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年級下冊語文書18課主要內容(100)字
教材說明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著力刻畫了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則著力贊揚了廉頗的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精神。 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的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廉頗英勇善戰,威震朝野,戰功赫赫,這是實情。甚至在「澠池之會」中維護國家尊嚴也有他一半功勞,因為「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但是,對於藺相如的認識,卻失之偏頗。藺相如雖不能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均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的:「現在璧在我手裡,你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是緣於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緣於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這在他們的語言中都有體現。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將相和」的故事才成為歷史上一段光彩不滅的佳話。
學習目標
1.學會十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召集、大臣、允諾、廉頗、抵禦、侮辱、拒絕、戰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4.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建議
1.《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本課,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種是,先通讀一遍課文,大體弄清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引導學生去研讀每個小故事;最後再綜合從各個故事中得到的認識,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並對人物作出評價。 2.指導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小標題,是一種概括能力的訓練。學生按課文中已出現的「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概括當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應肯定,關鍵是要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至於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只要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不必要求過高。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完璧歸趙」的結果是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這是他在「澠池之會」後晉升為上卿的前提,而藺相如晉升為上卿,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了解決矛盾的「負荊請罪」。三個故事就是這樣聯系起來的。 3.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本課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思考·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正是這樣的目的。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多數學生可能說喜歡藺相如,有些學生會說喜歡廉頗,可能還有說喜歡趙王的,因為他善於用人,論功行賞。只要言之有理,就應加以肯定。如果有學生說喜歡秦王,也應讓其陳述理由,但應加以疏導,不能為了體現個性閱讀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觀念。 4.在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時,可結合「思考·練習」第三題,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交流討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那些跟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可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 對思考題列舉的問題的討論,應使學生認識到:秦王叫人記錄趙王為其鼓瑟一事,是為了說明秦王可以指揮趙王,他們之間是不平等的,這對趙國是個奇恥大辱。而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是為了說明兩國之間是平等的,從而維護了趙國的尊嚴;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藺相如又拚死保護趙王,因此「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5.課文較長,可讓學生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故事練習有感情朗讀。 6.三個故事情節都比較生動,適於演課本劇。可鼓勵學生在課內或課外排練並演出。可以演整篇課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個故事。 7.本課生詞較多,應啟發學生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自行解決,個別較生僻的,教師可略加指點。 下列詞語解釋供教師參考。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迴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澠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澠池縣境內。 示弱:表示比對方弱,不敢較量。 瑟: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鼓瑟,就是彈瑟。 缶:古代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形容沒有做不到的。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去請罪。這個成語現在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主要內容: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侮辱。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中心思想:故事表達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這個中心思想。
各個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⑵ 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18課《跨越百年的美麗》!!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是梁衡的同名散文(發表於《英才》1994年第4期)的節選。這是一篇贊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麗」為主線,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在於容貌,而在於心靈和人格。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者採用倒敘的手法,一開始描寫了居里夫人在法國科學院作學術報告的場面,將居里夫人美麗的形象和偉大的成就凸現在讀者面前。接下去的兩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居里夫人為了探索「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而進行的艱苦的研究,直到發現了鐳,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充分表現了居里夫人堅定執著、為科學獻身的科學精神。最後兩個自然段寫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態度和做法,表現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貴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學的忘我精神。最後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
課文沒有泛泛介紹居里夫人的科學成就,而是將作者對科學家生命的理解融合在一起,顯得文采斐然,教師在教學時要處理好科學性和文藝性的關系。
教學本課的重點一是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居里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二是讀懂居里夫人的事跡,從具體的事例中領悟「跨越百年的美麗」就是居里夫人所體現的科學精神。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中。
