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本身的特點是什麼

語文教學本身的特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7 01:47:38

Ⅰ 中學語文教學法是怎樣一門學科 它的特點是什麼學好這門課有什麼意義

中學語文教學法,是以中學語文教材和教育規律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專業教育學科,也是一門應用理論學科,它屬於教育科學范疇。
其特點有三:
①理論性。「教學法」的「法」,既指方式方法,更主要指法則規律。語文學科的性質,目的,任務,語文教學的原則理念等等都有很強的理論性。
②應用性或實踐性。離開實踐任何理論都是無源之水,而理論產生之後,也只有用於實踐才有價值。從教材的鑽研,教案的編寫到課堂教學的組織,作業的批改等等都具有很強的時間性。
③綜合性。它研究的是語文學科的教育規律,當然需要語言學、文學、文章學、閱讀學、寫作學的理論知識作基礎,缺少這個基礎教好語文就無從談起。而且,它研究的又並非語文學科本身,而是語文教育,必須運用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美學、人才學、性息論、控制論等等相關學科的知識。
學好這門課的意義是: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
(一)教給師范生中學語文教育的理論知識。(二)訓練師范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能力(三)培養師范生熱愛語文教育的情感。

Ⅱ 語文教學的特點一是人文性,二是實踐性,三是民族性.對嗎

語文教學的特點一是人文性,二是實踐性,三是民族性。這樣回答是正確的。

Ⅲ 新課標下語文教學有哪些特點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和實現這些目標

發布者:陳應添發布日期:2011-05-14 09:04:15.0 (一)把握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特點 1、人文性 2、實踐性 3、民族化 我們先看人文性的課堂教學: 1、人文性的課堂教學 語文課是一個人文性的課堂,這是由語文課的語文的特點來決定的,語文本身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承擔著人類文化的傳承的重要任務,而語文教學內容本身,就是對人的精神領域在起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學它具有人文性的特點,另外,語文本身在接受的層面上來講,又有因人而異的特點,也就是說,對語文的閱讀的內容具有多元性的特點,有人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同樣一個哈姆雷特,在不同的讀者的眼中,能演繹成心中所認識的那個哈姆雷特,這就是說,我們對語文閱讀內容的理解帶有個人的強烈的色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是它的多元性,其實,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空間,對同一個閱讀材料,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就是理解的多層性,例如,我們閱讀朱自清的《背影》,在少年時代讀《背影》,可能僅僅認識到的是一種父親對孩子的深深的愛,如果到了青年時代,可能就會對這個愛的認識又要加深一層,如果到了中年,可能會被這個愛深深的打動,到了老年,可能又會為自己擁有了這份愛而深陷其中。所以說,即使是同一個閱讀材料,由於讀者所處的時間和空間發生了變化,他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這就是語文的學習具有多層性的特點,這種內容本身的特點,具有傳承文化的特點,而理解上又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性,這就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必然就帶有強烈的人文色彩,這種強烈的人文色彩又必然的會反映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反映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就會體現三個特點: (1)對學生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這種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是由語文的教學內容所決定的,我們前面說過,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是對人的精神領域起作用,因此它必然對人起著一種熏陶和感染,這種熏陶和感染我們又要注意,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帶有灌輸的特點,因為一個孩子在他對世界觀的形成的過程當中,起初階段可能是空白的,我們就通過我們的教育讓他對外部世界產生認識,這種教育加上他自己的實踐,就形成了他的世界觀。而在語文教學當中,它不同於思想品德,不能灌輸,不能強制性的灌輸,它體現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是一種浸染,也就是說,像一匹布擺到染缸里,浸泡在其中,慢慢的吸收染料的顏色,最後成為染料的那種顏色,是一種浸染的過程。 (2)確定學生的價值取向 教學內容本身可以對學生的價值起了一個定向的作用,這種價值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人生價值的取向 語文課上所展現的閱讀的材料,往往是古今中外的傳統的、優秀的一些作品,在這些優秀的作品當中,展現的是人類的最高尚的文化,這種高尚的東西對接受者來講,必然就影響了接受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它會對接受者或者是學生的人生價值定向起作用,而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它還不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作為語文教學,更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呢?