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年級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1.發覺擁擠的人群向著自己行走的方向擁來時,應該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2.如果路邊有商店、咖啡館等可以暫時躲避的地方,可以暫避一時。切記不要逆著人流前進,那樣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
3.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穩住雙腳。切記遠離店鋪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傷。
4.遭遇擁擠的人流時,一定不要採用體位前傾或者低重心的姿勢,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貿然彎腰提鞋或系鞋帶。
5.如有可能,抓住一樣堅固牢靠的東西,例如路燈柱之類,待人群過去後,迅速而鎮靜地離開現場。
❷ 誰有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單元教學反思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1.《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
上課伊始,在引入課題之後,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關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孩子們普遍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於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與此同時,我讓孩子們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在認識這些民族的同時,也為隨後開展的深入理解課文鋪墊了基礎。
在學習文本時,課文中並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我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民族小學的同學們上課時的情景。孩子們各抒己見,十分踴躍,有的說:‚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說:‚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的說:‚他們把課文讀得又整齊又動聽。‛
整堂課總體感覺教學環節還是比較清晰的,重點也突出。教學設計比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但我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有時還顯得有些繁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語言、過渡語言、激勵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師細心斟酌,多加錘煉,精心准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❸ 小學語文聽課意見和建議怎麼寫
聽課是一種對課堂進行仔細觀察的活動,各位,我們看看下面的語文聽課評語建議吧!
1. 教師能讓學生在理解中背誦,逐步掌握本文的重點難點,但氣氛少活潑。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譯成文。做到講練結合,聯系疏通新舊知識,分析精當。
2. 本節課學習內容是與學生生活學習緊密結合息息相關的課題,教師授課中有針對性地探討了學生面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教學中能密切結合校園內及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件開展教學,深入淺出,啟發學生進行思考,開展討論。教師語言表述清晰精要幽默。建議教師要對學生的分析提煉總結問題的能力加強培養,提高要求。
3. 這節課老師通過圖片、錄像、課文等多種形式來使學生認識美麗的小興安嶺,使學生對小興安嶺的景色、物產有了深刻的印象。老師先帶領學生一塊分析描寫春天的部分,並總結出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分小組來學習課文的其餘部分,這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語文聽課評語小學語文聽課評語。在講課過程中還設計了幾處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語句,讓學生選擇會在什麼季節去小興安嶺旅遊等環節,都體現了老師重視學生的學習感悟,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精神。
4. 導入部分的錄像資料只是讓學生看了一遍,看完就過去了。我覺得這個地方應讓學生根據預習的情況,聯系錄象資料來說說小興安嶺有哪些景物,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然後再去理解課文。在第三個環節配樂朗讀並讓學生觀看動畫課件時,課件的內容並不能和課文完全相符,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的想像。這里可只留背景音樂,讓學生邊聽朗讀邊去想像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
5. 在最後對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還缺乏進一步的提升。小興安嶺向人們奉獻出了豐富的物產,作者對小興安嶺的熱愛之情,沒有引導學生去體會,進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6. 教師教態自然,語調親切,並不斷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推進了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7. 能按常規教學思路落實好聽、說、讀、寫等技能的訓練;能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資料,使學生直觀感受學習內容;能利用網路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分享成果,獲得成功喜悅的情感、態度,並促進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效率;建議:在現代化教學中,還應注意充分發揮教師的語言,肢體動作等情感藝術,加強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以提高課堂教學
質量。
8. 教學設計思路清晰,知識由淺入深:諄諄誘導,創設情景:引發學生思維,促進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活躍;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體現教師主導,學生 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分析例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好體現新課程的「三 維目標」;教學過程邏輯性較強,教學思路嚴謹,作為一名新教師來說教學基本功較 扎實;建議:①可以給學生更充分的時間討論,適當控制教學節奏; ②創設的例可以增加一些難度,更好訓練學生的思維;③備課要考慮多種因素,上課要靈活。
9. 本堂課知識點明確,條理清晰,板書大方,教師注意歸納總結,能聯系書本以外的知識,擴大學生聽聞
10. 小學語文聽課評語評語。教學語言形象豐富生動,淺入深出,但與學生互動交流稍顯欠缺。 該課語言幽默風趣,生動形象,著力於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引導學生動手動口,注意矯正反饋,注重雙基訓練。
11. 教師教態自然,語調親切,並不斷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推進了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准確的把握了設疑的方向,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進入積極的的思維狀態。
❹ 三年級下冊語文課第十八課反思100字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18課《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反思
雖然經過了精心的備課,但是囿於個人教學經驗不足、教育理念不新穎、教學方法掌握得較少等各種原因,備課及授課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一、教學用語還不夠規范,教學語言還不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教學時間把握不準確,超時。
二、討論交流法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不容易把握,由於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沒有充分重視指導,所以學生的討論效果並不是很好,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時而互相補充,時而針鋒相對的激烈場面。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加強對小組討論的指導,找到小組討論優秀的典型,推廣到全班,讓討論法真正發揮作用。另外,對於學生討論後的匯報成果階段,我沒有對學生的匯報做以及時、有效的評價和總結,我的課堂駕馭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還亟待加強。
