面的能力發展水平、興趣愛好程度往往不一致。如:絕大多數小學生愛聽故事,這說明他們很愛動耳。但聽後讓他們寫,他們往往懶以動手。當然,這里的接受與表達之間尚有一段距離,小學生要消除這段距離還有一定的實際困難。這樣,長此以往,學生耳、眼、口、手、腦這五種器官所形成的機能就有了差異。由於這種差異的產生,自然就形成了兩種制約因素:一種叫「效益制約因素」:由於其機能的不完整性,影響綜合效益。也就是說,由於學生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完整性影響了語文課的學習成績。這樣的低效益勢必會影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第二種叫「檢測制約因素」。由於傳統的考試方法,傳統的升學觀念,致使對語文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檢測內容極不全面。筆試,主要只能檢測學生寫的方面的機能,很難檢測聽、說、讀方面的機能。這樣,由於檢測手段的局限性,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影響極大。如:一位學生,他聽、說、讀方面的能力都比較強,就是不善於寫。因此,每次考試都免不了被劃為「差生」,按說,這「三強」、「一弱」的學生應為「優生」,起碼不應為「差生」,但有局限性的考試方法無法給他「平反」,他也不得不在這長久的「冤屈」中漸漸地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2.成績的可見度差。學習語文,取得成績的可見度較數學等課差。數學,學會一個概念,掌握一個定理、定義,就可以用來進行一種或多種類型的解題運算,這種較強的學習成績可見度,往往可以給學生以鼓舞,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而語文,在以識字為主的低段教學中,學生會識多少字,會寫多少字,懂得多少字、詞的意思等,可見性還較強,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比較濃。
3.難以「立竿見影」。如前所述,語文科基本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這是就橫向方面而言的。就縱向來說,它應包括感知、理解、表達這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實際上是由掌握知識到形成能力的三個重要階段組成。要完成這三個階段,必須經過一系列循序漸進的、反復的語言文字訓練過程。而且,每上升一個層次,都要經歷一個極其復雜的由表及裡、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因此,客觀地說:要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絕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也絕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可以奏效。這樣的「慢工活」、「持久戰」,對於持久性差,容易出現反復的小學生來說,是個極嚴峻的考驗,因此,對於經不起考驗而失敗的小學生由此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這一問題應該給以理解。
二、語文學科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應採取的對策1.確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探索檢測新體系。單靠導向的力量促使學生語文各種機能得到均衡發展,對於「聽、說、讀」的能力的檢測是有一定的難度,但這難度主要難在大范圍的升學檢測上。而對於教學工作的直接操作者教師來說,其難度也並不算大。只要真正地確立了素質教育的正確思想,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積極主動地尋求可操作性的檢測「聽、說、讀」新辦法是完全可以辦到的。如通過提問、面試、舉辦演講會、組織朗讀比賽等形式進行,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實踐證明:只要教師的指導思想明確了,導向正確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是會得到均衡發展的。
2.持之以恆地採取系列化措施,盡量提高語文教學成績的可見度。語文教學成績的可見度差,這是客觀的,但只要充分發揮教學第一線的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採取有效的系列化措施,問題也就應刃而解了。比如用「數字積累法」,引導學生將自己會識、會講、會用的字、詞、句和讀懂的文章、摘記的精采片段以及平時的作文、日記等分別積累於不同類型的本子上,編上序號,妥善保管,從一年級開始,年復一年地積累,直至畢業,並且定期檢查評比,及時表彰先進,形成制度化、經常化。這樣的積累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成績的可見度,還為復習鞏固知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發揮語文科課文中思想性、趣味性、故事性強、感染力大的優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配之以教師創造性的發揮,以情感熏陶使學生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激發起學習語文的興趣。
4.廣泛開展課外閱讀,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從豐富學生的知識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開展課外閱讀,一來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有利於強化整體效益;二來,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可以大量地接觸不同品味的名家名作。名家名作的魅力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答案補充
OK?

