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淺談怎樣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詞語的意思
最近幾年來,我一直從事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非常致力於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基礎知識的積累,一個心思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就在此當中我遇到一個令人極為困惑的問題:學生已經進入了小學中年級,為什麼詞語的積累那麼貧乏,遣詞造句的能力那麼差勁,就連近義詞和反義詞也沒能寫出幾個來?我帶著這個問題參加了學校科組集體研討,也把這個問題帶進了國培班級論壇,在與同行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得以了由於應試教育因素造成的影響,長期以來,字詞教學只能為閱讀教學服務,教師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分析課文上,字詞教學大多以學生自學為主,或者教師幫助學生突擊性地為閱讀掃除字詞的障礙,對於生字詞學生不是機械識記,就是重復抄寫,他們往往不能真正理解了詞語,更談不上積累詞語和運用詞語了.我以為語文教學的一大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理解祖國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要好好地擔當起這個責任,引導學生從學習詞語,正確理解詞語入手,逐步培養學生理解祖國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此,本人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怎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詞語的意思.
其一,把字詞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上學期段考過後,我參加了三年級語文科組的集體備課活動,課題是《富饒的西沙群島》,我們經過了自我備課、集體研討以後,就到了個人課堂展示的階段了.這一天,我們科組的幾個成員走進王老師的課堂,一起觀摩她的課堂教學過程.王老師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結構,緊緊地抓住中心詞富饒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本的感情.當她講到大龍蝦全身披甲,劃過來,劃過去,樣子很威武的時候,有位學生站起來問:老師,威武是什麼樣子的?王老師環視一下整個教室,親切地問:誰能說說威武是什麼意思,威武是什麼樣子的?學生面面相視,欲言又止,王老師耐心地等待著.終於有一個小男生說話了:威武就像灰太狼那樣子.灰太狼再威武喜羊羊也不怕,喜羊羊也很威武.一個小女生接過他的話.王老師笑了笑說:老師很想請兩三位同學比劃比劃威武的樣子,不知道誰有把握?同學們刷刷地舉起了小手,老師讓兩名男生威武地走上講台,然後回頭問那個提出問題的學生:你能說說威武的意思嗎?那位同學大聲回答:威武就是強壯有力的樣子.王老師再問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的意見,有的同學說威武就是有威風、有氣派;有的同學說走路昂首挺胸,有精神就是威武;有的同學說威武就是很勇敢;還有的同學說解放軍叔叔邁著整齊的步伐向前進的樣子很威武聽著聽著,我確信學生已經懂得威武這個詞語了.
其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
記得有一年,我任教六年級語文,其中有一篇課文的題目是《彩色的翅膀》,文中講到了一個名叫小高的海島戰士,在回家探親歸隊的路上帶了一些小蝴蝶、小蜜蜂什麼的,以此來反映海島戰士熱愛海島、建設海島的決心.文中在介紹小高的外貌時,講到他的個兒矮墩墩的.同學們似乎對這個詞語很感興趣,爭相比劃矮墩墩是怎麼樣的.其中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矮墩墩是什麼意思,也知道矮墩墩是什麼樣子的.說著,他一邊比劃,一邊裝扮著矮墩墩的樣子.我順著這位同學的思路啟發學生:剛才那位同學的比劃表現了矮,卻不能正確地體現出矮墩墩,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同學們稍加思索,大聲回答:他太瘦了,他太瘦了我面露喜色,接著啟發他們:那矮墩墩究竟怎麼樣呢?同學們紛紛舉手,我一連問了幾位同學,他們都說矮墩墩是指小高身材不高,長得很壯實的樣子.我充分肯定了學生的理解.
其三,鼓勵學生抓住重點字目來理解詞語
有一年,我又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學工作.這個班級語文總體成績很好,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很高,我跟他們一起學習感到非常快樂.於是,我們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以外,我還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學校圖書室看書,引導學生積累一些好詞好句,鼓勵學生寫一寫讀書體會,而且把自己在讀課外書時遇到的問題提出來與老師和同學互相交流.到了一個預定的交流日,我讓同學們交流一下讀課外書的收獲,孩子們爭著把自己積累好詞佳句的小冊子送給我看.哇!他們的積累可真豐富,有的學生還能把詞語按照感情色彩分類.我問他們:這麽多詞語,你們懂得運用嗎?他們都點點頭,有位同學指著他小冊子上的兩個詞語問我:老師,這兩個詞語我不大懂,您能給我說說嗎?我撫摸著他的頭笑了笑說:沒問題.原來他要問的兩個詞語,一個是秀色可餐,一個是蠅蚊小利.我沒有直接把詞語的意思告訴他,而是先把兩個詞語寫在黑板上,然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詞語,找出重點的字目,學生不難找出秀色可餐中的餐和秀,餐是什麼意思,秀色又是什麼意思,學生經過交流不難理解,那麼秀色可餐的意思只要教師一點,學生就明白了;至於蠅蚊小利嘛,我只讓學生好好理解一個利字,蠅蚊他們一看知道蒼蠅和蚊子是多麼渺小,多麼令人討厭的東西.那麼,蠅蚊小利的意思學生也可以弄明白了.
