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高中語文教師如何提升人文素養

高中語文教師如何提升人文素養

發布時間:2022-08-11 05:07:16

㈠ 語文教師應該具備什麼人文素養

所謂人文素養簡單講就是一個人應具備的人文精神。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職業,應該具有必備的學識、風度、工作態度等人文素養,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就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人文素養呢?
一、語文教師首先應該談吐儒雅而不俗氣、語言幽默風趣而不古板。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口語教學應該「重視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所以語文教師平時應該注重修煉和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不說是「出口成章」,起碼也應該做到語言文明、用詞優美,絕對不能是低級粗俗甚至是「出口成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感受語言的魅力,體會文學作品中的美。同時我認為語文教師的語言還應該幽默風趣,而不能古板乏味。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願意與幽默風趣的人打交道,都討厭那種古板無趣的人,教學中不也是這樣嗎?更何況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正處於花樣年華的活潑少年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果你的語言高雅的同時又幽默風趣,學生肯定會喜歡聽你的課,課下也喜歡與你交流、交往,那麼你就會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從某種程度上說你也就是一名成功的語文教師。學生們對其他學科的教師都沒有這樣高的語言的要求與期盼,但對語文教師就是不一樣。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平時應該注意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不斷修煉自己的語言、美化自己的語言。這也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二、語文教師應該具有誠實待人、寬厚仁愛之心。
傳承幾千年的優秀文化,語文教師更應該具有一顆寬厚仁愛之心,愛國家、愛人民、愛學生絕不是一句空話和套話,而應該成為我們語文教師必備的一項人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文課程標准》),當今進入了信息時代,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各種新思潮、新現象層出不窮,教師也是普通的社會一員,會受到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學生很自然地也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語文教師應該學會在紛擾的社會環境中調節自己的心態、正確對待工作和生活,保持一份寧靜和淡泊。我們平時與人交往時一定要做到不姦猾、不尖刻、言而有信、誠實待人,讓別人從與我們的交往中感到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影響,感到我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身上的「職業特質」。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差異,如學習成績上的差異、性格上的差異、家庭背景上的差異等等。教師們都喜歡那些成績好又聽話的學生,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那些學習成績平平的學生你去關注了嗎?那些學習成績不好又不太聽話的學生你去關注了嗎?這些學生實際上都是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我們更應該去關注他們、關愛他們,用我們的愛心去幫助他們、教育他們、引導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記住教師的也許不是你所傳授的某個具體的知識,而是你對他的關心與引導,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句安慰、一次談心,都會令學生終身難忘、受益一生。
三、語文教師應該熱愛學習,不斷向傳統文化學、向先進文化學,讓自己的課堂永遠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教師們經常講的一句話是「教著教著就感到自己的水平和學生差不多了」,確實如此,不管你以前是什麼學歷,教高中的教師會慢慢感到自己的水平也就是高中生的水平,教初中的教師會慢慢感到自己的水平也就是初中生的水平了。我認為之所以產生這種結果,根本原因就是長時間不學習,知識老化、固化所造成的。這一點在語文教師身上體現得特別明顯,語文知識大多憑借記憶和感悟,感性思維多於理性思維,記憶的東西又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如果語文教師平時不注重加強學習,光憑自己讀書時所積累的那點知識,加上長時間教的又是相同的知識和相同的對象,知識會迅速老化、退化,慢慢的你的課堂就會變得越來越枯燥、越來越沉悶,你的課堂就會慢慢失去吸引力,學生就會對你的課失去學習的興趣。也許有的教師要說語文教師平時的備課量最大,作業批改最多,語文教師最累,這些也都是事實,但「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願意去擠,總還是有的」。所謂工作累、沒有時間只不過是給自己偷懶的一個借口罷了。我們要把加強學習、不斷「充電」上升到一個關乎自己職業生命的高度,在繁重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學習,從書本中學,從社會生活中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其實我們語文教師應該知道,讀書學習是我們的強項,讀書學習也是一種高品位的休閑方式,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即得到了休息又增長了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四、語文教師應該具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做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引路人。
教師是一個清苦的職業,沒有高的收入、沒有受人矚目的社會地位,但我們自己要能認識到自己這份職業的神聖與崇高,用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從我們身上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快樂、感受到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從而教育學生、正確引導學生。教師是學生的楷模,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影響很大,在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往往會有少數教師整天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憤世嫉俗、牢騷滿腹,這不僅影響到自己的心情,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質量,最大的害處是對學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教師的這種生活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生慢慢地也就可能變得像你一樣的牢騷滿腹、憤世嫉俗了。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語文課程標准》),語文教師應該做到「用正確的人生態度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品質塑造人」,這是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文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學科特點決定的,也是語文教師必備的人文素養之一。
上述內容是我對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的幾點思考,也是本人在十幾年的語文教師生涯中的一些感悟。語文教師在教書的同時一定不能忘了自己還肩負著育人的職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淵博學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是我們語文教師神聖而崇高的職責。

