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摘要:在學校教育中,德育主要是靠思想品德課來完成的,再就是班主任的平常教育工作中也在進行德育教育。其實,德育貫穿於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德育在學校教育幾乎無處不在。本文僅就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滲透德育,略談一些體會。關鍵詞:語文教學
德育滲透
方法途徑語文是傳情達意的工具,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剩餘1768字)
②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
德興二中 舒文新 教育,就是培養人。教師,首先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應該努力爭取做個教育家。 語文教師教學生文,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語文基本訓練,使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讀寫聽說能力,當然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與此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語文教師應樹立鮮明的育人目標,教文要納入育人大目標。只見文,不見人,充其量只在雞蟲得失上兜圈子,很難成為學生生活的導師,道德的教員。認為教文是語文教學的硬任務,育人不過是招牌或幌子的看法是可取的。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得很對:任何真正的教學不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予學生以教育。離開了人的培養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師工作的制高點,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很多。輸送知識信息,聽、說、讀、寫訓練,課外閱讀,課外其它活動等都是教育的途徑,只要選擇和創造恰當的方法,途徑暢通,那些閃光的思想、閃光的精神就會伴隨著語言文字滲入學生的心田。 一、精心設計,使課堂教學閃現思想的火花 學科教學體現德育,課堂是主要陣地。語文教學在授課時應力求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思想情操陶冶於一爐,力求課上得立體化,發揮多功能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課文內在的思想性,揭示其中寓含的深意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絕非強加於學科,游離於學科之外,而是由學科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問題在於教師是否洞悉所教學科的性質,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實教學大綱。一篇好的課文必然是作者情動手中,言溢於表的產物。既然是佳作,總離不開思想深邃,見解精闢,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富於表現力。鑽研教材時要從語言入手,仔細琢磨,反復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廣度,把思想精華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例如《在山的那邊》中有這樣兩句詩: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啟發學生:海為什麼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呢?當學生明白這里的海象徵著理想時,這個問題便不難理解了:每人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心中要有用信念凝成的海。接著問學生:你心中的海是什麼呢?學生踴躍發言,談理想、談信念,通過這堂課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極好的理想教育,使學生對理想有了新的理解。 2、重錘敲打關鍵詞句,使它們濺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課文總有一些言簡意深、言簡意豐的重點詞句、關鍵詞句。教學時要注意把握這些詞句,引導學生用重錘敲打,使其中所飽含的思想情操濺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 《荔枝蜜》中有這樣一句話:老梁說:‘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我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卻是極好的東西。教學時我抓住顫字要學生推敲:顫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作者會顫又為什麼不禁一‘顫’?顫以後流入筆端的是怎樣的思想,怎樣的感情?經過思索、推敲,學生懂得了:顫是抖動、振動,因外因而產生的抖動。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整日整月採花釀蜜,不辭勞苦。生命卻如此短暫,作者意想不到,心顫動了。這一節課通過對關鍵詞的重錘敲打,使小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卻是極好的東西的高尚情操閃發出耀眼的火花,從而打動學生的心。 3、創設情境,帶領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使他們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或歡樂,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惡,語文教學中要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創造和渲染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創設情境的關鍵在於能否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情感。教學時如採用錄音、朗誦、配樂朗誦、口頭描述等方法,引導學生眼看文字,耳聽音響,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學生就會進入文中的意境,賞心悅目,受到感受。如在教流沙河的《理想》一詩中,我就讓學生採取多種方式的朗讀:自由讀,個人讀,男女組合讀,配樂朗誦,學生在這一階段,已對課文有了較深層次的理解,對理想已有了深深的渴望,我看火候已到,又讓學生談自己的理想巧妙地尋找到了德育的最佳結合點,使學生置身於理想的王國之中,燃燒起心中的理想之火。 二、課外延伸,在美的氛圍中徜徉 學科教學有兩個陣地,一課內,二課外。課外是課內的延伸。學科德育既要落實在課內,又要延伸到課外。 課外是個非常廣闊的世界,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光要關注課堂更要關注學生課外的學習,我經常用這兩種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1、用書來引導、教育學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閱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高尚的人進行交談。可想而知,書的作用多麼巨大!所以我經常推薦好作品,給學生提供精神食糧,定期組織讀書會,交流讀書心得,評述作品優劣,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真正愛讀書,提高學生的識別能力,用書籍來引導學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強。 2、組織健康的課外活動,開拓學語文的廣闊天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方面從報刊雜志中獲得知識,一方面從生活中吸取知識養料。所以我在教語文時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多看、多聽、多接觸大自然、多接觸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郊遊、野炊、元旦晚會、演講比賽、辯論賽、參觀、訪問、游覽、佳作欣賞、配樂朗誦等等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又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在興味盎然地參加種種活動的同時,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潤,久而久之,身心獲得了健康的發展。 三、積極引導,思想、文字雙錘煉 作文是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它不僅反映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而且顯示學生的語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訓練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滲透,與閱讀教學中的教育一樣,至為重要。 