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探究題怎麼答
所謂探究題,簡單地說就是指開放性試題中帶有對材料的研究、探討、分析、整合,進而提出質疑、另解、建議或鑒賞評價的題目。其基本特徵是,1、問題具有主觀性。問題的設置為考生提供了探索、思考、發表獨立見解的空間,如2007年高考山東卷第22題(文學類):2、問題具有開放性。以文本的某一句話或某一點為觸發點,要求考生以此為起點,聯系文本作適當的拓展,鼓勵考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
解答探究性閱讀題,其實就像在寫一篇小議論文,行文的結構一般來說應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應題,表明觀點;結合論據,分析論證;總結點題。具體地說有以下幾點:1、開頭表明自己的觀點;2、分點列出事實特點依據,陳述理由;3、結合文本或文本的具體事例作合理分析;4、總結自己的觀點;5、語言通順流暢,表述規范,書寫工整。
2008年寧夏海南卷22題(文學類)「小說描寫了警察吉米和通緝犯鮑勃『二十年以後』赴約的故事,在情與法的沖突中,兩個人都面臨艱難的抉擇。有人說鮑勃值得同情,有人說他罪有應得;有人說吉米忠於職守,有人說他背叛了友誼。你的看法呢?請就你認同的一種觀點加以探究。」
答案要點如下:①鮑勃值得同情,因為他重情守信;②鮑勃罪有應得,因為他是通緝犯;③吉米忠於職守,因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誼,因為他抓捕了朋友。
依據全國卷的評分標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點中的任何一點或其他觀點進行探究,即可根據觀點是否明確、論述是否合理酌情給分。觀點明確給2分,論述合理給6分)和探究題的答題模式,我們可以這樣表述:
我認為吉米既忠於職守,又沒有背叛友誼。(明確觀點)
他選擇了抓犯人,這說明他忠於職守。在面對情與法沖突的時候,他深刻地明白,只有將鮑勃繩之以法,使他接受教育,才能獲得重生,這才是真正的忠於友誼。
可是於情來說它又無法親自去逮捕鮑勃,他只好選擇讓他人去抓鮑勃,這既避免了朋友之間的尷尬和自己可能會產生的猶豫,又能履行自己的職責,說明他既重情義,又忠於職守。他努力做到了二者的兼顧,於情可通,於理可明。(結合文本,分析陳述理由)
總之,這種命題形式,把讀和寫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考查考生的綜合能力。總的來看,這類試題是考理解,更是考運用。用閱讀所得去解決文章本身及與之相關的問題,是運用;用完整的語言將自己獨立的見解表達出來,更是運用。
㈡ 語文閱讀題怎樣答
一.記敘文閱讀規則
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
2.運用描寫方法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的作用: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4.運用排比的作用:增強語言啟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5.反問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引起下文,承上啟下
6.設問句的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啟下
7.題目的作用: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
8.記敘文第一段的作用:
1.環境描寫: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引出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2.其他:開篇點題,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總領全文或引起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9.中間句段的作用:承上啟下的過度作用
10.結尾議論性句子的作用: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深化主題
11.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12.寫作人稱的好處:第一人稱,真實可信;第二人稱,親切自然;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13.記敘線索的形式:實物;人物;思想感情變化;時間;地點變換;中心事件
14.找線索的方法:標題;反復出現的某個詞語或某個事物;抒情議論句
15.賞析句段從三方面考慮:內容(寫了什麼,選材有什麼獨特之處);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等)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點歸納
第一部分
二種常見敘事線索:物線、情線。
二種語言類型:口語、書面語。
二種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二種說明語言:平實、生動。
二種說明文類型:事理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
二種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烘託人物心情,渲染氣氛。
社會環境描寫--交代時代背景。
二種論據形式:事實論據、 道理論據。
第二部分
三種人稱: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三種感情色彩:褒義、 貶義、 中性。
小說三要素:人物(根據能否表現小說主題思想確定主要人物)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 環境(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過適當的描寫方法、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閱讀技巧。
情節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內容及理解、分析小說情節的方法、技巧。
開端 交代背景,鋪墊下文。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敘寫咸亨酒店的格局和兩種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幫、長衫主顧)來往的情景,交代了當時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背景,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下鋪墊。
發展 刻畫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發展部分敘寫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刻畫孔乙己的肖像、神態、動作、語言等,揭示其貧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惡勞的思想性格。
高潮 表現沖突,揭示主題。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敘寫孔乙己最後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側面反映丁舉人的橫行霸道、心橫手辣和正面描寫孔乙己的身殘氣微,表現其悲慘遭遇,從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結局 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結局部分以「大約」、「確實」這樣一組意味深長的詞句,不僅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增添了悲劇意味,還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思考。
環境 主要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作用。