㈡ 怎樣提高語文教師的審美素養

一.具備道德情操
審美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語文教育的工作中開展審美教育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加深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審美實則為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它包含一般意義上的直覺認知,又滲透有道德情感和理想認知。
因此,教師在當今普及教育的背景下,要更多的擔負道義上的責任。教授要樹立高尚的道德意識。教師首先要有一顆堅定的心,認清自己的任務是育人,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善於把自己的情感和道德情感有所取捨的融入其中,要讓學生感悟到「善」。我國的語言文字是極具表達力和感染力的。語文的特點也是具有人文性的,教師要善於把漢語言的人性美和文學作品的思想巧妙的相融,傳遞給學生,這種融合所產生的人文價值,對學生的影響力是空前的,單純地告訴學生朝廷怎麼殘暴,不如帶領學生分析好「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教師的職責不是單純地傳遞知識,要幫助學生完善自我的價值觀。
語文是一門社會人文性學科,人因為生活著,才有愛,才有情。對生活的關注,對生命的熱愛是一名語文教師所必備的思想情感。語文教師要有一顆敏感而富有激情的心去體悟人生。道德來源於生活,生活是語文的全部,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生活即教育」,讓學生在生活中把握道德情操,在生活中體會語文的美感。
二.善於感悟語文的人文性
魯迅曾說:「中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華夏大地孕育了博大的文化,中國的語言文字擁有意境美、音樂美和形體美,能夠對語言文字進行准確的品鑒也是語文教師的基本素質。
分析和解讀文本,本來就是一種主觀活動,無標准答案可言,語文教師應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然後給以提示,把學生在自讀中容易忽視的地方點出來,讓學生進行再次閱讀,後給以啟發。通過這一過程,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把握,從而體會出文學作品的意境美。語言是要說的,在漢語中,尤其是普通話節奏明快,音韻和諧,富有音樂美。學生只需稍加感悟就會發現一些琅琅上口的詞語,有些地方也是合轍押韻,這都需要教師有發現美的眼睛從中找出。當然,指導學生品鑒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這一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訓練他們駕馭語言文字的有效手段。那些善於鑒別和分析語言文字的語文教師,才是合格的語文教師。比如《守財奴》中「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其中的「縱和撲」,極富畫面性,一下子就把葛朗台對金錢的佔有欲刻畫得淋漓盡致,這都需要教師能有所感悟然後傳遞給學生。
在現代語文教育觀念下,人們已經認識到非智力因素的決定作用。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是一個情感細膩豐富的人,能夠准確把握情感,還應能恰當地引導學生進行感悟。《遊子吟》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密密」和「遲遲」的鮮明對比頓時形成一種母愛的偉大,字里行間中彌漫著一種人性的光輝。語文教師自己應具備人文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理狀態來對待人生,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應看其掌握多少語文知識,而應看其有無人文思想。
三.掌握教學藝術
在正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把握美的脈搏。語文教學應該是充滿文化品位的教學,是詩意縱橫的教學。在教學結構上,要統籌把握,從宏觀的角度確定各個環節中的層次,准確把握這些環節,做到環環相扣,這樣教學中不僅富有系統性也具有藝術的美感。當然這一美感的構成還需要合力安排課堂教學中個各因素,因此,教師要善於把握教學內容,算好每堂課的時間,如果把應該一氣呵成的教學內容生生拖到下節課再來說,這就破壞了教學美感,人為地割裂了學生的認知順序。

