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魯迅、林徽因瞧不起,遭張愛玲諷刺,為何民國文人都不喜歡冰心
談起民國時期,都會浮現出那個時代才女,氣質與才華並存,民國風是當代人口中的一個形容詞,因為民國時期人才輩出,無論是才子還是才女,總有幾個是我們熟悉的,在那種動盪不安的年代,能順利讀上書,已經很不錯了。就像大家熟悉的冰心,原名謝婉瑩,是我們一代又一代學生的女神,優美婉轉的散文,總會在我們的課堂上朗讀了一遍又一遍。
林徽因與冰心之間恩怨一直到子孫後代都沒有化解,她們之間的恩怨延續了一代又一代。
冰心的作品雖然在民國時期遭到許多作家的一度嘲諷抨擊,放在當時是女人與女人之間相互斗爭的意思,但多年過去,放在現在來說,冰心的作品卻是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充斥著一代學生又一代學生的童年時期,維護了許多孩子天真無邪的本性,這是我們不可反駁的事實。
有句話說得好道不同不相為謀,每個人的所接受的教育和生平經歷都是不相同的,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也是風格各異,有的時候對別人過多的評價反而會顯得自己心胸狹窄,每個人都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寫作風格,並不是迎合大眾的喜好,而是認清自己的方向,只有方向對了才可以走得長遠。
2. 張愛玲選入小學幾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文章
大概沒有。都不適合。
如果有,也只能是《天才夢》
3. 為什麼高中教材里沒有張愛玲的文章必修選修都沒有
在高中閱讀課本中有一篇張愛玲的《更衣記》,全文但有刪減。但其實可能還有其它原因,比如政治因素。張愛玲曾經與當時國民政府反動派汪精衛的御用文人。
以下為故事的具體細節:
張愛玲與胡蘭成,一個是當時上海最負盛名的女作家,一個是汪偽政府的要員。在亂世之中,他們的相識、相知、相戀,及至最後的分手,都堪稱是一場「傳奇」.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個躺在藤椅上翻讀雜志的中年男人。當他看到一篇小說時,才剛讀了個開頭,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細細地讀了一遍又一遍。這個男人就是胡蘭成,他讀的小說就是張愛玲的《封鎖》。
胡蘭成是浙江嵊縣人,生於1906年。從小家貧,吃過很多苦,赤手空拳拼天下。他原有個發妻玉鳳,在玉鳳過世之時,胡蘭成借貸以葬妻魂,卻四處碰壁。對此,胡蘭成後來回憶說:「我對於怎樣天崩地裂的災難,與人世的割恩難愛,要我流一滴眼淚,總也不能了。我是幼年時的啼哭,都已還給了母親,成年的號泣,都已還給了玉鳳,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仁!」就是這個生活在社會底層隻身闖世界的文人,在掙扎中淡漠了自己的人格、尊嚴、價值觀。所以在汪精衛為組織偽政府而四處拉攏人才時,他們看上了胡蘭成。而胡蘭成也不顧是非黑白地應允,成了民族的罪人。
此時的胡蘭成,已在汪偽政府中任職,正在南京養病。當他收到蘇青寄來的雜志《天地》第十一期,讀到《封鎖》的時候,喜不自勝。文人與文人之間的那種惺惺相惜,使他對作者張愛玲充滿了好奇。於是他立即寫了一封信給蘇青,對張愛玲的小說大加贊許,並表示極願與作者相識。蘇青回信說,作者是位女性,才分頗高。這更是讓胡蘭成對張愛玲念念不忘。不久,他又收到了蘇青寄來的《天地》第十二期,上面不僅有張愛玲的文章還有她的照片。他越發想結識張愛玲了。胡蘭成回到上海之後就去找蘇青,要以一個熱心讀者的身份去拜見張愛玲。蘇青婉言謝絕了,因為張愛玲從不輕易見人。但胡蘭成執意見,向蘇青索要地址。蘇青遲疑了一下才寫給他——靜安寺路赫德路口192號公寓6樓65室。胡蘭成如獲至寶。雖然此時,他是個有妻室的人,而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