自然環境 描寫自然景觀,渲染氣氛、襯托情感、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推動情節發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過描寫秋天悲涼的景象,渲染了凄涼的氣氛,預示著孔乙己即將死亡的悲慘結局。
例2:《我的叔叔於勒》高潮和結局部分通過描寫兩處對比鮮明海上景象,分別襯托出人物歡快和失落、沮喪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極力描寫烈日、狂風暴雨,不僅步步亦趨地推動著情節發展,還表現了拉車人牛馬不如的悲慘命運,更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炎涼。
社會環境 描寫社會狀況,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會本質,鋪墊下文內容。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通過描寫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來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當時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下了鋪墊。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 論據、 論證。
議論文結構三部分:提出問題(引論)、 分析問題(本論)、 解決問題(結論)。
三種說明順序: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 邏輯順序。
語言運用三原則:簡明、 連貫、 得體。
記敘的三種順序:順敘、 倒敘、 插敘。( 補敘屬於插敘一種)。
第三部分
四種文學體裁:小說、 詩歌、 戲劇、 散文。
句子的四種用途:陳述句、 疑問句、 祈使句、 感嘆句。
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第四部分
五種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引用論證。
五種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說明、 抒情、 議論。
引號的五種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諷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稱謂 ④表強調或著重指出⑤特殊含義
破折號的五種用法:①表注釋 ②表插說 ③表聲音中斷、延續 ④表話題轉換 ⑤表意思遞進
第五部分
六種邏輯順序:①一般←→個別 ②現象←→本質 ③原因←→ 結果④概括←→具體 ⑤部分←→整體 ⑥主要←→次要
記敘文六要素: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六種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神態描寫。
六種病句類型:①成分殘缺 ②搭配不當 ③關聯詞語使用不恰當 ④前後矛盾 ⑤語序不當 ⑥誤用 濫用虛詞(介詞)
省略號的六種用法:①表內容省略 ②表語言斷續 ③表因搶白話未說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維跳躍 ⑥表思索正在進行
第六部分
七種說明方法:舉例子、 打比方、 作比較、 列數字、分類別、 下定義、作引用。
七種短語類型:並列短語、 偏正短語、 主謂短語、 動賓短語、後補短語、的字短語、介賓短語。
第七部分
八種復句類型:①並列復句 ②轉折復句 ③條件復句 ④遞進復句 ⑤選擇復句 ⑥因果復句 ⑦假設復句 ⑧承接復句
八種常用修辭方法:
①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增加語言色彩。
②擬人--把事物當人寫,使語言形象生動。
③誇張--為突出某一事物或強調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⑤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
⑥引用--增強語言說服力。
⑦設問--引起讀者注意、思考。
⑧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十種常用寫作手法:象徵、對比、襯托、烘托、伏筆鋪墊、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 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徵 通過某一特點的具體形象,表達某種人和某種社會現象的本質特點。
例:《白楊禮贊》
白楊樹的偉岸、正直、朴質,不缺少溫和而又堅強挺拔的內在風格不但「象徵了北方農民,尤其象徵了今天我們民族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朴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襯托 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突出本體的主要特徵。
例:《白楊禮贊》
開頭描寫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西北高原的雄壯,襯托出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對比 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鮮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徵。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與海鴨、海鷗、企鵝的卑怯形象作對比,突出海燕勇猛、敢於斗爭的鮮明特徵。
借景抒情 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
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淋漓盡致的描摹百草園聲色趣俱全的景觀和三味書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場景,表現作者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和不滿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寫事物,突出其特點,並以此設喻,表現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楊禮贊》
以白楊樹比喻北方軍民,以白楊樹正直、朴質、嚴肅、挺拔、力爭上游的特點比喻北方軍民為我國的解放事業而抗爭、戰斗的頑強精神。
先抑後揚 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更突出地強調事物的特徵。
例:《白楊禮贊》
先說白楊樹不是「好女子」,而後稱頌其是「偉丈夫」,更突出的強調了白楊樹的外在形象和內在神韻
《另外》初中語文基礎知識點歸納
第一部分
二種語言類型:口語、書面語。
二種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二種說明語言:平實、生動。
二種說明文類型:事理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
二種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烘託人物心情,渲染氣氛。
社會環境描寫--交代時代背景。
二種論據形式:事實論據、 道理論據。
第二部分
三種感情色彩:褒義、 貶義、 中性。
小說三要素:人物(根據能否表現小說主題思想確定主要人物)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 環境(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 論據、 論證。
議論文結構三部分:提出問題(引論)、 分析問題(本論)、 解決問題(結論)。
三種說明順序: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 邏輯順序。
語言運用三原則:簡明、 連貫、 得體。
第三部分
四種文學體裁:小說、 詩歌、 戲劇、 散文。