㈢ 小議如何提高語文教師的道德素質和專業知識

閑暇時刻,掩卷沉思,追憶歷史的歲月,反思自己近十年年的教學歷程,特別是這幾年來的教育教學,我一直反復問自己:新課程改革實施了已經有幾年了,到底需要高中語文教師應具備什麼素質?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對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養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從自我個人角度出發,我認為,語文教師應該具有知識、技能、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素養,走自我創新之路,在實踐和反思中走向專業化。(一)較強的道德素質語文教學過程首先是啟迪人、感化人的思想的過程。葉聖陶先生早就說過,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一個優秀的教師的教育魅力,首先源於他做人的示範,如果教師本身思想境界不高就很難在學生心田播下師表的種子。如果一名語文教師自身沒有較強的思想道德素質,他怎能教育出品質高尚的學生呢?怎能完成素質教育要求教會學生「學會做人」這一任務呢?所以說語文教師平時就應從心理上、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使自身道德高尚,無論條件、環境怎樣都應愛崗敬業,自覺培養自己的高尚情操,不抱怨不氣餒,形成熱情、開朗、誠實、正直、樂觀、溫和、豁達的個性品質,具備較高的個人修養,以這種較強的道德素質去影響學生,為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打下先決基礎。(二)豐富的知識素養現代語文教育對教師的知識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語文教師更新知識觀,樹立起符合時代精神的知識意識;另一方面要求語文教師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突破傳統的「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模式,建立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相互支撐的多層復合、不斷更新的知識系統。語文教師應當具備學術性學科知識,這種類型的知識居於教師知識結構的基礎層面,是最基本的教師素養。首先是優化語言、文章與文學知識,包括語言文字、文章讀寫、文學鑒賞評論、文學創作、文學理論知識、中西文學發展和中外母語教育發展的知識等。其次是一兩門學科的專門性知識,可以是鄰近、相關的(美學),也可以是相距甚遠的。教師在教育學理論方面的知識素養,即「教育知識」,這些知識能幫助語文教師更好的把握語文教育和學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對教學中的問題作出科學的解釋和處理。能幫助教師作出心理咨詢與指導,心理測量與評價,以及閱讀寫作的需要等。高中語文教師還需要與教師的職業生活相關的課程、教材設計和教學設計的知識,直接可以應用於課堂的知識。(三)優秀的人文素質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思想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與有機融合,是文與道的統一。人文性意味著我們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會知識,培養能力,充分發揮它的工具性,還要體現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文化個性的培養和尊重。語文教師既是語文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德育培養,情感孕育,意志礪煉的精神引領者,應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其具體表現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即視生如子的關愛情懷。教育的核心是愛,視學生為子女,傾注全部的愛心和關懷,有教無類,關愛每一個孩子,與學生心連心,心相應,建立親如母子(父女)般的親情師生關系,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快樂成長,關愛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有了愛,就會在師生之間架起情感的天梯,思想的紐帶,交流的平台。(四)過硬的技能素養學會選擇。在豐富而繁雜的教育世界中具備睿智的眼睛,選擇出適合教育目標和情境的教學資源。選擇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材選擇,二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的選擇。學會表達。教育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師必須加強的教育修養,這是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功。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表達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表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口語表達,二是書面表達,三是體態語言表達。學會交往。教育交往是現代學科教育中教師每天面對的活動,教育交往有助於提高教育的實效性,要倡導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學會管理。管理意味著語文教育活動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各個環節。要掌握課堂管理的藝術。要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培養教學監控能力。學會創新。更新語文知識結構,善於反思,善於批判,終身學習(五)深厚的審美素養美的語言,語文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語言的藝術要聲情並茂、規范流暢、幽默機智。美的課堂,把握課堂節奏 導入的藝術開篇引導 課堂指導 收尾誘導美的形象,語文教師的形象要參與到教育的過程中來,成為一種現實的教育力量。品格高雅,有文學的熏陶,教師的閱讀審美傾向會以各種方式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提高語文教師素質的途徑和方法要提高語文教師素質,途徑和方法很多,如加強師德修養,提高職業道德水平;更新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等等。不論如何,筆者認為,要始終抓住「三多」來提高中學語文教師素質。(一)廣泛涉獵,多閱讀。新的課程標准倡導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我們教師首先應該自覺地投入到積極的閱讀活動中去。教師的閱讀需要從課內讀到課外,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閱讀面,進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閱讀品質。如新課程標准列出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推薦書目,作為語文教師,如果你自己沒讀過,你又何以去指導學生?你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學生?我們應該確立終身閱讀的觀念,自覺地多讀書,讀好書,豐富自己的閱讀積累,提高自己的閱讀品質,實現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提升。語文老師要讀什麼呢?我認為:一是讀書,生活智慧方面的書;工具書;教育散文、教育故事;文學名著;名牌期刊等;二是讀圖像讀網路,如經常看電視「新聞調查」「焦點訪談」「今日說法」「大學生辯論賽」等欄目;三是讀人,走進課堂向同事學習,走進會堂向專家請教,讀透學生等;四是讀大自然,經常走進大自然,與自然親密接觸,感受大自然的純凈與美好。(二)自我反省,多思考。新課程標准給語文新課程改革帶來了嶄新的理論指向,許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不但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大膽實踐,而且更需要我們的語文教師積極、善於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只有有所思,才能有所悟、有所得。我們可以通過對自己某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某一教學理念的運用、某一教學活動的開展等等進行反思,使自己日有所得。自我反省最好的方法就是堅持寫教學後記。教師應將每堂課的成敗得失記錄下來,實事求是。將這些一手資料保留下來,以供慢慢分析。這些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一旦得到解決,那你的教學水平在無形中就得到了提高。(三)自覺練功,多實踐。語言是心志的表達,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行為是思想的再現,語文教師應積極參加各項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苦練基本功。一是多寫。語文教師,既應該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應是文化的創造者,教師的寫作在文化的傳承和創造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的寫作可以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思考加以認真的總結,賦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更深層的文化意義;與學生的生活保持著近距離的狀態,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生,給學生予文化的魅力沖擊。二是自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服務語文教學。在教育領域,開發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已成為一種時代的變革,多媒體網路教學作為一種新的語文教學模式,日益成為國際語文教學的一種發展趨勢,也成為當今我國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關注點。語文教師要自覺的投入到這場「深刻的變革」中去,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一種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讓學生在豐富的知識海洋中自主探究,尋求答案,提高學習能力。三是把握機會,展示自身才華。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的自身的文字表達的優勢,報道學校的最新動態、先進人物和事跡、撰寫教學論文、教學設計和教學案例等;利用我們標準的普通話主持學校文藝活動,表演朗誦等;利用我們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參加各級教師基本功競賽等。抓住每次的機遇,積極地善待,認真地把握好每一個細節,藉助這些過程,使自身不斷得到鍛煉,使自己的才華得到展示,素質得到肯定,讓自己在參與中得到提高。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語文老師只有自覺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造就「學識寬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為表儀」的大德者,才能帶領學生在語文的大海里自由遨遊,從平庸走向傑出。

