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教師培訓如何
通過小學語文教師培訓,可以讓老師了解,作為語文教師,不是只懂一些語文理論知識就行,我們要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培養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這樣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身上。而且語文教師還要學高為師,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學生發現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導其去感受,去創造美。
東南教科所以開放視角研究教育問題,以務實培訓助力教育發展!
㈡ 小學語文教師培訓主題有哪些
可以以更新教師專業理念、夯實教師專業知識、全面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為主題展開培訓。
作為語文教師,不是只懂一些語文理論知識就行,要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培養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這樣才能把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身上。而且語文教師還要學高為師,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發現教材、發現生活中的美。
㈢ 小學語文教師國學培訓應培訓哪些內容
童蒙以養心為本,心正則聰明。一曰孝親。二曰弟長。三曰尊師。四曰敬友。……一曰誦讀。二曰字畫。三曰詠歌。四曰習禮。馬浮老曰:心之專直為志,言之精純為詩,行之節為禮,德之和為樂。
詩 教
教立志,用吟誦的方式把《千家詩》中的詩篇分類成狀元詩、宰相詩、才子詩、聖賢詩、狀元詩。把唐詩的時期、名篇、名人綜合成唐詩十家。與藝術結合化開成琴棋書畫的入門課程。
分類選詩,用吟誦的方式教學生五倫之教【教明倫】:父子【教孝】、君臣【教忠】、夫婦【教義】、兄弟【教悌】、朋友【教信】,學校【正心術】、立身【教氣象】、惻隱【教仁】、讀書【教立志】、憫農【教儉約】、知止【教謙退】、知足【教懲忿窒慾】、戒貪【教廉潔】、戒淫【教剛正】、戒殺【教仁】、戒爭斗【教智慧】等。
樂 教
用音樂及孔子詩教的用詩傳統學習《詩經》等經典,國 風【用詩傳統】教祝福、教贊美、教勸誡、教懷鄉、教交友等。
禮教
把家文化與禮、家訓結合成中華十大家訓選,孔子家語與孔氏家訓、朱文公家訓、錢氏家訓、范仲淹家訓、三大姓家訓等。把孝文化與女德文化結合成中華優秀孝文化七種精選,《論語》、《孟子》、《莊子》、《詩經》、《禮記》 經書講孝,《孝經》、《女四書》等。擇選經典內容分為胎教、修身、慎言、謹行、節儉、積善、遷善、崇聖訓、母儀、睦宗族、慈幼、立身、學禮、事父母、訓兒女、營家、待客等。
㈣ 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做好教學設計
在我們例年的真題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每年的考試固定都是三道題。而第一題的問法無非就這么幾種:1、分析文本的寫作特點。2、試對上文進行文本解讀。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寫的特點。
那麼針對於第一題總結了這么幾點。整體都可以從這么四方面作答:表達方式+語言特點+結構特點+表現手法。
一、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根據文章的展現方式來推斷屬於哪類)
1、記敘類2、描寫類3、說明類4、議論類
二、語言上的特點(指的是修辭方法的運用)
三、結構上的特點(比如:首位照應(呼應)
四、表達手法(比如:對比、襯托、鋪墊)
(但是有一點要強調的,在我所例舉的幾方面並不是在每一道題中都要所有的方面一一體現。而是要針對於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
第二題是針對於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來提問的。那麼這里我要強調的是在小學當中,不同的年級應該有不同的設計語言。但整體上我們都要從三維目標上進行論述。
一、知識與技能:突出你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生字和閱讀內容);技能是如何用手段展示這兩個方面(會寫、誦讀)
二、過程與方法:注意用一些詞語的意思(通常學習就是過程,通過用就是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是抒發自己的感情,學習作者的中心思想。
其中小學低年級關於識字和寫字應注意:
1、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夠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2、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
3、學會漢語拼音。
4、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
小學閱讀則要注意1、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2、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高年級的識字和寫字:1、能夠形成獨立的識字能力。
2、硬筆書寫楷書,有一定的速度。
3、在書寫中能夠體會到美感。而高年級的閱讀則是這個年級段應重點講解的。
所以大家建議因該注意1、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文中有關詞語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
針對於題的解法我就產生了這么一點點的個人觀點。其次還建議大家多積累以下常用的詞語。讓我們的作答更加賦有專業性。
附:一個教學目標的書寫模板。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讀寫本課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了解本篇課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朗讀方法;通過美讀課文,品味語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引導啟發為輔,強調有感情地朗讀,融入文本意境。