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育並舉的改革,有哪些具體措施
引言:自我國開展了十三屆全國第2次人大會議之後,國家的一些人大代表就重視到了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的問題,而且還提出了一些教育方針五育並舉的改革措施。其中你知道五育並舉的改革措施有哪些具體措施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所有的人都比較重視學生的教育問題,所以要堅持五育並舉來發展素質教育,這個時候就要強化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一些地位了。這個時候只有關注這些方面才能讓學生有更好的發展,而且課堂是主要的陣地,這個時候提高教學質量是必須的,必須要優化一些教學方式,要懂得啟發學生和學生進行互動式教學探究式教學,而且還要重視情景教學,這樣孩子才能有更好的認知和情感的體驗,對一些學習方面的知識才有更深的領悟和理解。
⑵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如何能將五育 更好的融入課堂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5-09
⑶ 什麼是五育並舉
(一)、德育是使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和良好道德品質的教育,德育居於為首的主導地位,對其他各育起著導向和保證作用。
(二)、智育主要是傳授系統的現代文化科學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教育,智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基礎,以其系統的知識為其他各育提供科學依據。
(三)、體育是增強學生體質,發展體力和運動能力,養成鍛煉身體和衛生習慣的教育,體育是有效實施各育的物質保證。
(四)、美育是形成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能力的教育、美育能起到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增艦以美添巧的作用,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升華。
(五)、勞動技術教育是組織學生實踐,培養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初步掌握現代生產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教育,勞動技術教育是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腦體結合,全面發展新人的重要手段。
長期以來,尤其是近些年,嚴重影響中小學辦學指導思想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有些人認為:「德育是虛的,體育是空的,美育是假的,勞動技術教育是呆的」,只有「智育是硬的」,加上教育內部諸如教育思想、升學考試制度、辦學模式、教育結構和評估學校質量標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便導致了只注重智育,片面抓智育,忽視其他各育的傾向產生,甚至有的把追求升學率作為辦學的唯一目標,於是,一些不正常的現象出現了:
(1)抓緊少數升學有望的尖子,放棄多數成績一般的學子;
(2)加重考試科目的教學份量,削砍非考試學科的課時;
(3)進行加班加點的教與學,早讀加晚自修,沒有周日假日,不談休息;
(4)大搞題海戰術,各種測試抽考不斷,學業負擔沉重。這樣做的結果是:一部分學生的成績確實是暫時提高了,短時地突上去了,但是大部分人的身體瘦弱了,視力減退了;思想的品德丟了,政治時事忘了;靈活性差了,知識視野窄了;具人愛好淡化了,個性特長泯滅了。這些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這種採取違背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違背基礎教育的性質任務,違背教育規律等手段去一味追求升學率的作法,對基礎教育事業,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造成的危害是不小的。
為了落實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實現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必須全面貫徹新時期教育方針,把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貫穿於學校的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做到堅持五育並舉。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作,需要我們付出較長時間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地做好各個有關方面的工作。在當前一個時期,則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端正辦學思想,面向未來。我們應當站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高度來看待現在從事的基礎教育工作,我們現在的教育是為未來服務,為二十一世紀服務的,現在培養的青少年,將在下世紀初發揮才智。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到未來對人才素質,對民族素質的要求,立足現在,面向未來,努力完善我們的奠基工程。
(二)堅持德育為首,素質為本。基礎教育是為年輕一代未來做人,未來發展,未來成才奠定基礎的教育,其教育內容是基礎知識、基本觀點、基本技能、基本行為規范、基本道德准則和基本學習生活習慣等。因此必須把德育擺在首位,而且把德育內容滲透到其他各育之中,引導學生注重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素質。
(三)開展各項教育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除課堂教學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校外實踐活動,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給學生創造廣闊的全面發展的天地,促使學生發展個性,培養特長,鍛煉能力。
