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是什麼和什麼的合成

語文是什麼和什麼的合成

發布時間:2022-07-31 14:16:39

⑴ 什麼叫語文,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

「語文就是語言」
——重溫葉聖陶先生關於「語文」含義的論述

揚州大學文學院 徐林祥

1949年,葉聖陶先生主持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工作,建議把舊有的「國語」和「國文」一律更名為「語文」,從此開始了「語文」一詞廣為使用的新時代。

「語文」作為一門課程的名稱,其基本內容包括聽、說、讀、寫的訓練。葉聖陶說:「『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1]

「語文」既作為課程名稱,又作為教材名稱。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出版了全國統一的以「語文」命名的教材。這套教材的《編輯大意》指出:「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2]

無論是以「語文」作為課程名稱,還是以「語文」作為教材名稱,其基本思想似乎都可以明確表述為:「語文」即「語言」,包括「口頭語言」(語)和「書面語言」(文)。葉聖陶解釋說:「什麼叫語文?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嘴裡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3]

葉聖陶先生對「語文」學科的命名及其解說,曾得到語文教育界的普遍認同。呂叔湘先生在1978年4月22日以《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為題的講話中說:「解放初期有一個出版總署,底下有一個編審局,就是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身,主要任務是編教科書。這就碰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語文這門課,是老辦法小學叫國語、中學叫國文好呢,還是想法統一起來?當時有一位在里頭工作的同志提議說,我們就叫它語文行不行?語也在里頭,文也在里頭。後來就決定用語文這個名稱了。」[4]張志公先生在1979年5月寫的《說「語文」》一文中也說:「一九四九年六月,全國大陸已經大部分解放,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著手研究在全國范圍內使用的各種教材問題。關於原來的『國語』和『國文』,經過研究,認為小學和中學都應當以學習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學一點文言文;至於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總之,在普通教育階段,這門功課應當教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能力。根據這樣的看法,按照葉聖陶先生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國語』兩個名稱,小學和中學一律稱為『語文』。這就是這門功課叫作『語文』的來由。這個『語文』就是『語言』的意思,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謂之文,合起來稱為『語文』。」[5]

在「語文」作為課程教材名稱使用的過程中,對「語文」含義,除了「語文就是語言」之外,還有「語言文章」、「語言文字」、「語言文學」等幾種不同的解說。

針對這些解說,葉聖陶先生多次指出:「『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文』謂『文字』,似指一個個的字,不甚愜當。『文』謂『文學』,又不能包容文學以外之文章。」[6]「其後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含義較『文學』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於『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語文」一詞有兩個解釋,一是「語言和文字」,一是「語言和文學」。該詞典在解釋「語言」一詞時稱:「『語言』一般包括它的書面形式,但在與『文字』並舉時只指口語」。[8]這就是說:「語言文字」專指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呂叔湘認為:「語文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來講,可以有兩個講法,一種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說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另一種也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學,那就不一樣了。中小學這個課程的名字叫語文,原來的意思可能是語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為語言文學。」[9]呂叔湘先生這里雖然也將「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字」,但仍然是指「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

可見,葉聖陶先生所說的「語文就是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實際上已經包容了「語言文章」(「文章」為書面語言)、「語言文字」(「文字」為書面語言的符號)、「語言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以書面語言為載體)的含義。

既然語文教育中的「語文」應理解為「語言」,那麼為什麼這門課程不叫「語言」而稱「語文」呢?這主要是因為「語言」有時僅指口頭語言,叫做「語文」,是為了強調這門課程不但包含口頭「語」,而且包含書面「文」。1980年7月14日,葉聖陶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解釋說:「一九四九年改用『語文』這個名稱,因為這門功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既然是運用語言的本領的,為什麼不叫『語言』呢?口頭說的是『語』,筆下寫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實是一回事。功課不叫『語言』而叫『語文』,表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在這門功課里學習的意思。『語文』這個名稱並不是把過去的『國語』和『國文』合並起來,也不是『語』指語言,『文』指文學(雖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學作品)。」[10]