㈣ 如何提升語文素養

1、聽:聽一些訪談類的節目,質量要高一些的;聽一些演講;聽別人說話,你會發現表達的精準是一門技術,表達的吸引人就是一門藝術。這也是語文最終運用在生活中的實際魅力,也是語言素養的一部分。

2、說:這是聯系,所有課文里要求的探討,說一說,都可以盡情地表達,只有說出來了,才知道自己能有多少儲備的知識和素材用,才知道說出去之後別人的反映是什麼,才知道自己能夠發揮到什麼程度。



3、讀:有句話叫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十分客觀地表明:書,只有多讀,讀很多遍,你才能逐漸參透其中的內涵,其中的魅力,其中的引申義,才能發現你所尋找的。也只有多讀,你才能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素材。

4、寫:也叫做練筆。其實就是將口語轉化成書面語。但是這其中又增加了,不同形式的語言有其特有的文化魅力,也有其不一樣的規則;同樣,古文與現代文也有不一樣的風格與表達,理解。寫:能夠讓語言,形式,書法有機融合到一起,讓語言和文章各自大放異彩又相形益彰。

5、感悟:單單按照理論上的標注去學一門語言,是枯燥乏味的,只有當你融入自己的感悟,所有的語言,文字才會真正意義上屬於你,展現你,表達你,延伸你。

㈤ 如何培養和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和人文素養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具備暢行無阻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會讀書。現代教師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積累和較強的發展潛力。所謂廣博的知識,是教師要有當代科學和人文的基本知識以及工具性學科的扎實基礎和熟練運用的技能、技巧,對1—2門學科的專門性知識與技能。除對本學科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要准確、熟練之外,還要旁通相關學科的必要知識與內在聯系,以便在組織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了解學科發展的歷史和趨勢,了解其發展緣由和社會意義及其蘊含的科學精神,一邊教學中能夠深刻揭示其人文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探索和創造的慾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品質。
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否達到一定的深度、廣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教師本身是否見多識廣,知識豐富。而理解掌握教材,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教學過程是,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解答這些問題並非易事。如果教師見識廣,對諸如這些問題就能應對自如,用自己豐富的知識做出解答,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如果教師閱歷少,見解膚淺,甚至以「以後再告訴你」來敷衍學生,無疑會給學生潑冷水,既降低了自身形象,又挫傷了學生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準,要廣通博覽,在腦子中建立一個「活書庫」,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
要滿足上述的需要,教師就必須要會讀書。教壇上盛行一個比喻:「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而會讀書,是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要以書為主,讀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接受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猶如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積淀著智慧結晶,映射著理性光輝。而那些流傳了幾千年的言論著作、詩詞曲賦,更如燦爛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如《與莊子對話》,我們可感悟到莊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追求、精神境界和良心品質等。
其二、要會研究。一個不搞科研的教師,不可能成為一名名教師,教師應以研究者的姿態出現在素質教育的舞台上,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研究。早在本世紀七十年代,英國著名的課程教學者斯騰毫斯就倡導了「教師即研究者」運動,把教師研究的重要性推到了醒目的位置。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曾說過:「語文教學的實踐者是教師,因此,研究語文教學如何改進,語文教師責無旁貸。」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一條也規定:「國家支持、鼓勵和組織教育科學研究,推廣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促進教育質量提高。」
語文教育科研能力是探索語文教育規律,用以指導語文教育實踐的革新創造能力。它是語文教師的學業知識、教育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集中體現。教學是科研的起點,科研是教學的深化。語文教師應邊教學邊研究,把教育事業變成科學事業,就有可能成為學者型教師。語文教師的教研能力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現問題的能力
許多語文教師教了幾十年書,卻連一篇研究性的文章也沒寫出來。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發現問題,覺得自己那一套很好,沒有什麼不妥。再一個原因是懶,懶於動手,懶於思考。這對於一個教師來講是致命的缺點,照這樣下去,其教學只能原地踏步,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退步。為此,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勤於思考、善於發現問題,勤於動手去解決問題。發現了問題之後,要去調查研究、進行分析,確立研究課題。
(二)選題定向、收集資料的能力
在發現問題、確立研究課題時,要注意怎樣切入問題,才便於研究。一個角度不行,再換個角度。這里要指出的是,語文教師進行的研究應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才來研究的,而不是空洞的理論式研究,語文教師的研究不同於專門研究人員的研究,其研究課題宜由小入大、由淺入深,而不要貪大嚼不爛。確立了課題之後,便是收集資料。收集資料時要廣泛閱讀,詳細佔有原始資料,用小卡片記錄下重要部分或其出處,以便寫作時參考。
