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寫教案小學三年級語文
小學三年級語文《蝸牛》教案
教學目標:
1、經歷有目的的、初步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和描述的活動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可觀察的內容。
2、體驗研究小動物的樂趣。
3、了解蝸牛的身體特點和蝸牛的食物。
教學准備:
1、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蝸牛,盛放蝸牛的容器,放大鏡,記錄用紙和筆。
2、供蝸牛選擇的食物,如切成小塊的黃瓜、蘋果、菜葉、麵包或饅頭;某些帶刺激性氣味的食物,如洋蔥、大蒜頭之類的。
3、具有螺線結構的物體或物體的圖片,如海螺殼、盤狀的蚊香、旋渦、牽牛花的纏繞莖、葡萄的攀緣莖觸須等。
4、准備幾個開拓新的觀察內容的關於蝸牛殼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引入觀察過蝸牛嗎?能說說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嗎?用放大鏡觀察過蝸牛嗎?
二、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的身體。
1、觀察蝸牛的准備。區分蝸牛的殼和蝸牛的身體,確定蝸牛的身體為本次觀察的重點;確定了解蝸牛的身體,回答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的問題為觀察目的;
2、提出按一定的觀察順序進行觀察的要求:依次觀察蝸牛的頭部、腹部和尾部。重點觀察頭部,觀察頭部的眼睛、觸角和嘴。
3、進行分組或個人的觀察活動。
4、描述所觀察到的蝸牛的身體。嘗試按一定順序,有一定條理,有重點地描述蝸牛身體的特點。
三、蝸牛殼的觀察。
1、觀察蝸牛殼的討論。觀察過蝸牛殼嗎?蝸牛的殼是怎樣的?蝸牛殼的觀察會有多少觀察內容?
2、蝸牛殼上的螺線的觀察和討論。蝸牛殼螺線的觀察的內容。螺線形狀的觀察描述和螺線名稱。螺線旋了幾圈?怎麼數?螺線的展開方向,左旋和右旋。
3、左旋蝸牛和右旋蝸牛;頭發的旋渦;海螺、牽牛花等等自然界的左旋和右旋。
4、從一條螺線的觀察內容到蝸牛殼的其他觀察內容——提出觀察蝸牛殼的新的問題,發現蝸牛殼的更多的觀察內容。
四、蝸牛吃食物的觀察。
1、蝸牛怎樣吃食物?
觀察吃菜葉的蝸牛,觀察吃黃瓜的蝸牛。觀察蝸牛的齒舌。描述蝸牛是怎樣吃食物的。
2、蝸牛選擇什麼樣的食物?
討論:看看我們為蝸牛准備了幾種食物,要想知道蝸牛會在這幾種食物中選擇哪一種,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
觀察活動:在蝸牛的周圍放一些食物,觀察蝸牛朝什麼方向爬,去吃什麼食物。
3、蝸牛能在多遠的地方發現食物?
五、交流與小結說說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說說蝸牛是怎樣吃
❷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怎樣能教好要注意什麼
一課時要好點(這是經驗~~~),需要注意的有孩子們對常用詞的掌握程度,詞彙量一定要大(不是只有英語才講究詞彙量),寫的句子要保證通順率在85%以上,這樣才能為以後寫得出好作文打下基礎(經驗啊~~~~~)。三年級是學生們寫作文的開始,所以作業可以給學生一個場景或一個物體讓他們從寫小片段逐漸到一篇300字的作文(最好從描寫物體開始,加強學生們的觀察能力),寫片段時可天天布置作業,寫完整的作文時最好一星期布置兩次~~還有什麼不清楚隨時問我哦
❸ 教三年級語文該怎麼教
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正屬於一種似懂非懂的時期,對於知識很難做到正確的理解,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對其引導,才能使孩子學好語文知識.下面就給大家帶來小學三年級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給大家作為參考.
(走進語文)
讓我試試小學三年級語文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吧!我建議你每天必須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可以是完整的或分散的.每天睡覺前問問自己,今天有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嗎?這對於學好語文是非常重要的.
❹ 怎樣教好小學三年級語文
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正屬於一種似懂非懂的時期,對於知識很難做到正確的理解,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對其引導,才能使孩子學好語文知識.下面就給大家帶來小學三年級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給大家作為參考.
(走進語文)
讓我試試小學三年級語文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吧!我建議你每天必須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可以是完整的或分散的.每天睡覺前問問自己,今天有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嗎?這對於學好語文是非常重要的.
❺ 小學三年級語文怎麼教
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正屬於一種似懂非懂的時期,對於知識很難做到正確的理解,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對其引導,才能使孩子學好語文知識.下面就給大家帶來小學三年級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給大家作為參考.
