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初中語文上如何體現出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上如何體現出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2-08-09 07:02:43

❶ 怎樣在語文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傳統的古詩詞不僅意境優美,而且形式多樣,語言精練,思想深遠,記錄了中國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詩詞更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古詩詞可以說是真實地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生活,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品質,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氣節,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詩詞易記易背,讀起來朗朗上口,可謂是廣為傳誦。在全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本中,都有古詩詞的學習、背誦,而且篇幅很大,內容形式也是涉及多個方面。比如,小學語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冊第一單元,課後穿插的三首古詩《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現了作者堅貞不移、頑強不屈、勇於奮斗的堅強品質。還有第五單元的古詩兩首,其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再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反映了作者對母親的真摯而深厚的敬愛、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從小學語文閱讀課本中可以看出,關於古詩的學習背誦內容很多,詞就顯得有些少,其實詞也能傳達出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比較詳細具體。比如: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課後就有兩首詞《菩薩蠻》和《卜運算元》,像這樣的詞類也很適合小學生閱讀和背誦。古詩詞的作者總是用形象、簡短的語句,寫出深刻的含義,可以說古詩詞意境悠遠,文化氛圍濃厚,是小學語文閱讀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2搜集春聯
我們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豐富多采,民間文化更是其中的精華之一。教師們可以布置學生在寒假做一道特殊的作業: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聯。到開學後,讓學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對聯,在班隊活動中進行交流。還可要求學生表達這些對聯類別,如:有兩字的,三字的……十幾個字的;按貼的地點來分,有貼在正門的、旁門的,有貼在廚房的、灶邊的,有百貨商店貼的、五金商店貼的;按內容講,有贊揚美德的,有歌頌領袖偉人的,有反映改革開放成果的,還有以商品名開頭的……這樣歸類後,學生對春聯有了新鮮感,當他們想到小小春聯中竟然有這么大的學問,覺得有收獲,就會主動去讀、背春聯。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了語言、記憶了語言、積累了語言。除了搜集、整理春聯這項活動外,還可以要求學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順口溜、歇後語、俗語以及過年過節時的傳統習俗,適當搜集,加強積累,以便運用。
3熟記成語
3.1課內熟記成語。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的課後就有、有的在每個單元的園地里也有要求熟記的成語,這些成語大多兩個一組,安排合理,或意義相近,或結構相同,或意思相反,或有所關聯。教師們可要求學生把這些成語記熟,幫助他們了解成語的來源、本義、今義及運用范圍,做到真正地掌握。除此之外,課後出現的成語,不但要求學生熟記,還要求學生會寫會默。
3.2課外摘錄成語。課外閱讀中,學生常常接觸到不少成語,通過「摘抄」的形式進行積累,比如每人准備一本「成語摘抄本」,一遇到成語就記錄下來,通過查閱工具書理解這此成語的大概含義,並在學習中嘗試運用這些成語。此外,在課外活動中,為了配合學生摘錄、積累成語,教師們還可以開展了一些諸如「我講成語故事」、「成語接龍」、「誰是成語大王」等活動,它們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收集熱情。
3.3生活中留心成語。只要處處留心,記住成語就不難。除了課本、課外閱讀中有成語外,廣播、電影、電視、日常用語中的成語也數不勝數。如果學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積月累,那麼他們成語倉庫里的成語就越來越多。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也就得到了穩步提高。
4充分利用傳統節日,有效進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中秋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中秋節有哪些別名?中秋節的來歷?哪些著名人物寫下了與月有關的詩詞?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又有哪些?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撰寫報告,以網頁、演示文稿等形式進行交流。還可以吟詩詞、賞明月、吃月餅……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可以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5營造文化氛圍
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當涉及到傳統文化課文教學時,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同時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音樂或影像資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與此同時,也可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古箏曲創設傳統文化的校園育人氛圍。
6善於教學拓展