是對一種文化價值的定向,作為一個民族,必然有著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在它長期的傳承的過程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並且通過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和 本民族的人緣,形成了一種相對固定的傳承的形式,而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當中,它承擔的就是這樣一個任務。所以,我們通過語文課的教學,小而言之,影響學生個人的終身的人生價值定向和文化價值的定向,大而言之,又可以影響到一個民族的道德的價值傾向,和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的定位,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正是由於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傳承我們的文化上,把我們民族的和國外優秀文化,一步一層地傳授給我們的學生,所以才形成了今天我們的文化。假如說,我們的教師在語文教學當中,對於自己的歷史文化或者對國外的優秀文化採取一種虛無的態度,那麼我們的學生必然會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或外來文化採取一種虛無的態度,這將是一個非常可怕現象。這個特點決定了我們在課堂教學當中,必須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從而通過我們的價值取向,確定學生的價值取向。 (3)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 我們前面說過,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因此,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對語文閱讀材料所產生的體驗,應該說是獨特的,我們也必須尊重這種獨特性,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當中,往往會出現一個情形就是:對文章的理解也好,對語段的認識也好,強求一個一致性,這個其實是有違人的閱讀的本質特點的。語文的教學又不同於理科的教學,理科的教學強調一致性、強調唯一性,例如,在我們的算術教學當中,一加一等於二,你不可能再得出別的結論來,如果你得出了別的結論,你的理解就有了問題,可是在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不唯老師、不唯教材、不唯教參,而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帶有列強的個性色彩的體驗,只有這樣,這種語文教學才回歸到最本質的特點。 2、實踐性的課堂 我們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實踐性的課堂,因為我們的語文本身是最重要的一種教具工具,因此它決定了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的特點,我們可以體會一下,語文所具備的能力是聽、讀、說、寫這四個主要的能力,聽、讀是信息的接收,說、寫是信息的輸出,這種信息的接收和信息的輸出構成了人與人之間交際的最基本的手段,而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我們的學生具備這種能力,因此,它就具有了強烈的工具性的色彩。說到語文的工具性,又反映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就帶有強烈的實踐性的特點,這種實踐性的特點具體的表現為兩種形式: (1)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應該始終不渝的堅持一條,就是我們的學生應該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具體的說,就是培養學生聽、讀、說、寫的能力。課堂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學生能不能在課堂上在交際能力上獲得提高。很多語文老師容易把語文課堂當作展示自己的個人才華、個人學術修養的舞台,這是錯的,課堂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一個陣地,同時也是展現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舞台,在這個舞台上,老師應該是舞台下的導演,而不是舞台上的演員,舞台上的演員是我們的學生。再打個比方,如果說我們的課堂是一個競技場的話,那麼在競技場上展現自己才能的是我們的學生,也就是說學生就是運動員,而老師應該是運動場下的教練,我們應該通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全面展現,從而反映出老師的教學才能和才華。 (2)語文知識傳授突出其好用性 這一點也是對語文學科教學當中,與傳統教學有著很明顯區別的。我們知道,在傳統的教學當中,很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它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性、規范性、條理性,因此,在學生學語文的時候,要從語素講起,然後講到詞、短語、句子,句子還得分單句和復句,然後再講到句群,再講到篇章,再講到全文,這從單純的研究語言構成的角度來講,是必要的,但是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是不是有必要呢?在新課標當中就特別提出 了一個要求,就是不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現階段,我們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主要是掌握一些基本運用的方法,並且能夠比較熟練、比較成功的來運用它的母語,而語言本身的系統的知識,應該是專門研究語言的專家們去研究的事,但是我們並不否認知識本身在形成語文能力當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我在這里提出了要重視語文知識傳授當中突出它的好用性,好用性怎麼來理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所學的知識學生在實際語言運用的過程當中能用得上。 ● 所學的知識能夠接受得了,並且會運用。 