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學什麼啊
鏈接:https://pan..com/s/1LvCWgG-gnepPtznySWMmFg
通過童話、寓言、兒歌等內容,力圖從孩子發展領域所涉及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知覺能力、創造力、觀察力、注意力等方面為孩子將來學好語文打基礎。
希望這份文件可以幫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Ⅱ 語文的學習是日積月累和長期堅持的結果,學好語文都可以干什麼
上了小學之後,許多家長都會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但是,語文的學習是日積月累和長期堅持的結果,學好語文都可以干什麼?關於這個話題,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吧!
一、學好了語文可以當老師。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老師是一項非常崇高的職業。小的時候,希望自己長大之後,也能成為像老師一樣的人,一堆孩子圍在自己的身邊,教他們學知識,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希望他們長大之後能夠有出息。如果我們上學的時候學好了語文,那麼長大了之後,可能就會實現當老師的願望。語文學好了,可以當語文老師,如果當其他科目的老師也有很大優勢,因為當老師不僅要教學生知識,還要和家長與學生交流、溝通,因此學好了語文,比較容易當一名優秀的教師。
關於“語文的學習是日積月累和長期堅持的結果,學好語文都可以干什麼?”這個話題,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各位有何想法?歡迎到評論區積極留言。
Ⅲ 語文有什麼作用
語文,是新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學科。
1、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2、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
3、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對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
語文定義:
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一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運用書面語和口語的能力。
一是記憶和理解語言和文化的知識,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化學。任何語種都屬於語文的范疇,文藝文和實用文都是語文中的文章體裁,不僅僅是指文學的東西才是語文。
「語文」一詞,收入詞典的時間較晚,1951年才收入有關詞典(據《呼籲母語課程重新命名》)。但《辭海》和《辭源》一直未收編作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法是「『語言和文字』也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新華詞典》注為「『語言和文學』,也指『語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這些工具書,因都沒有把「語文」作學科名來解,對「語文教育問題」幾乎不起好作用。
Ⅳ 語文課能幹些什麼
學習字詞句等語文基礎知識
學習閱讀文章的基本技能
培養寫作、表達、應用等語文能力
Ⅳ 語文課上 我們做什麼麻煩告訴我
語文課是干什麼的?葉聖陶先生有言:語文課,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借課本里的一篇篇課文做例子,教會我們的孩子說話和寫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我們的孩子張口能說,提筆會寫,那麼,我們已經較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了。我們走進一所學校,走進課堂去觀察並了解:學生會讀書嗎?學生能說連貫的話嗎?學生提起筆會寫文通字順的文章嗎?如果一切都會,那麼,這所學校的語文教學就抓得很有成效了。
現在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是:該做的事情,我們沒有切實做好;不該做的事情,卻在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地做著。隔靴搔癢,抓不到痛處,甚至南轅北轍,走到事物的反面去了。
為誰教?毋庸置疑,當然是為學生而教。因為學生是主體,是教學對象,是「課堂主人」。
事實上,大部分教師是在教課文。逐字逐句地分析,不厭其煩地講解。要指出的是,精美絕倫的畫面,惟妙惟肖的音效,並非真正的語文。課堂上不聞「書聲琅琅」,罕見「議論紛紛」,學生不讀書、不動筆、不用語文手段解決語文問題,想提高語文能力也難。
