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開學第一課如何上
教學過程:
教師自我介紹。
1、靜聽上課鈴聲,養成良好預備習慣(教師提前1分鍾,面帶微笑走上講台。)
師:親愛的小朋友們,再過一分鍾,我們就會聽到上課鈴聲了,讓我們靜靜地等待吧。(孩子們靜靜地傾聽。)
鈴聲響過,師:這就是上課鈴聲,多響亮呀,它告訴我們:上課啦,上課啦,小朋友們坐好啦!身子快挺直,小手快放好,眼睛看前方,小嘴不吵鬧。(教師示範,表揚做得好的孩子)
師:小朋友們可真會聰明,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坐得多端正,聽得多專心,對啦,鈴聲響起來,我們的心兒靜下來,笑容露出來,快樂的學習開始。
2、通過識字、復習漢語拼音,進行教師的自我介紹。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我是你們的班主任,也是你們的語文老師。(故作神秘)想不想知道我叫什麼名字?我的名字里有三個字,我把它寫在黑板上。(一筆一劃寫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這就是漢字,讀什麼呢?不認識?沒關系,我只要給它註上拼音,你們就知道讀什麼啦!(在名字上註上拼音)請幾個小朋友讀一讀。
小朋友的拼音學得不錯呀!知道老師名字的小朋友舉手,都知道啦?真了不起!不過在我們中國,為了表示對長輩的尊重,我們不能直接喊長輩的名字,老師也是你們的這個長輩,你們平時應該怎麼和我打招呼呢?(邵老師好!)真是個懂禮貌的好孩子!(師生互相打招呼,例如:展鵬鵬,你好!邵老師好!)
3、教師展示自己的特長,給學生留下好的印象。
師:邵老師和小朋友們一樣,平時也有很多愛好呢,請小朋友來猜猜看,老師喜歡什麼?(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點,畫一些簡單的符號。例如書(愛看書,說說自己看書的故事)音符(喜歡音樂)畫筆(愛好畫畫)漂亮的字(愛好書法)。
表達對孩子的喜愛,最後畫兩個小朋友的簡筆畫。
師:我還喜歡什麼呢?對啦,邵老師最喜歡小朋友們!小朋友們,願意和邵老師交朋友嗎?呀,我真是太高興啦,我多了那麼多的朋友啦!那你們願意跟著邵老師學本領嗎?好的,朋友們,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努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自己變得更棒!
二、熟悉校園,班級,激起學生成為小學生的自豪感。
1、歌曲引線,讓學生體驗成為一名小學生的自豪。
師:現在,讓我們來聽一首歌,會唱的小朋友可以跟著唱。小朋友們的歌聲里充滿了快樂,你們為什麼會這么高興呢?是呀,我們現在已經從幼兒園畢業了,上小學啦,我們有一個新的稱呼,叫--小學生。開心嗎?
老師祝賀你們!(很莊重很認真地)成為一名小學生,就會學到更多的知識,會寫字,會看書,會許多許多本領,多了不起!誰來神氣地說說這句話:我是小學生!(你來說,多自信的小學生!我真喜歡這位小學生!)一起說說。
2、知道學校名稱、班級名稱以及所在位置。
師:小朋友,我們的學校叫什麼名字呀?(出示學校圖片,教師講解:位置,功能)我們是幾年級幾班呢?我們的教室在哪兒?