四種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
句子的四種用途:陳述句、 疑問句、 祈使句、 感嘆句。
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記敘的四種順序:順敘、 倒敘、 插敘、 補敘。
引號的四種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諷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稱謂 ④表強調或著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種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說明、 抒情、 議論。
破折號的五種用法:①表注釋 ②表插說 ③表聲音中斷、延續 ④表話題轉換 ⑤表意思遞進
第五部分
六種說明方法:舉例子、 打比方、 作比較、 列數字、 分類別、 下定義。
六種邏輯順序:①總←→分 ②現象←→本質 ③原因←→ 結果④慨括←→具體 ⑤部分←→整體 ⑥主要←→次要
記敘文六要素: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六種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神態描寫。
六種病句類型:①成分殘缺 ②搭配不當 ③關聯詞語使用不恰當 ④前後矛盾 ⑤語序不當 ⑥誤用 濫用虛詞(介詞)
省略號的六種用法:①表內容省略 ②表語言斷續 ③表因搶白話未說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維跳躍 ⑥表思索正在進行
六種常用寫作手法:象徵、對比、襯托(鋪墊)、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 揚抑。
第六部分
七種短語類型:並列短語、 偏正短語、 主謂短語、 動賓短語、後補短語、的字短語、介賓短語。
七種復句類型:①並列復句 ②轉折復句 ③條件復句 ④遞進復句 ⑤選擇復句 ⑥因果復句 ⑦假設復句
第七部分
八種常用修辭方法:
①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增加語言色彩。
②擬人--把事物當人寫,使語言形象生動。
③誇張--為突出某一事物或強調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⑤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
⑥引用--增強語言說服力。
⑦設問--引起讀者注意、思考。
⑧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請根據需要選用,謝謝
㈢ 語文答題方法與技巧
一、表達技巧,又叫藝術手法,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
三、說明文分類:
1、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程序說明文
2、科技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
四、說明順序:
1、時間順序:歷史順序、年代順序、四季交替順序、早晚(先後)順序
2、空間順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詞
3、邏輯順序:先總後分、由主到次、由表及裡、由簡到繁、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等
五、說明方法: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等
打比方:生動形象說明了……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舉例子:具體說明……的特點,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作比較:把……和……相互比較, 突出強調了……的……特點。
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加以說明,使說明更准確更有說服力。
六、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追敘)
七、人物描寫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活動描寫
2、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
八、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九、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答題技巧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臵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修辭手法本身作用+句子語境)
1、比喻:……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形象生動。
2、擬人:……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賦予人的情感與性格來寫,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動(或栩栩如生,逼真)。
3、誇張:……採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聯想奇特,富於形象感。
4、反問:……採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用反問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語氣更強烈,表達的思想也更強烈。
5、排比:……採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了……的情景,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節奏明快,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6、對偶:……採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抒發了作者對……的感情,節奏明快,富於音樂美。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答:不行。(動詞)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不行。(形容詞)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不行。(副詞:都、大都、非常、只有等)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答: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答題思路
詩歌鑒賞題
【模式一】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模式二】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模式三】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模式四】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模式五】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模式六】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答題示例1: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註: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答題示例2: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註: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不需要,因題目已經說明情感,只是詢問方式)