其四,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正確理解詞語
前段時間,我教完一篇課文之後,照例給三年級學生設計了幾道語文綜合作業題.其中有一道題是說出同一個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為了降低難度,我給了學生備選的答案).如第一組:1、他是爸爸的老朋友.2、他們相約在老地方見面.3、迎面走來一位老爺爺.4、他上課時老愛打瞌睡.第二組:1、她穿著一件花裙子.2、他花了一百塊錢才買三本書.3、窗檯上放著兩盆月季花.4、手榴彈在敵群中開了花.我以為這些詞語很簡單,學生一定能答對.誰知道作業收上來,卻讓我大失所望,有相當部分學生未能全部選中正確的答案.原因是什麼呢?學生未能弄清同一個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意思的不同,他們還沒有具備正確地理解詞語和運用詞語的能力.於是,我認真地講評了這道題,且出示了一些類似的題型讓學生練習,認真地教給學生比較、辨析一詞多義的方法.
以上所談,是本人從事語文字詞教學過程所經歷的故事.它讓我感悟到: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在文本給定的意境中理解詞語的意思,我們還要善於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把握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的不同,另外,要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鼓勵他們有效地積累和運用詞語,准確地遣詞造句,把日常積累到的好詞佳句運用於自己的習作當中,積極教育和引領學生成為生活的有心人.
Ⅱ 指導學生如何理解詞語的意義
最新頒布的《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中,對各學段的閱讀能力目標的闡述里,都有對「理解詞語意義」能力目標的專門表述: 學段 理解詞義目標表述 第一學段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第二學段 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第三學段 能藉助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從表中乍一看,各學段要求學生理解詞義並沒多大區別,都是指要結合上下文,查字典和生活積累來理解。細看一下,我們就能發現:第一學段側重於「了解」詞義,第二學段側重於「體會」作用,第三學段側重於「推想、辨析」詞義。「了解」是指對學習材料有一定的認識和記憶,其所要求的心理過程主要是記憶。比如:「舉頭望明月」中的「望」,只要學生知道「望」是「看」的意思,並且把它記住就可以了。這是最低水平的認知學習結果。「體會」是體驗領會,一般用於對某種境界或事物的感受。比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3課《美麗的小興安嶺》第二自然段「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一句中,要讓學生理解「抽出」這個詞的意思,就不僅要知道它是「長出」的意思,還要在反復朗讀中,在視頻感受中,在回憶生活所見的積累中體會樹木快速而有力地抽枝長葉的過程,從而理解小興安嶺樹木旺盛的生命力。「推想」顧名思義是「推測、想像」,即根據已有的經驗積累推測該詞在此處為何義。如《養花》一文「不過,盡管花草自己會奮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它們多數還是會死了的」一句中,對於「置之不理」的理解:置,放置;不理,不管;之,代詞。代指什麼呢?聯繫上下文進行推想,就可知是代指花草。這個詞經過推想,意思大概就明白了,是「我把花草放在一邊不管」。 所以說,高段閱讀教學中理解詞語的指導,離不開低段和中段的訓練和積累。低段閱讀中對基本詞義的了解(一般為本義,通過查字典可得),尤其是中段閱讀中對重點詞語意義的體會,都可以幫助學生在高段閱讀中對詞義進行推想,從而更好地理解詞語的意義。 要想准確、生動地理解並使用好詞語,除靠平時的學、說、用之外,掌握一些解詞釋義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本子專題試從以下三個方面與各位同仁探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義。常用解詞方法。1、分析綜合法。即先把構成詞語的關鍵字或詞拆開,分別註解,然後再綜合起來確定整個詞語的意義。 「愧疚」——愧,慚愧;疚,對自己的錯誤感到內心痛苦。合起來就是「慚愧不安」。 「橫切面」——橫著切留下的面。 「果然」——然,樣子;果真這樣子。 悠然——悠閑的樣子; 「安然」——平安的樣子; 「盎然」——氣氛、趣味等充溢的樣子; 當然——應當這樣; 駭然——驚訝的樣子…… 「新聞」——新聽來的事; 聲色俱厲」——聲音臉色都十分嚴厲。 心悅誠服——悅,高興;服,服氣、佩服。