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確定語文教學目標
如何確立規范的語文教學目標
一、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描述,指示要明確。
制訂教學目標一定要注意目標的規范表述。很多教師在表述教學目標時,往往描述的是教師的行為,而不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特別是在制定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維度的目標時,應避免從教師「教」的角度來敘述(諸如用「培養」「教育」之類的詞語),因為這是教師要去做的,只是做了「培養」的工作,未必就達到了目的。因此,應該從情感態度、培養結果的層面來描述目標,可採用《課程標准》中的有關詞彙,如:「喜愛、熱愛、贊賞、憎恨、獲得……的體驗」等等。這樣描述教學目標,即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師在教學時會更加明確努力方向,隨機調控教學過程,發揮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方法的導向作用。
用學習目標置換和修訂教學目標,這種置換和修訂活動能有效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備課的「預設」性質,學習目標是對學生通過教學以後應該達到的行為狀態(變化)的一種明確而具體的表述。操作時我們要注意兩點:首先,「學生通過教學以後應該達到的行為狀態」是指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並沒有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應該做些什麼;其次,「明確而具體的表述」要求對於學習目標的表述應達到可以觀察和測量的程度,盡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實際的語言。下面針對兩例不當的目標進行病因分析:
例1、《春》的教學目標設計:
①領會課文准確生動的語言,學習抓住景物特徵細致描寫的方法;
②培養准確、生動地用詞造句能力,引導學生劃分文章的結構,用兩個字的詞語概括每部分大意;
③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刻苦學習。
例2、《中國石拱橋》的教學目標設計:
①學習生字詞,理解部分詞語的含義;
②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
③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徵。
案例1中,後兩條目標的行為主體全都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它們只表明了教師的教育意圖,而不是對「學生通過教學應該達到的行為狀態」的表述。
案例2中,在闡述目標時所使用的是一般籠統的語言,「理解部分詞語的含義」中的「理解」可能是指:
(1)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詞語的含義;
(2)能根據課文的語境解釋詞語的含義;
(3)能正確地使用這些詞語來造句。
還有「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怎樣才算是「整體感知」,怎樣將「整體感知」與「部分感知」區別開來?
再有「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徵」,如何知道學生是否「了解」?這些都是模糊不清、無法測定的,因此也難以在課堂教學中落實。
教學目標的表述規范明確,才有利於課堂落實,課後檢測;用語明確,易於把握,才有利於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否則只能流於形式,給課堂帶來隨意性,給學習和檢測帶來盲目性。
二、用完整的句式去描述,要有可操作性。
表述教學目標是指用書面語言明確指出課堂教學中學生具體的學習結果,即對某一教學事件結束時對學生確定的學習行為做出具體說明。這種教學目標的表述方式就是具體行為目標,它具有可操作、可觀察和可測量的特點,能夠避免課堂教學行為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一般說來表述規范、明確的具體行為目標應該包含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對象、行為情境、行為標准五個部分,通常把它們叫做具體行為目標的五個要素。一個規范而完整的行為目標的陳述如下:學生(行為主體)在通讀完全文後(行為情境),找出(行為動詞)至少找出三種(行為標准)課文中所運用的修辭(行為對象)手法。
1.行為主體。行為主體指實現教學目標時學習行為的執行者,它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為學生的學習行為才是具體行為目標陳述的內容。許多教參中的目標陳述通常表現為「教給學生…….」或「培養學生……」的範式,其實這種陳述方式描述的是教師的行為,但教師並不是學習行為的執行者,而是教學行為的實施者。規范的行為目標的開頭應該是「學生……」的模式。
2.行為動詞。行為動詞用來描述學生在實現教學目標時的確定行為,它可以分為含義明確的動詞和含義含糊的動詞兩種。含義明確的動詞如:「寫出、背出、列出、辨別、比較」等,具有可操作、可觀察、可檢測的特點;含義含糊的動詞如知道、了解、欣賞、喜歡等,較前者難於操作和評價。為了有效提高教學目標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應盡可能選用那些意義明確、易於觀察的行為動詞,避免使用「懂得」「了解」等難以觀察的行為動詞。
3.行為對象。行為對象是指確定的學習行為所涉及的內容,相當於行為動詞的賓語,主要具體說明教學過程中學生確定的學習事件。例如「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辭手法」
4.行為情境。行為情境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圍,主要說明學生在何種情境下完成指定的學習行為,例如「讀完全文後」,「新課學習前」「課堂討論中」等。
5.行為標准。行為標准指學生對教學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標準的說明可以定量或定性,也可以二者都有。行為標准通常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式。①用完成行為的時間來衡量行為的質量,例如「三分鍾內完成」;②用完成行為的准確率來衡量行為的質量,例如「完全無誤」;③用完成行為的成功特徵來衡量行為的質量,例如「80%的學生」。