「她的報告」宣布了一項驚人的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鐳。「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是指「一襲黑色長裙」「白凈端莊的面龐」「堅定而又略帶淡泊的神情」「微微內陷的大眼睛」,也暗指這一形象背後堅毅執著的精神。居里夫人因為對科學作出的傑出貢獻,成就了她的歷史地位,使之成為令世人欽佩和仰慕的女性。這句話寫出了居里夫人對科學的巨大貢獻。
②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淡藍色的熒光」是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個月的時間提煉出來的0.1克鐳發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這項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終日的煙熏火燎、身體的疲勞為代價獲得的,因而融入了「美麗的生命」。這項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堅持探尋「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結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這句話是對居里夫人在科學研究中表現的堅持不懈的獻身精神的贊頌。
③這種可貴的性格和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
「這種可貴的性格和高遠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堅定、剛毅,有遠大、執著的追求」,「這項偉大自然發現」是指居里夫人發現了放射性金屬元素鐳,「人生意義的發現」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價值並不在於年輕美貌、金錢名利,而在於為科學作出貢獻,為人類作出貢獻。居里夫人對人生和價值的認識一方面源於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於她在科學研究中獲得的體驗和感悟。
④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里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的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條科學定律,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
這個句子採用了「從……變成……」的句式,這種「變」不是一般的變成,而是一種人生價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飛躍,四個「變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奮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績。
(2)對詞語的理解。
放射性:某些元素(如,鐳、鈾)的不穩定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而衰變成另外的元素的性質。
鐳:金屬元素,符號Ra,銀白色,有放射性,醫學上可用來治療癌症和皮膚病。
人聲鼎沸:人群發出的聲音像水在鍋里沸騰一樣,形容人聲嘈雜喧鬧。
莊重:嚴肅穩重。不隨便,不輕浮。
淡泊:(對名利等)超脫,不追逐。
提煉:用化學方法或物理方法使化合物或混合物純凈,或從中提取所要的東西。
冶煉:用焙燒、熔煉等方法,從礦石中提煉出所需要的金屬。
溶解:一種物質(溶質)分散於另一種物質(溶劑)中成為溶液的過程。如,食鹽或糖溶解於水而成水溶液。
侵蝕:逐漸地破壞或腐蝕。
剛毅:剛強、堅毅。
執著:佛教指對某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後泛指堅持某一信念而不肯改變。
卓有成效: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盛名:很大的名聲。
二、教學目標
1.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記「冶煉、溶解、沉澱、分析、侵蝕、隱退、乏力、榮譽、頭銜、人聲鼎沸、卓有成效」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喜歡的句子,背誦喜歡的部分。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居里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4.體會作者對居里夫人巨大貢獻和人格精神的贊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
三、教學建議
1.這是本單元「科學精神」的第一篇課文,學生在過去的語文學習和課外閱讀中,已經了解了不少科學技術成就以及一些科學家的故事,編排這組教材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形象地理解什麼是科學精神。教學中可以結合單元導語簡單介紹科學精神是一種敢於堅持科學思想的勇氣和不斷探求真理的意識。
2.初讀課文,要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初步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跡,初步理解課題「跨越百年的美麗」。課文中有一些長句子,比如,「穿著一襲黑色長裙,白凈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學生不容易讀通順,要指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學會適時地停頓。課文中涉及的一些專業名詞,比如,「放射性」「鐳」「元素」「酸鹼」,一般不會影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不必深究,如果學生有疑問,教師可以做通俗的講解,讓學生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3.課文研讀的重點是課題中的「美麗」表現在哪些方面。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隱含的兩個看似矛盾的地方:一是居里夫人有端莊美麗的容貌,但是她投身於科學研究不在乎「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二是居里夫人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生共獲得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獲得兩次諾貝爾獎」,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在這看似矛盾的背後是居里夫人獻身科學的人生追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從而讓學生理解能夠跨越百年的「美麗」不僅是居里夫人的美麗端莊,更是她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人生態度。
4.課文中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可以先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反復朗讀,然後說說自己的理解,教師抓住句子的核心部分引起學生思考,並在形象地體驗中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這樣理解」「這樣理解合理嗎」,在討論中深入理解,同時要尊重學生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的個性化理解。比如,理解「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這句話的核心部分是「人生意義的發現」,理解的重點也就是這個「人生意義」是什麼?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過程以及居里夫人在工作中的態度和表現,感受其中的艱難和辛苦,思考居里夫人為什麼這樣做,從而理解這里的「人生意義」是對真理的追求,對科學研究的執著。
5.這篇課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認識居里夫人,也不僅僅在於通過居里夫人的事跡體會和理解科學精神,更重要的是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敬重像居里夫人這樣獻身科學的人,認同他們對科學精神的追求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因此,課文的教學還要重視學生學習課文後的感受、感想和感悟,引導學生說出來,寫下來。教學中可以結合課後的「閱讀鏈接」以及學生搜集的資料,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學案例
片段:
解讀「美麗」,感受科學精神
師:同學們,1898年,居里夫人在法國科學院報告了她驚人的發現,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她的形象永遠定格在人們的心裡。讓我們再仔細讀讀課文,想一想除了美麗的容貌,究竟什麼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種「美麗」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讀一讀,想一想,等會兒我們來交流。
(生讀課文。)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生:我覺得居里夫人的美麗表現在她的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著的追求。
師:課文哪個部分讓你的這種感受最深?