真心實意地表示服氣、佩服2.同義換詞法。即找出與所要解釋的詞語相應又比較常見的同義詞來代替。 「頃刻間」——一剎那、一瞬間、一霎時、轉眼間等,形容時間極短; 「清晰」——非常清楚; 「舉薦」——推薦。 「疲憊」 ——近義詞是疲乏,詞義就是非常疲乏。 「沉寂」 ——近義詞是「寂靜」或「靜寂」,詞義則為十分寂靜。 立刻-馬上; 眩目-耀眼等。3.反義否定法。即用反義詞加「不」或「沒有」的否定形式來解釋詞義。 「不生疏」——熟悉, 「隱藏」——不暴露、不敗露; 「嫻熟」——不生疏; 「冷落」,——反義詞是熱鬧,詞義是不夠熱鬧。 「鎮定」 ——是不慌亂。 「漫長」 ——不是短暫的, 「清醒」 ——沒有昏睡, 「乾燥」 ——不潮濕。 模糊——不清楚; 崎嶇——不平坦。4.拆拼法。即把表示簡稱或數字縮語的詞語拆開來組詞,再合起來。 「焦躁」——焦慮、煩躁; 「優雅」——優美雅緻; 「辭職」——辭掉職務; 「難免」——難以避免;「懇求」,懇,誠懇;求,請求。合起來是誠懇地請求。幽雅——幽靜文雅。 「漫遊」 ——漫,隨意,不受拘束;游,遊玩。合起來就是隨意遊玩。 「疾馳」 ——疾,飛快地;馳,奔跑。合起來是飛快地奔跑。 屏息凝視——抑制呼吸聚神地看。 勘測——勘探和測量。5.重新組合法。 「循規蹈矩」——循蹈規矩; 「輕而易舉」——輕易而舉(做事容易,不費力氣); 「心滿意足」——心意滿足; 「翻山越嶺」——翻越山嶺; 「風平浪靜」——風浪平靜; 「調兵遣將」——調遣兵將; 無憂無慮——無憂慮; 沒晝沒夜——沒晝夜; 震天動地——震動天地。6.成語一般要分三步解。一解字意,二解原義,三解比喻或引伸義。如「守株待兔」一解:株,樹樁。二解本義:守著樹樁等待撞死的兔子。三解比喻義:得到一次偶然的機會不放。 「淺嘗輒止」——輒:就。略微嘗試一下就停下來。指不深入鑽研。 「囫圇吞棗」——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含辛茹苦」——辛:辣;茹:吃。形容忍受辛苦或吃盡辛苦。7.就地取材法。用文中句子解釋詞語。課文中的詞語,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可以藉助前後聯系的方法,給予解釋。 「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像翡翠雕成的世界」。「翡翠雕成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呢?就是課文中描寫的「蝴蝶是綠的,蜥蜴是綠的,就連篩下樹叢的陽光也像綠寶石一樣明麗。」 「專心致志」就是「一邊聽一邊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還要問上幾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詩,朗讀這段課文「遠處天連著水,水連著天,水天一色。一隻野鴨正披著落日的余輝緩緩地飛翔,燦爛的雲霞在天邊輕輕地飄盪……」。 8.描繪法。即對所要解釋的詞語加以具體的描繪。如: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很慢、搖擺的樣子。 9.比喻法。即用具體、形象的比喻說法來解釋詞語。如:車水馬龍-車子象流水,馬好象游龍。形容來往車馬連續不斷,非常熱鬧。 10.語境聯系法。指聯繫上下文,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來解釋詞義。如:「地下」一詞人們都知道它的含義,但在「地下革命黨」中,「地下」則指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不被敵人發覺。 11.說明解釋法。指用簡要的文字來說明詞語的意思。對有些成語和名詞還需要指明詞語的出處、演變過程,現在的意思等,以防望文生義。如:上齶-口腔的上部,分隔口腔和鼻腔的組織,統稱上齶;班門弄斧-古時候某人在巧匠魯班門前擺弄斧子,現在指在行家面前顯示本領。 12.舉例法。有些詞語如果硬性地給它下定義往往弄不準確,可以通過列舉事例進行講解。如:分秒必爭-非常珍惜時間,同學們對學習時間抓得很緊,課堂上一分一秒的時間也不放過。這真是「分秒必爭、惜時如金」啊! 13.定義法。即用簡明的語言,對該詞所反映概念的本質特徵做確切的解釋。如:視野-視力所及的范圍;拂曉-天快亮的時候。有些詞有好幾種意思,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統統也不同,我們可以通過查字典,比較用哪個意思最合適就選哪一條解釋。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詞義的最好方法。 14、以舊帶新法。有些新詞是以幾個舊字組合而成的,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對舊字的理解帶出新詞的含義。如「無價之寶」,「無價」,沒有價錢,「之」是「的」,「寶」是「寶貝」,合起來的意思是「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貝」,指極為稀有的珍貴東西。