1、引導學生多練筆,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並把它稱作道德長跑,就是發揮了寫作的功能,把教書和育人巧妙地結合起來。 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學生寫作,就必須觀察生活、捕捉形象,習作指導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習運用馬列主義基本觀點的過程,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過程。 2、透過習作窺探學生心靈,發揮講評的育人作用 學生習作是學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學生自己生活和周圍情況的部分寫照。言為心聲,透過習作窺見學生的心靈,摸到他們思想深處的脈搏。教師要善於察微見幽,把習作中所反映出來的活思想、活情況,及時地加以分析,進行引導,在帶領學生推敲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同時,啟發他們明辨是非,區分美醜,褒善貶惡,奮發向上。 教育界前輩葉聖陶曾這樣告誡後輩:作為一個教師,只把功課教好還不夠,最重要的是關心學生健康成長。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教文育人應時刻銘記在心。育人之妙,存乎一心,一個語文教師當自己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職責緊密相碰的時候,課堂上就會閃煉智慧的火花,產生能量,推動學生思想感情升華,就會延伸到課外,創造出一個個具有獨特性的、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情境。
③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一、精心設計,使課堂教學閃現思想的火花
學科教學體現德育,課堂是主要陣地。語文教學在授課時應力求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思想情操陶冶於一爐,力求課上得立體化,發揮多功能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課文內在的思想性,揭示其中寓含的深意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絕非強加於學科,游離於學科之外,而是由學科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問題在於教師是否洞悉所教學科的性質,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實教學大綱。一篇好的課文必然是作者情動手中,言溢於表的產物。既然是佳作,總離不開思想深邃,見解精闢,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富於表現力。鑽研教材時要從語言入手,仔細琢磨,反復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廣度,把思想精華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
2、重錘敲打關鍵詞句,使它們濺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課文總有一些言簡意深、言簡意豐的重點詞句、關鍵詞句。教學時要注意把握這些詞句,引導學生用重錘敲打,使其中所飽含的思想情操濺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荔枝蜜》中有這樣一句話:老梁說:『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我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卻是極好的東西。教學時我抓住顫字要學生推敲:顫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作者會顫又為什麼不禁一『顫』?顫以後流入筆端的是怎樣的思想,怎樣的感情?經過思索、推敲,學生懂得了:顫是抖動、振動,因外因而產生的抖動。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整日整月採花釀蜜,不辭勞苦。生命卻如此短暫,作者意想不到,心顫動了。這一節課通過對關鍵詞的重錘敲打,使小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卻是極好的東西的高尚情操閃發出耀眼的火花,從而打動學生的心。
3、創設情境,帶領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使他們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或歡樂,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惡,語文教學中要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創造和渲染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創設情境的關鍵在於能否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情感。教學時如採用錄音、朗誦、配樂朗誦、口頭描述等方法,引導學生眼看文字,耳聽音響,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學生就會進入文中的意境,賞心悅目,受到感受。
二、課外延伸,在美的氛圍中徜徉
學科教學有兩個陣地,一課內,二課外。課外是課內的延伸。學科德育既要落實在課內,又要延伸到課外。
課外是個非常廣闊的世界,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光要關注課堂更要關注學生課外的學習,我經常用這兩種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1、用書來引導、教育學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閱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高尚的人進行交談。可想而知,書的作用多麼巨大!所以我經常推薦好作品,給學生提供精神食糧,定期組織讀書會,交流讀書心得,評述作品優劣,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真正愛讀書,提高學生的識別能力,用書籍來引導學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強。
2、組織健康的課外活動,開拓學語文的廣闊天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方面從報刊雜志中獲得知識,一方面從生活中吸取知識養料。所以我在教語文時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多看、多聽、多接觸大自然、多接觸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郊遊、野炊、元旦晚會、演講比賽、辯論賽、參觀、訪問、游覽、佳作欣賞、配樂朗誦等等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又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在興味盎然地參加種種活動的同時,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潤,久而久之,身心獲得了健康的發展。
三、積極引導,思想、文字雙錘煉
作文是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它不僅反映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而且顯示學生的語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訓練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滲透,與閱讀教學中的教育一樣,至為重要。
1、引導學生多練筆,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並把它稱作道德長跑,就是發揮了寫作的功能,把教書和育人巧妙地結合起來。
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學生寫作,就必須觀察生活、捕捉形象,習作指導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習運用馬列主義基本觀點的過程,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過程。
2、透過習作窺探學生心靈,發揮講評的育人作用
學生習作是學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學生自己生活和周圍情況的部分寫照。言為心聲,透過習作窺見學生的心靈,摸到他們思想深處的脈搏。教師要善於察微見幽,把習作中所反映出來的活思想、活情況,及時地加以分析,進行引導,在帶領學生推敲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同時,啟發他們明辨是非,區分美醜,褒善貶惡,奮發向上。
④ 淺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
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那麼,如何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呢?