許多教師不是這樣,他們唯恐學生不懂不會,於是,捨本逐末,繁瑣分析,無效提問,把課文講「腫」,將學生問累。他們只是「教過」而已,到頭來,學生依舊不會讀,不會寫。
語文是一門學科,語文教學則是一門科學。科學,需要嚴謹和規范,需要按事物發展規律行事,來不得半點虛假與浮誇。
語文教學要發展,要進步,不能固步自封,一成不變。但是,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
Ⅵ 語文主要學習什麼呀
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就是好的學習方法! 不適合自己的就不是好方法
一、關於語文知識
語文知識的學習內容比較多,文體有議論文、記敘文、詩詞曲賦、小說(「4學分」為說明文);從作品的時代看,有古代、現代、當代之分;「6學分」的還有外國文學作品。對於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的考生來說,量是很大的。學習貴在得法。方法正確,可以事半功倍。當然,學習方法因人而異,我認為,可以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注意抓重點。重點如何抓?不同文體的作品重點不一樣,精讀和泛讀課文的重點也不一樣。概括地說,每篇課文主要抓作者、作品(課文的出處)、字、詞、句、章等幾個方面。
作者,主要注意時代與國籍。主要代表作、藝術風格及生平大事。比如,屈原,是戰國時楚國人,代表作為《離騷》,藝術風格是「構思奇特,想像豐富,文采華麗,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其中的核心是「積極浪漫主義」。其他內容則可以一般了解。再如,郁達夫,他是現代文學史上很有影響的作家,曾經組織過創造社,參加過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其小說主要採用「自敘傳」的方式和第一人稱的寫法。代表作有《沉淪》、《薄奠》、《出奔》、《春風沉醉的晚上》、《他是一個弱女子》等。再如,高爾基,是俄羅斯革命作家,前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代表作是長篇小說《母親》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等。
作品,如《季氏將伐顓臾》出自《論語·季氏》篇(課文注釋1交代出處,每篇必看),《論語》是語錄體散文,內容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為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風波》選自《吶喊》,《吶喊》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再如《石崇與王愷爭豪》選自《世說新語》;《爐中煤》出自郭沫若的《女神》,等等。比較而言,「4學分」的在這方面要求不高。
字詞,不僅指文言文、詩詞曲賦中的難字和古今義不同的字詞,而且包括現代文中的一些字詞。「非我愆期」的「愆」,「有為神農之言」的「為」等固然在命題范圍內,現代文中的「大去」,「賦閑」等也可能考到,不能不注意。當然主要是文言詞語。
文言文中單音詞居多,如「耶娘妻子走相送」,「妻子」指「妻」和「子」兩個概念,不能只解釋為「老婆」。
文言文中一字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比如「之」,一般解釋為助詞「的」,但《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之」,釋為「到……去」(釋為「去」不對),「不如早為之所」中的「之」,是名詞「她」,應該嚴格加以區別。《季氏》中三個「過」,分別用作動詞、形容詞、名詞,詞義差別很大,值得重視。
文言文中實詞活用的現象比較多。動詞的使動用法:如「既來之,則安之」,「有糧者亦會」,「有衣者亦衣」,其中的「來」「安」「會」「衣」均為使動。意動用法,如「子萬民」,「侶魚蝦而友糜鹿」,其中的「子」,「侶」,「友」均為意動。名詞作狀語,如「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學而時習之」中的「夜」「四」「時」均作為狀語,翻譯為「在夜裡」,「從四面八方」「經常地」,等等。還有名詞用作動詞,如「順流而東也」,「匍匐前稱弟子」中的「東」,「前」翻譯為「向東」,「向前」等等。解釋這些字詞時應堅持字不離句的原則,就是這個字要在句子中能說得通,否則便不對。
句,文言中的句式比較特殊,與現代漢語句式不同。判斷句,一般不用聯系動詞「是」,而用「××者,××也」表示判斷,如「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譯為李將軍名廣,是隴西成紀人」。被動句,往往用「於」、「見」、「為」引出主動者,如「勞力者治於人」,「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就是典型的例子。倒裝句,有幾種情況,一是主謂倒置,多用在感嘆句中,如「異哉,馬伶之自得師也。」二是賓語前置,其一是在否定句中,如果出現否定副詞「不」、「莫」、「未」,那麼句中的賓語可提到動詞前面,如「莫己若」,「未之有」,「不我若」;其二是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一般可提到動詞或介詞前面,如「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賓語「爾」,「何」都前置了。三是定語後置,如「其士女之問桃葉渡、雨花台者」,定語是「問桃葉渡,雨花台」,翻譯時應放在中心詞「士女」的前面。總之,翻譯句子應掌握句不離文的原則,即這句話要在全文中能結合上下文講通。
