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什麼是語文優質課

什麼是語文優質課

發布時間:2022-08-01 10:10:55

⑴ 不要課件怎麼上初中語文優質課

靠傳統教學手段或個人能力,也是很強大的。
1、靠傳統教學手段或個人能力,也是很強大的。如果教學內容確實需要多媒體手段或資源的輔助,當然要考慮用課件。
2、語文的優質課不是「做課」、不是「作秀」,不能一味的喜歡搞「花架子」讓課堂華而不實,也不能一味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很活、很熱鬧,但上的虛無縹緲,一節課下來學生所得甚少。同時,語文的優質課也不等同於常態課,作者常識、字詞、文章內容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師要引導學生在有限的40分鍾時間內,選取一個點,實現師生思維碰撞,展示學生最精華的學習成果,讓課堂有亮點。

小學語文優質課是自己班學生嗎

是的。小學語文優質課就是一次公開課,展示課,只有最熟悉自己的學生才能達成完美的教學配合,以達到展示的效果,所以小學語文優質課是自己班的學生。

⑶ 淺談如何上好一堂優質語文課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隨著素質教育推進,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少、慢、差、廢」的低效教學的現狀,朝著「多、快、好、省」的 高效優質課堂方向發展,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思索的問題。今天,我就從什麼是優質高效課、精心備課、重視激勵評價、激發情感朗讀、注重情境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六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什麼是優質高效課
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優質課呢?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具體的標准,說簡單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優質課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審視:1.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2.這堂課是否朴實;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里工作效率問題;第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
(一)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不累的課
一節閱讀課的意義不僅局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好與壞,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鍾,學生在一堂課中終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一節好課。 「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二)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朴實的課。
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一節好課不要求十全十美,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好的閱讀課不必追求教學過程十分流暢。我想一堂好的閱讀課它的教學過程流暢應該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清清楚楚,讓人一目瞭然,並且富有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學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沉默,讓人看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和成長。「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
(三)好的閱讀課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
好的閱讀課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進行語文實踐,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進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才能使語文課堂重煥生機。所以,一堂好的閱讀課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讀,有沒有讀和寫的結合,有沒有掌握一些自己讀懂語文的方法。教師要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視語言積累,因為,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准及其評價體繫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
二、精心備課,打造優質高效課堂。
三、重視激勵評價,實施高效教學
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可見,教師的評價語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語精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夠激勵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堂評價語,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表現,如對問題的回答等,所進行的語言評價。恰當的課堂評價語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慾望。因此,我們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課堂評價語,以獲得課堂的最佳效應。那麼,教師該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課堂評價語呢?
( 一)鼓勵性評價——自然、真誠
如特級教師孫建鋒在教學《最大的麥穗》時,這樣指導朗讀:
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嗎?
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你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如果你是蘇格拉底,要給學生提要求,既要讓他們聽得清,又要讓他們記得住,那麼蘇格拉底的話該怎樣讀?(該生再次朗讀,把「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強調得清楚、自然。)
師:真為你高興,因為你一遍比一遍讀得好!
在這個片段中,孫老師根據學生朗讀的特點進行鼓勵,肯定了學生朗讀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贊揚,而是在贊美中有鞭

