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漢字的數量是如何增加的呢語文

漢字的數量是如何增加的呢語文

發布時間:2022-08-16 06:23:52

① 怎樣創造數目如此眾多的漢字

古人歸納為「六書」,也就是有六種造字的方法——「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

這里只能簡單介紹幾種。

「象形」是字像實物,是描摹實物形狀的造字方法,如:

雨像下雨的樣子;

舟像船的形狀;

瓜像瓜蔓下結一隻瓜;

豕像一隻豬的形狀。

此外還有「口」「目」「耳」「山」「田」「水」等等一些字。它們開始也是照著實物的樣子,用圖畫表現出來,後來經過幾千年的傳寫和字體的變化,才演進成了今天這些字的樣子。

② 漢字共有多少個 還會增加新字嗎

至少一萬以上,如果算上古字就太多了。但常用字只有2500個左右,次常用字1000個左右。
新字是會出現的,比如我國給化學元素命名時就造了不少新字。將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應該還會出現少量新字的

③ 文字演變的過程順序是什麼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漢)、楷書(魏晉)、行書和草書、簡體字。
漢字數量變化:在自然流變過程中,漢字的數量是逐漸增多的,這是因為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們不斷地製造出一些新字來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此外,異體字的自然增多也是漢字數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漢字讀音變化:從1200年時期到2015年,漢字的讀音發生過一定的自然流變,如上古時期,有一些復輔音,都從漢語中消失了。此外,在音調方面,也有一些顯著的變化。長期以來,漢字一直沒有一個規范的注音工具,是其讀音自然流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漢字字義變化:從1200時期到2015年,有些漢字的字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漢朝以前,「低」只表示「頭向下垂」;漢朝以後,「低」才表示和「高」相反,包括「矮」、「地勢低窪」、「聲音細小」、「程度差」等意義。

④ 中國漢字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簡化是主要趨勢,但也有繁化的階段。
簡化指的是:
1、線條化、符號化。
2、刪去重復的部分。
3、有簡單代替復雜。
繁化指的是增加偏旁和增加筆劃。主要是在文字發展過程的早期。
循化與訛化
循化指的是規律化。在文字的發展過程中,整個漢字的發展變化有規律循,使漢字字體的演變有蹤跡可尋。
分化與同化
分化指字的分化和偏旁的分化。字的分化一個字分化為兩個字。「母」和「毋」本是一個字,戰國時代,有人把「母」中的兩點連在一線,成了「毋」字。
同化是兩個不同的字,混同為一字。如暴露的「暴」和暴虐的「暴」本是不同的字,後在隸書是混而為一。

一、簡化
從總體上說,簡化是漢字發展中體現出來的主要趨向。簡化改變了筆畫的造型和寫法,為的是要加快書寫速度。最初的簡化主要是由圖形為主轉變為以線條為主,但同種字體亦存在著由繁到簡的發展趨勢。殷周之古體減為秦篆,秦篆減為漢隸,漢隸減為漢草(章草),漢草減為晉唐之草(今草);漢隸的體勢變為楷書,楷書減為行書;宋元以來,又減省楷書,參取行草,變成一種簡體(即所謂「破體」「俗體」「小寫」)。這都是最顯著的減省筆畫。而篆與篆,隸與隸,草與草,簡體與簡體,其中尚有繁簡之不同,總而言之,漢字的字體,在數千年中是時時被減省的。從殷周之古體變到宋元之簡體,時時向著簡易的方面進行,可說是沒有間斷。

簡體字的大量流行是在唐宋以後。這時期,由於民間文學盛行,刻印技術進步,書籍出版大量增多,簡體字也就在民間廣為流行。在劉復、李家瑞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譜》一書中就收集到1,600多個簡體俗字,但當時的簡體字是難登大雅之堂的。 1909年,清末學者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的文章,認為:「最便而最易行者,莫如採用俗體字。」「五四」以後錢玄同先生著文提倡簡化字,認為漢字繁難是「學術上、教育上之大障礙」,漢字改革「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他的《簡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廣泛響應,學界成立了漢字省體委員會,從此簡化字運動蓬勃發展起來。到1936年容庚先生出版《簡體字典》,已收簡體字4,445個。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陸續確定的簡化方法是:採用普遍通行的簡體字,用草書楷化加以增補,根據行草書和簡體字的偏旁適當類推。經過數年反復醞釀,1956年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編印了《簡化字總表》。《簡化字總表》收入2,236個簡化字,筆畫數平均減少5畫多。
根據王均先生主編的《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一書的分析,《漢字簡化方案》收入的簡化字可分為以下八類:
1.簡省原字形體,如「醫」作「醫」,「瘧」作「瘧」
2.保持原字輪廓:如「肅」作「肅」, 「傘」作「傘」
3.草書楷化:如「專」作「專」,「長」作「長」
4.採用古字體:如「豐」作「豐」,「從」作「從」
5.用符號代替原字的一部分:如「漢」作「漢」,「僅」作「僅」
6.另造新形聲字:如「驚」作「驚」,「護」作「護」
7.同音代替:如「裏」作「里」,「幾」作「幾」
8.其他:如「舊」作「舊」,「靈」作「靈」

