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學習語文
1、與人對話時:因對話的對象不同,可以學到普通話的發音;各地方言的發音以及語言結構和用詞方法;不同的表達方式與風格等。
2、日常出行時:標語、廣告、啟示、對聯等隨處可見並且所用文字、組詞結構五花八門,完全可以學習文字的藝術風格,同時也可以找出不規范用字、用詞。
3、逛商場、超市時:所有商品的標識、說明等都是學習的素材,這是簡單的說明文。
4、就餐時:所有餐具的名稱及菜名你是否都知道並會寫。
5、乘車時:路牌、路標也可成為你學習語文的課本。
6、休閑娛樂時:看電影、電視劇,什麼是電影、電視劇?可以這樣理解——電影、電視劇就是用語言、動作以及場景等來呈現語文文字描述的方式。
7、電腦打開時:免不了輸入文字那拼音或漢字拆分你得學會。網路中有助於學習語文的途徑就太多了。你在網路中提問題,這本身就是利用電腦來學好語文的途徑。
8、參加運動會時:能准確理解跑、跳、擲、扔等字意思。
⑵ 談談怎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離不開生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
美國教育家指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課標也指出:教學應面向每一個學生,以學生的經驗和生活背景為基礎,體現出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學生最終要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可見,學生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並將所學服務與社會、服務於生活。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脫離學生生活的實際,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學生學習語文成了一種負擔,出現不愛學、不願學、甚至不會學的現象。因此,把語文教學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去,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生活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也才能夠真正地陶冶學生的情操。
那麼,在生活中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呢?我認為應積極做到以下幾點:
1.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觀察
偉大的藝術家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雖然來源於生活,但其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些偏差。有的課文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從而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歷史上許多事例也充分說明在生活中學習的重要性: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沒有跨進過大學的門檻,他把社會視作自己的大學,照樣寫成《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光輝的篇章,成為不可多得的大文豪。由此可見,生活也是一個大課堂,凡事留心,也可以從中學到不少知識的。
2.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傾聽
語文的學習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來獲得的。聽在這些訓練中是放在第一位的。有關資料也表明:人類獲得知識,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聽這一渠道。善於傾聽,首先要學會靜聽。美國著名學者卡耐基說:「你想成為一個健談的人,首先要成為一個靜聽的人。」我們不但要教育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認真地聽老師講課,聽同學發言,而且要在平時的生活中靜心地聽廣播,聽新聞,聽別人談話。在聽的過程中,學習別人是如何運用語言來描述情景,如何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的。在一次次的傾聽中增強自己的語感,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3.讓學生學會體驗生活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學習和理解也是如此。有這樣一個例子,美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提上一袋蘋果,一人分一個,讓學生看、摸、聞,甚至咬上幾口,然後開始畫蘋果。結果,大多數學生第一次畫出來的像西瓜,第二次畫出來的像梨,第三、第四次畫出來的才像蘋果;而中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只帶一支粉筆,先對全班學生講畫蘋果的注意事項,然後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示範,學生照著老師的樣板畫出來。結果,所有的學生第一次畫出來的就像蘋果。比較而言,美國的學生雖然畫得費勁且不像蘋果,但畫出來的卻是「生活中的蘋果」「自己的蘋果」,中國的學生雖然畫得輕松且很像蘋果,但畫出來的卻是「黑板上的蘋果」「老師的蘋果」!這個例子雖然是一個形象化的笑話,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實,卻能折射出教育觀念上的差異,兩種做法對學生發展的意義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尋找和創設教育情景,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親自聽一聽、看一看、試一試、想一想,身體力行地去體驗。
4.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表達
