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中小學生語文素養指什麼

中小學生語文素養指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30 06:57:55

1.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什麼

小學生語文素養是小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習慣以及認識能力和人文素養等方面的綜合體現。

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維品質、品德修養、思想觀念等內容。這是小學語文學科的基本素養。它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它直接關繫到學生與社會溝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素養具有的特徵:綜合性;生成性;體驗性;時代性。

小學語文素養是指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

閱讀注重文化傳承與理解:

一般情況下,語文教師會選擇「識字——閱讀——習作」的教學步驟,然而閱讀教學更強調學生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學生很難通過識字或寫作的方式受到某種啟發,相反,故事性強、趣味性高、色彩傳奇的各種歷史傳說往往是促使學生積極學習的熱門類型。

例如,在《梅蘭芳蓄須》一課中,我國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並不願意接受日寇的招攬,他通過蓄須的行為,既保全了家人,又維護了民族尊嚴,表現了一代藝豪不屈不撓的剛強骨氣。

2. 語文素養是什麼

1、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

2、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3. 小學語文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什麼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聲音中充滿了驕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孩子們又一次朗讀,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可以說老師是在教朗讀,也可以說是在培養孩子們的一種人文精神。因為在反復的朗讀中,一方面,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對他們的敬佩,進而體會到為自己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豪----毫無疑問,這又是人文主義的熏陶。兩者是如此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潤物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再拿小獅子愛爾莎為例,它不僅語言文字優美,而且字里行間透露著小獅子的頑皮、可愛,以及作者對它的精心呵護與深深的喜愛.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小獅子的句子,圈出描寫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體會.再指名范讀,讀出你對它的喜愛,談談你讀時的感受,最後再出示一個填空「這真是一隻( )的小獅子」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真是一隻可愛的小獅子」,「這真是一隻淘氣的小獅子」……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都通過自己的語言朗讀和感悟表達出來.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應該是千萬不能忘記的。拋開傳統、食洋不化、生吞活剝人文精神不對,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強調探究性、個性化學習也不對。總之,任憑怎樣放言高遠,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不能脫離學科、不能脫離文本而天馬行空。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講究實效。

運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要求准確、熟練,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形成語文能力又是個慢功,需要反復實踐,一點一點積累,養成習慣。孩子剛會說話,學會說媽媽,後來會說爸爸、爺爺、奶奶等,隨著語言積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對別人的稱呼。如果掌握了3500個常用字,擴大詞語積累,就可整合成無比豐富的語言材料。再經過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很可以派上用場。其實,就高一個層次而言,積累篇章結構、寫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來的。至於人文素養的提高,也要經歷一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沒有終極的關懷。

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回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總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要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通過教育,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後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是什麼?老師如何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釋義: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是指小學時期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

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4. 小學語文素養包括哪些

小學語文素養,包括語文知識、自身基本素質和修養。

語文素養是分階段的,在什麼階段就應當具備什麼語文素養。學習和修養的提升是循序漸進的,在基礎階段,就應當把基礎打牢固,要想樓建的高,地基就得打得深,打的寬廣,打得堅實。因此,小學語文素養,是語文素養的基石。

學語文素養,所具備的基本知識當然包括小學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因為語文是以現代漢語為表述的形式,選取文學庫里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境界,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的基礎平台的一門重要學科,所以在小學階段,學好語文課程基本知識至關重要。每個年級學習的語文知識是不一樣的,也是分層次的。語文教科書,相當於一個引導者,指明語文素養學習的方向和內容。

在學習語文課本知識、課外閱讀的同時,還應當注重實踐修養,學習如何與人交際、如何解決問題等。實踐是語文知識素養提升的有效辦法,也是理解語文知識的有效手段,更是語文素養的基本要求。另外,學習琴棋書畫,對理解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也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5. 新課程中,小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包括什麼

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感能力和思維能力,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以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語文素養作為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掌握基本知識


小學語文素養,所具備的基本知識當然包括小學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因為語文是以現代漢語為表述的形式,選取文學庫里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境界,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的基礎平台的一門重要學科。


所以在小學階段,學好語文課程基本知識至關重要。每個年級學習的語文知識是不一樣的,也是分層次的。語文教科書,相當於一個引導者,指明語文素養學習的方向和內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小學語文素養

6. 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應包含哪些內容

「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6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在小學階段,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語文學習必定涉及語言知識學習,知識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麼知識,如何教知識,還有很多需要我們認真研究。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彙,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善於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果用規范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據不同語言材料和不同交際場合適當地使用語言,最終形成良好的語感。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等。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欣賞漢字的形象美,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談吐要文雅,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措辭。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的觀點。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欣賞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文明地和他人溝通和交際。
可見,《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語文素養概念的提出,使語文教學在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的准確、簡明、實用,滿足國家現代化生產的基本要求,與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這兩者的矛盾張力中尋求一種平衡。這是對《語文教學大綱》的歷史性超越。

7. 什麼是語文素養,包括哪些方面

語文素養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
語文作為一門母語教育課程,既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一扇認識人類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發展的窗戶。語文學科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上,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原先限於認知領域的「語文能力」很難全面地概括新時期語文教學的目的和功能,因此「語文素養」的概念誕生了。

8. 語文素養指的是什麼

語文素養是指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 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語文素養介紹
1、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

要點
高中語文培訓資料語文素養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說它包含語文的積累、語感、句式、語法、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一般都能接受,要說它包含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特別是「思想觀念」,可能有人覺得不好理解。

詳解
按一般的理解,「素養」是指「平日的修養」,也指「學識、造詣、技藝、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狀況。此次課程改革,許多學科的課程標准中都採用了「素養」一詞。如,《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均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突出地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提出要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的總目標中也提出「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

