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分析語文閱讀理解
第一、巧用信息整體把握
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
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注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如果是小說,則要主語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著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第二、確定區域圈點勾畫
閱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復琢磨題干,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准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在閱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為難。這里,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② 語文如何才能理解好文章,在閱讀那怎麼才能理解好。 求解 、、
相信我,語文課本里德文章大多是裝的文章,其實都有固定的答題方式,總結規律就好回答的,每種問題的答復其實很統一。你上網找下看看有沒有總結,,,很抱歉我自己的不能給你,高中時候的筆記不好找,而且按老師的說法是,知識產權問題了,,總之,要給的話 ,很麻煩
打字辛苦,望支持
③ 語文閱讀理解怎麼分析呢
想要提高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只依靠課內的閱讀是不夠的,還需進行課外閱讀。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不要局限閱讀范圍,要盡可能多地涉獵不同類型的書籍或文章,比如人物軼事、科普常識、文化習俗、人文歷史、新聞報道等等。
但對於學生來講,平時課業也較多,想要大量的課外閱讀相對也是有難度的。所以對於課外閱讀,建議學生學習掌握快速閱讀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閱讀效率和能力。
平時進行閱讀理解訓練的時候,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注釋等內容,然後瀏覽一下文章後面問了哪些問題,然後帶著這些內容,快速閱讀一遍文章,做到心中有數。因為解答閱讀題的關鍵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
大多數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所以在答題的時候,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簡單做個標記。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閱讀這一內容,尋找作答思路或答案。有些時候可以直接使用原文,有些時候還要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
閱讀理解的句子段落
1、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雲。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占著什麼樣的位置。
2、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④ 怎樣做好語文閱讀理解
寫人類文章,一般是指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這類文章,主要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通過一件或幾件典型事例的敘述,來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和精神風貌。
閱讀寫人類文章時,指導學生從以下幾點入手:
1.感悟人物的外在形象。 2.讀懂人物語言。
3.分析人物動作。 4.剖析人物的內心活動。
5.關注人物所處環境。 6.分析細節描寫。
7.抓住文章主要情節。
第二類:寫記事類文章
寫人類文章,一般是指以寫事為主的記敘文。這類文章有著比較鮮明的特徵: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四大要素的交代給我們的有效閱讀提供了重要信息。
做好記事類閱讀題目,要求學生做到:
1.仔細地去閱讀,去發現作者將要告訴我們的事情。
2.對文章的篇章結構進行基本的分析和准確的把握,能夠比較精確地概括出文段的段意,總結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能根據作品中提供的事情或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認識或看法。
第三類:詠物類文章
以描摹物體的形狀、狀態、色彩等元素為主要內容的記敘文稱為詠物類記敘文。
閱讀次類文章的方法是:
1.理解作者具體寫了什麼事物,這個事物是什麼樣的,有什麼特點?
2.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是寫物的整體,後寫物的部分;還是先寫物的部分,後寫物的整體;是先上後下,還是與之相反,等等。
3.要明白作者「詠」的物是什麼,是怎樣由事物展開豐富的聯想去「詠」的;事物和聯想有什麼必然的聯系,通過聯想作者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4.仔細體會作者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第四類:繪景類文章
寫景記敘文,是以描寫大自然的各種風物景緻、社會環境中的人文建築、設施等為主要內容的記敘文。
閱讀次類文章的方法是: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是從景物的哪些方面來寫其特點的。
2.分析描寫景物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等順序)。
3.理解作者在文章里表達的思想感情及作者是怎樣把對景物的感情融合到景物中去的,用了哪些生動的語言。
4.仔細體會作者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第五類:議理類文章
議理類散文,通過講述一個現實的、歷史的小故事來闡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閱讀次類文章的方法是:
1.仔細閱讀文章中的每一句話,進而對全篇進行整體把握性的理解。
