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上相因性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語文上相因性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5 16:59:58

『壹』 語文中定語是什麼意思

定語是用來修飾、限定、說明名詞或代詞的品質與特徵的。 主要有形容詞,此外還有名詞、代詞、數詞、介詞短語、動詞不定式(短語)、分詞、定語從句或相當於形容詞的詞、短語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語。 漢語中常用『……的』表示。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是修飾和被修飾、限制和被限制的關系。在漢語中,中心語與定語二者之間有的需要用結構助詞「的」,有的不需要,有的可要可不要。「的」是定語的標志。
【漢語中的定語】
1.在漢語中,定語常由形容詞、數量詞、名詞、代詞充當。也可有其他詞或短語充當。定語用來修飾主語和賓語。
例句:(括弧內為定語)
例如:(暖和)的陽光照著(平靜)的湖水。(形容詞作定語)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數量詞作定語)
(今天)的報紙看過嗎? (名詞作定語)
(我們)的歷史有(自己)的特點。(代詞作定語)
2.幾點說明:
A 在句子中,結構助詞「的」前用來修飾、限制名詞的詞或短語就是定語。也就是說,結構助詞「的」是定語的標志。
例如:(海南)(名詞作定語)的工業發展很快。
B 有時定語後可不帶「的」。
例如:這里蓋起了(一座)(數量詞作定語)房子。
C 名詞前有時定語不止一個。
例如:(我們學校)的(兩位)(數量詞作定語)(有三十年教齡)(動詞短語作定語)的(語文)(名詞作定語)老師當上了代表。
D 定語的位置在主語前面,和賓語前面。
例如:(代詞作定語)(小明)的爸爸是(一名)(數量詞作定語)教師。
(夜幕下)的黑翼(方位短語作定語)
多層定語排列
多層定語的一般是按照邏輯關系來排列的,與中心語關系越密切的定語越靠近中心語
一、多層定語從遠到近的順序一般是:
表領屬關系(誰的)
表示時間、處所(什麼時候、什麼地方)
表指代或數量 (多少)
表動詞性詞語、主謂短語(怎樣的)
表形容詞性短語(什麼樣的)
表性質、類別或范圍 (什麼)
二、多層定語的排列還遵循以下的規律:
1、帶「的」的定語一般放在不帶「的」的定語之前。例如只能說「藍色的呢子大衣」,不能說「呢子藍色的大衣」。其中,不帶「的」動詞直接作定語修飾中心語,在形容詞和名詞之後,例如:「一頓豐盛的烤羊肉」、「新型取暖設備」。
2、結構復雜的定語一般放在結構簡單的定語之前。例如「剛從國外進口的教學用的數碼錄音設備」,一般不能說成「教學用的剛從國外進口的數碼錄音設備」。
這是從兩個角度上看到的所遵循的規律,基本上首先遵循規律一,然後遵循規律二。[1]
古代含義
在古代漢語里,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有時也會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這種情況叫做「定語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另外,定語後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加「之」字,有時也在定語後面加「者」字。1.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2.用之.「中心詞+之+後置定語」的形式。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
定語是用來修飾、限定、說明名詞或代詞的品質與特徵的。主要有形容詞此外還有名詞、代詞、數詞、介詞短語或相當於形容詞的詞、短語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語。漢語中常用『……的』表示。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是修飾和被修飾、限制和被限制的關系。在漢語中,中心語與定語二者之間有的需要用結構助詞「的」,有的不需要,有的可要可不要。「的」是定語的標志。
我們知道,定語是用來限制或修飾中心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的前面。這是古今漢語的共同規律。但在古漢語里,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定語,把它放到中心詞的後面,這種語法現象就稱為定語後置。定語後置一般有標志性的詞語。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點把它歸結為四種常見的形式:
1. 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例如:
①(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今)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
②(古)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今)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就為他的人民憂慮,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替他的君主擔憂。
③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高尚的人誰又能讓自己清潔的身子,蒙受污濁的外物[污染]呢!)
①②句中的中心詞分別是「爪牙」、「筋骨」、「廟堂」、「江湖」,後置定語分別是「利」、「強」、「高」、「遠」,四個「之」是定語後置句的標志,無實在意義。
2. 中心詞+之(而)+後置定語+者 例如:
④(古)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今)能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要吃一擔糧食。
⑤(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這四種人,是天下無依無靠的走投無路的老百姓。
⑥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為學》)(富有的和尚不能到達,窮和尚卻到了那裡)
⑦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發出鏗鏘的聲音的石頭,到處的石頭都是這樣的)
④⑤句中的中心詞分別是「馬」、「窮民」,後置定語分別是「千里」、「無告」,標志性的詞語分別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當現代漢語中聯系定語和中心詞的結構助詞「的」。
3. 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如:
⑧(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促織》) (今)村裡好事的少年,養了一隻蟋蟀。
⑧句中的中心詞是「少年」,後置定語是「好事」,「者」是標志性詞語。
⑨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這是挑選狹長形的桃核來雕刻的)
⑩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當即就把它刻出來)
⑾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況且將軍您的可以用來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勢,就是長江)
⑿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想找一個可以出使秦國向秦國回復的人,也沒有找到)⒀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門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給荊軻送行。)
【參考】http://ke..com/link?url=ow_qPDEs6Tbd5Qoq

