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語文古文中,如何區分特殊句式,如:定語後置,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等.
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一)、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庄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鍾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倒裝句----定語後置;狀語後置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定語後置、狀語後置句子,並能准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二)、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於道路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邶風•靜女》〈詩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 《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於靈虛之下。 《柳毅傳》李朝威
第六課時
教學內容:倒裝句----主語後置;固定句式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主語後置;固定句式句子,並能准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四)、主語後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袁宏道
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固定句式
吾孰與徐公美?——孰與,與…比怎麼樣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麼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勸學》〈荀子〉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哪裡用得著…呢,表反問 《逍遙游》〈莊子〉
山巒為晴雪所洗。——為…所…,表示被動關系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課後題)
今日見辱問於長者。——見…於…,表被動的固定格式 《柳毅傳》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當於「不是……嗎」
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鍾山記》)
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如……何 相當於「對……該怎麼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豈……哉(乎)、獨……哉意思是難道……嗎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與其……孰若……、與其……寧……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或"怎麼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並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麼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麼辦呢?)
⑵"……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捨。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裡用得著……呢?"、"還要……干什麼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干什麼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為?(我是英王,為什麼要給你下跪呢?)
⑸"何……之為"。這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麼……"、"還說什麼……"。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麼恩惠呢?)
國仇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⑹"得無"、"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豈不是晚了點嗎?)
固定句式總結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休(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
『貳』 語文文言文中賓語前置 狀語後置 定語後置 怎麼區分
這是現代漢語正常語法的順序:
(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
有一個口訣方便記憶:
主謂賓,定狀補,主幹枝葉分清楚。主幹成分主謂賓,枝葉成分定狀補。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後補。
你說的那幾種屬於文言文的倒裝句,就是把一些賓語、狀語、定語等修飾成分調動順序,形成新的結構。具體說來: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於道路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邶風•靜女》〈詩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 《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於靈虛之下。 《柳毅傳》李朝威
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希望你能滿意。
『叄』 語文中一般怎麼分別狀語後置 定語後置 賓語前置 最簡單的方法
1、分辨狀語後置的方法是看句中狀語是否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
2、分辨定語後置一般看定語是否放在中心詞的前面,起修飾限制的作用。
3、賓語前置是語文上的一種寫作手法。分辨的方法:一是看賓語是不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
4、文言文的倒裝句式常見有幾種: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的句子結構一般是:定+主+狀+謂+定+賓+補。
通常情況下,狀語是在謂語之前的,但在文言文中,由於某種需要,比如:為了突出主謂間的緊湊關系,而把狀語放在謂語之後,即為狀語後置。
『肆』 語文中古文的的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的那些怎麼區分
現代漢語中賓語在動詞的後面,而古文中常放於前,則為賓語前置;古文中狀語多以「於…」為標志置於句尾,多為狀語後置
『伍』 文言文中怎麼判斷是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修飾主語的是定語,表現主語在干什麼的是賓語,修飾謂語的是狀語。
狀語後置: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賓語前置: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語後置: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
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5)語文賓語前置怎麼劃分擴展閱讀: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韓生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韓生面向南坐。」
語後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陸』 文言文中怎麼辨別「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有下列四種情況:
1、疑問句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
例如: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2、否定句賓語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詞作賓語,則賓語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詞作標記。
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輸》)
4、介詞賓語前置--把介詞賓語移到介詞之前,起強調作用。(註:一般出現在疑問句中)
例如: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柒』 高中語文文言文中的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怎麼區分,簡潔一點,謝謝
舉個例子吧,狀語後置句: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本來按照現代的語序就是蘇子與客泛舟於赤壁之下游,游是動詞,放到了後面,於赤壁之下是狀語被提到動詞前面。
賓語前置句如:大王來何操?應為:大王來操何?翻譯:大王來的時候帶了什麼?何的意思是什麼,也就是賓語,被提到了操的前面,因此是賓語前置。
定語後置: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應當為:群臣吏民者能面刺寡人之過。一般最後有個者就是定語後置
『捌』 如何判斷文言文中賓語前置句和定語後置句
賓語前置:
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在文言文中,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
一、動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賓語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種種情況:
(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這個代詞賓語一般要放在動詞的前面,這是古漢語特有的用法。
1、動詞前面有「不」「未」「弗」「無」等否定副詞的否定句。在這種否定句里,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譯文:「古時候的人沒有欺騙我呀。」
這是個否定句。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不」,代詞賓語「余」,放在動詞「欺」的前面。翻譯的時候應該按現代漢語的順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這是個否定句。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不」,代詞賓語「自」,放在動詞「信」的前面。翻譯時應該按現代漢語的順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無定代詞作主語的否定句。在這類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這是否定句。它的主語是「莫」「莫」是否定性無定代詞。賓語「我」也是代詞,現代漢語「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二)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前。在古代漢語里,使用頻率大的疑問代詞是「何」字,其他的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前面。
①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道:『大王來時帶什麼了嗎?』」
這是疑問句,「何」是疑問代詞,它充當動詞「操」的賓語,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現代漢語的順序,應是「大王來操何?」
② 沛公安在?(〈鴻門宴〉)譯文:「沛公在哪裡?」
這是疑問句,「哪裡:是疑問代詞,它是動詞在「的」賓語,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現代漢語的順序,應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並不多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譯文:「不懂得斷句,不明白疑難問題……」
句中的「句讀」,「惑」都是要強調的賓語,動詞是「知」、「解」。「句讀」、「惑」前置到動詞前面。「之」是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讀,不解惑」。
(四)用「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譯文:「君王不憂慮自己流亡在外,卻擔心臣子們,真是仁惠到極點。」
句中「亡」,「群臣」分別是「恤」,「憂」的賓語,「是」「之」都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①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該不會要責備你吧?」
句中「爾」作「過」的賓語,借「是」把賓語前置,以示強調,即「過爾」,「過」在這里是「指責,責備」的意思。
像成語「唯利是圖」,「唯命是從」,「惟你是問」「唯才是舉」「惟馬首是瞻」等等,就是這種格式,其中「惟」譯成「只」「只是」或「專」「一定」等,而「是」是提賓的標志,不譯。
(本材料摘自《網路文庫》)
『玖』 語文中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和定語前置句怎麼判斷
這位童鞋啊!下面全是知識啦,你要的好像在第3~5大段裡面的吧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