我們理解:「語文」,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課程,指的是祖國語言的教育,即作為中華民族通用語的漢語言的教育。既包含口頭語言的學習,又包含書面語言的學習;既包含語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語言內容的理解;既包含著一個民族的語言系統和規則(即狹義的語言)的學習,又包含著按照這一語言系統和規則所進行的言語行為(讀、寫、聽、說)的訓練以及按照這一語言系統和規則形成的言語作品的學習。[11]正如鍾啟泉先生所指出的:「語文學科就是從形式與內容兩個側面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訓練』與『實質訓練』的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12]王寧先生則從語文教師的角度指出:「語文教師應當通過語文教學養成學生從語料中發現語言現象、概括語言規律的銳敏性、興趣和習慣;教給他們貯存語言材料的正確、有效方法,促使他們通過自學的積累,逐漸豐富自己的語言;讓他們在獲得新知識的實踐過程中,訓練他們把已加工成熟的思想用最得體、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最後,還要以語言為橋梁,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意識、創造思維意識和文化修養意識。」[13]

近幾年來,在關於「語文」含義的討論中,又有三種新的解說:「言語」說、「文學」說、「文化」說。

有學者認為:「『語文』指的是漢言語,語文教育是我們母語漢語的言語教育。」[14]筆者以為,這一觀點縮小了語文的外延。語文學習,既包括言語的學習,也包括狹義的語言的學習。雖然作為母語課程內容的語言系統及規則,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語言環境中通過自發的經驗和認知多少獲得一些,但這些畢竟是零碎的,與在學校教育的情境中通過較高級的思維活動系統地學習是不能相比的。學校開設語文課程之所以有必要,即在於可以使母語的學習和掌握,由自發的、偏重感性經驗的、少慢差費的暗中摸索,走向自覺的、偏重科學理性的、多快好省的明中探討,這其中便包括語言系統及規則的學習。

也有學者認為,語文就是文學,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筆者以為:這一觀點同樣把語文的所指縮小了。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方面,作為一門藝術,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相比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語文教育無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另一方面,作為學習語言的語料,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性質又是相同的。語文學習既然包含語言形式與內容方面的學習,就已經包含了作為語言的成品的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方面的學習,文學教育就已經是語文教育的應有之義了。而以文學來解說語文,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讀寫排除在語文之外,則顯然是不妥的。

還有學者認為:「從語文的本體來看……語文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語文的『底座』,語文與文化血肉同構,語文就是文化。」[15]筆者以為,這一觀點又將語文泛化了。文化是什麼?「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16]顯而易見,語文只能被看作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事實上,包括語文在內,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都是人類文化的體現,學習各門課程都是學文化。說「語文就是文化」固然沒錯,卻不能揭示語文學科的個性特徵。

古人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葉聖陶先生關於「語文」含義的論述,對於我們正確把握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語文教育的目標,推動當今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仍然是有現實意義的。

作者簡介:徐林祥,男,1956年生,揚州大學文學院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育史、美學史與美育史研究。

注釋:
[1]葉聖陶:《答滕萬林》1964年2月1日,《葉聖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4頁。
[2]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大意》,《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版。
[3]葉聖陶:《認真學習語文》,見中華函授學校編《語文學習講座叢書》(一),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3-4頁。
[4]呂叔湘:《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呂叔湘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頁。
[5]張志公:《說「語文」》,《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頁。
[6]葉聖陶:《答孫文才》1960年1月21日,《葉聖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頁。
[7]葉聖陶:《答滕萬林》1964年2月1日,《葉聖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頁。
[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539頁。
[9]呂叔湘:《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呂叔湘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頁。
[10]葉聖陶:《語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葉聖陶集》第13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頁。
[11]參見徐林祥、屠錦紅:《語文:一體三維》,《中學語文》2005年第10期。
[12]鍾啟泉:《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序》,《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王寧:《漢語語言學與語文教學》,《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14]余應源:《語文「姓」什麼?》,《中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3期。
[15]曹明海:《語文:文化的構成》,《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4年第7-8期。
[16]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4022頁。

⑵ 什麼叫語文

語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⑶ 語文是什麼

語文包括語言和文化。語文是語言以及文學、文化的簡稱,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還有很多實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

⑷ 語文是不是一門油嘴滑舌的文學,為什麼

凡是進過幾年學堂的,都學過語文;即使沒有進過正式學堂,上了一段掃盲班的,也知道有個語文.
一旦問及,語文是什麼,則千人千言,莫
衷一是.有人隨機采訪過211學校的在校大學生,問他們語文里的「語」、「文」指什麼,這些大學生大多一臉茫然,支吾半天,最後給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
比如——「語文就是學識字」、「語文就是漢語」、「語文就是語言文字」、「語文就是學習漢語言」、「語文就是學習語言和文學」等等.令專家們不解的是,他
們連語文課是什麼都不知道,這么多年的語文課(小學六年,中學六年)是怎麼上過來的.
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語文」的歷史吧.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式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
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在20
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
「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

「語文」這一名稱是1949年下半年出現的.1949年6月,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研究全國范圍使用的教材,確定中小學都應以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點文言
文,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要求在口頭上和書面上,使學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能力;並採納葉聖陶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和「國語」兩個
名稱,一律稱為「語文」.