我發現每冊的《語文園地》中,都系統編排了古詩名句、成語、名言警句、三字經、對子歌、農諺、對聯等傳統文化的內容。這些內容,無論對於學生學語言、學文化、學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對於這些內容的教學,我的做法是學一項拓展一項。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了解了課本上原有格言警句的基礎上,課下再搜集先賢留下的有關的名言警句、故事、以及名人軼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拓展了視野,由點及面,讓學生看到了古人的美德,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❷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人具有社會性,歷史和時代巨大的變遷帶給了人們很大的心理震盪。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發揚者的青少年,更是對中國古老、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屑一顧,反而對舶來文化趨之若鶩。他們熟稔於一部部「國外大片」,卻對於中國的歷史故事知之甚少,他們在各種洋節面前積極活躍,在中國傳統節日卻冷漠敷衍。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輕自賤,不免讓人擔憂。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同時能夠學習古人光明磊落、豁達坦盪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優秀品質呢。這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而艱巨的課題。
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1.經典名著,重視推介工作
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中國經典名著經過了歷史的考驗與驗證,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傳承性。是中學生必須了解與學習的範本,在學習經典名著的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民族精神」的真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經典名著中,我們可以看到個體在困厄中掙扎的頑強;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危亡之時所爆發出的團結與奮斗。這些都是語文課上必須重視、加以推介的重要內容。然而在推介的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是很多的。
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必修3中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很多學生存在著「看不進去、讀不懂」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現在社會上盛行的「快餐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太大。「快餐文化」主要以微型小說、卡通、漫畫的形式呈現,具有篇幅短小、情節集中、主題單一明確的特點。
作為一部73萬字的巨作,在閱讀的時候,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更需要很好的耐心。而且,《紅樓夢》中人物眾多,關系復雜,這些都是學生閱讀《紅樓夢》的障礙。所以,勸導學生「開卷有益」,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讀一讀原著,寫一寫讀書筆記,並利用課上時間,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將一段時間的所讀、所想、所感表達出來,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除此之外,《論語》《孟子》讓學生深入了解了孔孟的思想精華;《史記》讓學生通過歷史故事感受俠肝義膽、忠貞愛國的內涵,等等。我們可以借中國經典名著來培養學生崇高的民族精神。
2.古典詩詞,培養審美情趣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古典詩詞莫屬,很多外國人出於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而中國青少年中,卻有一部分人只會背誦《詠鵝》等一些通俗詩詞,對於詩詞的鑒賞更是毫不了解。
而詩歌作為中國的優秀文化能夠流傳下來不僅僅是由於詩詞語言的華美,更因為詩人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詩詞中所展現的愛國之情及偉大抱負,更因為詩詞中對於美的關注。
高中語文中所涉及的詩詞無不體現著「美」。《孔雀東南飛》歌頌了對愛情忠貞之美;《蜀道難》表現了瑰麗想像之美;《登高》則抒發了詩人暮年悲壯之美;《錦瑟》體現的則是一種朦朧之美,等等。如此之美的詩詞,如果不能給予學生審美的享受,那絕對是對古典詩詞的一種褻瀆。
賞鑒古典詩詞,首先要知人論世。詩詞作品,均是作者人格的寫照,讓學生設身處地地以作者的思維去思考,去解讀,方能真正走進作者的世界。
鑒賞古典詩詞,第二步是熟讀成誦。古語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教師要改一改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要告訴學生詩中寫了什麼,而要讓學生自己去品讀詩中的美,並能將這種美呈現出來。
鑒賞古典詩詞,當然也不是學生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教師要做的是引導與點撥的工作。「以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要讓學生了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道理。而這「情」均是與詩人的性格、經歷、人生理想、愛國情操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只有理解了詩詞中「物」的內涵,才能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才能真正享受詩詞之美。
更重要的是將詩詞中所表現的愛國精神、高尚的人格、忠貞的操守帶入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3.古典散文,學會關注人生
在紛雜的人生當中,除了鮮花與掌聲,我們還要經歷坎坷、失敗與痛苦。而當代的中學生中,有一些人抗壓能力極差,動不動就覺得生活拋棄了他。如何讓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呢?
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就要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向古人學習,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生活的道路。
例如在學習《蘇武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蘇武在出使匈奴的19年中是如何飲血吞氈、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讓學生將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蘇武進行比較,讓學生懂得,關注人生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三、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語文學科不僅是中學學習中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工具學科。學好語文,尤其是學好傳統文化,不僅能在考試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感悟人生,同時能夠在別人的人生經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樣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儲備,淵博的知識,廣泛的社會閱歷。在講解一篇具體的傳統作品