(三)撰寫論文的能力
在正式動筆前要列出提綱,提綱雖是總括式,但應越細越好。撰寫論著也是語文教師科研能力的主要標志。語文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有創見的科學研究,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全由當初的寫小文章到後來的寫大論著,這樣就由一個教書匠發展成為教育家,而這也應是每位中學語文教師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其三、要會上課。課堂是顯示教師人生價值的舞台,是會讀書、會研究的目標,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實踐性的重要體現。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直接影響課堂的的活力。無活力並不是因為學生沒有問題,無問題是因為沒有活力。而教師是課堂活動的促進者、學生的幫助者、與學生的關系是合作關系。
「有學問能教書,教書不見得有學問;沒有學問而偏能教書,好比無本錢的生意,那就是藝術了。」(《寫在人生邊上·談教訓》)如今,國人很少有不知道錢鍾書大名的。但是,上面所引的這些話,卻還沒有被我們教育界人士鄭重拈出並予闡釋。 其實,這些話包含著錢鍾書自身教書生涯的深切體會。這體會表現在長篇小說《圍城》中,就是方鴻漸在三閭大學教書,別班"學生笑聲不絕,自己的班上偏這樣無精打采。他想自己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也不算壞學生,何以教書這樣不出色。難道教書跟做詩一樣,需要「別才」不成?這實際上就涉及到教學藝術的問題,會不會上課的問題。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理念。《語文課程標准》亦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首先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地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台,而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天地,教學不是為了控制學生,而是為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首先應當准確定位,從講台走向學生,與生為善,以退求進,以學論教,以學定教。將課堂教學的視線集中到學生身上,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神壇」中走出來,走到孩子們中間去,因為講台不是你的「家」。與他們交流,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融合到他們中間去,創出一個融洽、和詣的課堂。
巴甫洛夫說:「不論鳥的翅膀如何完美,如果不依靠空氣,它就不能起飛。」此次課改不是理論上的改革,而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如何上好一堂課才是課程改革的實質,教師應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活化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具有開放性,讓學生有充分討論與發展的空間和時間。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及時予以反饋,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可藉助實物、多媒體等增強學生的體驗。
上課的學習過程轉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並且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豐富多樣的適合個人特點的學習方式。「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學生在點滴積累中,學業如農園禾苗不見其長卻日見其長,成為一個有學識的人。「熟讀深思子自明」是一種自主學習,「青山正補牆頭綠」是一種合作學習,「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一種探究學習,讓學生們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最後、要會寫作。幾年前,曾有人撰文提出「語文教師可否會寫文章」的質問,問題雖偏激了些,但不少語文教師懶得動筆卻是不爭的事實,不少教師自走上工作崗位後就不再寫過文章。一位語文教師曾這樣感慨:不要說寫散文之類的文學作品,就單說寫總結吧,也發現自己的詞彙那麼貧乏,文章那麼單調。終於明白,由於長時間的不用、不積累,自己在詞彙上已處於「退化」、「透支」狀態了。
不會寫作的語文教師,是不稱職的語文教師。寫作是一種生命的運動,也是一種自我豐富與發展的過程,是對人的思維和語言的綜合訓練,語文教師要保持業務優勢,要特別注意提高寫作水平。舊時代對學生語文能力的一般要求是「出口成章,下筆能文」,如果今天連教師都做不到這一點,我們的語文教育將很難有發展。
教師「下水」作文,作為提高作文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已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所重視,但僅僅偶然濕濕身子,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學生。「下水」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備之後進行的,有時間收集素材,立體思維。垂範作文,深辟的題目要立足於精,力求淺顯易懂。例如,有一位教師寫寓言《「執竿進城」的啟示》,學生只感到寓言故事可笑,卻說不出多少道理(啟示)。這位教師分析了眾多的啟示角度,考慮到寫出新意,「下水作文」勸賜教和領教」這一角度分析事物的內因和外因。指導時他把自己的思考告訴大家,後來不少學生選取了「眼前與將來」的角度,寫就的文章既有道理的闡發,又有對事例的分析,提高了分析深層問題的能力。又如這位教師寫《〈愛因斯坦製作小板凳〉的啟迪》,他把角度定在「不以成敗論英雄」上,避免了談毅力,恆心,自尊和膽量等老生常談的話題。指導時他還注意介紹其它角度和寫法,以便學生根據材料和自身的特長有所選擇。
仰望蒼穹,星光閃爍,迷人眼眸,眾星之中,我們只能攝取其中幾顆,新課程,給了我們機遇與挑戰,然而成就事業,需要持之以恆,需要精誠合作,更需要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老師們,讓我們投身到新課程改革之中,用我們今天的耕耘,為不久的明天紡織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傾聽幼竹拔節聲」的豐收圖。

