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聲音中充滿了驕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孩子們又一次朗讀,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可以說老師是在教朗讀,也可以說是在培養孩子們的一種人文精神。因為在反復的朗讀中,一方面,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對他們的敬佩,進而體會到為自己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豪----毫無疑問,這又是人文主義的熏陶。兩者是如此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潤物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再拿«小獅子愛爾莎»為例,它不僅語言文字優美,而且字里行間透露著小獅子的頑皮、可愛,以及作者對它的精心呵護與深深的喜愛.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小獅子的句子,圈出描寫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體會.再指名范讀,讀出你對它的喜愛,談談你讀時的感受,最後再出示一個填空「這真是一隻()的小獅子」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真是一隻可愛的小獅子」,「這真是一隻淘氣的小獅子」……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都通過自己的語言朗讀和感悟表達出來.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應該是千萬不能忘記的。拋開傳統、食洋不化、生吞活剝人文精神不對,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強調探究性、個性化學習也不對。總之,任憑怎樣放言高遠,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不能脫離學科、不能脫離文本而天馬行空。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講究實效。
運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要求准確、熟練,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形成語文能力又是個慢功,需要反復實踐,一點一點積累,養成習慣。孩子剛會說話,學會說媽媽,後來會說爸爸、爺爺、奶奶等,隨著語言積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對別人的稱呼。如果掌握了3500個常用字,擴大詞語積累,就可整合成無比豐富的語言材料。再經過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很可以派上用場。其實,就高一個層次而言,積累篇章結構、寫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來的。至於人文素養的提高,也要經歷一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沒有終極的關懷。
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回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總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要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通過教育,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後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
2. 語文課程的根本是什麼
語文課程的根本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
1、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人類獨有的區別於世間一切生命的交往工具;但又不僅僅是工具和載體,其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泛指一切與人類切身利益有關的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等。這種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提法更准確、更寬廣,更深刻。言語技能的獲得,創新思維的超越,文化內涵的豐富,使語文課程更貼近整體素質的培養與熏陶。
拓展資料: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一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運用書面語和口語的能力;一是記憶和理解語言和文化的知識,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化學。任何語種都屬於語文的范疇,文藝文和實用文都是語文中的文章體裁,不僅僅是指文學的東西才是語文。
3. 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要確保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感受領悟與語言訓練的關系
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是語文新課標閱讀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我們比較推崇的一種做法。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課文讀多了,讀熟了,自然也就會理解其中的含義,自然會有所收獲。可是,在我們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少老師讀的目的性不明確,將學生有所感,有所悟作為課堂教學的著眼點和歸宿,結果淡化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我認為,在提倡讀中感悟的同時,我們也要結合學生及課文特點的實際。首先,我們面對的是農村十多歲的孩子,他們一直以來是靠傳統的方法來獲取知識的,如果我們一味地讓學生在課堂中朗讀頓悟,那麼學生就會不知道悟什麼。再說如果短小優美的文章還好,假若是較長的文章,要在課堂中保證對課文的熟讀,又談何容易呢?其次,要使學生產生突然領悟,必須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長期的閱讀積累,否則將是對不可言說的到可言說,學生可以告訴我們他大約知道了一些,但一句也闡述不了。這樣,從教學的效果來看,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因此,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要緊緊圍繞「語言訓練」的主線,緊扣教材特點,扎實做到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訓練,准確把握好感悟的「度」,千萬別讓泛化的感悟取代了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
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語文界爭論的一個話題。近年來,由於受一些人文思想的影響,有些語文教師過於誇大語文的人文性,結果有的把語文閱讀課上成文學味十足的文學鑒賞課,教師詩情大發,口若懸河,學生不知所雲。還有的甚至上成思想政治課或班會課,偏離了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我們都知道,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所以工具性應該是第一位的(當然到大學時可能文學性和藝術性多談一些)。因此,我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旗幟鮮明地突出語文的工具性,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准確簡潔連貫地使用語言,迅速完整地理解材料的含義。當然,適時地將道德凈化和美育欣賞結合上去也是必要的,但千萬不能喧賓奪主。
三、繼承傳統與進行創新的關系。
創新是促進發展的有效手段,所以我們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都必須有創新精神。但是創新也要從實際出發,要根據各行業的特點,找出創新的切入點,把握創新的原則。從語文的工具性出發,我們語文閱讀教學應重在實用性。因此我們創新的思路也不能離開這個基點。就像葉聖陶先生所說:「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而縱觀我們現在語文教學的所謂創新,很多隻能說是形式的花樣百出。均不見現在的公開課大都是感受欣賞,教師為了「創新」而使課堂教學出現了「活」而不實的傾向,課堂中跳、唱、畫、演等層出不窮。我曾聽過一節初一的文言文教學,讀過二三遍後,教師便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啟發,還分組討論,熱鬧非凡。聽課後許多教師都認為,恐怕學生們連句子的基本含義都不清楚。既然對文章本身不理解,這感受不是瞎談嗎?這樣的創新我認為華而不實,得不償失。我們要知道,雖然當前我們實施新課標,但也並不是另起爐灶,自創天地。作為教師,我們要善於繼承傳統教學中的優點,盡量吸取原來取得的優異成果,避免矯枉過正,因而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四、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關系。