章,指文章的篇章結構,包括思想內容和藝術性兩方面。這是重中之重,也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更是考試的重點。
思想內容的掌握可以根據課本中的提示,先分段,歸納出段意,弄清楚一段中講了幾個層次,比如《諫逐客書》論證部分分三層,即以古論今,以物論人,就事論理三個自然段,而「以古論今」一層中,又列舉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個例子,接著又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客卿在秦國歷史上的貢獻。仔細劃分好層次,容易把握其內容。在歸納段意的基礎上,再總結全文的主題或中心。
藝術性主要從構思、寫作方法、修辭手法幾個方面去把握,比如《前赤壁賦》在構思上以清風、明月、流水為線索,結構文章;寫作方法是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結合為有機的整體,運用主客對話來說理;語言表達上注意駢散結合,穿插歌詞、對話,顯得生動活潑。
理解篇章結構,應學會分析文章。不僅要抓住幾條筋絡,幾個概念,而且要能舉例說明,有血有肉。比如《風波》中七斤和趙七爺的形象,既要了解他們分別是愚昧落後的農民典型、善於韜晦的帝制餘孽,又要把握他們的具體特徵,趙七爺的辮子和竹布長衫的變化和作用便不容忽視。把握藝術性也是如此,如《張中丞傳後序》的夾敘夾議和場面描寫,必須進行分析加以理解。
這些做起來不太容易,又無捷徑可走。好在教材上都有提示,考生認真參照「提示」,深入鑽研教材,掌握了基本方法以後,便可以舉一反三,化難為易了。
其次,運用巧妙的方法幫助記憶。比較法,如歷史散文中,《左傳》是編年體,《戰國策》是國別體,《史記》是傳記體。再如,培根、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的國籍分別是英、法、俄、美,幾個外國作家就不至於混淆起來。綜合法,如現代作家大多參加過文學社團,郭沫若、郁達夫曾在日本組織過創造社,而茅盾、朱自清、冰心則參加過文學研究會。巴金既未參加創造社,又未加入文學研究會。再如,教材中,北宋的作家有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柳永,南宋的作家有陸游、辛棄疾,而李清照是跨北宋、南宋兩期的作家。「4學分」教材中說明文單元,錢學森、竺可楨、茅以升、華羅庚都是自然科學家,分別是核物理學家、地理學家、橋梁專家、數學家。這就比較容易記住了。個別記憶法,如老舍是滿族,沈從文是苗族,[越調]是諸宮調調名,《世說新語》是筆記小說集,等等。
復次,掌握一些文學常識,這不單純為了應付考試,而且在生活中也常會用到。如古體詩與今體詩的區別,律詩與絕句的區別,詩、詞、曲、賦的形式特點,諸子散文與歷史散文的特徵,等等。有興趣的考生可以分別把散文、韻文分門別類用線索貫穿起來,或者瀏覽一下「附錄」中的「中國文學史概述」,對於各種文體的發展線索就清楚了。
最後,背誦一些詩詞名篇名句。中國文學源遠流長,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流傳了一千多年而歷久不衰,作為炎黃子孫,不能不了解。教材中選的詩、詞都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佳作,讀熟背誦應該是一種享受,而絕不是負擔,又何樂而不為呢?
二、關於作文
作文是對考生思想修養、語文知識、表達能力的綜合測試,在試卷中佔40分,是「把關」的題型,也是考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6學分」試卷的作文考議論文,命題有三種類型,一是命題作文,二是材料作文,只考過一次(關於「羅程殺人」的一段材料),三是材料加命題。從近年命題的情況來看,命題作文與材料加命題可能性大。而材料加命題是兩種命題形式的綜合,這類作文既受命題的限制,又必須緊扣材料,操作難度大,考核比較全面。比較而言,這種形式最難寫,但考試可能性最大。
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寫作基礎,適當練習寫幾篇作文,請老師批改,指出缺點,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那麼,如何練習呢?
不少考生希望能猜到考題,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實際上是不可取的。而應該掌握一般議論文的寫作方法,以不變應萬變。我建議大家把前幾年考過的作文題做幾篇,具體步驟如次:
審題。把試卷上所提供的材料和命題認認真真看三遍,要一字不漏,聚精會神。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如果審題錯了,就會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後果不堪設想。
一審材料,看材料給我們提供了什麼信息,有什麼要求?材料與題目有什麼關系?