2.對文章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或段落進行著重的反復閱讀仔細地咀嚼、品位作者的行文目的--它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深刻道理。
3.找出文章的點睛之筆,也就是文章「議」的部分,回到原文中再仔細品讀,把「議」讀通、讀懂並能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見解。
第六類:說明類文章
說明文是一種側重於對事物進行解說、說明的通俗易懂的文學形式,是向人們介紹產品、自然現象、生活、健康等方面知識的文章。
閱讀次類文章的方法是:
1.清楚地了解說明對象及其特徵。(了解文章的說明對象,可從題目、段落的第一句話、文章的中心句去分析;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徵,可從事物的形態、構造、變化、成因、功能等方面去思考。)
2.清楚文章的說明方法。
3.注意體會語言的准確性。
第七類:寓言類文章
寓言往往通過講述一個小故事,用一種人們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形式,來告訴人們關於大自然、關於社會、關於做人的道理。
閱讀次類文章的方法是:
1.仔細地去閱讀,去發現作品中將要告訴我們的故事。
2.把故事中的啟示運用到客觀現實生活中,從而對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提供借鑒。
第八類:散文類文章
散文是用精煉、生動、優美的文學語言寫成的敘事、寫人、繪景、狀物的短小精悍的文章。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聚」。
在閱讀散文時,注意指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要求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想像散文中描繪的形象,體會文句所蘊涵的意義,產生一種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
2.體會文中的「神」。
在充分感受文學語言、形象畫面的基礎上,矮琢磨理解散文中的「神」,也就是它給我們的的啟迪和教育。
3.抓住文章線索。
散文線索有以事物的形象為線索,有以感情發展為線索,有以時間為線索,有活動為線索,有空間為線索等等。
⑤ 語文閱讀理解應該怎麼講
《06 閱讀理解》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1.通讀文章,了解主要內容,揣摩中心思想。
2.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
3.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
4.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⑥ 怎樣做好語文閱讀理解(方法,結論)謝謝
1.通讀文章,了解主要內容,揣摩中心思想。
2.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
3.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
4.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⑦ 語文閱讀理解要怎麼做才能把一篇文章理解透
鏈接: https://pan..com/s/1KaUXe523jZwE-ruv-VjhLw
首先,我認為,要想提高.語文成績必須樹立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愛默生曾經說過:「自信是成功第一」;劉秀同志也講過:「有志者事竟成」;我一直把這話作為引導學生的行動指南。
⑧ 語文閱讀理解如何做
語文閱讀以及作答的時候,一些基本的技巧要掌握。比如段落,掌握段意較為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或者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閱讀理解答題裡面也是有很多套路,也就是相對固定的回答方式,總之平時要多留意,梳理總結。
閱讀作答之後,可以與參考答案作比較:有哪些點是你沒想到的?又有哪些點是回答得不夠准確的?不要看了答案之後只是「哦,原來是這樣」就過了,一定要學會分析你為什麼沒答上來,比如審錯題意、閱讀抓取關鍵信息能力差等方面。
提高語文閱讀能力,也需要堅持課內外閱讀。
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大多得益於課外閱讀。要提高自身的閱讀技巧和能力,只依靠課內的閱讀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有計劃的、大量的閱讀,以及進行多種閱讀方式的訓練。課外閱讀的內容是比較寬泛的,基本的你可以根據課內閱讀進行延伸,因為文章,包括閱讀理解都會有來源說明。人選書不好選,但書選書就容易多了,你讀的書越多,你就越知道怎麼選。
對於學生來講,平時課業也較多,想要大量的課外閱讀相對也是有難度的。所以對於課外閱讀,學生可以學習掌握快速閱讀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閱讀效率和能力,比如我練習過的「精英特快速閱讀」,掌握到一兩千字每分鍾的閱讀速度是非常容易的。
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讀,要多注意收集摘錄,平時一有時間就可以拿來翻翻,久而久之這些故事或名言精句等就會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活躍在你的腦海和文章中。
⑨ 語文課文要怎麼樣理解內容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對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研究得比較多;對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較少。這不能不說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失衡。只講內容,不講形式或講得極少,是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內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
基本范疇都是成對出現的,這種對偶性,是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的突出特點。現實事物都不得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體,內容和形式是反映客觀事物內在要素與外在表現方式之間相互關系的范疇。