有人以為,「國語」的「語」是指「語體文」,「國文」的「文」是指「文言文」,因而「語文」就是語體文加文言文.但這卻不是「語文」命名的真正意思.按命
名者的意思,「語文」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方面: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謂之「文」;口頭的包括聽和說,書面的包括讀和寫.

葉聖陶先生曾在多個場合就此作過說明.如1960年在《答孫文才》(1960年1月21日)一文中說,「『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學語文課
本.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文謂文字,似指一個個的字,不甚愜當.文謂文學,又不能包容
文學以外之文章.我個人想法如此.」1963年在《認真學習語文》一文中說:「什麼是語文?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
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1964年在《答滕萬林》中再一次強調:「『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
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亦見此學科
『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原意如是,茲承詢及,特以奉告.
其後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之含義較『文學』為廣,緣書面之『文』不
盡屬於『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1980年成立了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葉聖陶在成立大會上重申了自己的觀點——


「『語文』作為學校功課的名稱,是一九四九年開始的.解放以前,這門功課在小學叫『國語』,在中學叫『國文』.為什麼有這個區別?因為在小學的課文全都是
語體文,到了中學,語體文逐步減少,文言文逐步加多,直到把語體文徹底擠掉.可見小學『國語』的『語』是從『語體文』取來的,中學『國文』的『文』是從
『文言文』取來的.

一九四九年改用『語文』這個名稱,因為這門功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既然是運用語言的本領的,為什麼不叫『語言』呢?口頭說的是『語』,筆下寫的是
『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實是一回事.功課不叫『語言』而叫『語文』,表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在這門功課里學習的意思.『語文』這個名稱並不是把過去
的『國語』和『國文』合並起來,也不是『語』指語言,『文』指文學(雖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學作品).」(《語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
成立大會上的發言》,1980年7月14日)

照說,語文的定性問題應該早已解決,不應成為問題,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這要從1956年的「語言」「文學」分科說起.1951年,胡喬木同志首次提出了
這個問題.1952年,在黨中央領導下成立了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經中央認可,中學語文教育實行「語言文學分科教學」,並編寫了中學漢語、文學教學大綱和
中學漢語、文學課本,從1956年秋季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推行.既然語文課可以拆成「文學」和「語言」兩科,可見在分科實驗前,語文就是「語言」與「文
學」的合稱.這項分科實驗僅僅持續了兩年時間,便在「厚古薄今」、「三脫離」(脫離政治、脫離生產、脫離實際)的批判聲浪中夭折了,但是它把語文理解為
「語言」加「文學」的影響卻至今還在,並成為後來圍繞「語」「文」定性新的爭議的導火索.
改革開放以後,圍繞「語」「文」定性問題,語文教育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觀點,比較典型的有:
1)語文就是語言與文章.如上述的葉聖陶先生.有的人還以為,文章就是傳統說的「道德文章」中的文章,泛指學問和各種著述.
2)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字.其根據是1963年後公布的《語文教學大綱》中出現了「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說法.
3)語文就是語言與文化.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將「語文」定性為「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語文就是語言與文學.如《北京文學》的編輯們.
5)語文除了不是語言和文學外,怎麼解釋都可以.
6)「語文」是一個整體, 包括「語」語言 和「文」(文字、文學、文化)兩個方面.(《中國大網路全書·語言文字卷》第153 頁)
7)對於語文的理解,不能用A+B式的分解方法去理解,因為這會將一個構成論的回答當作本體論的回答,造成本體論與構成論的雙重迷失.正確的做法是,將它們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


「語」「文」內涵的確定,決定著語文學科的根本性質,決定著語文教育的目標、任務教學大綱的制訂和教材的編寫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可說是語文教育的核心問
題,但就是這樣重要的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卻一直交不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盡管我們可以辯解地說,認識總是要有一個過程的,
這不正是標志著我們認識的深化與提高嗎? 不錯, 正是如此.但是, 我們不能沒有「階段性的相對穩定的共識」,
否則就沒有明確的實踐總目標總方針.事實上,
造成的影響早已是客觀存在地擺在那裡,更何況過程歷時之久、波折之大堪為空前,直到今天也未必讓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搞明白, 究竟如何認識語文教育?
目前的「統一說」是不是比較接近真理? 如果一門學科的界定長期得不到科學的定位, 大家搞不清自己「姓甚名誰」,
這門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展開以何為憑? 又如何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呢? 在這種毫無目的的狀態下,語文教育不出問題才怪.