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
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這首詩,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
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1、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抓住「拉、撐、護」三個動作,突出「撐」,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一個「撐」,讓學生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對話,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2、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堅持正面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廣播操比賽、拔河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契機,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
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
⑤ 語文學科如何進行德育滲透
其實在語文學科當中,對於學生的得益於滲透,可以在字里行間可以結合每篇課文那種勵志的愛國的或者正能量的思想都可以結合文章講解,特別是在學生,就是學習課文的過程當中腎的德育目標,其實就是這樣
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
一、深入研究教材,隨機進行德育滲透
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培養語感,並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這篇課文借「它的果實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這句話向學生詮釋「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個道理。花生那種「不求虛名,默默奉獻,從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過反復地朗讀,才能使學生有所領悟,而且對花生產生敬佩之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課文預定的情景,入境進而入情,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與作者同喜同悲,同愛同憎,能達到震撼心靈的效果。
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較其它學科的特殊優勢在於其教學內容以文學作品為主。這些作品中的政治傾向、思想觀點、品德情操等,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滲透感染和陶冶作用。這種作用直觀、形象、具體,對學生影響深遠。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文,一方面能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產生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如《白楊》一課,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從而領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立、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不單單是白楊樹,還有那些像白楊樹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們。本文中最能啟迪學生心靈的是結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種「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無私精神,能喚起學生長大後也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設祖國的強烈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重視語文德育滲透,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貫穿語文教學過程始終,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是滲透理論,即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第二是指向理論,即教學過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課文結尾或總結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我在教授《詹天佑》一文的過程中就採用了滲透理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課文第三段描寫飽受帝國主義欺凌的中國工程師詹天佑直面帝國主義國家的嘲笑,敢於接受艱巨的任務,為中國人民「爭了一口氣」,不正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嗎?教師在導讀第三段時,結合每一段的具體內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在導讀第四、五自然段「勘測線路」時,引導學生學習詹天佑對工作嚴肅認真,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在導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領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獨特的創舉,進一步感受詹天佑此舉的強大動力是來源於對祖國衷心的熱愛,這也是我們刻苦學習的強大動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是魯迅的侄女周曄回憶伯父生前的四件事情,例舉的每件事都有不同的內容,教師在導讀此文時,既可結合每件事情的具體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運用滲透理論,同時也可以用指向理論,將四件事情綜合起來,和學生一起感受魯迅的人格魅力。第一件事,伯父和「我」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教師可引導學生感受魯迅對下一代的關心;第二件事,魯迅先生談「碰壁」,抨擊黑暗的舊社會,教師可引導學生感悟魯迅不怕「碰壁」的頑強斗爭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第三、四件事,講述的是魯迅先生熱情地幫助受傷的黃包車夫和關心女傭阿三,教師可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窮苦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這四件事均指向一個結論:「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讀完課文之後,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和同情、關心、幫助窮苦勞動人民的高尚品質。
⑦ 小學語文怎樣滲透德育