學習語文,達到真正理解不是最終的目的,學生能將所學運用於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於生活,才是教師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教師應以課外實踐為憑借,適時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我們可以用文字表達來訓練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如為班級的活動設計串聯詞;向校長寫建議書,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和設想;為學校的藝術節、聯歡會設計廣告用語、海報;在校運動會上當小記者;在「三八」節、教師節、母親節給自己的老師、母親寫感謝信。當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受到表揚與鼓勵,成就感就會促使他們對語文越來越感興趣。平時老師的教育就會在真實具體的互動交際中,變得可以觸摸和親切起來。
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離不開生活。只有讓豐富多彩的生活與課堂上基本的知識有機融合,才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涵養學生的審美觀,奠定學生寬厚的人文根基,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也只有紮根於生活這片沃土,實現生活化教學,才能生根、開花、結果。
⑶ 如何教會學生在生活中用語文
第一,在歌詞里學習豐富的語言。
有不少流行歌曲歌詞優美形象、委婉動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詩。學習歌詞,無疑會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不僅如此,還可以學習一些語法知識。
如蘇芮的《牽手》:「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這里含有詞類活用的現象,前一個「悲傷」和「幸福」均由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張學友的《夕陽醉了》:「夕陽醉了,落霞醉了,任誰也掩飾不了……」用到了擬人的手法,傳神地再現了熱戀中的人心醉的情態。再者,利用歌曲,能夠巧妙地擬出新穎別致的標題。
如表現母子親情,可用《常回家看看》;呼喚見義勇為的美德,可用《該出手時就出手》;突出朋友間的誠信,可用《一句話,一輩子》。這樣的標題親切自然,無疑會勝人一籌,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當然,引歌詞入文,自然可以使語言形象生動、活潑機智、富有文采。
近些年,一些詞作者另闢蹊徑,從古詩文中獲得靈感,創作出了許多文雅別致、膾炙人口的作品,我們可以借這些歌詞回歸古詩文。
例如:趙小源的《對酒當歌》的歌詞是以大傢具有相同指向的名言佳句為原料加工製成的,可以溫習到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李白的「舉杯邀明月」、「恐驚天上人」、「與君歌一曲」,李商隱的「嫦娥應悔偷靈葯」等詩句,而且可以仿寫短文。陳濤的《孔雀東南飛》是採用了揣摩古人演繹古人的形式,歌詞中透視出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的心理,學之可對劉蘭芝形象的美麗有更深刻的認識。
第二,在廣告語中學習鮮活的語言。
看電視是現代中學生主要的休閑方式,廣告天天見,穿插在電視劇中的往往叫人生厭。其實好的廣告語會給人啟發,精練語言,豐富語言,所以欣賞廣告語可以變厭為喜、樂在其中。廣告面對的是最廣大的群體,用語要通俗,但俗中也可有雅,化用古詩就是一個典例。
比如:黃河汽車的廣告語「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汽車遍地開」,伊萊克斯冰箱的廣告語「眾里尋她千網路,想要幾度就幾度」,成都全聚烤鴨的廣告語「此味本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嘗」等等。有的廣告語採用了對聯的形式,如可口可樂新春促銷使用的廣告語「新春新意新鮮新趣,可喜可賀可口可樂」、培羅蒙時裝的「件件皆新穎,款款見深情」;而日本豐田車的廣告語「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佳友列印機的廣告語「不打不相識」、佳能復印機的廣告語「百聞不如一印」等可以叫我們感受到俗語的永恆魅力。當然也可把廣告語融入作文中,可使語言幽默詼諧、風趣活潑,會有別樣的意蘊。
第三,在旅遊中探訪名勝古跡,學習詩文。
學生在假期中去各地遊玩,是一次絕好的學習機會,每一處風景名勝都蘊蓄著豐富的人文內涵。
比如說去泰山,就可以聯想到杜甫的《望岳》、姚鼐的《登泰山記》;去鎮江,就可以聯想到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去西湖,就可以聯想到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等;到紹興自然會想到魯迅的《阿Q正傳》、《祝福》、《葯》、《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味》以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去富春江,可以聯想到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去廣州,就可以聯想到孫中山的《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和林覺民的《與妻書》。
第四,在春聯里推敲語言的藝術。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在春節這一天都在大門兩側貼上充滿祝福的對聯。從春聯中可感受到漢語語言的藝術,如「 爆竹傳笑語,臘梅吐幽香」,一個「吐」字,可以說是對王國維先生的「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一個詮釋,能讓我們想到臘梅花開的淡淡的黃蕊,彷彿嗅到那若有若無、如絲如縷的清香;「春風一笑花千樹,紫燕三歌柳萬條」又可以叫我們體會擬人與數字的妙用;還有「大鵬高翔萬里,小龍騰飛千年」、「金雞振翅勁舞,銀犬引亢高歌」等蛇年、狗年的春聯語言的生動活潑。除了家庭用的春聯,還有用於各行各業的春聯,如學校用聯「辛勤培育桃李滿天下,忠誠執教春光遍校園」、企業用聯如「生產捷報頓開千秋業,科研碩果更上一層樓」。以上均為我國城鄉的好春聯,其中不乏頗具積極意義與欣賞價值之佳作,認真揣摩,仔細品味,定能獲益不少。
生活中,語文現象無處不在、隨處可見,只要我們注意引導學生凡事留心,也會在生活這個大課堂學到極其豐富、取之不盡的知識。
⑷ 如何在生活中學好語文!
