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發展小學生語文思維發展

如何發展小學生語文思維發展

發布時間:2022-07-31 19:32:45

1. 如何提高孩子的語文思維

一、深究學習方式

1.橫向深究學習。所謂橫向深究學習,指的是在同一平面上學習的深入和思維的深入。家長或老師傳授的是一個個「知識點」和「技能點」,孩子學習和思維的深入應該藉助於這一個個「點」來進行,這種深入帶有明顯的指向性,因為,這一個個知識點(或技能點)實際上是我們思維的出發點,思維的活躍正在於在「點」的基礎上的指向,根據思維的指向,我們可以把橫向深究分為兩類:一是順向深究,一是逆向深究。

所謂順向深究是指孩子的思維活動沿著家長所提供的「點」的方向展開,對所接受的知識點進行深化研究。例:在課文里,有許多描寫、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文,課文在「自讀提示」部分都有編者概括出的主題思想。在主題思想概括時,幾乎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本文通過對……描寫,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了我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這樣的概括乍一看似乎無可深究,但如果我們沿著概括者的思路進一步延伸,引導孩子勇於打破常規,克服思維定勢的負效應,再往深處想一想,就會立即發現這種主題概括的局限性:假如這一段景色不是描寫中國的,假如我們學習的是一段描寫外國自然風光的課文,我們該如何概括主題思想呢?這樣的深究不僅是學習和思維的深入,同時也是事物及現象本質的探討,探究的結果使我們對某一個問題的理解豁然開朗,上述問題也會迎刃而解。這類課文的主題概括應該從自然美和人類共同的審美心理入手才更具說服力,也更切合實際。

所謂逆向深究即將自己的思維活動轉向,從與知識點相反的方向來探究問題的本質。比如在《項鏈》一文的教學中,一般家長讓孩子接受的是文章對主人公瑪蒂爾德虛榮心的批判,尤其是文章開頭部分作者敘寫主人公的 「夢想」 以及她不滿足於「寒傖的住宅,粗陋的傢具,破舊的衣服」的心理刻畫,似乎更加強了孩子對主人公虛榮心理的理解。一般學習到此為止,而深究學習策略的運用,將把孩子的思維引向深入。如果我們變換思維角度,展開逆向思考,問題的解決將使孩子對課文的理解進入一個更深的層次:難道主人公不去夢想,滿足現狀就合理嗎?這一深究,我們就會發現,作者的矛頭不是指向主人公的,而是指向那個不平等的社會的。這樣的深究更合作者的本意,而孩子的學習也更為扎實。

2.縱向深究學習。所謂縱向深究學習是把知識的學習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進行,孩子的思維圍繞知識點進行歷史關繫上的探討,以考查知識點所涉及的知識在不同的背景下的表現形式,從而對知識點形成正確的理解。比如,在輔導孩子學習呂叔湘先生的《語言的演變》一文時,一般我們家長在講到該文「馬」的歷史典籍的名稱時,只會因「馬」的名稱之多,而贊嘆古人的造字之功,因為該文列舉了「馬」的名稱有數十種之多。但這樣的教學是膚淺的,孩子的收獲也是極為有限的。而講究深究學習的方法就會使孩子的收獲頗豐。家長可以以「馬」的名稱之多讓孩子深入思考:為什麼歷史上馬的名稱如此之多、如此之細,如今只用一個「馬」字來概括呢?這樣的深究提問會讓孩子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語文學習也變得趣味盎然,孩子對答案求解由淺入深的過程也將使孩子的學習領域變得十分開闊。孩子可能由此想到人類概括能力的增強,也可能想到「馬」這一動物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的重要性(比如運輸、交通、戰爭方面的功能)以及這種重要性由於時代的進步、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帶來的逐步弱化。由此,孩子可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地得出結論:當某一事物名稱多、分類細的時候,正是這一事物在「這個」時期最為重要的時候。這樣的深究學習就使得語文教學不單純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它已與文化、歷史、經濟相交接,既擴大了孩子的知識面,更利於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

