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語文表達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里的器在作文中就語言。作文其實就是利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能否掌握和運用經典的語言准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是作文成敗的一個關鍵。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學會積累語言。我們應從雜志和各類書籍中收集一些精美的語言摘抄下來,然後每天熟練的背誦一遍,以培養自己的語言感覺能力。古人雲「拳不多手,曲不離口」,只有每天堅持,才能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之所以要強調背誦,是因為這是形成語感的唯一途徑。「天上從來不會掉下餡兒餅」、「成功從來只屬有心人」。積累精美語言這一項工作雖然苦,但苦得值得,一方面,它為我們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定的基礎;另一個方面,它也可以增廣我們的見聞,因為我們要收集精美的語言,就必須閱讀大量的書籍,這就間接擴大了我們的閱讀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的閱讀量上去了,還愁作文能力不能提高嗎?
積累精美的語言可以培養我們的語言感覺能力,但是只有積累,沒有仿寫,我們就不能將這些積累的語言靈巧的運用到平日的作文中去。所謂仿寫就是在原文的語言結構和字數保持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改動或增添一些詞語和句子,使之表達不同的意思。例如沙寶亮的《暗香》: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香消在風起雨後,無人來嗅。如果愛告訴我走下去,我會拼到愛盡頭。心若在燦爛中死去,愛會在灰燼里重生,難忘纏綿細語時,用你笑容為我祭奠。讓心在燦爛中死去,讓愛在灰燼里重生。烈火燒過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風。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稍作改動就可以變為:當燈光照亮書本,思緒翻動。筆就在風起雨後,書寫人生。如果愛告訴我走下去,我會拼到愛盡頭。心若在燦爛中死去,愛讓它在灰燼里重生。難忘父母眼神里,用你笑容為我壯行。讓心在燦爛中前行,讓愛在灰燼里重生。烈火燒過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風。當燈光照亮書本,思緒翻動。仿寫應與積累保持同步,每天堅持一次積累、一次仿寫,時間長了,自然就知道運用語言的技巧了。
仿寫還僅僅停留於模仿的基礎之上,如果要真正形成有自己語言風格的文章,就必須學會創造。在語言積累和仿寫達到一個月之後,我們就應開始著手於自己的創造了,所謂創造,就是用自己的精典的語言來進行表述。要學會創造,除了要具備一定的語感外,還必須掌握一定語言表達技巧,一般來講經典的語言應具備三個要素:1.語言的節奏;2.修辭手法的運用;3.典雅詞語的運用。語言如同音樂、舞蹈,是有節奏的。所謂節奏就是由一對相反的因素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形成的。如音樂的節奏是由聲音的高低、續停等形成的;舞蹈的節奏是由動作的剛柔、快慢等形成的;而語言的節奏則是由語言的舒緩與激越形成。整齊的句子激越、散句子舒緩;短句子激越、長句子舒緩。因而要形成語言的節奏,就是必須長短結合,整散結合。其次,作文的表達追求形象生動,作文的語言力求典雅。因此,在作文時,我們還應恰當地用一些典雅的詞語和運用比喻,擬人等修飾手法。有創意地進行語言表達是語言表達的最高境界,但也是最難達到的一個境界。原因有二:1.懶。許多學生認為,我已經背了很多精美的語言了,為什麼不拿過來使用,既方便又省事。2.剛開始寫的時候,總覺得很多地方寫不好,於是就放棄創造,選擇仿寫。其實,「陽光總在風雨後」,你在這個時候堅持下來了,成功就在眼前向你微笑;你放棄了,成功就會絕塵而去。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暗的時候,但也是離陽光最近的時候。在這個時期,最好是一周寫一篇作文,在作文中盡量使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當然是有文採的語言了。同時不能放棄積累和仿寫,因為只有「厚積才能薄發」,積累得越多,對自己的語言表達以至於思想積淀就越有益處。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但願大家都能行動起來,讓自己的語言生花,令自己的語言添彩,在文學的天空下插上絢麗的語言翅膀自由地翱翔
B. 如何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個問題:
1,多累積些詞彙。
2,表達前想清楚自己打算說什麼。
3,如果存在心理方面的障礙,需要自己用某些法子去克服!類如有些人會假象個交流對象降低自己的怯場心理。
4,不,不,不然然,就就說不清了了!
