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齊白石小時候畫蝦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齊白石是一個比較謹慎,比較摳門有點兒老頑固的人。 具體從畫蝦看。。。呵呵要是你寫作文的話,可以說他善於觀察生活充滿童真童趣,心靈純潔吧。
2. 齊白石畫蝦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齊白石畫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1.實踐決定認識;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62歲時齊白石開始對蝦寫生,他在畫案上放一盆活蝦,在院子小池裡養了蝦,以觀察蝦的形狀、水中游動的姿態,按照本來面貌畫蝦」就體現了這一哲理。
2.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齊白石68歲時對蝦的形象進行了重大改造,淡墨畫出的蝦頭、蝦身加上了重重的一點濃墨,表現了蝦的重量和蝦頭前端的堅硬。蝦眼改小圓點為兩橫筆,蝦腿8條減為6條等。1934年,齊白石71歲時完成了畫蝦的最後改造:後腿由6對減為5對,簡約、概括、唯美,達到了「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充分的證明了這一哲理。
3. 求高手齊白石的《蝦》賞析
齊白石的《蝦》賞析:
齊白石蝦圖,體現了高度的筆墨技巧,在表現了水墨、宣紙的獨物性能外,又將蝦之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是白石筆下最寫實的對象之一。
齊白石曾無奈地說:「予年七十八矣,人謂只能畫蝦,冤哉!(78歲題畫蝦)」,誠然,認為齊白石只會畫蝦是外行家言,就像提起徐悲鴻是畫馬的,黃胄是畫驢的一樣可笑,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齊白石的蝦確實畫的好,人們喜聞樂見,亦是事實。
齊白石畫蝦可說是畫壇一絕,靈動活潑,栩栩如生,神韻充盈,用淡墨擲筆,繪成軀體,浸潤之色,更顯蝦體晶瑩剔透之感。
以濃墨豎點為睛,橫寫為腦,落墨成金,筆筆傳神。細筆寫須、爪、大螯,剛柔並濟、凝練傳神,顯示了畫家高妙的書法功力。畫家寫蝦,來自生活,卻超越生活,大膽概括簡化,更得傳神妙筆。
(3)二年級語文畫蝦講齊白石什麼品質擴展閱讀:
《蝦》創作背景:
齊白石以畫蝦而聞名,蝦,齊白石不光畫得多,而且是他的「發明」,他的「專利」,成了他的「象徵」和「符號」。齊白石畫蝦成功,特出一告示:「白石畫蝦,十兩一隻。」懂藝術的人都說:「潤格不高,值!值!」求畫者多不討價還價,交錢取畫,各有所得。
這一天,偏有一個光頭猴腮的乖巧顧主,拿了35兩銀子去向齊白石購畫,心想,這老兒必畫四隻,豈不賺他半隻?心中得意洋洋敲開了齊家大門。齊白石看了,微微一笑,欣然收下銀子,要光頭顧主次日取畫。
第二天,光頭顧主來到齊家,打開畫卷一看,畫面上只有三隻小蝦米,蝦不大,卻也活蹦歡跳神氣活現。光頭心想,我那五兩銀子不能白給,望著齊白石正要發作,齊白石指指畫,讓他再細細看看。
光頭眨眨小三角眼睛看清了,在兩株水草之間露出一隻蝦尾巴,那蝦頭正扎進水中覓食呢!光頭顧主自無話說,嘿嘿笑笑,抱著畫走了。
《蝦》作者簡介:
齊白石(1863-1957),現代傑出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原名齊璜,純芝,字渭青、號白石、瀕生、阿芝、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十二歲學粗木工,後做雕花木匠,兼習畫。亦習詩文,書法、篆刻,初為畫工,為鄉里人畫衣冠像。
六十歲後定居北京,以賣畫、刻印為職業。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前輩諸家,重視創新,不斷變化,創造了獨特不群的風貌。所畫作品,都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