人們通常對內容下的定義是構成事物各種內在要素的總和,或者說是指事物的本質,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指事物內在諸要素要的結構或表現形態,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事物的內容和形式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比如語言的內容是意義,形式是語音和文字,語文和語音或文字的結合,構成了語言。在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中,內容決定形式,內容居於決定地位,形式必須適合內容。形式雖然受制於內容,但對內容有反作用,形式和內容不相適應,就會對內容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二、內容和形式又是構成文章的兩個基本因素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不得有它的內容和形式,文章自然也不例外。文章的內容是就構成文章的各種內在要素的總和。這些內在要素包括題材、主題、人物、環境、情節、事件等。具體講,文章的內容是指作者所描寫的,並滲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社會生活,它既包括了客觀因素,又包括了主觀因素,主客觀因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的豐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的有機統一。
文章的內容不孤立地存在,它必須要與相應的形式結合在一起,才能表現出來。所以,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內容的顯現。具體說,就是文章的組織結構和表現手段。這一點,從作者的寫作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作者寫作的第一步,要確定內容。內容的確定要通過素材的積累,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人物的孕育等才有可能實現。第二步,要固定體裁。有了一定的內容,還要用一定的體裁將其固定下來。第三步,組織內容。比如層次結構的安排,主次、詳略的考慮,開頭、過渡、結尾、展開、高潮等的設計。最後還要根據內容確定語言的色調,一字一句推敲語言。以期用恰當的語言把內容具體描寫出來。由此可見,離開了一定的體裁、層次結構的語言等形式因素,文章的內容就推動了載體的而無法顯現。
其實,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我們只能在理論上把它們加以區分,而在具體的文章中,內容和形式根本無法割裂,要想把形式從內容中分出來,那就意味著消滅了內容;反過來,要想把內容從形式中分出來,那就意味著消滅了形式。在具體的文章中,內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三、 閱讀教學應該是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理解課文形式的統一
文章的內容和形式和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關系十分密切了。閱讀教學無非是通過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和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這所以在這里強調文章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就是想說明,閱讀教學應該是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形式的理解的統一。因為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對內容和形式的理解,確實存在著比例失調的問題。強調一方,偏廢一方,實際上都是不完整的閱讀教學。
小學生的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習閱讀。學習閱讀,顯然和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有所不同,更不同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閱讀。一般意義上的閱讀,其主要目的在於理解內容,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認識活動。一般地來說,讀者只要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就可以了。比如學生閱讀數學、化學、歷史等教科書,只要求理解課文的內容,至於課文的形式則不必過問。學習語文的閱讀就不同了。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不僅要理解課文字了什麼,還要理解作者是怎樣寫的。
就閱讀教學而言,小學生讀課文,首先感知的是語言文字,然後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形成意義上的聯系,但是,語文教學不僅擔負著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任務,還擔負著指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任務。因此,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只是完成了閱讀全過程的一半,只是「知其然」的過程。學生在經歷了這一過程後,還要從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對文章做進一步的閱讀,即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組織材料的,是怎樣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這樣的過程是由思想到語言,由內容到形式,由內部到外部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在前面「知其然」即理解文章寫了什麼的過程發展而來「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即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和為什麼這樣寫的過程。簡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表現形式。這樣學生不斷地從作者寫作思路的「原型」得到啟發,從而學到運用語言文字處理,表情達意的方法。