❸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傳統文化

如,
端午節到來之際,讓學生搜集資料,介紹端午節的來歷,摘選屈原詩歌誦讀,舉行紀念屈原的活動,激發學生積極進取、追求真理、奮發學習的精神;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學習先烈們捨生取義的英雄事跡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動,學生自帶筆墨紙張,為學校或班級、家庭寫一副春聯……這樣可以把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拓展思維自然地融入到傳統節日之中,激發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❹ 語文課該怎樣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如何在語文課上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徐梓教授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教育、傳統文化教育,主編《歷史》《傳統文化》《國學》教材等。在《語文學習》雜志特約作者李節對他的訪談中,徐梓主張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課程,而在組織教學時,應該最大限度地遵循教育學的基本規律,比如一定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近日重讀張志公先生的《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張先生在書中導言中寫道:語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一個非常重要之點,即沒有足夠重視傳統、沒有正確地對待傳統。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在中小學「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課程建設和課程標准修訂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

從古至今,語言文字是割不斷的文化血脈。傳統文化與語文學習的關系最為密切。用滲透的方式在語文課程中增加傳統文化的比重,會不會成為繼承語文教育傳統、改革語文教學內容的契機呢?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需要面對的傳統最悠久、最豐厚。除了語言文化這個根,還有幾千年教育留下的傳統和經驗。

我理解張志公先生說那番話的意思是,語文教育必須要解決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語文獨立設科,一般從1904年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算起,而教材中語體文取代文言文佔主要比重則要遲至1923年《新學制課程標准綱要》刊布以後。在語文教育中談傳統,要面對幾千年的歷史,內涵豐富,話題眾多。一篇訪談,自然不能網羅所有問題。

徐梓教授研究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多年,參與了指導綱要的制訂。在這次對話中,我向徐老師請教的很多問題是至今沒有解決好的老問題。囿於篇幅,有些問題也只能表達觀點、開啟思路,歡迎方家一起討論。

Q=李節
A=徐梓

Q:教育部指導綱要里所說的「傳統文化」
與我們一般所說的「國學」和「讀經」有什麼不同?

A:現在,我們最常用的是三個層次的概念,一是傳統文化,二是國學,三是讀經。在我看來,傳統文化包括經典文本、文化知識和技能技藝三個方面內容,這是一個最寬泛的概念,所指最廣,領導人講話和我國政府發布的文件,往往用的是這個概念,也最為恰當。

很多人認為「國學」的名頭更響,影響更大,寧願使用這個概念。實際上,它更多的只是和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文本所指近似,也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至於讀經的「經」,一般特指儒家經典,或少量其他經典,這樣說來,它又是國學或傳統文化經典文本中的一部分內容。

Q:根據指導綱要的精神,傳統文化教育主要以在各學科滲透的方式進行。我就想到一個問題,過去看到一些書里有不少大學者感慨自己古文念得少,國學功底不夠,建議年輕人多讀古文。要學好經典文本卻不專門開設課程,對改善一代人的傳統文化素養能起多大作用?是否還是隔靴搔癢?

A:我很贊同這一觀點,所以,我主張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課程。只有這樣,才能基於課程和教學的系統性,對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整體擘畫,全局組織,以確保傳統文化教育目的的實現。

而這樣的目的,不可能通過其他學科偶爾地「體現」,或者零星地「滲透」就能完成。所以,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成為所有學生的「正餐」,而不是個別地區、個別學校、部分學生的「點心」。

經典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系,它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維系著這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它顯然是最有價值的知識,是學校應該教學的內容。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包括經典在內的古代典籍,顯然是應該優先考慮的內容。

Q:在目前的社會背景和教育制度下,優先考慮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似乎為改革語文教材帶來新的可能性,比如增加古文的比重,對此您有什麼建議?