3、填寫表格(拼音)。
學校:
姓名:
班級:
教室所在位置:
我的老師:
(請幾名小朋友上來讀讀自己填寫的內容)
三、上下課基本規則訓練。
1、學習《上下課》兒歌。
上課下課歌
上課鈴響,快進課堂。下課鈴響,不慌不忙。
坐姿端正,專心聽講。做好准備,再出課堂。
積極動腦,發言響亮。走路輕輕,入廁及時。
自覺做好,人人誇獎。游戲文明,爭做榜樣。
師: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上下課應該怎麼做呢?我們來學習一首兒歌。
2、解讀兒歌要求,細化上下課的規范。(注意時間安排,來不及可留待下節課再進行,切忌匆忙,每個規范要訓練到位,在進行下個規范的訓練)
下課鈴響,及時上廁所,課間不在走廊里追逐打鬧,做好下節課的准備工作,書本文具擺在什麼位置,上課怎麼站立和老師打招呼,舉手發言姿勢、下課和老師再見等方面的要求。
四、總結。
師:小結:小朋友們,我們是小學生啦,我們的學校又大又漂亮,有美麗的花壇,干凈的操場,寬敞的教室,還有可親的`老師,可愛的小朋友,喜歡我們這個大家庭嗎?
其他要注意訓練的要點(可選用,時間允許的話,可加入第一課時)。
一、小朋友簡單自我介紹(讓孩子們互相認識,知道這是一個受歡迎的新集體。)。
二、知道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才能保護視力,初步學會正確的讀寫姿勢,初步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進口語文課本進行訓練(讀書看書姿勢,握筆姿勢,坐姿,站姿)。
三、繼續進行坐姿訓練、聽課發言常規訓練、課前准備和下課時的常規訓練。
四、參觀校園,進行路隊訓練。
Ⅱ 如何上好小學一年級語文課
一、營造氛圍,讓學生在參與中發展
參與是學生智力與能力發展的關鍵。教師必須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活學生的熱情,促使其主動參與。
要營造和諧的氛圍,教師必須具有嶄新的學生觀,相信學生是具有巨大潛能的生命體。不要越俎代皰,細嚼慢喂,將本來可以富有情趣的識字教學,變得機械枯燥、索然無味。
要營造和諧的氛圍,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識字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這樣的開放性環節:讓學生說出自己從哪兒已經學會了什麼字;用什麼辦法記住哪個字。學生自選生字匯報,學習的自主權大了,利於學生自我表現,讓每個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成功。
要營造和諧的氛圍,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幽默,富有情趣,富於激勵。教學中,我們允許學生識記字形方法的多樣性,不輕易否定學生。學生在教師寬容的評價中,變得有信心、有創見。
二、引導發現,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能力
新大綱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隨著學生經驗的積累,我們也就逐步簡化識記生字的過程,增加學生獨立識字的機會,發揮其主體性,引導他們自己想辦法,發現行之有效的識記方法,獨立掌握生字,並在實踐中不斷運用,形成識字能力。
漢字的字形雖然繁簡難易不同,但是識記字形還是有一定的規律、方法。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識字經驗,我們也就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形。學生看到生字,就會調用已有的信息,將生字與熟字聯系起來,進行比較記憶了。於是,學生驚喜地發現:原來語文中的記字形,可以利用熟字加加減減。此時,我們引導學生總結出自己發現的識字方法,學生也就非常自然地說出功法」「減法」「換法」。至於有的獨體字,則引導學生說出「筆順法」,稍難的字則是幾種方法的「合法」。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發現的識記字形的方法,對照生字,進行檢驗。學生運用自己發現的識記方法,記起生字來,簡單有效,學習生字也可以變得輕松自如,學生情緒高漲。
這樣,學生在識記字形的實踐中,在老師的引導下,發現、總結出了記憶字形的方法,經歷了艱辛的腦力創新過程,品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識字的主人。他們會在以後的實踐中,不依賴於任何幫助,自己選擇合適的方法,主動運用,持之以恆,不斷訓練,逐步形成能力。
三、打破常規,讓學生在識字中享受快樂
實踐中積累的識字經驗,成為學生識生字的基礎。漢字造字的規律性,為放手讓學生嘗試識生率提供了可行性。教學中,我們常常啟發學生:「假如讓你造這個字,你會怎麼造呢?」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動腦,不僅掌握了生字,更重要的是在主動參與、體驗識字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
我們還利用歸類識字中認識同族字的特點,嘗試著打破常規,讓學生根據詞語,運用規律,自己研究歸納出生字。如教第三冊的「識字8」時,我們首先教給學生基本字「包」,讓學生掌握音、形、義。再讓學生找出帶有「包」的熟字「跑」,作為例字引導學生發現:「跑」是用兩部分合起來表示的,「足」與字的意思有關,「包」與讀音差不多。接著出示新詞:花()、水()、火()、吃()。學生藉助聲旁「包」宇,利用形旁表義的特點,自己試著創造出這幾個生字。然後,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所創造的字,並說出理由,又在班上交流。這樣的設計,打破了歸類識字課的一般做法,引導學生發現形聲字的規律,運用規律識字,把學生當作探求知識的主人。這樣的教學活動,其意義已超過了識字教學本身,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四、指導編謎,讓學生輕松記住字形