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1世紀的學生,首先是愛國、守法,有健全的人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其中把「德」放在首位。可見「德」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一個人道德品質不好,而智力很高,學富五車,對社會的危害比一般人要大得多。而反之,一個人道德品質很好,而智力較差,對社會是有益的。因此,從小學開始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治基礎是新世紀的需要,也是新世紀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材應該是主渠道。語文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學科,小學語文大綱要求:語文教學要在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政治思想教育,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確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廣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黃山奇石》《葡萄溝》《我們的祖國多麼廣大》等,反映我們祖國山河壯麗、物產豐富、幅員遼闊;《雷鋒叔叔和我們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紀祖國嶄新的新風尚的,《英雄王小二》《珍貴的教科書》《小英雄雨來》等反映祖國人民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時英勇反抗的民族氣節,《北京亮起來了》反映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等等。這一篇篇教材,構成一個個德育教育整體。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材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通過祖國的山、水、物等一個個事例,逐步加深對我們偉大祖國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對祖國人民的認識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培養他們建設祖國的責任感。
二、小學語文教材是語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結合體
(一)語言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載體
小學生學習語文,是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領會思想內容。因此,我們德育教育的內容滲透到語言文字訓練的每一個環節中。對於課文中那些准確、生動而蘊含著豐富情感的語言,重點指導學生進行品析就能很好地把德育教育的內容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從而陶治學生的情操。但是,在語文教學中要想做好德育的滲透就應該明確:語文教材是通過描繪具體人物形象或景物來反映社會、反映生活,提示事物的某種屬性的。這種形象的、直觀的教育,比抽象的說教更有力、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因此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潛移默化,要在滲透上下工夫,要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政治思想受到洗禮。
有些課文,可以通過講解中心句、難句,去啟發學生思考、分析、對比,在領會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接受教育,如《邱少雲》一文中「我不忍心看,但又忍不住看」一句,通過第三人的心理活動描寫,寫出了邱少雲為祖國的解放,為了完成人民交給他們的任務,他寧可被大火活活燒死。表現了他遵守紀律,對祖國的熱愛。在幫助學生理解邱少雲行動的過程中,英雄人物對祖國愛的火種,也會點燃學生心靈中愛國的火花。再如《難忘的一課》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一句,在文中重復出現三次,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領會作者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加深,而第三次,強烈的愛國之情達到了高潮。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就會受到愛國激情的感染,從中接受教育。
(二)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的共鳴
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要充分重視情感教育,在課前教師就應該深挖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內容和能夠激發學生情感的內容,讓學生在富有情感的、積極向上的德育教育素材中體驗什麼是情什麼是理,什麼是美和丑、是與非、愛與憎,從而陶治情操、凈化心靈、豐富精神世界。這種激發情感式的教學應讓學生多說、多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情感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
三、小學語文進行德育滲透要注意教育信息的含蓄性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觀點較為含蓄,教育信息往往隱含在語言文字之中,讓讀者自己去深思、去挖掘。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自覺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的素材,但不可以隨意撥高,更不能牽強附會。
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場景,特別是採用了以物喻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或採用了比喻等修辭的,既形象又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都要求我們根據教學要求引導學生細心閱讀。同時,還要抓住詞、句、段的講解,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四、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要注意教育途徑的立體性
教育途徑的立體性要求既重視課內以延伸課外。語文課的教學形式多樣。但是,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也並非僅限於課內,課堂是語文課德育滲透的主要場所,教師要抓住理想、道德、情操和審美觀念等具體的內容,通過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把這些形象化了的德育因素遷移給學生。這在課堂教學的各種形式、各個過程都能體現。如閱讀課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思想實際恰當地選取重點、難點和疑點,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啟迪。通過這樣的教育可以把學生原來的具體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發展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文章中的人物、事物,體會德育內涵,進行德育教育。
延伸課外就是將語文課的德育滲透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活動與廣闊的社會活動中去。如開展語文課外調查、了解社會新人新事、收集廣播電視的社會新聞。正確認識現象,深挖德育因素、陶治情操,廣泛地接受德育教育,提高自身素質。
⑧ 如何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案例
語文課上,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株紫丁香》。這是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當拿到教材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將課文第二單元的內容提前到開學初來學習,而且特別將這篇課文安排在教師節當天來學習,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尊師愛師的德育教育。
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記憶最深刻的是課文第三小節有這么一段「老師——綠葉在風里沙沙,那是我們給你你唱歌,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當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們,你們還記不記得老師什麼時候是『疲倦』的呢?
