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壯語的壯文沿革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壯族語言與文字的發展,於五十年代制定通過《壯文方案》並在壯族地區推廣使用,曾一度受到壯族人民的歡迎。50年代老拼音壯文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並攙雜西里爾字母以及自創字母,80年代後壯文全部採取26個拉丁字母形式。拉丁壯文以壯語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壯語武鳴語音為標准音。
屬漢藏語系中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原稱僮語。主要分布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兩個方言(每個方言又各分幾個土語)。北部方言分布很廣,使用人數占壯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無送氣輔音,南部方言有送氣輔音。壯語除單純輔音還有齶化、唇化輔音;有 6個母音韻母和9個韻尾。單母音韻母都是長母音,帶韻尾時有長短母音的對立。有6個舒聲調和2個促聲調,促音調往往又因母音長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調值。壯語沒有詞形變化。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名詞的修飾語一般在名詞後面,只有數量修飾語(「—」除外)在被修飾語的前面,指示詞都在句子的最後面。句子中主語在謂語前面,賓語和補語都在動詞後面。在沒有正式通行的文字以前,壯族人使用一種類似漢字的方塊壯字來記錄民歌、人名和地名等,但這種方塊壯字沒有經過系統整理,各地不盡一致。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1981年修改後全部採用拉丁字母。
壯族的拼音文字。用拉丁字母,用以拼寫壯語標准音的-套書寫符號系統,是法定的壯文。1955年,在南寧召開的壯文工作會議上決定:以北部方言為基礎,以武鳴縣的語言為標准音,創制壯文。根據決決定,1955年12月制訂了壯文方案,經過2年的試行、修改後於1957年由政務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對這套文字系統作了修改,把夾雜的非拉丁字母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詞為書寫單位,移行時必須保持完整的音節。拼音壯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後,壯文進入學校,用壯文翻譯了小學、中學、中師和高等學校教材。廣西民族報以壯文為主,《三月三》文學雜志也出壯文版。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類壯文圖書數百種,部分馬列著作、國家文獻也翻譯成壯文出版。
㈡ 壯文的歷史發展
方塊壯字的產生和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萌芽階段、成形階段、流傳階段、盛行階段: 方塊壯字成形之前,壯族先民曾借用漢字來記錄壯語,這對方塊壯字的成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可以說這種借用文字是方塊壯字的雛形。據記載,這種雛形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例如揚雄《方言》中的「犩,牛也」、「(黑+虎),式八切,虎也」、「蚆,魚也」等都是記錄壯語詞所用的漢字,其中「犩」是壯語的vaiz(水牛),(黑+虎)是壯語的guk(虎),「蚆」是壯語的bya(魚)。「犩」、「(黑+虎)」後來都成了正式的方塊壯字(見《古壯字字典》)。又如《後漢書·南蠻傳》有「為仆鑒之結,著獨力之衣」的記載,其中「仆鑒」「獨力」,千百年來一直無人知曉其義,唐太子李賢雲:「仆鑒、獨力,皆未詳。」現代專家經過嚴密考評,終於發現這四個字是壯語記音用字,即:
「仆」,中古音韻地位是滂母、宥韻、開口、三等、去聲、在流攝,擬音是*phiǝu。比較接近壯語表示人一類的量詞的讀音:boux[pou]。「鑒」,中古音韻地位是見母、鑒韻、開口、二等、去聲、在咸攝,擬音是*kam。比較接近壯語的gamj[ka:m](岩洞)。「仆鑒」組合起來的壯語音義就是bouxgamj(住在岩洞里的人)。這個詞的意義體現了一部分壯族先民穴居的特點。《隋書》載:「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蜒,曰獽,曰俚,曰獠,曰竾,俱無君長,隨山洞面居,古先所謂百越是也。」
「獨」,中古音韻地位是定母、屋韻、合口、一等、入聲、在通攝擬音是*k。比較接近壯語中表示動物一類的量詞z[tu]。「力」,中古音韻地位是來母、職韻、開口、三等、入聲、在曾攝,擬音是*liǝk。比較接近壯語的lwg。「獨力」合起來的壯語音義就是zlwg——孩子。雖然壯語的z一般用於表示各類動物的名詞之前,但有時為了修飾上的需要,也可以用於表示各類人的名詞之前。這句「為仆鑒之結,著獨力之衣」就可以解釋為「紮起洞人一樣的發結,穿上孩子一樣的衣服。」
「仆」「獨」「力」後來也進入了壯語方塊字的系統,分別成為壯語boux、z、lwg、的記錄符號(見《古壯字字典》),而且在此 上還造了新字,如「口+獨」——doeg象聲詞,「獨+下」——doek落,「獨+禾」——dok榨,「劧」——lik剝,「釛」——lit戒指,「子+力」——lwg子女等。 直至在後來被人稱為壯族史上第一部公之於世的以方塊壯字書寫壯族民歌的集子《粵風·僮歌》中,仍保留大量的早期人們借用漢字記錄壯語詞的痕跡。例如:
原文字:寬介留么妹?
