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語文中的句子成分怎樣劃分請詳細講解關於主謂賓定狀補如何確定(舉例說明)
先找主謂賓,這個不難,一般發生動作的主體就是主語,發生的動作就是謂語,動作的對象就是賓語
然後看有沒有用來修飾的成分,修飾名詞的就是定語,描述時間、地點等的就是狀語,剩下就是補語。
以上是針對簡單句子而言,從句情況就復雜點,就要慢慢體會了。
❷ 語文主謂賓
首先,別把語文和英語搞混了,語文其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一般過去時和將來時,但是一些基本的漢字還是能夠幫助你區分時間的,比如說「會」「將」「打算」「要」等這都是表示沒做但打算做的意思;表示已經做好的話一般可以用「……了」「已經」「好」等語詞來表示。
語文的主謂賓可以簡單地按照下列方法區分:
主語:動作的實施者,很可能是句子中第一個出現的名詞;
謂語:句子中的動詞,一般跟在主語的後面,但不是緊緊跟在後面,有時候主語和謂語之間會有狀語;
賓語:動作的收受者(一般也多為名詞)。
希望我的答案會對你有幫助。有不足之處,希望你能見諒。
❸ 語文怎麼辨別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
主謂賓,定狀補,主幹枝葉分清楚。
主幹成分主謂賓,枝葉成分定狀補。
定語必在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後補。
(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補語)
1、主語是句子陳述的對象,說明是誰或什麼。表示句子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是執行句子的行為或動作的主體。如「我寫字」中的「我」,就是主語,它做出「寫」 這個動作。「寫」則是謂語,而「字」是接受謂語「寫」這個動作的對象,它因此被稱為賓 語,又如」花死了」中的」花」就是主語,」死了」即是對主語」花」的陳述,所以是謂語.有的語法書也稱主語為「客體」或「受體」。
2、謂語是表明主語怎麼樣、有什麼性質、處在什麼狀態等等,是用來陳述主語的由常常有動詞、動詞性短語,形容詞、形容詞型短語,名詞、名詞性短語,主謂短語充當謂語。
例如: 他們正在排練節目。(排練,動詞作謂語)
魚兒在河裡遨遊。(在河裡遨遊,動詞性短語作謂語)
山上的樹又綠了。(綠,形容詞作謂語)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靜悄悄,形容詞短語作謂語)
外頭熱,別中暑了。(熱,做謂語)
3、賓語是動作、行為的對象,是動作的承受者。賓語由名詞、代詞、不定式或相當於名詞的詞、短語來擔任。當然,也可以由一個句子來充當,稱之為賓語從句,所以一個句子中不一定只有一個賓語. 定語是用來限定、修飾名詞或代詞的,定語是對名詞或代詞起修飾、限定作用的詞、短語或句子,漢語中常用『„„的』表示。 中文中狀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方式、時間、處所或程度等. 例句:(括弧內為狀語) 他[已經]走了 咱們[北京]見 歌聲[把王老師]帶入深沉的回憶 科學[終於以偉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戰勝了神權
4、定語在句中修飾名詞或代詞的成分叫定語。 用作定語的主要是形容詞。狀語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以及全句的句子成分,叫做狀語 補語是述補結構中補充說明述語的結果、程度、趨向、可能、狀態、數量等的成分。
5、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後面的連帶成分,述補結構中補充說明述語的結果、程度、趨向、可能、狀態、數量等的成分。 補語與述語之間是補充與被補充、說明與被說明的關系主語是主要說明的人或事物 謂語說明主語的動作,狀態或特徵。 (由動詞構成。) 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
6、補語是述補結構中補充說明述語的結果、程度、趨向、可能、狀態、數量等的成分。
❹ 語文主謂賓定狀補的成分符號是什麼,結構是什麼
一、主謂賓定狀補的成分:
謂前謂狀謂後補,定語必居主賓前,主謂賓是句子的主體,想要分析句子結構肯定要先分析出句子的主語謂語和賓語,然後修飾主語和賓語的叫定語,謂語前面強調謂語的叫狀語,謂語後面補充謂語的叫補語。
名詞短語或者從句的,有點是一句話做賓語,有的是一句話做主語,有的不是完整的主謂賓結構。
二、主謂賓定狀補的符號:
1、主語是兩條短線;
2、謂語是一條短線;
3、賓語是波浪線;
4、定語是小括弧();
5、狀語是中括弧[];
6、補語是尖括弧<>。
三、主謂賓定狀補的結構:
主謂賓、定狀補,主幹枝葉分清楚。
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後補。
狀語有時位主前,逗號分開心有數。