2.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育要適應當今知識經濟,要改革、要發展,其中更新教育觀念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處於核心地位。中共中央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全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1],同時還指出「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提高教學質量。」[2] 素質教育,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使命,核心是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人。「創新思維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獨創性的思維方式,是創新精神的基礎和創新能力的核心。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是學生必須掌握好的最基本工具。語文學科的功能是多維的、綜合性的,它包含了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兩大基本功能。特別是由於語言的性質和作用,決定了語文學科發展創新思維的獨特優勢。如何利用語文教學課堂這個主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筆者就依據近幾年所學知識及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點膚淺的認識。在小學語文教學教程中,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思維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多質疑,發揮語文學科的特殊功能,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一、 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熱情與興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出發,認為:「學習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可見,高漲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是學習與創造的源泉和動力,能夠激發學生執著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們的思維才會靈活多變,充滿奇想。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創造欲。 1、創設情境、巧設問題是常用的方法。如教《黃山奇石》一文,以假想旅行的形式創設情境,能激起學生嚮往、神遊的心理。一番精彩的簡介使學生聽了個個都情不自禁地產生了嚮往,因急切想了解黃山奇形怪狀的石頭,從而產生閱讀全文的強烈願望。而巧設問題則可以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學生思考,因為「動機是由需要推動,達到一定目標的活動動力」[8],比如「文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這些沒有照片的怪石是什麼樣的?」這一問題則能大大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藉助自己的理解可說、可畫、可做,也加強了課堂活躍的氣氛。教師提問,鼓勵學生思考,要放開手腳。而激勵學生大膽發問,學會質疑,善於發現並且提出自己對教材的不同看法:或認識的差異,則可以使學生認識的動力系統和智力系統處於興奮狀態。比如《一分鍾》一課,教材中李老師說:「元元,今天你遲到了20分鍾。」有學生卻提出「晚起的一分鍾怎麼會變成20分鍾的?」這一問題,於是我們在班上展開了強烈的討論,在討論中,學生了解到了交通信號燈的變化規律,了解到了公共汽車的運行時間,最終找到了20分鍾消耗在什麼地方。 2、讓學生的思維留有空間。激發學生的靈感教師要善於抓住恰當的時機,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深度,難度的問題一經提出,必須要時刻注意留有空間,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如果過早的作出評價就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機會。3、親近大自然,激發學生創造的靈感。學生的熱情與興趣往往是不穩定的、不持久的,這就需要老師隨時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以保持學生興趣的持久性。大自然以它的千姿百態、氣象萬千吸引著孩子,引發著孩子無窮的樂趣,也是孩子創作的原型。經常把孩子引入大自然,讓孩子「讀天讀地讀萬物」這是啟發孩子美的感受,帶給孩子藝術享受的最好方法。也是萌發學生創作靈感的最好途徑。 如帶孩子在瀑布所在地觀賞,不忘帶領孩子們誦讀「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春天與孩子們面對如絲的碧柳不失時機高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正如美學理論家姚全興所說「任何一個從事兒童美育和從事兒童藝術人才培養的人,都應該為了兒童想方設法利用周圍的各種環境條件,即使是一座搖搖欲墜的橋、一個荒草萋萋的廢墟、一條涓涓流淌的小溪……」我們的語文教學如能注入這種思想,以美的大自然啟發孩子讀美的文學作品,孩子的學習過程將變得輕松、自由、充滿樂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文學作品和大自然之間架設起一座心橋,產生觀察自然、體驗生活的興趣、激情,甚至奇思妙想,創作的熱望。二、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學生的創新思維,應注重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嚴格的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善於創新,就必須善於想像。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憑借教材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想像。如《鋤禾》一文中有一副插圖,畫的是一個除草的農民,在烈日下擦著汗,抬頭望著太陽。教學時可以啟發學生設身處地想像這位農民當時又累又渴的情景,從而使學生在理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目前語文教強調讀本,實際教部教師味強調讀甚至讓些目閱讀占量間讀固重要加思考讀恰恰忽視創造力培養何培養習創造力呢教應注意幾點:
、激發積極思維習機
往教般科知識始認知識間定邏輯順序做遵循習應該循序漸進原則能使平穩由已知向未知、由舊知向新知渡顯合理性僅僅教師單面按教材思路設計教端利於激發習積極性我認語文課應該興趣語言問題或極富染力語入手通系列激發探索興趣例講解《十街送總理》前我始:歲月風雨洗我許記憶歷史車輪磨掉我許往事我永遠忘記——19761月8我敬周總理逝世億萬民悲痛欲絕淚水灑遍祖九七六月十午百萬群眾雲集安街兩旁淚雨哀哭聲向徐徐總理靈車沉痛告別歷史空前送葬禮直今十街送總理情景依清晰留記憶盡管我沒親眼見情景今我要《十街送總理》篇課文卻我帶進催淚場面我懷著滿腔激情低沉語調稍微慢點節奏朗誦著凝視雙眸聽著想著……種激情語言導入堂課我整節課精力旺盛想知做比起照本宣科講解論何其收效都明顯
另外值注意語文課問題與杜威興趣觀同事興趣基礎語文知識基本概念或原理表現形式"問題"作始僅具濃厚探索興趣且使與系統語文知識掌握相聯系使由興趣習機變穩定、持久探索機
二、擴展延伸培養思維敏銳
思維敏銳力指敏於覺察事物具發現缺漏、需求尋及未完部能力問題敏度教材習提供例教既要依靠要受限制才能發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例:我教《鳥堂》課習7、8 自段我問同懂問題同問:『翠綠顏色明亮照耀著我眼睛似乎每片樹葉都新命顫』『新命』指說『顫』按往要求讓理解指榕樹命力強行我覺說抽象要讓明白命力難所我教讓聯系文結合自實際及平積累說說自理解結答真精彩極:說風吹,說鳥,說太陽照射說樹葉綠讓作者看花眼產錯覺說榕樹著旺盛命力幾點難看完全突破教材束縛找新點說明思維敏銳力提高
三、善教善放引導創新
某種興趣問題產疑問往往急於解其答案教師能採用便捷、簡單莫於自解知識直接傳授給令佩服同讓暫滿足使教師產依賴思想若教師讓創新管問聽任放任自由容易使形真胡思亂想達真創新同失習興趣例教《春》文我讓觀察解體內容提問:圖哪看春接著加點撥拓寬思路粉紅桃花白色梨花除文我身邊春哪些各式各花呀孩聲爭先恐搶著說要自知道管季節花都說整教室亂我趕緊制止及插入四季並重點提各季節些典型花(荷花夏季菊花秋梅花冬)僅腦筋想問題且能使說具體、連貫內容
語文教程我必須善於教導同必須何放手讓孩自主習放飛自想像我應注意引導探索知識掌握原知識基礎放手讓自摸索必要做適引導使習式更靈讓探索實現質疑飛躍求創新精神培養