生:我覺得第三自然段寫發現和提煉鐳的過程讓我感受最深。
生:我也覺得第三自然段寫居里夫人提煉鐳的過程最能體現她的堅定、剛毅和頑強的精神。
師:好,就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體現居里夫人堅定、剛毅、執著的追求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感受。
(生讀書。)
師: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生:我讀到這一句,「就像是在海灘上撿到一個貝殼,別人也許僅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沖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我就想,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是,別人為什麼沒有研究下去呢?我覺得居里夫人善於發現問題的精神特別讓我佩服。
師:還有誰來談談?
生:我覺得寫居里夫婦提煉鐳的過程讓我感受最深。「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化驗室只是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從這段話里可以知道居里夫人從事科學研究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他們提煉鐳的工具只是「一口大鍋」,化驗室只是「一個廢棄的破棚子」。在這樣的條件下從事研究工作沒有遠大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到的。
生:工作條件的艱苦還可以從這句話看出來,「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這說明工作不但辛苦,而且還常常有被燒傷的危險。
生:我來補充一點,從這段話里還知道,當時不僅工作條件非常艱苦,而且實驗能不能成功還很難說。
師: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這里有句話,「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可能」的意思就是也許能從這成噸的工業廢渣中提煉出鐳,也許還提煉不出。
師:你能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課文,很好!從「可能」這個詞語中我們還能體會到什麼?
生:居里夫人的工作有可能成功,但也有可能他們的心血全都白費了。從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學研究的艱辛。
生:我感受到的是居里夫人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她知道研究有可能失敗,但她決不放棄。我想他們即使失敗,也會繼續努力,一直到實驗成功的。
師:說得真好,讓我們把這段話再讀一遍,把我們的這些感受讀出來吧。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接著談。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這一句,「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從這句話中的幾個數字我體會到雖然工作環境這樣艱苦,可居里夫人仍然堅持不懈,用了近四年的時間,才從成噸的廢渣中提煉出0.1克鐳,這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她對科學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執著的追求太令人佩服了!我認為這種精神是美麗的。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0.1克鐳大概是多少嗎?它比我們的圓珠筆筆尖還要小。要從成噸的廢渣中提煉出那麼小小的0.1克鐳,這是多麼艱難呀!那麼我們在讀這句話時應該怎麼讀呢?
生:我覺得在讀三個數字時應該讀出漫長而艱辛的感覺。
生:我覺得「終於」這個詞要讀出一種成功的喜悅。
師:那你們倆能一起讀一讀這句話嗎?
(生讀。)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不太明白:作者在敘述居里夫人提煉鐳的艱辛的時候,為什麼要寫她和皮埃爾的對話呢?
師:問題提得很好。我們請兩位同學分角色讀讀他們的對話,其他同學邊聽邊想,從他們的對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分角色讀。)
師:從他倆的對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我體會到居里夫婦千辛萬苦地尋找新元素,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讓科學為人類造福,這就說明他們的追求目標是遠大的。
生:我覺得這里還體現出居里夫婦的一種樂觀精神。
師:是呀,如此艱苦的條件,如此艱難的實驗,可是他們想要得到的是希望有美麗顏色的鐳。他們得到了嗎?讀——
(生齊讀:「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
師:從第3自然段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了居里夫人為了發現和提煉鐳所付出的艱辛。我們深深地為居里夫人那種對科學事業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精神所感動,這種信念和精神無疑是美麗的。正如書上所說的,「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居里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讓我們再讀讀課文其他幾個自然段。
(生讀。)
師:誰來說說?
生:我認為居里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她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師:你是從哪裡感受到的呢?
生:課文第四自然段寫到,「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逐漸變得眼花耳鳴,渾身乏力。」
師:既然課文說「她美麗健康的容顏在悄悄地隱退」,你們為什麼還覺得這是居里夫人的美麗所在呢?
生:我覺得雖然居里夫人美麗健康的容顏在悄悄地隱退,但是居里夫人用自己的美麗和健康換來了科學實驗的巨大成功,換來了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生:我也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打動。我覺得這是平常人難以做到的,正是這種犧牲精神使得居里夫人取得了別人無法得到的成功。這種美麗比外表的美麗更持久,更能經受時間的考驗。
師:說得好!她把外在的美麗變成了什麼呢?一起來讀讀課文中的句子。
(生讀。)
師:還有體現她獻身精神的地方嗎?