二審文體,一般是議論文,但還必須看清楚,以防意外,應以試卷題目要求為准。
三審題目,看看題目與材料有何聯系。抓住題目的關鍵詞。
四審字數,一般要求600字至1000字。
五審其它要求,如聯系實際,聯系切身體會,不得出現本人姓名,等等。
立意,一是根據材料和題目,確定中心論點,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二是確定分論點,這是比較重要的步驟,也是有難度的一項工作,一般圍繞中心論點,再分二至三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可自成一段。三是選擇證明論點的論據,包括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事實論據分為歷史事實和現今的事實包括數據,一般舉兩個事實論據,可以安排一個歷史事例,一個現今事例;一個正面的事例,一個反面的事例。這樣說服力更強。在寫法上可採用一詳一略的方法。而理論論據可以是科學原理、定理、公理、定律、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諺語、俗語。理論根據可以使文章具有深度,提高文章質量。選擇的論據要注意典型,精當,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當然,立意不僅要考慮寫什麼,還要考慮不寫什麼,與中心論點無關的東西,一個字也不能寫。
謀篇,選擇了材料以後,就可以考慮文章結構布局,材料的安排配置。由於考試時間有限,來不及打草稿,通常採用列提綱的方法。在可能的情況下,提綱愈細愈好。一篇短小的議論文,一般分三段,第一段提出論點,一篇優秀的議論文,論點總是極其鮮明的,如《諫逐客書》、《五代史伶官傳序》、《論毅力》、《今》等都是開門見山,開宗明義的。第一段兩、三行字即可,切忌吞吞吐吐,欲說還休,更不能「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開頭簡潔,論點鮮明,可以使人一見鍾情。第二段證明論點,是文章的主體,可按幾個分論點,依次進行論述,注意舉事實,講道理。本著正反結合,詳略得宜的原則去統籌安排。論證方法一般常用歸納法、演繹法或類比法,可選用其中一種,也可以幾種並用。不僅要注意論述層次清晰,而且要注意邏輯性,還要精心設計每一節的開頭語,考慮節與節之間的過渡關聯詞語,乃至於一些典故、成語等細節問題。第三節是結論,總束全文,要戛然而止,饒有餘味,文字要干凈、利落、精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整理成文通過去粗取精的加工,把文章抄寫到試卷上。由提綱到文章,不僅是文字的充實發揮,而且是精雕細刻、推敲琢磨的過程。既能表現出基本功,又能展示各自的才華。相同的提綱,不同修養的人可以寫出不同的文章。還要注意抄寫的規范,如語言通順、文字工整、標點進格,行款格式等方面。
修改,文章寫完,還要抓緊時間修改一遍,可以採取邊看邊改的方法。主要是拾遺補缺,查找紕漏,如多字、漏字、錯別字、語句不通、標點錯誤,等等,都可以通過修改而加以解決,使文章臻於完善。反正,如果不加以修改,這些隱藏的問題,就會影響文章的質量,影響得分。
作文的生命是「新」,考生寫作力求能寫出新意,有了新意質量就高了,自然也能得高分。但考試不同於平時,一般考生心理比較緊張,能正常發揮自己的水平就是大幸,何談超常發揮呢?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強調求新,而是強調先求穩,或曰「穩中求新」。也就是先求穩,再求新。如果片面求新,則有風險。對於絕大多數考生,還是以能寫出一篇平達通順,中心突出,符合要求的議論文為好。
「4學分」考生的作文不同,《大綱》要求:「考核的重點是議論、說明和記敘的能力」,措詞比較含糊,結合近年來的考試命題情況,出夾敘夾議的文章,可能性比較大。從比「6學分」降低一點要求看,則應以記敘文為主。寫記敘文應注意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前因、後果,尤其要注意記敘文中的議論,做到議論與記敘相結合,請記住,記敘是議論的基礎,議論是記敘的升華。比如,1998年考試作文題是《心願》,要求是記敘文。記敘自己確立心願到實現心願的經過。主要筆墨是記敘,但有些部分可以適當議論。比如,為什麼要確立這一心願?實現了這一心願有什麼重要意義?等等。有了些許議論文字,文章就有了靈魂,文字便增加了閃光點,通篇虛實結合,就血肉豐滿了。不過,應該注意,議論篇幅不宜太大,適可而止,三言兩語,畫龍點睛;不能喧兵奪主。論說成分只能是輔助,是佐料,是調味品,不可大段議論,游離於主題,那反而降低文章的分量。所以夾敘夾議應把握好這個度。