其篆刻朴茂有力,書法剛勁沉著,詩文、畫論也有獨到之處。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團委員,美術家協會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4. 齊白石畫蝦的故事
齊白石老家有個星斗塘,塘中多蝦草,幼年的白石常在塘邊玩耍,從此與蝦結緣。兒時歡樂的情景也成了他每每題畫的素材。為了畫好蝦,齊白石在案頭的水盂里養了長臂青蝦,這樣就可以經常觀察蝦的形態並寫生,能更好的了解蝦的結構和動態。這時他的蝦畫得很像,但墨色缺少變化,眼睛雖然畫的逼真但是卻缺少半透明的質感。
再以後,齊白石在觀蝦的過程中,將蝦的進退,游的急緩,甚至斗毆,跳躍等情態統統收於筆下。更於筆墨變化上增加變化,使蝦體有了透明感。再以後,白石老人的用水功夫更是臻妙,他畫的蝦身似乎永遠是濕淋淋的,好像真的生活在水中,一張白紙變成了一溪清水。這就是白石老人畫蝦的創造性。
5. 齊白石畫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道理是:生活是最好的老師以及細心才能成事。
1、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齊白石畫蝦通過畢生的觀察,力求深入表現蝦的形神特徵。在日常生活中,齊白石經常觀摩蝦的體態和行為特徵,這為他積累豐富的作畫素材以及作畫經驗。畫家寫蝦,來自生活,卻超越生活,大膽概括簡化,更得傳神妙筆。
2、細心才能成事:
齊白石的蝦圖之所有能夠成名,源自他的細心以及細致。寥寥幾筆,用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出一種動感。一對濃墨眼睛,腦袋中間用一點焦墨,左右二筆淡墨,於是使蝦的頭部變化多端。硬殼透明,由深到淺。而蝦的腰部,一筆一節,連續數筆,形成了蝦腰節奏的由粗漸細。
(5)二年級語文畫蝦講齊白石什麼品質擴展閱讀:
齊白石從20多歲的時候開始自學畫畫,在37歲的時候拜師湖南名畫家學習國畫,雖然齊白石起步晚,比不得那些從小就開始畫畫的人,但是他有一個優點,就是勤奮。
齊白石從開始畫畫就保持著每日作畫的習慣,一堅持就是70年的時間,期間除非是很重要的事情,他一般都會畫上幾幅,這個好習慣是齊白石能夠快速追趕其他畫家的一個基石。
陳師曾指點齊白石畫畫要創新,不要再去臨摹古人,而是畫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齊白石聽後大受啟發,於是就開始畫蝦。蝦貫穿了齊白石童年整個生活,他家住湖南,依山傍水,蝦蟹資源豐富,小時候經常去抓蝦的經歷讓齊白石非常的懷念。
而在58歲的時候,他決定要畫蝦,在60歲的時候就有所小成,但是這個時候的齊白石依然不滿意,認為自己的火候還差得遠,終於在70歲的時候達到了入化境界。
6. 學習了齊白石畫蝦一文,齊白石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男,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1]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7. 《齊白石畫蝦》這篇短文中看出齊白石是個怎樣的人
認真,嚴格要求,工作上追求精益求精,一絲不苟,不怕吃苦,藝術上求真。
8. 齊白石的蝦表達了什麼
齊白石畫蝦,腹部也是五節,但伸、曲、彎、彈,非常有力。腹下的小腿簡練到五條。蝦的頭部用濃淡墨相生的辦法,表現蝦的頭胸分量更重,透明感更強。蝦的眼睛用濃墨橫點突出很長,顯得更生動。蝦的短須上,兩條長臂鉗顯得挺拔有力,軟中帶硬,節與節之間表現了筆斷而意在的意境。齊白石九十歲後畫蝦,就去掉蝦須了。
齊白石畫蝦是高度的提煉,既實又美,是前人沒有的,他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9. 齊白石畫的蝦給我們什麼啟示
生活美好!這是人人想往的生活.但如何得到美好生活,這又是人人的一道十分關注的問題.
我學過繪畫,也取得可喜的成績,我畫的畫還有不少人所愛呢.贈送給他人有二`三百幅.畫籍畫冊有二`三十本.說說這些微不足道的一些事,是想告訴大家,大師齊白石畫家生活美好,是他辛勤勞動的結果.我學畫同時也學習了他的精神,從中受益很大...