(本題3分: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模式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
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模式八】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1.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
2.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現代文閱讀題
(一)文言文閱讀
(1)文學常識:填空形式,注意「三要素」——①文章題目;②作者姓名;③作者朝代。其他如:作者的字型大小、對作者的評價、相關作品等不會作為考試內容。
(2)文中名句的默寫:空出兩個句子,根據前後句填空。要注意平時的默寫落實,防止音對字錯的現象。
(3)朗讀節奏的劃分:首先要理解句義,再按意義劃分。一般主語謂語要分開,較長的修飾限制語要劃開。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主語+謂語+賓語),「今齊地/方千里」。
(4)解釋實詞的含義。詞語解釋五大類:通假,活用,多義,古今異義,重點字詞。如果有本義和句中義的,盡量答全,尤其不能丟掉句中意思。
(5)文言句子的翻譯。注意譯句與原句的對應,重點字詞務必解釋出來。
①注意句式:省略,判斷,倒裝,反問。
②原則:信、達,雅。直譯為主,直譯譯不通時再輔以意譯法。
③步驟:切,直,補,調,謄。
六不譯:地名,人名,官名,年號,帝號,古今義相同的。 從內容上看,易考關鍵語句的翻譯;從古漢語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譯;從來源看,大多來源於課下注釋。
(二)記敘文閱讀
一、詞語:答題時一定要在文段句詞的前後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據。
(1)能理解詞語的表面意義,以及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並能理解其表達的效果;
(2)能確定詞語指代的內容:一般出現在上文,找出後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順合理。
二、概括:
內容概括(一句話概括故事情節):人物和事件(抓要點概括,推動情節發展的要點必須要\首尾的關鍵句必須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過某人做某事,表達了作者對……贊美與敬佩之情等,贊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質)
三、主旨句的作用:結構上貫穿全文,內容上點明中心。
四、修辭方法及表達作用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表達了……情感。
排比:表現了……,抒發了……,增強了語勢,加強了感情。
設問: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問:加強語氣,增強語勢,表達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答題思路:
(1)點明何種表現手法
(2)表現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如:此句運用了……,從而生動形象表現了……,表達了……。
五、記敘順序及作用?
(1)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作用:敘事有頭尾,條理清晰,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 倒敘:造成了……的懸念,使故事情節更曲折,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3) 插敘作用:補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豐富,使中心更突出。
記敘文中穿插議論的作用: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畫龍點睛。
六、文章段落語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須從內容、結構兩個方面來進行做答)
1、結構上:承接上文、開啟下文、總領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啟下(過渡)、照應前文(開頭)首尾呼應。
2、內容上:開篇點題、抒發情感、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畫龍點睛。
3、寫法上:氣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見大、設臵懸念、埋下伏筆、為後文作鋪墊、欲揚先抑、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等。
象徵、托物言志作用:使表達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環境描寫的作用:交代時間地點,揭示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等等。
七、評價感悟類
評價:「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結合主旨、個人生活體驗,提出對問題的看法。
啟示從原文引出;評價表明態度及理由。特別注意是否讓舉例或結合實際,把題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寫人物的方法,並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寫:語言、動作、心理、神態、外貌
②側面(間接)描寫:其他的人或事
③細節描寫
④環境襯託人物心情等
⑤用詞的感情傾向.褒貶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對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徵更加鮮明突出。
九、記敘文語言風格:親切自然口語化、幽默諷刺、熱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稱作用:
第一人稱: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稱:便於作者與文中的人物或讀者感情交流,顯得特別親切、感人
第三人稱: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能夠比較自由靈活的反映客觀內容,有比較寬廣的活動范圍
(三)說明文閱讀
一、說明的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的具體分析: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個別、概括——具體、整體——局部。
典型考題:本文使用了什麼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准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二、說明的方法和作用(在前面「常用名詞解釋」中已涉及)
三、說明文的語言品析
1、對整篇文章語言的品析,一般從二個角度談:A、准確;B、形象生動或簡明平實。
A是一般說明文的共同特點。
B是針對不同語文風格的角度談。做這種評析整篇文章語言特點的題目,一定要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談,比如可以選擇一句話為例子。
格式: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語文准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的特點,如「……」一句,就准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2、對具體篇/句/詞的評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字詞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點字詞有何作用?