『貳』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什麼

語文性質如下: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課程標準的這段話意思明確: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源於語文的交際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

語文簡介: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語文

『叄』 語文上的虛詞是什麼意思

虛詞的定義是,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實在的意義的詞,主要的作用是組合語言單位。
虛詞種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六類。

它是種抽象的但並不模糊的沒有實在意思的詞,所以是「看不見」的,但它不包括你說說的的符號也不是你像你說的那樣「可怕」「別扭」的詞,其主要作用是在語法功能上。

樓主的問題提得真苛刻,這個問題可不簡單,而且專業性極強,不知道你能否看懂啊?

詞彙語法化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所涉及的因素較多,本文僅就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因素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壹 句法位置的改變

就多數情況而言,詞彙的語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實詞句法位置改變而誘發的。漢語的虛詞多數是由動詞、形容詞虛化而來。動詞通常的句法位置是在「主—謂—賓」格式中充當謂語。在這種組合形式中,充當謂語的動詞,一般只有一個,它是句子結構的核心成分,它所表達的動作或狀態是實實在在的。如果某個動詞不用於「主—謂—賓」組合格式,不是一個句子中唯一的動詞,並且不是句子的中心動詞(主要動詞)時(如在連動式中充當次要動詞),該動詞的動詞性就會減弱。當一個動詞經常在句子中充當次要動詞,它的這種語法位置被固定下來之後,其詞義就會慢慢抽象化、虛化,再發展下去,其語法功能就會發生變化:不再作為謂語的構成部分,而變成了謂語動詞的修飾成分或補充成分,詞義進一步虛化的結果便導致該動詞的語法化:由詞彙單位變成語法單位。所以,在詞彙的語法化過程中,句法位置的改變、結構關系的影響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以動態助詞為例。近代漢語動態助詞「將」「著」「取」「得」等均由動詞演變而來。它們從動詞向動態助詞演變的過程是從進入連動式開始的。



魏晉南北朝,「攜帶」義的動詞「將」出現於連動式,基本格式是「動詞+將+趨向補語」:

(1)行至赤亭山下,值雷雨日暮,忽然有人扶超腋徑曳將去,入荒澤中。(《還冤志》)

(2)若生女,輒持將去,母隨號泣,使人不忍聞也。(《顏氏家訓?治家》)

(3)見一老嫗,挾將飛見北斗君。(《古小說鉤沉.幽明錄》)

連動式的「動詞+將」間關系較鬆散,常可插入賓語或連詞:

(4)有二人錄其將去,至一大門,有一沙門據胡床坐。(《古小說鉤沉?冥祥記》)

(5)忽有白蛇,長三尺,騰入舟中……縈而將還,置諸房內。(《王子年拾遺記》)

連動式的「動詞+將」表示一種「攜帶」性的運動,動作是由主體攜帶對象進行的。而「攜帶」這一動作,又是以完成前一動作為條件,才得以進行,表「攜帶」的「將」在某種程度上依附於前面的動詞。「將」字之前的動詞,魏晉時主要是與「將」字近義的(如「持」),或隱含有「攜帶」義的(如「曳」,即使沒有「將」,「曳去」也是「攜之而去」的意思)。「將」對前面動詞的依附和與前面的動詞詞義的重合,減弱了它的動詞性。

動詞性的減弱,在唐代引起「將」在句中結合關系的改變:

(6)憑人寄將去,三月無報書。(《元稹《酬樂天書懷見寄》)

(7)揚眉斗目惡精神,捏合將來恰似真。(《蔣貽恭《詠金剛》)

同是「動詞+將+趨向補語」結構,但其中動作已非主體與對象共同進行,「將」前動詞已不限於帶有「攜帶」義的了。

「攜帶」義減弱的「將」字,開始主要用於表示動作完成後的情況、動作的結果,並出現了新的結構「動詞+將+賓語」:

(8)收將白雪麗,奪盡碧雲妍。(白居易《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

再進一步,又從表示動作的結果發展成表示動作的完成:

(9)輸將虛白堂前鶴,失卻樟亭驛後梅。(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

當動作的完成狀態是進行另一動作的伴隨狀態或方式時,「將」又有了表示動作持續的用法及相應的結構「動詞〔,1〕+將+動詞〔,2〕」:

(10)騎將獵向南山口,城南狐兔不復有。(岑參《衛節度赤驃馬歌》)

