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二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育的和諧發展。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這句話就點明了德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中教育者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視了德育教育,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後,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因此必須重視德育。所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外,還要善於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內容,選好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講究德育時分寸的適度,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這樣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德育教育: 一、正確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點。 語文學科不僅是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於一體,更重要的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我們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把握好語文學科的這優越性,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說教,也不能人為地撥高,因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並不等同於政治課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學實踐中走極端: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一味強調思想教育。要寓教於情,寓教於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學《畫楊桃》時,結合一個學生將楊桃畫成五角星惹來同學們的鬨笑,最後在老師的指導下這些學生終於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楊桃,其形狀是不相同的這一深刻的道理,讓學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實事求是,不能想當然;教學《古井》時讓學生學習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學《示兒》時,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膾炙人口的愛國詩句,從而理解詩人陸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道德觀、生死觀、榮辱觀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的人格逐漸完善,成熟起來,明白要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的深刻道理。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課程標准和教材,做好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正確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 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還要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與地位決定的,是社會、國家賦與的我們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花時不宜過多,要點到為止,不能影響語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出除了要正確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點;還要認真研究教材,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語文教學畢竟語文素養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產品。德育僅僅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也絕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正確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不至於喧賓奪主、流於形式。也就是說,教師在具體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歸納文章的主題的程式,輕描淡寫地帶過,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樣,深入細致。正確的做法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語言文字,從中加深體會,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通過突出文章中的閃光點,使學生發現其光輝,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確或精神的可貴,讓他們把這些精神的種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這一課時,教師除了要教學作者是如何選擇材料來體現、突出中朝兩國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產國際主義情誼的,,還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知識的同時受到這方面的教育。 (一)、在教學作者背景中滲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時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讓學生課前預習尋找關於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因為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從中深切感受到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認識作者的高尚品格,從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於進行道德教育 (二)、在解讀課文時滲透德育教育 教材編排者選的這些課文都是有原因的,從各個角度進行選材,達到各種育人的目的。而教師就是在分析這些課文的過程中,根據其內容和特點,掌握適當時機,靈活地進行德育教育,從而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從學習古詩中滲透德育 詩歌自古就是傳統和弘揚中華文化最形象的載體,詩歌更是千百年來塑造炎黃子孫人格氣質最獨特而有效的方式。學生通過學習古詩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詩文化,古詩語言簡練精闢,每一首詩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愛國教育的目的。通過讀詩來陶冶學生的情操,通過積累古詩,來沐浴學生的心靈。 2、反復誦讀,悟出情感 古人雲讀書百遍,其意自現。指的是通過反復朗讀,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語文教材中有些意境優美、情感濃郁的文章特別適合用多讀的方法來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有把課文讀通、讀熟了才能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人物的思想感情。讀的方式很多種在把課文讀熟的前提下可以採用分角色朗讀,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課文內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 3、通過分析詞句領會內涵 語言文字是情感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中重點的字詞語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從而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他不僅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有效途徑,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渠道。教師要很好的利用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德育教育,使德育進一步延伸。比如在語文實踐性作業設置時可以讓學生做一個農民種花生、起花生以及花生生長過程中除草、打葯的調查報告,簡單的一個作業,由學生向家長咨詢,然後自己做這個調查報告,讓學生了解種花生的整個過程,從而了解到父母的辛苦,達到了一個很好的德育效果。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語文學科中的德育素材,靈活運用,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諧自然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自己去體會人性的光輝。在小學教育中應該重視德育,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在社會上才更加有競爭力,更能適應社會的進步。 