B.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
C.加點詞語能否刪去?
A題型往往要結合說明語言的准確性(有時是體現語言生動性)的特點答題。B題型還要在答題中比較二者的區別。C題型還要加上「刪去後不符合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或與客觀事實不符合」之類的表述。
四、說明文寫法分析
1、結合說明方法談
格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內容: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參考前面說明方法,明確其作用)
2、結合修辭手法談
格式:這是一篇生動說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說明了……(內容),使文章的說明形象生動。
3、結合表達方式談
記敘、描寫使說明更具體形象;抒懷議論使說明更有感情。那麼,從這個角度分析說明文的寫法,格式如下:
這篇文章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除了說明外,還有……(從「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根據內容選擇),如……(具體舉例),就是……(表達方式)的運用,使說明更具體形象/充滿感情。
五、說明語段的作用
這種題目答題的角度有三:
(1)結構、內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啟下、總結全文/前文。有時在文章在開頭,還起著引出說明對象/說明事理的作用。
(2)結合說明方法談。
格式:通過……的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
(四)議論文閱讀
一、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
①舉例論證
格式: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概括事例)證明了……(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道理論證
格式: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證了……了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論證
格式: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比作……,證明了……的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④對比論證
格式: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的觀點。
⑤引用論證
格式:使用了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引用……證明……的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二、分析論據的類型和作用:
格式:這是……論據,在文中起著證明……(論點,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
補充論據作為一種新題型正在流行,做這種題目,注意以下二個方面:(1)看清楚要求補充的論據類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還是事例;
(2)補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數限制。當然,作為應考,可以准備「勤奮」、「處世」等常見主題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數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為求新而准備那些較長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三、文章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
①文章標題點明中心論點;
②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
③文章結尾歸納出中心論點;
④文章中間用某個承上啟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論點;
⑤文章沒有直接提出中心論點,但始終圍繞……展開論述。
四、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
首先應該了解一般議論文的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其實,就是在段落層次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諸如「首先」、「然後」、「接著」、「最後」一類表承轉啟合關系的詞語。做這個題目,尤其要注意開頭結尾的表述。
開頭的內容有:
(1)提出中心論點;
(2)引出論題;
以上二個方面,要具體回答出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論題的具體方試,有的是通過名人名言、有的是通過名人佚事、有的是通過趣聞笑話等。
結尾的內容:
(1)深化中心論點,提出……的結論;
(2)重復或強化……的中心論點;
(3)發出……的號召或勸勉人們……;
(4)補充論證了……。(有時候會考查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論證更嚴密。
五、議論文語言特點分析:
(1)語言特點;
(2)語體特點。
做這類題目,要掌握語言風格一些關鍵詞:簡明平實、形象生動、幽默風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語體特點,就是抓信邏輯嚴密四個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個應特別注意的事項就是做這類的題目一定要有具體文句支撐,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體例句為例子進行分析。
六、議論文寫作特點分析
議論文寫作特點分析的角度比較多,如修辭手法、論證方法、寫作手法等
(1)修辭:如比喻,可結合比喻特點談,那就是形象生動;如排比,增強了文章論證的氣勢;如引用古詩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論證方法:參考論證方法的作用談。
(3)寫作手法比較固定,常見的就是:A.舉例論證與道理論證相結合(夾敘夾議);B.以……論證方法為主。
同樣,做這類的題目一定要有具體文句支撐,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體例句為例子進行分析。
七、文段結構作用:
(1)引出(全)下文;
(2)總結前(全)文;
(3)承上啟下。
作為議論文段的作用,必須結合文體特徵具體加答。格式如:
①開頭通過寫……的事例,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
②開頭通過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