發展到例(9)、(10),「將」字已是動態助詞的用法了。

「將」字變化的起點是動詞「將」進入連動式,處於第二動詞位置的「將」字在語境(語義、前面動詞詞義等)影響下動詞性減弱,引起結合關系變化(對動詞選擇性減弱),再進一步到「攜帶」義逐漸消失,在句中主要表示動作的狀態、結果,最終發展成只表示完成、持續等語法意義的助詞。〔(1)〕

「將」字的演變過程也是其它大多數動態助詞的語法化過程。



(11)春月,蜂將生育時,捕取三兩頭著器中。(《博物志》)

這是一個連動式的句子,賓語為「取」與前面的動詞「捕」所共有,「取」前動詞有「取得」義或以「取得」為目的。

(12)合取葯成相待吃,不須先作上天人。(張籍《贈施肩吾》)

「取」已非「取得」義,變為表示動作結果。

(13)殷勤潤取相如肺,封禪書成動帝心。(陸龜蒙《奉和襲美謝友人惠人參》)

(14)若遇丈夫諧調御,任從騎取覓封侯。(秦韜玉《紫騮馬》)

「取」由表示「結果」發展為表示動作完成(例13)或持續(例14)。〔(2)〕



(15)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史記?李將軍列傳》,卷一○九)

連動式,「得」前動詞有「取得」義。

(16)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àn�①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世說新語?德行》)

「得」前動詞無「取得」義,「得」表示動作結果。

(17)我令之罘歸,失得柏與馬。(韓愈《招楊之罘》)

(18)傳得南宗心地後,此身應便老雙峰。(《東陽夜怪錄》,《太平廣記》卷四九)

(19)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鄭谷《雪中偶題》)

例(17)—(19)中,「得」已由表示動作結果進一步演變為表示動作完成或持續的動態助詞。

以上幾個動態助詞的語法化過程概括起來都是:連動式→表示動作結果(補語)→表示動作完成、持續(助詞)。

在這個虛化鏈中,由於句法位置的變化而進入特定的語法結構(連動式),是其變化的誘因和基礎,只有在特定的語法位置上,在語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這些詞才可能產生新的用法,詞義才會不斷虛化,最終從動詞發展為助詞。反之,同一時期內沒有用於連動式的「將」「取」「得」,都繼續用作動詞,語義、功能都沒有明顯改變。而且,在唐五代前後進入相同語法結構的一組動詞,沿著同樣的途徑發生了相似的變化,產生出一組功能相近的助詞,這一點更清楚地顯示出句法位置改變、結構關系調整對詞彙語法化的影響和作用。

近代漢語里,用於處置式的介詞「將」是由「執持」義的動詞「將」演變而來。介詞「將」的語法化過程同樣顯示出句法位置變更對它的影響。

祝敏徹先生(1957)曾研究過「將」由動詞到介詞的發展過程。

先秦,「執持」義動詞「將」只用於「主語+將+賓語」格式:〔(3)〕

(20)吏謹將之。(《荀子?成相》)

兩漢以後,「將」開始用於連動式:

(21)於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搜神記》)

在例(21)中,「將」作為連動式的前一個動詞性成分,表示後一動詞「往」的伴隨狀況。顯而易見,連動式中,後一動詞「往」是句子的中心動詞,這種狀況導致了「將」的動詞義減弱,詞義開始抽象化。

入唐以後,「將」又進入「將+名詞+及物動詞」的連動式:

(22)孫子將一鴨私用,yòu�②以擅破家資,鞭二十。(《朝野僉載》)

這里,「將」的賓語同時也是連動式後一動詞「私用」的賓語」,「將」仍是動詞性成分。但正像例(21)一樣,句子里中心動詞是「私用」,作為非中心動詞,「將」只是一種輔助性動作。這種在句子語義表達中的輔助詞地位,促使「將」字的詞義進一步虛化,這是因為「語言中的某一成分所表示的意義(這里指的是行為)如果不甚顯著的話(因句中另一行為表示的意義更為顯著),那它所表示的意義就容易在人們的印象中逐漸消失掉……。」(祝敏徹,1957)

「將」在連動式中詞義進一步虛化的結果導致其原先的詞彙意義消失而轉變為介詞:

(23)強將笑語供主人,愁見生涯百憂集。(杜甫《百憂集行》)

和助詞「將」一樣,「將」字由動詞到介詞的語法化過程導源於其句法位置的改變,同期句法位置未發生變化的「將」字,仍保持其動詞的語義和功能,沒有發生語法化的演變過程。

從上面的舉例和分析可以看出,句法位置的改變及其固定化通常表現為某個實詞由在句子結構中的核心句法位置變成經常出現在某個適合於表示特定語法關系的句法位置上,從而引起其詞義變化(抽象化→虛化),發展下去,便虛化成專門表示這種語法關系或語法功能的虛詞。漢語的主、謂、賓、定、狀、補六個句法成分,先秦即已具備,且語序相當固定。這些句法成分在句子結構中的地位是不相同的。其中主、謂、賓為核心成分,是主要由實詞承擔的句法位置。定、狀、補為非核心成分,詞彙意義實在或不太實在的詞都有進入的可能。因此,詞彙在這些句法位置上發生語法化的可能性也不相同。一般說來,狀語和補語的位置較容易引發語法化,這是因為表示範圍、程度、時間、工具、方式、原因、對象、結果等語法范疇的詞彙一般都出現在這兩個位置上(解惠全,1987),處在這兩個位置上的詞彙如果詞義進一步虛化,就有可能轉化為單純表示各種語法意義的語法單位。