寬的歌智廣。
寬介留么妹?
寬解悶雙巡。
壯語:Fwen gaiqlawz ma nuengx?
Fwen dwg gociqgvangj.
Fwen gaiqlawz ma nuengx?
Fwen gaijmbwq song coenz.
漢義:唱什麼呀妹?
唱個智廣樹。
唱什麼呀妹?
唱個消愁曲。
可見,早期的壯語記音漢字是方塊壯字的前身,它至少萌芽於漢代。 方塊壯字以漢字的讀音去記錄壯語詞的讀音,難於達到准確性,因為漢語語音和壯語語音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兩者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用前者去記錄後者,必然有誤差,而這種誤差則使文字失掉科學性。
由於方塊壯字上述的缺點,使它在公共場合很難有立足之地,只能囿於民間小范圍內流行,不為歷代政府和學校所採用,這就限定了它不可能成為全民族通用的文字。
不過,這些壯字使用起來不太方便,所以使用的人也不太多。
㈢ 請你吃飯 壯語文字怎麼寫
我是壯族,壯語的文字是在1950年代,中國政府幫助壯族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並於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訂。但壯文一直沒有能正式的進入到壯族地區的學校教育系統,沒有進入到壯族孩子的課堂。壯文基本就是某種政治需要的擺設品。這種字是用漢字部首組合而成的,你要書寫准確的話有一定的困難性,而且由於這種文字沒有規范,各地寫法不一,所以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字,這對於辨認識別就更困難了。
㈣ 關於壯族語言的由來
壯語簡介
壯族作為一個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徵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語言——壯語。壯語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優美語言,它是壯族人民千百年來在共同的生活、生產和斗爭中創造的。由於長期與漢人相處,壯語不斷地吸收漢語的用語來豐富自己。但壯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護自己的語言,所以壯語在基本語匯和基本語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徵。壯族後來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語言都是大同小異,語根詞彙變化很少。
按國內一般的觀點認為,壯語屬於漢藏語系中的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不過壯語系屬問題仍舊有爭論,國外的觀點大都認為屬於台-加岱語系,鑒於同源詞是親屬語言的唯一證據,屬於台-加岱語系的觀點是比屬於漢藏語系要有根據的。壯語大致可分南北兩大方言,十二個土語區,但從語音、語法、詞彙等方面看其內容的一致性還比較大。其內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語
紅水河土語
柳江土語
桂北土語
右江土語
桂邊土語
邱北土語
連山土語
邕南土語
左江土語
德靖土語
硯廣土語
文麻土語
壯族文字由來
壯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為了便於記事和進行交流,在商周時期就創造了刻劃文字元號。這種文字在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中稱為sawgoek,意為本源書,即最古老的文字。從廣西出土的戰國至漢代的文物中看到,這種刻劃符號開始出現對物象輪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發展的趨勢,它比結繩記事前進了一步。後來,隨著漢文化在壯族地區的廣泛傳揪播,壯族先民又吸取並仿造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格,創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這就是史籍所稱的"土俗字",又叫"方塊土俗字"或"方塊壯字"。這種文字有的是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漢字注壯語音義,有些是創造的類象形字。
本源書和土俗字是壯族文字發展史上兩個階段的表現形式。學術界一般認為,壯族的土俗字始於唐,興於宋而盛於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師公唱本和民歌抄本傳世。壯族的許多傳統長詩、神話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文字沒有得到規范和統一,至今亦只在民間的一定范圍里應用。現經初步搜集整理,已將流傳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壯字字典》出版。"古壯字"這一概念的確認,既反映了其作為一種民族文字的歷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傳統壯字與今新創的拼音壯文區別開來。它表明壯族的文字歷史悠久,並隨著時代的前進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拼音壯文是在本世紀5O年代創造的。建國後,人民政府為了提高壯族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幫助壯族人民創造了拼音壯文。這套拼音壯文以拉丁字母為字母,以壯族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武鳴縣的壯語語音為標准音。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通過了壯文方案,井批准在壯族地區試點推行。至此,壯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統一的文字。