4.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
語文教學是一門目的性和計劃性較強的學科,同時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作為重要的目標。初中語文教師一般根據具體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方法,在此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培養計劃。首先,教學目標是培養計劃確定的依據。初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一般包括:學生改寫、縮寫的思維能力,聯想和想像的思維能力,提取關鍵信息的思維能力。其次,語文教師要根據培養內容的不同,恰當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講授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時,為了方便學生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想像詩句中所描繪的場景,並將其呈現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另外,在訓練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時,寫作訓練是最常見的練習方式,學生對一篇文章的完成不僅充分展示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衡量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體現。最後,教師要不斷對學生的學情進行監控,不定期地考察學生的學習成果,督促學生積極反思自己的語文學習過程,及時總結得失,靈活調整自己的語文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法。
(二)創造環境,開發學生思維
1.課前導入,啟發思維
課前導入和開門見山是完全對立的兩種授課方式,開門見山就是直接進入主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處於迷茫狀態,而跟不上老師講課的思路。所以課前導入是語文教學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導入環節就是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逐漸進入講授主題,課前導入的目的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另一個是活躍學生大腦,讓學生主動思考提出的問題。課前導入一般採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導入、故事導入、名人名言導入、相關視頻導入的方式等。比如在講授《蘇州園林》的一課時。課前導入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一些蘇州園林的照片,並配上相應的音樂,讓學生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觀看完之後可以要求學生談一些自己的感受,這樣的課前導入,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2.從文章著手訓練學生思維
文章是初中語文學習的有效載體,為了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初中語文的教材內容包含各種題材的文章,一般來說主要是包括說明文和科學小品類的常識性文章和包含詩歌、散文的文藝性文章。不同的文章體裁需要學生及時轉化學習的思維模式,比如文藝性文章屬於含蓄性質多一點的,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將感情融入到文章中,使學生的思維隨著作者感情的變化而變換,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
3.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和遷移能力的培養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觀察能力也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點。遷移能力不僅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多是指學生想像和聯想能力的鍛煉。比如學生在學習「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樣充滿情境的詩句時,就會在腦海中會浮現出相應的畫面。觀察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上,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必須適應新課改的時代步伐,徹底更新原來傳統的教學方式。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相互配合,循序漸進地開展思維培養的過程。