A:在現行的課程體系下,在語文課中增加古文的比重,不失為最為可行的做法。

入選語文教材中的古文,首先自然應該是那些歷經千錘百煉、世所公認、最能體現祖國語言美的經典名篇。要避免那種什麼都照顧一點但什麼都不突出的面面俱到,不要有太多附加的功能,要以語言的優雅、精緻為最高原則。

此外,也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經典的學習上,我認為在小學階段,以學習唐詩、宋詞、元曲以及古代蒙書如《聲律啟蒙》《幼學瓊林》《千字文》之類為主;初中階段,可以選學「四書」和百家諸子;到高中階段,再選讀「五經」和歷代文集。

Q: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A:在組織教學時,我認為應該最大限度地遵循教育學的基本規律,比如一定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古人讀書特別注意循序漸進。

《三字經》中就有「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這樣的說法。清朝初年的施璜曾說,「五經」以「四書」為階梯,「四書」以《近思錄》為階梯,《近思錄》以「小學」為階梯。沒有精熟「小學」,就不可以讀《近思錄》;沒有精熟《近思錄》,就不可以讀「四書」;沒有精熟「四書」,就不可以讀「五經」。

在現代,學習的條件和內容都和傳統社會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們的教學,沒有必要再按照《三字經》和施璜所說的順序進行。但是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任何教育中都是有效的。我們應當保持耐心,等待蛹繭化蝶的那一刻,不宜過早讓年紀尚小的學生單純背誦狹義的儒家經典,不要對童年過早、過度地開發。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兒童「樂嬉遊而憚拘檢」的特點,注意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保護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以游戲來代替督責。

Q:傳統文化教育、加大古文在教材中的比重與語文學習三者是什麼關系?

A:傳統文化教育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恰好是跟語文教育相關的,這就是要掌握優雅、精緻的祖國語言。這也是學習語文的主要目標。

一句話怎樣才叫精彩?我認為是語言的優雅和精緻,表述有個性、有節奏、有氣勢,氣韻生動。在我看來,好文章就是把優雅精緻的祖國語言,鑲嵌到獨特的、有節奏的句子當中。要做到這樣,就要到古文中去感受、體味和把玩。

我自己讀古文的經歷,也可以印證這個觀點。我在中小學的時候,因為正值「文革」,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後來到華中師范大學,跟隨中國歷史文獻學會會長張舜徽先生讀碩士。張先生要求我們最多的就是要把文章寫好。要寫好文章,就要多花時間背誦古文,而且是長篇古文。

他常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認為背誦賈誼的《治安策》、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王安石的《上神宗皇帝萬言書》等長篇古文可以養氣,可以感受到漢語的氣勢和氣韻;背多了,就可以駕輕就熟地駕馭漢語,寫一手漂亮的好文章。

碩士階段,我聽從老師的告誡,每天早上,別人在背外語的時候,我就背《古文觀止》《六朝文絜》《論語》和《孟子》。誦讀的時間長了,受益極大。以前寫文章只是注重技巧,寫些無病呻吟、面目可憎的東西。而這三年的誦讀,使我面貌一新,寫文章甚至講話的節奏感明快,氣勢、氣韻充足。

Q:張志公先生曾經總結道,我國古代教育的一個傳統是把語文教育與道德知識教育結合起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是不是可以包含語文和道德兩個方面的教育目標?

A:現在學科的劃分使每門學科的功能變得頗為單一。我始終認為,語文學科不要兼顧太多別的功能,擔負太多,自己的功能就會被削弱。

當然,無論哪一個科目,都要體現出教育的宗旨和追求,體現出赫爾巴特所謂的「教育性教育」,也就是使人「高尚而不是變壞」的教學,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我很反對語文教育中過多過重的道德教育因素的注入,語文教學不應該變成道德之學。

語文首先是讓孩子們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祖國語言的優雅和精緻,並且對這種語言產生興趣,直到能夠靈活應用這種語言。現在語文教育搞不好,我個人認為原因之一就是人們賦予了它太多的功能,讓它承載太多的任務。現在社會上有什麼問題,人們往往把板子都打在語文教育的身上,這不是語文教育能夠承載得了的。說白了,語文教育的目的主要就是讓學生有效地掌握、自如地運用祖國語言。

Q:語文課雖然不以道德完善為目標,但是語文形式和內容一體兩面的特點,使語文教育的目標不像數學、物理等學科那樣純粹。在選材的時候,除了要考慮文本的工具性、文學性,還要考慮其思想內容方面的價值。中華傳統文化中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儒家讀書講究「修身為本」,這一思想對於我們選取古文做語文教材有哪些啟發?您有什麼建議?