胡蘭成第二天就興沖沖地去了張愛玲家,她住的赫德路與他所在的大西路美麗園本來就隔得不遠。可張愛玲果真不見生客。胡蘭成卻不死心,從門縫里遞進去一張字條,寫了自己的拜訪原因及家庭住址、電話號碼,並乞愛玲小姐方便的時候可以見一面。第二天,張愛玲打了電話給胡蘭成,說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張愛玲拒絕他的到訪,又自己親自去見他,主意變得好快。其實早前,胡蘭成因開罪汪精衛而被關押,張愛玲曾經陪蘇青去周佛海家說過情。因此,她是知道他的。於是,就這樣見面了。
真正見了面,胡蘭成只說與他所想的全不對。他一是覺得張愛玲個子之高,二是覺得她坐在那裡,幼稚可憐相,不象個作家,倒象個未成熟的女學生。但他兩人一談就是五個小時。從品評時下流行作品,到問起張愛玲每月寫稿的收入。對一個初次見面的小姐問這樣的問題,實在是失禮的,但「因為相知,所以懂得」,兩人已有了知交之感,所以張愛玲倒未覺得胡蘭成的話很唐突。胡蘭成送張愛玲到弄堂口,並肩走著,他忽然說:「你的身裁這樣高,這怎麼可以?」只這一句話,就忽地把兩人的距離拉近了。「這怎麼以」的潛台詞是從兩個人般配與否的角度去比較的,前提是已經把兩人作為男女放在一起看待了。張愛玲很詫異,幾乎要起反感了,但,真的是非常好。
次日,胡蘭成去回訪張愛玲。她房裡竟是華貴到使他不安,胡蘭成形容說,三國時劉備進孫夫人的房間,就有這樣的兵氣。那天,張愛玲穿了一件寶藍綢襖褲,戴了嫩黃邊框的眼鏡。多年後,胡蘭成對這些細節都有著清晰的回憶。此後,他每天都去看張愛玲。一天,他向張愛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張愛玲便取出來送給他,還在後面題上幾句話: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這一年,胡蘭成38歲,張愛玲24歲。但很快,他們戀愛了。他們談情說愛的方式似乎是他們最初相識的延續。胡蘭成在南京辦公,一個月回一次上海,一住八、九天。每次回上海,他不回美麗園自己的家,而是徑直趕到赫德路,先去看張愛玲。兩人每天在一起,喁喁私語無盡時。但當時世人並不了解他們之間的感情,只覺得胡蘭成的政治身份是漢奸,又有妻室,年紀大到幾乎可以做張愛玲的父親。世人都覺得這樣的愛情似乎有些不可思議,都是為張愛玲惋惜的。她卻不覺得.
胡蘭成是懂張愛玲的,懂她貴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貴優雅,也懂她因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時行樂的思想。僅僅這一個「懂得」,也許就是張愛玲愛上胡蘭成的最大原因。其實細細分析來,張愛玲本身就不是一個世俗之人,她不以塵世的價值觀去品評一個人。她沒有什麼政治觀念,只是把胡蘭成當作一個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偽政府的漢奸;對於胡蘭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因她似乎並不想到天長地久的事。她在一封信中對胡蘭成說:「我想過,你將來就是在我這里來來去去亦可以。」也許她只在乎胡蘭成當下對她的愛,其他的,她都不願多想。胡蘭成的年齡比她大出很多,但這也許又成了她愛他的原因。
張愛玲從小缺乏父愛,便容易對大齡男性產生特別的感情,所以,年齡問題也不是障礙。於是,她傾盡自己的全部去愛他了,就這樣在世人詫異的眼光中相愛了。愛得那樣的超凡脫俗。