能運用朗讀的方法學習詩歌,養成在朗讀中學習詩歌的習慣;運用聯想和想像的方法學習詩歌,體會詩歌的情感,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著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a品味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b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養關愛生命、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c提高學生人文涵養,在領略自然美的同時,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㈤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老師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聲音中充滿了驕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孩子們又一次朗讀,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可以說老師是在教朗讀,也可以說是在培養孩子們的一種人文精神。因為在反復的朗讀中,一方面,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對他們的敬佩,進而體會到為自己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豪----毫無疑問,這又是人文主義的熏陶。兩者是如此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潤物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再拿«小獅子愛爾莎»為例,它不僅語言文字優美,而且字里行間透露著小獅子的頑皮、可愛,以及作者對它的精心呵護與深深的喜愛.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小獅子的句子,圈出描寫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體會.再指名范讀,讀出你對它的喜愛,談談你讀時的感受,最後再出示一個填空「這真是一隻( )的小獅子」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真是一隻可愛的小獅子」,「這真是一隻淘氣的小獅子」……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都通過自己的語言朗讀和感悟表達出來.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應該是千萬不能忘記的。拋開傳統、食洋不化、生吞活剝人文精神不對,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強調探究性、個性化學習也不對。總之,任憑怎樣放言高遠,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不能脫離學科、不能脫離文本而天馬行空。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講究實效。
運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要求准確、熟練,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形成語文能力又是個慢功,需要反復實踐,一點一點積累,養成習慣。孩子剛會說話,學會說媽媽,後來會說爸爸、爺爺、奶奶等,隨著語言積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對別人的稱呼。如果掌握了3500個常用字,擴大詞語積累,就可整合成無比豐富的語言材料。再經過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很可以派上用場。其實,就高一個層次而言,積累篇章結構、寫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來的。至於人文素養的提高,也要經歷一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沒有終極的關懷。
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回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總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要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通過教育,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後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
㈥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
一、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正確的兒童觀
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服務指導的對象是6-12歲的小學生。從人本主義的觀點看,兒童是正在發展中的人,他們也是獨立的人,具有社會性,也同樣具有人權,人生而平等,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老師和小學生也一樣,不能因為孩子小,就不平等對待,不能平等對待孩子人格的語文老師,是自身人格不健全的表現,必須予以重視。從人格上講,老師與孩子之間也是平等的關系,老師要與孩子平等溝通,平等交流,尊重孩子人格。小學語文教師只有科學認識少年兒童的人格平等權,並把他們當成和自己一樣的人對待,才能在教學中,徹底避免教師先入為主、強迫強權、滿堂灌輸、忽視孩子主動性的問題。其次,小學語文教師正確的兒童觀表現在,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遵循孩子身體和精神的發展規律,充分認識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發展潛力,並且能夠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認知、品德、情感、個性等方面的教育,這兩點並不矛盾,他們有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有自己的思想,能用意識支配自己的行為,同時,其年齡特點,決定其意志力不強,習慣行為弱,自我約束力不強,等等。小學語文教師只有科學地認識少年兒童,才能正確對待他們,使他們真正健康成長。尊重但不放縱,充分了解更要充分開發,平等對待人格,更要激勵不斷上進,這才是小學語文教師最基本的素養。
二、小學語文教師要一專多能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搞一種叫做「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就是選出一篇文章,由幾位語文老師在不同的班級授課,其他語文老師觀摩後,做出對比評價分析,以此得最佳課型和教法。這種教研活動有時會有讓人很吃驚,在「同課異構」活動中,自身素養厚實的語文老師就會在課堂上出口成章、吞吐自如,借每一個課堂生成、演變出一個個精彩;自身積淀淺薄的教師,教學環節生硬,教學設計上毫無美感,學生像是在咀嚼干癟的稻穗,整個課堂尷尬而又憋悶。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不同情況呢?