5.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92

一、運用插圖,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少年兒童具有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認識事物具有直觀性。因而,小學語文課本內編排了大量的彩圖、彩照,便於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在新課教學中,利用插圖導入,創設課文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學習課文的興趣。如,我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先出示插圖,再引導學生看圖:(1)圖上畫了什麼?(2)烏鴉在干什麼?可是瓶子里的水怎樣,瓶口又怎樣?(3)烏鴉喝到水了嗎?是用什麼方法喝到水的?課文是怎麼樣描述這幅圖的內容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烏鴉喝水》(板書課題),聽老師讀課文。這樣不僅能使學生一上課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與課文內容緊密聯系的插圖上,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演示實驗,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演示實驗不僅能直觀、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我在教學《稱象》時講到曹操的兒子曹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這對於學生來說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於是我准備了一些用具,用來演示該方法:(1)用一個透明的水缸裝上水,把一艘模型船放進去,然後把一頭玩具大象放入船中,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並理解「船舷」一詞。(2)再把大象從船上拿出來,往船上裝預先准備好的小石子,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3)然後用天平稱一稱船上的小石子。(4)小石子共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立刻追問學生:「你們有誰能想出比曹沖這個方法更好的辦法來?」學生立刻進入冥思苦想的狀態。很快就有學生舉手回答:「我們可以用人代替石頭。因為石頭比較重,又要搬,而用人就不用搬,可以很快地計算出總重量。」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就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6.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力

對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歸納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運用插圖,激發學習興趣,觸發思維:

  1. 巧設疑問;

  2. 創設情境;

  3. 鼓勵質疑;

二、展開合理想像,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刻性:

  1. 合理想像,加深理解

  2. 合理想像,促進寫作

三、串聯鏈接,培養思維的精進力:

精進力是一種補充概念,在原來的構想或基本觀念上再加上新觀念,增加有趣的細節和組成相關概念群的能力。

四、擴展延伸,培養思維的敏銳力:

思維的敏銳力,指敏於覺察事物,具有發現缺漏、需求、不尋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對問題的敏感度。

五、強化思維訓練,培養創新能力和求異能力:

  1. 培養多向思維

  2. 培養逆向思維

總結:

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探究,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靈活採用教學方法,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小養成勤思、善思的學習習慣。落實「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教學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將來發展創造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7. 如何培養學生語文思維能力之淺見

淺談小學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

來源:《教育學文摘》2016年3月總第185期 作者:韓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中有利於思維的因素,恰當地選擇思維訓練的有效方法,為學生創造積極思考的條件激勵他們,思考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一、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創新實踐
目前,存在著這樣一種不爭的事實,一部分教師、教研員對教學創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認為把課程改革等同於使用新教材,在教學和評價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更是比較普遍,缺乏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這也是新課改推行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針對這一狀況,要實現小學語文的教學創新,首先是教者要實現理念的轉變,語文教師要從有利於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高度來更新教學觀念,變「以教定學」的「主導型教育」模式為「以學定教」的「主體型教育」模式。真正確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多給學生提供機會和時間去創新和實踐,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只有具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二、啟發創造想像,自主創新
一切創造都伴隨著想像,豐富的想像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想像功能,找准想像的切入點,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展開豐富的想像,這樣對知識理解就會更透徹,思想和思維都會得到升華。教師創設條件,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自己去發現新問題,探求新知識,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立活動和實踐創造的天地。