三、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不夠。劉國正先生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應該成為水泥的隔離層,應該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多種孔道使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語文是一門充滿知識和情智的課堂,師生置身於其中,應該忘卻時空的束縛,獲得是美的熏陶和身心的愉悅。但是在本節課中,我感到學生有些拘謹與壓抑,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的教學設計和教態沒有能夠是學生產生發揮主體性的機會和情境。
❺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慢慢凸顯。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與反思,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
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的《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匯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專挑「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但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
例如,某教師教學《家》(蘇教版第一冊)時,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1.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都在哪裡?它們的家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張開想像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鍾後)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音樂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國》,邊唱邊做動作(學生剛入小學,不少人不會唱這兩首歌,教師又是范唱又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唱,再表演,花去近半節課時間)。
我們不能否認,繪畫、唱歌、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松、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語文課堂,學科之間究竟以什麼方式整合,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為整合而「湊合」,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二、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麼?」「你想怎麼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慾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台,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後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麼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 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課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麼會這么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我們還有哪些辦法把車拉出來?」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我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一是出現了新知識,需要培養探索、合作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三、對小學語文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http://www.jiaoxue.org.cn/html/200904/8820.shtml
❻ 語文課反思怎麼寫
任何教師的教學並非盡善盡美,因此教學後的反思就成了引領教師專業成長、使其擺脫平庸、追求卓越的重要途徑。做一名清醒的語文教師,必須進行經常性的、有效的反思。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反思教學中的失誤
就一節課而言,優點與缺點並存的現象較為普遍,善於總結反思者往往不是盯住教學中的亮點沾沾自喜,自我陶醉,而是能抓住其中的失誤之處進行剖析、思考,進而尋找正確的對策,以免重蹈覆轍。長期堅持下去,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要做到這點絕非易事。一則需要嚴於解剖自己的勇氣,二則需要有別於常人的智慧。我想,這也正是大師與凡人、教育家與教書匠的顯著區別之一吧。
2.從學生的角度去反思
一些語文課,若從教者的角度來看,的確無可挑剔:精美的教學課件,精巧的教學設計,精湛的才藝展示,都令人嘆為觀止,拍手叫好。若從學生的視角來看,則不盡如人意,甚至有不少學生課後一臉茫然。何以出現如此「中看不中用」的現象?這是因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若不服務於學生的「學」,那麼再精彩也是多餘的、無效的。所以,語文教學應實現「華麗轉身」,更多地從學生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比如三維目標的確定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某一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教學中的難點突破是否有更好的策略……經常這樣反思,做到心中有學生,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盲目教學和一味蠻乾的現象,使語文教學更趨於理性化,從而有助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教師業務水平的共同提高。
3.藉助他評間接反思
人們常說,旁觀者清,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受自身認識水平、心理等因素的影響,教師的自我反思很難做到客觀公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明智的語文教師往往會藉助同事、學生的評價來間接反思。來自同事的評價專業性強,教師應虛心接受,並以寬廣的胸襟歡迎他們評論、挑刺,這樣才能聽到真心話和肺腑之言;來自學生的評價最有說服力,教師應通過多種形式傾聽他們的心聲,勇於接受他們的批評。我想,語文教師若能積極主動地搜集、積累一些課堂教學方面的反饋信息,並以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態度去反思總結,何愁不能認清語文教學的「廬山真面目」?又何愁不能成為一個頭腦清醒、有自知之明的語文教師?
❼ 怎麼寫語文反思三年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今年我再次擔任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階段,也是一個在小學階段較為關鍵的一個年級。因為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准》。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復研讀《課程標准》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獲。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就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
二、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里,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裡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❽ 語文聽課反思怎麼寫
實話實說——寫得、失
一節課下來,課堂教學抑或超乎所想的順利,抑或不盡人意.一堂課可因教師一句幽默奇妙的導語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教法的採用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因講得多而學生興趣全無;也可因一個環節的遺漏或疏忽而走錯路、走回頭路等.再者,「因」與「果」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不管是得是失,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後的教學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少走彎路、不走回頭路.