15、詞義引申法。有些詞有本來的意思,還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義,對這類詞的理解,我們要先弄清它的原來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義。如「碰壁」原指把頭撞在牆上,而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碰牆」指的是在黑暗的舊社會,革命者處處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義。 當然,解釋詞語的方法不僅只這幾種,而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解詞時,既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但又不能墨守成規,要靈活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對詞語的意義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詞語辨析技法。 辨析同義詞、近義詞、多義詞也可以說是對詞語的理解。同義詞、近義詞的辨析是詞語考查的重點,尤其注意根據具體語境理解詞義。(一)從詞義上加以辨析 1、詞義適用的對象不同 如:終生 終身 「終生」是就事業來說。如:為了黨的事業奮斗終生。 「終身」是就切身大事來說。如:婚姻是終身大事,應慎重考慮。2、詞義的輕重不同 如:妨礙 妨害 「妨礙」指對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礙,詞義較輕。如:這么晚了還放錄音機,會妨礙別人的休息。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傷害,詞義較重。如:在瓜果蔬菜上噴濃葯,會直接妨害人們的健康。3、詞義范圍的大小不同 如:年齡 年紀 「年齡」指人或動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數,詞義范圍大。如:寺院里有兩顆銀杏樹,枝繁葉茂,看上去它的年齡足有千年。 「年紀」專指人的年齡,詞義范圍小,如:你這把年紀了還帶頭幹活,我們這些小夥子哪敢怠慢!(二)從色彩上加以辨析1、詞義的感情色彩不同 詞語按感情色彩可分為:褒義詞、貶義詞、中性詞(無所謂美醜好壞,不含褒貶的詞)。如:溝通 勾通 「溝通」指使雙方相通,是中性詞。「勾通」指暗中勾結,是貶義詞。如:科研部門應經常與生產單位溝通情況。(這里就不能用「勾通」了)2、詞語的語體色彩不同 詞語按語體色彩分為:口語、書面語、文學語體、科技語體 如:家鄉 故鄉 「家鄉」側指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多用於口語。 如:我14歲就離開了家鄉,參加了革命。 「故鄉」側重指自己所熟悉的出生、成長的地方,多用於比較莊重的場合,常見於書面語中。如:我生長於山東膠州半島,內蒙古是我的第二故鄉。(三)從用法上加以辨析 如:閱歷 經歷 作動詞時,「閱歷」只用於人,著重指自身聽過、見過或做過的事。「經歷」既可以用於人,也可以用於物,用於人時,著重指自身經歷或承受過的;用於物時,著重指發展演變過程。 作名詞時,「經歷」著重指親身見過、做過或遭受過的事情;「閱歷」著重指從實踐中得來的知識。品味詞語的表達效果。 詞語在文中表達作用的品味,在語言組織時,可遵循「三步走」的路線進行:第一步,正面闡述。圍繞該詞語的意義,闡述它在語境中的表達效果;第二步,反面強調。強調若刪去該詞,上下文句表達作用方面會有哪些削弱;第三步,小結歸納。總結該詞在文中表達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詞語的表達效果(作用),大多選取句中極富表現力的動詞、形容詞、副詞等詞語來考查。 基本格式: (1)修辭手法+表達效果+表現情感+刻畫性格 (2)表達效果(語境義)+表現人物的性格或情感
Ⅲ 語文含義題答題技巧
閱讀理解題的答題技巧
所有的理解能力題,都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答:
一是事實,即文章中的內容、事例、人物的動作、事物的形狀等等。二是情感。即什麼樣的事實表現了人物或者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常見的題型有XXX描寫或者XXX敘述,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情?需要在答題時兼顧兩個面,答題中要包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傾向。
(1)談看法的題。比如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受到的啟發或你的看法。