二、繁化
漢字的結構會出現繁化的現象,因為有時為了區別、強調字音或字義,會給字形增加一些成分。例如為了區別被「假借」的獨體字的各種字義,往往在獨體字上加上聲符或形符,產生了「形聲字」。如「箕」字在古文字階段就寫作「其」,但後來它常被假借作虛詞用「他的」的意思。為了區別字義,原先代表「簸箕」意義的「其」,反而要加上一個「竹字頭」,寫成筆畫較多的「箕」。又如「然」,下部有個「火」,本義是「引火點著」「燃燒」,可是又常常被假借作代詞「這樣、那樣」或形容詞「對,是的」。這些假借意義甚至比本義更常用,後來用作本義時就再加「火」字旁作「燃」,形符「火」就變得重復了。
繁化使漢字的數量不斷增加。例如,「辟」有多種意義,為了區別它們,人們把它們分別寫成「僻」(偏僻)、「避」(躲避)、「辟」(開辟)、「譬」(譬喻)。這樣,一個字變成五個字,因為「辟」字自身也仍在使用,如用「復辟」。

三、異體字
漢字是用來記錄漢語和傳達漢語的工具。但是,在記錄同樣的漢語單詞時,不同地方或不同的人會因為習慣問題使用一些不同的字。由於是記錄同一個詞,只是形體不同,因而這些詞、字往往都會被社會承認,於是這些字之間就形成了異體的關系。漢字形體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是從異體繁多演變到字有定形的。甲骨文、金文中異體字就比較多。《甲骨文編》中收「魚」字二十個,「馬」字五十個。《金文編》中收「魚」字三十九個,「馬」字四十四個,而到小篆時就各採用一個。這也可以看作是漢字的簡化。

四、古今字
上古時代,特別是先秦時代,漢字的數量比後代要少得多。《說文解字》只收了9,353個字,到《康熙字典》已收漢字47,035個。一個原因是,新字隨新事物的產生而產生,舊事物雖已滅亡,但其字卻保留下來。另外,造字之初人們常用假借的方法使一字兼有數義,後來為了明確地傳達語義,使文字易於辨認和區別,人們就將原先的字加上種種的部件,這樣就產生了很多的新字。例如:「見、現」「受、授」「辟、避、僻」等。新字和原先的那個字在時間上有古今的差別,所以稱為古今字。由於新字是在古字的基礎上添加部首產生的,所以可以把這種變化看做漢字的一種繁化。

五、正俗字
在中國古代社會,文字曾被統治階級利用來進行文化統治。一般說來,在正式的場合下使用的漢字,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都必須是規范的,是官方所認可的,因此這些規範字可以被視為正體。現在我們能看到最早的漢字正體,應算是出現在商代中後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當時又有一些講求便捷但又被官方承認的字體,它們相對於正體文字,只保留了各自的「區別性特徵」。這種字體多是由地位較低的人員書寫,例如一般的史官、卜筮人員等。相對正體而言,這些字體比較大眾化,可視為俗體。

事實上,在漢字的每個發展階段都存在正體和俗體。小篆是秦朝文字的正體,而隸書就是當時的俗體。楷書作為其後直至今天廣泛使用的正體,它是從後期漢隸的俗體,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演變才逐步定形的。正體、俗體的對立統一,彼此的消長轉化,可以說是貫穿漢字發展史中的一條相當重要的線索。

⑤ 漢字數量增長與什麼有關

漢字數量增長與考查范圍有關。

和世界上其他的文字一樣,漢字並沒有固定明確的數量,文字都是語言實踐的具象化,先有實踐後有文字。

漢字的數量取決於考察的范圍,是否認可異體字,是否認可繁體簡體,是否認可只在古籍中出現的字體,是否認可出土文獻中的字體,是否認可周邊國家自創的漢字,這些因素都影響漢字的數量。

漢語因為構詞多音節化了,現在基本不產生新漢字,特例情況: 比如少數新化學元素的發現與命名,漢語必定會隨之產生相應的漢字元素名,互聯網文化不斷創新新的概念,隨之也會產生新的網路用字。

簡介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他語言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制定了《常用漢字表》,韓國也制定了《教育用基礎漢字》,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

⑥ 漢字是怎樣演變而來的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里,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么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鍾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鍾、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製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⑦ 如何提高漢字數量

建議多讀較古代的文章,如楚辭和漢賦,那時人的文章里有許多難字,本人也在學。

⑧ 有多少個漢寫

近十萬個

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⑨ 漢字是怎麼產生的

漢字起源有5種學說: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圖畫說。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9)漢字的數量是如何增加的呢語文擴展閱讀:

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大約將近十萬個(北京國安咨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關於漢字的數量,根據古代的字書和詞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其發展情況。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文字,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中國大陸現今以普通話作為標准讀音,普通話的音節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這一情況在漢語各種方言中是普遍存在的。

漢朝之前,一個漢字發音為兩個音節,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由於漢字本身不表音,自漢朝到20世紀漢字在數量上、寫法上雖有變遷,但無法看出發音的變化。

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原因來自中國不同時期傳入日本的發音。

閱讀全文

與漢字的數量是如何增加的呢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5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2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7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7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2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0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3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8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5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2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3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8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1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4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69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