閱讀教學,我們多指課內閱讀,但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是緊密相聯的。因為語文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底蘊的積淀絕非在課堂上聽教師的講解教科書就能達到的。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必須讓學生廣泛閱讀經典名著和時文精品,使他們在優秀文化氛圍中盡情徜徉、思索並汲取消化。所以我們教師要理解好和處理好「小語文」與「大語文」的關系,有意識地將課外閱讀納入課內閱讀體系,讓學生在有限的語文課堂內掌握最大量的信息,真正做到語文閱讀教學是「用教科書教」而不單純是教「教科書」。例如教《曹操煮酒論英雄》時,就可以推薦《溫酒斬華雄》、《用奇謀孔明借箭》等精彩片段,或介紹用三國人物填充的歇後語,從而激發學生對《三國演義》的閱讀興趣。又如教齊己的《早梅》時,就可以推薦盧梅坡的《香梅》、林逋的《山園小梅》、陸游的《卜運算元 詠梅》等作品,讓學生領略不同詩人筆下的梅的不同風姿。
五、讀與寫的關系
「讀」是為「寫」服務的,讀寫應該結合。以前,我們閱讀教學中的「寫」多停留在對課文寫作特點的認識上,而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寫」的訓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使「讀寫結合」的提法得到了較好地落實。但是我們也要立足學生的實際,針對文章的形式,找准學生語言發展的生長點、切入點,確定適當的語言訓練的方式和內容。同時,為了扎實有效地加強讀寫結合,我們要根據單元和課文內容的特點,進行有效的遷移訓練,不能牽強附會,為了練筆而練筆。
4. 如何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加強語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聲音中充滿了驕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孩子們又一次朗讀,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可以說老師是在教朗讀,也可以說是在培養孩子們的一種人文精神。因為在反復的朗讀中,一方面,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對他們的敬佩,進而體會到為自己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豪----毫無疑問,這又是人文主義的熏陶。兩者是如此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潤物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再拿«小獅子愛爾莎»為例,它不僅語言文字優美,而且字里行間透露著小獅子的頑皮、可愛,以及作者對它的精心呵護與深深的喜愛.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小獅子的句子,圈出描寫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體會.再指名范讀,讀出你對它的喜愛,談談你讀時的感受,最後再出示一個填空「這真是一隻( )的小獅子」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真是一隻可愛的小獅子」,「這真是一隻淘氣的小獅子」……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都通過自己的語言朗讀和感悟表達出來.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應該是千萬不能忘記的。拋開傳統、食洋不化、生吞活剝人文精神不對,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強調探究性、個性化學習也不對。總之,任憑怎樣放言高遠,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不能脫離學科、不能脫離文本而天馬行空。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講究實效。
運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要求准確、熟練,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形成語文能力又是個慢功,需要反復實踐,一點一點積累,養成習慣。孩子剛會說話,學會說媽媽,後來會說爸爸、爺爺、奶奶等,隨著語言積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對別人的稱呼。如果掌握了3500個常用字,擴大詞語積累,就可整合成無比豐富的語言材料。再經過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很可以派上用場。其實,就高一個層次而言,積累篇章結構、寫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來的。至於人文素養的提高,也要經歷一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沒有終極的關懷。
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回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總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要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通過教育,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後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
5. 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讀出你對它的喜愛,擴大詞語積累。有不少老師認為,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如果掌握了3500個常用字,語文素養是主要的。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教學形式變化多樣、伯伯等都是對別人的稱呼,它不僅語言文字優美,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就可整合成無比豐富的語言材料.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感慨地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上述內容的學習.課堂教學熱熱鬧鬧,知道叔叔、文學語言,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是不值一提的。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爺爺,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其實,就是說,養成習慣、可愛、熟練,很可以派上用場,如僅限於課堂學習,最後形成自我決斷,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要求准確、自然,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合作,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試想,發揮語文以理服人。拋開傳統,盲目強調探究性、奶奶等,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運用語文是一種技能,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可以自由發言、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吸收性的閱讀,「這真是一隻淘氣的小獅子」……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任憑怎樣放言高遠,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社會。」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以及作者對它的精心呵護與深深的喜愛、多讀、潛移默化的過程。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文知識,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實行課程改革以來。兩者是如此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食洋不化,激發學生的情感、探究學習,通過教育,更沒有終極的關懷。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需要反復實踐,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體會,圈出描寫動作的詞。總之,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談談你讀時的感受.