讀完這篇文章,請聯系現實生活,談談你的感受或者結合本文對『x『的描寫,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對人生的理解。聯系生活談談對主題理解,所有的聯系生活其實是聯系三點,第一點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第二點是一句話敘述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問題,你是怎樣做的第三個是再談這篇文章的中理解某句話(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的題。
這類題,答案要有三個:
一是本義,本來的意思,這雖然不是答案的重點但必須在答題時進行適當的解釋。
二是它的引申義,在這里也叫上下文對某句話或某個詞的本義為基礎,根意,它以某句話或某個字的本意為基礎,根據上下文義來判斷的具體所指側重於哪個方面。
第三個象徵義,通常會是在寫景或寫物時體現,表面上是在寫景或寫物,其實所要表現的,是與之意韻或內涵相近的思想情感。
在組織答案時,要把這三個方面都點出來。
Ⅳ 如何指導低年級學生理解字義,詞義
小學語文課本是集語言訓練、思維提高、情感培養,思想教育於一體的集大成教材系列,特別是低年級教材,更是生動、形象、新鮮、有趣,讀來琅琅上門,為學生所愛。但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初次接觸課文興趣較濃,隨著學習的深入,反而逐漸對語文的學習失去興趣。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深入鑽研,針對教材設計教案是關鍵,理解字義、詞義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占何等重要的地位,低年級學生年紀小、抽象思維能力差,社會接觸面不廣,如何才能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字義、詞義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注意聯系客觀實際
九年義務制人教版的教材是從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出發設計而成的,低年級所要求掌握的字、詞。比較淺顯易懂,並根據學習的需要配上了許多生動、形象的圖畫,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生活實際或用直觀教學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或圖形去了解一些客觀事物的含義。在第2冊《春天》一課中,「冰雪」這一自然現象對於南方孩子來說比較陌生,教師可以讓孩子從課件或錄像中直接感知。此外,一些表示動作的詞,也可讓學生聯系實際的動作理解。在第4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有些學生不理解什麼叫「迎」,教師可指兩名學生分別飾演鯽魚和小蝌蚪,表演「迎」的動作、學生就可通過具體的動作理解「迎」的意思了。
二、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
每個字、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意思,而且有些詞語的含義較抽象,僅僅憑借一些直觀的圖形、簡單的動作,或是對學生進行抽象的分析,以詞解詞,是行不通的。教師在教學中盡量要求學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篇),這樣才能提高理解的效率。
1、 通過組詞、造句理解字義、詞義。
組詞、造句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在第一冊《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愛」的含義較抽象,教師可讓學生組詞:愛國、愛老師、熱愛等,再讓學生用「我愛……」的句式說一句通順的話。這樣「愛」的含義在學生頭腦中就較清晰明了。或老師把單字卡片分給學生,一個學生拿了「雞」字的卡片說:「雞、雞、雞,公雞的雞,我的朋友在哪裡?」另一個拿了「公」字卡片的學生馬上走上講台說:「公、公、公,你的朋友在這里。」學生齊讀:「公雞」。
2、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字義、詞義。
每篇文章的詞句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只要學生聯繫上下文,就能較確切地理解詞語的含義,體會其感情的色彩。在第4冊《蜜蜂引路》一課中,學生一旦領會文章的意思,就能理解「向導」的意思。老師就是這樣啟發學生理解「向導」這個詞的:
師:列寧笑者說:「我有向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里來的。」小朋友,「向導」是什麼意思?
生:向導是帶路的人。
師:對了,帶路的人叫向導。這里的向導指的是誰?
生:這里的向導是指蜜蜂。
師:蜜蜂真能當向導嗎?
生:蜜蜂不是真正能引路,這是列寧通過仔細觀察,利用它來引路的。
師:那麼誰來說說列寧仔細觀察到了蜜蜂怎麼樣?
生:列寧看見蜜蜂采了蜜飛進附近的一個花園里。
師:這時列寧會想些什麼呢?誰來告訴老師?