因此,可以這樣講,語言閱讀教學,如果只局限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學,最多隻能說完成了教學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結合起來,才能說走完了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這樣的過程是由語文教學的本身特點所決定的,否則就不是語文的閱讀教學。
四、 閱讀教學的第一步應該是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文章的內容決定文章的形式,內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隨內容的變化而變化的。有了內容才可能有與之相適應的形式,寫文章要先立意,先有內容,然後再行文,再由意去「逮」文,根據內容選擇形式。沒有內容,形式也就變成了空洞的、毫無價值的容器。讀者在閱讀文章時,在感知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理解文章的形式。因此,理解內容是理解形式的前提。當然,理解內容和理解形式並非如理論上講得這樣涇渭分明,特別是有一定閱讀能力的人,兩個過程常帶有同步交叉進行的現象,如在理解內容的同時也就理解了形式。但是不管怎麼說,理解形式是以理解內容為基礎、為前提的,不理解內容,就談不上對形式的理解。
由此可見,閱讀教學,第一步,則應該深入、細致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使學生經過一個由感知語言文字處到理解思想內容,由外部到內部,由部分到整體的多層次的分析、綜合過程,並通過這樣分析、結合的過程,舍棄原先生動、具體、感性的材料,思維由具體走向抽象,形成對課文內容的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是以正確歸納課文的中心思想為標志的。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這是閱讀教學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它肩負著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重任。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學生可以接觸到作者所描述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體會作者的深刻的思想和美好豐富的感情,這對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增長他們見識,陶冶他們情操,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培養他們的高尚道德品質和對是非美醜的鑒別能力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審美能力,鑒賞能力以及自學能力,都將得到提高和發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對一篇課文具體內容的理解。其實,學生從中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當然有關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教育是第一位的。因此,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這一點,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雖然在理解內容的教學中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不應該對指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課文的提法產生懷疑,我們應該糾正的是在教學中所存在的錯誤傾向和錯誤的做法,而不是從根本上否定和推翻之。
理解課文內容的教學,大體上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 教學程式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變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學程式的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變的現象,存在非常普遍,尤其在小學的中、高年級更為嚴重。教學一篇課文,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似乎成了一種不可更改的模式和過程。是不是篇篇課文都要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呢?這要因文而異,要根據文章的特點提出教學要求,設計教學方法。因為無論分段、歸納段意還是概括中心思想,無非都是理解課文內容的手段,都是為全面、深刻、准確理解課文內容服務的。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都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在教學的某一階段,這樣的訓練應該做為當時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但是如果在整個語文教學的長河中,篇篇課文都要這樣,教學就必然陷入了僵死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泥潭。有這課文的段落很明顯,段意也很容易歸納,則沒必要按部就班地去分段,去歸納段意。有些課文的中心思想很不明顯,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比如《挑山工》 、《魚游到了紙上》,這些富有哲理的課文,則有必要幫學生概括一下中心。
2. 抽象概括多於具體形象
閱讀能力其實就是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對語言文字處理的感知和理解,是對全文內容理解的前提和基礎。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情境無一不是寓於語言文字處理之中。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全面、深入、正確地理解,只能來自對語言文字處的具體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因此,要使學生真正從本質上、理性上理解課文的內容,首先必須具體、形象地理解語言文字。小學生對語言文字處理的理解,多來自他們的生活經驗、生活實際。多數情況下是憑直覺,而不是憑借概念、定義。抽象、概括的理解往往產生在具體、形象的分析之後,起碼也是產生在與具體、形象分析的同時或交叉進行。對於小學生來說,還是應該對語言文字的意義進行具體,形象的分析之後,再進行抽象與概括。但是,目前的閱讀教學往往超越這必不可少的感情認識階段,直接便進入理性認識的過程。對課文的理性認識,一般都體現了理解的結果,我們更應該重視理解的過程。而閱讀過程,則主要體現在對語言文字處理的分析和理解上。這一過程最具語言教學的特點。最精彩的,最生動活潑的,最各副其實的教學主要則應體現在這一過程中。高超的語文教師往往會在這分析、理解語言文字處理的天地里,大顯身手,創造出富有藝術魅力的語文教學。