C. 怎麼提高語文寫作表達能力
如何學好語文
語文分三部分——基礎——課上認真聽,課下認真完成作業.考試前在理解的基礎上,背好.保證基礎部分不能丟分的.
——閱讀——課內閱讀,這部分跟著老師走不能丟太多分的.
——課外閱讀,要多下點功夫,平時多讀書,提高理解能力.
——寫作——這是一個拉分的環節,同樣要多下點功夫.這里重點向您介紹一下寫作方法:
1、好的文章源於生活,寫你的所見、所聞;寫你的親身體會;寫出你的真情實感,這樣的文章,才會生動感人.
2、寫作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對當今的應試教育,你不妨學會一些技巧.比如,平時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開頭及結尾.以備考試用之.
3、多讀書,用心讀,學會借鑒.好的文章、好詞、好句,學會積累.
4、確立新穎、獨特的文章標題.有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堅持寫日記,既能練筆,又積累了素材.
6、學會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詩詞歌賦,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說服力.
7、好詞好句的用法,好詞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給你的文章增添色彩,並使文章得以升華.但要恰到好處,不宜過多,過多會顯得華而不實.
8、學會套用,即變通的能力,以不變應萬變
9、接近大自然,節假期走出去,見多才能識廣.
10、接近大自然還能使您收集的素材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資料:
D.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課堂語言表達能力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使學生具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這個目標的提出既向教師和學生發出新的挑戰,又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
在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越來越頻繁,人際交流越來越廣泛,口頭語言表達愈來愈體現出它的重要性。口語交際的作用日益重要,作為教師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勢在必行。
可是,在農村一些中學中,依然盛行傳統的教學模式,它過分強調接受與掌握,冷落發現與探究,使學生學習成了純粹地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方式束縛了人的思維和智力,抹殺了人的學習主動性。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根本沒有學生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機會。這與新形勢下人才發展的需要是背道而馳的。
中學語文教學的任務是通過對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初步具有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其中,語言表達能力是我們進行基本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語文學習中的聽、說、讀、寫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現在中學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學生缺少語言表達的技能技巧。為了改善學生的交際能力,我提出了「語文課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研究」課題。
這一課題主要針對中學語文教學中長期困擾制約學生語言表達水平發展的薄弱現狀,試圖以豐富學生語言表達的實踐活動,提高口語交際水平為突破口,尋找到一條打破語言表達瓶頸的途徑。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根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培養學生在口頭上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提高觀察、注意、記憶、想像、聯想等能力。主要內容是訓練學生能對所學文章進行概括、轉換、補充、評價及推斷。綜合性學習更是搭建了一個廣闊的語言訓練平台,把學生平時的學習積累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的知識緊密相連,把學生的搜集整理綜合運用資料的能力與語言的表達寫作能力綜合提升。通過課題的研究,我們要探索一種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輕松和諧的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1)通過課題研究的實施,達到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目的,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被動接受轉變成主動發現,形成個人的能力素質。
(2)讓學生有表現才能的機會,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但學習並不是學生的唯一任務。我們要通過教學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搭建展示自我、訓練提高的平台。
(3)通過研究使教師真正掌握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方法,並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真正適應社會的發展。
三、預期成果
1、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習熱情,促進語文整體教學成績的提高。