北京有個學校,叫北京語言大學,其較早的名稱是北京語言學院,1996年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更名為北京語言大學.如果其將名字更為「北京
語文大學」,由之而引起的問題,怕是語言學家和語文教育專家百口莫辯.國外還有個JLL project,它包括三種雜志,即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語言與語言學雜志》),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earning(《語言與學習雜志》),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語言與文學雜志》).看來老外是得了國人的真傳啊.

語文是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學,語言和文章,語言和文化,還是別的什麼?切不可以為這只是咬文嚼字.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
成.」這對語文教育改革來說,實在太合適了. 什麼是「語文」?這個概念確切的內涵與外延究竟是什麼?不搞清這一點,語文教育的改革根本就無從談起.

⑸ 語文是語言文學的縮寫

「語文就是語言」
——重溫葉聖陶先生關於「語文」含義的論述

揚州大學文學院 徐林祥

1949年,葉聖陶先生主持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工作,建議把舊有的「國語」和「國文」一律更名為「語文」,從此開始了「語文」一詞廣為使用的新時代。

「語文」作為一門課程的名稱,其基本內容包括聽、說、讀、寫的訓練。葉聖陶說:「『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1]

「語文」既作為課程名稱,又作為教材名稱。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出版了全國統一的以「語文」命名的教材。這套教材的《編輯大意》指出:「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2]

無論是以「語文」作為課程名稱,還是以「語文」作為教材名稱,其基本思想似乎都可以明確表述為:「語文」即「語言」,包括「口頭語言」(語)和「書面語言」(文)。葉聖陶解釋說:「什麼叫語文?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嘴裡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3]

葉聖陶先生對「語文」學科的命名及其解說,曾得到語文教育界的普遍認同。呂叔湘先生在1978年4月22日以《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為題的講話中說:「解放初期有一個出版總署,底下有一個編審局,就是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身,主要任務是編教科書。這就碰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語文這門課,是老辦法小學叫國語、中學叫國文好呢,還是想法統一起來?當時有一位在里頭工作的同志提議說,我們就叫它語文行不行?語也在里頭,文也在里頭。後來就決定用語文這個名稱了。」[4]張志公先生在1979年5月寫的《說「語文」》一文中也說:「一九四九年六月,全國大陸已經大部分解放,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著手研究在全國范圍內使用的各種教材問題。關於原來的『國語』和『國文』,經過研究,認為小學和中學都應當以學習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學一點文言文;至於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總之,在普通教育階段,這門功課應當教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能力。根據這樣的看法,按照葉聖陶先生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國語』兩個名稱,小學和中學一律稱為『語文』。這就是這門功課叫作『語文』的來由。這個『語文』就是『語言』的意思,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謂之文,合起來稱為『語文』。」[5]

在「語文」作為課程教材名稱使用的過程中,對「語文」含義,除了「語文就是語言」之外,還有「語言文章」、「語言文字」、「語言文學」等幾種不同的解說。

針對這些解說,葉聖陶先生多次指出:「『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文』謂『文字』,似指一個個的字,不甚愜當。『文』謂『文學』,又不能包容文學以外之文章。」[6]「其後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含義較『文學』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於『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語文」一詞有兩個解釋,一是「語言和文字」,一是「語言和文學」。該詞典在解釋「語言」一詞時稱:「『語言』一般包括它的書面形式,但在與『文字』並舉時只指口語」。[8]這就是說:「語言文字」專指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呂叔湘認為:「語文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來講,可以有兩個講法,一種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說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另一種也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學,那就不一樣了。中小學這個課程的名字叫語文,原來的意思可能是語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為語言文學。」[9]呂叔湘先生這里雖然也將「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字」,但仍然是指「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

可見,葉聖陶先生所說的「語文就是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實際上已經包容了「語言文章」(「文章」為書面語言)、「語言文字」(「文字」為書面語言的符號)、「語言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以書面語言為載體)的含義。