1944年8月,胡蘭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與他離婚。這給了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一個升華的機會——結婚。他們就這樣結婚了,沒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紙婚書為憑。因為胡蘭成怕日後時局變動,自己的身份會拖累張愛玲。沒有任何儀式,只有張愛玲的好友炎櫻為證。「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前兩句是出自張愛玲之手,後兩句出由胡蘭成所撰。就這樣,他們的感情有了一個踏實安穩的關系——夫妻。
這一段時間,也是張愛玲創作生涯中的黃金時間。胡蘭成對她的寫作是有幫助的,兩人會一起討論一些文學話題。而張愛玲的散文《愛》,在開頭就說,這是一個真的故事。的確是真的故事,是胡蘭成的庶母的故事。也許他是給她的創作提供靈感的吧。但,這樣的時間,並不長。
時間已經接近了44年年底,時局明顯地在變動。日軍在中國的勢力已經江河日下。而胡蘭成作為汪偽政府的官員,也有了危機感。有一個傍晚,兩人在張愛玲家的陽台上看上海的暮色。胡蘭成對她說了當下的時局,恐自己將來有難。張愛玲雖對政治不敏感,但此刻,她知道,這個國,這一次是真真連到她的家了。漢樂府中有「來日大難,口燥唇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的句子。而張愛玲此刻是真切地體會到了這兩句詩的含義。胡蘭成說「將來日本戰敗,我大概還是能逃脫這一劫的,就是開始一兩年恐怕要隱姓埋名躲藏起來,我們不好再在一起的。」張愛玲笑道:「那時你變姓名,可叫張牽,或叫張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牽你招你。」
就是這樣真實的期盼!但兩人果真是要分別了! 1944年11月,胡蘭成到湖北接編《大楚報》,開始了與張愛玲的長期分離。那是一個時常有警報和空襲的時期。有一天,胡蘭成在路上遇到了轟炸,人群一片慌亂,他跪倒在鐵軌上,以為自己快要炸死了,絕望中,他只喊出兩個字:愛玲!這個時候,他還是全心愛著張愛玲的吧。
但胡蘭成畢竟是個毫無責任感的人,來武漢不久,他便與漢陽醫院一個17歲的護士周訓德如膠似漆。他不向小周隱瞞張愛玲,但又向她表明要娶她——只有做妾了。但小周的生母是妾,她的反應是,不能娘是妾,女兒也是妾。於是胡蘭成又進行了一次婚禮,似乎全然忘了張愛玲的存在。而張愛玲對此一無所知。她給他寫信來,還向他訴說她生活中的一切瑣碎的小事。她竟還是那樣投入地愛他。
1945年3月,胡蘭成從武漢回到上海。在張愛玲處住了一個多月。此時,他才將小周的事情告訴了張愛玲。她是震動的,因為她把自己對胡蘭成的愛看作是那樣堅貞不可動搖的,但又怎麼會冒出來一個小周?此時,張愛玲的心已被刺傷了,但她仍是愛他的。於是她只有默默承受。兩個人在一起,胡蘭成倒是再也不提小周了。也許他就是這樣一個只看見眼前的人。
可惜,5月,胡蘭成又回到了武漢。一見到小周,就有回家的感覺——他又忘了張愛玲了。
時局大亂,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胡蘭成末日也來了,重慶方面定會懲辦他這樣的漢奸。於是他逃到了浙江,化名張嘉儀,稱自己是張愛玲祖父張佩綸的後人——果是姓張,只是不叫張牽或是張招,住在諸暨斯家。
斯家的兒子斯頌德是胡蘭成的高中同窗,胡蘭成年輕的時候就曾在斯家客居一年。斯家的男主人已逝,是斯家主母維持生計。斯家還有個庶母,范秀美,大胡蘭成兩歲,曾經與斯家老爺生有一女。在這樣的亂世中,斯家人安排胡蘭成去溫州范秀美的娘家避難,由范秀美相送。只這一路,胡蘭成就又勾引上了范秀美。未到溫州,兩人便已做成夫妻,對范家人以及鄰居也以夫妻相稱。剛離開張愛玲、周訓德的胡蘭成,此刻又與范秀美在一起,可見他的濫情!