三、認真研究學生,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互動。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質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學生接受,才能達到教育培養的目的。因為, 如今的孩子,要麼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優越,深得父輩的寵愛,缺乏對他人的關愛、給予與奉獻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麼知識面廣、生活經驗豐富、叛逆心強、容易與教師唱反調這些,都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到來了一定的難度,如果我們不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不能結合課文內容適時開展德育工作,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不成功的,就沒有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一個對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文字學習的同時進行的心靈凈化的過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課那麼直接,它是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之中的,是在對文章開展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感知的。它與教師的發現、挖掘、利用、引導有著密切的關系,與學生的學習、感悟、體驗與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與新課程標准、教材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有著密切的關系。要真正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學習新課程標准,認真研究教材編排體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點,捉摸透學生,著眼於把思想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活動中去,將品德培養與語文知識訓練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教材中刻化的一個個鮮明的形象,講述的一件件具體的事例,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與熏陶,在語文素養提高的同時,思想道德素質也得到提高。
B. 如何發揮小學語文學科的學科育人優勢
發揮語文教學育人的優勢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師都承擔若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語文是一門基礎課、工具課。語文教學在育人方面,比其他學科更具優勢。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陣地,積極探索語文教學育人的科學規律。
一、語文教學內容為我們提供了教書育人的廣闊天地
我們說語文教學在教書育人方面比其他學科更具優勢,這是由語文教學的內容所決定的。語文屬於社會科學,許多課文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這就為我們提供了教書育人的廣闊天地。
現行全日制中學12冊語文教材,大約300篇課文。除去那些本身具有十分明顯的政治傾向議論文(包括雜文)以外,其他許多篇,也是我們既教書又育人的極好教材。只要粗略地分析一下中學語文教材,就可以發現,它至少可以從下述一些方面,為我們育人提供了豐富的、生動的內容。
第一,宣揚愛國主義和歌煩愛國英雄人物,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激情。這類作品在中學教材中佔了很大比重。象《馮婉成》、《梅花嶺記》,象文天祥詩《過零丁洋》、林覺民《與妻書》,象《范愛農》、『愛國學者顧炎武冬,象水說《黨員登記表》、《最後一課》、《柏林之圍》,象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這些古今中外的作品,或歌煩愛國英雄人物,或塑造愛國英雄形象,或抒發愛國豪情,或表現民族氣節.」…它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的教材。這些作品主題鮮明,形象生動,飽含感情,閃爍著愛國主義的光輝,能深深地打動人心。在講授這些作品的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它所收到的效果是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
第二,描繪祖國的名勝風光,壯麗山川,給學生以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陶冶學生美的情操。這類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佔有不少篇幅。象《晉祠》、《蘇州園林》、《小石譚記》、《綠》、《荷塘月色》、《長江三峽》、《夭山景物記》和不少古代詩歌等,這些作品,語言美、意境美,滲透著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深情。在引導學生領略大自然美的風光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這正是語文教學在育人方面的優勢。
第三,反映我國古代和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傑出成就,贊頤古今有傑出貢獻的優秀人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創造了我國古代文明。歷史教學可以如數家珍地向學生進行介紹,讓學生知道我們民族具有值得驕傲的歷史,而語文教學通過一篇篇文章,讓學生對一顆顆珍珠細致地賞鑒,更加深入地認識它的價值。象《活板》、《祖沖之》、《中國石拱橋》、《卓越的科學家竺可禎》、《張衡傳》等。這些文章,或介紹我國古代文明傑出成就,或贊揚有傑出貢獻的優秀人物。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作出過重要貢獻,今天,我們應該奮發圖強,趕上發展的潮流,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第四,反映舊中國的苦難和黑暗,反映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苦難歷程,教育學生珍惜今天的辛福生活,為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而勇敢獻身。這類作品在300多篇語文教材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象魯迅作品《孔乙己》、《故鄉》、《祝福》、《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象茅盾作品《春蠶》;象葉聖陶小說《多收了三五斗》、《夜》,老舍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還有如孫中山先生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這些作品,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舊中國黑暗的歷史。夜漫沒,路漫漫,長夜難明赤縣天。正是由於無數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英勇斗爭,一唱雄雞天下自,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這些文學作品,是歷史的真實反映,是中國人民苦難歷程的真實記錄,它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那種一般性的苦思甜來得更有力量。它比那些空洞的政治說教在育人上會收到更好的效果。#p#分頁標題#e#
第五,揭露資本主義的醜陋和罪惡,讓學生對資本主義有更深刻的認識。中學教材中編選了不少的外國文學作品,這代作品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飲了資本主義的黑暗。象《競選州長》、《我的叔叔於勒》,《項鏈》、《窮人的專利權》、《警察和贊美詩》、《守財奴》、《威尼斯商人》等。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口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繫上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引導學生對上布作品的一些文學形象進行分析,學生會更自覺地理解和接受馬克思、恩格斯的著名論斷。
第六,歌煩社會主義祖國、社會主義制度,欲煩社會主義社會中嶄新的人與人關系,加深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識,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象《茶花斌》、《釋路梨花》、《秋色斌》、《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我們打了一個大勝仗》,這些撫秀作品腸籠舉生閱讀和寫作的範文,也是我們育人的典型教材。
以上只不過是對中學語文教材的一些粗略的歸類,還有不少作品,有的歌領真、善、美,有的鞭撻假、惡、丑,有的為學生指明人塵道路前進的《路標》,有的教育學生要樹立《祟高的理想》,有的要求學生具有《松樹的風格》,有的教海學生要做挺拔的白楊(《白楊禮贊》).「…總之,語文教學的豐富內容為我們提供了育人的廣闊天地,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在這廣闊的天地中大有作為,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人。
C.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
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那麼,如何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呢?