這樣,通過具體行為目標的陳述來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可以避免課堂教學事件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目標
落實教學目標的方法
一、語文教學目標的制訂要客觀合理
有效完成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宗旨,是「靈魂」。要想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就要在總的教育目標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教師、學生和教學設施的具體情況,制訂好客觀合理的教學目標和具體的教學任務,設計好切實可行的教學環節,確保在教學中能靈活運用、機動實施,在有限的40分鍾內實現最佳效果,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全面的發展。
二、落實語文教學目標的途徑――言語實踐
一篇文章都有其主旨,都是圍繞主旨的一個有機整體,有明確的思路、清晰的線索,不是簡單的字、詞、句、段堆砌,而是有機組合。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缺一不可,不能各自獨立,也不能剝離出來孤立理解,要結合上下文的意思,還要結合具體的語境,綜合分析理解。漢語與英語最大的區別就是非常注重言外之意,一個詞語放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截然不同。言語實踐是一種感悟式的、體驗式的學習方式,細細品味語言形式中的豐富內涵。
三、做好語文教學目標評價
素質教育理論下,首先,必須摒棄唯分數至上的思想,要用新的評價工具、新的評價機制,多方位、多角度評價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其次,要積極提倡形成性評價,不唯結果,要注重過程,讓評價激發師生的活力,成為促進教與學的動力。不搞一刀切,要在過程中多次評價學生,讓多次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第三,要提倡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使評價個性化,評價中注重個體的參與,從而促進「自我」的內省與反思。
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目標
一、教師要有親和力,讓學生爭做學習的主人
在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始,教師首先必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強烈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麼,讓學生自己制定一個目標。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員,更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時,他就會把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聯系起來,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學生主人意識越強,他的學習參與意識也就越強,越能克服種種障礙和阻力,去實現確定的目標,變"要我這樣學"為"我要這樣學",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二、教師要放開學生,讓學生勇於實踐
要讓學生成為主體,就要真正地放開學生,而不要用考試、作業壓學生,逼得學生在教師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來。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敢於撒手,讓學生自己來學,這樣就會使得課堂活而不亂,活而有序。雖然,有時看起來很亂,但那是在討論問題,而不是打鬧;有時很安靜,那是在聽講,是在做題。課堂上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該活的時候活得起來,該靜的時候控製得住。我們都知道,學習是一種由外在活動到內部吸收的過程。學習中的外化過程,是學生動口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經過頭腦的加工,然後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演出來、做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學生通過實踐,藉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觀見之於客觀物質世界,使之在實踐中完成學習過程。
三、教師要運用非智力因素,使學生激活課堂
非智力因素是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徵的總稱。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工作系統,那麼非智力因素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動力系統。在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對於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智力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放在首位,重點培養學生較高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頑強的學習意志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肯定和獎勵的評價方法,使課堂"活"起來。促進學生努力向前,讓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上的進步,不斷獲得學習預期的滿足。還可以運用競爭方法,因為適度的競爭有助於激發學習熱情。競賽可以採取自己和自己競賽的方法,即爭取今天的學習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別人比,只求自己的進步。教師要真誠地愛每一個學生,更不能歧視差生,班級要形成關心理解的親密和諧的關系,讓學生在班集體彼此尊重、共享快樂,從而真正滿足主體的最大需要。一般學生總喜歡笑口常開、和藹可親、幽默善導、寬容賞識的良師,而從心底里拒絕神情嚴肅、心胸狹隘、苛刻責備、諷刺挖苦的教師,所以教師更新理念,改變角色非常重要。教師要創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3. 如何確定語文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一堂可亟待完成的任務,也可說是一堂課的上課目的。根據三個目標維度系統,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每項的目標中,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內容合起來加於制定