生:從第5自然段的這一句也能感受到居里夫人的獻身精神。「直到她身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讀到這里,我就在想,做實驗的時候,射線該是多麼強烈呀!她知道射線對健康有害,可她還是堅持工作,我覺得居里夫人真正做到了為科學獻身。
師:還有誰能從其他角度談談居里夫人的「美麗」表現在哪裡呢?
生:我覺得居里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她的淡泊名利。
師:課文中的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她的這種美麗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這個問題。
(生默讀5、6自然段。)
師:誰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我們知道居里夫人的每一項榮譽都是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她卻視名利如糞土,一心只想著科學研究,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這種在名譽面前的淡泊就是一種美麗。
生:我從課文最後愛因斯坦對居里夫人的評價中也可以知道她的淡泊名利,「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師:是的,對居里夫人來說,人活著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為了對人類有所貢獻!所以作者說,「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讓我們懷著對居里夫人的敬意把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讀一遍。
(生齊讀第5、6自然段。)
師:同學們,學習了課文,你們對「跨越百年的美麗」有了什麼新的理解嗎?
生:我認為課題中的「美麗」主要表現在她對科學執著的追求,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以及對名利的淡泊這三個方面。這種「美麗」是長久的,所以說是跨越百年的美麗。
生:我覺得居里夫人的「美麗」還在於她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這種「美麗」已經成為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流傳至今,而且還會繼續流傳下去。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明白了「跨越百年的美麗」不僅是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也不光是她偉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學精神——對科學執著追求,為科學奉獻終身,以及淡泊名利。所以,愛因斯坦說,「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光明的未來。」我想,我們如果能學習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我們也能為人類作出貢獻。
課後請同學們讀一讀「閱讀鏈接」中的材料,有條件的同學還可以選擇你感興趣的科學家,讀讀有關他們的書或者文章,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五、相關鏈接
1.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波蘭物理學家,最早榮獲諾貝爾獎的女性。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蘭華沙市的一個教師家庭。10歲喪母,家境貧困,造就了她吃苦耐勞、好學不倦的品質。1891年,她隻身前往法國巴黎大學理學院求學深造。她珍惜其間艱苦而又「完美」的時光,勤奮努力,於1893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894年又獲得數學碩士學位。幾乎與此同時,科學之緣將她和皮埃爾·居里吸引到一起。1895年倆人結了婚。
1897年,居里夫人看到亨利·貝可勒爾發現鈾具有放射性的報告,引起她極大興趣。她悉心探索、反復實驗,與居里先生密切合作,終於發現兩種新的化學元素,它們比鈾具有更強的放射性。一個是「釙」,它是居里夫人出於對祖國的熱愛,以波蘭的第一個字母命名的;另一個是「鐳」,它傾注了居里夫婦巨大的心血、智慧、體力,甚至生命。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可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車禍逝世。居里夫人以堅強的意志戰勝巨大悲痛,承擔起全部家庭責任。很快地,她又繼任了居里先生在巴黎大學的課程,並指導實驗室工作。
1911年,居里夫人參加法國科學院院士競選,由於有人提出「女人不能成為科學院院士」而以一票之差落選。但這阻撓不住她獻身科學的追求。同年12月她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居里夫人富於犧牲精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利用X光設備診救傷病員。她長期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緊張的放射性元素研究,致使有毒物質損害了她的健康,晚年身患多種疾病。1934年7月4日因白血病逝世。
2.居里夫人的科學研究
居里夫人注意到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的研究工作。自從倫琴發現X射線之後,貝可勒爾在檢查一種稀有礦物質「鈾鹽」時,又發現了一種「鈾射線」,朋友們都叫它貝可勒爾射線。
貝可勒爾發現的射線,引起了居里夫人極大興趣。射線放射出來的力量是從哪裡來的?居里夫人看到當時歐洲所有的實驗室還沒有人對鈾射線進行過深入研究,於是決心闖進這個領域。
經過皮埃爾多次請求,理化學校校長才允許居里夫人使用一間潮濕的小屋做理化實驗。雖然室溫只有6 °C,但她完全投入到鈾鹽的研究中去了。
居里夫人受過嚴格的高等化學教育,她在研究鈾鹽礦石時想到,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證明鈾是唯一能發射射線的化學元素。她根據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進行測定,結果很快發現另外一種釷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動發出射線,與鈾射線相似,強度也相像。居里夫人認識到,這種現象絕不只是鈾的特性,必須給它起一個新名稱。居里夫人提議叫它「放射性」,鈾、釷等有這種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質,叫做「放射性元素」。