(走進語文)
讓我試試小學三年級語文輔導學好語文的好方法吧!我建議你每天必須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可以是完整的或分散的.每天睡覺前問問自己,今天有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嗎?這對於學好語文是非常重要的.
❻ 小學語文該如何備課
小學語文該如何備課
一、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內容,鑽研教材特點
古人雲: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教材是當前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主要媒介。語文教材是屬於文字性的,更具有教材本身的特殊性,對老師課前准備的要求就更高了。身為教師,要是自己對教材都一知半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茫然無知,連課文的主要內容都弄不明白,又怎能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呢?就在前不久,由於課前准備不充分,我差點下不了台。
在教《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的時候,因為那幾天我正趕時間整理學校安全工作的材料,又自恃自己古文功底較好,認為隨便都可以應付過去,就沒有去認真分析教材,只粗粗看了一眼課後的注釋就走上講台了。當講到兩個小孩各持一個理由,孔子不能裁決誰對誰錯時,一個學生舉手問:「老師,這兩個小孩到底哪個說的對呢?」當時我脫口而出:「這兩個小孩的說法都不正確,因為太陽在同一天的不同時候和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
可在講解太陽為什麼會「近大遠小」「遠涼近熱」的科學依據時我就找不著北了,支支吾吾的連自己都不滿意,只好故作深沉,假裝引而不發,布置學生回家自找材料,自己解決,才脫出窘境。由此我體會到,我們教師備課就要備在上課之前,先學生一步去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內容,鑽研教材特點,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在學習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胸有成竹,對教學重點難點瞭然於胸,才能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目標,整合優化教學內容,因課制宜,因地制宜,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方案,形成教案。
二、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根據學生實際設計課堂教學方案
我們在聽公開課時不難看到,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全班同學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的教師上課時整個課堂幾乎成了幾個優等生表演的舞台,而大多數同學卻在發呆。究其原因,就是前者在備課時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接受能力來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步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而後者只是把自己想要教給學生的內容機械地安排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有些學生根本找不到自己參與的機會,齊讀課文時就人雲亦雲,教師提問時就三緘其口。二者相比,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傳統的教育教學理論總喜歡把學生當作是一張白紙,教師想怎麼寫、怎麼塗抹都行,備課時只考慮到要教給學生什麼,而不考慮學生需要什麼,只注重教材內容的設計,而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結果,盡管上課時一絲不苟,嚴格按照教學設計上,卻往往事倍功半,總有一些學生學習效果不怎麼理想,達不到「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教育教學目標。
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主張要「因材施教」,現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培育教育人和種花草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予施肥、澆水和培養。」大家都知道,不同學校、不同班級以至同一班級的學生的素質、接受能力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即使是精心挑選的尖子班,學生的水平也是不可能整齊劃一的。
特別是我們中心校的生源來自幾個行政村,時不時還會有外地學生半途轉來插班,程度參差不齊,差別相當大。有的學生一點就透,甚至能舉一反三;而有的學生連課文都讀不流利,更不用說理解課文、寫作文了。這樣的班級,如果平均使用力量,弊端是顯而易見的:設計的內容難度太大,則中下等的學生接受不了;難度中等,則那些尖子生吃不飽,潛能生仍然聽不懂;太簡單,則中、上等的學生吃不飽,且會拉慢教學進度。
要做到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我的做法是:在備課時做到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根據本班學生不同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學設計,設計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生的教學內容,讓優生能吃得飽,讓中等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讓潛能生能從成功的體驗中樹立信心。這樣,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提高,就像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
三、精心設計,寫好教案
教案是備課書面形式的體現。寫教案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應付學校以及上級的檢查,更重要的是我們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內容、步驟進行有計劃的安排,所以也有人把教案稱為課時教學設計。教案的內容應包括課題、教學目的要求、教學的重點難點、每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和相應的教學方式、主要的啟發性問題、板書設計和課內外作業設計及處理方式。
對於語文科的教案來說,啟發性問題、板書和作業設計尤為重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相應的啟發性問題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於層層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內容;而准確美觀的板書設計則能對課文內容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方便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做作業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鞏固,作業設計科學合理與否直接關繫到對課堂學習內容消化的程度。
成功的教案更主要是體現在實用性:字體要工整,條理要清楚;語言要簡明扼要;要體現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創造性;體現本班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方法。自己要使用的教案,當然要確保自己用起來順手。要寫教學反思,把我們課堂教學中的得失記錄下來,進行反思,弄清楚「得」「失」,是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更好服務今後教學的有效方法。
❼ 如何教小學三年級語文