❽ 外耳的作用是什麼

  外耳分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具有判定聲源方位的作用、對聲波有收集放大作用。前面來的聲音直接進入耳內,後面來的聲音則被耳廓遮擋,故對聲音定位起到一定效果。收集、放大聲波與耳廓呈漏斗狀有關。例如聽力不好的老年人,為了聽得更清楚些,常把手掌捲曲起來,放在耳廓的上方,以增加耳廓的長度,增強耳廓的集音作用。

     外耳道是聲波傳導通道。根據物理學原理,一端密閉的管道,對其管長4倍的聲波有共振放大作用。由於外耳道終端為有彈性的鼓膜,外耳道是呈S形的彎曲管道,再加上耳甲的共振放大效應,外耳道的對進入的聲源中高頻部分有更明顯的提高,這將有助於人耳對聲音言語信息的分辨與理解

❾ 漢語詞類表(虛詞) 對學好語文有何作用 10分啊

用以構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目是實字,若夾配以「而」「之」二字,聯成「耳而目之」,就有靈動活躍之義。唐代劉知幾說:「夫人樞機之發,+ +不窮,必有徐音足句,為其始末。是以伊、唯、夫、蓋,發語之端也;焉、哉、矣、兮,斷句之助也。去之則言語不足,加之則章句獲全。」(《史通》卷六《浮詞》)所以古書用虛詞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隨所可見。例如用「為」字,《左傳·襄公十七年》:「而何以田為?」《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何以聖為?」《國語·晉語》:「將何治為?」《荀子·議兵》:「……何以兵為?」皆因句末,不加為字,不能成句。還有加「唯」字,《書經·皋陶謨》「百工唯時」,以及《召誥》「無疆唯休」,只「時」與「休」不成句,加「唯」以成之。再有加「或」字,《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此句若省「或」字,僅「無不爾承」,則文義匆促,加「或」字,語氣緩和。若加「之」字,約分為三種:
1.加「之」字語句聯用,增強語氣。宋人陳叔方說:「老子雲:『……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疊八『之』字,無窮之用,只在於用一助語中耳。」(《潁川語小》)
2.為句尾虛指,聯字見意。《詩經·裳裳者華》:「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維其有之,是以似之。」六句中用八個「之」字,顯而易見,少「之」字則文意不整。
3.在句中用「之」字,以工整文句,《詩經》上到處見之。如《詩經·小雅·正月》:「瞻烏爰止,於誰之屋?」用一「之」字,使句子工整。《詩經》中「之」字甚多,據黎錦熙先生統計,《詩經》用之字共1039個,其中動詞4個,形容詞52個,代名詞400個,介助詞583個,以介助詞為最多。(見黎錦熙《漢語解釋詞論文集》)除文字用之字為語助外,印文題額也用之字。例如宋太祖趙匡胤見開封城門額有「朱雀之門」,便問趙普何不寫朱雀門,加之字何用,趙答以助語。印章亦多加之」字。如漢代人好以五字為印文,若位在丞相,印文為丞相之印章。後世印文取其偶數,平正,印文多用之字,如單名不足四字,則為「口口之印」。(參見《履齋示兒編》卷十二「印文榜額有之字」條)今人尚有用之。又一句用之字和其他字以成句亦常有之。如《詩經·邶風·雄雉》「道之雲遠」,以及《瞻印》:「人之雲亡」,只用「道遠」和「人亡」四字不能成句,加此二之字以成之,詩文中類此頗多。
文章必用虛詞才能成文。清劉淇《助字辨略·自序》說:「構文之道,不過實字虛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蓋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墜之際,軒輊異情,虛字一乖,判於燕越,柳柳州(柳宗元)所由發哂於杜溫夫者邪!」(杜溫夫之事見後)這里說古代文言,必用實和虛字,且「虛字一乘,判於燕越」,充分表明虛詞的重要性。本來,「實」和「虛」具有相反的意義,而相反正足以相成,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惡、丑,沒有假、惡、丑,就沒有真、善、美。
虛詞由實詞而來(詳後),它們都是假借字,如也、者、矣、爾、耳、乎、邪、焉、哉、之、以、於等字,今日所用都無原來的意義。清郝懿行說:「凡語詞(虛助詞)之字,多非本義,但取其聲。」(《爾雅義疏·釋詁下》)所以虛詞有不定的「間」字意義,在句中固為「間」,在句首(如發詞、轉折詞)和句尾(如歇語詞)亦為「間」。不論它是「中間」「首間」「尾間」,都非其本義,發生了質的變化。變了質的字,不能從其本義去解,而由其所處的位置和讀音以釋其義。例如「所」字,原為伐木聲或舉木聲,本義為動詞,假借變為名詞的「處所」,如派出所、衛生所,由處所引申而變為虛詞,如「予所否者」,作「若」字義,發生質變,與本義無關。
我嘗讀劉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經傳釋詞》和楊樹達《詞詮》等書,他們解釋虛詞一字多至十餘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也不說明其所以然,乃至寫此書時反復思考,始知其所以然。清朱駿聲說假借的虛詞,是「依聲託事,誼不在形而在音。意不在字而在神,神似,則字原不拘,音肖則形可不論」(《說文通訓定聲》卷一《假借》)。例如《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尚書·微子》之「何其」,皆當讀基字濁音。音在「基其」之間,蓋語辭之有音無字者,虛詞只取其音,甚至只有音無字,或在字音之間。故《爾雅》說:「虛,間也。孔、魄、哉、延、無、之,言間也。」所謂間,即虛詞處於字和音之間,如處於「基其」二字之間,不是基也不是其,只把它們讀濁音就對了。可知假借的虛詞用法,不在字而在音。義隨音轉,音也隨意轉。所以解讀古書中的文言文,理解虛詞的作用和假借,至關重要。把握虛詞之義,要結合上下文句語氣和意義而定。不是斤斤計較於一義,也不能隨便取義。