如果從運用得上了角度來講,可能從語素一直到篇章結構都是能用得上的,但是可能會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的要求會非常非常的高,脫離了我們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這個好用就強調了對學生來講,他還能夠用得上還必須是會用,也就是說,對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講,所傳授的知識必須是能夠學以致用的知識,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毛老師在《感受自然 抒寫自然》這篇課文當中,在知識傳授所做的實踐,可以證明這一條,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毛老師課堂教學片斷。 剛剛我們看了毛老師在她的課堂教學當中是怎樣傳授寫作知識的。寫作在學生的語文實踐當中,有些東西可能是自然習得的,也就是說,在長期的母語環境當中,在長期的母語閱讀當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些東西,但是,作為語文課的課堂教學,不能單純地依賴於這種自然形成的基礎,當然,這種自然形成的基礎是我們必須加以利用的一個有利的條件,而語文課的課堂教學必須傳授相應的知識,毛老師在她的課堂教學當中就傳授了寫作的相應的知識,這個知識對於學生在這個階段寫相應的這個內容,應該說是非常有用的,同時也是非常好用的。這堂課的實踐證明,學生在掌握了毛老師所教的內容之後,能夠很快的加以運用,並且在寫作的實踐當中能夠按照這種方法,去實踐、去踐行,所以寫作的收獲是比較明顯的。 綜上所述,一個語文課的課堂教學實踐性的特點,在我們的課堂上應該反映為兩個方面的特點,一個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說,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充分活動的課堂,是學生形成能力並且展現他的素養的課堂。另外,還應該是在形成能力的問題上,我們應該著重強調的是知識的好用性,而不是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說到傳授語文知識的好用性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它和相關學科的區別,比如說,它和同樣是人文學科的《哲學》以及《歷史》相比,《歷史》和《哲學》也是人文學科,但是這兩個學科的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像《哲學》,有哲學的相應的內在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而《歷史》也有構建在大量的歷史知識上和對歷史知識的評價之上的完整的歷史知識的體系,但是語文學科不強求這種完整,它強調的是實用,能夠學以致用。 同樣的,和理科相比也是這樣的,理科的知識強調循序漸進,強調前後銜接,強調前面為後面做鋪墊,也就是說,它要強調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作為語文學科,主要知識還是強調它的好用,說到這,我強調一個問題,在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我們一方面要關注知識的好用性,但同時又要注意對過去傳統教學當中,強調知識系統和完整的這種做法,要進行調整和革新,不能再按照過去的做法,把語文知識的系統完整全盤的搬給我們的學生,這會嚴重的加重學生的負擔。 所以,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的實踐,重視知識的好用性,在語文的實踐活動當中,也要關注語文知識的好用性,從而培養出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聽、讀、說、寫的能力。 3、民族化的課堂教學 我們的語文課程本身就是母語教學的課程,學生所學的語文,從他呀呀學語的時候開始,接觸的就是語文,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他不是一張白紙,是在有了一定的積累的基礎上,來開展我們的教學,這就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具有民族化的特點,同時我們的語言本身也帶有強烈的民族化的色彩,這種只有漢語才有的色彩、其他語言不具備的色彩,必然也影響到語文課堂教學,也影響到語文課堂的一些特點,因此,語文課堂在體現它的民族化的課堂教學的特點上,也應該表現為兩個方面: (1)突出漢語言的特點 這種突出漢語言的特點,首先應該反映在我們的知識教學上,在寫字、認字教學這一類的知識教學上,漢字的特點、漢語言的特點,應該充分的體現出來,比如說認字的時候,漢字在它的造字方法當中,最突出的一種造字方法,是形聲字,而形聲字的特點,如果我們能夠讓學生掌握了,對於他舉一返三的去認字、辨形、辨義,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漢字特點所決定的。同樣,在閱讀教學當中,民族化的漢語的特點,也有它的鮮明特徵,比如說在閱讀當中,有的時候有些字詞,我們未必都把它認得了或者說把它本來的意思都揣摩的很充分了,但是並不影響我們以文章及至於對語段、甚至於對這句話的閱讀,這裡面就包含著漢語言的閱讀當中我們猜讀的手段,這種猜讀,根據上、下文,根據語境,根據前面的語言積累,根據自身的生活體驗,對語句就能夠估計出八、八不離十來,這也是漢語的特點。這是在我們語文教學當中,必須體現出或者說是突出漢語的特點,用它來輔佐我們的教學,來幫助我們的教學。 (2)重視培養語感以及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 首先看培養語感:在我們的漢語當中,漢語語言有些很鮮明的特點,以至於使得漢語在很多外國學生看來,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難學是因為什麼呢?因為漢語言的多義性,比如說,用詞的多義性就很有特點,有一個笑話,說一個外國人聽鄰居在囑咐孩子說「你上街給我打醬油去」,他就問打醬油是什麼意思,鄰居告訴他打醬油就是買醬油,結果外國人家裡的燈泡壞了,他就對孩子說「你給我上街打燈泡去」,孩子說「燈泡能打嗎?」,他說「能打,我有錢,你去打。」,結果孩子把路上的燈打壞了以後,別人找上門來,孩子說「就是他讓我打的,而且他說他有錢。」,他說「我讓你去買燈泡啊,你怎麼把燈泡打碎了呢?」,他不知道「打」字在醬油的語境當中有買的意思,可是在燈泡的語境當中就不具備買的意思了,同樣的,一個量詞,一個「條」字,我們通常用來界定魚,一條魚,或者是說一條綵帶,用它來講人,似乎很不合適,可是在特定的語境下,比如說「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就得用「條」字,用「條」字能感覺出這些好漢的粗獷、豪邁、剛毅,都能反映出來,如果用「一百零八名好漢」,那這個意思就大打折扣。這就是漢語語言當中的表達上的豐富性、多義性,還有些語言表達上的含蓄,也是很耐人尋味的含蓄的特點,比如在教學當中可以看到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從頭到尾寫的都是樂,讓你感覺作者樂著,其實作者內心並不樂,他被貶了官,樂什麼呢?