一天,居里夫人想到,礦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爾的幫助下,她連續幾天測定能夠收集到的所有礦物。她發現一種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強度比預計的強度大得多。
經過仔細的研究,居里夫人不得不承認,用這些瀝青鈾礦中鈾和釷的含量,絕不能解釋她觀察到的放射性的強度。
這種反常的而且過強的放射性是從哪裡來的?只能有一種解釋:這些瀝青礦物中含有一種少量的比鈾和釷的放射性作用強得多的新元素。居里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試驗中,已經檢查過當時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她斷定,這是一種人類還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
居里夫人的發現吸引了皮埃爾的注意,居里夫婦一起向未知元素進軍。在潮濕的工作室里,經過居里夫婦的合力攻關,1898年7月,他們宣布發現了這種新元素,它比純鈾放射性要強400倍。為了紀念居里夫人的祖國——波蘭,新元素被命名為釙。
1898年12月,居里夫婦又根據實驗事實宣布,他們又發現了第二種放射性元素,這種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釙還強。他們把這種新元素命名為「鐳」。可是,當時誰也不能確認他們的發現,因為按化學界的傳統,一個科學家在宣布他發現新元素的時候,必須拿到實物,並精確地測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里夫人的報告中卻沒有釙和鐳的原子量,手頭也沒有鐳的樣品。
居里夫婦決定拿出實物來證明。當時,藏有釙和鐳的瀝青鈾礦,是一種很昂貴的礦物,主要產在波希米亞的聖約阿希母斯塔爾礦。人們煉制這種礦物,從中提取製造彩色玻璃用的鈾鹽。對於生活十分清貧的居里夫婦來說,哪有錢來支付這件工作所必需的費用呢?他們的智慧補足了財力,他們預料,提出鈾之後,礦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還存在,那麼一定能從提煉鈾鹽後的礦物殘渣中找到它們。經過無數次的周折,奧地利政府決定饋贈一噸廢礦渣給居里夫婦,並答應若他們將來還需要大量的礦渣,可以在最優惠的條件下供應。
他們從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經過幾萬次的提煉,終於得到0.1克的鐳鹽,測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鐳宣告誕生了!
居里夫婦證實了鐳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開始關注放射性現象。鐳的發現在科學界爆發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為題,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1903年,居里夫人獲得巴黎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居里夫婦和貝可勒爾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繼鐳的發現之後,另一些新的放射性元素,如,錒也被發現。探討放射性現象的規律以及放射性的本質成為科學界的首要研究課題。
——摘自《科學上下五千年》,內蒙古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3.梁衡(1946—)山西霍縣人。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繫中華」散文徵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部曲》(3卷)、《數理化通俗演義》(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
希望你滿意~
⑶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笫18課課文的內容
18 將相和
1、在括弧里填上讀音相同的字。
bì ( 璧 )玉 牆( 壁 ) 躲( 避 ) 手( 臂 )
jù ( 距 )離 ( 拒 )絕 ( 巨 )大 火( 炬 )
2、給加點字選擇恰當的讀音,打上「√」。
將( jiāng jiàng√ )相( xiāng xiàng√ )和
允諾( nuò√ ruò ) 膽怯( què qiè√ )
上卿( jī qīng√ ) 擊缶( fǔ fǒu√ )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將相和》中「將」是指 廉頗 ,「相」是指 藺相如 ,「和」是 和好 的意思。全文講了三個小故事,可用小標題 完璧歸趙 、 澠池會見 、 負荊請罪 來概括。
4、品讀課文片段,完成練習。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1)在文中括弧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2)一讀到文中劃橫線的句子,我就會想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個成語。
(3)文中加點的「理直氣壯」是什麼意思?從藺相如理直氣壯的話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答:文中加點的「理直氣壯」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的意思。從藺相如理直氣壯的話中,我感受到他機智勇敢、不畏強暴、沉著果斷的性格特點。
(4)提出你你感興趣的或者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並把討論得出的答案寫下來。
我的問題: 為什麼藺相如堅持要舉行隆重的典禮,才肯交出和氏璧? 討論得出的答案: 藺相如想爭取時間,把和氏璧送回國。
5、讀課文片段,展開想像,把人物的對話寫下來。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廉頗: 真對不起,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全大局,導致將相不和,深感慚愧!請大人責罰!