這種現象告訴我們,語文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知識的構建者和創造者,要運用已有的知識體系構建為教學所用的課堂技藝,甚至文化。
小學語文教師要「一專多能」,一專就是語文素養專業優秀,多能就是指能成為在人格上,修養上,行為上的多面手。「語文教師要在語文專業上成為專家,知識體繫上成為雜家」。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果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素養和建立了龐雜的知識體系,那麼他的每一節課都將異彩紛呈。只有語文教師一專多能,才能擁有多彩課堂,才能讓學生真正受益。
三、小學語文教師應更加註重文學素養
從人才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角度講,文學素養是一個健全的現代人的必備素養,而基礎就在學校階段。小學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還相對較弱,培養文學素養,最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通過語文課堂實現。文學素養就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極為重要的專業素養。
教師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順應「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一基本理念的,才能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深含的意蘊,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與作品建立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從而為學生與文本架起溝通的橋梁,向小學生准確、深入地傳達出語文課程中文學的美感,讓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培養文學素養,促進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是指語言修辭知識,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且包括為孩子的思想道德、思維品質、文化修養、審美情趣、創新精神、個性發展、人格塑造打下檢視的基礎。
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大力提高文學素養。小學語文教師,確實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大使命,所以一定要不斷學習,力求提高自身素質,真正做到不辱使命。
㈦ 小學語文老師培訓內容
語文教師培訓的內容,我覺得應該是什麼?應該是對教師就是成長起引領
㈧ 小學語文教師怎麼樣培訓更有實效
個人認為還是直接聽優質課加說課評課加模擬課對教師提高最快。
㈨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吸引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我國中小學的教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在小學各科教育教學研究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近年來,很多新招聘的年輕語文教師加入到小學語文教師行列。這些年輕的小學語文老師由於初上講台,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還比較欠缺,剛剛邁出職業生涯第一步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因此,我們要重視年輕小學語文教師的職業發展,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尋找有效的專業素養提高策略,力爭在短時間內提升年輕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
X
一、樹立教學專業素養提高理念,引領小學語文教師爭做專家型教師
教師的教育實踐能力只有在教育理念的支撐下,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育理念支配著教育行為,小學語文教師不被淘汰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更新觀念。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堅持學習各種教育理論,不斷更新理論知識,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技術手段,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鍛煉教學綜合能力。年輕的小學語文教師還應樹立新型師生觀。只有師生平等,加強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創造民主、寬容、和諧的課堂氛圍,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提升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師在理論學習和實踐考驗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爭做一個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有作為的專家型的教師。
二、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通 過傳幫帶提升專業素養
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靠自身不斷地學習探索,在實踐中不斷汲取教學智慧和技巧,另一方面需要虛心地向同行老教師請教,汲取老教師的有益經驗。完善小學語文教師指導老師制度,以師徒關系為紐帶,發揮老教師、優秀教師以及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通過「一對一」「一幫一」「一帶一」的傳幫帶活動,使得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起來,在最短的時間適應教學環境,擔當勝任所交給的教學工作,使小學語文青年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很快得到提高,專業化水平迅速得到提升。每學期安排老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師隨堂聽課指導,掌握課堂節奏,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指導老師要定期或不定期聽小學語文青年教師的課,並及時將聽課情況與小學語文教師交流指導,切實點評,指出優點和缺點,促進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三、牢固掌握信息技術能力,具備新型教學手段
21世紀的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能力,而且要熟練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內化為教學本身,並不斷提高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各種教學手段的使用訓練,學習開發運用數字化學習資源,通過自學、參加培訓、自主探究、創新學習等活動,積極探索新形勢下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以及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效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在校訊通以及遠程教育和網路教學的影響下,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相互融合,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改革。信息化是每個學校突破性發展的必備之方式,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承擔起順應信息化大潮的重任。把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四、完善小學語文教師的激勵機制,激發教學教研的熱情
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是促進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提高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提升小學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主要平台。為了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推進小學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的提升,大面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學校應完善教師的激勵機制,搭建小學語文教師展示平台,定期開展各類小學語文教師基本功大賽。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制定評比方法和評比規則,讓小學語文教師在競賽中研究教學、改善教學,打磨教學技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師專業化不斷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評選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都會全面展現了獨特的教學藝術水平,展示自己的風采,進而激發小學語文教科研活動的開展。在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不但教學研究能力得到提升,還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學校要多搭建展示教師才能的平台,鼓勵更多的小學語文教師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與研究,不僅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研究,而且要對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
五、加強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培訓,將培訓學習常態化
小學語文教師除了要積極參加省市縣各級培訓活動外,還要注重教師自身的發展,特別是教育教學能力、教學藝術的提高。如小學語文教師利用寒暑假或者雙休日等時間,請師范院校的專門教師給他們講教育學、心理學等基本知識,或是請當地的教學能手講教學經驗和體會,舉辦教法改革培訓班,學習培訓的形式要多種多樣,如集中培訓,定期培訓,脫產培訓等。也可以根據專業內容進行專題培訓。在培訓中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培訓實效。除業務培訓外,還要進行職業道德提高培訓,通過培訓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思想武裝教師的頭腦,是小學語文教師樂於奉獻,樹立從教光榮的理念,就有較高的道德素養。無論哪種培訓都要必須充分認識培訓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升教學能力的意識,讓小學語文教師培訓常態化。
總之,學校應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為每一位教師的發展構築平台,引導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加強學習,提高素質,盡快提升專業水平。
㈩ 怎樣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競爭將無處不在,不管是科技知識還是人文知識,都離不開語文修養和語文水平。可以肯定,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教師僅僅有一桶水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了,學生們需要的是一條源源不斷的長江!那麼,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素養呢?