低年級學生對謎語有濃厚的興趣。為了能讓識字教學變得活潑有趣,我們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將謎語與學生的識記生字聯系起來。除了編謎讓學生猜字外,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抓住某些漢字的字形特點,進行聯想,學著編謎語。教學「閃」字時,先引導學生把字拆分成「人」「門」,在老師的動作暗示下,學生心領神會,編出了謎語「人很快進了門」,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還懂了字義呢。又如「獸」字是小學階段學生容易寫錯的一個字。教學中,先讓學生把字分解成四部分,再引導學生聯想到野獸的特點,學生編成了謎語「頭上兩只角,整日田裡跑,張著一大口,兇猛又可怕」。學生學著編謎語,一定會認真分析字形,抓住特點。這樣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在輕松的氣氛中,難點已化解。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引導創境,讓學生巧妙記住宇形
有些生字字形復雜,或某些部件與熟字相近,低年級學生往往張冠李戴。教學中,我們找出各部件的聯系,或抓住容易錯的地方,引導學生創設特定的語境,進行聯想,讓他們在形象風趣的語言中,巧妙地記住字形,強化了識字效果。如「柳」字,一直到高年級都有學生把右邊的撇忘掉,我們在教學中就抓這一重要筆畫,引導學生想像著微風吹來了,柳枝是什麼樣子呢?有的柳枝細些,微風中輕輕地飄了起來;有的柳枝粗些,微風中還是那樣直直的。形象的語言,使學生再也不會將那「微風中飄起的柳枝」給忘了。
引導學生創設特定的語境,將特別的字形與形象的情境聯系起來。學生以後運用這個生字時,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相應的情景,想起那形象的提示語言,一定不會把字寫錯了。
實踐證明,一年級識字教學中,靈活地融合上述幾點的做法,學生能主動參與,成為識字的主人,提高了識字的能力,實現了自身的發展。
Ⅲ 小學生在課下如何進行自主互助學習
談 自 主 學 習 能 力 的 培 養 傳統的教學片面強調教師怎樣教,把重點放在教「懂」、教「會」上,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採用「滿堂灌」、「填鴨式」、「題海戰術」等教學方法。這樣的課堂教學往往不能給全體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不利於學生主體意識以及學習能力的形成。而「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則正好彌補其中的不足這之處,它通過創設真實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通過有價值的提問(主要指學生的質疑),啟發學生思考,自主領悟新知;通過指導多種訓練,促使學生動起來。 一、「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課堂教學模式特點 「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課堂教學模式,其顯著特點是:樹立「三主意識」,培養「三自能力」。 1、「三主意識」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小學階段各年級學生由於年齡、情感、意志、興趣和能力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課堂教學實施「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目標不能一刀切,應該有不同的階段要求。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學習的依賴性強,中高年級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的不斷積累,學習自主性有了發展,依賴性逐漸減弱,初步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具體施教時要視年級的不同,處理好「主導」和「主體」的主從關系。盡管學生學習有有依賴性,但絕不能包辦代替,要盡可能讓他們自主學習,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和發展,為以後的獨立學習作好鋪墊。同時,「主導」和「主體」又要具體落實到訓練這條「主線」上,離開這條主線,「主導」和「主體」作用的發揮就會偏離教學目標。因此,每節課都要求教師依據大綱、教材以及學生實際來確定課時訓練目標,重視訓練設計、訓練時間,有效地增強訓練效果。 2、「三自能力」即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通過讀書,自己能提出問題或疑問,自己能分析問題,自己能解決問題。在「學」中「習」,在「學」中「悟」;在「習」中「學」,在「習」中「悟」;在「悟」中「學」,在「悟」中「學」,在「悟」中「習」。「學」要深思,「習」要三思,「悟」要反思。 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基本策略 1、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 動力是內驅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激勵的力量。情感具有一種內驅力,積極的情感能調動學生的激情。小學生天真、單純、幼稚、自尊心強,容易受到傷害。特別是差生,總擔心自己問得太簡單或是問錯了被同學、老師取笑。因此,課堂上教師必須創設一種互相尊重、理解、寬容和諧的學習氣氛,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親切的微笑,和藹可親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要善於使用鼓勵性語言,善於發現閃光點,對於學生的提問,只要有一點可取之處,就應該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如教學《太陽》一課時,一個平時默默無語的學生居然破天荒地舉起了手,想知道太陽有哪些特點。