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
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這首詩,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
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1、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抓住「拉、撐、護」三個動作,突出「撐」,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一個「撐」,讓學生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對話,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2、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堅持正面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廣播操比賽、拔河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契機,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
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於一體的自主創造的思維過程。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勞動,體現了學生的自我個性和內在真實的感受。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有機滲透道德教育。如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快結束了,學生一定有很多話想對老師說,我因勢利導讓學生給自己的任課老師寫一封信。習作時,啟發學生回顧六年的學習生活中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誨,通過具體的事例和典型的場景來表達自己對老師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4、課外延伸,德育延續。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重要途徑。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
切實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推動學生德育行動。語文課外活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而且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課外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道德品質、積極進取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通過開展排演小話劇《負荊請罪》、「紅領巾小記者」調查身邊的環境污染、名人成功故事會、「我選我」演講、製作「我的成長冊」等活動,我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寓德育於語文課外活動中。
三、認真研究學生,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的理解、體驗和感悟,語文課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學生主動接受。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徵、學習階段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加深理解和體驗,去感悟和思考,讓他們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
學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在課後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在學生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發揮表率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風,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和積累,讓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真正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
D. 如何挖掘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因素
一、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滲透和情感培養的重要意義。 1、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每一地區,都把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 作為首要的問題,而德育對保證人才培養正確的政治方向,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 發展起著主導的決定性的作用。 2、語文學科的課程特點、性質和總目標無不凸現著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 強調語文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深廣影響,它還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 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 美的和諧發展。 3、當今在小學語文教學方面進行的「關愛生命發展」的教育科研和課堂教 學活動,以及創新教育思想,無不強調了人本理論中「人」的因素,強調了具有 世界上最大豐富性和主動性的生命,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 造性,以使學生獲得生動、活潑、健康、完滿的發展。而良好的道德修養、思維 品質和文化品位,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又是生命發展的基點和先決條件; 同樣,如果沒有思想的解放和豐富的情感,又何言創新呢? 二、德育包括的主要內容。 要挖掘語文學科中的德育因素,首先要了解「德育」這個寬泛而又極易使某 些人產生片面理解的概念包括哪些方面。這個問題,屠關雄在《德育理論與實踐》 一書中給了我們一個較完整和系統的答案。它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政治教 育。即教育學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了解當前形勢等等。(二) 思想教育。即對受教育者進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灌輸,進行科學世界觀和人 生觀的教育,初步樹立辨證唯物主義思想。(三)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為人民 服務的思想、集體主義觀念和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道德品質。 (四)法紀教育。即教育學生遵守法律法規,自覺地同一切行為作斗爭,養成遵 守紀律的習慣。(五)性格情感教育。包括對現實的態度,性格的理智特徵、情 緒特徵、意志特徵,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了解德育的基本內容,可以使我們認識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或「思想政治 教育」的錯誤性,避免在具體教育中的片面性,從而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完整的有 系統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和情感培養的主要方法和途徑。 1、通過朗讀訓練進行德育。 小學課本中選編的課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生動優美,具有高度的思 想性和藝術性。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或指導學生有 感情地朗讀,就能使人產生強烈的愛憎感情。通過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 理解、想像,使學生懂得什麼可恨,什麼可愛;懂得什麼應該批判,什麼應該學 習;通過感受具體的形象和意境,凈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向 真、善、美靠攏, 屏棄假、惡、丑。 比如我們教學《革命烈士詩二首》時,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通過反復 地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頭腦中便會浮現出一個戴著腳鐐手銬,滿身傷痕的革命 烈士昂首挺胸,怒視敵人的不屈形象,同時學生的腦海中還會浮現出敵人卑劣、 殘暴的丑象。這時學生的心裡會不自覺地涌動著一股強烈的愛恨 之情,這種效 果是那種「這首詩贊揚了什麼 ,揭露了什麼」的說教方法永遠達不到的。 再如教學古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一句時,可以通過反 復朗讀、體味,以培養學生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精神;教學《開國大典》一文時, 通過對文中描寫紅旗、燈籠和描寫人民群眾掌聲、歡呼聲的句子的朗讀,充分感 受新中國成立時人們激動、喜悅的心情和熱愛黨、熱愛領袖、熱愛新中國的思想 感情。
E. 如何豐富小學語文教學人文內涵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語文是一門飛揚著作者靈性、飽含著濃郁人文特色的學科。每一篇課文都是作者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無不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很多作品有助於學生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有助於培養學生從事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獻身精神,有助於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師要善於「披文入情」,通過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於課文的意境,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充滿激情的導語和聲情並茂的范讀,能把學生帶入意境,對語言文字理解和感悟。教師的引導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課文《媽媽的賬單》,教師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燭光里的媽媽》創設情境,在學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接著用親切感人的語言引出話題,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文本。在對彼得和媽媽的賬單比較後,明白盡管彼得的媽媽為他做了那麼多的事,但賬單上都O芬尼,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媽媽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感情!教師接著引導:「母愛是永恆不變的主題,其實,又何止小彼得的媽媽,我們在座小朋友的媽媽,肯定也是這樣用綿綿不斷的愛陪伴你們長大的,是嗎?」「那幺,此時此刻,假如日夜為我們操勞的,我們最親愛的媽媽就站在我們的面前,你最想做些什麼?」一句真誠的祝福、一個熱情的擁抱、一杯濃濃的熱茶……在那一刻,孩子們的語言是樸素的,但內心卻是最真誠的!整堂課洋溢著「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感情」的人文魅力;師生都沐浴在盪氣回腸的情境中,顯示出了濃郁的人文色彩。