既然語文教育中的「語文」應理解為「語言」,那麼為什麼這門課程不叫「語言」而稱「語文」呢?這主要是因為「語言」有時僅指口頭語言,叫做「語文」,是為了強調這門課程不但包含口頭「語」,而且包含書面「文」。1980年7月14日,葉聖陶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解釋說:「一九四九年改用『語文』這個名稱,因為這門功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既然是運用語言的本領的,為什麼不叫『語言』呢?口頭說的是『語』,筆下寫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實是一回事。功課不叫『語言』而叫『語文』,表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在這門功課里學習的意思。『語文』這個名稱並不是把過去的『國語』和『國文』合並起來,也不是『語』指語言,『文』指文學(雖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學作品)。」[10]

我們理解:「語文」,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課程,指的是祖國語言的教育,即作為中華民族通用語的漢語言的教育。既包含口頭語言的學習,又包含書面語言的學習;既包含語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語言內容的理解;既包含著一個民族的語言系統和規則(即狹義的語言)的學習,又包含著按照這一語言系統和規則所進行的言語行為(讀、寫、聽、說)的訓練以及按照這一語言系統和規則形成的言語作品的學習。[11]正如鍾啟泉先生所指出的:「語文學科就是從形式與內容兩個側面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訓練』與『實質訓練』的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12]王寧先生則從語文教師的角度指出:「語文教師應當通過語文教學養成學生從語料中發現語言現象、概括語言規律的銳敏性、興趣和習慣;教給他們貯存語言材料的正確、有效方法,促使他們通過自學的積累,逐漸豐富自己的語言;讓他們在獲得新知識的實踐過程中,訓練他們把已加工成熟的思想用最得體、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最後,還要以語言為橋梁,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意識、創造思維意識和文化修養意識。」[13]

近幾年來,在關於「語文」含義的討論中,又有三種新的解說:「言語」說、「文學」說、「文化」說。

有學者認為:「『語文』指的是漢言語,語文教育是我們母語漢語的言語教育。」[14]筆者以為,這一觀點縮小了語文的外延。語文學習,既包括言語的學習,也包括狹義的語言的學習。雖然作為母語課程內容的語言系統及規則,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語言環境中通過自發的經驗和認知多少獲得一些,但這些畢竟是零碎的,與在學校教育的情境中通過較高級的思維活動系統地學習是不能相比的。學校開設語文課程之所以有必要,即在於可以使母語的學習和掌握,由自發的、偏重感性經驗的、少慢差費的暗中摸索,走向自覺的、偏重科學理性的、多快好省的明中探討,這其中便包括語言系統及規則的學習。

也有學者認為,語文就是文學,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筆者以為:這一觀點同樣把語文的所指縮小了。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方面,作為一門藝術,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相比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語文教育無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另一方面,作為學習語言的語料,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性質又是相同的。語文學習既然包含語言形式與內容方面的學習,就已經包含了作為語言的成品的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方面的學習,文學教育就已經是語文教育的應有之義了。而以文學來解說語文,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讀寫排除在語文之外,則顯然是不妥的。

還有學者認為:「從語文的本體來看……語文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語文的『底座』,語文與文化血肉同構,語文就是文化。」[15]筆者以為,這一觀點又將語文泛化了。文化是什麼?「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16]顯而易見,語文只能被看作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事實上,包括語文在內,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都是人類文化的體現,學習各門課程都是學文化。說「語文就是文化」固然沒錯,卻不能揭示語文學科的個性特徵。

古人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葉聖陶先生關於「語文」含義的論述,對於我們正確把握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語文教育的目標,推動當今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仍然是有現實意義的。

作者簡介:徐林祥,男,1956年生,揚州大學文學院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育史、美學史與美育史研究。

注釋:
[1]葉聖陶:《答滕萬林》1964年2月1日,《葉聖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4頁。
[2]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大意》,《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版。
[3]葉聖陶:《認真學習語文》,見中華函授學校編《語文學習講座叢書》(一),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3-4頁。
[4]呂叔湘:《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呂叔湘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頁。
[5]張志公:《說「語文」》,《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頁。
[6]葉聖陶:《答孫文才》1960年1月21日,《葉聖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頁。
[7]葉聖陶:《答滕萬林》1964年2月1日,《葉聖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頁。
[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539頁。
[9]呂叔湘:《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呂叔湘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頁。
[10]葉聖陶:《語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葉聖陶集》第13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頁。
[11]參見徐林祥、屠錦紅:《語文:一體三維》,《中學語文》2005年第10期。
[12]鍾啟泉:《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序》,《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王寧:《漢語語言學與語文教學》,《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14]余應源:《語文「姓」什麼?》,《中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3期。
[15]曹明海:《語文:文化的構成》,《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4年第7-8期。
[16]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4022頁。