生:列寧想:為什麼蜜蜂都朝那邊飛去呢?哦,可能養蜂人就住在那裡吧!
師:列寧是怎麼做的?結果怎樣?
生:列寧就跟著蜜蜂走啊,走啊,終於看到了一所小房子,結果找到了養蜂的人。這樣蜜蜂就成了列寧的引路人。
通過這樣的啟發,不僅能使學生了解「向導」的本義和在本課的意思,還能起到了深入理解課文的作用。
三、聯系字、詞的特點
漢字雖然很深奧,但並非無跡可循,他們之間存在著某些聯系,只要教給學生方法抓住規律,舉一反三,理解字義、詞義就輕而易舉了。那麼,學生應抓住字、詞什麼規律去理解它的意思呢?
1、根據造字的方法理解字義。
小學生主要接觸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掌握了這四種造字方法的特點,學生就可較好地理解它們的字義了。
象形字一般是依照事物的形體,描繪出它的輪廓和特徵。如「目」字,教師可先用簡畫筆描繪出「眼睛」的圖形,再與字進行對照,學生就能一目瞭然地掌握「目」的字義。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寫一、二筆作為符號,以次指明所要說明的事物,對於這類字,教師應先引導學生明白作為標志符號的構字意圖,再讓學生由形明義。如「中」字,只要明白「口」像四方,一「|」通中央,「中」字意思就清楚了。
會意字是把意義上可能發生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組合在一起,從而表示出一個新字的意義。會意字的部件一般都較簡單,老師應該讓學生把字的各部件拆開來理解,再想想它們之間有什麼相互關聯,基本上就可引出該字的意思了。如「小土」為「塵」、「小大」為「尖」、「不正」為「歪」等。
形聲字由表義的形旁和標音的聲旁組成,它占所有漢字的80%左右,是生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第4冊的教材中就明確地要求學生掌握形聲字的特點。在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緊緊抓住「形旁表義」這個規律,理解字義就由困難變容易了。如「青」加「日」表示「晴」。有「水」是「清」,加「目」是眼「睛」,加「蟲」是「蜻」蜓。加「言」是「請」對不起。又如:在分析生字「球」時,老師怕一些學生把一點忘記了,就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用形象的說法幫助學生去理解和記憶。這一點,就好像你們踢小足球時,足球從空中落下來,掉在這里了,這樣一講,學生寫「球」字時,就會想到踢足球,想到「球」右上角的一點,不會漏寫這一點了。
這樣根據字的造形結構理解字義,生動形象,學生易於接受,記憶牢固。
2、通過比較理解字義、詞義。
字和詞中,存在著許多意思互為相反、相近的詞語,只要學生能對其進行恰當的比較,就能理解好每一組近義詞、反義詞的意思,在第3冊《歸類識字1》中有一對反義詞:寒冷對溫暖,學生在理解寒冷意思的基礎上,明白它與溫暖是一對反義詞,那麼,溫暖的含義就自然理解了。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採用「演示法」、「游戲法」「猜字謎」、「順口溜」、等方法進行理解字義、詞義。
演示法。根據漢字的結構規律和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指導學生看幻燈,這樣激發學生的想像,把枯燥無味的記憶變為形象記憶,收到記憶的快記得牢的效果。如「日」字,出示圖片讓學生說出是什麼。再解釋古代的人寫「日」字和現在的人寫法有所不同,是象形字。學生在觀察圖片中學到字義。有的字可作實物演示,如「把」字時,出示實物:掃把,讓學生說出實物的名字後,引導學生通過實物與字形比較來理解字義,掃把的「把」字右邊是尾巴的巴,牛的尾巴是用來趕蠅子、蚊子,掃去不幹凈的東西,但掃地要用人拿著掃才能發揮其作用,所以要用提手旁,這樣,不但對「把」字含義理解了,而且對字形有深刻的形象。
游戲法。讓學生貼圖案來認識事物的方位。在教學「上、中、下」時,要讓學生明確知道上中下的位置,用貼圖案的教學方法幫助教學。先准備三張圖案的膠片,貼於黑板上,讓學生說出圖案的所在的位置,然後再將圖案的次序重新排一次,再讓學生說出圖案的位置,讓學生從中感到並了解到事物的位置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影子》一課時。教學生字「前後、左右」等方位的詞同樣可用這一方法。學生們普遍來說都喜歡畫畫,在教「大小」兩個字時,老師把班裡的學生分成四個小組,一組畫大山,一組畫樹,一組畫小山,另一組畫小樹。學生們一聽完老師所布置的繪畫任務後,個個飛快地揮動小手的小畫筆。不一會,一幅幅經過動腦筋想動手畫的畫出來了。嘿!畫得可真不錯呢!我從每組中挑選出一張作比較。學生們立刻能分辨出大山和小山,大樹和小樹。從而認識到事物的大小。老師還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舉例說明大小。有的說課室有塊大黑板,也有塊小黑板。有的說老師是大人,我們是小孩。
從快樂的游戲中、歡笑的氣氛中、進行對字義、詞義的理解,使學生掌握生字的效率有明顯的提高,這就是樂中求知的重要意思所在。
Ⅳ 語文怎樣分析一個詞在文中的意思
做閱讀方法: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很榮幸能為你解答,祝:新年快樂!O(∩_∩)O~~
Ⅵ 語文的理解方法有幾種
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維果斯基曾經說過「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語文教學中理解詞語是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而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是語文教學中的關注點。中年級階段,詞語尚未與學生的精神領域建立廣泛而緊密的聯系,這些詞語在學生的心中是了無生命的。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運用多種方法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從而真正理解詞語的深刻內涵。