從以上對漢語動詞語法化過程的考察中,我們可以看到,發生語法化演變的動詞大都是由於句法位置的改變,進入偏正式的連動式中,作為非中心動詞成分,這些動詞在結構和語義上依附於其前或其後的中心動詞。這種處境和地位導致這些動詞的動作性減弱,詞義發生抽象化。與此同時,其語法功能也會相應變化,或在中心動詞前作狀語,或在中心動詞後作補語。詞義的進一步虛化,又使得這些動詞發生語法化:作狀語的動詞轉變為介詞,作補語的動詞轉化為助詞。

貳 詞義變化

句法位置與結構關系的改變會引起詞義的變化,導致實詞的語法化;同樣,詞義的演變、虛化,也會引起詞的功能的改變,使之用於新的語法位置、結構關繫上,從而產生一個新的虛詞。詞義變化也是影響詞彙語法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結構助詞「個」的產生過程中,詞義變化的影響顯得更為明顯。

「個」本為量詞,專以記竹,漢魏以後變成一個一般量詞,用以計數各種東西:

(24)負服矢五十個。(《荀子?議兵》)

(25)但願尊中九醞滿,莫惜床頭百個錢。(鮑照《擬行路難》)

(26)可更覓數個刀子。(法苑珠林?冥祥記》)

然後發展出不指一個明確數量的虛指用法,可以脫離數詞使用:

(27)為個朝章束此身,眼看東路無去因。(張籍《寄朱闞山人》)虛指的「個」有時可直接用於形容詞之後:

(28)驚飛失勢粉牆高,好個聲音好羽毛。(鄭谷《飛鳥》)

形容詞之後的「個」已不再表示物體的量,而成了表示事物具有某種性質的標志,詞義虛化了。

詞義的演變引發了組合關系的改變,從「數+個+名詞」,變為「形+個+名詞」,最後又出現了跟在名詞、動詞等後面的「個」:

(29)師雲:「你既不會,後面個僧dǐ�③對看。」(《景德傳燈錄》卷八)

(30)今日問個,明日復將來溫尋,子細熟看。(《朱子語類》卷一一五)

(31)莫怪說,你個骨是乞骨。(《張協狀元》四齣)

量詞「個」到結構助詞「個」的演變,是從詞義虛化開始的。從計竹,到一般量詞,到虛指的量詞,再到用於形容詞之後表示事物的性質,最後擴展到名詞、動詞等之後,成為部分地區使用的結構助詞。在詞義由實到虛的演變過程中,結構關系、語法功能不斷地調整、變化,以適應詞義的演變,並最終在意義和功能兩方面都完成了詞性的轉變。

現代漢語里嘗試態助詞「看」是由動詞「看」演變而來,它的語法化過程也是從詞義的虛化開始的。

動詞「看」本為「瞻視」義:

(32)遙見dǐ�③桓赤如血色,怪其所以,尋即往看,見一餓鬼。(《撰集百緣經》,《大藏經》卷四)

魏晉六朝時,動詞「看」由「瞻視」義引申出「測試」義:〔(4)〕

(33)其家有機,讓比丘坐:「即坐小待。」復起以指內釜中,看湯熱不。(《摩訶僧律》,同上,卷二二)

(34)五六日後,以手內瓮中,看冷無熱氣,便熟矣。(《齊民要術?笨jū�④並酒》)

(35)嘗看之,氣味足者乃罷。(同上)

「看」由視覺動作演變成泛指的「測試」,詞義開始抽象,為其語法化奠定了基礎。

在同期文獻中,這種「測試」義的動詞「看」,已可以用於主要動詞之後而不帶賓語:

(36)婦怪不語,以手摸看,謂其口腫。(《百喻經?ān�⑤米決口喻》)

(37)施功既訖,糞塔如初,在大塔南三步,婆羅門不信是糞,以手探看,遂作一孔。(《洛陽伽藍記?城北?凝園寺》)

這里的「看」仍是「測試」義動詞,「探看」「摸看」猶言「探試」「摸試」。

這類「看」詞義如果再進一步虛化並且用於祈使句中,就變成了嘗試態助詞。這樣的例子在六朝前後的文獻里已經出現:

(38)將還家,語王雲:「汝是貴人,試作貴人行看!」(《俗記》,《太平御覽》卷八二九)

(39)精舍中庭前沙地有眾長壽:「借我弓箭,試我手看。」答言:「可爾。」(《摩訶僧dǐ�③律》,《大藏經》卷二二)

(40)汝好思量看。(《十誦律》,同上,卷二三)