A:很多人希望把傳統的優質資源拿到當代,用以治療當今社會的亂象,解決現代社會道德缺失的問題,我認為這個目的註定是要落空的。

中國古代文獻中有很厚重的倫理色彩和道德說教,讀這些文本的時候,對一個人的心性和道德有所影響是必然的。我經常講一個故事:明代有一個新考中進士的人,去見當時的大學者章懋。因為剛考中進士,這個人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他問章懋:我已經考中進士了,該讀什麼書呢?章懋說:你回去可以讀讀「小學」。進士雖然心裡很不服氣,認為自己都是進士了,還讀什麼「小學」呢?但回家之後,他還是按照章懋的指教,讀了三個月的「小學」,而且越讀越有味。三個月後,他又去見章懋。章懋在院子里看到他,就問:你是不是讀了「小學」?進士大惑不解,問:你怎麼知道?章懋說:我看你走路的樣子跟上次很不一樣。

這個事例說明,閱讀古典文本對於改變一個人氣質是有好處的。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很多,只談道德一個方面,有狹隘化的傾向。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優化我們的素質,提高我們的素養,使我們成為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中國人,使我們從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中國人,變成自覺的、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這更重要。

Q: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文化中有精華有糟粕。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A:「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很長一段時期主流意識形態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坦率地講,我很不贊同這種說法和做法。

首先,我反對把傳統文化簡單地分為精華和糟粕。在你眼中是精華的,在我眼中可能是糟粕;今天認為是精華的,明天思想觀念變化了,就可能被認為是糟粕。法國之喜,英國之悲;今日之是,明日為非。精華和糟粕是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有很強的主觀性,關鍵是從什麼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如果都根據一己之好惡,對傳統文化任意去取,長此以往,那麼我們就沒有傳統可傳、沒有經典可讀了。其次,所謂的精華和糟粕是水乳交融的,它們不過是一個銅板的兩個面,二者相須為用,相資相濟,相輔相成,就像一輛車的兩個輪子一樣。如果把古代文化中的糟粕去除了,留下的將不是精華,而是精華的危如累卵和朝不保夕。

所以,即便傳統文化能夠分辨出精華和糟粕,那我們應有的態度,也應該先「取其精華,存其糟粕」,然後倡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希望通過這番作為,為孩子們製造一個純凈的學習環境。實際上,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最弱不禁風。只是讓學生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就不能培養學生分辨善惡、美醜、真假、是非的能力,批判性地閱讀、獨立地思考、自覺運用理性的習慣就無從養成。

所以,真正的危險不是我們的孩子接觸了所謂的糟粕,而是在人為虛構的「精華」中,喪失了基本的辨別能力。所以,我反對所謂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傳統文化,堅持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才是應有的態度和原則。

Q:古代由蒙學教育承擔的識字寫字、認識聲律、屬對寫作等任務,基本上是要在今天的語文課上完成。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教育可以借鑒的傳統經驗豐富而復雜。除了選什麼文本之外,還有方法。古代的方法和經驗,怎樣與現代語文教育相融合?我們該注意哪些問題?

A:的確,語文教育可以借鑒的傳統啟蒙教育的經驗非常豐富。傳統啟蒙教育之所以有效,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全社會高度重視啟蒙教育,很多著名的學者如宋代的呂祖謙、呂本中、陳淳、王令、胡寅、方逢辰、真德秀、王應麟等人,元代的許衡、程端禮、胡一桂等人,明朝的呂坤、王守仁、方孝孺、陳繼儒、袁黃等人,清代的陸世儀、張履祥、張伯行、陳宏謀、賀瑞麟、王筠等人,民國時期的章太炎等人,都參與了啟蒙教材的編寫。

又如,在蒙學教材的編纂上,不斷總結前人的智慧和經驗,形成了許多現今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編纂特色,如注重蒙學教材內容的穩定性與時代性,蒙學教材類型的多樣性和內容的豐富性,蒙學教材語言的簡潔性和趣味性等。

另外一個原因是,傳統啟蒙教育教育教學方式有效,這其中包括教育的原則:以豫為先、及時施教,德教為主、蒙以養正,教之以事、培養習慣,寬嚴有節、寬猛相濟,多說恭敬、少說防禁等內容;包括教學的原則:識字為先、目標單一,量資循序、少授專精,誦讀為主、適當講解等;包括具體的教學方法:學習禮儀與習慣養成、講說故事與日長月化、認字仿寫與識字教育、誦讀為主與記憶教育、作詩作對與寫作教育、歌謠舞蹈與游戲放鬆等內容。