同學們頓時變得很安靜,我有點失落。過了一會兒,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記得上個學期的星期四的下午,你本來就有兩節語文課,但是那天剛好美術老師外出,由您來代課,那天下午你上了四節課,而且還要管理班級,我覺得那天你特別的疲倦。」
聽到他的回答,我特別的驚訝,沒了任何言語,有的只有紅紅的眼眶,天哪,孩子還能這么清楚得記得是哪天,當時是怎樣的情況,著實讓我感動不已。
接著,又有同學發言了,「老師,您每天第一個到教室,也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您每天都特別的疲倦,我多想為您捶捶背呀!老師,您辛苦了!」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同學們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課了,「老師,我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師,我不再惹您生氣了,我知道您也是為我好。」……
【案例思考】
通過抓住課文里的重點詞語對學生進行「感受老師的愛,回報老師的愛」的教育還是顯現出了一定的效果。
說實在的,絕大部分的老師每一天都是用最真摯的情感溫暖學生。而對於學生而言,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辛勤勞動,是學生必須有的禮貌。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培養教育,要由衷地感謝老師。這也是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的一項內容之一。但是,我們的很多學生在生活中卻難以感受得到老師的辛勤付出。
印度詩人泰戈爾有首經典小詩寫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想想我們的老師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
「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課程標准》的這一理念,強調了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滲透德育教育。作為一個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語文教師,我也在思索怎樣在語文學科中合理、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堅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挖於「深」處。
可以說,語文課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滲透德育,在學生的心靈播下適應健康發展的種子,但是要能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不能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內容上,而應當是深入挖掘教材內在的德育因素,因為語文教材中德育的內容,不可能像學科知識那樣處處明顯,它往往是內在的、深層的,個別是隱蔽的。
就如,本課中就可以挖掘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抓住「疲倦」,讓學生感受老師的辛勤,從而培養學生要感受、感謝老師的愛的思想情感。另外,還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尋找課文主人公雄日的閃光點,教育學生無私無畏,敢於講真話,做一個誠實的人,使學生受到品德的感染。再如,課文《藍色的樹葉》,通過記敘李麗向林園園借綠色鉛筆的故事,表現了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的好思想、好行為。教學中可以僅僅扣住「團結互助」這樣一條情感主線,使學生受到思想上的啟迪。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深」挖掘,從一切可以探尋的點,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受到德育教育。
二、立足「實」處。
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總是以書本為中心,學校的道德教育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教育目標極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有人稱之為兩張皮現象:學生在尊師愛師的報告會上侃侃而談,口若懸河,可會後依然「濤聲依舊」;班會上高談闊論的學生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課外卻總是惹事生非,令老師頭疼……很多學生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當然談不上發自內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老師的愛。
如果我們在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中不能聯系學生實際,那麼這德育就是無效的的德育,有時甚至會帶來負面的作用。
記得在一次口語交際課《我的希望漂流瓶》上,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理話,學生大都說父母管束太嚴,管束太多還把自己當小孩子。其實自己已經長大,能自己管好自己了。聽了學生們的肺腑之言,我也挺激動。「對,是該讓父母放手了!我們要讓自己的行動讓父母看到我們的成長。」孩子們一呼百應,大家大談了自己的打算,真是一片雄心壯志。
我也為自己成功的德育而沾沾自喜。可是不到一星期,我發現有一位母親打電話告訴我,孩子頂嘴連連,說是再也不讓她了解學習情況了。這樣的德育就是一種高估學生的能力而引起的負面的德育。
三、攻在「恆」處。
其實,我們的很多「問題學生」的「問題」形成往往是長時間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葯性」。對待這些學生,急功近利,妄圖立竿見影往往只是一廂情願的事情。那麼,做好「拉鋸戰」「持久戰」的心理准備就非常必要了。在這「持久戰」中,我們的班主任老師(其實大部分都是語文老師),可以利用語文教學的機會,畢竟我們語文課堂還是占據著小學教學的主陣地的位置,教師完全可以更好地利用這個陣地,運用教育智慧,與學生展開真誠的交流,使一些「問題學生」在心靈深處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
總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德育滲透是一個廣闊的空間,只要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並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融為一體,都可以讓學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無痕」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