動詞「看」由表視覺動作的「瞻視」擴大使用范圍,抽象成為表示一切用感官測試的動作。這種詞義變化促使其組合關系、語法功能相應變化:由作主要動詞帶賓語,變為依附於主要動詞之後不帶賓語。詞義抽象化達到一定程度後引起詞義虛化,使之最終失去原有的詞彙意義,變成只表示嘗試義的語法單位。

漢語里的實詞多數是一詞多義,即某個實詞具有幾個不同而又相關的義位。這些同一個詞的不同義位,通常是通過詞義引申而產生的。詞義引申就詞的義位數量而言,是詞義的發展,就源義和引申義間的詞義關系說,又可以看作是詞義演變。詞義演變的特點通常是由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即詞義所表達的概念內涵減少,外延擴大。

在漢語詞彙語法化的過程中,一個實詞的語法化通常是發生在它的某個義位上,語法化的結果是該詞在某個義位上獨立或分離出某個虛詞。至於這個詞的其它義位則仍按實詞功能繼續使用,不會因為源於某個義位的虛詞產生而導致該實詞消失。這種情形可用下圖來表示:

同時,一個多義詞的不同義位發生語法化的可能性也不盡相同。一般說來,意義具體、實在的義位很難發生語法化,而比較抽象、不太實在的義位則較容易發生語法化。這是因為比較抽象的義位,其動作性和狀態性較弱,如果進一步抽象、弱化,很容易虛化而變為語法單位。

這就是詞義演變容易誘發詞彙語法化的理據。

應當指出,句法位置改變和詞義變化是詞彙語法化過程中兩個基本而又互為依存的條件。一個實詞由於句法位置的改變而進入某種結構關系,會導致詞義變化;同樣,一個實詞詞義發生某種變化,也會影響其功能,改變其所處結構的關系和性質。許多實詞的語法化過程都是句法位置改變和詞義變化兩方面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

叄 語境影響

詞的意義和功能總是在一定的語境之中才得到體現。在詞彙語法化過程中,語境影響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

反詰副詞「敢」的語法化過程中,語境的影響起了重要作用。

「敢」原是個助動詞,有「可、能、會」等義。例如:

(41)我不敢效我友自逸。(《詩?小雅?十月之交》)

(42)豈敢愛之,畏我父母。(《詩?鄭風?將仲子》)

早在上古,當「敢」用於反詰句時,就相當於「豈敢」:

(43)周不愛鼎,鄭敢愛田?(《左傳?昭公十二年》)

此句在《史記?楚世家》中作:「鄭安敢愛田?」(引自徐仁甫《廣釋詞》)可見,「敢」為「安敢」「豈敢」義。這種用法一直延續到漢魏六朝:

(44)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5)曾是共治情,敢忘恤貧病?(謝tiǎo�⑥《賦貧民田》)

在同時的文獻里,「敢」由「豈敢」義虛化成反詰詞,義同「豈」:

(46)齊人敢為俗,蜀物豈隨身?(何遜《贈族人秣陵兄弟》)

例(46)中「敢」「豈」互文對舉,「敢」「豈」同義。

「敢」用作反詰副詞,唐五代仍見其例:

(47)敢料安危體,猶多老大臣?豈無稽紹血,沾酒屬車塵。(杜甫《傷春五首》)

(48)三千大千世界須臾吹卻不難,況此小樹纖毫,敢能當我風道!(《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

(49)國家音樂,本為九泉,終朝吃你茶水,敢動些些管弦?《同上,《茶酒論》)

「敢」由助動詞虛化為反詰副詞是在反詰句這一語境中實現的。即:A.助動詞「敢」位於動詞之前,其位置與疑問副詞相當。B.在反詰句中,「敢」的語義猶「不敢」,與原來的意義正相反,用反詰形式表現就是「安敢」「豈敢」。由於這種句式的慣用,「敢」的「豈敢」義位中,「敢」的義素成分逐漸弱化,以至丟失,最終虛化成表示單純反詰的疑問副詞。〔(5)〕

「時」在晚唐五代可用作語氣詞,其語法化過程,也與語境影響有密切關系。

「時」本為名詞,表示動作或狀態發生的時間:

(50)於時始雪,五處俱賀,五版並入。(《世說新語?文學》)

唐代「時」在未然(假設句)語境里,開始出現語法化的趨勢:

(51)聞客病時慚體健,見人忙處覺心閑。(白居易詩)

這里的「時」詞彙意義還未完全消失,這一點從它與下聯中「處」對舉可以看出。不過例(51)中作者要強調的是「客病」這一事實,而並不在意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所以例中「時」所表達的時間是無關緊要的。換句話說,「時」在句中的意義已不甚顯著,而「語言中的某一成分所表示的意義如果不甚顯著的話,那它就容易在人們的印象中逐漸消失掉……」(祝敏徹,1957)。

到了晚唐五代,「時」或與「若使」同現,或與「者」(語氣詞)互文,已變成語氣詞了:

(52)若使交他教化時,化盡門徒諸弟子。(《敦煌變文集?破魔變文》)

(53)遠看時意散心驚,近睹者魂飛目斷。(同上,《維摩詰經講經文》)

「時」由名詞語法化為表示假設的語氣詞,是在假設句這一語境的影響之下實現的。

語境對詞彙語法化的影響還表現在一個句子中詞與詞之間的語義制約和規定上。

六朝乃至唐五代以後習見的介詞「著(著)」是由「附著」義動詞「著」虛化而來,其語法化過程也明顯受到語境的制約和影響。

動詞「著」的語法化過程從漢以後就開始了。在漢代以後的漢譯佛經中「著」開始用於「動詞+著-處所詞」格式:

(54)猶如花朵纏著金柱。(《佛本行經》,《大藏經》卷四)

(55)株杌婦聞憶之在心,豫掩一燈,藏著屏處。(《賢愚經》,同上)

這類例句中的動詞多是一些會產生「附著」狀態的,像「纏」「覆蓋」等。「著」後的賓語都表示處所整個「動詞+著+處所詞」格式表示物體通過某種動作而附著在某處。「著」表示前一動作的結果,又引,出物體到達的處所。從詞義看,「著」的動作性雖然已經減弱,但仍帶有明顯的動詞性。

六朝文獻里,「動詞+著+處所詞」的用例迅速增多,「著」所結合動詞的語義類型也有所擴大:

(56)一二日,因載著別田舍,藏置fǔ�⑦壁中。(《三國志?魏志?閻溫傳》裴注引《魏略》,卷一八)

(57)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世說新語?德行》)

(58)負米一斗,送著庭中。(《六度集經》)

(59)可擲著門外。(《世說新語?方正》)

這個時期,「動詞+著+處所詞」格式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在帶「著」的動詞中出現了許多不能造成附著狀態的,如以上幾例,這就使得「著」字的動詞義「附著」消失,而只擔當介紹處所的功能,從而由動詞轉化為介詞。

可見,在「著」由動詞到介詞的語法化過程中,其所附動詞的語義特徵對其虛化起了重要作用。

觀察以上四例可以發現,同樣是介詞,例(56)(57)中,「著」相當於現代漢語介詞「在」,而例(58)(59)中,「著」相當於現代漢語介詞「到」。這種語義差別也同樣是由「著」所附動詞的語義特徵所規定的。例(56)(57)中「載」「坐」為靜態動詞,其動作實施後可達成某種狀態。例(58)(59)中「擲」「送」為動態動詞,其動作實施後不能達成某種狀態。動詞語

『肆』 急:高中語文里「因」的所有解釋


yīn
原故,原由,事物發生前已具備的條件:原因。因素。因果。病因。
理由:因為(w唅 )。因而。
依,順著,沿襲:因此。因之。因循(a.沿襲;b.遲延拖拉)。因噎廢食。陳陳相因。


筆畫數:6;
部首:囗;
筆順編號:251341

詳細解釋:
--------------------------------------------------------------------------------


yīn
【名】
(會意。從囗(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車席子上。本義:「茵」的本字,坐墊,車墊)
同本義〖mat;cushion〗
因,就也。——《說文》。朱駿聲注:「囗大俱非義。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縫線文理。』按即茵之古文。江說是也。」
原因〖cause〗
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梁書·范縝傳》
自謂得其勢,無因有動搖。——白居易《有木》詩
又如:因果報應(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結果,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前因後果
機會〖opportunity;chance〗
於今無會因。——《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yīn
【動】
依靠;憑借〖dependon;relyon〗
誰因誰極。——《詩·佣風·載馳》
論世之事,因為之備。——《韓非子·五蠹》
因人成事者。——《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又如:因緣(憑借;依據)因贓假位(利用賄賂買得官職);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私利);因依(倚傍;依託);因附(依附);因國(可以依靠、利用的國家)
沿襲,承襲〖follow〗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
因遺策。——漢·賈誼《過秦論》
因秦宮室,據其府庫。——張衡《東京賦》
又如:因承(承襲,因襲);因習(相沿成習,沿襲)
連接〖connect〗
水邊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數百個。——宋·陸游《城西接待院後竹下作》
順;順應〖complywith;conformto;obey〗
因其固然(因:順著。固然:本來的樣子。指牛的自然結構)。——《莊子·養生主》
以徑寸之木…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因勢象形,就著木頭的原樣來模擬形狀。因,就著,順著。勢,形勢,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狀特徵。象,動詞,模擬。形,形狀)。——明·魏學洢《核舟記》
又如:因便(順便);因風吹火(比喻順勢行事,用力不多)
相就;趨赴〖goto〗
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國語·鄭語》