三、注重實踐,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才能轉化為創新能力,否則,創新意識會淡化,創新精神會消退,創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樓閣。小學語文創新教育要鼓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讓學生充分展示語文創新才能,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社會,提高了對事物的判斷力和語文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具有創新意識的語文實踐活動也使學生學到了書本上所缺乏而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語文創新能力。
四、發掘教材中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因素
教材是發展學生思維的主要材料,是進行語言訓練的主要依據。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許多思維因素,可直接用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充分利用教材,發掘教材中有利於提高語言水平和發展學生思維的因素。注意引導學生推敲課文的語句,啟發他們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學生對文章的各種材料、各層意思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例如《科利亞的木匣》一文中,講媽媽挖出箱子和科利亞挖不到匣子兩個自然段,在理解時可引導學生對比著進行分折。媽媽的話強調了一點:算術有用——數數挖坑——易找到。科利亞雖然也依照媽媽的做法行事,結果卻相反。數數挖坑——找不到——算術不管事,問題出在哪裡?這里記錄了科利亞的思維過程,得到的便是「這里一定有原因」的判斷。科利亞經過自己的思考,終於找出了問題的症結。從中能夠看出他非常善於動腦筋,善於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就能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滲透的思維訓練。
五、打破常規,多方位開發學生假設、聯想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一直沿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方法。能不能打破常規,改變這種老師堂堂主動,學生課課被動的局勢呢?經過實踐,我們靈活運用了電教媒體的直觀、形象性,在課堂上啟發學生主動、積極假設、聯想,收到了滿意的效果。例如在講《烏鴉喝水》這一課時,我提出了思考題:如果當時周圍沒有石塊烏鴉應當怎樣才能喝到水呢?由於這個問題對於低年級的小學生有一定難度,於是出示了幾幅畫面來引導學生聯想,第一幅是位小朋友正拿一隻杯子向另一隻杯子里倒水,第二幅是洗衣盆里掉在外面的衣服角兒還在一滴滴往下滴水珠。第三幅則是一位小朋友將幾棵大白菜放在水盆里,盆里的水便溢出來了。針對以上幾幅富有啟發性的畫面,學生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大都得出了以下三種喝水的方法:將瓶子推倒,讓水流出來;銜來布條一頭浸在瓶子里,另一頭露在外面,讓水流出來;可以銜來小樹枝、小雜物等放入瓶子,讓水流出來。這樣用投影片的映示富有啟發性的畫面加快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拓寬了思路,使學生的聯想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六、重視加強思維方法的訓練
想像在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的體會、結構的理解,大膽進行創造性想像,把語言、篇章結構所表現的意義形象地表現出來,讓學生具體感受,做到有所感,有所知。如上《狼牙山五壯士》時,講到課文的結尾:五壯士英勇跳崖的部分,我讓學生發揮想像力,猜想五壯士跳崖後的故事將會怎樣發展,續寫這個故事。這種「再創想像力」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廣泛性以及創造性,使他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從而拓展他們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總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我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尊重學生個體,抓住一切機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欲。只要教師能夠不斷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善於引導,著意培養,那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定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8. 如何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我們身邊,有不少理科同學的語文成績不是太理想,有人認為理科思維可能不適合學語文,其實不然,強大的邏輯思維對語文學習來說是很強的助力——理科同學的語文成績不理想,不代表他的思維方式不正確,很可能只是因為相應的思維方式沒有匹配到合適的題型,所以難以發揮出自身的優勢罷了。同樣的,不少文科同學往往因為作文寫得像文綜的簡答題而得不到高分,也是思維方式的匹配出了問題。


所以,想要取得語文學科的好成績,不僅要多讀、多寫、多練,更需要我們在思維方式的匹配上下功夫。


平時答疑,和同學們一起分析試卷時,我最喜歡問:「你當時是怎麼想的呢?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呢?」問完再看同學們在試卷上做的標記、提綱,往往會發現一些思維方式匹配上的問題。


