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
您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提高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
一、仔細琢磨語言特點。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如那些關鍵的詞語或句子。所以,對語文教學來說,准確選擇切入文本閱讀的角度,是整體把握文本的關鍵。教師要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通過選點突破,達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教學效果!
1、 解讀關鍵字。
比如彭霞老師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就抓住了「送」這個關鍵的題眼,圍繞「誰送誰?送到哪?為什麼送?如何送?「來展開教學。還有,崔元老師的《春夜喜雨》也是抓住了「喜」這個字。。。
還有,《魚游到了紙上》這課中我們也可以抓住「游」這個關鍵字。這樣的關鍵字一般出現在題目中,也叫題眼。
2、 解讀關鍵詞
肖玲老師的《玩出了名堂》抓住「名堂」一詞,通過探究「玩出了怎樣的名堂?是怎樣玩出這樣的名堂的。」來組織教學,讓教學條理清晰。又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這個詞,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文章中 「父」的偉大,「子」的勇敢、無私。通過體會他們父子的「語言、動作以及遇事的做法」體會他們的「了不起」,父子的高大形象便在學生腦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3 、解讀關鍵句。
還有許多寫人的文章,則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去體會人物特點以及人物品質。如《心中那盞燈》中有一段對父親清晨起來為兒子打磨冰燈的細節描寫,其中,對父親的一組動作描寫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體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還有《倔強的小紅軍》一文中,通過對小紅軍的外貌、語言、動作的品讀,一個倔強、勇敢、堅強的小紅軍形象就立了起來。還有《 橋》這篇小小說中也是如此。抓住了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品讀,就能品出人物的精神品質,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4 、體悟文章的獨特表達
一篇文章,我們除了要准確理解它的內容,還有領悟它的表達形式的美。不少文章都是孩子們學習寫作的好素材。這些典型的範例要引導學生認真品讀,仔細模仿。如:
① 首尾呼應 《飛奪瀘定橋》
② 總分語段 《廬山的雲霧》
③ 過渡段 《趙州橋》
④ 優美語段
二、了解語言背景,多層次、多角度解讀文本
文本解讀必須對作者的情況進行了解,才能准確把握作品。
三 、細讀文本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教師的文本細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文本細讀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廣度。教師只有深入的解讀文本,才能在閱讀教學中教好學生閱讀文本,才能游刃有餘的捕捉、處理好閱讀教學中的重難點及學生個性閱讀中的智慧的火花。
首先,教師應從讀者的角度去細讀文章的作者這個人,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作者寫作的目的,以及文本相關的文章。
其次,教師還應從教師的角度,讀出編者的意圖,教材的地位,教材的來龍去脈,讀出教學策略,讀出教學方法。
最後,教師還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兒童的角度讀出學生在課堂上應該也能夠讀出的東西,讀出學生的學法,讀出教師的細讀與學生的細讀的結合點。
2、學生的文本細讀。
如何指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文本細讀,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與難點。我們說教師的文本細讀要做到有深度、有廣度、有角度,但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時則要做到適度!
①學生的文本細讀需要深度,但絕對拒絕深沉、深邃。
②學生的文本細讀需要適當的廣度。
『貳』 文本細讀的方法和意義
文本細讀也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基本做法。著名的朱子讀書法,所謂「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養」「切己體察」說的就是文本細讀之法,要求從易到難一一讀來,反復讀反復思考,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和語用體驗仔細揣摩。現代語文教學,文本細讀也是實踐常態。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文本細讀登峰造極。那時分析課文要求全、深、透、爛,唯恐落下某個角落。只是細讀的主體是語文教師,是語文教師牽著學生在文本里死纏爛打,細讀的腳本是教參,學生的工作更多的是點贊和記憶鞏固。
文本細讀要解決兩個基本層次的問題。首先是疑難,包括字詞句疑難,也包括整體理解疑難,包括字詞讀音、釋義疑難,也包括內容理解疑難,大體是訓詁學范疇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語言性層次的問題。但無論字詞句疑難,還是整體疑難;字詞讀音、釋義疑難,還是內容理解疑難,說到底都是整體理解之中某一個節點的疑難。比如《迢迢牽牛星》第一句「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為什麼只說「牽牛星」迢遠,不說「河漢女」迢遠呢?它們不是一樣迢遠嗎?同理,為什麼只說「河漢女」皎潔,不說「牽牛星」皎潔呢?它們不是一樣皎潔嗎?更難的問題是,詩篇開篇說「迢迢」,後面卻說「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這不是前後矛盾嗎?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上下溝通,左右關聯。隔斷「迢迢」與整句詩以及全篇的聯系,我們無從著手。這里,「迢迢」和「皎皎」都是修飾「牽牛星」和「河漢女」的,是互文形式,連起來是「迢迢皎皎牽牛星、河漢女」,因為字數和格律的限制,「分擊合進」了。至於「迢迢」到後面變成了「相去復幾許」,有著新批評前後矛盾的「悖論」「張力」,既然從地理、距離障礙的角度看沒有多大的困難,那為什麼還要「泣涕零如雨」「脈脈不得語」呢?這使得人們不得不深入思考,這距離不是物質形態的,而是禁錮他們相會的意識形態與維護意識形態的權力與制度。這種距離要多遠就有多遠,不因物質條件而改變,而且因為他們的相愛、凄苦而更加遙遠。遺憾的是,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把字詞句疑難抽離出來,在生字詞句教學階段教的往往是字典詞典意義,而不會前後勾連、左右逢源地細致分析與表達;教中心思想時則往往只給結論,不會引導學生細細推導結論的來龍去脈。真正能發展語文能力的閱讀理解教學,需要的就是把文本縝密關聯思考和表達的文本細讀。其次是精妙。如果前面說的是語文教學常見的字詞句篇理解,那麼這里所說的就是新批評文學理論所推崇的文學藝術效果。如果一定要二元對立地分析,前者是語言性,後者是文學性;前者是基礎,後者是境界。孫紹振先生這樣分析《迢迢牽牛星》的「意境」:「這個『不得語』很關鍵,點出了全詩意境的特點。就是感情很深沉,距離不算遙遠,可就是說不出,說不得。是什麼阻擋著有情人相聚呢?可能是某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障礙。當然,在傳說中,這個權威的阻力是神的意志。但是,詩里並沒有點明。這就使得這首詩召喚讀者經驗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在愛情中,阻力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超自然的,也可能是社會的,還有可能是情人自身心理方面的。故『脈脈不得語』,有情而無言,不敢言,不能言,可能是出於對外在壓力的警惕,也可能是出於情感溝通的矜持。也就是說,內心的積累已經飽和了,含情『脈脈』了,到了臨界點了,而轉化為直接表達還存在著一時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孫先生的賞析很能說明所謂精妙層級的文本細讀,也很能說明語言性分析與文學性分析的差異,我們以此闡釋文本細讀的精妙層次再合適不過了。這是當前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所欠缺的,也是孫先生的文本解讀很受歡迎的根源所在。