yīn
【介】
由於,因為〖becauseof〗
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又如:因地(原委;因由);因是(因此)
從…出發〖from〗。如:因命守時(依照命運的安排,守候時機);因敵取資(從敵人那裡取得所需物質)
趁著;乘便〖takeadvantageof;while〗
因利乘便。——漢·賈誼《過秦論》
游於三輔,因入京師。(因,乘便)。——《後漢書·張衡傳》

yīn
【形】
親,親近〖intimate〗
因心則友。——《詩·大雅·皇矣》
親有禮,因重固,閑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左傳》
又如:因心(親善仁愛之心);因母(親母)

yīn
【連】
於是,就〖then〗
因以諷諫。——《後漢書·張衡傳》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唐·柳宗元《三戒》
因出己蟲,納比籠中。——《聊齋志異·促織》
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
因而〖thus;asaresult〗
因以其伯。——《詩·大雅·韓奕》
因使唐雎使於秦。——《戰國策·魏策》

因材施教
yīncái-shījiào
〖;〗根據不同對象,也就是針對學習者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
別類分門,因材施都。——清·鄭觀應《女教》
因此
yīncǐ
〖therefore;forthisreason;consequently〗因為這個
減了稅,因此怨聲也少些了
因地制宜
yīndì-zhìyí
〖;〗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條件,制定相應的妥善措施
夫築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漢·趙曄《吳越春秋》
因而
yīn』ér
〖asaresult;withtheresultthat;thus〗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結果
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因而是不可戰勝的
因果
yīnguǒ
〖causeandeffect〗∶原因和結果,合起來說,指二者關系
因果關系
〖preordainedfate;karma〗〖佛教〗∶今生種因,來生結果。指事物的起因和結果,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因果報應
因禍得福
yīnhuò-défú
〖afaultontherightside〗因遭災禍,反倒獲得了好處
此乃是個義夫節婦一片心腸,感動天地,所以毒而不毒,死而不死,因禍得福,破泣為笑。——明·馮夢龍《醒世恆言》
因利乘便
yīnlì-chéngbiàn
〖employfavourablesituation〗因、乘:憑借、依靠。乘著有利的形勢
吾儕小人也,若不因利乘便,以求富貴,畢世以來,未可得志也。——《舊五代史·王繼弘傳》
因陋就簡
yīnlòu-jiùjiǎn
〖;dothingssimplyandthriftily〗指將就原有的簡陋條件〖辦事〗。比喻任其簡陋、不求改進
當豐亨豫大之時,而為因陋就簡之說,君臣上下,動以此借口,於是安意肆志,無所不為,而大禍起矣。——宋·朱熹《朱子全書》
因人成事
yīnrén-chéngshì
〖accomplishsth.throughthehelpofothers〗依憑別人辦成事情
毛遂曰:「眾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因時制宜
yīnshí-zhìyí
〖adoptmeasuresaccordingtotime〗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採取與之相適應的措施
所遇不同,故當因時制宜。——《晉書·劉頌傳》
因式
yīnshì
〖multiplier;factor〗亦稱「因子」。多項式被另一多項式整除,後者即是前者的因式,如a+b和(a2-ab+b2)都是a3+b3的因式
因勢利導
yīnshì-lìdǎo
〖makethebestof;〗順著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因數
yīnshù
〖factor〗亦稱「因子」。一整數被另一整數整除,後者即是前者的因數,如1,2,4都為8的因數
因素
yīnsù
〖factor;element〗決定事物成敗的原因或條件
學習先進經驗是提高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為
yīnwéi
〖because;for;onaccountof〗連詞。表示原因或理由
因為工作需要,他很樂意去了
因襲
yīnxí
〖follow;;carryonasbefore;continueinthesameoldrut〗效仿。指沿用過去的規章制度或方式方法
法度無所因襲。——《漢書·劉歆傳》
因襲陳規
因循
yīnxún
〖follow;continueinthesameoldrut〗∶沿襲按老辦法做事
因循守舊
〖procrastinate〗∶遲延拖拉
因循坐誤
〖indiscreet〗∶輕率;隨便
苟或因循,何由體悟。——《五燈會元》
因循守舊
yīnxún-shǒujiù
〖lockstep;〗死守老一套,不圖更新
因噎廢食
yīnyē-fèishí
〖cutoffone'snosetospiteone'sface;stopeatingforfearofchoking〗因吃飯噎住而索性不吃,引申為怕出麻煩而不敢去做
若是後人問來由,一律的奉以為法,豈不是因噎廢食了么?——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因由
yīnyóu
〖reason;origin〗〖口〗∶理由;由頭
有因由
〖predestinedrelationship〗∶因緣;緣分
夙世因由
〖cause〗∶原委;原因
有原多因由
因緣
yīnyuán
〖principalandsubsidiarycauses〗〖佛教〗∶產生結果的直接原因和輔助促成其結果的條件
灑家在五台山真長老處,學得說因緣,便是鐵石人也勸得他轉。——《水滸傳》
〖predestinedrelationship〗∶緣分
他倆真有因緣
因子
yīnzǐ
〖agent;multiplier;factor〗因素;成分
影響農作物收成的因子很多