傳統啟蒙教育的這些原則和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完全可以用於現今的語文教育。但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古代的啟蒙教育,一般只有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只有一個教師承擔,承載著多樣化的功能;而現今的語文教育,則是眾多門課中的一種,它承載的功能相對單一。所以,現今的語文教育和傳統的啟蒙教育比起來,它更應該突出語文性,這就是對優雅、精緻祖國語言的掌握並靈活應用。

Q:古人重視蒙師,認為「蒙師教授幼學,其督責之勞,耳無停聽,目無停視,唇焦舌敝,其苦甚於經師數倍。非品端學優,而又勤且嚴者,不克勝任」(唐翼修《父師善誘法》),
「蒙師失則後世難為功,蒙師得則後世易為力」(崔學古《幼訓》)。古代對蒙師作用和價值的認識,對於我們今天小學語文老師的培養有哪些值得借鑒之處?

A:古人把啟蒙教育和讀經教育的界限分得很清楚,將它們分屬於大學和小學的范疇。從事啟蒙教育的老師被稱為「蒙師」,教授儒家經典的老師則被稱之為「經師」。所以,「蒙師」是相對於「經師」而言的,而語文教師則是現今眾多科目教師中的一種。「蒙師」相對於「經師」,突出的是它的階段性、基礎性,語文教師相對於其他科目的教師,則突出的是它的專門性、功能性。

小學語文老師和蒙師處於同一層次。在工作的辛苦、重要性方面並無二致。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啟蒙教育都被看成一個人終身事業的根本,被看作一個人一生乃至一個家族成敗之所系。正如沈鯉在《義學約》中所說:「子弟讀書,有成有廢,乃關系門戶盛衰,一家禍福。為師者,成就得一個好人,便即是許大陰功,若耽誤人家子弟,亦大傷天理,與尋常虧欠者不同。」啟蒙教育既是大事,也是難事。而從事啟蒙教育的蒙師,也遠不是人們通常想像的那麼簡單。這也就是崔學古在《幼訓》中所說的:「為師難,為蒙師更難」。

對小學教師資質的要求,表述雖然不同,但精神實質幾乎完全一致。比如,古代對蒙師的要求:

首先,必須是學生行事的榜樣,視聽言動的模範;

其次,要有一定的學識,或者看他是否有從教經歷,或者看他在科舉的道路上,取得了怎樣的成績,獲得了什麼功名;

再次,還要求有對自己工作的忠誠,對東家的負責,對他人子弟前途的重視,用古代的話來說,就是盡心,用現代術語來表述,也就是敬業;

最後,歷史上那些最能做育人才的蒙師,也是那些能針對學生的實情、因材施教、教育方法使用得當、訓導有方的蒙師,這也就是善教。這些古代對蒙師的要求,對現今的小學語文老師依然有效。

❺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根據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中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❻ 在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中,如何將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融入傳統文化中的

傳統文化如何融入語文教學中?學校是文化再生產的重要機構,語文教材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所以我們有責任將傳統文化的精華融進語文教材,在現代教育中賦予其新的價值,讓語文教材真正能起到塑造中國人的心理結構和行為方式的作用。

語文課本中小學國學經典教材的編寫要遵循少年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到深。小學階段可以從《三字經》、《弟子規》誦讀開始,逐漸加深。在注重科學性、系統性的前提下,著力在趣味性、可讀性上下功夫。

力圖通過講說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營造想像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愛學、樂學,從而將他們引領進入到教育的過程之中。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中,整套教材要整合專家學者的反復論證,構成一個嚴整的、系統的國學經典學習體系,有助於華夏青少年兒童在基礎教育學習過程中,逐步把握中國傳統經典的精華所在,系統地了解國學經典中的核心內容。

❼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正所謂「文以載道」,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為了進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筆者一直致力於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給學生搭建一個走進傳統文化的平台,並採用「設挖品建」的方法,來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1、設文化課堂情境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為目標,而是一種隱性的德育,即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讓學生穿越時空與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內涵、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能力,進而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常說的「知書達禮」和「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指傳統文化的這種隱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葯進一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為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或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巧妙融合,渲染氣氛;或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或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國十大旅遊勝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里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盪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