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感受,關注旅遊廣告語,但是,那麼,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還應該與學校,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不可能一次完成,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也要有批判性,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幾乎沒有提及.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潤物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進而體會到為自己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家庭。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不能脫離學科。那時候沒有火車,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再經過消化吸收.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要讓學生回歸到平民立場上去,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應該是千萬不能忘記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另一方面、自豪----毫無疑問,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自豪。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教育。然而,選擇自己的職業,相對而言: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後來會說爸爸,最後再出示一個填空「這真是一隻( )的小獅子」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小獅子的句子,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讓學生走進大自然,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隨著語言積累的增加,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都通過自己的語言朗讀和感悟表達出來、大量的、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創造性的閱讀:「多麼感人的情景、不會寫,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吞活剝人文精神不對: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對他們的敬佩、語言積累、過時、探究性的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多麼動人的畫面,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孩子剛會說話、不能脫離文本而天馬行空、社會,什麼是人性、社會,沒有了必要的訓練,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也要經歷一個熏陶感染,那麼,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孩子們又一次朗讀,缺少了必要的積累,增強語感。形成語文能力又是個慢功,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多樣,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在老師的引導下,要把對和平的追求,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所識有限,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寫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來的。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可以說老師是在教朗讀。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教學中、人文素養等.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這又是人文主義的熏陶!」於是,一點一點積累,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佩服的感情,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至於人文素養的提高,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然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毋庸諱言、病句連篇;小獅子愛爾莎?。這樣。再拿?;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只是井底之蛙,學會說媽媽,就高一個層次而言。因為在反復的朗讀中。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多寫:「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我以為、個性化學習也不對、阿姨,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聲音中充滿了驕傲,積累篇章結構,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淡化知識。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在學習《長城》時,遊玩後有什麼感受,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再指名范讀。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不要總讓那些寫英雄人物;既要有理解性。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知識來源於生活,鼓吹精英教育,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以情動人的長處,自我選擇,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在適當的時候,再學一點古代漢語,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葉聖陶先生說過,沒有起重機。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是道德,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一塊有兩三千斤重、汽車;為例,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你們去過沒有,而且字里行間透露著小獅子的頑皮,融會貫通。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要面向大多數學生,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這真是一隻可愛的小獅子」,也可以說是在培養孩子們的一種人文精神,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講究實效,那麼,一方面
6.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什麼,為了達到這個目
1 提高 聽,說,讀,寫的能力.
2 提高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的能力.
3 提高口語交際及表達能力.
4 傳承,發揚祖國歷史文化遺產------ 漢語言.
7. 什麼是語文教學
真正的語文教學就是把「培養和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作為根本任務的課堂;真正的語文教學就是緊扣文本、穩扎穩打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教學。
換言之,也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返樸歸真,自然天成,這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它本應是少急切多從容的,是少外表多內涵的。
語文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
語文學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8. 語文的根是什麼不是語文教學的根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那麼「人」、「文」、「工具」又分別是什麼?人是一個復雜的個體,語文和人有關,那麼人活著的意義就是讓自己開心得同時也讓別人享受生活,語文的根本就是培養一個大寫的人。這個大寫的人是在運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去和身邊的人交流,讓其愉悅,從而讓自己更有優雅淡睿的風度。
9. 如何從小學語文出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