③開頭通過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聞趣事),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也起到吸引讀者下讀的作用,增強了論述的趣味性。
㈣ 語文各種題型的答題模式。(請回答時,寫清什麼題怎麼答,謝謝)
抱歉 我只能告訴你閱讀題基本答法,以下為公式,請視情況套用:(原載於我的QQ空間)
語文答題公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㈤ 語文考試應該怎樣答題
說明文主要考查考生從文中准確獲取信息的能力,設題主要圍繞准確認讀、准確理解、准確篩選來考慮。
考題常設置干擾性因素:(1)增減擴縮,就是對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動,通過增加某些字或減少某些詞語的辦法,擴大或縮小說明範圍。(2)魚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詞語或句子來替代正確的,造成歧意。(3)顛三倒四,是指設置選項時,有意將原文的句子關系打亂,造成理解的難度,如顛倒因果關系,攪亂先後次序。(4)無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維慣性,誘考生用想當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㈥ 語文常見題型及答題技巧
語文常見題型答題技巧
一、要熟記基本常識
記敘文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六、描寫人物的角度(方式):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心理、神態、外貌描寫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說明文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小說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社會環境描寫
議論文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或者: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標點符號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表引用;表強調;表特定稱謂;表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表解說;表總結;表遞進;表話題轉換;表插說。
二、常見題型答題方法及要點: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過渡);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劃線句的作用:答題格式: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為下文寫______作鋪墊;語言上運用______修辭手法,表達了什麼的______特點(感情)。(是具體情況回答,三方面不一定全都答到)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比喻答題格式:運用______修辭手法,把_____比作_____,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表達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擬人答題格式:運用______修辭手法,把_____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表達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2、排比:加強語勢;
答題格式:運用__排比____修辭手法,加強語勢強調了(對象+特性),表達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運用設問修辭手法,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問:加強語勢,突出強調;
答題格式:運用反問修辭手法,加強語勢,突出強調了(對象+特性)。
5、對比:突出強調。
答題格式:運用對比修辭手法,突出強調了(對象+特性)。
6、反復:加強語氣,突出強調
答題格式:運用反復修辭手法,加強語氣,突出強調了(對象+特性)。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可否刪除)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一般答題格式(記敘文):不行。____詞表示________的意思,詞准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_____,如果刪除(或換成)就________。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一般答題格式(說明文):不行。____詞表示________的意思,如果刪除就表示______意思,這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或(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或(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所以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本段記敘了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做什麼事。
2.說明文:格式:本段說明介紹了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格式:本段用什麼論證方法論證了 + 論點 。 :
(七)說明方法的作用
1.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突出強調說明了 (事物) 的 (特徵) 。
2.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 (事物) 的 (特徵) 。
3.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准確地說明 (事物) 的 (特徵) 。
4、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更具體地說明 (事物) 的 (特徵) 。
(八)說明文開頭引用詩句或故事的作用
引出說明對象,引起讀者閱讀興趣,增強文章可讀性,。
(九)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1.交代事情發生背景。2.推動情節發展。3.渲染烘托氣氛。4.襯託人物性格、情緒。
(十)賞析某個句子
運用_______修辭手法(或運用_____寫作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十一)句子比較:原句換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與改句哪個好?
