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孩子老寫錯別字每回錯的字都不一樣,怎樣才能糾正
在小學學習階段,錯別字的出現呈現正態分布的態勢,即隨著年級的增高,識字量增大,錯別字漸漸增多,中年級即三年級達到頂峰,四五高年級又漸漸呈下降趨勢。 錯別字可以說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的「常見病」、「疑難病」,基本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原因。 1.漢字本身的特點。 (1)結構復雜。漢字結構差別大,僅《新華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個漢字,不同的結構成分約有1000個筆畫之多。在1952年原教育部公布的2000個常用字中,每個字平均有11畫之多,其中在17畫以上的字就有221個;每個字形體差異小,多一筆,少一筆,長一點,短一點,就成為不同的字或不成為字。例如:「未——末」,「酒——灑」。 (2)同音字多。在普通話中,有1000多個單音節同音字。如果不計聲調,漢字僅有418音節,每個音節平均有同音異形常用字733個,存在一字多音(調)、一音多字的現象。例如,「紀念——紀年」,「業績——業跡」等,都是因為音義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2.小學生的心理原因。 (1)感知不精確,辨析不準確。小學生的知覺還比較籠統,未形成精確的分化能力。如「荊棘」寫成「荊刺」,由於孩子空間知覺特別是左右方位知覺不完善,常常將字寫的左右顛倒。 (2)注意不穩定,粗心大意。學生的注意力還不穩定,往往容易被那些與學習無關的外部因素所吸引從而導致出現錯別字,但這些錯別字大多數在注意檢查的條件下自已能發現並糾正的。 (3)記憶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由於漢字的音和形分離,有時學生能夠讀出字音,卻記不清字形,於是有的學生進行似是而非的類推,從而造成錯誤,如「蘋」字上面的「艹」;結果把「蘋果」錯寫成「平果」,這類錯別字在連用的雙音節詞中經常出現。 (4)思維的定勢影響。定勢又稱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准備狀態,在識字過程中表現之一是,前一個字的字型影響後一個字。例如:批評——批抨,眼鏡——眼目竟。這種情況也出現在雙音節詞中。表現之二是先學的字影響後學的字。「一般」受「船」的影響寫成「一船 」。 費景湖先生曾經收集了小學生日記、作文、作業共18345篇,找出其中的錯字與別字,經過統計處理,得出重復出現50次以上的錯字有「步、真、念、睡、賴」等20個;別字重現40次以上的有「多——都,正——真,正——直,在——再,以——已,又——有,密——蜜,今——令」等15個。 上面我們對小學生錯別字形成的原因作了簡單的分析,下面我們將有針對性地指出解決小學生錯別字的幾條具體辦法。 對錯別字進行分析,目的在於「防患於未然」,著眼點應放在預防上,防重於糾。那麼,怎樣防止學生少寫或不寫錯別字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個方法。 1.根據字音特點記字形。 有些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字的聲母和韻母區別開來。如「今——令」,這兩類字容易混淆,但是只要記住聲母是「L」往往都可寫成「令」。例如:鈴、嶺、憐,那麼其餘的都寫成「今」。例如:「吟、念、貪」等。還有的字可用韻母來鑒別,如「舀——臽」很相似,韻母是「ɑo」應寫成「舀」,如 「稻、蹈、滔」,其餘的只能寫成「臽」,例如,「焰、陷」等。 2.利用形聲字的規律記字形。 漢字中的形聲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聲旁構成,而形旁、聲旁大都是原來就有的單字。如果孩子懂得漢字的構字規律,老師把形聲字的有關規律知識教給他們,別字就會大大減少。例如 「急躁」的「躁」和「乾燥」的「燥」字的區別:「躁」是足字旁,當人脾氣急躁時常要頓足跳腳的,而「燥」則是火字旁,火烤了當然要乾燥。又如,對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說出其標義,理解其釋義,錯誤就會減少,例如:「冫」與「氵」常常混淆,我們要講清楚,凡用「兩點水」(冫)作偏旁的字,大都同冰有關系,如「凍、冷、凜、冽、凝」等,而用「三點水」(氵)作偏旁的字,大多同水有關系,如「江、河、湖、海、洪」等。 3.發揮想像記字形。 孩子的想像是豐富的,一個圓圈,他們可以認為它是一張嘴,一隻餅,一個球,甚至是男孩用手推的一個鐵環。因此,根據孩子對漢字的感知特點,對於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如在比較隱蔽的部位中的點、橫、鉤等,除用彩筆加以標明外,還可讓孩子合理地想像,使這個隱蔽的弱成分變成強刺激。如「鳥」字中的「點」像什麼?有的孩子說像一條吃到肚裡的蟲子,有的說像啄木鳥尖尖的嘴巴,還有的說像啄木鳥的心。又如「奶」字,有的孩子說「橫折折鉤」像奶奶的「駝背」,「撇」像她拄著的拐杖。有時,我們可以根據漢字的組成關系編順口溜,如「辛」,有位學生說:「媽媽是個營業員,每天立上十小時真辛苦。」這樣,他不會把「辛苦」寫成「幸苦」;又如「省」字,有位學生說:「到商店買東西,少用眼睛看,可以省下許多錢。」既生動有趣,又減少了孩子識記生字的心理活動過程,孩子記得牢,甚至終身難忘。 4.採用螺旋式復習法。 小學低年段的孩子還缺乏精細的分析能力,短時記憶占優勢。為了減少錯別字,必須經常性地復習鞏固,以便達到長時記憶的效果。研究發現,螺旋式的識字復習法是較有成效的識字鞏固方法,其做法是在相對的時間內,復習前面教過的生字,如今天復習昨天的,下周復習上周的。如此波浪式地前進,到下一個階段(如期中)再復習一次。反復練習可使兒童更好地識記,保持記憶,但不能盲目多練。實驗證明,一般一個生字平均練習3次,在默寫中就足以使錯誤率降低到7%以下,與生字練習抄8遍的效果基本相同。除此之外,最值得提倡的是多閱讀課外讀物,開拓識字領域,在閱讀中增加生字復現的頻率。