3.偏重於指導學生理解內容,忽視對形式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選的課文,如從文章學角度看,記敘文居多數。這些記敘文又以寫人記事的居多,也有不少寫景狀物的,還有少部分說明文和韻文,極少議論文。
教材中所選的記敘文,或寫人記事,或寫景狀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寫人記事的,內容就必須要涉及到具體的人物、事件、情節、背景等;寫景狀物的,就必然涉及到具體的景和物;說明文的內容則要涉及到所要說明的事理或某些科普專業知識。同時,這些文章還體現著作者的一定的思想感情。
老師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背景環境,事件的經過或故事的情節,所要說明的事理,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應該讓學生加以理解。學生學習一篇課文,不知了什麼內容,不知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這豈非咄咄怪事。小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首先意識到的是內容,至於作者為表現這些內容所使用的精闢語言,結構層次的安排等,往往被忽略或忘記了,他們被生動的、具體的內容所吸引,陷入其中而跳不出來。教師在恰如其分、適可而止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形式。我們的語文課,不是故事會,沒有必要對故事的情節做出過多的分析和評價。我們的語文課也不是科普課,沒有必要把某些科學知識講得那麼專業和深入。我們應該在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是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的內容要用這樣的語言形式、這樣的層次結構來表達,特別是對語言形式的分析,則更應該放在重要的地位。
但是,目前的閱讀教學,卻存在著單純地、喋喋不休地分析故事的情節,大講特講某些自然常識,單純地貫輸思想教育等現象,特別是高年級的課文,有些屬於文學作品,有小說、散文。就內容而言,人物的形象,故事的情節,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都比低年級的課文復雜多了。課文的篇幅明顯見長。教學這樣的課文,如果陷在具體的內容中,糾纏於細枝末節,過細地分析故事情節,過多地講解歷史背景,過分地評價其中的人物,恐怕所有的語文教學時間表供分析課文內容也不夠用。在閱讀教學中,過細地分析課文內容,是對教學時間極大的浪費,這也是當前語文教學效率低、學生語文能力進步緩慢的重要原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千古名句,流傳至今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它的思想內容;二是它的形式。但更重要的還是它的形式。憂國憂民的思想工作是高尚的思想,在當時卻並非什麼新鮮思想。正是它的形式上有獨到之處,比表達類似的思想內容的語言高出一籌,才使它獨領風騷,千古不朽,成為語言中的經典。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或脫離句中的詞語,僅對其內容作出評價,而忽略或取消理解這句話的形式,那實在是糟蹋了句子的寶貴價值。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一篇課文《凡卡》,是一篇小說。內容生動感人,但並不復雜。正是小說的作者採用了新穎、別致的寫作方法和表現形式,才使這樣一個簡單而不復雜的故事,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我們僅讓學生了解了課文的內容,而對課文形式的魅力卻毫無感受,那實在是教學這篇課文的莫大缺憾。小說的主旨在於表現凡卡離開家鄉到莫斯科學徒的悲慘遭遇,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小說的內容,是用凡卡寫信這一線索貫穿的。因此,凡卡寫信,既是小說的情節,更是小說的形式,正是這一形式的運用,才使小說的內容有了更為廣闊的表現天地。在信里,凡卡可以直接傾訴自己的遭遇,表達自己急切回家的心情。在信外,他可以盡情地回憶過去在家裡的美好日子。信里、信外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和強烈的反差。由此看來,寫信這一形式,對內容的展開和發展起了多麼重要的作用。作者在對寫信這一形式的使用上,不是僅此為此。他在凡卡寫完信後,又安排了凡卡寫的信封地址不詳、夢中實現願望的結尾,這樣不僅深化了主題,更使人看到了作者在使用寫作形式上的匠心獨運。一封信,貫穿小說的始終,使其內容緊湊,結構嚴謹,內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的完美統一。由此觀之,小說所以產生這樣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顯然和作者運用寫信的形式有關。
舉以上兩個例子,是想說明,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是如此緊密,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忽視或取消對形式的理解,實際工上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主觀上不正常的分裂,許多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並非太困難,但是,我們的閱讀教學往往在這不太復雜的內容上繞來繞去對那些精美的語言形式,那些別致的,對學生具有學習借鑒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表現手法都置之不理,長此以往,不僅破壞了閱讀教學的完整性,而且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是一種挫傷。
五、 閱讀教學應該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