高中語文教學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中階段的學生大都已經是成年人,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時期,學校的教育以及社會生活對其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切實將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具體來說,我們的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生活聯系實際,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在生活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知識的學習是為了應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切實將書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更加透徹地明晰知識的內涵。以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簡單地將書本知識呈現在教師面前,而很少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去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我們的學生成為「書獃子」,只知道理論知識,而嚴重缺乏動手操作能力。當今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術型人才;而且知識與能力並備的學生更是能贏得用人單位的喜愛。因此,面對新的形式和新的挑戰,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務必將教授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有助於達成我們的教學目標,實現教育的目的。
特別是在我們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多觀察生活現象,將所學習的寫作方法加以運用,再加入自己真情實感,就可以寫出一篇具有新意的文章。現在很多學生的語文作文完全像是從一個模子裡面刻出來的一樣,這就是因為很多學生缺乏仔細觀察的能力,也難以得到高分,進而影響學生對寫作的熱情,長期下去,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會大大降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成長進步。
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多多思考,大大增加對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讓學生結合社會生活現象理解所學知識
思考是一個人的天性,也是一個人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然而縱觀以往的學校教育,我們不難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教師和家長的想法已然替代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同時,學生的觀點和意見也往往被忽視,這就造成現階段的很多學生做事情缺乏主見,面對問題時也不主動積極思考,這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意識,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多思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引入課外知識對學生進行知識拓展,讓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也可以對社會生活有所關注和了解。
現在的很多中學,為了所謂的升學率而實行封閉式教學,在校學生不準使用現代通訊設備,也不能上網,可以說是切斷了與外界的所有聯系,很多中學生只得埋首故紙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了。這樣的結果是很多學生走出校園之後,往往被稱為傻子,因為他們只懂得書本知識,而對社會生活完全沒有了解,思想也達不到一定的境界。如果我們的中學一直在製造這樣的「人才」,那麼,我們的社會是何其不幸。只是只有運用到實踐之中來,才能實現它的價值和意義。學生的主動思考對學生的未來和成長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他們結合社會生活現象從不同的方面去發表自己的觀點,讓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更長足的進步。中學的語文課堂應該是一門網路學堂,學生不僅可以學到應該具備的語文知識,也可以從中了解社會百態,從而引發其對人生、社會的思考和理解,這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是及其重要的。
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踐,讓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現實生活進行實踐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中學生的知識主要來源於學校的教師教育,學生在接受了教師的教育之後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經過學生的分析和思考,進而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然而學生學習了的只是在很大程度上知識「死的知識」,沒有經過應用和實踐,這種知識是不可靠的,經不起時間的流逝,需要反復地記憶和復習,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之後可以加以實踐,那樣學生的記憶會更加深刻,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好所學知識。語文是一門生活中的知識,更是需要通過生活來加以實踐,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好所學知識。
生活中處處有知識,知識蘊含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只有善於觀察的人才能發現知識的藏身之處,因此,無論是我們的教師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將知識與實踐密切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深入徹底的掌握。
總知,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將語文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學習才可以落到實處,我們也才能將語文知識的學習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⑸ 怎樣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才有助於我們去持之以恆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為語文很無聊,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成績當然也就上不去,所以,興趣對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
其次,學習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使語文學得更好。積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閱讀與背誦,當我們空閑的時候,讀一讀,好的書籍或文章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陶冶你的性情。不過,不能只是讀,還要思考,我們應准備一個記錄與摘抄的本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來,並不時地看看,讓它們變為自己的東西,當遇到疑點,難點時,也要記下來,與旁人討論,聽取別人的看法。這樣才會有所長進,水平才會提高。
而且,閱讀量大,知識就會十分豐富,一個人的素質也會提高,眼界就會更廣,況且,寫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書,多留心身邊的事,將書中所講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起來,寫作時才會思如泉湧,寫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語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就是說只有多讀書,才能寫出好文章。大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卻不多,真正喜愛閱讀的並能從中得到知識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寫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們要做這樣的人,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閱讀,要喜歡去閱讀,當我們看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的時候,要去思考它的內涵,去思考它的寫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取人之長以補己之短。還有,要好問,要記住不懂就要問,特別是讀課外的古文言文,古詩、詞時,其中有些字、詞、句我們不能完全理解的,這就需要去查工具書,如果工具書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後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時去問老師,及時地弄明白,這樣才能學好古詩文,切記千萬不能不懂裝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為日月積累,會使心中的疑惑越來越大。
語文就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我們從讀、說、寫三方面去學習,去品味,去發揚,讀就是要去獲取知識,去欣賞。語文這門藝術,而說與寫則是我們對語文的體現,是我們學習語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樣,我校就更應該利用空閑的時間去練習寫作,多寫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寫好,在與別人的交談中,學會運用自己從閱讀中獲取的知識,這樣,我們就能將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
懂得了這些,再來學習語文時,便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反而會覺得是一種享受,當我們把學習當作是一種享受時,不學好也難了!