⑷ 如何上好小學語文優質課

有一句話這樣說到:教者若用心,學者必受益,我認為要講好一節語文課,歸納起來就是四個字:備課,講話。
一、備課1.
有的放矢,把准教學目標
只有準確地把握好教學目標,教師才能在整堂課上才能運籌帷幄,從而形成一種從容的課堂風格,我們在聽名師、大師觀摩課的時候,經常會被他們那種從容的、游刃有餘的教態所深深地吸引,但我們在看到名師頭上耀眼的光環的時候,可能很少會有人想到,在破繭成蝶,蛻變成美麗的蝴蝶之前,他們經歷了多麼痛苦、漫長的一個過程,實際上這種從容的背後一是源於自身一種很深的文化積淀,另一個就是源於自己精心的准備。備課最好的途徑就是認真閱讀我們的教學參考書。許多老師,包括我自己在上課的時候,會發火,放大嗓門,可是我們想過沒有,這種火源於何處,完全源於自己沒有精心地准備,學生不會,是不是我們問的問題不夠清晰,模稜兩可,學生無從下手;是不是為了及時在下課鈴想起的時候結束內容,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如果是說著說著一看時間就要到了,而我們的教學任務還沒有完成,所以就只好草草收兵,最終是南轅北轍,收效甚微。2、巧具慧眼,選擇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不完全等同於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巧具慧眼,對語文教材進行二度開發,由於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我們應當選擇最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發現,三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出現誤讀,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把准方向。3、博採眾長,汲取教學資源
備課是一個非常辛苦而耗時的過程,也是一個擺脫鐐銬跳舞的過程。備課是一個開放的博採眾長的過程,當一個教學內容的目標和重難點被自己科學的確定後,就需要教師博採眾長,廣泛汲取教學資源,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知識和資料,盡可能多地從有經驗的教師那裡獲取教學方法和資源。我們上好一節課需要用到很多資料,要拓展應用知識,要有師生互動的設計,要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與學生一起探索與創新,這些都不可能是一個教師的智慧和學識所能完成的,它需要集體的力量,需要網路和圖書室等。4、善於反思,在修正中前行
俗話說,經驗加反思等於成長,記得弘一法師在佛書《慈悲的力量》中,曾經寫道:愚者在於自身太執著,執著必生煩惱;智者在於善於反思,在反思中前行。我覺得我們在上課後也一定要做到:勤於記錄、樂於重溫、敢於自嘲、善於修正,這樣自己的課就會講得越來越精彩。
二、講話竇桂梅老師也說,語文要給給孩子一座田園和一座花園。
一座田園指的就是
學習的底子,田園生產農作物,玉米、水稻,蘿卜、白菜,滿足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這就好比字、詞、句、段、篇。但一個人只是吃飽了還不行,還要有精神上的愉悅和美感享受。而花園指的就是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一定有精神的「秘密花園」——文學的審美享受洋溢其中。我覺得大師所倡導的詩意和花園,不是說要我們在課堂上說話的時候要字字珠璣,出口成章,這樣的課聽起來勢必會有點酸,有點假,也會拉遠與學生的距離。但是在出公開課和觀摩課的時候,我覺得教師所說得每一句都是要經過仔細斟酌的。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如同穿鞋子,適合是第一,美麗是第二,我們每個人都要悉心揣摩,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模式,盡快地在教學中登上平台,形成特色。記得有位外國的詩人,曾這樣寫道:如果你不能成為山頂的一株松,就做一叢小樹生長在山谷中,但須是溪邊最好的一叢。在課堂上,我們不可能人人成為斯霞、於永正、於漪、袁榮這樣的教育名家,但我們應該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
把課上好,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願望,但在講究速度和效率的今天,唯獨人的成長必須用文火燉老鴨的功夫,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平和的心態。最後允許我篡改了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話送給大家:以平常心態,努力做更好的老師,便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⑸ 如何上好小學語文優質課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總之一句話,注意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⑹ 什麼是優質課

優質課是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糾正教育教學觀念,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樹立「一切為學生、一切為學生、一切為學生」的新質量、新教育觀和學生觀。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著教師的行為。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

一、主要取決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自主程度、合作的有效性和探索的深度。

1、自主學習的程度。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效果的一種積極的、創造性的學習方式。

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度主要取決於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還是教師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具體來說,它取決於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自由度、動機、時間和創新程度。自由的程度取決於學生的學習目標、方法和進步觀點被自己評價的程度。

2、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合作學習是指具有共同學習目標,以小組或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活動。他根據群體異質性和群體間同質性的群體原則,建立了一個學習群體,系統地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學生的學習。

3、探究學習的深度。探究性學習本質上是一種發現性學習,存在著深刻的問題、廣泛的參與性、豐富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在教學過程中,要求以問題為載體,創造一個科學研究的局面,通過這個局面,學生可以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獨立發現問題,獲得知識和技能,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它取決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1、所謂「一個中心」,是指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要求在教學中自問:「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對學生有用嗎?這種方法和能力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嗎?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一個班也是如此。傳授的知識、教學方法、培養的能力和教學的價值取向,都應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2、堅持按標准教學是「兩個基本點」之一。「按標准教學」是指按照課程標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這是因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基礎。一個課程標准可以編纂多種教科書。我們的教學不能依靠多套教材,而要依靠課程標准。