㈥ 如何利用高中文言文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對語文教學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傳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文言文作為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的載體,可以說博大精深。學好文言文對提升學生整體人文素養,培養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及傳承和發揚,有著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中學語文選摘了大量的文言文進入教材,筆者認為主要的用意就在此。
文言文對於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起作用的:
一、 文言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先賢在科學、技術、歷史、哲學、文學等方面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瑰寶,這些文化瑰寶絕大多數以文言文的形式保存和傳承。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擇的篇目都是經過歷史積淀的名言、名篇,例如:通過學習《史記》中的篇目可以增進對歷史的了解;通過學習《論語》可以了解儒家文化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形成有多麼深遠的影響;通過學習文言短文,可以深刻理解現代生活中也經常使用的成語的深刻內涵等等。對這些篇目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管中窺豹,學習到中華文化中最經典、最精彩的部分,從而激發學習興趣,為學生能夠主動涉獵相關知識打下基礎,為傳統文化在青年一代中傳承、發揚,打下堅實基礎。
在浩翰的傳統文化的海洋中,歷代文人志士對國家民族深沉的愛如同高山雪蓮,讓後人仰慕欽佩,「千載有餘情」。屈原的「憂愁幽思」而作的《離騷》,蘇洵酣暢透闢的《六國論》,文天祥以一片「磁針石」之心而著的《指南錄》……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是文質兼美的作品,通過文言文教學,引導學生細致閱讀,領會蘊含在文章中的愛國情感,可以豐富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此外課本中還有很多作品,或歌詠山川,或記述經歷,或闡發哲理,或抒懷言志,它們表達了古人對國家、對民族、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浸潤其中涵泳體味,會使人無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學生讀罷《孟子》領略了超越古今的浩然之氣,「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在《游褒禪山記》中王安石教育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訓儉示康》里,司馬光告誡後人「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今天讀起這些文章來,仍然是字字千鈞。可以說,文言文擁有無可估量的教育潛能、審美潛能,只要我們合理地去發掘利用,它就一定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來豐富學生的愛國情感。
學習文言文作品有助於培養起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心態。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根弦,它極其敏感,稍加撥動就很自然地激起了一片濃濃的情愫,對民族對故土的熱愛。在流傳已久的古典文學精品里,能激發這種情愫的文字比比皆是。儒家經典,《史記》等史學典籍,李杜的詩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學生經常浸染其中便可品味出中國文化的特有心態。
上世紀末,曾有西方學者稱: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尚且有如此高的評價,中國人對此更應深思。語文課程標准中的課程總目標明確提出,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教材編寫建議方面,指出「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語文教育專家劉國正說過:「文言文是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情感和歷史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二、文言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文言文不僅承載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對美的獨特認知和思想精神,因此,通過文言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對中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學習文言文的經典之作,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言文學習能增強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審美感知能力是指發現和欣賞周圍事物美的能力。文言文教材中塑造了許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從這些人身上,學生可以學習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捨生取義的高尚節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文天祥所表現出來的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捍衛國家生存的愛國主義精神;《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的那種「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大局觀,等等,都可以使學生在了解和認識我們民族精神的基礎上,正確地辨別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提高審美素質和感知能力。歷史人物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使學生靈魂得到洗禮和盪滌,這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文言文學習能發展學生審美想像能力。想像力比任何知識都重要。愛因斯坦說:「陀斯托也夫斯基給予我的東西比任何科學家給予我的都要多。」他的話,強調任何人都需要審美想像。學習文言文必須發揮我們的想像,才能夠領會它。因為文言文言簡意賅,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要靠讀者去領會。因此,我們要通過文言文中文質兼美的作品,引導學生積極積累經驗,豐富情感,以發展審美想像力。
名篇佳作就充滿各種變幻無窮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如杜牧的《阿房宮賦》,開篇「蜀山兀,阿房出」,以大膽誇張的手法,使人想像出阿房宮之規模氣勢,「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這些文字想像豐富,阿房宮中樓閣層層疊疊密密麻麻,橋梁橫卧水面,靈動如飛;復道飛架在樓閣間,色彩絢麗,美麗如虹。文字激發學生的想像,秦王窮奢極欲的生活便歷然在目了。
再如莊子的《逍遙游》開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這一節文字描寫鯤鵬變化、鵬鳥高飛,構思奇特,需閉目凝神,眼前就會展現一副神奇、雄偉的畫面:在浩渺的北海,鯤這條大魚在游動,只見洪波湧起,大魚的閃閃銀鱗在海水動盪中化作輕柔的羽毛,一隻奇大無比的神鳥沖天而起,它的翅膀遮蔽了天空,翅膀拍動激起的浪花不知有幾千里。這是何等的奇觀,文字給學生以神奇的想像,一副壯美的畫面油然而在目前。