於是我就熱情洋溢地給予表揚,並請同學幫助她解答。見自己提出的問題能被老師首肯,表揚,學生心理上得到極大的滿足,自信的風帆高高揚起,從此提問的熱情也更高了。 2、創設自主學習的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識的注入者。」要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教學創設讓學生充分發展的機會和空間。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上。 因此,首先要有活的教學內容。要從對教科書權威的迷信中真正解放出來,教科書只是落實大綱要求的一種載體。因此對現有教材內容的適度補充、調整、重新組合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這樣才能使教學真正有活的內容,使知識與創新、認知與實踐同步發展。 其次要有活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過程不應該是以教案為劇本、以教師為導演兼主演、以少數學生為配角、以多數學生為群眾演員的課堂劇演出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動態的創造過程。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積極地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地向教師質疑,質疑問難是一種創新精神的反映,是學生思維參與的標志。學生能提出一些問題,有的可能有價值,有的可能很離奇,甚至可笑,但學生敢於提出,說明他們是積極參與思維的。如教學《鳥的天堂》引導學生領悟「天堂」動景前,我先用多媒體播放眾鳥紛飛,百鳥爭鳴的錄像,並要求學生認真看,注意聽,想想有什麼問題想問的。當學生認真欣賞完錄像後,我趁機引導:多麼熱鬧的畫面啊!此時此刻,大家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嗎?這樣,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話匣子就打開了,提出了一個個問題:為什麼大榕樹上會有那麼多的鳥?為什麼我們的掌聲嚇走了畫眉鳥,而它又那麼興奮,還站在樹上唱歌?那隻畫眉要把歌唱給誰聽?唱的是什麼內容?等等。 再者要有活的教學評價。評價的主導關系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在這個基礎上積極倡導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使學生間能相互啟發幫助,實現共同進步。 3、提供自主學習的形式 學習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過程。布魯納說:「學習不是把學生當作圖書館,而是培養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參與學習是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參與探索新知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秘,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所在就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參與的內涵是豐富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大膽放手,更多地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讓他們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參與觀察、思考、討論、實驗,做到五個讓:特徵讓學生觀察,規律讓學生發現,思路讓學生探索,方法讓學生推導,難點讓學生突破。真正讓學生參與每節課的學習全過程,參與形式多樣化,如:在教學《游園不值》一文時我就充分運用多種參與方式:首先理解詩句可用查字典、聯系生活實際、大膽猜想、字字揣摩的方式;然後在理解整首詩時,採用言語描述,生動講演的方式;在理解意境時,則採用動手作畫的方式:一幅是一位老先生站在柴門前,眼露掃興的神色,正在輕輕地敲打那柴門;另一幅則突出了一枝伸出牆頭的紅杏以及高高的圍牆,這時的詩人欣喜萬分。由於,在「動口動腦」的基礎上強調了「動手作畫」,把古詩的高遠意境變換成具體的字畫,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想像力。也由於變換了參與方式,就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自然也就容易把握作者由失望到驚喜的情感變化,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如在《草船借箭》一文教學時,我為了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巧妙之處,更充分地感受人物形象,就可採用變換角色的辦法使學生體驗到成功,從而激發主動參與的動力因素。我是這樣引發學生的:「諸葛亮能夠借箭成功,把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成可能,這值得好好總結一下。如果你是諸葛亮,你向大家介紹借箭成功的原因;如果你是曹操,你跟大家談談為何會上當受騙?並鼓勵學生敢於扮演二個不同的角色,敢於發表對此事不同的看法。由此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能力的舞台。