齊白石是現代的一位大畫家,這是眾所周知的,他的成功,
他所擁有美好生活,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有很多動人的故事.這因我愛國畫,也有十多年來的習畫歷史,接觸名人趣事機會也多一點,說實在我也十分關心名人故事.就拿大師的一幅水墨蝦畫來說吧,他畫蝦之妙,大可以說前無古人,據老畫家們說:從各種畫冊中看到古代畫家的蝦蟹之內的繪畫,沒有一個比得上他的.凡是見過這幅畫的人,都連聲嘖嘖贊嘆:"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樣."
大師齊白石的,這一幅蝦畫,只畫有十那隻蝦,卻充滿了藝術的魅力,不僅在於它一隻只維妙維肖活潑得有趣,也還由於:這些蝦的布局是異常生動的,在素樸中體現了深厚,很耐看,很經得人尋味.
有這樣美好的聲譽,有這等高的威望.有這種美好的生活
.有這樣高壽.真是人皆羨慕.據說齊白石畫蝦數十年,到了七十歲時才趕上了古人的水平.但從未滿足,繼續發揚筆耕精華,進而踏入了更高的境界.這蝦畫里的蝦,個個均有特色,栩栩如生,是由於他深刻觀察過真正的蝦的生活,筆法變化,寫照傳神已經到達了極高境界的緣故.
齊白石從少年時代起,就開始愛上蝦了,而且,有極大的興趣和異常強烈的畫蝦情趣.他一生去追求務實精神讓人敬佩.他有一首畫蝦詩寫道:"塘里無魚蝦自奇,也從荷葉戲東西.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聲名到老低.",可見他畫蝦的熱愛非比一般.凡見過這幅蝦畫的人,都能很自然地理解:畫面僅僅十那隻蝦,有潔白的蝦,有較黑的蝦,有的向前游的,有的向後退的,更有的蝦正在嬉戲和在覓食,特別是蝦的頭殼一團黑色的臟腑,都很鮮明,這表明了它們的生命力異常旺盛.彷彿個個都是活蹦活跳的蝦.雖然畫面上並沒有出現藻類`沙石`溪澗`水紋,但是只要看到那些蝦的姿態,彷彿這一切都已經有了.大師真是費盡心機,真個是多彩多姿!畫得這樣出神入化!真了不起!
我們可以這樣來設想一下,如果畫面的蝦,都是正在向前游,或者一律向後退的,總是一個模樣兒,那麼,齊白石這位大師藝術魅力就沒有現在這樣深厚了.因此,大師齊白石的蝦畫,不但啟示我們,在生活中深入觀察的重要,也還啟示我們,無論是如何"單純"的東西,裡面都必須寓有"深厚"才行.
上面的一個道理,是許多人都知道的,後面一個道理,也許知道的人就不是那麼普遍了.齊白石的蝦畫,蝦如果減到只有幾只的話,那幾只,也總是神態各異,極少重復.這些,都足以說明後面的一個道理.
如果我們從這一點想開去,為什麼有些詩,寥寥數語,就那麼世代膾炙人口?有些短文,篇幅極少,卻那麼震撼人心?蘇州園林,格局很小,卻總是那麼引人入勝?奧妙之處,不就是由於它們在朴實中 寄託了深厚,在單純中體現了豐富;如果是詩`文,又總是有較強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結合著的緣故嗎!
再想一想,人生道路上能否抓住機遇,做一番事業,不也是這個理嗎?有的抓住貌似很平凡的`單純的機遇,用牢固的信念
,去經營,去發展,去壯大,變成光輝燦爛的了,有的抓住人們瞧不起的機遇中成長,也能變得豐富多彩的了.
總之,美好生活,要付出辛勤勞動,要面對現實,要做深入淺出的觀察,細致的分析.而且,更重要的要悟出:無論是如何"單純"的東西,裡面都必須寓有"深厚"才行的道理.才有可能在實現生活中有:"在朴實中 寄託了深厚,在單純中體現了豐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