此外,在當前的學術考試命題中,也不能是那套教科書。因此,評價一門課主要取決於它是否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實質。至於這節課是否是一本「全面」的教科書,我們並不關心。

3、「兩個基本點」的第二點是堅持體現人性、全面性、開放性和實用性。

所謂人文主義就是堅持以人為本。要求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個性化、地方色彩化等,教學形式豐富多彩。

所謂綜合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課程本身要全面,使相關知識的綜合、學習和教學目標的綜合、問題視角的綜合。

所謂開放,是指教師的教學思想應該是開放的,不是固定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論中,而是要學習各種優勢,把它們用在我們自己身上。教學目標應該是開放的。目標設定不局限於教學內容的完成,而是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人文精神等。


(6)什麼是語文優質課擴展閱讀:

優質課的學生標准:

1、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方式。要求以自主學習、互助學習、討論學習為主。

2、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比率大小。

3、學生參與的積極主動程度。

4、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刻度,解決的問題是否深刻豐富。

5、學生當堂達標率。

⑺ 如何講好初中語文優質課課

怎樣上好一節語文優質課

首先,什麼樣的課算是一節比較成功的優質課?我認為應該是扎實、高效的課。「扎實」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說教師要有扎實的教學功底,教學語言簡練生動、幽默風趣、富有文采,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精巧,能高屋建瓴駕馭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教學效果高效;二是說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扎實。真正的優質語文課應上得精實、讓學生學得扎實,上出極濃的語文味。
同時,還要明確兩點。語文的優質課不是「做課」、不是「作秀」,不能一味的喜歡搞「花架子」讓課堂華而不實,也不能一味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很活、很熱鬧,但上的虛無縹緲,一節課下來學生所得甚少。同時,語文的優質課也不等同於常態課,作者常識、字詞、文章內容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師要引導學生在有限的40分鍾時間內,選取一個點,實現師生思維碰撞,展示學生最精華的學習成果,讓課堂有亮點。
要上好一節語文優質課,老師可以從這幾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備: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教師必備的素質(包括教學機智、教學語言等)。下面我結合這幾天的聽課和我上課的感受具體來說說。
一、 文本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不同的設計、不同的教學過程,當然教學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很多老師僅靠一本教參書來解讀文本,離開了教參書便無從入手,這樣的課堂導致的必然結果是教師問題一出,學生對答如流,因為學生也有與老師一樣的參考資料,課堂便在毫無波瀾中推進,更談不上新的生成,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不到訓練提升。
教師有效地文本解讀,決定著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也制約著教師課堂上的有效作為。當老師有了自己獨到的解讀時,課堂上才能游刃有餘的對學生進行 引導,例如在鄭麗麗老師、郭芹老師的課上,她們執教的是同一篇課文《石壕吏》,都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尤其是引導學生品讀老婦人的內心的「悲苦「時,抓住了這幾個詞:「新戰死」的「新」,最近之意,失子之痛乃人生三大悲痛之一,又是同時失掉兩個兒子,老婦人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存者且偷生」的「且」,暫且、苟且,就剩這么一個兒子,還能活多久呢?「死者長已矣」的「已矣」老婦人那絕望的神態;藉助於品讀、賞析,就把學生帶入了一種悲痛的情境中,帶著悲痛再讀課文,就是不一樣的味道了。還有「如聞泣幽咽」為什麼不是「但聞泣幽咽」?「如」的妙處是:好像,隱隱約約,是一人在哭?是誰在哭?老翁、兒媳、孫子、杜甫、還是所有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民?給人留下了無限想像的空間。