然而,已有半年未曾見面的張愛玲,竟一路尋著來到了溫州。這兩個女人與一個男人的三角關系,無論如何都只能是尷尬.因為怕范秀美的鄰居對三人的關系有所猜忌,他們三人都是在旅館見面的。一個清晨,胡蘭成與張愛玲在旅館說著話,隱隱腹痛,他卻忍著。等到范秀美來了,他一見她就說不舒服,范秀美坐在房門邊一把椅子上,但問痛得如何,說等一會兒泡杯午時茶就會好的。張愛玲當下就很惆悵,因為她分明覺得范秀美是胡蘭成的親人,而她自己,倒象個「第三者」或是客人了。還有一次,張愛玲誇范秀美長得漂亮,要給她作畫像。這本是張愛玲的拿手戲,范秀美也端坐著讓她畫,胡蘭成在一邊看。可剛勾出臉龐,畫出眉眼鼻子,張愛玲忽然就停筆不畫了,說什麼也不畫了,只是一臉凄然。范秀美走後,胡蘭成一再追問,張愛玲才說:「我畫著畫著,只覺得她的眉神情,她的嘴,越來越像你,心裡好不震動,一陣難受就再也畫不下去了。」這就是世人所說的「夫妻像」吧。張愛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裡只有這一個男人,而這個男人的心裡卻裝著幾個女人,叫她怎麼能不感傷?
離開溫州的時候,胡蘭成送她,天下著雨,真是天公應離情。她嘆口氣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這場雨,也沖刷了他們曾經的「傾城之戀」。張愛玲已經知道,她這一生最美的愛情,已經走到了辛酸的盡頭,再有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此後的八、九個月時間,兩人偶有通訊。張愛玲也會用自己的稿費接濟胡蘭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
有一次,胡蘭成有機會途徑上海,在危險之中,他在張愛玲處住了一夜。他不但不懺悔自己的濫情,反倒指責張愛玲對一些生活細節處理不當。還問她對自己寫小周的那篇《武漢記》印象如何,又提起自己與范秀美的事,張愛玲十分冷淡。當夜,兩人分室而居。第二天清晨,胡蘭成去張愛玲的床前道別,俯身吻她,她伸出雙手緊抱著他,淚水漣漣,哽咽中只叫了一句「蘭成」,就再也說不出話來。
這就是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幾個月後,1947年6月,胡蘭成收到了張愛玲的訣別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小吉就是小劫的意思。此時的胡蘭成已經脫離了險境,在一所中學教書,有了較安穩的工作。張愛玲選擇他一切都安定的時候,寫來了訣別信,隨信還附上了自己的30萬元稿費。自此以後,這二人一場傳奇之戀,就這樣辛酸地謝幕了。胡蘭成曾寫信給張愛玲的好友炎櫻,試圖挽回這段感情,但張愛玲沒有理他,炎櫻也沒有理他。這段感情,真的是謝幕了。張愛玲曾對胡蘭成說:「我將只是萎謝了。」萎謝的不僅僅是愛情吧,還有文采,此後張愛玲的創作也進入了低谷。
然而,還有後話。
50年代初,胡蘭成移居日本,與上海大流氓吳四寶的遺孀佘愛珍同居。而張愛玲也已離開大陸到了香港。胡蘭成得到消息,曾託人去訪她,但未遇著,那人便留下了胡蘭成在日本的地址。半年後,胡蘭成收到了一張明信片,沒有抬頭,沒有署名,只有熟悉的字跡:手邊若有《戰難和亦不易》、《文明與傳統》等書(《山河歲月》除外),能否暫借數月作參考?