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於「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們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的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讓學生在蘇軾的詩和老舍的文中體會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濟南冬天的溫情脈脈。 2、挖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著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的學生認識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所折服;有的學生認識了李清照,懂得了一個女詞人一樣可以擁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學生讀懂了李商隱,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同時,我們還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級下冊當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黃河頌》和《三峽》中的旖旎風光,還在《春酒》、《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中領略到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更是致力於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從課文字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內涵;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內涵;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從學生的質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從「分歧」這個情節切入,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進行選擇,從而深化學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倫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濃濃親情中寄寓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細致而系統

的認識,從而潛移默化地優化了學生的價值取向。 3、品傳統文化意蘊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著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著眼於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作個性化地解讀和品味。
古人說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現代教育家們也都提倡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我覺得所謂的語文味,最主要的就是從語言文字生發出來的人文色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形象的比喻來表達綿綿無期的「愁緒」;「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用富於情感的雙關語來描寫若有若無的「春情」;「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用歷史典故巧妙表達人生志向„„透過語言文字,我們體會到祖國語言的精妙博大,領略到字里行間產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者,我也認同朱熹提出的「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個性化閱讀,例如,我在教授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時,讓學生找出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三個關鍵詞,提示他們分別是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的,從而抓住關鍵詞「牛」、「找樂子」、「賤賣」,讓學生去思考誰「牛」,誰找誰「樂子」,怎麼「賤賣」,進而將奇人泥人張與海張五之間的較量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們的面前,讓學生們了解到天津衛這些民間藝人們的錚錚骨氣。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鼓勵學生從情感和藝術形象中去加以品味。語文教材中出現了非常豐富的藝術形象,在他們的身上可以窺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引導學生們去發現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的《花木蘭》一文時,可以順著課文的脈絡,深入挖掘花木蘭身上的傳統美德,例如她身上屬於巾幗英雄的英勇無畏的膽識,屬於嬌俏女兒的「對鏡貼花黃」的女兒心性,屬於華夏兒女的「孝心」等。