同樣的在市優質課評選時小段老師的《記承天寺夜遊》就以深入豐富的文本解讀和對蘇軾獨到的賞析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段老師重點抓住了「樂」和「閑」來解讀文本,細讀文章學生不難發現有月色優美的快樂,有「懷民亦未寢」這樣心有靈犀的知己一同賞月的知己之樂,通過有關張懷民的資料助讀,更能發現蘇軾與張懷民不但是「審美的知己」還是「人生的知己」;「相與步於中庭」,一個「步」字,慢慢地走,不用交談,只是會心一笑就勝作千言萬語,多麼悠閑的賞月之樂啊;還有「蓋」竹柏影也的那份發現的快樂。尤其是在賞析發現的快樂時,老師對「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了如下的改動:「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是竹柏影也」一個追問:補出了「月色」卻失去了什麼?學生通過讀發現,補出了月色、把「蓋」換做「是」卻失去了一種恍然大悟的發現的欣喜。
還有小段老師對「閑游」、「朵」的解讀都能把學生帶進文本,帶入情境之中;小乍《皇帝的新裝》中對「一個孩子最後叫了出來」為什麼不是「說」出來,而是「叫」出來,孩子為什麼敢這樣大聲「叫」出來?引導學生對孩子進行分析,有獨到的理解。當一個老師教出自己個性的時候,才是學生收獲最大的時候。
以《木蘭詩》為例,這是08年參加山東省優質課評選時抽到的一個課題,《木蘭詩》往往被視為英雄的贊歌。在所有的教學用書和相關資料中,對於木蘭形象的解讀,都是「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 「英雄」是什麼呢?英雄就是保家衛國的人,會打仗,很勇敢。可是關於「打仗」就寫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作者卻濃墨重彩的描寫了木蘭為父親擔心、決心出征、凱旋歸來及家人團聚的歡樂。因此本文立意的重點不是花木蘭參加了戰爭和她戰斗的英勇,而在於她是一個「女英雄」。戰爭的責任本來並不在她,她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作為一個女子,她承擔起了「阿爺」和「長兄」也就是男性的職責。這個職責不單是家庭的,也是國家的。她主動參戰,為國而戰,立了戰功卻辭官還鄉,享受父母、家庭的歡樂。這個英雄的內涵,從承擔「家」的重擔開始,到為國立功,最後又回到家庭,享受親情的歡樂,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種非英雄的姿態,木蘭還尤其為自己成功的掩蓋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所以,我便抓住「木蘭是一個女英雄」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設計了「從 句中,我讀出了一個 的木蘭,因為 」的主問題,引導學生讀詩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讀她「英雄也嫵媚、女子亦剛強」的個性特徵。這樣的解讀是學生所不曾想到的,也是很多老師所不曾深入解讀到的,這樣在課堂上呈現出來,必然會引起學生、老師的認同、關注。憑借獨特的解讀也必然給聽課的老師、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我們還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管誰解讀哈姆雷特依然是哈姆雷特,他不會成為別人。也就是說,我們對文本的解讀一定是要准確的。而在《皇帝的新裝》這節課上,有一位老師竟然引導學生「試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皇帝的形象」,賞析出了一個謹慎的、聰明的皇帝,這顯然是不正確的,老師對文本就存在錯誤的解讀。
二、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只是教學內容的外在的顯現形式,它還是由教師為文本的解讀所決定的。很多老師不是把精力放在教材文本的解讀上,而是花大功夫、細功夫精心雕琢教學環節。這樣課堂上,教師就會被教學環節困擾、束縛。具體表現在:
1、環節太多
短短40分鍾的時間,有些老師就設計了6、7個環節,這樣課堂上就是就只能為趕環節而匆匆忙碌,每一個環節都是剛剛開始就立馬結束,還沒等學生進入就進入下一個環節。有位老師在執教《皇帝的新裝》引導學生賞析「這是一位怎樣的皇帝」時,剛有兩名學生發言,只解讀出一位酷愛新裝成癖的皇帝,就打住了,進行下一個環節。每一個都不夠深入,下課鈴都響了,老師還在為沒趕完的環節著急,拖堂5分鍾,總認為我得按我的設計完成才行,課堂太滿,學生太累。在2010年省優質課評選張偉忠老師評課時,就說到課堂設計上暴露的「吃魚」現象,一堂課老師端上一盤魚,並不讓學生吃,而是看佐料、看醬油、看味精。一節課下來,魚已經涼了,學生還沒吃幾口,老師又把魚端走了。這樣魚非但沒有化成學生口中的美味,長期下去,學生反而容易壞了胃口或者營養不良。