4. 如何設計有效的語文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過程是由對象、目標、策略和評價四要素組成,其中,目標占據著核心地位。因為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回歸點。教學目標的制訂是否准確清晰,不僅影響著教學過程的展開,很大程度上也牽制了最終的學習效果。教學目標是制定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評價和修改教學方案的依據,也表明了學生通過教學應達到的最低標准,因此反思目標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非常必要。教學中遇到的難題是如何確定一課的教學目標,又如何有效地實施教學目標。教師就必須徹底改變思想,准確確定教學目標。那麼,課堂教學究竟該如何准確確定、落實教學目標呢?對於這個問題,我結合教學實踐作簡單的分析。
崔巒老師曾經指出:「備課時對教學要達到的目標進行整體思考,既要明確三維目標的達成度,又要明確實現目標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後用簡明的、條分縷析的、策略與目標相聯系的語言加以描述。」
教學目標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導學——確定教學范圍、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原有學習基礎等,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二是導教——確定教師將採取的教學步驟、教學環節以及每個步驟或環節將採取的教學活動,指導教師有條理地去完成教學計劃或任務;三是導測量——明確學生要達到的學習要求或水平,為教師本人及教育監督者提供檢測的標准和依據。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目標設計往往存在許多問題,如目標描述籠統,缺少標准和層次,只關注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而忽略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際意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等要求,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規劃和培養。
第一, 關注文本特點。
文本有什麼特點?這是備課首先要思考的。備課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細讀文本,因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我們才會深刻把握文本的規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點的教學目標。
第二,要注重重點,找准突破口。
每篇講讀課文,總有兩到三條訓練重點,而所謂的「注重重點」是指重點之中的重點,即突破口。一篇課文,可教的東西很多,以前的我為了達到課標要求和應付考試就面面俱到,好像只有講到了才放心,結果重點沒有落實,也耗費了很多時間,教學效果甚微。經過新課改以及教學實踐,我認識到應該以是否正確理解和領悟課文的關鍵作為取捨教學重點的標准。譬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有三個訓練重點:一是了解內容,感受小興安嶺美麗的景色.二、體會用詞的准確,積累優美詞句。三、復述課文。我就著重抓住第一、二條緊密結合進行教學。在目標實施過程中,我重點指導學生理解春天這一段讓學生不但理解內容,而且掌握學習方法,接著用同樣的學習方法學習夏、秋、冬三個自然段,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老師指導點撥,這樣就快速理解課文內容,每一節課都可以騰出大量時間讓學生去擴展閱讀,從而為實現語文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
第三、要注重難點,攻破難點。
所謂「難點」,就是指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需要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實。到底哪些才算是難點呢?這就要求我們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我們經常說的備課不僅要備課文,更要備學生,就是這個道理。例如在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訓練重點有三條:1、了解西沙群島的富饒,激發學生熱愛西沙群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認識西沙群島的美麗與富饒,激發學生感受課文的文字美和領略迷人景色,從而提升語文素養和陶冶情操。3、充分感知總分結構的寫作方法,練習寫作。其中的第三條就是難點,因為本學期一個主要的內容是寫景作文,讓學生掌握總分這種寫作手法,而許多學生對此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竅不通,寫出來的文章結構混亂、記流水帳,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習課文時一定要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講得透徹。而文章的第2、6自然段正是實施這一教學目標的關鍵之處,它既是重點,又是難點,一定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弄明白。為了這個目的,應當緊扣語言,深入挖掘,突出訓練,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為描寫美景所用的總分結構手法,我是讓學生去發現這兩段的結構特點,學生一看就明了,很快就掌握了此訓練難點。接著我還指導學生這樣的一段話,先出示:公園里百花盛開。這句話,然後引導學生從花的種類、顏色、姿態等方面去說、寫,接著讓學生自己選話題自己寫,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訓練,學生就很快掌握了這一寫作方法。