他被發配到京城以外,樂什麼呢?來到一個不茅之地,樂什麼呢?他沒什麼可樂,可是他不能寫他不樂,他要寫不樂,文章傳到皇帝那裡,他日子就不好過,可是這種感情他必須表達,怎麼辦?他不寫悲,就寫樂,可是在他的每個樂字後面你都能體會到他的人生境況的悲涼、懷才不遇的悲涼,但是,同時他又把這種悲涼融化到一種更高的境界當中,就是與民同樂,使個人的悲與民眾的樂融進去,化解掉,而這些東西在他的文章當中一字不做,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揣摩他的潛在的含義來理解這種含蓄的表達。 這種漢語語言的特點就決定了我們在課堂教學當中,必須培養學生語言感悟的能力,必須培養學生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而在這點上,也是傳統教學很忽略甚至於做得很失敗的地方,在我們的傳統教學當中,從五十年代初,從蘇聯人那兒,也就是從凱洛夫 那兒學來了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這種基本方法把閱讀教學分裂成幾塊,先從時代背景講起,然後介紹作者,然後讀書,然後字、詞教學,然後就是把文章分析,而分析文章往往就是分段、歸納段意,在歸納段意的基礎上,再來歸納中心,一篇好好的文章,在這種分段、歸納段意的過程當中,被活活的肢解了,而在閱讀當中,從閱讀本身來講,我們對閱讀本身並不是說在閱讀的時候就把文章分成了幾段、它的段意是什麼,首先應該是對文章的整體的把握,在對文章整體的把握和感悟當中,我們和作者進行了對話,進行了交流,我們知道作者寫了什麼、在寫的這個當中想表達一個什麼,這個才是閱讀本來的特點,閱讀就是對話,而不是把他肢解,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重視培養他的揣摩和體會語言材料的我們前面從三個方面,也就是:人文性的課堂教學、實踐性的課堂教學、民族化的課堂教學這三個方面,談了對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特點的認識,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在新課標下對語文教學目標的認識: 新課標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要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語文課程的目標,這和過去的教學大綱的提法是有所不同的,這就反映了語文教育的特點,必須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我們的教學,來實施我們的教學,來評價我們的教學,對這三個維度的認識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看一下新課標從三個維度下對課程目標所做的表述: 在新課標當中,課程目標總共做了十條表述,這十條表述當中,第一條到第五條,主要是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這兩個維度來界定目標,而第六條到第十條,則是從知識和能力的角度來界定目標,但是,一至五側重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裡面並沒有排隊知識和能力,也包含著知識和能力,同樣,六至十條的課程目標當中,著重的是知識和能力,但是也包含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分析一下: 在語文課程目標的第一條當中,是這樣表述的: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這個表述當中可以看出,它強調要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逐步的去培養,這實際上強調的就是過程和方法,在強調學習過程以及逐步形成的時候,實際上它是從過程和方法的角度來提出目標,而這個目標它所最終達到的是: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實際上又是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提出目標。同樣的,在第三條當中,它提出的是: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裡面又涉及到了方法,同樣,方法後面也包含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法本身它所講的涉及到的語文學習方法,必然的離不開相應的知識。所以說,在一至五條當中,雖然是從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兩個方面來提的,但是它也滲透了知識和能力的相關因素,而六至十條,雖然是從知識和能力的角度提的,但是它也滲透了一些情態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的內容,比如說第七條: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 萬字以上。在這個目標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它比較多的涉及的是知識和能力,例如要學會運用閱讀方法,但是它裡面也包含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如說要注重情感體驗,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所以我們對新課標當中從三個維度提出課程目標,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從兩個方面來談: 1、注意橫向協調 所謂橫向協調,就是三個維度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交融的,相對的獨立是因為知識和能力比較側重的是學習,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他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什麼?