2、教師自身的素質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呈現出教師們學習新理論,努力鑽研教材,不斷探討和改進教學方法的新局面。
3、豐富教學的內容,拓寬語文教學的天地。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步驟及措施
口語表達與文字表達都是要把人的思想、感情表達清楚,只不過方式不同而已。但口語表達所遇到的困難比文字表達要大。原因在於,話人人會說,但面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並非人人敢說。中學生較普遍的存在著自卑感和羞怯感,常是一問三不應。
為此我按照制定的計劃,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一入學就給他們創設一個氛圍,使學生能放得開,練了膽量,又溶入了集體中。
一、創設氛圍,培養學生膽量。
先通過和個別膽大的學生交談,以引導這些學生使用完整的話說出自己的名字以及家裡的基本情況。接著讓其他學生逐一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姓名,說出取這個名字的原因,並談談自己的性格愛好。老師在課上只作宏觀上的控制,對學生的評價一律是表揚,意在鼓勵。最初,有些學生還真的放不開手腳,總怕一不小心說錯了,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顯出自己的不足。但很快發現無論自己說得怎樣,老師會一概肯定,周圍的同學也不會介意,而且發現同學中表達好的只有幾個人,大多數人跟自己是在同一起點上的,心情一下子就輕鬆了,也就大膽的跟著感覺走,盡情表現自己。這樣既初步了解了學生情況,學生又從中知道了自己有說話的潛能。
在創設的氛圍中,師生間互相信任的關系建立起來了,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進一步的訓練也就易於展開了。
二、 構築舞台,激發學生興趣。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 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改革語文課堂單調、沉悶的局面,不給語文課注入新的活力,將不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可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必須搭建一個鍛煉、展示學生個性及口語表達能力的舞台。
為此,在教學的課堂中我除了組織學生復述課文內容,評價文中人物,描述文中插圖,還實施了一些口頭表達訓練,其中「三分鍾的演講」、「課前美文欣賞」及「口頭作文」在學生說話訓練各個階段的作用是極明顯的。
1、「三分鍾的演講」:在訓練的初期,我要求每個學生寫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上課後給學生三分鍾站在講台上對話題進行演講,每次演講結束後,由另一個同學講評。同學評同學,無所顧忌,肯定中有建議,不足中又補充,每到精彩之處常常會贏得大家的掌聲。
2、「課前美文欣賞」:完成了上一練習後,學生們已逐漸適應了課前的演練,也就可以安排每個學生准備一篇優美的詩歌或散文,在台上朗讀,要求其他學生仔細傾聽並記下美文中自己認為最好的語句,然後讓幾位學生講述自己選取的理由,學生有感而發,提高了鑒賞能力,對開拓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3、「口頭作文」:當然,為了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在教學中還安排了作文講述課,由我或學生出題目,請學生自願上台進行口頭作文。題目與學生的生活有關聯,聽完題目,不少學生稍加思索,便站起來說自己的文章。學生有多大勁使多大勁,用不著擔心打分多少,也用不著怕 別人批評,得到的只是同學的鼓掌,老師的贊賞。
豐富多樣且適當的表達訓練充分展示了課堂教學的魅力,使語文課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樂園,使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知識性,相應的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得以提高。
三、交流技巧,鞏固學生能力。
為進一步鞏固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交流為目的,組織了「朗讀比賽」,「故事續改、自編相聲比賽」等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們紛紛感到形式新穎,參與積極性高,賽前認真准備,在比賽中不經意提高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賽後還相互談論心得,有的學生更在作文中提到參入活動後自己各方面得到了提升。
作為中學語文教育不可能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演講家,但把學生培養成一個能自然流利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人,這既是語文教育的必須目的,也是語文教育的可能效果,有句話說的好:「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五、實際效果
總的來說,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明顯提高了,膽量也變大了,在語文課堂上表現的更加積極,更加自信。不再像剛入學時那樣說話支支吾吾,怕被他人嘲笑;不再自卑,不再羞怯。面對不同的環境和場合都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是影響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因素是很復雜的,涉及到學生的水平差距、個性差異、家庭背景、成長環境、社會背景和課堂教學藝術等等。因此,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途徑也不盡相同,因此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更好的方式方法,以此更好的鍛煉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