答題方法及步驟:先表明觀點(行不行,哪個好);再分析原句好在哪裡;最後分析改句的缺點。
(十二)句式仿寫題
答題要點:一審修辭,二看句式,三析句間關系。修辭、結構、句間關系都要與例句一致。
(十三)新聞題:
(1)用一句話概括下面一則消息的主要內容(不超過____字)。
(2)把下面一段文字改寫成一句話新聞(不超過____字)。
(3)閱讀下面一則新聞,擬寫一個新聞標題(不超過____字)。
答題要點:什麼人+干什麼 或 什麼事+怎麼樣
(視字數要求適當增減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結果等)
(十四)為活動擬寫一條宣傳標語
一般上下兩句,結構對稱,字數相等,格式:開展______活動,達到_____目的
例如:開展課間跑操。提高身體素質;杜絕亂扔現象,潔凈校園環境。
(十五)對聯題
答題要點:結構相同,字數相同,內容一致,末字仄起平收。
(十六)指代詞指代對象的判斷
1、常考的指代詞有:這、那、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當通順.
(十七)結合課文聯系實際談感受(看法或觀點):
解題技巧:本文觀點+自己看法+生活實際(兩結合——結合文章,結合實際)
答題規范:本文_______.我認為______.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
A、舉例論證答題格式: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通俗易懂、有說服力地證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
B、道理論證答題格式: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證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C、比喻論證答題格式: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_________________比作,證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D、對比論證答題格式: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_________________和比較,突出強調了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
E、引用論證答題格式:使用了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引用_________________,證明
_________________ 的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或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十九)找文章的中心論點的方法:
A、看標題:有些文章的標題就是中心論點。
B、看文章開頭:多數文章在文章開頭(第一段)便提出中心論點。
C、看文章結尾:有些文章在結尾歸納出中心論點。
D、看文章中間:文章中間某個承上啟下的句子就是中心論點。
E、自己歸納:
(二十)口語交際:
首先要注意恰當地稱謂,說話要禮貌委婉。
(二十一)根據題後分值答要點。
如:他是一個怎樣的人?(3分),這就提示你要從三個不同的方面去回答。
(二十二)做閱讀題時盡量用原文中的語句或詞語回答。
㈦ 語文閱讀題怎麼答 要詳細點 每一種的答題技巧
把近幾年的真題做一下,然後拿著答案對對,看自己是差在哪裡
盡量去理解答案的思路,你仔細做就會發現其實答案基本都是一個思路的,多看看,多總結
㈧ 語文中答人物的性格特點怎麼答答哪方面
人在社會生活中種種外在和內在的表現形式,是人作為個體區別於同類之總和。也是文藝作品所描寫的各種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獨有的思想、品質、行為、習慣等特徵。
不同情況其特徵各異。中國古人用「五行」推斷人物性格,現代人堅持以人為本價值觀。但其表現豐富多彩。例如:自強,寬曠,認真,明朗,熱情,高尚,溫柔、野蠻 、潑辣、陰險、穩重、 幼稚 、暴躁、聰明、內向、開朗 、善良 、大方、風趣幽默 、灑脫、孤僻、多重性格、樂天達觀、成熟穩重、幼稚調皮、溫柔體貼、活潑可愛、內向害羞、外向開朗、心地善良。
語文中答人物的性格特點情節的具體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
②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③引起下文,為後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或埋下伏筆。
④照應前文。
⑤線索或推動情節發展。
⑥刻畫人物性格。
⑦表現主旨或深化主題。
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人或同一階級但處於不同社會環境中和具有不同生活經歷的人,其性格特徵就各不相同。中國古人用「五行」推斷人物性格,認為「木性則仁,金性則義,火性則禮,水性則知,土性則信」,把人的性格列入道德范疇。道德即相通(「行同倫」)又千差萬別,核心是仁,仁者「愛人」。
㈨ 語文考試中概括概念特性的考題該如何答
第一,找出主要對象
第二,找出描述該對象的動詞,形容詞
第三,用適當的方式將這些名詞及其相應動詞,形容詞串聯起來,注意力求簡潔
第四,以列要點的形式一天天列舉概括
ps: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概述題中有一些不描述對象的但是對於整個材料來說十分重要的語句,這樣的句子不可省漏,如果壓縮後改變了其意義也不應該勉力壓縮,盡量簡潔地敘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