老師完全不用這樣,一節課就只有40分鍾,要選取最能展示這節課精華的東西設計2-3個環節,圍繞一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探究就行了。像安徒生童話、字詞常識這些孩子們可能已經知道的、或在預習中就能解決的,課堂上可以大膽捨去,不用設計,省出時間深入對文本的學習,當然如果學習的是文言文,做好「言」的落實是學習的基礎。同樣的,如果下課時間到了,就要對後面沒完成的拓展環節也要大膽取捨,優質課最忌諱拖堂,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學習內容,本來很精彩的過程,拖上累贅的尾巴,就很遺憾了。
2、入課的設計
課堂上當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的時候,課堂上才會有新的生成,學生在探究思辨中才會有自己的收獲,因此入課非常關鍵。
入課要快。一位老師在課堂進行了20分鍾後,學生還沒有真正的讀讀課文;在讀了6、7遍《天上的街市》後,還是沒有引導學生品品其中的詞語。師生一直是浮在文字的表面,沉不進來。在2010年省優質課評選張偉忠老師評課時,還說到「吃包子」現象,「皮太厚,上課十分鍾了學生還沒有吃到『餡子』,待到吃『餡子』時,已是下課時。」老師要深思。盡快入課,才能保證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品讀、賞析、碰撞、生成。
巧妙選取入課的點。老師們來看同樣是《石壕吏》的兩個設計:
示例一、走進詩歌、讀懂內容。站在杜甫的角度,說說「暮投石壕村」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示例二:這是一首敘事詩,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寫了一件什麼事?由這個故事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同樣是要引導學生深入對故事的學習,兩種設計卻有不同的效果。第一種設計,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看到了家家戶戶的悲慘、我聽到了老婦人啼哭的聲音、我看到了戰爭奪去了很多人的性命、我看到了老婦人眼淚止不住的流……再結合課文中「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解讀,學生對老婦人那種痛失孩子的悲苦心情就理解的非常到位了,有老婦人進而想到了無數個這樣類似的家庭,對戰爭帶來的災難也就理解了。第二種設計,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看到了一個黑暗的、無情的社會。回答是空的,標簽式的,脫離了文本的。因此說,教師對問題的設計很重要,課堂上當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的時候,課堂上才會有新的生成,學生在探究思辨中才會有自己的收獲。
當然有些設計是老師預設好了的,有些卻是課堂是學生生成的,如果能把握住,將會是別樣的精彩。例如在小乍老師的《皇帝的新裝》一課上,整體感知課文後,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師: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再用一個字概括呢?
學生:騙
師:文中有幾個騙子?
有學生回答兩個,有的說四個,有的說無數個,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除了那個小孩子,其他人都是騙子,因為他們都說了慌。
多麼精彩的回答,老師就從這里開始切入對人物的分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又水到渠成,多麼巧妙啊!
3、無效的設計
一位老師在上《石壕吏》時有這樣的設計:老婦人的致詞是由吏給「審問」出來的,那同學們想想吏是怎麼審問的,用文言的語言表述出來。於是就有了「汝家有男丁否」、「尚有他人否」、「汝媳可充軍」這樣的答案。老師又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反復練習還原吏與老婦人的對話,還一組一組的展示。作者為什麼要「藏問與答」,其實之所以省略了官吏的審問,更強調的是老婦人的「啼」和「苦」,也使老婦人的「致詞」更具沖擊力。而課堂上反復糾纏於官吏的審問,是否就跑偏了,做了一些無效的勞動呢?
朗讀指導的有效設計。這一次有兩個課題都涉及到了朗讀的指導,《天上的街市》、《石壕吏》。課堂上,上課的老師都關注到了這一點,反復的讀、配樂讀、范讀、小組讀、分角色等多種形式的讀,課堂上讀了很多遍,但朗讀的效果卻很不一樣。
老師對朗讀的把握要准,一味的強調重音、節奏、停頓這些技巧的指導,而忽視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學生朗讀的效果還是不好。就如《天上的街市》,它的語調應該是輕巧的、舒緩的、不忍打破夜的靜謐的,(我想……不信)這些又好像是郭沫若再和我們輕輕地、親切的交流一樣的。可是如果一直用讀的整齊、讀的響亮來評價,讓學生放開嗓子來讀,那是無論如何讀讀不出效果的。有兩位老師的設計印象比較深刻:小段老師和許翠娟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讀詩句、展開想像,如「飄渺的空中」讀出一種朦朧的美,就要輕輕地讀;「我想」一個「想」字,意味深長;通過想像街市上的美麗讀出一種嚮往、一種贊嘆、一種想飛的感覺;通過想像牛郎織女天街閑游的場景,讀的輕柔舒緩,彷彿是坐著小船在微波盪漾的湖面上搖曳,有一種沉醉其中的感覺;通過比較辨析「不信」留著與去掉的區別,讀出夜空下郭沫若靜悄悄的與人交流的暢快感覺。因此說老師對朗讀的指導要有針對性,要讓朗讀有明顯的效果。