好好學習吧
⑹ 我們在生活中怎樣學語文
「一把鑰匙配一把鎖」,這是我對學習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課程比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點,學習方法決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隨著老師的思路找出這門學科的規律,獲得入門的途徑,再不斷地充實完善,形成不同學科不同的學習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我們必須在學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歸納改進,摸索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點學習體會。�
有的人說考語文要憑運氣,也有的人說要看感覺。運氣好或者感覺對的話,就能取得較高的分數,甚至有可能爆個冷門。剛開始我也抱著一種將信將疑的態度,每到考語文之前就要「醞釀」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謂的「感覺」。後來,通過與幾個同學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師兄師姐們介紹學習經驗的書,我漸漸覺得,學語文,是需要一套科學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書,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體會。通過看一些文學名著,或是報刊雜志,可以培養語感,還能學到不少文學常識,以及一些新鮮有趣的觀點。現在的語文考試,閱讀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有文言文閱讀,還有科技文、現代文閱讀。要想在課堂上把所有這些能力統統培養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課外的努力。�
我比較喜歡看像《讀者》、《散文》之類的雜志。看《讀者》,可以了解到許多獨到的觀點,看到一些內涵豐厚的文章,使自己也變得愛思考起來。尤其在寫作時,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啟發。現在作文的一個很重要的評分標准就是是否有創新、有與眾不同的見解。這樣的見解,往往不是憑空就可以產生的。它取決於你的閱歷、你的人生體會。對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簡簡單單的兩點一線,很少有機會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因此讀書看報就不失為一條捷徑。而在時間金錢都有所限制的情況下,看《讀者》更不愧為捷徑中的捷徑。更何況,它也是我們放鬆自己的好伴侶。�
看《散文》,是通過語文老師的介紹。教我語文的陳武老師是一位文學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課真正花在課本上的時間並不多,他更願意教我們一些從課本里引出來的知識。三年下來,我覺得自己的確學到了許多東西。尤其是文學修養方面提高不少。記得當初他向我們推薦《散文》時,沒有說太多,只有幾個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書氣自華。」於是我開始學著欣賞《散文》。剛開始時,也有點雲里霧里的感覺,後來,當我靜下心來,細細地體會那流淌在字里行間的微妙的感覺,我彷彿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來文章還可以這樣寫!一段很普通的經歷到了作家筆下,卻完全可以獲得詩一般的美感。我喜歡反反復復地讀那些自己特別有感觸的文字,直到把它們背下,然後不經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筆果然有了提高。同時,通過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覺我就養成了一種愛思考的習慣,這一點在做文字表述題的時候特別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確。�
此外,有空時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種好辦法。例如,做拼音題時,就翻翻《新華字典》,把自己以前讀得不準確的字記在一個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較深。另外,平時聽新聞時也可多留一個心眼,注意聽聽播音員的發音,碰到哪個字他發得和你不一樣,就記下來,查查字典,看是他發得對還是你發得對,這樣做印象特別深。做詞語用法的題目時,就翻《現代漢語詞典》或《成語詞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個詞上,最好能把前後的詞都看一下,既能通過比較加深印象,又能同時學到不少新詞。這個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記幾個,積少成多。記得高三那年,老師讓語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後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語或容易出錯的詞語、容易讀錯的字等,下課後大家都會自覺地去看一看,一些細心的同學還會把它們都整理在一個本子上。到高三下學期做模擬試卷時,我們班同學在這種題上出錯的已經很少了。�
在寫作方面,除了多看書看報外,還可適當記點日記周記之類,鍛煉文筆,久而久之,就會越寫越順。一些喜歡聽歌的同學常常會記些喜歡的歌詞,在寫作時用一用,還真不愧為一種好辦法,最起碼在語言上就佔了不少優勢。當然,也可以背一些優美的句子,使它們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常記常用,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總之,語文就像中葯,越熬越有味。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感覺」越來越准了時,你的努力就已經得到了回報。�
語文的功夫都在平時的積累上,除了個別「感覺」突然變得特別好的之外,平時是怎樣的水平,高考就會考得怎樣。與其抱著僥幸的心理等待著「奇跡」出現,還不如踏踏實實地把功夫練到家。考前語文基本上是沒什麼好復習的,但也不是完全放棄,你可以在復習的間隙看看文學常識,翻翻雜志什麼的,或者做一兩份模擬試卷,保持對題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夠了。最重要的還是信心問題,千萬不要因為平時語文成績不穩定就對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會在高考考場上有一個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