⑹ 什麼是語文

語文的定義:
語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我們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哲學] 語文是進行表述、記錄、傳遞口頭或書面信息的文字言詞的物質存在形式;語文是描述事實、引證思維、陳述思想、表達意志、抒發情懷、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種意識存在內容(這些內容其信息原意因語言文字固有的釋義格韻等特性可能受到限制改變或得到發揮變化)。
在我國台灣省該科目被稱為「國文」而不是「語文」。
語文的全稱是語言文化。
語言和文學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的一門主課。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
學好語文,要注意培養 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我希望當你讀完這篇「爛文」後,能為你的語文之路,墊石鋪地,為你的語文大廈添磚加瓦,為你學習鋪上一條通天大道。
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系,你可以從「0」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就是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正如剛才說的,你可以參加社交活動,那有人便會問了,如果贏了,當然會使我們鬥志高昂,興趣更濃烈,而相反,則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對語文反感,那豈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可以肯定回答:「不會的」。這樣看你如何認識結果的價值。正如所說,會信心百倍去學好語文,如果失敗了,可以自我檢討,是哪裡做得不好,「挫折是強人的一筆巨大財富,弱者的萬丈深淵」,你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鍾。「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一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說學習方法,「語」為話語,「文」為文字。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多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很濃,方法很對,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
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 要重識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
上述皆為鄙人愚見,多為淺薄之言,其實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經,都有一套未發掘的(有的當然發現了)學習秘籍。
朋友,當你看完這篇文章後,掩卷沉思時,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為語文功底差的人,改變現狀,為功底好的人錦上添花。
語文,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
深味人間真情,在語文的樂章上譜寫愛與美的贊歌;體悟人生真諦,在語文的妙筆下閃耀理性的熠光;歷經社會百態,在語文的書卷上嬉笑怒罵;徜徉自然之樂,在語文的天堂里展現鍾靈毓秀的奇絕。
走進語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語文溫馨的人文關懷等著您;
走進語文,觸摸每位吧友心靈的歡樂與哀傷,語文獨特的視角期待著您;
走進語文,絲絲書卷氣與忱忱關懷心撞擊你的思想與胸臆,語文濃縮千年文化積淀陶醉著您。
走過一段長長的路,背後彌漫的是模糊的雲煙。品品語文,尋找逝去的歲月,釋放躍動的心聲,撥開雲霧見日月,暢想前所未有的高遠境界。絲絲問候與關懷融化了你的煩惱與憂愁,點點滴滴的積累與記憶成就了你質的飛躍。
吟一首短詩,博得滿堂喝彩;
寫一篇美文,贏得大家青睞;
問一個問題,收獲無限精彩;
分一份心得,回報汩汩清流。
此謂語文的魅力!
鑽文學,品美文,彰顯大家風范;
讀《三國演義》,看《紅樓夢》,引人無數情思;
讀讀神話、童話,馳騁想像的空間;
背背詩詞、駢賦,扣住文化的脈搏。
一篇散文,在纏綿緋惻中體會肝腸寸斷的凄苦;
一出戲劇,在曲折迂迴中迭出動人心魄的震撼;
一首詩歌,在含蓄凝練中讀出超脫凡世的清遠;
一部小說,在潮起潮落中成就驚世駭俗的嚮往。
語文,厚碩的雙翅,激人永遠搏擊長空;
語文,心靈的回響,引人走向高貴的殿堂;
語文,幾許清風熹雨,給人雲開月朗的爽潔。
踏過一片海,用廣博的知識激起片片微瀾;采過一叢花,在智慧的碰撞中迎來縷縷清香;有過一個夢,決定從這里啟程……
走進文學,探索文化,在心靈的光碟上鐫刻語文的美妙,一份恆久,一份輕松,笑問人生,夫復何求?

⑺ 什麼是語文什麼是語文課程請加以簡述

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也是或語言和文學的簡稱。相對來說,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

語文課程,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需要有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學好語文課程,要注意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

shaorunjia2001真心為您解答~~

~親,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如果我做錯了歡迎大家指出我的錯誤,畢竟我不是萬能的】
~如還有新的問題,請好評和採納後重新另外起一題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祝共同進步!

⑻ 語文課程是由語文學科知識和什麼及什麼三個部分組成

語文課標是語文學科知識,嗯能力的培養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組成的。

⑼ 葉聖陶先生認為語文是由什麼和什麼組成的

葉聖陶先生認為語文是由口語和書面語組成的。

閱讀全文

與語文是什麼和什麼的合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2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7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7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2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3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7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5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2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3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7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1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4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69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