課程標准中採用「素養」一詞,還有這么兩層意思:一是將「素養」理解為「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二是認為基礎教育中各個階段的「素養目標」是有層次差別的。至於大家為什麼不用「素質」而用「素養」,可能是因為「素養」一詞,較之「素質」更具有「後天的教養效果」的意味。

9. 小學語文素養包括哪些內容小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包括什麼

1、包括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
2、語文素養作為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10. 新課程中小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包括什麼

要學好語文,首先要知道語文是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的,《語文課程標准》上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告訴我們:語文不僅僅是交際工具,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種歷史深厚的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具體體現。學語文,遠遠不只是學「工具」,而且還應廣泛地吸收人類的文化,為自己的終身發展打下一個精神底子,也就是說學語文的根本目的是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為自己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既然學語文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那麼我們還必須明白「語文素養」到底包括哪些內容?《語文課程標准》告訴我們,「語文素養」的主要內容有: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感能力和思維能力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由上可知,學習語文除了要不斷提高我們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即平常我們所說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之外,還必須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進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最終使自己逐步形成具有良好個性和文化品位的人。基於以上分析,我向同學們提出以下學習語文的建議:
一 、要認真上好語文課。
怎樣才算認真上好語文課呢?有的同學認為只要自己坐在教室里認真聽講,把老師講的全部記下來就算是認真上好語文課了。其實不然,要認真上好語文課,首先就要把上語文課當作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探索和積極構建知識的過程。既然如此,在上課之前,首先必須要先預習,弄清這節課中哪些問題自己已經懂得或自己雖不懂但自己能想辦法解決,哪些問題自己不懂而又無法解決的,就要把它記下來或做上記號,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才能有針對性地學習。課上要帶著自己不懂的問題與老師、同學們一起共同探討,積極思考,合作解決。不是把老師講的統統記下來,而是有選擇地記,記那些自己不懂的或自己需要的東西(因為老師講課時,為了照顧大多數同學,必然會講一些自己已經懂得而其它同學不一定懂的東西)。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課時一定要積極大膽地質疑,把你課前預習中遇到的難題及上課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大膽地提出來,不要害羞或怕同學們笑話。可以這樣說,在一節課中,你提出的問題越多,說明你這節課學得越認真。

二、要養成廣泛閱讀的好習慣。
要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單靠上好語文課,學好教科書上的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廣泛地閱讀課外讀物,多去書店或圖書館逛逛。因為語文素養中所說的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品德修養、審美情趣都依賴於廣泛的閱讀。只有廣泛地閱讀,才能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只有在廣泛的閱讀中,才能使自己受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從而培育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及審美情趣,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同學們在小學、初中九年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你達到了嗎?如果還沒有,那就趕快去讀吧!
談到讀書,同學們就會問:書這么多,我們到底首先應該讀哪些書?的確,古今中外的書這么多,一個人一輩子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書看完,也不可能看懂所有的書。我個人認為,一般中小學生能看懂常見的慣用的書籍、報刊、雜志即可,如各科的參考書,關於當前國際、國內人們普遍關心的種種問題的書報,關於個人修養的書,關於文學的書以及老師推薦的書。對於那些專業性很強的書,待到今後考上大學,搞專業研究時再讀不遲。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閱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人一輩子需用的事,要養成一種長期閱讀的習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沒有用的,只有經常閱讀,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不被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所淘汰,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

三、要養成勤寫作的習慣。
在我們的日常學習過程中,除了要不斷地廣泛地閱讀,通過閱讀吸收人家的經驗思想情感,而且有時需要用文字發表自己的經驗思想情感,這就需要寫作。寫作其實是人的一種生命需要,就像你每天要吃飯睡覺一樣。不知同學們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碰到一些使自己特別高興或非常傷心的事,這時非拿筆把它寫下來,心裡才覺得舒服些,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我們平時要經常地寫,不斷地練。記日記就是一種練筆的好形式。把你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成一篇篇文章,拿去發表,這確實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我們學校創辦《長青藤》文學期刊也就是為同學們提供一個發表自己作品,享受創作成果的喜悅的地方。總之,不要把寫作當作是老師強迫自己要做的事,而要把寫作當作是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需要,是一種享受,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進而形成習慣。一旦這種好習慣養成了,你將受益終生。

四、不專為考試而學習。
這是一個學習目的的問題,前面已經講到我們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使自己將來成為一個有個性、有品位的人。那麼我們就應該把學習語文當作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將來生存之必須,不管老師考與不考都要認真地去學,只有抱著這樣的思想,你閱讀時才不會只讀教科書上要考的文章,不去廣泛地閱讀課外書籍,你才不會明天要考試了就拚命地猛讀,考完之後,就束之高閣。

五、在生活中學語文。
語文這門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如大街上的一幅廣告,你平常打電話,發信息等無處不用到語文。你只要稍微留心一下,生活中無處不是學習語文的地方,無時不是學習語文的時候,所以我們學習語文不應該局限於課本,局限於課堂。其實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
以上幾點是我根據自己學習語文的體會,向同學們提的幾點意見,也許不一定全對,僅供同學們參考。總之,我認為要學好語文最重要的還是要養成兩種習慣:一種是閱讀的習慣,另一種是寫作的習慣。那種廢書不觀,擱筆不寫,盡在那裡問什麼閱讀方法、寫作技巧之類的,以為一朝聽到了方法、技巧,事情就解決了,語文就能夠學好,那是不可能的。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生語文素養指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2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7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7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3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2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89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3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7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1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3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4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7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0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4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69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