二、關注學生的生命個體,凸現人文關懷
顧名思義,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首先要把學生當一個「人」來看,尊重其人格和發展的權利,並給予充分的信任。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規范化的、單一的、一致化的課堂傳授,而是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關注並發展人性,以發展學生健全的個性、健康的人格。
語文的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的內心旅途,是一個生命的體驗和感悟的歷程。學生內心的體驗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學習更為深刻,它帶著生命烙印,涌動著生命的激情。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這又決定了體驗和感悟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應該重視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感悟。體驗過程、體驗成功、體驗樂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語文教學是極具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為學生創造個性表達的舞台,這應當成為語文教學設計的新走向。尊重學生富有個人感情色彩的表達,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悟,這才是對學生最好的人文關懷。
三、重視學生的語言訓練。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教育是血肉與靈魂的關系,是語文形式與思想內容的統一,是語言文字工具訓練與人文精神陶冶的綜合。語言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語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才能是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揮語文育人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著意引導學生於語言習得過程中確立主體意識,鍛煉獨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聽」與「讀」是語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訓練,主要是對外在信息、知識、文化等的吸收,是內斂的指向人內心的思維過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漸豐厚與升華的過程。因此,首先要培養學生養成一種開闊的閱讀視野與傾聽、容納一切聲音的博大情懷。教師應多為他們提供、創造多來源的語言信息,讓學生充分地傾聽與閱讀。
四、開發語文學習資源,召喚人文內涵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因此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應該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習渠道,開發和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以讓學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如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圖書館、各種標牌廣告等,以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重大事件等,都是學生學習的極好資源。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靈魂的教育,沒有強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沒有崇高的獻身精神,就難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境界。」讓我們真正揚起語文教學的「人文」風帆,在語文教學中轉變觀念,開闊視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導學生關注「人文」,走近「人文」,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雙飛,去迎接語文教學的真正春天!
F. 試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育的和諧發展。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這句話就點明了德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中教育者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視了德育教育,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後,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因此必須重視德育。所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外,還要善於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內容,選好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講究德育時分寸的適度,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這樣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德育教育:
一、正確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點。
語文學科不僅是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於一體,更重要的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我們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把握好語文學科的這優越性,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說教,也不能人為地撥高,因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並不等同於政治課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學實踐中走極端: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一味強調思想教育。要寓教於情,寓教於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學《畫楊桃》時,結合一個學生將楊桃畫成五角星惹來同學們的鬨笑,最後在老師的指導下這些學生終於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楊桃,其形狀是不相同的這一深刻的道理,讓學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實事求是,不能想當然;教學《古井》時讓學生學習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學《示兒》時,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膾炙人口的愛國詩句,從而理解詩人陸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道德觀、生死觀、榮辱觀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的人格逐漸完善,成熟起來,明白要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的深刻道理。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課程標准和教材,做好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正確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
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還要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與地位決定的,是社會、國家賦與的我們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花時不宜過多,要點到為止,不能影響語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出除了要正確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點;還要認真研究教材,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語文教學畢竟語文素養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產品。德育僅僅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也絕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正確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不至於喧賓奪主、流於形式。也就是說,教師在具體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歸納文章的主題的程式,輕描淡寫地帶過,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樣,深入細致。正確的做法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語言文字,從中加深體會,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通過突出文章中的閃光點,使學生發現其光輝,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確或精神的可貴,讓他們把這些精神的種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這一課時,教師除了要教學作者是如何選擇材料來體現、突出中朝兩國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產國際主義情誼的,,還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知識的同時受到這方面的教育。
(一)、在教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