閱讀在經歷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的過程後,還要從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對文章做進一步的閱讀,即了解文章的表現形式。只有在內容和形式上做到全面的理解,才能說基本上實現了閱讀的目標。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在閱讀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出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形式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對內容的理解,比如《我愛用故鄉的楊梅》一文,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露中歡笑著。」如果僅從語義上理解,會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楊梅樹怎麼會「貪婪」,怎麼會「吮吸」,怎麼會「伸展」和「歡笑」呢?這些原本都是人的情感、動作和行為啊!但是如果讀者知道作者在這里是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是將樹擬作人,並非犯了人與樹相混淆的錯誤,就會更形象地感受到楊梅樹是那樣美好和可愛。再比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中講志願軍戰士隱蔽的地方,離敵人的前沿陣地只有六十多米,不但可以看見鐵絲網和胸牆,還可以看見地堡和火力點,甚至連敵人的講話都聽得見。作者為什麼要在此處花費這樣多的筆墨,寫戰士隱蔽之處和敵人前沿陣地很近呢?無非是用一個「近」字,突出一個「險」字,如果讀者只看到了「近」,沒有看到「險」,自然也就無法理解邱少雲在烈火燒身時一動不動的英雄行為了。由「近」想到「險」,就是一個「為什麼要這樣寫」的問題。理解文章外在形式的聯系,往往會對內容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第二,學習和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學習和借鑒課文的寫作方法,就是從課文表達的中心思想出發,看作者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組織材料,怎樣布局謀篇,以及怎樣根據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敘事、狀物、抒情的需要,准確地遣詞造句,修飾文字的;就是使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寫作方法和知識,通過對具體內容的分析,形成對課文寫作特點的基本認識,以發展和豐富自己的寫作知識。比如《再見了,親人》,作者為什麼採用志願軍的口吻,來講述和表達朝鮮人民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深情厚誼?顯然,這樣寫和直接敘述有著很大的差別。首先,它就給人一種志願軍戰士對朝鮮人民的情誼有著刻骨銘心、永誌不忘的感覺。第二,用戰士的口吻講,敘事和抒情可以緊密結合起來。教學中,讓學生了銀課文哪能些地方是在敘事,哪些地方是在抒發感情,情與事是怎樣結合的。並使學生知道,情與事之所以結蛤蟆的這樣緊密,恰恰是因為作者採用了「志願軍的口吻」的寫作方法,相信學生對這樣的分析是會理解的,也會感興趣的。課文中還選編了大量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課文。如《挑山工》、《峨眉道上》、《畫楊桃》等。這些課文,作者為了說明一個道理,選用了非常典型的事例,這當然比單純地空講道理要勝出十倍。通過這類課文的教學,我們為什麼不能教給學生一些立意的方法呢?如果我們只讓學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將事例與道理巧妙結合的寫作方法,豈不失去了學習語文意義?至少失去了一半。
課文可以說是書面語言的海洋,裡面的語言形式數不勝數。那生動、貼切的比喻、那鏗鏘有力、富於節奏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擬人,那畫龍點睛般的神來之筆,那精練的一語破的,那充滿文中的韻律美,那工整的對杖,那雅俗共賞的詼諧與幽默……可以說,各種形式,各中風格的語言應有盡有。我們應該讓學生理解課文中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的同時,還應該讓學生體會這些語言的形式美,體會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和修飾文字的,體會到這些語言的准確之處、鮮明之處、生動之處。
當然,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並不是講得越多、越全越好。而是應該從學生的讀寫實際出發,從課文的實際出發,確定所要講的內容。有些內容如果不符合學生當前的接受水平,盡管它是課文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或極具典型意義的寫作方法,也不宜去講;有些雖然屬於一般的表現形式,但適合學生的需要就應該作為教學的一項內容。
形式問題是個理論性比較強的問題。在要求小學生理解形式時,准確地把握好尺度就顯得猶為重要。一篇課文的形式,從語言到篇章結構,其表現手法細究起來,千頭萬緒。講起來,如不分清主次、難易、深淺而面面俱到,就有可能使閱讀教學脫離小學生實際,偏離小學語文教學的軌道。
對小學生來說,講詞彙、句子、文章的形式,不能從概念出發,也不能出現術語,更不能講系統的理論。而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從感性上,初步認識詞彙、句子、文章的某些最簡單的形式,這種認識還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和表面性。比如,講到詞類,就名詞而言,既不講名詞的概念,也不從理論基礎上闡述名詞的語法功能,僅把比較典型號的名詞歸在一起,讓學生知道這類詞是表示人、事物、時間、處所、方位的詞就可以了。在寫作方法的要求上,也只是要求學生能做到用詞准確,能把句子寫通順、完整、連貫,要有中心,能圍繞中心選擇材料,有重點,能表達真情實感。當然,我們也不排斥給學生分析那些與課文重點內容密切相關的,學生能夠接受得了的,富有藝術魅力的形式,這對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是有益處的。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最忌形式主義。有的老師動輒就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聯系冠某種「式」的名稱,如「總分式」、「因果式」、「並列式」……我們並不否認在語言現象中確實存在著某些固定格式,但這些固定格式僅是語文中的特殊現象,並非語文的普遍現象。用這種以偏概全的格式套用紛繁復雜的語言現象,是違背規律的。應該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內容出發,經過學生自己的分析、綜合,自然地得出某一特點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