(4)語文怎麼標注主謂擴展閱讀:
主語的類型:
1、施事主語:主語在句子中是動作行為的發出者。
例如:大家要積極參加學校活動。(「大家」是主語)
2、受事主語:主語在句中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
例如:校報還沒有印出來。(「校報」是主語)
3、中性主語(當事主語):主語在句子中既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而是被描寫、說明、判斷的對象。又叫「關系主語」。
例如:我們的前程很美好。(「前程」是主語,是被描寫的對象)
小明十六歲了。(「小明」是主語,是被說明的對象)
北京是祖國的心臟。(「北京」是主語,是被判斷的對象)
4、漢語的主語和印歐語有很大不同。因為漢語缺乏形式標記,所以不同詞性的詞與句子成分之間的對應關系錯綜復雜。這類問題歷來有爭議,可以理解為詞的兼類,也可以理解為詞和句子成分對應關系問題。
按照語言學家朱德熙的說法,主語位置上的動詞、形容詞被解釋為名詞化的實際上很牽強,是照搬印歐語法的結果,動詞、形容詞實際上也可以做主語。
例如:
逃避不能解決問題。(逃避是動詞)
堅強是一種寶貴的品質。(堅強是形容詞)
❺ 在語文句子中怎麼區分「主謂賓」
主語:是被陳述的對象;謂語:對主語起敘述、描寫或判斷的作用;賓語是對主語的修飾說明。
❻ 語文的主謂賓怎麼辨別
1)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指明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物」。
2)謂語:是陳述主語,說明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麼」或「怎麼樣」。
3)賓語: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麼」一類問題。 句子一般有兩種情況:寫人、寫物(寫事、寫物)。
分析句子時,首先判斷是「寫人」還是「寫物」。
①.寫人 格式:「誰」 + 「干 什麼」 (主語) (謂語)(賓語)
例: 楊亞 ‖ 寫 字 主 謂 賓
注意:處理復雜的單句時,要抓主幹。
例:一中的楊亞║在課桌上寫著毛筆字。 主 謂 賓
②.寫物
格式:「什麼事」或「什麼物」+「怎麼樣」 ( 主 語 ) (謂語、賓語)
例: 貓 ‖捉魚 主 謂賓
例:一隻小貓‖在盆邊捉了一條大魚 主 謂 賓
注意:「是」為典型的動詞,一般是「謂語」。
例如: 他 ‖ 是學生 主 謂 賓
❼ 語文怎麼辨別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
漢語語法學習的初級階段,可以用下面這個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辨識主、謂、賓、定、狀、補:
簡單的主謂賓式:
【我寫作業。】「我」是行為人,主語;「寫」是我的行為,謂語;「作業」是我寫的對象,賓語。
可以加在主語或賓語前面,用來限定它的范圍或性質的是定語。例如,「作業」前面可以加數學、英語、語文等。定語後面有時可加「的」。
可以加在謂語動詞前面,表示動作狀態的是狀語。例如,「寫」前面可以加認真、仔細等。狀語後面有時可加「地」。
如此,簡單主謂賓句就可以變成:「我仔細地寫語文作業。」其中就有了主、謂、賓、定、狀的成分。
最後說補語。補語是對行為動作結果的補充,通常在謂語動詞後面,表示行為動作怎麼樣,通常在前面可以加「得」,如「寫得(認真)」、「吃得(飽)」。
由於語法並不都是這么簡單直觀的,需要從語法功能上做具體分析。
例如:「今天早晨我在路上碰見一個熟人。」。其中,「我在路上碰見一個熟人」很好分析,主語是「我」,謂語動詞是「碰見」,賓語是「熟人」;「在路上」是碰見的地點,狀語,「一個」是熟人的定語。那麼,「今天早晨」是什麼呢?它表示整件事情的時間,是整個句子的狀語。
❽ 語文句子里的主謂賓怎樣區分
主語:是句子陳述的對象,表示句子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
謂語:作用是表明主語怎麼樣,有什麼性質,處在什麼狀態等等。
賓語:是動作行為的對象,是動作的承受者。
定語:定語是對名詞或代詞起修飾,限定作用的詞,短語或句子。
狀語:用在動詞、形容詞謂語前,起修飾和限製作用的語言單位。
補語:與述語之間是補充與被補充,說明與被說明的關系。
主語和賓語語是名詞,謂語一般是動詞,定語是形容詞用來修飾主語賓語,狀語是副詞用來修飾謂語,補語一般是短語用來補充說明,一般在句子最後,區分這些關鍵在詞性的判斷。
主謂賓用法:
主謂賓=主語+實義動詞+賓語,be是系動詞,不能用於主謂賓中。主系表=主語+系動詞(最常見的是be,還有「五感」feel、look、sound、smell、taste和其它動詞如become、grow…等)+表語(名詞、代詞、形容詞、時間地點副詞、介詞短語、表語從句…等)。I am a boy.這句話中沒有賓語,屬於主系表,I是主語,系動詞am是謂語動詞,a boy是表語,系動詞和表語合起來作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