『叄』 如何進行有效的文本解讀
(一)走進課標,准確定位。
解讀文本,首先是與編者對話,揣摩編者之用意。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了解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才能進行准確的文本解讀,才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第二是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 「與作者對話」,是教師品味、探究文本的過程,是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內,使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
既不能把學生的讀書收獲全部當作是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全然不顧文本的價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當然地把教師的認識和感受強加於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有利於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控,使學生能及時調整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義。
(二)走進課文,整體感知,找准閱讀切入點。
深入文本,找准閱讀切入點,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意義;精心設計問題,由問題統領全篇,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與探究的空間。
1、找准閱讀教學的切入點,使課堂教學少走彎路。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什麼地方開始對話,用怎樣的話題和方式開展對話,這就是教學的切入點。選好切入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更是激發學生讀、疑、析、議的關鍵。切入點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線,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精心設計問題。其實,對文本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答過程,這些問題的產生與設計,呈現與表達,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教師的問來表現。在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幾個好的問題,常常是我們備課中最費心思的重點工作,它無疑又是啟發式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般說來,我們判定一堂課的問題設計是否恰當有三個標准:a、能否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b、能否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c、能否加強學生的雙基訓練。因此,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在學段目標引領下設計好閱讀思考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又不要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
『肆』 文本解讀的四個步驟是什麼
1、第一步:三讀。分別以讀者、老師、學生的身份閱讀文本,理解文本﹐把握重難點。
2、第二步:三問。老師在反復閱讀文本後要能准確回答三個問題︰即︰文本寫了什麼,文本是怎麼寫的,文本為什麼這樣寫。通過「三問」真正吃透文本。
3、第三步:三抓。要使文本解讀更富有實效﹐還必須進行「三抓」,即∶抓題眼、抓關鍵詞、抓中心句,能讓學生領詞會句,感悟熏陶﹐品嘗「語文味」。
4、第四步:三定。在教學預案的設計時,還要做到三定,即∶定教學目標、定訓練點、定生發點。從而實現真正切實高效的語文課堂。
(4)小學語文如何精準解讀文本擴展閱讀
文本解讀注意事項
一、要抓語言,這是核心;
語言是核心。語言是通達作者文本意義的橋梁,是解讀的核心。語言和文本意義緊密相連,離開語言是無法走進作者的原意來理解文本的。
二、要抓理解;
解讀的根本目的就是理解。解讀文本是通過語言形成整體感悟,達到和作者視界交會的狀況。理解是解讀文本的根本方法。
三、要關注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既要講整體感悟,又要咀嚼細部。抓住細節深度挖掘,那就是教師的個性。只有共性,沒有個性,教出來的都是一種模式,那就很難感動學生。
『伍』 (原創)淺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解讀教材
文本是什麼?廣義的文本,首先是指創作文本。教師作為文本的解讀者,是指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教師也是一位同學生一樣的普通意義上的讀者,由於閱讀經驗與文化的積累,又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因此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應該可以說是位熟練的讀者。所謂正確解讀教材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調,把握分寸尺度。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不同的讀者對相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形成多元化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讀者時代、經歷、經驗、個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於讀者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教師讀通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讀課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了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以便確立今後的備課路向。