古壯字 壯語稱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稱土俗書、土俗字、方塊壯字,現定名為古壯字。它主要是藉助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法進行再創造,是壯族古文字發展史上突飛階段的產物。土俗字產生的年代,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是從唐代開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廣西上林縣)刺史韋敬辦撰寫的《澄洲無虞縣六合堅固大宅頌》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這些已成為形、聲、義統一的、結構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運用更加廣泛,據范成大於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載:"邊遠俗陋,牒訴券約專用土俗書,桂林諸邑皆然。今姑記臨桂數字。雖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長也。□同(音穩),坐於門中,穩也。□(大+坐)(亦音穩),大坐亦穩也。□(亻+小)(音裊),小兒也,□(不+大)(音動),人瘦弱也。□(不+生)(音終),人亡絕也。(石+打)(音臘),不能舉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閂月(音攛),門橫關也。他不能悉紀。余閱訟牒二年,習見之。"關於土俗字的字形及其應用,宋代庄禪的《雞肋篇》和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等書也有所記載。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為壯族民間的書面文學用字。清初潯州(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推官吳淇的《粵風續九》中,采錄有俍、壯的"扇歌"、"擔歌"和"巾歌",即壯族男女把情歌寫在扇面,刻在扁擔和織(綉)在花巾上以此為信物,相贈定情。並稱其"文如鼎彝,歌與花鳥相間,字亦如蠅頭"。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編寫的歌本數以箱計。清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卷8《劉三蛆》條中說:"凡作歌者,毋論齊民與、瑤、壯人、山子等類,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錄焉,不得攜出,漸積遂至數篋。"產生於明代,流傳於右江河谷的二萬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傳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廣西宜山縣安馬鄉古育村廖士寬墓的詩碑,全用土俗字寫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腳體壯歌共120行,生動而詳盡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涼的情景。壯族民間的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劇本、寓言、楹聯、碑刻、葯方、家譜、契約等,多用土俗字記錄並流傳。在壯族的文化發展史上,土俗字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壯文 壯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為字母,用以拼寫壯語標准音的-套書寫符號系統,是法定的壯文。1955年,在南寧召開的壯文工作會議上決定:以北部方言為基礎,以武鳴縣的語言為標准音,創制壯文。根據決決定,1955年12月制訂了壯文方案,經過2年的試行、修改後於1957年由政務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對這套文字系統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號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詞為書寫單位,移行時必須保持完整的音節。拼音壯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後,壯文進入學校,用壯文翻譯了小學、中學、中師和高等學校教材。廣西民族報以壯文為主,《三月三》文學雜志也出壯文版。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類壯文圖書數百種,部分馬列著作、國家文獻也翻譯成壯文出版。
㈤ 我國什麼時候批准壯族地區使用狀文
老壯文(1957)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為壯語發明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書寫,並加上數個特殊字元去標示壯族特有的發音和音調的壯文方案。這套字母方案一直在全國通用:不單只廣西境內的官方機構都掛有漢、壯雙語的門牌,人民幣上亦印有這種新文字書寫的發行方中國人民銀行及面額。
