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文中的倒裝句是什麼
[思路分析]
倒裝句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主謂倒裝 賓語前置 定語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下面給出每種類型的分析,你看過之後應該可以識別各種倒裝句了
[解題過程]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說)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等。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一種民政部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貳』 文言文中倒裝句分為哪些
甚矣,汝之不慧
『叄』 語文倒裝句是什麼意思
倒裝是將語句中的主語、謂語、賓語、狀語等顛倒順序的一種語法現象,常常具有強調語氣,在古漢語文言文和英語語句中比較常見。
常見的倒裝句有四種:
主謂倒裝。
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如:甚矣,汝之不惠。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要前置。如:何陋之有。
定語後置。
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狀語後置。
表示方式、狀態、時間、地點等的詞語會出現後置情況。如:屠懼,投以骨。
『肆』 什麼是小學語文倒裝句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謂語的位置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4、介賓結構後置(也叫狀語後置):①、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②、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
現代漢語中常見的倒裝句有:主語和謂語倒置,定語、狀語和中心語倒置。倒裝句主要是為了能夠強調某一事物。
主謂
主語在前,謂語在後,這是正常的、一般的語序。有時也會顛倒過來,謂語前置,這是最常見的變式句,這種現象常見於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謂語和主語之間一般有停頓,書面上用逗號隔開。構成:「謂——主」格。例如:
上哪兒找啊,你?(疑問句)
放心吧,爸爸媽媽!(祈使句)
終於過去了,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統治!(感嘆句)
這往往是為了強調謂語,或者是說話急促而先把重點說出,然後追加主語。主語一般讀輕聲。
定語狀語後置
定語、狀語在中心語前,這是正常的、一般的語序。有時也會放到中心語之後。後置的定語、狀語限於一些「的」字短語、形容詞、副詞和介詞短語。構成:「中心語——定/狀語」格。如:
許多外國人,到中國游歷的,都特地趕來觀禮這次大婚的盛況。(定語後置,「的」字短語)
農民們,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愁眉苦臉地清理著破爛的東西。(定語後置,「的」字短語)
頭上插著許多鮮花,橫七豎八的。(定語後置,「的」字短語)
他走上了領獎台,慢慢地,羞怯地。(狀語後置,形容詞)
她站在哪兒,靜靜地。(狀語後置,形容詞)
他醉熏熏地走著,搖搖擺擺地。(狀語後置,形容詞)
同學們都來了,從祖國的四面八方。(狀語後置,介詞短語)
他退休了吧,大概。(狀語後置副詞)
定語、狀語後置往往是為了突出它,因而能使句子節奏更明快、更簡潔有力,可變長句為短句,有時還可以起到強調、補充作用。
有時要強調狀語的中心語,也會把狀語放後:「他退休了吧,大概。」
(4)語文文言文倒裝句叫什麼擴展閱讀:
主謂倒裝
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 了」。
定語後置
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①、「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 」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②、 「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③、數量詞做定語後置 例:嘗貽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伍』 怎麼判斷文言文中什麼是倒裝句是什麼到裝
古漢語的倒裝句有下面幾種情況:
1、主謂倒裝
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2、定語後置
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例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掉一石小米。)
3、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
例如: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裝。
4、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副詞、形容詞、動詞片語、介賓片語等用在謂語後面(如果謂語後面有賓語,則用在賓語後面)。是單音節詞的,前面無語音停頓,書面上不用逗號隔開;是多音節詞或片語的,前面有語音停頓,書面上用逗號隔開。意義上對謂語起修飾限製作用,就是狀語後置。
(5)語文文言文倒裝句叫什麼擴展閱讀:
文言文中其他幾種特殊句式:
1、判斷句
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
現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示判斷的。但在古漢語里,「是」多作代詞用,很少把它當作判斷詞用。因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藉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
2、被動句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
3、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里這種現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經常被省略。
『陸』 文言文倒裝句有哪幾種,有什麼具體的例子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比較多,有定中倒裝句、動賓倒裝句、介詞短語倒裝句、主謂倒裝句等。
(一) 定中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中心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後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後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如: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1)的"一片"是定語,處在中心詞"孤帆"的後面,(2)的"好事者"是定語,修飾的是中心詞"少年"。 "少年"前頭還有定語"村中"。(3)的"還者" 是修飾中心詞"戰士"的。(4)的"師"是中心詞,前面定語?quot;彼童子",後面定語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師"的前後都有定語。
(二) 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後,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三種情況。
1、否定句賓語提前
這樣的句子必須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條件,賓語就可以提到動詞之前。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
(2)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 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詞是"不、莫、未"。(1)是"古人沒有欺騙我";動詞是"欺",賓語是"余"。(2)是"這個世界真渾濁,不能理解我";"知"是動詞,"余"是賓語。(3)是"當時的人並不認可他"; 動詞是"許" ,賓語是"之"。(4)是"但是這樣還不能做王,沒有這樣的事";動詞是"有",賓語是"之"。
2、 疑問句賓語提前
這種倒裝句式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是個疑問句,而且是疑問代詞做賓語。有了這個先決條件,疑問代詞賓語就得提到動詞前面去。
(1)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2)沛公安在?(《鴻門宴》)
(3)客何為者?(《鴻門宴》)
(4)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5)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這些句子都是疑問句,疑問代詞都是"何",這個"何"就提到了動詞前面。(1)是"操何"(帶來了什麼),(2)是"在安"(在哪兒),(3)是"為何"(做什麼),(4)是"有何"(有什麼),(5)是"至何"(到哪兒)。
3、 用"之"幫助把賓語提前
這種句式,也必須是疑問句,
(1)宋何罪之有?(《公輸》)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銘》)
這種句式的特點是動詞"有"在賓語後面,賓語在前面,動詞和賓語之間有"之"。"何"是定語。(1)是"宋國有什麼罪?"(2)是"有什麼功勞?"(3)是"有什麼簡陋呢?"
動賓倒裝句主要有否定句賓語提前、疑問句賓語提前、用"之"幫助把賓語提前這么三種情況。還有一些別的情況。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自佐"是"輔佐自己"。"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浪淘沙》)""多情應笑我"是"應笑我多情",賓語"多情"也提到了賓語的前面。
此外,還有其他的辦法組成倒裝句。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傳》?quot;這里不是用"之"幫忙,而是用"一"幫助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去。
(三) 介詞短語倒裝句
介詞短語倒裝句有兩種情況。
1、介詞短語後置句
介詞短語後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後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1)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采草葯》)
(4)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崤之戰》)
?(1)是"故臨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時月限",(4)是"鄭商人弦高將於周市"( 鄭商人弦高將在周這個地方做買賣)。
2 、介詞賓語前置句
介詞短語倒裝句還包括介詞短語本身倒裝。在一般情況下,介詞總是在前面,介詞賓語總是在後面。可是有時候,介詞在後,介詞賓語在前,跟動賓倒裝句的情況很相似。這就是介詞賓語前置句。
(1)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
(2)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
(3) 問:"何以戰?"(《曹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