二、關注教材的總體趨向。本學期,我負責接任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我發現,進入高年級後,教材更重視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視課外閱讀的引導、落實。這是最終實現「讀好書,會讀書,多讀書」的總目標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讀高年級課文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文學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全面正確地把握教材的基礎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學生要通過這一載體來認識,吸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其自主性、開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強,特別是教材的選文,包括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括了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導向。就是在語言編寫方面,也體現了以學生為學習主人的特徵,而在其教材的助讀體系,課後的思考和練習,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標准答案,讓孩子遐想連篇,給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留下很多的空間。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著的意蘊,才能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特點,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與作品之間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從而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比如風格各異的古詩,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節選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形象,還要知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遺產;《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發展成果;《蝙蝠和雷達》反映科學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識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環保意識的文章如《只有一個地球》等等,當代先進文化思想盡蘊含其中。只有把這些內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語文課上要教給學生的是什麼,而不會盲目地為「怎麼教」所困惑,語文本體才不至於淡化和失落,語文課堂才能靈肉相並。
四、關注課文單元組合。所謂單元組合,即圍繞著某一主題,組織了3-4篇課文而構成的意義單元,它常常包括隨後的練習以及部分習作的內容。在教材處理時,我們要整組備課,通盤考慮;關注聯系,注意差異;前後照應,溫故知新。這樣使學生有效學習並遷移運用。從去年開始,我校——南寧市清川小學開始實驗主題閱讀教學,即——"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主體,
以教材單元主題為主線;"兩翼"中一翼是與教材單元主題配,這就更要求我們語文老師熟讀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題意義。在實行這個新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我發現通過更深的研讀課文,可以使我的課堂提升更多,學生的收獲更大,比如,本學期在執教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25課《伯牙絕弦》一課時,我通過先熟讀教參,再大量查閱關於伯牙絕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關資料,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記,最後還引出了與這一單元「藝術與人生」為主題的相關的兩篇文章,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更深刻的把握課文的主題。
五、關注每一篇課文的解讀
在重難點突破上,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可以有以下三個方法:①抓關鍵詞句,理解它們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向它們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學會遣詞造句。②抓篇章結構,揣摩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③抓文體的辨別,,明確記敘性、說明性課文及詩歌的基本特徵和教學重點。。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從三件事體會:魯迅關心他人、敢於抨擊反動勢力,關心後代青年成長等。這樣,突出值得借鑒的表達方法,以典型時間反映人物精神面貌,體會精準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又如《白鵝》中抓住「好一個……的白鵝。」這句式樣的句子反復出現,作用有四:A暗示課文要點與層次;B強調了本課要表達的中心;C巧妙地將記敘與抒情融合;D對小節內容予以概括總結。
其他還有很多的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細細對照,認真反思,將所學與實踐結合,努力提高教材處理分析能力和實施教學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能認真的研讀、吃透教材,那麼語文教學,再也不是先前簡單的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了解文章表現了什麼精神,體現了什麼思想,而是更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更講究如何讓學生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文學素養較高的老師,懂得什麼時機該讓學生「圈點批註、摘抄書作」,什麼時候該讓學生「品詞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處地「動情誦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知道「靜心默讀」地拉長學生的體驗過程。
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
『陸』 語文如何進行文本解讀
(一)走進課標,准確定位。
解讀文本,首先是與編者對話,揣摩編者之用意。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了解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才能進行准確的文本解讀,才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第二是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 「與作者對話」,是教師品味、探究文本的過程,是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內,使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
既不能把學生的讀書收獲全部當作是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全然不顧文本的價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當然地把教師的認識和感受強加於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有利於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控,使學生能及時調整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義。
(二)走進課文,整體感知,找准閱讀切入點。
深入文本,找准閱讀切入點,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意義;精心設計問題,由問題統領全篇,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與探究的空間。