藺相如: 廉將軍請起!廉將軍言重了。今日你來,足見你肝膽赤誠,光明磊落。相如願與將軍坦誠相見,共同捍衛趙國的利益!
⑷ 語文四年級下冊十八課小英雄雨來前邊那五段重點講了什麼部分講了什麼東西寫一
四年級下冊18課小英雄雨來前邊的那5個自然段重點講了什麼一樣講了,女籃是一個小英雄,女籃是一個非常調皮,但是她其實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孩子。
⑸ 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中第四單元第18課選自《昆蟲的故事》(《昆蟲記》)的《綠色蟈蟈》一文的問題。
螽斯(longhorned grasshoppers)有時也被稱為蟈蟈,是鳴蟲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長在40毫米左右,身體草綠色,覆翅膜質,較脆弱,前緣向下方傾斜,一般以左翅覆於右翅之上。後翅多稍長於前翅,也有短翅或無翅種類。雄蟲前翅具發音器。前足脛節基部具一對聽器。後足腿節十分發達,足跗節4節。尾須短小,產卵器刀狀或劍狀。
外形特徵:螽斯的外表粗看很像蝗蟲,別稱蟈蟈、螽斯兒,看稍仔細便可以發覺,它們的 身甲遠不比蝗蟲那樣堅硬,更重要的是,它們有著細如絲,長過其自身的觸角。而蝗蟲類的觸角又粗又短,螽斯的叫聲具有金屬的感覺,比蟋蟀的更響亮、尖銳而更加刺耳。有的可以傳一兩百米遠,螽斯的個頭與鳴聲也不盡相同,體型亦有差異,有瘦長的紡織娘,也有短胖的蟈蟈。棲息於樹上的種類常為綠色,無翅的地棲種類通常色暗。
⑹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哪些段落先寫什麼,哪些段落再寫什麼,哪些段落最後寫什麼
一和二段先寫初見各拉丹冬的地貌和氣候特徵、三到十一段寫第一天在不同地點所見的景象感受、十二到十五段寫作者再次去冰塔林所見,揭示這里是長江的源頭。
原文:
1987年3月上旬,我隨電影攝制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腳下安營紮寨。寒冷季節里汽車可以駛過冰河,直接進到山腳冰塔林中。熟悉地形的向導布擦達講,各拉丹冬有陰陽兩坡,西北陰坡盡是冰雪,景色單調,東南陽坡才好看。
的確,陽光使這位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變化多端:融雪處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稜角與層次畢現,富有雕塑感。近些年來,驟然掀起一股長江考察熱一撥又一撥中外勇士在此邁開了認識長江的第一步。短短幾年裡,先後有十多位探險者壯烈獻身於這項人類事業。
季節上的隆冬將盡,但嚴寒還將在此駐守三兩個月。遠不是秋高氣爽時節的明媚,這一個風雲變化的季節里,氣勢磅礴的密雲來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難得在雲遮霧障中一現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東幾公里外有牛糞可撿的草壩子上,我們搭起牛毛帳篷。安托師傅他們從崖底冰河裡背回大冰塊,我們喝上了長江源頭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師傅做起活來也不免氣喘吁吁。他說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聶榮縣人,所以不很適應。
我就更不在話下了。此刻倒霉跡象接踵而至,頻頻小震醞釀著某一兩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凍瘡,肩背脖頸疼痛得不敢活動,連夜高燒,不思飲食,……活動時只能以極輕極慢動作進行,猶如霹靂舞的「太空步」。
此文出自初中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寫作背景: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是初中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2018年春季修訂版)第18課的課文[1],本文記述了作者跟隨攝制組在各拉丹冬遊覽的經歷,描寫了雪域高原的壯美景色,展現了大自然偉大的神奇,表達了作者觀瞻如此壯景由衷湧出的豪情。
對冰塔林的景觀不再著筆,只是在礫石灘上尋找貝殼、植物之類的化石,或者古人類活動的痕跡。目的是想進一步探尋冰塔林(也包括各拉丹冬)的真面目,也想和那些食物一樣,融入冰塔林,成為各拉丹冬的一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