新壯文(1982)
到了1980年代後期,由於壯文的特殊字元在當時的計算機水平來說,對壯文信息化造成了妨害,政府又修訂原有的壯文,將特殊字元用兩個拉丁字母來標示,並將一些罕用的字母當作標調符號使用。這就是現時的壯語文字。在新版的人民幣上亦採用了新版本的壯語文字。
㈥ 壯族文字的由來及發展
壯語簡介 壯族作為一個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徵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語言——壯語。壯語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優美語言,它是壯族人民千百年來在共同的生活、生產和斗爭中創造的。由於長期與漢人相處,壯語不斷地吸收漢語的用語來豐富自己。但壯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護自己的語言,所以壯語在基本語匯和基本語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徵。壯族後來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語言都是大同小異,語根詞彙變化很少。 按國內一般的觀點認為,壯語屬於漢藏語系中的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不過壯語系屬問題仍舊有爭論,國外的觀點大都認為屬於台-加岱語系,鑒於同源詞是親屬語言的唯一證據,屬於台-加岱語系的觀點是比屬於漢藏語系要有根據的。壯語大致可分南北兩大方言,十二個土語區,但從語音、語法、詞彙等方面看其內容的一致性還比較大。其內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語 紅水河土語 柳江土語 桂北土語 右江土語 桂邊土語 邱北土語 連山土語 邕南土語 左江土語 德靖土語 硯廣土語 文麻土語 壯族文字由來 壯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為了便於記事和進行交流,在商周時期就創造了刻劃文字元號。這種文字在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中稱為sawgoek,意為本源書,即最古老的文字。從廣西出土的戰國至漢代的文物中看到,這種刻劃符號開始出現對物象輪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發展的趨勢,它比結繩記事前進了一步。後來,隨著漢文化在壯族地區的廣泛傳揪播,壯族先民又吸取並仿造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格,創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這就是史籍所稱的"土俗字",又叫"方塊土俗字"或"方塊壯字"。這種文字有的是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漢字注壯語音義,有些是創造的類象形字。 本源書和土俗字是壯族文字發展史上兩個階段的表現形式。學術界一般認為,壯族的土俗字始於唐,興於宋而盛於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師公唱本和民歌抄本傳世。壯族的許多傳統長詩、神話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文字沒有得到規范和統一,至今亦只在民間的一定范圍里應用。現經初步搜集整理,已將流傳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壯字字典》出版。"古壯字"這一概念的確認,既反映了其作為一種民族文字的歷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傳統壯字與今新創的拼音壯文區別開來。它表明壯族的文字歷史悠久,並隨著時代的前進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拼音壯文是在本世紀5O年代創造的。建國後,人民政府為了提高壯族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幫助壯族人民創造了拼音壯文。這套拼音壯文以拉丁字母為字母,以壯族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武鳴縣的壯語語音為標准音。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通過了壯文方案,井批准在壯族地區試點推行。至此,壯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統一的文字。 古壯字 壯語稱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稱土俗書、土俗字、方塊壯字,現定名為古壯字。它主要是藉助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法進行再創造,是壯族古文字發展史上突飛階段的產物。土俗字產生的年代,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是從唐代開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廣西上林縣)刺史韋敬辦撰寫的《澄洲無虞縣六合堅固大宅頌》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這些已成為形、聲、義統一的、結構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運用更加廣泛,據范成大於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載:"邊遠俗陋,牒訴券約專用土俗書,桂林諸邑皆然。