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描寫司馬光
司馬光砸缸,聰明,勇敢,機智
B. 三年級司馬光一篇課文是什麼樣的司馬光
有勇有謀的司馬光,機靈勇敢的司馬光,聰明機智的司馬光。
C. 什麼的司馬光填空
1、(機智)的司馬光。
2、(聰明)的司馬光。
3、(勇敢)的司馬光。
4、(聰慧)的司馬光。
5、(果斷)的司馬光。
(3)三年級語文什麼樣的司馬光擴展閱讀:
形容詞的用法:
形容詞一般用來修飾名詞,用作謂語或定語;
一般來說,表示性質的形容詞可以用「不」和「很」來修飾;
部分形容詞可以重疊,比如長長、高高、大大;形容詞不可以帶賓語。
D. 司馬光是個怎麼樣的孩子
司馬光是個機智聰明的孩子。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司馬光7歲時,已經像成年一樣(古代成年指弱冠,16歲,並非如今的18歲)特別喜歡聽人講《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後回來講給家人聽。從此對《左氏春秋》愛不釋手,甚至忘記飢渴和冷熱。一群小孩子在庭院裡面玩,一個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宋史》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至於這個故事發生在河南光山,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河南省光山縣教育局從二○○八年開始啟動申報工作,申請將司馬光出生於光山的史實寫進中小學語文教材。在教育部有關司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經多方專家歷時兩年的審慎考證,去年十月終獲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新修訂的語文教材已印刷完畢,開學時供全國中學生使用。
筆者翻閱新近發行的全國中學生使用的新修訂的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十五課106頁」一篇選自《資治通鑒》的文章「孫權勸學」的注釋由原來的老版語文教材「司馬光(一○一九至一零八六)字君實,陝西夏縣(現在山西夏縣)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正式修改為「司馬光(一○一九至一○八六)字君實,陝西夏縣(現在山西夏縣)人,生於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據光山縣教育局徐昌德局長介紹,這是中小學語文教材首次寫進歷史名人出生地,歷史考證光山也是司馬光兒時成長的地方,從此「司馬光砸缸」這個中國盡人皆知的歷史典故正式落地河南光山,成為河南省光山縣最亮的宣傳名片。
E.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司馬光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司馬光
詩意
一天,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戲。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一個小孩爬到瓮缸上,失足掉進缸里沉沒到水裡。家都丟棄他失足者離開了。司馬光立刻拿起石塊擊打瓮缸,瓮缸被打破了,水從破口處噴湧出來,失足掉入水裡的人才能夠活下來。
07
問題歸納
課文講了怎樣的小故事?作者寫了司馬光的表現,還寫了其他孩子的表現,為什麼這樣寫?
課文講了司馬光小時候砸破水缸救出小夥伴的故事。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司馬光的不慌張,沉著冷靜。
08
課文主題
本文講了司馬光小時候砸破水缸救出小夥伴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司馬光解救夥伴沉著冷靜的表現的贊頌之情。
09
教材課後習題
1。跟著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
2。藉助注釋,想一想怎樣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生動,然後講給別人聽。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3。這篇課文和其他課文有什麼不同?和同學交流。
這篇課文的語言是文言,比較凝練,剛讀起來覺得很難明白其意思,只看注釋,理解起來也很困難。我們學的其他課文描寫生動具體,語言淺顯易懂。
望採納謝謝
F. 三年級上冊在本學期我們又認識了不少令人佩服的人物有什麼司馬光
司馬光砸缸。然後還孔融讓梨呀!孟母三遷吶!等等好多歷史人物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佩服的。
G. 司馬光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司馬光是一個機智勇敢,遇事冷靜,有頭腦聰明的孩子。 很高興為您解答有用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