1、找准閱讀教學的切入點,使課堂教學少走彎路。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什麼地方開始對話,用怎樣的話題和方式開展對話,這就是教學的切入點。選好切入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更是激發學生讀、疑、析、議的關鍵。切入點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線,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精心設計問題。其實,對文本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答過程,這些問題的產生與設計,呈現與表達,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教師的問來表現。在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幾個好的問題,常常是我們備課中最費心思的重點工作,它無疑又是啟發式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般說來,我們判定一堂課的問題設計是否恰當有三個標准:a、能否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b、能否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c、能否加強學生的雙基訓練。因此,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在學段目標引領下設計好閱讀思考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又不要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
『柒』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解讀文本
小學語文老師解讀文本一定要注意做到深入淺出,使學生能夠懂最好
『捌』 文本解讀從哪些方面解讀
藉助分析文本語言、分析文本結構、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題表達這幾方面互通共融,這樣文本的解讀才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
走進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走進文本就是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展示的環節。藉助各種教學手段,引領學生在探究與創新的過程中突破文本的重點與難點,完成課堂教學的目標。走進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心之所在,目標任務的達成,課堂效率的優勝,全在這個環節來實現。
文本內涵的三個層次:
一、表層。字面所寫的意思,即文本所寫的人事景物,一望可知。我們在初讀文本時就能夠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如《灰雀》這一課,我們在讀第一遍課文時,就能夠找到文章所寫的是列寧與小男孩如何找到灰雀的故事。
二、里層。字面背後的涵義,即文本隱含的思想感情。一望無知。
三、深層。字面之外的風格。即文本體現的表達藝術,不得其入。
『玖』 從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任選一篇,談談如何解讀文本
一、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的教學都是先從拼音學起,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這無形中給學生很大的壓力。剛剛從幼兒園升到小學,還沒有適應校園生活,就要面臨如此巨大的難題,不利於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而「統編版」教材反過來了,先從簡單的認字開始學習,再學拼音,從簡到難,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適應小學的生活。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還沒有接觸拼音時,都是在認字的。這樣的教學方式也符合小孩子的習慣,所以在第一篇識字課文中,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等,這些都是孩子平常生活中都能接觸或者看到的事物,很傳統,也很有趣。這讓孩子們快速識字,把漢字、漢語擺在了第一位,明白拼音只是輔助認字的工具。
二、強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要學好中華傳統文化,語文課程是我們重要的學習途徑。所以語文不僅是我們平常交流的重要工具,還應學習古今文化從而提高個人素養。
我們發現「統編版」教材中海外文章的篇幅減少了,增加了一些有關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文章。「統編版」語文12冊教材吸納古詩約125篇,平均每年級20篇左右,中高年級還有少量的文言文。分量增加很多,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古詩詞了,學生太小,無法理解古詩的意思以及當時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懷,所以在教學中無需過多的闡釋,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的。讀得多了,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漢語之美,這也算是有所感覺了。
文言文是我們古代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和知識上的精華。可這跟我們平時說話所表達的語言是截然不同的,對於學生學習來說就很難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初讀熟悉內容,再邊讀邊利用注釋理解大意,接著咬文嚼字解字詞,最後悟真情。
三、 注重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高爾基曾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近,生活也對我越加光明和有意義。」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單單只是在課堂上學習課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主動去接觸課本外的豐富多彩的世界。那如何讓學生拿起書籍去探索無窮的奧秘呢?
「統編版」教材中,一年級每個單元後面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因一年級的學生太小,需要在家長的陪同下閱讀,營造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主要的用意是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二年級之後增加了「我愛閱讀」這個板塊,包含有小故事、有寓言故事、有偉人的故事等等,這些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更能很好地培養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好習慣,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現在班班有圖書角,上面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書籍,這些書籍正等著學生去探索、挖掘其中的奧秘呢,讓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 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對事物的表達
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語音語調、表情、行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而對於小學生來說,要准確、詳細地表達某個事物卻很難。「統編版」教材中,每隔一個單元就有「口語交際」,如「注意說話的語氣」、「長大以後要做什麼」、「圖書借閱公約」等等,這些主題更加貼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通過思考,讓學生學會表達,能夠流利、正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議。
我們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讓其發揮最大的作用,讓學生學得更多,學得更好,興趣更濃。我們還要從課內到課外,把所學的知識延伸到實踐生活和學習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