因為這樣的設計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故而利於學生的發揮,容易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鍛煉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提供知識延伸的機會 學生在課堂上和課本中所學到的知識是十分有限的,教師應引導學生由課文延伸到博大的知識領域里,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這樣學生求知的慾望就更加強烈了,於是也就更樂學、樂問了。如教學《太陽》,當學到太陽的三大特點遠、大、熱時,一個學生就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太陽的溫度為什麼那麼高?我就引導學生課後自己去查閱有關資料。到了第二節課,他們競相上講台把從《少兒網路全書》、《十萬個為什麼》等書中查閱到的有關資料,跟同學們做了生動、有趣、全面的交流。這樣的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的求知慾得到了滿足,同時也讓學生獲得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知識。
Ⅳ 一年級語文教學怎麼教
一年級語文的主要任務是拼音和識字教學。由於受一年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規律的限制,要想把這些教學任務很好的完成,面對的困難不少,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轉變模式,激活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通常採用傳統的上課方式,向學生灌輸課本上的固有知識,或者採用傳統的講授方式,老師講,學生聽,不會創新思考,不能針對自己聽到的知識做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們當前注重激活課堂。所謂「活」,就是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富有可創力和多變性。
如在引導學生認識田字格,指導書寫「一」時,教師就可以轉變模式。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對學生說:「小朋友,我們已經知道了四線三格是拼音的家,那生字的家在哪兒呢?(出示田字格)這就是生字的家。」緊接著再引導學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橫中線、豎中線、小格。最後用兒歌進行總結,幫助學生記憶。「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來幫。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橫中線、豎中線,各個方位記心間。」這樣就能在轉變教學模式的情況下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二、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採取有個性的教學策略
1、隨時隨地,採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吸引學生注意力組織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興趣了,他們的注意力才會集中,教師的教學才會有效。一年級的學生剛剛踏入校園進行正規化的學習,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要使教學有效,一方面,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努力尋找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切入點。
比如,我們可以做一些小獎品,比如小紅旗、小紅花等獎給表現好、守紀律的學生,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要先制訂規矩,賞罰要分明,做好前半節課與後半節課的銜接,不要把教學內容安排得過多,以免學生不僅沒學到你意想中的知識,還使他們在下一節課中降低學習的積極性。
2、採用靈活多變的課堂組織形式,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課堂形式單一,很容易造成學生身心疲勞,從而轉移注意力。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要想方設法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
3、針對不同的訓練目標,採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在識字教學中可進行形式多樣的識字比賽。如:同桌之間比、組與組之間比、男生與女生之間比等。朗讀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要讓學生藉助拼音自己讀通課文。如採取同桌之間、組與組之間、男生與女生之間進行比賽朗讀的方式。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在學生學會生字的基礎上,讓他們用生字練習組詞,鼓勵學生用一個字組多個詞,同時,挑選出自己喜歡的詞語練習說一句話,並寫下來。這樣的教學可以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三、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1、結合小學生的興趣,營造互動學習氛圍。一年級的小學生對事物普遍都有很強的好奇心,語文老師完全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結合他們的興趣,營造語文課堂上的互動學習氛圍。比如,在學習《靜夜思》一詩時,老師可以利用影像和音樂資料,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李白當時的思想感情。