學知 識、能力,這是從學習的角度來界定,過程和方法主要是從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的角度提出來的,也就是在學和運用的過程當中,它要強調的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並且要掌握相應的方法,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側重的是學生的體驗,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在形成能力的過程當中,他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什麼,這三個相對獨立就這樣區別開來了,知識和能力側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側重的是運用,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側重的是體驗,這是它們相對的獨立性,但同時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它的交融性表現在:知識和能力往往是在過程和方法當中加以形成,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掌握了相應的知識和方法的過程當中,他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它往往是和知識能力、過程方法緊密的結合,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往往也是在過程和方法當中所形成的,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的過程、寫作的過程、思考的過程、對知識運用的過程當中,形成了自己對自己民族語言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自己人生價值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在這三者當中,作為一個老師,應該更加重視的是過程和方法,從我剛才的分析當中,我們應該體會到,過程和方法當中形成了知識和能力,並且轉變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這是我們對三個維度的相互關系的認識,因此在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在設定自己教學目標的時候,就必須高度的關注目標是三個維度來設定的,而這三個維度,既是相對獨立的,也是相互交融的,在這一點上,我們來看一下袁老師在他的《背影》這一課的教學當中是怎麼設計她的教學目標的,在她的教學目標當中,又是怎麼體現出三個維度的相互交融的,請大家看課例�6�7�6�7 在剛才袁老師的目標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目標當中,既有過程和方法的要素,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素,同時也包含了知識和能力的要素,她要求學生具有相應的能力,只有有了這個能力,他才能夠體會到文中的這種感情,而這種能力的形成和感情的獲得,又是在它的過程當中所形成的,所以,這種教學目標的設定,就比較完整的體現了新課標對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 2、注意縱向有序 縱向的有序體現在課程目標本身是有階梯性的,是有層次性的,在新的課程標准當中對課程目標的提出是年段提的,是按照小學的幾個階段和初中的相應的階段分別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從我們任教的角度來講,我們不可能從小學一年級一直教到九年級,我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當中,並不是說初中階段的要求就是相對的、固定的,它也應該是有層次性的,這種層次性也應該表現在:我們在教學當中,在設計自己的教學目標的過程當中,也應該按照新課標的三個維度的要求,循序漸進的不斷的去提升,不斷的在我們的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不斷的提高知識和能力,不斷的轉變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在教學當中,作為一個老師,應該首先把你所任教的整個年段,比方說你教初中,就應該把初一到初三的或者說七年級到九年級的整個六本書先要系統地看一看,並且針對新課標的要求,把整個教學階段的總體要求瞭然於胸,在這個基礎上,再把它的總體的要求分解到三個年級,再分解到六個學期,再分解到每本書的每個單元,及至於每篇課文當中,讓學生在每篇課文、每個單元、每一冊書的學習過程當中,不斷的循序漸進的提高,而我們的目標的設定,也應該表現出它的銜接和呼應,前面目標的設定,同樣的一個目標,可能它的層次是比較淺的,同樣的一個要求,可能它的角度是一個方面,到了後面的單元再次出現的時候,同樣的一個目標,它的層次可能會提高一點,同樣的一個目標,它的角度可能會轉換了一個方面,這樣我們就從螺旋式的盤旋當中讓我們的學生不斷的提高他的能力、提高他的語言素養,或者說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從不同的方面去認識它,從而提高自己。 所以在教學的目標設定上,除了要注意橫向的協調,也就是三個維度的協調之外,還有注意縱向的有序,就是單元與單元之間的相互照應,冊與冊之間以及年級與年級之間的相互照應、相互提高、促進,這在教師的備課當中應該要把它做好,否則你的語文教學又進入了另一種狀況,就是零散、零亂,這也是語文教學不應該出現的現象。 我們剛剛從語文教學設計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確的認識新課標,從這個角度談了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特點和目標的認識,概括起來講,對語文教學特點的認識,我們必須認識到,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具有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化的特點,而對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目標,我們應該充分的認識到,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並且在目標的認識上還應該注意到,新課標提出的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確定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這三個維度相互之間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滲透和相互交融的,另外還要認識到這三個目標還要循序漸進,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對新課標有一個准確的定位,並且在後面要講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當中來。