「4學分」作文的步驟略同於「6學分」作文,只是將純議論改為夾敘夾議罷了。記敘文也有自身的特點,就是要波瀾、曲折,不能一覽無余。「文似看山不喜平」,應盡量採用倒敘、插敘、補敘等手法,要善於設置懸念,做到尺水興波,避免平鋪直敘。還要著力寫好事情發展的過程,即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適當講究文采,注意運用修辭手法,加強文章的可讀性。
記敘文中除了可以穿插議論,還可以穿插說明。只要掌握說明的方法,如定義說明、比較說明、比喻說明、舉例說明、圖表、數據說明等等,在必要時進行說明就可以了。
「4學分」作文考試應熟練掌握以記敘為主,穿插議論、說明的寫作方法。
三、注意事項
經常與一些自學考生接觸,發現不少人在自學方法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現歸納成幾個方面,提請考生注意。
一是正確處理課本與參考書的關系。自學任何一門課程都必須以綱為綱,以本為本。自學《大學語文》必須以課本為主,根據「大綱」的要求,認真學習每一篇課文,特別是精讀課文,不僅要掌握字詞句章,而且要深入到細部,掌握其內在的知識點,比如《香市》一文,文章首尾兩次出現「農民」,有何深意?《背影》中先後四次出現「背影」,各有何作用?等等。但不少考生想走捷徑,往往將教材束之高閣,而死死抱住參考書,作為救命稻草。我以為,這是本末倒置。我們不反對看參考書,而應該結合課本有針對性地參閱參考書,如果脫離教材,單獨看參考書,那是不可取的。何況現在受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各種參考書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如果不檢查質量,而盡信參考書,有時甚至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我們可以不看參考書,而必須熟讀文本。
二是正確處理語文知識和寫作的關系。不少考生存在偏廢現象。有些人在課文上下的功夫多,但懶於練作文,自以為考試時能發揮靈感。殊不知,我們寧可相信汗水,而不可依賴靈感,何況靈感也是由汗水孕育出來的。可能有的學員從事文字工作,自我感覺良好,也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作文。我以為還是要加強作文訓練,尤其是要適應考試需要,不打草稿,只列提綱,直接由提綱擴充為作文。至少練三篇作文。可以把前幾年考過的作文題目練習一下。另有一些考生作文水平不錯,以為能得高分,所以在語文知識方面花時間不多,存在僥幸心理。特別對於文言文,難以讀懂,便繞道走。走馬觀花,不求甚解,似懂非懂,一考就錯。我建議凡是應考的考生都必須把課本認真讀兩遍,力求甚解。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求取知識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只有尊重客觀規律,循序漸進,勤學多問,才能成功。總之,語知和作文兩手都要抓。
三是正確處理文言文中字詞理解與文章分析的關系。有的考生花了很多精力去弄懂文言字詞,也確實取得了成效;但放鬆了對篇章結構的全面把握,結果對於一些大的問題卻所知不多。諸如人物形象,藝術風格,修辭手法等反而被忽略。這其實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弄懂字詞的目的是為了理解課文,如果片面強調字詞,而忽視文章分析,則是原地踏步,雖樂此不疲,卻永遠到不了彼岸。退一步說,一兩個字詞沒弄懂關系不大,而整個課文不能理解則可能鑄成大錯。所以,應該把疏通文句與分析文章結合起來。
四是注意考試中非智力因素的發揮。這與自學無關,而是考試技巧。這個方面內容很多,我只簡單說幾點。諸如在答卷時間安排上,保證作文的足夠時間,寧可犧牲幾個小題,也要保證作文寫好;答卷書寫要工整,字跡要清楚;論述問題時條理要清晰,注意舉例分析要全面具體,不要三言兩語,草草了事,等等。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每一個考生只要態度端正,目的明確,方法適當,再加上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那麼,這門課程是可以學得很好的。這不僅能使你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畢業生,而且對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努力吧!勝利一定屬於你的!