2、加強學生的互相交流,促進生生互動。老師在課堂上可以倡導學生互相交流問題,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和發問,然後老師根據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
3、不斷改善師生關系,建立師生互動。小學一年級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要求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平等、融洽,這也是新課標教學的要求,所以在語文課堂中,老師應該注意強化自己的主導地位,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低下身子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從而不斷改善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促進師生互動。
四、引導發現,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能力
隨著學生經驗的積累,我們也就逐步簡化識記生字的過程,增加學生獨立識字的機會,發揮其主體性,引導他們自己想辦法,發現行之有效的識記方法,獨立掌握生字,並在實踐中不斷運用,形成識字能力。漢字的字形雖然繁簡難易不同,但是識記字形還是有一定的規律、方法。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識字經驗,我們也就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形。學生看到生字,就會調用已有的信息,將生字與熟字聯系起來,進行比較記憶了。
於是,學生驚喜地發現:原來語文中的記字形,可以利用熟字加加減減。此時,我們引導學生總結出自己發現的識字方法,學生也就非常自然地說出」「減法」「換法」。至於有的獨體字,則引導學生說出「筆順法」,稍難的字則是幾種方法的「合法」。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發現的識記字形的方法,對照生字,進行檢驗。學生運用自己發現的識記方法,記起生字來,簡單有效,學習生字也可以變得輕松自如,學生情緒高漲。這樣,學生在識記字形的實踐中,在老師的引導下,發現、總結出了記憶字形的方法,經歷了艱辛的腦力創新過程,品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識字的主人。
Ⅳ 如何正常有效地進行自主互助小組合作學習
一、 使每個學生都生動起來
一堂課中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學習並非難事,這在傳統意義上的課堂中也不少見,但要使課堂上每個學生都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卻並非易事。從 2004年開始,我們針對當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只有不到 1/3的學生能與教師的課堂講授同步學習,2/3以上的學生處於厭煩、焦慮、消極應付狀態,課堂效率低下,課內損失課外補,課業負擔和因考試造成的心理負擔日漸加重,直至惡性循環),總結提升本地和外地課堂教學改革經驗,開發並由點及面地推廣應用了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讓課堂上的每個學生都生動起來的目標。
所謂自主,就是在教學 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等的選擇以及信息搜集等方面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當然,學科不同,內容不同,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不同,有讀書、有思考、有練習、有實驗、有操作、有觀察,也有必要的切磋交流。
所謂互助就是基於學習小組的建立和小組內外的互動、合作、交往,由學生問學生、學生教學生、學生幫學生、學生影響學生、學生評價學生、學生檢查學生。互助的意義不僅是學習上的互相幫助,互相制約,實現共享共贏,更重要的是個性的張揚、互補和人格上的相互影響、制約及共同發展。互助大大增加了學生說的機會、交流的機會、思維碰撞的機會、表現的機會和鍛煉的機會。互助的積極性也不是 自然而然產生的,這需要小組文化建設、規則建設和學生對小組的歸屬感、集體榮譽感、責任心和義務感的培養塑造。
學習型課堂變以教為主宰為以學為主體,變個體學習為主為以互助學習為主,變先生的講堂為學生的學堂,課堂已不再是教師講授表演的舞台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研究、交流的場所。
概括起來講,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改革了課堂結構,調整了教學關系,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每個學生都在課堂上生動起來。我們曾做過一項樣本 100人的問卷調查,開始,喜歡新的學習方式的學生占 52 ,兩個月後同樣的問卷調查,喜歡新學習方式學生上升到 69 ,三個月後,再次問卷調查,喜歡新學習方式的達 88.6 。數字的變化反映了學生逐步適應的過程,也反映了新學習方式逐步滿足了不同學生的情感需求。學生從不同角度體驗到了學習帶來的愉悅。
二、面向每個學生的認知差異
Ⅵ 如何構建小學語文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意識、習慣、能力和方法,促進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而這一目標的實施,必須靠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調控指導下一系列互動實踐活動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