文言文學習能促進學生審美心理的成熟。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需要健康健全的審美心理。讓學生經常跟古之聖賢接近,從而慢慢理解聖賢,慢慢跟聖賢對話,他們就會漸漸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奮進精神與寬厚的胸懷,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節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為人原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體悟到「高山流水」般的友誼,「見賢而思齊」的人生追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的境界。這樣慢慢熏陶習染,使學生人生境界不斷提升。學生接觸經典的機會越多,他的審美心理就越能趨於成熟,促使之早日形成正確而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文言文中蘊含著豐富而深沉情感,深厚的人文情懷,和中華民族對美的獨特認知,文言文學習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 文言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應該注意的要點。中學語文課本文言文篇目佔到近四分之一,學好文言文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文字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說話的作用,「一言之辨,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語言是學生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個人表達能力的強弱對他今後的成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文言文重視朗讀和背誦。朗讀是培養說話的基礎。朗讀得正確、流利,說話也一般比較流利;能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說話也一般比較有感染力。朗讀有助於語言積累。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之中,詞、語、句、段、篇能夠順利地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朱熹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前人的讀書經驗,至今對我們仍有借鑒意義。
教學中要求學生對課本所選的名篇務必精讀,熟讀直至背誦,名家名篇的語言不僅規范典雅,而且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如荀子《勸學》中的「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韓愈《師說》中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等句,至今猶活躍在人們的語言中。學生常記常背一些這樣的文句,精美的語言就會融化到他們的骨子裡去,時時激盪著創新的靈魂,通過感染、熏陶、內化,生發出旺盛的創造力從而創造出新的語言來。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古典文獻極其豐富,傳誦至今的許多名句名篇,堪稱中華文明的結晶。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是為了「豐富語言的積累」,也是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之一,它有助於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文明,也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是識記大量的語言材料。漢語的歷史源遠流長,必須繼承的語言材料很多,從常用詞語到名篇名段名句,都應該繼承下來。在可能的前提下,識記的越多越好。
學習文言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打開中學語文課本,我們常會對古人那一個個高超的說話藝術擊節贊嘆拍案叫絕。如鄒忌的生動設喻、綿里藏針,觸龍的避實就虛、迂迴婉諫,燭之武德欲揚先抑、曉以厲害等。他們用如簧之巧舌,達到諷諫奇王,說服太後,說退秦師的目的。賞析文中人物的說話技巧,對提高學生的口才不無裨益。鄒忌在諷諭齊王時,由於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巧妙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他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認識到身居高位的君王,聽到的常常是阿諛逢迎之辭,難以聽到實話,因而容易受到蒙蔽。鄒忌首先分析了妻、妾、客、「美我」的原因是「私我」、「畏我」、「有求於我」,自己因而受到了欺騙。接著啟發齊威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莫不「私王」、「畏王」、「有求於王」。由此推出,國君聽到的常常是溢美之辭,以致受到蒙蔽。這種以事為喻,寓道理和指責於其中的諷諭法,取得了神奇的勸諫效果。可見,藝術地使用語言,往往能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我們不妨從古人身上多多學習和借鑒語言技巧,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文言文學習可以積累成語,積淀語言。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包括流傳於人民口頭並被吸收的俗語是語言中的"活化石"。它們的流傳大部分來自於古代的文獻典籍。例如孟子的語言成就很高,從中可提煉出不少常用的成語,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一暴十寒等。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學生可以學習到以下成語:布衣之交,刎頸之交,價值連城,完璧歸趙,兩虎相爭等。這類成語多積累些,可以很好地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生活中,成語的使用頻率相當高,合理地使用成語,與成語的知識性互為表裡,可增加語言的內涵,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是培養說話能力的主渠道,文言文學習在豐富學生語言,訓練學生說話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不容小覷。
四、 文言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中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言文,其文學價值經過歷史的篩選,在篇章結構、遣詞造句、音韻聲律等方面都堪稱典範,同時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生在文言文學習時,除了古漢語閱讀能力的培養之外,還可以吸收其在謀篇布局和語言技巧方面的豐富營養,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首先可以積累作文素材。高考滿分作文選中,屈原、司馬遷、蘇武、蘇軾等人的材料屢見不鮮,課內文言語句的徵引也頻頻出現,這些材料的運用提升了表達效果,賦予作文歷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當然,材料的范圍應該適當加以拓展,不能總是讓這幾位名人露臉,一到高考,他們總是最忙碌的。
其次可以豐富語言的表達。這表現在學生可以運用文言詞彙。例如《赤壁賦》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等等可以被直接運用到寫景的文章中去。
第三可以借鑒作文技法。文言文中有許多技法,值得學生在作文中借鑒。例如,韓愈的《師說》,先立後破,正反論證;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先敘後議,環環相扣;這些布局上的技法,對學生寫作很有價值。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圍繞情感線索,選取典型的生活細節,抒發細膩而深刻的感情。這些構思和選材的技巧,能給學生很多啟示。