(四)加強校園建設,優化育人環境。優美整潔的校容校貌,布局合理的校園建築,融洽友好的校內氣氛,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等等,都對廣大學生有著不可低估的熏陶作用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⑷ 五育並舉的內涵及意義
法律分析:1、五育並舉是由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的一種思想主張。2、「五育」並舉的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是符合當時歷史發展要求的,是對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從人才培養看,也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規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一條 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第四條 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學校要完善作業管理辦法,加強學科組、年級組作業統籌,合理調控作業結構,確保難度不超國家課標。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加強質量監督。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
第五條 分類明確作業總量。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鍾,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鍾。
⑸ 小學如何抓五育並舉
一、價值歸一、同向而行。
「五育並舉」的內在要求或初心,即成為合格的時代新人。德行的內化、智識的習得、體魄的鍛煉、審美的化成、勞動的鑄就雖方法不同、要求不一,但方向相同、目標一致、價值歸一,統一服務於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培養。
二、引領貫通、綜合育人。
「五育」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以當前學校教育最為欠缺的勞動教育為例,學校要樹立「以勞立德、以勞啟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的教育新思路。學校設計「五育並舉」落實機制,要在「一育」中發現「五育」、融合「五育」、落實「五育」。
三、統籌兼顧、自然化成。
既然「五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指向,其內在發展安排也應具有統籌協調性,須在設計上統籌考慮,在內容體系和發展邏輯上下功夫。「五育並舉」不是簡單地做加法,其意義和作用是再造培養體系,學校需要在學時上綜合安排、在內容設計上有機滲透、在育人方式上統籌兼顧。
五育並舉的內容:
1、軍國民教育:中國固有的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文武合一,智德兼備的六藝教育,而同時應該注重的是智、信、仁、勇、嚴五種武德的培養。
2、實利主義教育:主張密切教育與國民經濟生活的關系,加強職業技能的培訓,使教育能發揮提高國家經濟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3、公民道德教育:一個社會中全體公民必須共同遵循的道德規范教育,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
4、世界觀教育:指形成學生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教育。在社會主義學校中,其基本內容是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歷史唯物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無神論教育。
5、美感教育:通過美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的發展。它可以提高學生思想,發展學生道德情操;它可以豐富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它可以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體育運動的質量;它可以鼓舞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並進行創造性的勞動。
⑹ 五育融合如何在課堂上落實
五育融合如何在課堂上落實,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大課題。
首先,五育不可能在每一堂課上都有體現。也不需要搞得語文課不像語文課。主要應該是突出學科特點,有機結合。譬如體育課,有沒有道德教育的內容,當然有,但不是貼標簽。體育課有沒有美育教育的問題,當然有,不需細述。體育課有沒有智育的內容,當然有,它是一門課程,怎麼能沒有知識的內容呢?
至於怎麼結合,我覺得是潤物細無聲,不能貼標簽。
⑺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體現五育並舉
在學科教學中體現五育並育,所謂的五育指的是德智體美勞。
學科教學中德育是首要的,每一學科都應該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尊重父母,尊敬師長。在學科教學中如何體現那得需要與學科的特點相結合。智育是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因為考試考的主要是智育方面的題。
體也就是體育,讓學生動腦動手活動起來,每發現學科的美,每一學科都有此獨特的美,勞熱愛勞動。
養成自控式學習習慣
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
自控式學習習慣是指在自控式學習活動中,由於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並變成內在需要的學習行為方式,是在一定情境中不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監督而能自動學習的行為傾向。