思維有兩個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異,二者缺一,思維就不能起飛。求同,在於認識事物的共性,從而發現規律;求異,在於認識事物的個性,從而發現特點。這兩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轉化。發現規律與發現特點都是發現事物的「本質」,都是思維中的「創造」。語文學習離不開這「兩翼思維」。
從語文活動方法的角度說,語文學習離不開「兩翼思維」 。語文學習在許多方面需要「求同」。怎樣學好語文-這是要探求的第一層次的規律。怎樣聽,怎樣說,怎樣讀,怎樣寫--這是要探索的第二層次的規律。怎樣聽講課,怎樣聽廣播,怎樣聽談話,怎樣交談,怎樣演講,怎樣論辯;怎樣讀說明文,怎樣讀記敘文,怎樣讀議論文,怎樣讀文學作品;怎樣寫說明文,怎樣寫記敘文,怎樣寫議論文,怎樣寫應用文--這是要探索的第三層次的規律。還有第四層次,第五層次,等等。不善於「求同」,就只能在「感性」的世界裡碰撞。語文活動同樣有許多「求異」的事情需要做。學習語文與學習數學有什麼不同,聽廣播與聽講課有什麼不同?說話與作文有什麼不同?讀一般實用性文章與讀文學作品有什麼不同?甚至讀詩歌與讀小說有什麼不同?等等。不善於求異,就不能因事設法,各循其路,也就不能取得學習的高效率。
從語文活動內容的角度看,語文學習更是需要「兩翼思維」。先說讀,比如讀巴金的散文《燈》。他由「山那邊」平房裡射出來的幾點燈光,聯想到自己過去雪夜行路時看到的「一點豆大的燈光」,又聯想到歐洲古代傳說中的哈里希島上指引航船的燈光,又聯想到古希臘女教士希洛為自己的情人點燃的火炬,最後又聯想到自己的一個友人投水被救後看到的一盞燈。這些「燈」各個不同,不同在哪裡?這些「燈」又表達著一個共同的主題,這主題是什麼?這就需要「兩翼思維」 。比如我們讀過魯迅的若干篇雜文,能否說出一點魯迅雜文的共同特點?再縮小一些范圍,我們拿《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做一比較,它們的共同之處在哪裡?不同之處在哪裡?通過比較,啟動兩翼思維去讀,實在是閱讀的重要途徑。
再說寫,要把文章寫好,同樣需要兩翼思維。比如魯迅雜文的特點,有人從魯迅大量的雜文中提煉出兩大特點,一在於它的戰斗性,一在於它的多彩的筆調。有了這個認識,自然就可以動筆為文。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小人」,這是一批靈魂卑下的人物。如果我們研究一下這批角色,抽出它們靈魂中某些共同的特點,不也可以寫一篇很有意味的文章嗎?生活中有人把野蠻當勇敢,指改革為折騰,你若能把它們的本質區別說清楚,不也就是很有價值的文章嗎?高考作文中,《鳥的評說》中的鳥兒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調查材料中贊賞別人的樂於助人與自己臨事的「悄悄走開」有什麼本質的不同?《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這兩幅漫畫的共同點在哪裡,「我更喜歡」其中一幅漫畫的「更」體現在何處?這些都需要「兩翼思維」。作文不會寫,往往是因為不會想。會想才能會寫,兩翼思維就是「會想」的表現之一。
Ⅶ 學語文出來能做什麼
語文是溝通的工具,它的用途很廣。小一點說。「會說話」的人,別人喜歡,「不會說話的」死倔橫的人,人緣不可能太好。大的方面,頒布一項法律,條文不嚴密,就會使壞人「鑽空子」。到了大學,有一個專業叫「漢語言文學」,就是專門學「語文」,畢業可以當作家、詩人、記者、編輯、或領導的秘書。
Ⅷ 學語文到底有什麼用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在生活中,語文,我們時刻都在接觸著,學習著,可以說在出生就開始學語文。從語文中我們可以收獲豐碩的果實,品味語言的魅力。
如果你不相信,那就讓我帶你走進生活中去瞧瞧吧。
你平常如何與別人交流?語言。你是如何從書中了解出一件事兒?閱讀。當你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你的內心感受時,你又是如何做的呢?寫。還需要我舉例嗎?我想不用了。因為你已經感受到了。這就是語文。
有人說語文很難理解,很麻煩。又有人說語文是美好的。
在我看來兩者都有,我立足於兩者之間。語文既是易事,也是難事。你難道不知道你現在就在學習和運用語文嗎?如果知道那你還覺得難嗎?但是,你所學習的只不過是語文微小的一部分,如果想更加滲透它,那就得從學習中入手,那就非易事,非得用功不可了。
語文非常的抒情。從語文中我們看到朱自清的「背影」;感受出魯迅的「身軀」;聽到巴金一次又一次鼓勵我們向前邁進的聲音。。。。多美好。
在生活中,這些不都能感受得到嗎?