再舉一個《詠雪》的例子:
設計一:學習文言文貴在朗讀,在朗讀中理解文意,在朗讀中感知人物形象。下面我們舉辦《詠雪》朗誦會,用聲音和情感來表達我們對課文的理解。我想請三位同學和老師共同來讀。同時全體同學都要認真聽,還要對朗讀的同學進行評價,並選出我們班的小小朗誦家。評價有最基本的三個要求:讀准字音、讀的通順、讀出情感。
配樂:古箏《高山流水》
設計二:評價的標准:讀得准確(讀准字音)、讀得好聽(能把握停頓、讀出節奏)、讀得有味(讀出感情)
一讀:讀得准確。隨即點一名同學來讀。(重點指導讀准字音)
二讀:讀得好聽。讀得好聽的標志就是能把握停頓,讀出節奏美。停頓可以根據意義、順應語法、清晰音節來確定。(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三讀:讀得有味。文章以人物對話的形式展開,因此要想讀得有味,就要結合當時的氛圍揣摩好人物說話的心情。可以注意這幾個句子:
「公欣然曰」、「公大笑樂」表現人物的神情。俄而雪驟,使得謝太傅詩興大作,「白雪紛紛何所似」寫出了「公」(謝安)特別高興、激動地樣子,創設了一種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因此要讀出激動、興奮地感覺。
「撒鹽空中差可擬」胡兒隨口而吟,搶先回答。 「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又覺得心中沒底,有點不自信的樣子。
「未若柳絮因風起」「未若」不如,比不上,顯現出道韞略一沉吟之後的自信、自豪。要讀出一份自信、豪氣。
區別是:設計一指導不具針對性,泛泛的讀,沒有效果;設計二則分層指導,准確、好聽、有味層層深入。效果明顯好的多。
三、 教師的素質
一堂優質課也是教師教學素質的展示。教學素質包括多方面的:
1、教師的語言。語文優質課上老師的語言力求准確、簡潔、流利、富有文采。課堂上老師卻常常太隨意、語言太瑣碎。比如:口頭語,好吧?是不是?誰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行。咱說過了,要評明星小組等等。這樣的語言課堂上老師在反復的運用。像評星、激勵措施上課前說過就是了,課堂上不要反復的再強調;至於讀書的方法、批註的方法、合作的方法、展示的方法學生平時就會用的也不要再一遍一遍的強調,只是更浪費時間。優質課上的語言,一定是精心設計過的。這樣課堂上才顯得干凈、利落,節省時間不至於課進行不完。過渡語、評價語彰顯的是一個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文學底蘊。
2、教學機智
課堂要精心預設,但也要教師把握好課堂上精彩的生成。因為很多精彩的點都是在瞬間即逝的。比如前面所舉的小乍老師課堂上學生所說的「除了那個孩子,其他人都是騙子」;老師要靈活機智的捕捉這些點。
還有課堂上當老師遇到學生不舉手回答問題時時,我們該怎麼辦?是一再的啟發,還是順勢點一名同學,或借機組織一次合作學習,都是要靈活處理的。若只單純的問還有沒有、還有誰要展示、還有誰要說這樣弄得學生緊張,顯得老師更束手無策。
當課堂上時間不足,環節處理不完時,則更要大膽的取捨,留著最精華的東西展示出來就行了。就設計了幾個環節、還有幾個沒完聽課的老師同學是根本就不知道的,干凈利落的結尾同樣精彩。張偉忠老師還談到「畫蛇添足」現象:優質課比賽超時兩分鍾要扣分,有選手問:「一分鍾扣不扣分?」答:「得看評委的心情爽不爽。」(眾老師大笑)「畫蛇添足」的課有好幾節,「足」可不可以「砍掉」,下課了就不要再展示自己的作品了,如果把這個時間用在挖掘文本上或者學生談收獲上還好些。
3、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一堂優質課也是教師教學素質的展示。在詩詞的朗誦上,就體現的特別明顯。如小段老師、鄭麗麗老師、馬寧寧老師、小乍老師,他們在音樂的伴奏下,教師范讀即刻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還有板書,一定要有,而且一定是工工整整的,整齊、美觀的書寫,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聽課者看來也是一種美的享受。上海的錢夢龍先生說過:「一節課沒有板書,黑板上一個字沒有是一堂好課,我不這樣認為」。所以板書要認真設計,體現重要信息和綱要,不要認為課件可以替代板書。小段老師、郭芹老師、馬寧寧老師、許貴伸老師優美的板書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老師的板書千萬不要有錯別字。一個老師板書的「皇帝」的「皇」就寫錯了,這是優質課的大忌。
我深受其害。08年優質課評選時,我就因讀錯了一個字音「出郭相扶將」「將」,讀對了但板書錯了一個音「裳」,而與一等獎失之交臂。我是二等獎的第二名,當時上完課後反響很好,結果成績不理想,郭老師特地讓崔老師問省教研員,張老師一句話「讀錯音」是優質課的硬傷。
上好一節優質課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難得事情。它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我想到的理解的可能有很多不準確的地方,還希望老師們能批評指正。