1.閱讀文本的思維方式與文本特徵不匹配


那天,和JBH同學分析他散文閱讀失分的原因,開始只看了他的答案,發現他想到的和參考答案相差甚遠。後來,請他復述自己做題的過程,又看了看他在文章中的標記,我才明白怎麼回事:原來,他一直用讀議論文的方式去讀散文,每段都試圖去尋找出一個論點或幾個關鍵詞,然後再去總結段意。可是,散文的特點就是形散神聚,往往會在幾段中用不同內容的文學表達傳遞同一種情緒。於是,他這種閱讀的方法,剛好成功地錯過了作者表情達意的句子,而關注了文章中那些議論、說明段落,自然與答案要求相差甚遠了。


還有HHC同學,我們聊起詩詞閱讀來,發現他常常喜歡切割一首詩中的某句話,就著這句話開始發散思維,卻沒想到詩詞作品,尤其是詞作,往往是通過幾個或十幾個意象營造一個情境然後總體傳情達意的。其中的任何一句話,如果脫離了整體情境,都很難有正確的理解。


因此,在語文考試過程中,面對試卷的五大板塊——多文本、文言文、古詩詞、文學散文和作文,尤其是前面四板塊需要大篇幅閱讀的內容,它們的體裁是相差很大的,這時候,我們更要學會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匹配不同的文學體裁。比如,多文本中選的三篇小文章往往是論文、新聞或說明文,這時候我們的閱讀思維可以更嚴謹、更富有邏輯;文言文可能是政論文也可能是游記或人物傳記,這三種體裁可能分別需要尋找論點、總結景理關系、分析人物性格等不同的思維方式了;類似的,古詩詞中古體詩、律詩、詞的讀法也不太一樣;文學散文倒是體裁相對固定,但不同作者的文風又差距很大,閱讀的時候也要有所調整。


2.閱讀題目的思維方式與命題語言的「潛規則」不匹配


眾所周知,語文試卷作答過程中,有兩種形式的閱讀:讀文本與讀題。


如果說讀文本需要注意文本的體裁特徵的話,讀題則需要了解命題語言的「潛規則」。


每年高考後都有類似的新聞——作家做自己文章的閱讀題,得低分或零分,然後就有人藉此批判命題有問題。然而,事實卻不盡然,得低分或零分不代表作家讀不懂自己的文章,很有可能和他長期不接觸「命題語言」有關。畢竟,高考為了公平起見,命題語言是相對規范的,如果一段時間未受相關訓練,很有可能弄不清題目在問什麼。都不能正確理解問題,何來得高分之說呢?


事實上,即使是我們這些受過訓練的高三學生,有時候也不太重視題目中的信息呢。訓練了快一年了,可一直到三天前,ZHB同學才恍然大悟地和我說:原來,題目中所有的話都是有意義的,而不是只是「?」前面那一個問題有意義啊。


我:……那是當然的,像下面這道問題:

「作者在小說《白鹿原》中並沒有寫到老腔,為什麼本文題目卻是「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

前面的前提(作者小說中並沒有寫到老腔)就很重要啊,如果忽略這一前提,單純去回答問題,估計答題方向就有所偏差了。


還有GHR同學,習慣用概括的思維方式去讀題目,不去認真拆分題目中規定的要件,只是綜合理解題目語句的大致意思,就開始答題,將自己閱讀文本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內容都答上去,最終字不少寫,答了很多沒用的不說,答題語言也和題目期待的內容相差甚遠,明明讀懂了文本也拿不到高分。

所以,我們希望同學有意識地總結一下題目的類型、表達常用的術語,知道題目的「潛台詞」是什麼,才能准確給出答案。否則,就是文本讀的再明白,所答非所問的話,又怎麼可能得到理想的分數呢?