瞧吧,這就是語文,語文的魅力。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只是人們沒有覺察到而已。有了語文,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有了語文,使我們口頭表達能力增強;有了語文,使我們感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假如生活中沒有語文,你能想像是如何一個畫面嗎?
所以,生活中不可缺少語文,希望你能浸默在語文知識的海洋中。
學語文是有用的!只不過是現在教的語文沒有多大的作用。缺乏一定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既沒有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又沒有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只不過是讓學生作了一回書櫃,裝了幾本書。當然也不能完全說無用,至少還可以讓學生多識幾個字,起到掃除文盲的作用。有些有興趣的學生也能得到一些各方面的訓練,但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作用了了。
以上都是各種各樣文藝化的答案,我也是學生,對本人而言學語文最大的目的是自己喜歡,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學習語文了解文字的魅力所在,如果真的是想不通,那還有最後一個觀點,社會需要。如果你會一門技術,你可以英語成績平平,但無論是哪個行業你都必須識字、與同事溝通,這些的基礎就是語文。
希望能幫到你。
Ⅸ 什麼是語文為什麼要學它有什麼用呢
一、含義
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章或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是語言文字。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
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二、原因
1、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
2、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3、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
4、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
三、意義
1、《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
2、「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
文字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用
人類長期只有口語傳遞信息,用文字記事傳遞信息形成的書面語歷史較短。系統的語言成為人和禽獸分離的重要工具,文字使人類能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
把時空的影像變化轉碼成視覺可見的符號系統,使後人能通過間接的文字想像出畫面,了解歷史和學習技術經驗。使文字成為文化的主要載體。
文字突破口語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人類可以在書面語的基礎上完整地傳承人類的智慧和精神財富,使人類能夠完善教育體系,提高自己的智慧,發展科學技術,進入文明社會。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
語言承載信息,同時需要一種具象的表現形式,這種形式可以是文字或語音或者姿勢等等,只要有一種就可以將直接的認知與信息橋接。
Ⅹ 學語文是干什麼
語文應該怎樣教、怎樣學?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弄清為什麼要教語文、學語文這個更基本的問題。語文學科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呢?它既不是語言學,也不是文字學;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課,也不是文學理論、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和鑒賞課。然而,語文學科與它們都有關系,不但如此,語文還聯系著廣闊的現實生活,聯系著悠久的文化傳統乃至一個民族的生態、心理、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特徵等等。 語言是一個民族長期生存和發展的產物,又是這個民族繼續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母語對於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很難想像,一個不熱愛自己的語言、不能充分發揮和享受母語的巨大潛力和無窮魅力、不懂得珍惜祖國語言這一寶貴遺產並使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健康發展、不斷煥發奪目光彩的民族,會是一個多麼沒出息的民族!