今姑記臨桂數字。雖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長也。□同(音穩),坐於門中,穩也。□(大+坐)(亦音穩),大坐亦穩也。□(亻+小)(音裊),小兒也,□(不+大)(音動),人瘦弱也。□(不+生)(音終),人亡絕也。(石+打)(音臘),不能舉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閂月(音攛),門橫關也。他不能悉紀。余閱訟牒二年,習見之。"關於土俗字的字形及其應用,宋代庄禪的《雞肋篇》和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等書也有所記載。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為壯族民間的書面文學用字。清初潯州(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推官吳淇的《粵風續九》中,采錄有俍、壯的"扇歌"、"擔歌"和"巾歌",即壯族男女把情歌寫在扇面,刻在扁擔和織(綉)在花巾上以此為信物,相贈定情。並稱其"文如鼎彝,歌與花鳥相間,字亦如蠅頭"。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編寫的歌本數以箱計。清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卷8《劉三蛆》條中說:"凡作歌者,毋論齊民與、瑤、壯人、山子等類,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錄焉,不得攜出,漸積遂至數篋。"產生於明代,流傳於右江河谷的二萬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傳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廣西宜山縣安馬鄉古育村廖士寬墓的詩碑,全用土俗字寫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腳體壯歌共120行,生動而詳盡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涼的情景。壯族民間的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劇本、寓言、楹聯、碑刻、葯方、家譜、契約等,多用土俗字記錄並流傳。在壯族的文化發展史上,土俗字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壯文 壯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為字母,用以拼寫壯語標准音的-套書寫符號系統,是法定的壯文。1955年,在南寧召開的壯文工作會議上決定:以北部方言為基礎,以武鳴縣的語言為標准音,創制壯文。根據決決定,1955年12月制訂了壯文方案,經過2年的試行、修改後於1957年由政務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對這套文字系統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號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詞為書寫單位,移行時必須保持完整的音節。拼音壯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後,壯文進入學校,用壯文翻譯了小學、中學、中師和高等學校教材。廣西民族報以壯文為主,《三月三》文學雜志也出壯文版。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類壯文圖書數百種,部分馬列著作、國家文獻也翻譯成壯文出版。
滿意請採納
㈦ 壯語的介紹
壯語又稱「壯話」,狹義指的是壯族的母語。因地域劃分有不同民族稱呼,其語言亦然。壯語和貴州布依族的布依語、越南岱依族、儂族的岱依語、儂語,實際上是同一門語言,是世界上跨境語言之一。與海南省的臨高人的臨高話有一定的親緣性。壯語是中國和越南使用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流通於廣西、雲南、貴州、越南北部等地,是壯族聚居各族人民日常交流用語。新中國成立前,因交通落後等問題,壯族聚居區各族人民均以各地壯語方言交流為主。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各地交流增多,漢語使用頻率增加,短短幾十年歲月壯語在城市地區逐漸衰退。2000年後壯語保留較完好的村鎮等區域也受到極大沖擊。保護壯語已成廣西各族青年共識。壯語為分析語,有聲調,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台語支(壯泰語支)。壯語在1957年以前的文字系統是古壯字,是一種借用漢字的音、意和偏旁部首創造的一種文字系統。主要用於宗教人員記錄經書和山歌手記錄山歌等。1957年,在國家的關懷下,政府主持創造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書寫,並加上數個特殊字元去標示壯族特有的發音和音調的壯文方案。後由於壯文的特殊字元在當時的計算機水平來說,對壯文信息化造成了妨害,1981年政府制定修改後,最終形成了以26個拉丁字母書寫的《壯文方案(修訂案)》。現代壯語有標准語(書面語)和方言之分。標准語以武鳴語音為標准音、以壯語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的現代通俗的壯語口語為語法規范,但標准壯語並不完全等同於武鳴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