綜上所述,文言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從而發揮文言文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應有作用呢?

㈦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教師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學生的學習離不開生活實際,努力創設一些生活化的教學氛圍,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布置一些與日常生活和學習有關的練習,他們更習慣於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展現出來。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讓學生沉浸其中,有助於學生認識他們所學知識的作用和意義

㈧ 如何提升高中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就是一個人在語文學科中所達到的高度、水平和基本品質,是一個人語文方面諸多素質的整合。我個人認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內涵應該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基本意義就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二、深層含義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的、多層次的綜合概念,它包括語文基礎知識、語文研究能力、語文心智體現和語文審美修養等內容。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要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基本的讀寫能力是必需的,聽說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也不能忽視。學生進入高中後,「語文素養」的培養,我們老師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解讀文本學會鑒賞和寫作具有藝術性的語言作品,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使學生受到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從而實現高中語文課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高中課改語文教材中,將必修課與選修課並列為了兩個獨立的教學體裁,必修課定位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選修課定位提高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兩者即對立矛盾,又相對統一,均在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但是,從我自身體會來講,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現狀令人擔憂:高中生時間緊,任務重,還有很多學生有明顯的重理輕文的現象,對選修課程存有一定的誤解。要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個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培養學生語文知識應用、審美與探究的能力是關鍵。
首先,倡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用好文本資源,倡導個性閱讀。這里的讀書應該是包含三個意思,一個是充分利用好教材(必修和選修課內各個單元的閱讀文章賞析品鑒),一個是經典名著的品讀感悟,一個是泛閱讀(帶有研究性學習的讀書)。
現行教材所選課文大都堪稱經典,充分經營使用好這些文本資源,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關鍵之一。我覺得高中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別是高一學生從一開始就應該養成自覺讀書的好習慣,關鍵要做到務實、有效。另外,現代信息社會,學生語言發展的渠道十分廣泛:報刊書籍、廣播電視、電腦網路、街道文化……大量閱讀,勤於表達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倡導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倡導個性化閱讀和對閱讀材料的多元解讀,充分挖掘文本資源的價值,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手段之一。舉個例子熱播電視劇《水滸傳》
何以獲得觀眾的青睞,我想個性化的解讀、富有創意的表達形式才是人們的興趣所在。「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優化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例如學習必修五第一單元(小說),教師就有必要在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教學,學生在感興趣的話題上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我覺得課內外閱讀相銜接,可以以經典性的語文課文作為引子,通過影視這個多媒體,讓學生通過有聲有色的畫面,配合教師的輔導,激發學生的閱讀名著的興趣。在學習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和《邊城》等名篇後,我讓學生觀看了同名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進行了影視鑒賞,並針對其做了影評,學生對名著閱讀的積極性變得空前高漲。
再次,加強教學反思,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探究。
在我的教學中,我特別重視背誦,只有學生聽得多,背得多,讀得多,用得時候才能信手拈來。否則,就不能得心應手。但是,語文教學不是把學生變成書獃子,而是把知識要變成能力。在這個過程之中,教師的教學反思和學生的學習反饋就顯得很重要。如教學《再別康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不僅僅是在引導學生賞析語詞的精妙,更是在鼓勵學生繪畫審美。教學《變色龍》時,學生抓住奧楚蔑洛夫的「變」來分析人物形象,歸納人物性格,此時,我突發奇想,適時提問,奧楚蔑洛夫有沒有「不變」的地方?從「不變」來分析人物形象。這樣的巧問,活躍了學生思維,引發了學生深入學習的願望,在思考、討論、頓悟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由此可見,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有賴於老師的精巧點撥和指導。
最後,關注生活語文資源,研究性學習,學會體驗感動。
語文能力,包括語文基本能力聽說讀寫和語文使用能力,如語感、自學、創新等能力。語文素養包括了和語文有關的觀察、記憶、主義、思維、聯想、想像等智力因素和與語文有關的興趣、情感、態度、習慣、意志、個性等非智力因素。世事洞明皆學問。學生只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才會真正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朗讀,可以鍛煉口頭語言,幫助學生學好語文。而演講就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積極表現。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基礎寫作能力,在高一到高二的語文教學中,我堅持用課前三分鍾演講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課堂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平時,我喜歡在課堂留一些小練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比如,學完《荷塘月色》,可以讓學生練習景物的描寫,也要求用比喻、動靜結合的手法來寫。這樣在不斷的訓練中就會提高寫作能力。我個人比較注重學生語文探究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難免會有疑問,有時學生的問題也許會很尖銳,甚至是怪論,老師如何處理就顯得重要。通過質疑可以使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有了質疑問難的方法、習慣,就具備了發揮主體作用的先機。每冊必修中都有名著導讀,其中後面的問題都要求學生要經過閱讀探究才能回答。包括我們在文本的教學中如果碰到一些值得我們去探究的問題,我們都會讓學生合作探究,找出合理的解釋。比如,在講《雷雨》時,對周朴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這個話題學生很感興趣,我為此專門組織了一次辯論會,這樣學生下去就認真閱讀作品,查閱資料,很好地完成了一次探究。其實,探究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課堂進行,也可以寫成文章、評論等。如講《孔雀東南飛》時,就劉蘭芝被遣為哪般就可以進行探究。另外,必修教材也有專門的「梳理探究」內容,作為語文老師,就有必要把與人的言語行為有關的知識視野、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心理素養和人格、品行、思想修養等方面的內容融入到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學會體驗生活,從身體力行中感動生活。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教師如何提升人文素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4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25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7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7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2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3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7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2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3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6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7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1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4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69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