然而,母語的這一重要功能因其隱蔽性長期性而沒有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下面的日常經驗和現象又進一步蒙蔽了人們的雙眼,那就是—— 除了白痴,兒童在入學前就已經能夠用母語自由交談。那些語文學得並不好甚至根本沒怎麼學過語文的人照樣能說會道甚至還能舞文弄墨。報刊書籍的泛濫已讓你應接不暇,更有鋪天蓋地的音像製品叫你眼花繚亂,至於現代傳播手段則完全可以讓一個文盲坐在一方小小熒屏前盡情領略世界各地風土人情:從海灣風雲到東南亞金融危機,從總統緋聞到賽場縱橫,從非常男女到快樂大本營,從宰相劉羅鍋到美乳霜減肥茶……於是乎,在當今話語爆炸的時代,似乎人人都變得有知識有文化。一個研究清史的博導,在戲說乾隆和慈禧,大談康熙皇帝下江南和雍正王朝時,完全可能不及一個小學畢業的農村婦女;一個文化人類學專家在酒色文化、麻將文化、減肥文化、隱私文化的閑聊神侃中,恐怕會目瞪口呆自嘆弗如! 識文斷字似乎沒什麼了不起了,知識也不再是高深的東西,文化則蛻變為飯後茶餘的消遣。獲取「知識」,提高「文化」水平的途徑實在是太多了,讀書人的優越感盪然無存。如果現在還有什麼人以「我讀過《史記》讀過《紅樓夢》讀過莎士比亞讀過黑格爾讀過弗洛伊德」來炫耀於人的話,恐怕會被笑掉大牙的。 為什麼要學語文?在斯文掃地的今天,在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環境里,在喧囂浮躁、雲譎波詭的時代氛圍中。我要說,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更要學語文。 不能僅僅在工具性層次上界定語文學科的性質,也不宜在聽說讀寫的一般能力層次上描述語文學科的功能。語文的價值在於,經由語言文字而通向人類精神文化的寶庫。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里的「書籍」當然不是指任何一本書。一個人不應該長期滿足於閱讀通俗讀物,愛因斯坦說,我們應該讀讀優秀的古典作品。古典作品是一個民族心路歷程的折射,由於沒有或較少受到商業文明的漸染,而保留了較多清明而深邃的思想,體現了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這些作品對於患有「近視症」「多動症」「麻木症」「妄想症」的現代人無疑是一副難得的清醒劑和鎮靜劑。 古人講:「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又說:「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可見,讀書並非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而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學習語文的過程正是思想意識、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讀書人之於文盲,不僅在於他們認得字,能讀書,更在於他們能通過讀書而知道越來越多的道理,增長越來越多的智慧,培養起真正屬人的性情。「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這「幾希」就是人類具有良知,能夠同情,並且有求進步的願望。達爾文稱良知為「人類一切本能中之最高貴者」,這種本能比它種本能更足以使人類區別於別種動物。摩耳說:「在高尚的人中,一切本能都服從良知的命令——責任發言時,一切私慾都啞口無言了。」他又說:「凡人都是同胞。我們都來自相同的生命的源泉,我們都同樣的易感受苦痛,同樣的有弱點,走入同樣的最後命運……現在的世界是一灰色的世界,我們就算不互相為難,也還有不少的憂慮——如飢餓、火災、地震、風浪、疾病、死亡等等。我們應當互相信託,互相親愛,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寬容。」努力培養這樣的感情,就是個人最重要的進步,也是人類最偉大的進步。 毛澤東教導我們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盡管不同的人對「向上」有不同的理解,但我們始終堅信,任何物質和技術的進步,如果不能同時伴隨著人性的進步,就必然使人越來越淪為感性和知性的奴隸。現代人並不比古人更有智慧,古人思考過的許多問題,如生與死、義與利、天與人、善與惡等等,現代人並沒有解決,反而更加混亂更加曖昧。科學技術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改善並沒有給現代人帶來多少幸福。有著數千年文明歷史的人類,其精神究竟進步了多少?其品性究竟發展了多少?人類將走向何方?還能走多遠?這些問題應該成為時時抽打現代人靈魂的鞭子。 為什麼要對廣大青少年進行語文教育和教學?就是要讓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會讀書;求發展,求進步。不從人性發展、人類進步這樣的高度來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和功能,就難以把握語文教育的命脈,難以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思想,也就不能使沸沸揚揚的語文教學改革走向深入。社會各界對語文教學的聲討,語文界內部喋喋不休的爭吵,語文教師滿腹辛酸,學生叫苦不迭……語文,這一本應充滿無窮魅力的學科,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做點兒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