『貳』 小學三年級學生錯字多,怎麼改變
如果一個孩子,上了幾年小學,錯別字還是很多,就不得不引起家長的重視了。
可以說,這跟孩子的習慣有關,你也可以把這歸咎於馬虎。但很多事,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一次寫錯,叫偶然,回回寫錯,就成了必然。一個字也錯可以說是馬虎,好幾個字都寫錯,就是態度和基礎的問題了,此時,如果再甩鍋給「馬虎」,人家可就有些冤枉了。
不要覺得,這會佔用家長很多精力,每天家長和孩子在家,多留出幾分鍾檢查就可以。說白了,這既要求堅持和細心,也看家長的態度和是否重視。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叄』 語文試卷中寫錯一行怎麼改
直接把寫錯的一行劃掉。
考試不允許使用修正液或修正帶。因此,修改時,只能直接把寫錯的部分劃掉,橫著或斜著劃一道就OK,切記不要多劃。
『肆』 孩子寫語文作業總是寫錯別字,該如何正確糾正他
因為一群孩子他們在寫自己語文作業的時候總是會出現一些錯別字,也讓許多家長在檢查他們作業時表示十分的煩惱。因為他們這種錯誤不是出現了一次兩次,而是經常性的會出現,所以許多家長總是希望改正他們這樣的錯誤。因為在寫錯字的這一方面來說會影響他們的語文成績,並且會給他們以後寫作的這一個留下非常多的困難,那麼許多家長都希望能夠在這個方面讓孩子得到穩步的提升。他們少寫一些錯字這樣的話,對於他們語文成績的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那麼有一些學生他們在自己進行一些錯別字的時候,其實他們自己並不知情。
所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也是受到大家公認的認可的,所以這樣的方式也是能夠讓大家所理解的。畢竟一個孩子,如果他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自身的一種糾纏自己的方式能夠找到自己的錯誤的話,他對於自己的錯誤也是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對於他自己的錯誤來說也是一次巨大的突破,他在下次犯這樣的錯誤的時候,也會首先想到這樣一種做法,也能夠幫助他在以後的一些生活方面有著更重要的突破。
『伍』 如何糾正學生作業中的錯別字的教學反思
如何糾正小學生作業中的錯別字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正確使用漢字,不僅能更好地表情達意,也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象徵。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都深知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是培養小學生智能的重要途徑,課程目標中還規定小學生要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正確書寫,並且有一定的速度。教育專家研究表明,在小學學習階段,錯別字的出現呈現正態分布的態勢,即隨著年級的增高,識字量增大,錯別字漸漸增多,中年級即三年級達到頂峰,到高年級又漸漸呈下降趨勢。錯別字可以說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的「常見病」、「疑難病」,基本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漢字本身的特點
1、結構復雜。
漢字結構差別大,僅《新華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個漢字,不同的結構成分約有1000個筆畫之多。在1952年原教育部公布的2000個常用字中,每個字平均有11畫之多,其中在17畫以上的字就有221個;每個字形體差異小,多一筆,少一筆,長一點,短一點,就成為不同的字或不成為字。例如:「未——末」,「酒——灑」。
2、同音字多。
在普通話中,有1000多個單音節同音字。如果不計聲調,漢字僅有418音節,每個音節平均有同音異形常用字733個,存在一字多音(調)、一音多字的現象。例如,「紀念——紀年」,「業績——業跡」等,都是因為音義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二、小學生的心理原因。
1、感知不精確,辨析不準確。小學生的知覺還比較籠統,未形成精確的分化能力。如「荊棘」寫成「荊刺」,由於孩子空間知覺特別是左右方位知覺不完善,常常將字寫的左右顛倒。
2、注意不穩定,粗心大意。學生的注意力還不穩定,往往容易被那些與學習無關的外部因素所吸引從而導致出現錯別字,但這些錯別字大多數在注意檢查的條
『陸』 孩子寫語文作業總是寫錯別字,要怎麼糾正他
要糾正孩子總是寫錯別字,將錯別字記在一個小本子上,然後每天讓他聽寫,組詞,寫句子,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就能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