⑻ 優質課的標準是什麼

常常有這樣的滑稽的事:某次優質課比賽課上,某位老師本身課上得不好,聽課老師聽得很「痛苦」,負責評課的老師還要說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話,有的評課老師被譽為當地的專家,他們評課的「水平太高」,能把黑的說成白的,不足的上升為先進的,致使聽課老師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水平有限,愣把一節好課評成了「差課」,看來要加強學習了!
這就是問題所在,?是那一張量化的打分標准嗎?是專家權威的個人喜好個人看法嗎?什麼是優質的語文課?這是我一直的思考。我一直認為,我們語文的課堂最死氣沉沉,當然從表面上看,尤其是公開課優質課,課堂還是形式多樣,熱熱鬧鬧的。但是深入思考,我們的語文課堂缺少靈性的東西,缺少人文關懷,缺少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快樂情感體驗,缺少對權威的質疑,缺少百花齊放,缺少異類……本身語文是很有意思的,有些文章是很感人的,卻被有些老師教得不感人了,教得沒有意思了。作為中國最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學生卻不感興趣,真是悲哀。
我認為理想的課堂,優質的課應該是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學生到底有什麼收獲,得到了什麼提高?為他以後的發展做了什麼准備?讓學生快樂地學也好,注意師生互動,採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也好,這些都是外在的東西,這些應該是為了學生的「得」服務,那麼反過來說,只要是能夠讓學生獲得(當然這個獲得不是硬性灌輸,不是痛苦的獲得),目標明確,可以採用各種教學方法,不要使任何限制和傳統的的束縛。下課時,學生達到了老師想要達到的目標,就應該是成功的課,優質的課!

⑼ 中小學優質課的評價標准包含哪幾個方面

課堂教學是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陣地。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水平,影響著學生的發展。那麼,一堂優質小學語文課的評價標準是什麼呢?根據課程改革新理念,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能夠為學生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

好的課堂應當是教師創設的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寬松和諧的環境並不完全依靠故事、游戲或生動的情景來創設。教師形象生動、富於智慧的語言,一個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問題,一個激起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探索活動,這些都可以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形成技能,也獲得情感上的豐富體驗。

教學方法的明確與合理

一堂好課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宗旨,教學內容應科學合理且具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還應重視教學內容的文化內涵,體現科學性、人文性和社會性的融合。關注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密切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上的每一節課都應當有針對性,沒有一個教材和教案能適合任何學生。教師一節課的設計,實際上就是一次創造性勞動。教師應根據教學條件和學生的學習准備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師的實際出發,從教材的實際出發,確定恰當的內容範圍和難度要求,設置合理的預期目標,以此為根據確定教學的容量、重點、難點、方法、節奏等,這樣學生才能夠消化、吸收。