2.及時反饋——寫師、生
教與學是兩種個體間發生的知識傳遞關系.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則為學習主體.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對教材對學生對教法了解的深淺等都直接作用於學生,影響著課堂氣氛與授課效果.相反,學生的注意力情況、學生的疲勞狀態、學生的知識差異等也反作用於教師.此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牽制,影響著課堂效果.鑒於此,課畢就該及時反饋,將課堂上師生表現與授課質量進行及時分析、綜合登記,以幫助自己在日後備課、授課時能對「師」與「生」的情況作更全面的分析.
3.綜合比較——寫教、學
教學反思記錄應該是說課的外延,它與說課互補.形成一個完整的「說課——備課——授課——寫教學反思」的程序.一節課過去了,教師教法應用如何,達到預期目標沒有,效果怎樣,學生學習積極性如何,與教學要求是否相符,這都是實際操作中常出現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問題的關鍵,把影響教與學的原因綜合出來,記錄在教學筆記中,日積月累,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4.扣准要點——寫特點
實際上,在平時的教學中,上一節好課不容易,一節課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節課能有特色,能有個閃光點,能有一種值得借鑒的好做法,就算是成功.所以在教學反思中就可以把閃光點扼要地記上,寫下該節課之特點,有重點有選擇地採用教法,設計教學程序,做到一課一特色,課課有特色.
5、捕捉靈感——寫遐想
常有這樣的感覺:上課時原本沒有涉及的內容,因實際需要或靈感的涌現而穿插其中,結果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講者繪聲繪色,聽者津津有味,課堂頓時充滿勃勃生機.它能幫助我們拓展思維空間,引導自己與學生進行遐想,並徜徉其間.這樣愈是多想,想地愈是透徹.所以教師應即便把諸如此類的小插曲(幽默的談吐、對抗性比賽------)所產生的效應,記錄在教學反思記錄中,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水平.同樣,對於課堂中節外生枝的實例也應及時記錄,吸取教訓.
三、寫好教學反思要注意的問題
1、要有勇於改革創新的精神,積極投身於外語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改革本身就是一種新事物,每時每刻都有新現象、新動向、新問題.正是在探索新生事物的來龍去脈,把握其發展態勢之中,在深入探索之中,我們才能獲得體驗,才能感到有言可發,並在總結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規律.
2、要想有所發現,還必須拓寬知識面,增加知識底蘊.要有精深的英語專業知識和心理學、教育學的基本知識,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以及英語教改成果,還要學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新知識奠定基礎,否則將很難有所為.
3、要勤於動腦,善於思考.在上完每節課後都要進行反思,反思一節課的成敗得失,並及時做好記錄.課後的反思,雖然點點滴滴,但它來自於我們的教學實踐,出自於我們深刻的思考,是我們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貴的
❾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反思怎麼寫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1
這一組課文從側面反映了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充滿了童真、童趣,學生學起來感到十分親切,興趣盎然。教學時,我抓住朗讀,通過自讀,范讀,領讀,分角色表演讀等方法,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課文內容,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我抓主課文的關鍵詞語和句子,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內容。學習課文時,代學生走進課文,逐漸理解內容、體悟文章。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這樣,學生展開討論,逐層找到了答案,同時解決了課後問題。這一單元的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也都與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密切相關。上課時,我先找幾個能說會道的學生各說一件自己覺得發生的最有趣的事,激起學生說話的慾望,然後讓學生交流、寫作,這樣學生就有內容可寫。為習作打基礎。剛開學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不高。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比較被動,語言表達、總結能力不行,分析課文能力不強。以後努力加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這一單元,都是一些名人故事。主要是通過一件事,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及心理活動等展現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及精神品質。
因此,在幫助學生讀懂每一個人物,完成每一篇文章時,我是抓住兩個課時進行教學的。以學生為主體,把第一課時上成「匯報課」;以「培養學生的預習自學能力」為目的,通過「檢查學生自學的效果」的方式,找出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進行重點分析。再以「通過自學,你理解了哪些詞語意思?你讀懂了什麼?」一條主線完成生字詞教學和通讀課文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文章內容,品詞析句的過程中,我只給學生一個問題:「你認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從哪裡看出來的?」引導他們以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來體會。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規定每人都說,先一人說一次,達到「人人參與」的要求,讓人人動起來;每人都發言一次後,還有沒說完的,再繼續輪流補充,最後集體交流討論後的體會。這樣避免一人課堂,調動起全體參與的積極性。因這一單元是以人物為中心的文章,所以在活動課上,我讓學生自己組織編排課本劇,將文章的情景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一活動中,孩子們的組織能力、朗讀能力及表演才能都得到了鍛煉;同時,通過表演,學生也更深刻地理解體會到人物的思想情感。
完成這一單元的教學後,趁熱打鐵,讓學生去讀一些名人故事,以此拓寬學生的閱讀面,了解更多名人志士的成長經歷,通過裡面主人公的奮斗史及道德情操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提升孩子的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