相關詞語:
--------------------------------------------------------------------------------
罪因
主因
轉基因
因時制宜
宗因
質因數

證因
造因得果
造因結果
造因
緣因
遠因

元因
原因與結果
誘因
原因
有因
用天因地

用錢因地
因明論
因公行私
因數
因塵
因陋守舊

因風吹火
因余之國
因此
因地
因人成事
因母

因承
因陋就寡
因間
因敵為資
因噎廢食
因陁羅

因國
因材施教
因陀啰
因報
因公假私
因循坐誤

因任授官
因聲
因敵取資
因習
網際網路
因附

『伍』 工具性是什麼意思

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是有充分根據的。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這樣看來,語文就是語言文字,就是工具。且列寧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斯大林說:「語言是工具、武器,人們利用它來互相交際,交流思想,達到互相了解。」毛澤東說:「學生學會了看書作文,那他們出校後的發展,就有了常常用得著的基礎工具了。」這就告訴我們,不但外部語言是交際工具,而且內部語言還是思維工具。語文學科既然以語言教學為主要內容,那麼工具性當然是它的本質屬性了。 語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 2.語文是學好其它所有學科的工具學科。 葉聖陶先生曾經就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葉老的「工具論」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它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

『陸』 詞性是什麼意思語文

詞性指作為劃分詞類的根據的詞的特點。現代漢語的詞可以分為12類。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和代詞。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擬聲詞和嘆詞。
PS:你可以直接查網路哦~

『柒』 「兩面性」是什麼意思

兩面性[liǎng miàn xìng]

釋義:同一事物身上同時存在的兩種互相矛盾的性質或傾向。

舉例:1.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一般地屬於人民內部的階級斗爭,這是因為我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有兩面性。」 吳晗 《朱元璋傳》第五章一:「事情並不如他所想望的那樣,大地主們也有兩面性。」

2.蛇毒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足以致人死地,卻依舊可以製成寶貴的中葯,救人性命。按語文的手法來說,是一個語法錯誤:互相矛盾。可是這的確是一個事實。沒有蛇毒所製成的葯物,甚至比蛇毒進入體內更可怕。

3.回收廢品早已成為節約的美德,這也可以看得出廢品也有兩面,一面是沒用的垃圾,一面是精巧可愛的工藝品,我想,所有的人都會開始對廢品產生一定的好感吧。

4.一個小故事:《笨小孩》中的主人公什麼也不會,卻成為了一個做衣服的跨國企業總裁,因為他可以牢牢地將鈕筘縫住的裁縫。

5.事物都有兩面,並不是百無一用,《假如沒有灰塵》很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連人人所厭惡的灰塵也有如此大的貢獻,更何況別的事物呢?

『捌』 語文上詩性與智性有機融合是什麼意思

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章或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是語言文字。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而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語文課之「語文」一詞原系國語(白話文即語體文)與國文(文言文)之合稱。

『玖』 語文中的主語、謂語、賓語是什麼意思

語文上的體現是:

基本成分主謂賓,附加成分定狀補:謂前為狀謂後補,定語必居主賓前

主語是句子敘述的主體,可由名詞、代詞、數詞、名詞化的形容詞、不定式、動名詞和主語從句等來承擔。

謂語說明主語所發出的動作或具有的特徵和狀態。謂語由動詞來承擔。

賓語是動作的對象或承受者,常位於及物動詞或介詞後面。賓語可由名詞、代詞、數詞、名詞化的形容詞、不定式、動名詞、賓語從句等來擔任。

漢語中一個完整的句子,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如下:(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補語)由這個順序可以看到,定語是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成分主要是主語和賓語)前對其進行修飾和限制的成分,狀語是在謂語(包括動詞和動詞性短語及形容詞和形容詞性短語)前對其修飾和限制的成分。例:1定語:我的書 美麗的花(以上兩個句子中「我」和「美麗」是定語。)2狀語:狠狠地打 多麼美麗(以上兩個句子中「狠狠」和「多麼」是狀語)從形式上看,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用「的」字,狀語和中心詞之間用「地」字,這是標志。

什麼是狀語 狀語是置於謂語中心或句子前,以修飾、限定謂語中心或句子的句法成分。在句法分析中,狀語以〔 〕標示,與其相應的謂語動詞、謂語形容詞以——標示。
講的再俗點 定語就是定義性的 狀語 就是形容狀態的
他進了個漂亮的球。漂亮就是定義性的,用在名詞「球」前。——所以定語用於修飾名詞或代詞。
狀語 某個狀態的 自然只能修飾動詞 例如 她非常非常愛他。非常就是狀語。一種狀態。

什麼是補語 位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對動詞、形容詞加以補充、說明的成分叫補語。 他進了一個球,漂亮!「漂亮」 補語...

閱讀全文

與語文上相因性是什麼意思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5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2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7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7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2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0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3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8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56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2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3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6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8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1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4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69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