我認為,小學教師除了具備教師都應具備的思想和心理素質以外,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素養:
一、全面的文化知識
知識是師生心靈交匯的載體,也是聯系師生精神世界的紐帶。語文教師雖不要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不能不了解,近現代文學史不能不通曉。一個優秀的教師正是憑借自己的豐富知識來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一個知識貧乏膚淺的教師,不僅無法勝任日常的教學工作,更難以擴展學生的精神世界。如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瓢水」、「一桶水」、「一池水」,而且是源頭「活水」。也就是說,教師知識的廣度、深度和更新速度都要大大超過學生,那麼知識從哪裡來?那就是從閱讀中來。一個勤奮的教師,不僅讀教材,讀參考,更重要的是博覽群書。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而心中的陽光來自知識的積累,來自先賢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書籍。讀與提高語文教師綜合素養有關的書,以陶冶情操。讀史使人睿智,讀美學使人高尚,讀哲學使人深刻,讀自然科學讓生活更美好..... 讀書,是每個語文教師專業成長必須的生命方式。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在教師不是不想讀書,而是沒有時間去讀書,大部分是靠以前的積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積累的多,還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師不是這樣,這可能與自身的成 長有關。小學生雖小,但是他們在課堂中,問題多,他們什麼都問,什麼都敢問,一個教師總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學生「踢球」玩,也有失教師的職責。一個教師要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補充鮮活的血液,連自己也變得陳舊了。一個教師始終要有知識的緊迫感,無論教材怎麼編,無論課程怎麼變,你必須是一個知識的擁有者,這樣你才無愧於自己,無愧於學生。「知識用時方恨少」,這是不變的真理。所以,一個語文教師始終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的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不斷地從閱讀中汲取營養,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這也是我們說的繼續教育。
二、 精美流暢的語言
結合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在課堂上給學生呈現知識的形式,更多來自於語言表達,既有運用課堂語言講解的聲音,也有面對教材書面語言朗讀的聲音……這都是語文的聲音,都反應出語文教師的基本語言素養。比如,朗讀是否能做到聲情並茂,有效傳遞出文章的情感,為靜止的文字賦予生命的活力。講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達意,在准確地用語言完成教學內容的流程中,同時使學生身心得以灌溉與滋養。身為語文老師,應當把每一節課當作自己語言素養修煉的課堂,將課堂上的每一處的講解語、小結語、提示語都做精心地准備,將每一篇課文都當作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反復品讀其中的滋味,熟讀甚至成誦。語文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做到「低吟而體其味,誦讀而達其情」,真切動情地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本表達的特色,讀出文本的價值。教師加強文學修養,除了要懂得語言的奧妙,能夠欣賞語言,熟練駕馭語言的能力,讓自己的語言具有文學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語文教師一旦有了文學的味道,情感與語言應該是豐沛富饒的土地,是充滿引力與誘惑的「吸鐵石」,是花樣層出不窮、永遠令人期待而又充滿驚喜的魔盒。教師充分表露自己通過解讀文本所感受到的驚訝、贊嘆、失望、傷心、憤怒等情感,並通過自己情感的表達,不斷地給所教的知識加溫,激發渲染課堂氣氛,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揚起學生思維的風帆,啟迪學生的智慧,震撼學生的心靈,這樣學生就會情動而辭發,捕捉到作者熔鑄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與教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語文教學就能夠水到渠成,意到情至。例如,在這次素養大賽中,武陵區的一位老師在教學《秦兵馬俑》時,用一連串引讀「讓我們一起去走進(秦兵馬俑),欣賞(秦兵馬俑),贊揚(秦兵馬俑)」導入,即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又渲染了課堂氣氛。。俗話說:「近珠者赤,近墨者黑。」教師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況且小學生正處於發育時期,他們有極大模仿傾向。可見,教師的語言素養是非常的重要。當代一些優秀的教師都非常重視口語表達技巧,他們在教學中不斷總結探索語言運用的規律,努力追求語言的藝術,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語言風格。可以說,他們教學上的成功,在極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對語言的運用。所以,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口語表達技巧。
三、靈活的教學方法
作為教師,教法對他是很重要的,因為無論他的其他素質如何,要把知識、學法傳授給學生,說到底,最終還得通過他的教法來體現。一個優秀的教師,他的優秀的教法也應該是優秀的學法。只有將教法轉為學法,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因此,衡量一個教師的素質如何,教法是很重要的一個標准。