現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判斷。但在古漢語里,「是」多作代詞用,很少把它當作判斷詞用。因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藉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1.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後面不用「也」,即「……者……」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如: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語後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者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4.主語後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也」同樣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謂之間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傳寶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譯成現代漢語時,只需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劉備,天下梟雄。
6.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如: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司馬遷《鴻門宴》)
7.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8.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現較晚並且少見。如:巨是凡人,偏在遠郡。(司馬光《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於……」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觸龍說趙太後》)
2.在動詞前邊用「見」表示被動,構成「見+謂語」的形式。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司馬遷《屈原列傳》)
如果需要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可在動詞後加介詞「於」,構成「見+謂語+於」的形式。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3.在動詞前用「受」字來表示被動,構成「受+謂語」的形式。如:
(1)有罪受貳。
這種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後面省略了介詞「於」,主動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進主動者,就構成了「受+謂語+於」的形式。如: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4.在動詞前邊加介詞「為」,構成「為+動詞」的形式。
這種句式的「為」和「見」不同:「見」是助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它總是緊挨著動詞;「為」是介詞,它可以緊挨著動詞(省略了賓語),也可以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5.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構成「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為……所……」,自產生後,就成了古漢語最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形式,並且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里。但是,在古漢語里,「為」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或被承前省略了,變為「……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6.用介詞「被」引出主動者,構成「被+動詞」的形式,這種形式和現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如: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無任何標志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現任何被動詞,可以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補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里這種現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常被省略。
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
主語的省略,文言文中更為常見。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獨立作句子的主語。句子若是重復前邊的詞語又羅嗦,這樣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境去推斷。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把省略成分補出來。主語的省略,可分為「承前省」「蒙後省」「對話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①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
(2)蒙後省
①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②(爾)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3)對話省
①(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②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這事)甚急。」(司馬遷《鴻門宴》)
2.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省略謂語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不過在文言文中,省略謂語也不是非常個別的現象。尤其是並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的動詞就可以省略。有時省略的謂語需要根據上下文補出,才能不影響意思的表達。
(1)承上文謂語而省略,如: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司馬遷《鴻門宴》)
(2)蒙下文謂語而省略,如: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據上下文一看便會明白省略的是什麼。如:
①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俟)獄門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後公改(任)兩廣,太監泣別,贈大珠四枚。
3.省略賓語
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後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詞「之」。
(1)省略動詞後的賓語,如: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詞後的賓語,如:
成視,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之)較。
4.省略兼語
「使、命、令」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後邊一個主謂片語的主語,這個詞就稱作兼語。現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
5.省略介詞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詞「於」,還有介詞「以」「自」等,這些介詞與後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當這個介詞結構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詞「於」,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於)兵勢耳。(司馬光《赤壁之戰》)
(2)省略介詞」以」,如: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
另外,介詞「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自)白帝,暮到江陵。(酈道元《三峽》)
四、謂語前置
古代漢語里,謂語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是,有時為了強調謂語,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語之前,這就叫謂語前置,或叫主語後說。這種謂語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現在感嘆句和疑問句中。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賓語前置
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在文言文里,賓語通常也是放在動詞或介詞後邊。在文言文里,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
1.動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大致有三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於動詞前。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 「否」、 「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無定代詞「莫」,這種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鍾山記》)
②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屈原《離騷》)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
在古漢語里,使用頻率高的疑問代詞為「何」字,其他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司馬遷《鴻門宴》)
②沛公安在?(司馬遷《鴻門宴》)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中並不多見。如:
①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
表示動作對象的單一性和強調賓語,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將副詞「唯(惟)」譯成「只」「只是」或「專」「一定」等,而助詞「之」「是」是提賓的標志,不譯。如成語「唯利是圖」「惟命是從」「唯你是問」「唯才是舉」等,就是這種格式。
2.介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於」、「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後面的名詞或名詞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後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後,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時放在介詞前:
(1)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前。如:
①王問:「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2)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如:
①余是以記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語)
(3)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如: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司馬遷《鴻門宴》)
六、定語後置
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定語一般要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這種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之後,我們稱它「定語後置」。
常見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格式:
1.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這種格式中的「者」,相當於結構助詞「的」。如:
①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②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2.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格式。如:
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馬說》)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3.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構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如: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
4.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字,構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如: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七、介詞結構後置
1.介詞結構「於……」常放在謂語動詞後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習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翻譯的時候,就把它作了狀語,因此有人稱它作「狀語後置」。如:
①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②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2.介詞結構「以……」有時放在謂語後作後置狀語。這種現象在文言文中並不多見。如:
①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獲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