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注重培養創新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能動的發展過程,強調在教學中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一堂好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合作交流,注重培養創新能力。新課程一個重要的理念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做」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學習,並倡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討論、啟發,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習、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地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還學生以學習的主動權。好課應是教師努力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情趣是一種高於興趣的,內在的學習品質),讓學生主動參與,甚至可以議論紛紛(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小組討論)。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發言聲不絕於耳,教師方式多樣,靈活多變地組織說話訓練,使課堂上人人參與,個個活躍。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參與的願望,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一節好課應該有思維的碰撞、有爭論、有遇到困難的迷茫、有頓悟後的豁然開朗等等。我們在平時看課的時候,有些課看似順順利利,實際上這樣的課沒有「起伏」,沒有思維的爬坡,不算是好課。

一堂好課的標准,應明確地顯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身上,主要考察學生在課堂上的三種學習狀態,即: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的交流狀態;學生的達成狀態。這應成為教師們教學中的重點。

在體現現代教學思想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的行為,努力挖掘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並創造條件使學生經常體驗到創造的樂趣,形成獨特的創造力。

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

一堂好課,應該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課程標准上曾經指出:「教師應視差異為正常,不能強求學生取得同樣程度的成功,企圖讓所有的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是不現實的。教師應更多的關注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態度,特別要注意保護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性,並給予積極而善意的幫助。同時,對於學有潛力的學生,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好的課堂教學應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尊重不同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水平的題目,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加活動,並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對學習信心,相信每一個學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動的結果,都會給學生帶來啟示。在教學中,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靈活機智地應變教學中的「意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同一教學內容時都有不同層次收獲。

只有面向全體,教學中多邊互動,尊重學生,為學生自主學習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參與面廣了,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才能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達成。

學生積極地參與、投入

學生要積極參與、投入,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以致用。

在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樂於動腦、動口、動手;樂於爭論、討論、辯論,思維積極,發言踴躍,學習興趣濃,信心足,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教師關注學生的課堂感受,關注學生的人格尊嚴,教師以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引發學生的情感反應,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有效利用40分鍾,學得輕松愉快,有序、和諧,積極性高。

在課堂上,學生思維要真正地活躍起來,我們老師要站在學生思維的更高一點點處,構成「學生跳一跳、才夠得著的」,讓學生的思維層層遞進,由淺入深、一環扣一環,一環深一環,一環比一環思維活躍。在認知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有沒有激發;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有沒有變化,有沒有與文本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這些也是上一堂好課所必須考慮的。

一堂好課還要看在更好地促進、更好地落實課標的前提下,是否既學會了本課的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學到課外的東西,落實了素質教育的目標。

努力做到「五實」

「五實」:即扎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葉瀾在「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中,針對「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提出「五個實」:

(1)有意義的課,即扎實的課。對學生來說,至少要學到東西,再進一步鍛煉了能力,進而發展到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有意義的課,也就是一堂扎實的課,不是圖熱鬧的課。

(2)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一是對面上來說,對全班多少學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沒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課。有效率的課,也就是充實的課,是有內容的課。

(3)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即一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情感、智慧的交流,這個過程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這樣的課可以稱為豐實的課,內容豐富,多方活躍,給人以啟發。

(4)常態下的課,即平實的課。課堂的價值在於通過師生碰撞,相互討論,生成許多新的東西。這樣的課稱為平實的課。要淡化公開課,多上研討課。不管誰在聽課,教師都要做到旁若無人,心中只有學生。

(5)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實的指標。這種課可以稱為真實的課。

在執教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搞花拳綉腿,實實在在地付出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

總之,一堂好課,教師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一種滿意的情緒對待學生每一點進步,以愉悅滿意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寬容滿意的情緒對待學生的差錯,以興奮滿意的情緒激勵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讓學生在自尊、自信、自強中自主學習。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語文優質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2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7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7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2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3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7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5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2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3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5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7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1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4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69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