❽ 如何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站在時代的講台,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詩文,體悟文化意蘊,增強民族精神積淀
1.誦讀積累。
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也是語文學習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誦讀的方式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經典可積累的內容很多,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求初中學生主要背誦中華傳統文化校本教材《國學經典誦讀》,其中包括:《弟子規》《三字經》《中華傳統美德格言》《經典古文名句》《中國名言實錄》等。每天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大聲地朗讀,讓朗朗的讀書聲充滿校園。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復朗讀,以至熟讀成誦,牢記在心。這個誦讀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是博聞強記、增強記憶力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熏陶的過程。
2.情境解讀。
傳統文化是厚重的,時代的變遷使有些詩詞句的內涵顯得深奧,學生不易接受,針對此種情況,我利用課前三分鍾讓學生講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鑿壁借光」「程門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讀《三字經》,利用自讀課為學生講解《笠翁對韻》中歷史典故,趣聞故事,如「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紫蓋黃旗,天象預占江左地;青袍白馬,童謠終應壽陽兒。」「金屋閑來,賦乞茂林題柱筆;玉樓成後,記須昌谷負囊詞。」……他們聽了故事,了解了歷史,體味了詩詞的蘊意,大大提高了誦讀興趣,增加了文化底蘊。
3.趣味訓練。
訓練是語言學習的手段,也是文化傳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訓練內容,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妙。針對學生寫錯別字的現象,利用綜合性學習活動組織學生尋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漢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了解了漢字的發展過程,講述了關於漢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楊修巧解字》《歐陽修追字》《多寫一撇打了敗仗》《神奇的「打」字》《「馬虎」的由來》等,同時透過漢字還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學生感覺漢字很神奇,引起了極大的興趣,寫字不再隨隨便便,而是用心寫字,錯字逐漸在減少。學生在活躍有趣的氣氛中領略了中國文化,掌握了字詞。為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運用一些有趣味的訓練內容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使學生了解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語言訓練的趣味性以及詩與詞之間的區別。如:讀一讀山海關外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些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一字多音,漢語的停頓以及語序等都能使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4.節日熏陶。
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中秋節、重陽節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是引導學生誦讀程顥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詩篇。將節日融入中華經典誦讀的內容,都將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建設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通過出板報,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形式進行交流。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傳統文化素養,而且使學生積累了寶貴的寫作素材,提高了語文學習水平,一箭雙雕。
二、親近古詩文,營造文化氛圍,領略民族文化風采
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歷來是一個人文化水準的最外在、最鮮明的標識。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魅力。
1.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1)空間情景: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詩,一句名言,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
(2)導語情景: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 在教學《傷仲永》時,用漢樂府《長歌行》的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為導入語,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方仲永因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而「泯然眾人」的結局,自然地導入新課,使學生茅塞頓開。
(3)音樂情景: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語言有利於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樂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慘氣氛顯現而出,易於學生理解文章內涵。
2.挖掘古詩文教材文化內涵。
古詩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1) 在古詩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中寫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人點名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並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王昌齡的《出塞》等都抒寫出了詩人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後做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王維的《雜詩》等作者表現自己對家鄉強烈的熱愛和思戀之情。孟郊的《遊子吟》,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親人的關愛之情溢於言表,使人感動至極。高適的《別董大》、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他們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2)在文言文教學中蘊涵並體現中國傳統文化。
第一,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學藝術。教師在講授優秀文言文篇章過程中要著重它的藝術造詣的講解,鼓勵學生從古代文學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優秀的藝術創造力,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學藝術素養,達到古為今用的藝術教育目標,真正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最直接的現實意義,使之大放異彩。比如:酈道元《三峽》描繪自然之美,范仲淹《岳陽樓記》抒寫情懷之美,柳宗元《小石潭記》的意境美,《論語》論述哲理美等。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須有上乘的思想內容,缺乏靈魂的文章不會成為優秀的篇章。因此,我們弘揚傳統優秀文學藝術還要注重文章思想內容的學習,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作者的思想內容對我們有什麼現實意義,我們寫文章怎樣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如在學習《送東陽馬生序》教師可順便將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和過去學生的處境作比較,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從而使他們明白讀書必須勤奮、吃苦,方能成才的道理。再者,我們還要注重從文章的寫法、結構、修辭等等來弘揚傳統優秀文學藝術,只有多方面的弘揚才能真正做到弘揚傳統優秀文學藝術,否則的話,只能是觸之皮毛。
第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讓學生深刻體會並繼承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良道德傳統,從而實現文言文教學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標。比如:七年級語文教材中《<論語>十則》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指導我們對朋友要以誠相待。教學中,可用先賢的言論來教育學生養成誠信的美德。在《陳太丘與友期》中,又從反面教育學生與人交往「應守信重禮」,否則將會被七歲頑童所不齒。像這些簡短的故事,語言質朴,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教師不須一言說教,學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學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愛憎分明的情感熏陶中,學生能夠自然感知著是非曲直,接受著誠信美德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走進古詩文,加強文化實踐,弘揚民族文化精髓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尋根,探得寶藏。我們要建立起開放式的語文教學理念,努力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把書本學習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不僅是文化知識的消費者,而且是文化知識的發現者,要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素質。在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的過程中,讓學生在理解其含義的基礎上付諸行動,實施了「孝」的活動,布置了愛心家庭作業。開展了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問候,送上一首兒歌,送上一杯熱茶)「三做」(做一回家長,做一次家務,做一件好事)活動,從日記和家長的反饋中了解到他們的行動。 「良言一句三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禮儀之邦——中國,我們有禮,更應該守禮。因此,我們還對學生進行了「禮」的教育活動。教育學生從小學做有禮貌的人。待人有禮,處事有禮,接物有禮。讓中國民族的傳統禮儀發揚光大,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傳統美德。
我們掬古典之泉,濯蒙塵之心,我們在愉悅中學會孝敬,學會關愛,學會誠信,學會思考,學會勤奮,學會優美,學會深刻…… 語文讓我們快樂,語文讓我們聰明,語文讓我們美麗,語文讓我們高尚,語文讓我們有了內涵,語文讓我們體現出了人的意義、人的價值、人的尊嚴!
當前,我們的語文課程尤其需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強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創造和發展。作為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地應當擔起這一份神聖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層次、有系統、有廣度、有深度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內化在學生的精神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綻放著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上如何體現出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4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25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7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7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2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3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7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2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3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6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7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1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4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69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