1、抓預習。 表面看來,預習並不屬於課堂教學。其實不然,如果沒有預習,或者預習不好,課堂教學便難以搞好。正因如此,在課堂教學之前,一定要搞好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預習的內容:一是讓學生藉助字典,自行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二是讓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通過預習,要求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或是認為好的地方,從而在上課時專心聽講,大膽提問,對學習當然也就會更有興趣了。 2、抓教學。 抓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⑴、進行理解詞和句的訓練。 詞句訓練始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理解詞句,是讀懂全文的基礎。三年級是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起始階段。教學中我結合課文"讀"的重要教學教授生字,同時把一些意義較深,與課文主題關系緊密的句子拿出來和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課文大意,從而也就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詞句的能力。⑵、培養學生"讀"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課文,如教師范讀、學生齊讀、互讀、提讀、分角色讀、分小組讀等,讀讀講講、講講讀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弄清作者意圖。我認為,這樣"以讀代講"是進行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 ⑶、練習通過閱讀,了解課文大意。 多讀、多想、多提問、多探討是我認為教學理解課文的基礎。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找重點詞句。重點詞句通常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是理解課文的"文眼"。在語文教學中,找准並理解了重點詞句,也就相應理解了課文大意。 語文教學離不開板書。板書要簡明扼要、條分縷析、語約義豐、易學易記,能迅速有效地把知識信息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一看就懂。板書主要用文字,必要時,還得做些簡筆畫表示,以期圖文並茂、更為生動。 3、課外作業的布置與評改 語文教學還要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作業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抓住課文教學要求組織練習,分量和難易程度要適當。作業題應該是精選的,應具有代表性。布置作業時,教師對作業的要求應交待得清清楚楚,並對如何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 作業的批改是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和鞏固程度的反饋環節。批改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由教師批改,也可在師生共同討論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自我批改或相互批改。無論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做為教師,我在批改作業時,努力做到以下幾點:①、按時收取,及時批改,盡快發放。②、嚴格要求,認真批改。③、對學生課外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要進行分析並找出對策。④、做好講評工作。 4、課外輔導 課外輔導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語文教學中,往往由於學生的認知差異、個性發展參差、想像力各異等,會在課後留有不少的疑問。
❽ 如何教好三年級語文
1、抓預習。
表面看來,預習並不屬於課堂教學。其實不然,如果沒有預習,或者預習不好,課堂教學便難以搞好。正因如此,在課堂教學之前,一定要搞好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預習的內容:一是讓學生藉助字典,自行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二是讓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通過預習,要求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或是認為好的地方,從而在上課時專心聽講,大膽提問,對學習當然也就會更有興趣了。
2、抓教學。
抓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⑴、進行理解詞和句的訓練。
詞句訓練始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理解詞句,是讀懂全文的基礎。三年級是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起始階段。教學中我結合課文"讀"的重要教學教授生字,同時把一些意義較深,與課文主題關系緊密的句子拿出來和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課文大意,從而也就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詞句的能力。⑵、培養學生"讀"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課文,如教師范讀、學生齊讀、互讀、提讀、分角色讀、分小組讀等,讀讀講講、講講讀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弄清作者意圖。我認為,這樣"以讀代講"是進行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
⑶、練習通過閱讀,了解課文大意。
多讀、多想、多提問、多探討是我認為教學理解課文的基礎。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找重點詞句。重點詞句通常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是理解課文的"文眼"。在語文教學中,找准並理解了重點詞句,也就相應理解了課文大意。
語文教學離不開板書。板書要簡明扼要、條分縷析、語約義豐、易學易記,能迅速有效地把知識信息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一看就懂。板書主要用文字,必要時,還得做些簡筆畫表示,以期圖文並茂、更為生動。
3、課外作業的布置與評改
作業的批改是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和鞏固程度的反饋環節。批改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由教師批改,也可在師生共同討論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自我批改或相互批改。無論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做為教師,我在批改作業時,努力做到以下幾點:①、按時收取,及時批改,盡快發放。②、嚴格要求,認真批改。③、對學生課外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要進行分析並找出對策。④、做好講評工作。
4、課外輔導
課外輔導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語文教學中,往往由於學生的認知差異、個性發展參差、想像力各異等,會在課後留有不少的疑問。
❾ 怎樣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
一、創建趣味、和諧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果 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是不是那麼認真的聽課,不能那麼專心,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後來看了一位老師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才有所感悟,這位老師在裡面寫到在我們班上課,孩子想開小差都難!因為她足夠的自信自己的課孩子一定願意聽。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說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愉快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師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讓學生自主制定詳細的預習方案,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准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提高課前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採用同桌間互讀互講,小組討論、一些朗讀游戲的方式拓寬他們的合作能力。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在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學生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學生寫讀書筆記。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裡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為這與學生的學習有著直接的聯系。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老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