小學語文中段教學中理解詞語有哪些方法呢?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很多,如想像法;利用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等置換、比較法;聯繫上下文、結合詞語所處的具體語言環境、聯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等解讀法;讀中感悟法等。
1、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新課標明確指出「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漢語語法的基本特點是「意合」,這就決定了要正確理解詞語、文句和篇章的內涵,必須聯繫上下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領悟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而我們大家都知道,每個詞都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出現,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關鍵是要仔細閱讀全文,上上下下地看,前前後後地讀,找出文中與詞語意思有聯系的內容,就能比較准確地意會出詞語的意思。
2、用替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語。
用替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意,根據詞語所處的語言環境,把不理解的詞語換成自己理解的詞語。如仍能講得通,符合語言環境的特定意思,那麼這個替換的詞語就可以作為不理解的詞語的解釋。
3、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這是在理解詞語中較常用的方法,它讓理解詞語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聯想中調動起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的記憶,從而更感性地理解這個詞語
4、利用表演的方法巧妙理解詞語。
在教學中,教師運用表演的方法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詞語,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樂於接受。
5、運用分合法理解詞語。
一個詞語,往往是由幾個字或幾個詞構成的,只要先分開理解字義、詞義,再結合起來就好理解了
6、通過想像理解詞語。
引導學生用想像的方法理解詞語,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朗讀這個詞語時,我提醒學生,當你讀到這個詞語時,你想到了什麼?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展開想像的翅膀,生動地描述了由這些詞語所聯想到的情景。
Ⅶ 理解詞語意思的基本方法有:通過什麼理解詞語
通過上下文理解詞語,藉助近義詞或同義詞理解詞語。,結合語境理解詞語!這是語文上常用的方法!
Ⅷ 理解語文詞語意思的方法
看起來通俗簡單常見的詞語一般直接按照每個字的字面意思翻譯,為防止有引申含義建議翻閱詞典。
深奧難懂的可以藉助詞典字典的幫助。
(建議平常多閱讀積累,閱讀文學素養高的文章的過程可以提高你的閱讀理解能力,有深度的小說也是可以提高理解的,雖然與標准答案有異但是大致意思相同)
Ⅸ 小學語文中年級段理解詞語的幾種方法
廬陽區教體局楊立新 語文教學中理解詞語是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而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是語文教學中的關注點。不同年級段的目標要求又是不一樣的。低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中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高年級段語文教學對於詞語教學的要求,是「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並能在不同的學段達到不同程度理解詞語和不同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師在研讀教材、確定教學點、選擇教學方法時切實要考慮的方面。小學語文中段教學中理解詞語有哪些方法呢?一、表演、朗讀來理解詞語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小稻秧脫險記》,文中有很多四字詞語,如「團團圍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一擁而上」,這些詞對於表現文章中的角色非常形象生動,理解了這些詞語便理解了文章中「雜草」的無理、霸道,同時對於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都具有「基礎和前奏」的作用。教師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些詞,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演一演,當然演一演的時候需要教師的指導或者先是師生合作。從表演時,說話的語氣、面部的表情、動作等方面來表現對於詞語的理解。在表演的同時,學生用上這些詞語,不知不覺中也積累了詞語。