它雖然屬於非智力因素,並不直接參與智慧活動,但在智慧活動中具有動力和調節效能,屬於意志活動范疇。語文學習尤其要有這種習慣,如用心聽講、作業書寫規范、獨立完成作業、制訂學習計劃、多讀、多背、多思考、經常練筆、看報等。
⑻ 怎樣落實新時代五育並舉
法律分析:「五育並舉」在學校具體落實過程中也常常落虛。落實落細「五育並舉」的關鍵,是找到切入點和抓手,在「協調」上下功夫。
一是價值歸一、同向而行。「五育並舉」的內在要求或初心,即成為合格的時代新人。德行的內化、智識的習得、體魄的鍛煉、審美的化成、勞動的鑄就雖方法不同、要求不一,但方向相同、目標一致、價值歸一,統一服務於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培養。
二是引領貫通、綜合育人。「五育」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以當前學校教育最為欠缺的勞動教育為例,學校要樹立「以勞立德、以勞啟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的教育新思路。學校設計「五育並舉」落實機制,要在「一育」中發現「五育」、融合「五育」、落實「五育」,在「五育」中認識「一育」、把握「一育」、實現「一育」。
三是統籌兼顧、自然化成。既然「五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指向,其內在發展安排也應具有統籌協調性,須在設計上統籌考慮,在內容體系和發展邏輯上下功夫。「五育並舉」不是簡單地做加法,其意義和作用是再造培養體系,學校需要在學時上綜合安排、在內容設計上有機滲透、在育人方式上統籌兼顧。學校在內部管理上,要建構適應「五育融合」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班級建設體系以及整體性的學校文化體系,生成基於融合、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學校管理方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三條 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⑼ 如何做到五育並舉
「五育並舉」在學校具體落實過程中也常常落虛。落實落細「五育並舉」的關鍵,是找到切入點和抓手,在「協調」上下功夫。
一是價值歸一、同向而行。「五育並舉」的內在要求或初心,即成為合格的時代新人。德行的內化、智識的習得、體魄的鍛煉、審美的化成、勞動的鑄就雖方法不同、要求不一,但方向相同、目標一致、價值歸一,統一服務於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培養。
二是引領貫通、綜合育人。「五育」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以當前學校教育最為欠缺的勞動教育為例,學校要樹立「以勞立德、以勞啟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的教育新思路。學校設計「五育並舉」落實機制,要在「一育」中發現「五育」、融合「五育」、落實「五育」,在「五育」中認識「一育」、把握「一育」、實現「一育」。
三是統籌兼顧、自然化成。既然「五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指向,其內在發展安排也應具有統籌協調性,須在設計上統籌考慮,在內容體系和發展邏輯上下功夫。「五育並舉」不是簡單地做加法,其意義和作用是再造培養體系,學校需要在學時上綜合安排、在內容設計上有機滲透、在育人方式上統籌兼顧。學校在內部管理上,要建構適應「五育融合」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班級建設體系以及整體性的學校文化體系,生成基於融合、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學校管理方式。
⑽ 如何做好立德樹人五育並舉例
一、技巧:
1、突出德育實效。抓住「培養什麼人」這個教育的首要問題和根本任務,著力「培養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以思政課為切入點,在各學科全面鋪開思政課建設,創立思政課程體系,開發具有學科特點和時代特點的精品課例
2、注重身心健康:我校已將校醫室升級為學生健康管理中心,進一步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健康方面,心理測評系統、智能解壓放鬆系統、智能多維互動積極心理訓練系統、智能多維互動認知調節系統等設備已經到位,現已初步建立了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今後將在個別學生心理干預、沙盤輔導、團體輔導及心理健康宣傳等方面做大量工作。
二、案例:
根據小學課程和孩子的年齡特點,著眼落實學科育人任務,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學科課堂和緊隨時代發展的主題活動為載體,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先後在數學、語文、道德與法治、音樂等學科,進行思政課研究,開發了一批具有我校特點的系列特色思政課程,成功總結了學科融合思政教育的經驗和方法。
注重學校美育,我們著眼於美育課程建設,致力於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通過「文化理解」、「藝術鑒賞」和「創意表達」三類校本幸福美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引導師生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10)語文學科如何做到五育並舉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堅持『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構建全面培養體系」,並要求「到2022年。
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五育」並舉、「全面培養體系」的明確提出,是對素質教育內涵和實施方略的新發展,有利於教育工作者更全面准確地把握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和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