❿ 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學習語文有什麼重要性

我要說的是,一定要認真學好語文,學好語文的重要性遠在其他學科之上。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成果,最後都要通過語文來表達與展示,而且語文學科有訓練語言與思維的功能。學習語文決不只是讀文學作品那樣簡單。語文的綜合性非常強。既是學習與思維的工具,又是一個人人文素養的綜合表現。無論你有什麼樣的學習成績,無論你有什麼獨到的發現與創造,最終都是要通過語文來表達。
聽、說、讀、寫、思,反映了一個人的語文水平。其實,語文好並不是說一個人口才好,文筆好,會寫作文,而是他作為一個人的整體面貌出現。
首先是會聽。一個人會聽,能夠從聽途徑獲得知識信息,達到良好的溝通,會聽,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表現。語文水平高的人,特別會聽。甚至能夠過耳不忘。為什麼?因為他有良好的組織語言的能力。一句話入耳,能夠判斷這句話的准確意思,能夠知道這句話包含的知識信息,能夠知道這句話的涵義是否深刻。還能夠從別人的講話中概括出核心意義。所以,語文好的人一定是善於傾聽的人。一堂課,一場報告下來,有的人能夠將課與報告的核心意思都精準地寫出來。這除了在聽的過程中抓捕有效信息能力之外,還要有較長的穩定的注意力。會聽,這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表現,也是一個人能夠有效溝通的前提條件。
其次會說。會說,口頭表達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人際交往的日益頻繁,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從前的人,見面可以欣欣然提筆,寫一手好字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溝通與交流目的,字的好壞就是一個人的門面。現在,人人敲鍵盤,不見得有這個機會了。但是,人與人見面,開口說話是難免的。所以,口頭表達,即興說話的能力,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一個重要能力。有良好口頭表達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那種見面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而是能夠准確、生動、風趣、有效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的人。有時候,片言只語即能夠點出要害,達到良好溝通交流的效果。這也是一種語文功底。由於口頭表達的即興性,所談話語常常與語境、談話對象與溝通交流的任務要求密切聯系。這既是對一個人語言組織能力的要求,也是對一個人活的知識儲備的考驗。談話難免要有知識,要有見識,還要看對象與環境,這種情境性、目的性與流動變化性決定了一個人的講話能力是一種重要能力。許多工作要做得有效果,就必須通過有效的講話去達成。語文好,口頭即興說話的能力,即興演講能力,這是我們以後走向社會,常常會用到的一種能力。古代對人的口才要求不多。因為,中國儒家文化對於人的口才不僅不作要求,而且甚至是限制的。比如「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把口才好完全歸為缺德的范圍,嚴重地阻礙了我們的教育對學生進行良好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會說話,這是一個重要能力,也是一個人重要的綜合素質。
閱讀是一個人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剛才詩風說了,一個人初三之前一定要學會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一個人如果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那就意味著他實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一個人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再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擋一個人成長的腳步。閱讀,就是與人類的思想、知識遺產為伍。自己會讀,許多不懂的東西,都可以通過閱讀弄懂。離開了學校,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考試,仍然會通過閱讀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信息。
但是,怎樣閱讀才會有效?這是很有學問的。閱讀的方式與方法沒有萬能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與自己的閱讀要求去決定。有些書必須精讀,有些書可以泛泛瀏覽,有些書必須從前讀到尾,反復玩味,有些書可以從中間讀起,也有的可以從結尾讀起。關鍵是要與思考結合起來。帶著問題去閱讀,這個閱讀才會有效。有疑問,有問題要解決,這個時候的閱讀,就有如飢餓的人去找食物一樣,會有動力,也會有滋味。為閱讀而閱讀,這就像一個根本不飢餓的人為吃而吃一樣。
年輕時閱讀的面不妨寬廣一些。不要局限於某一類,某一國,某一個時代。無論什麼,都要學會拿來隨手翻翻,讀目錄,讀個大概,捕捉有效信息,在極短的時間里判斷這本書是什麼性質類的書,有沒有閱讀價值,是值得精讀,反復玩味,還是只是泛泛而覽即可。
讀書最忌諱只讀不思,只讀不結合自己的經驗常識去作體驗與想像。