更甚的是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孩子在新奇、快樂、體驗中學習了語文。二、圖示、講解來理解詞語對於有些事物,由於時代的原因,學生無法從生活所見中提取,甚至在信息媒體中也不常見。最便捷的便是教師備課前做好准備。比如同樣是《小稻秧脫險記》中的「噴霧器大夫」,對於農村的孩子,噴霧器的感官認知也許有了儲備,而城市的孩子大部分沒有見過,因此教師在學習中就可以將課前准備的圖片直接用多媒體出示並講解噴霧器的作用,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生回到文中更好地理解文中情節和內容。再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孫中山破陋習》中,對於「纏足」的了解,如何讓學生明白在封建社會這種千年的習俗形成的做法,教師就可以將纏足後的小腳多媒體出示,並講述是用三、四米長的布條反復多層地將五個腳趾頭裹向腳底,痛疼無比,一段時間後腳還會紅腫發炎、潰爛。這樣學生就很快明了纏足是如何的痛苦,纏足後的一雙腳是什麼樣,從而明白纏足是怎樣的一種迫害婦女的「陋習」。不僅明白了「纏足」一詞,更是為理解下文打下了基礎。三、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體驗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理解透徹而牢固。因而在語文學習中,很多詞語就可以誘發孩子生活體驗來理解詞語,感受文章的情感和內涵。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小鷹學飛》一文中,「小鷹只好鼓起勁,跟著老鷹拚命向上飛。飛呀,飛呀,大樹看不見了,大山也變得矮小了。小鷹急促地喘著氣,對老鷹說:『現在……我總算……會飛吧?』」對於什麼是「急促」和「喘著氣」兩個詞語,雖然不是本課重點理解的詞語,但是大概意思理解後是讀懂文章,讀好小鷹說話的關鍵點。於是,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感受,「孩子們,你們一口氣爬山六樓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讓你說話你是怎麼說的?」這時候,對於「急促地喘著氣說」,孩子立刻頓悟,繼而繪聲繪色的朗讀課文。四、查字典、詞典來理解詞語習慣於字典、詞典的運用,來幫助閱讀理解是一個人一輩子受益的事情。而對於小學生來說,更是語文學習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中的重要一項。在語文教學中,有的詞語理解,只需要把這個詞中關鍵一個字的意思弄明白,整個詞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了。比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青蛙看海》一文中,青蛙吸了口涼氣說:「我沒有一雙像你一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麼上得去呢?」,理解「善跑」一詞,教師就提供了兩項選擇給孩子「1、善良,品質好;2、擅長於,能做好」孩子很快就分辨出「善跑」這個詞中的善是「擅長,做得很好的意思」?「善跑」就是跑得很快的意思了。也許看起來二年級這樣的來選擇辨別有點早了,但是教師給予了孩子們善於使用工具書,明白了有的詞語把個別字的意思查清楚,就能理解整個詞的意思了。這不是一種很好的引導和滲透嗎?五、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閱讀中,很多時候都是利用此方法來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當然這種能力仍然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指導學生理解,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九寨溝》一文最後一段詞語「異獸珍禽」,就可以讓學生聯繫上文說說異獸珍禽的意思,金絲猴、羚羊、大熊貓都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奇異而稀少的動物,從而准確理解「異獸珍禽」的意思。如何能聯繫上下文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需要在不斷地,日復一日,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形成,更需要在精讀文章時,教師適時的點撥。比如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時,對於第一自然段中「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意思的理解,就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什麼是「飢餐渴飲、曉行夜宿」,因為第二自然段至後,有的段落就描寫了李時珍和弟子夜晚來臨是何如尋找住宿?是如何喝水、吃乾娘的,這個詞絕對不是字面上的「餓了吃飯,渴了喝水」,而是「飢餓時隨便的、就地取材的、湊合著尋找食物或用自帶的一些干糧充飢的」。教師永遠只是引路的人,當我們在課文學習中提供了一些理解詞語的方法後,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引導孩子自覺地使用這些方法來理解詞語。也只有當孩子們在閱讀時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內化成自己的閱讀能力,那麼語文老師便是功德無量了。(張雪峰老師供稿)
Ⅹ 小學語文如何做詞意辨析題
小學語文如何做詞義辨析題做詞義辨析題就要從字詞上理解詞的本意,然後再通過一些句子選擇填空,然後讀的順口,就可以選正確的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