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首先要能獨立理解教材和處理教材。它是小學語文教師最重要的一項教學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 「 正確 」 ,就是要講求科學性,字詞句章,聽說讀寫,知人論世,均不發生差錯。其次是 「 深入 」 ,就是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不只淺層次地弄清文章寫了什麼,還要深層次地進而清楚文章是怎樣寫,為什麼這樣寫,應該引導學生學什麼等問題。在正確深入地理解單篇課文的基礎上,還要正確深入地理解單元課文的量、序、度。即單元教材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思想教育結構,全冊教材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思想教育結構。處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 「 合理 」 ,教學目標的科學合理,課時切割的合理,一節課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是 「 巧妙 」 ,教學突破口選擇得巧妙,小高潮設計得巧妙,啟發引導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課堂教學結構的新意,聽說讀寫能力組合訓練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與處理教材,是備課的兩項基木任務,作為一個有追求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培養和提高理解教材與處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語文課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有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教學風格。
其次要有設計教學和管理教學的能力。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型的系統工程,它牽涉到教師、學生、教材等多種因素。組織與管理教學是保證課堂教學正常進行的手段。要優化語文教學過程,必須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和教師自身的素質條件,精心設計教學。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強化設計意識,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千方百計帶著學生走向教材,使學生越學越聰明。組織與管理教學就是把安排課堂教學的主動權掌握在教師手中,使教師得心應手,揮灑自如地駕馭調節課堂和駕馭調節學生的能力。一個好的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常規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認真學習、遵守紀律的自覺性。
四、靈敏的思維能力
一個語文教師,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師,光有全面的知識、流暢的語言、靈活的教學方法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敏捷的思維能力。所謂思維能力,就是指判斷、推理、概括、頓悟、應變等能力。思維也就是智慧。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有很大生成性。教學有預測,但又不能完全預測,尤其我們主張「以學論教」,「順學而教」,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挑戰。閱讀是「教師、文本、學生的對話」,「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閱讀中,教師要參與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如果教師沒有敏捷的思維能力,是很難駕馭課堂的。比如,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開讀書,而問題可能是千奇百怪的,那麼教師就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判斷,哪些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沒有必要的。有問題還要優化問題,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再如教師與學生對話,教師不僅要注意傾聽,同時要迅速的分析學生的語言,要敏捷的判斷出學生發言的價值所在,然後是有針對的點撥或概括。有的教師,不能機敏的反應學生的問題,學生發言就點頭,說什麼都挺好,或者一味的要求學生自己評價,教師是十足的指揮官。我覺得這樣的教師不是非得要那樣做,而是自己的思維節奏跟不上,也就是說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當然,教師也就跟著學生一跑到底了。有敏捷思維能力的教師,不僅表現在對話中,還表現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和突發事件的處理上。
21世紀的挑戰,是一代人素質和智慧的較量,是一個民族所包容的人文精神的較量。作為新世紀的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較高的素養,在學生中才有威信,才能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也才能擔當起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所以讓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必須從現在開始,加強自己的閱讀積累,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成為一名新時代的優秀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