有些書雖然是名著,但是,並不一定就適合你。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興趣,也有每個人的風格。如果一本書,你讀不進去,雖然是名著經典,也不必勉強。這里可能有多種原因。有可能你的知識面不夠,理解力也沒有達到閱讀這本書的要求。還有可能你對書裡面提到的東西根本不感興趣。因此,不必勉強。如果是能力還不夠,不要緊,將來隨著知識面的擴大,生活經驗的豐富,思考能力的提高,還可能會再次遇到。比如羊羊剛才說魯迅的《朝花夕拾》這本書就讀不進去。這本書無疑是經典名著。讀不進去不要緊,因為你還小,還沒有朝花可拾,甚至現在朝花還沒有開,自然沒有那種感覺。等到童年逝去,再來回頭看看會有點意思的。一個人只有讀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才會興致勃勃地讀下去。但是,要使自己有思想深度,也不可能全憑興趣去閱讀。人類思想史上,有一些東西,讀起來非常難,但是,一旦在思想上豁然開朗,茅塞頓開,自己不僅能夠體驗到閱讀的興趣,而且能夠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所以,有時也要像吃菜一樣,甜酸苦辣咸等等各種滋味都要嘗一嘗。品嘗百種滋味,才能夠作出精準的選擇。有時讀了一本壞書,遠比交了一個壞朋友還要糟糕。所以,也不是都是開卷有益的,這需要我們自己有一種分辨能力。閱讀,不一定都要讀文學作品,也可以讀歷史、讀科學、甚至讀數學、物理、化學及其他科學常識科普類的讀物。比如《全球通史》之類的讀物也可以讀讀。
最後說一下寫作。寫作能力是前面提到的三種能力的最後的集中表現。一般來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文字障礙的話,能說就能寫。但是,在現實中有許多人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一進入寫作階段就麻煩了。還有一些人閱讀很多,但是,就是進入不了寫的狀態。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光吃草,不擠奶。讀得越多,越是眼高手低。閱讀,特別是閱讀一流的作品,有利於提高我們的眼界,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如果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不去配合寫作,不去立即將閱讀的東西通過寫作消化,那麼,越是閱讀,越是眼高手低。到後面越動不了筆。這種情況也發生在許多人那裡。
所以,我倡導閱讀、思考與寫作一定要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閱讀。以寫帶讀,而不是讀了再寫,而是邊寫邊讀。唯有寫才能夠檢驗一個人的閱讀質量。你的閱讀有沒有什麼心得體會?有時讀了似乎覺得懂了,而且有許多心得體會。但是,真正動筆寫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自己讀的許多東西只是一知半解,半懂不通。寫的過程很容易發現這個。而且即使真正懂了,寫的過程,伴隨著思考與相像,可能又會有新的體會,有新的視角。寫是最能夠將人的心思重新梳理一次。所以要養成經常動筆寫的習慣。你會寫了,就不怕將來沒有成果。寫是最能夠調動你的思想能量的一種工作。經常寫的人,口才也會慢慢跟著變好。思維也會跟著越來越縝密。寫著寫著,漸漸你會覺得詞彙不夠用了,知識不夠了,見識膚淺了。這個時候,你會把一切知識信息都納入自己的眼界,供自己篩選與甄別。
語文的聽與讀,是知識信息攝入,說與寫是思想見識的輸出。這四種活動是綜合在一起的,互相支撐,互相促進,互相融合。無論你學什麼學科的知識,最終都要通過語文能力才能夠得以展現。上個世紀80年代復旦大學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要求復旦新生入學,第一門課就考語文,考完即判試卷,不及格者,其他學科無論怎樣優秀都不予錄取。他的理由是,你語文都不行,其他的學科也不會優秀到哪裡去,即使優秀了,也無法實現其最終價值。今天看來仍然是十分有道理的。我小時候,曾經各門功科都不好,但是,我很小就喜歡閱讀,就喜歡寫作,記日記。這些習慣雖然沒有給我帶來高分,即使寫作也只是比別人多幾分作文而已,但是,這個習慣卻給我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中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語文是最好的思維工具。學好語文能夠有效地將不同的思想資源與信息資料都納入自己的思維過程中。學習與創造都離不開這個工具。另外,做一個有情趣的人,也離不開語文帶來的文學素養與人文底蘊。

閱讀全文

與語文耳對什麼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5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2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7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7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2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0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3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8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5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2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3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8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1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4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69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