Ⅳ 語文教育有什麼特點,如何根據這些特點進行教學

語文,單從字面上看,指自己及他人的言論(語言)與文字。言論,除了聽就是說,文字,不是讀就是寫。因此,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還要注重語言知識的積累和文化知識的學習。

端正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用漢語文的特點和規律來指導語文教學。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走進傳統,從傳統語文教學的寶庫中去爬羅剔抉、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去舊納新,尋求對當代語文教學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乞靈於國外。

漢語文是表意文字,這是中國語文區別於西方表音文字的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和規律,中國語文的其他許多特點和規律都是在這個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所以,教學中國語文,這個最根本的特點和規律不能撇開;撇開了這個特點和規律,就等於撇開了漢語文的整個特點和規律,如此來教學中國語文,沒有不失敗的。

(4)語文教學本身的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首先不是師生間「交往對話」的過程,而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不同的、符合漢語文特點和規律的方式方法學習語文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個誦讀的過程,也可能是一個默讀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個精讀的過程,也可能是一個略讀的過程。

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個常規閱讀的過程,也可能是一個研究性閱讀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個品評鑒賞的過程,也可能是一個交流借鑒的過程……一句話,這個過程必須是一個指導學生用符合漢語文的特點和規律讀書、寫作、交流、演講的過程,絕不是一個架空式的「對話」的過程。

Ⅳ 語文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語文教育具有三個特點:

1、注重情感熏陶感染與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與文本心心相印的認同,是一種生活閱歷的接軌、知識的融合、情感的共鳴)。

2、注重語文教育中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3、把握漢語言文字特點,注重語感與整體把握能力培養(學習方法上,強調實踐、感悟,吸取母語教育研究的新成果)。

《語文教育藍皮書:中國語文教育發展報告(2020)》。指出,語文課程和教學改革具有以下五大特點:

一是堅持先進課程理念的指導。「語文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在頂層設計層面對語文學科的課程功能和課程性質進行了調整與更新。圍繞這一核心理念,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細化改革,並在語文教育實踐中逐步推進理念的落實。

二是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孰輕孰重,長久以來一直爭論不休。此次語文課程改革基本上解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爭端,「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相互依存關系事實上代表著兩者的統一。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學習中有內在聯系,不能相互否定或相互取代,堅持二者的統一,才能真正培育良好的語文素養。

三是堅持突出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實踐性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以「語文知識」為中心的傳統學科體系,容易陷入靜態的知識傳授和以獲取知識為目標的機械訓練,教師單向的知識講解難以使學生成為教育主體。「核心素養」與「學習任務群」的提出從根本上引導教師與學生共同建立語文學習的情境,通過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與綜合素質,真正實現從「學知識」到「用知識」的轉變。

四是堅持語文教育素質化導向。在新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作用得到重視。語文課程目標的根本指向,就是培養具有完善人格和健全思維的人,培養知識與品德全面發展的人。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兩個修養,即人文審美修養與思想品德修養,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是堅持語文教育信息化導向。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使用,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對信息技術同語文教育結合的探索,已成為課程改革的重點研究領域。

Ⅵ 語文學科的特點

語文學科的特點:
一、基礎性、工具性:
語文課的任務就是既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還要傳授並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學生一旦有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和具備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以後,對於學好其他學科和走向社會都奠定了良好了基礎。
二、人文性、思想性:
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和激發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之外,還要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人文性與思想性,二者緊密相聯,密不可分。兩者只是對一樣東西的不同表述。基於這種認識,語文教學就要在進行聽說讀寫等語文訓練的同時,充分滲透和體現其「人文性、思想性」的特點。
三、開放性、多樣性:
語文教學的課堂,上下數千年,縱橫數萬里,海闊天空,白川會聚。不但內容上具有開放性,教學方式上也是具有多樣性。語文教學還不僅僅限於課堂。多少語文教師在開辟「第二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著課外的語文活動,大大促進了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
四、實踐性、應用性:
實踐出真知。讀書、寫字、作文、講話、聽話、寫信等等,都是語文實踐活動,也是語文的應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講,學生聽,比較機械,效率不高。
五、地方性、區域性:
任何理論的應用,都離不開一定的地方和環境。不同地區,人們的語言、風俗、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北京有上海不同,沿海與內地不同,牧業區與農業區又不同,這些都直接影響著人文性很強的語文科教學。
六、探究性、創造性:
新的教學觀念要求人們,教學不但要以學生活動為主,而且還要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精神。研究性學習已經列為中學階段不可少的學習方式。創新觀點,應用到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廣闊領域。語文教學不再是死記硬背和口耳相傳,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方式,帶領學生去探討、去研究、去創造。學習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也是創造的過程。探究性和創造性,同樣是語文科必不可少的特點。

Ⅶ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語文課程標准》在給語文學科定性時,除了繼續突出語文的交際工具性質之外,更強調語文的人文性質,語文的內涵進一步拓展了,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過去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質轉向重視語文的雙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質。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僅一個「工具性」或「人文性」是無法概括語文這一復雜學科的本質屬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處於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之中。說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絕對不是排斥它的科學精神;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的問題。
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是指: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推行,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Ⅷ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一、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

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三、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統一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8)語文教學本身的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

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Ⅸ 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什麼

循序漸進,滲入到日常學習中去

Ⅹ 語文教學的特點包括四點

語文教學的特點:
一、注重語文教育的豐富內涵,注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增強了語文課程的現代意識,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三、根據學生語言和身心發展的特點,確定階段目標,選擇教學策略.
四、兼顧不同的教學需求,具有較強的包容性的適應性.

註:中學語文教學的四個主要方面是:聽、說、讀、寫。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本身的特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4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2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7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7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2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3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7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2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3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5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7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1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4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69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