3.寫作時思維方式的選擇與題目要求不匹配

如果粗暴地將作文題分為現象類和概念類的話,那也可以粗暴地概括同學們的問題是:面對現象的時候,分析不夠深刻,看不到本質、提不出上位概念;面對概念的時候,又不會生動闡釋,落實不到生活實際,又不能給出概念在不同維度、不同角度下的解釋。如此看來,還是思維轉換出了問題,不是不具有深刻或豐富的思維方式,而是不能在恰當的題目下運用。

面對現象類作文,同學們常常在審題的環節出問題,不知道用概括的思維先將現象中包含的變化鏈條提煉出來,又不知用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分析出現象背後的核心原因,更不知把前後的核心原因用一定的邏輯串聯起來。更有甚者,根本沒有把現象當作現象,而是當作一個小故事,通過讀後感的方式來審題,從其中抽取或總結出一兩個關鍵詞就開始脫離材料大談特談,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自然將自己與高分隔離開來。

面對概念類作文題時,不少同學又常常在構思的過程中打不開思路,哪怕依靠某種特定的思維方式想不出什麼自己特別有話說的論點,也不肯換一種。明明平時學過很多打開思路的方法: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正反、原因本質作用方法、個人集體國家、過去現在未來、時空、抽象形象等等,但構思的過程中卻喜歡鑽牛角尖。本來應該是頭腦風暴的過程,結果卻成了同一個方向地風反復地在吹,單調重復的思維最終造成了重復單薄的行文,不明智啊。

由此看來,作文題目材料的類型對構思、審題思維方式的要求不盡相同,更是和前面閱讀理解主觀題對思維方式的要求差距甚遠,平時練習可以有意識地調整。


4.考後分析不能充分發現並利用自己的思維優勢。

有同學每次分析試卷的過程中,都會一遍遍地分析正確答案是怎麼得出來的;而不分析,自己在完成題目的過程中,究竟在想些什麼;自己慣用的思維方式與正確答案的思維方式之間的差距在哪,自己有哪些思維方式上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怎麼調整才能更好地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只是分析某道題的正確答案,而不是比較分析進而調整思維方式的話,很有可能,雖然已經知道正確答案是怎麼得出來的了,但仍然會在下次考試時,用自己舒適的思維方式去重復犯以前的錯誤。


還有同學會抱怨:老師講評是沒有用的,因為老師講完了,自己也明白這道題是怎麼回事了,但給一篇新的文章一道新的題就又不會了。這就是沒有分析老師講這篇文章的思維路徑,然後有意識地去模仿。只聽了表面的分析,沒有在思維方式上修正自己,自然難以獲得進步。


題目是永遠出不完的,且不說可出題的文本數不勝數,就是同一個文本,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上成千上萬套不同的題。我們日常的考試與訓練,是為了訓練大家真正掌握閱讀文本的能力和按要求表達自我的能力,所以希望大家要學會透過一道題、一篇文章,看到背後思維訓練上的共性,了解並分析自己的思維習慣,有的放矢地調整,才能夠獲得長足的進步。

有時候,不是你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而是你沒意識到有這個問題,那麼不妨從開始,在思維方式的角度想想,這個方面你是不是需要調整。如果需要的話,不妨調整一下,這種調整應該能迅速見到效果哦~

9. 如何激發學生語文思維

一、每天抽出適當的時間進行閱讀
在此提及的「閱讀」,並不是要一目十行,追求數量。我們應該做的是用零星的時間,對書刊、雜志等讀物進行精讀。進行精讀時,速度不可過快,要對作者的心理進行揣摩。議論文則揣摩文章各部分對論證論點起的作用,記敘文、小說則在閱讀題目、前幾段時提前對文章情節進行推測,對可能的結局進行預判。讀完文章後,對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結論。
同時要做好讀書筆記!!!
二、嘗試寫作讀後感
文學作品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我們在品讀精華後,不能僅以「厲害」「牛」這樣的詞彙來表達我們的感受。如果你喜歡看電影或看一些經典的小說,那麼就大膽的進行讀後感的寫作吧!!!
人是感性與理性共存的動物,不可能在看完一部優秀作品後毫無感想,所以一有想法就要馬上寫下來(最好隨身帶著筆和小本子)
*回答來源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66717424/answer/977264689

閱讀全文

與如何發展小學生語文思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2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7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7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2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3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7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5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2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3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7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1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4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69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