後面是張愛玲在美國的地址。胡蘭成大喜,以為舊情可復,又以為張愛玲還很欣賞自己,便馬上按地址回了信,並附上新書與照片。等到《今生今世》的上卷出版之時,他又寄書過去,作長信,為纏綿之語。張愛玲一概不回,末了才寄來一張短箋:
蘭成:
你的信和書都收到了,非常感謝。我不想寫信,請你原諒。我因為實在無法找到你的舊著作參考,所以冒失地向你借,如果使你誤會,我是真的覺得抱歉。《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時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請寄一本給我。我在這里預先道謝,不另寫信了。
愛玲
胡蘭成一見,便徹底斷了念頭。至此,這段愛情是真真地謝幕了。
張愛玲從未就這一場戀情說過只言片語,我們只有從胡蘭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民國女子》去考證。這段感情,究竟孰是孰非,也許真的並不重要。
就象張愛玲在《金鎖記》的開頭說的:
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應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紙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後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點凄涼。
[zhāng ài líng]
張愛玲
(中國著名女作家)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4. 冰心是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魯迅林徽因張愛玲都不喜歡她
我覺得冰心年輕的時候是個心思比較簡單純粹的人,心裡沒有什麼彎彎繞繞,想說什麼就說痛痛快快的說出來,她只是做了自己認為該做的事,至於其他人怎麼想,她不想多關注,也不願去關注。民國時的雜文大家魯迅先生,還有優雅的林徽因,及文采斐然的張愛玲之所以不喜歡她,就是因為文人相親,還有就是冰心與他們個性迥然,不兼容。
聽說冰心曾經寫了一遍文章,諷刺歸國的林徽因天天的在家宴請賓客,談天說地,於是林徽因就寄了一瓶醋給冰心,兩個人從此都彼此看不上誰。其實我倒覺得,這只是兩個人性情不同使然,且兩個人都非常的直接豪爽,或許這也是那個時代新女性的一個象徵吧,俱往矣,但她們的文字精髓卻是一樣的,彌足珍貴。
5. 原來你也在這里怎麼樣
短卷發穿旗袍,很是清高自傲,但為了愛可以低到塵埃里的上海女人;會抽煙,會妖媚,會小資,也會發呆……這是眾多著作中對張愛玲的描述。但如果僅僅只是關注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不免會流於膚淺。對那些迷戀張愛玲的人來說,她意味著什麼?不誇張地說,應該是一種信仰。 第一次聽到張愛玲的名字,是從前桌的那個女子口中。當時年少,我讀不懂書中的文字,只是對主人公的經歷感興趣。而每當看到前桌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愛玲的文字中時,總是不解。什麼是愛?什麼是婚姻?張愛玲用她獨特的文學風格一陣見血地指了出來。這或許就是當時語文老師一直反對讀張愛玲的原因吧,她不想我們過早地來思考或者說遭遇情感的種種困惑。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愛情本來並不復雜,來來去去不過三個字,不是我愛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嗎,對不起」……讀起來讓人覺得幸福而又憂郁,備受情感的折磨。罷了,在那個懵懂的年紀,我們無力承受張愛玲給我們的感觸,不如把她丟到一邊。可是,對她的執著,一分一秒都沒有停止過。 大學的時候,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在浩瀚的圖書館任意翻閱張愛玲的作品了。我們都已長大,對情感有了自己的判斷,我們一直壓抑的對張愛玲的愛,此刻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出來,沒有人再去阻止你去讀她。清晰地記得班裡又出現了這樣一位對張愛玲愛的死去活來的女子。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個人」讀到這樣的話,怎能不欣賞張愛玲的才華?得到這樣文字的熏陶,難道不是人生的樂事嗎?我終於明白:原來,所有感情細膩的女子心中都住著一個張愛玲。 《原來你也在這里》用它獨特的筆法,帶我們重溫了生活在世俗與傳奇之間的張愛玲。讀完這本書,相信你也能走進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與張愛玲相遇,聽她娓娓道來。
6. 那些作品沒有入選教科書的民國作家,真的是因為能力不行
之所以有很多民國的作家的那些作品沒有被編入教科書,絕對和他自身的能力沒有任的關系。
因為教科書的作用是為了教書育人,而教育則是有目的有計劃而進行的一個活動。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文章,對於學生來說,都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所以說,能否被教科書所選入看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寫作能力,更多的是那篇文章所代表的一個內容是否被社會所認可,所需要。因為教科書代表的就是社會的教育,一個國家的素質能力是否好,是否正確,都體現在一個人國家最基礎的教育方面。所以教科書的選擇是多個方面的。
7. 為什麼有「男不看魯迅,女不看張愛玲」這種說法
讀書雖然能夠拓寬一個人的見識,豐富精神層面同時帶來一些精神上的財富,但是在出幾個選擇上也要注意甄別,選擇適合自己的書進行閱讀。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
自己的思想也會被文學作品所影響,在平日的生活中與家庭成員的相處也會變得不那麼融洽。無論是自己的丈夫亦或者是公婆,如果充滿了猜忌,沒有足夠的信任,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也會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