第四, 關涉學習起點。
制定教學目標,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那就是對學情的把握。如果把整個小學語文學習的過程比做一次長長的旅行的話,那麼,教師必須要隨時了解我們的孩子從何處起步?他們在總體到達了什麼地方?他們將繼續往哪個地方前進?所以,我們要對學生曾經掌握了什麼和將要掌握什麼,孩子已經有了哪些本領和將要練習哪些本領,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第五, 關照課標落點。
制定教學目標,還要充分考慮課標的落腳點。課標是一個標桿,而課文則是達成這個標桿的載體。教學目標的制訂要緊緊扣住課程標准。語文新課程理念是在對傳統語文教學經驗總結之上,根據現代語文教學的要求提出來的。它體現了語文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思想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強調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凸顯了現代社會對語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制訂教學目標,要充分考慮語文素養的全面性。「語文素養包括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多個方面」。
第六,依據目標,選擇恰當的教法和學法,進行扎實的語言訓練。
特定的教學目標只有採取特定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讀、講、議、練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必須在每課的教學中體現、運用。但是根據每個課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不同,其基本的教法的側重點可以有所不同,並且要著眼於學法,體現為學而教,兩者協調、同步的特點。凡是要求側重熟讀的篇目,應該指導學生讀得琅琅上口,字字清晰,語調抑揚,使靜態的書面語言「活化」起來,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鮮明的表象,從而內化為內部言語,為轉化為書面語言和口語作積累;凡是要求背誦的段落應該人人過關,並且立足於課內完成;凡是要求復述的篇目,應該按不同的要求復述,為學生創造語言轉化的機會,既能積累語言,又能運用語言;凡是要求練習的篇目,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出各種口頭或書面的語言練習,並在不同的年段有所側重,總之,教學中讓學生多讀、多想、多說、多寫,把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和諧地統一起來,教學的目標才能達成,學生的語言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第七,掌握反饋信息,進行矯正性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全面發展
教學信息,尤其是反饋信息,對教師來說,可以掌握目標達成的現狀和差距,從而通過調控不斷糾正教學中出現的失誤,調整教學的疏密和速度;對學生來說,反饋信息可以強化追求目標的意識,發展智力,尤其對學習較差的學生來說意義更加重大。目標教學理論認為,差生的出現大多數是由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某一失誤和累積造成的。諸如字、詞、句、篇等方面的知識以及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如果這些方面的失誤沒有及時診斷出來,沒有及時進行矯正,就會成為學習新內容的障礙,繼而就會出現更大和更多的失誤。原有的失誤和新失誤累積起來,就形成了學習新內容時更大和更多的障礙。如此惡性循環,到了再也不能學習新內容的階段。
5. 如何確定小學語文課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要求循序漸進。學生識字、寫字、詞語這些最基礎的知識需要日積月累,閱讀和寫作更需要一點一點地提高,這就需要教師既要有所教學年段的總目標,還要有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並採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落實好教學目標。
一、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
1、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它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二、教師要制定好每個單元和課時目標
小學語文教材安排非常合理,教材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不同的內容構建單元,每個學期課本有八個單元。前五個單元都有不同的綜合學習內容,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和回顧拓展四個部分。
教師要根據單元的這一設計安排好課堂活動,採用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單元目標成為課時目標的指導。課時目標要權衡所教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來制定。單元和單元之間的知識聯系要突出出來,課時之間的承上啟下要做好,教師還要注意知識的適當擴展。
(5)語文教學目標怎麼設計擴展閱讀:
教學目標是關於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
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課程目標;二是課堂教學目標;三是教育成才目標。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6.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如
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
一、表述具體,適宜操作
陳述教學目標是為了使教師把握教什麼和怎麼教,學生明確學什麼和怎麼學。如果是公開課,還應該使聽課老師能根據教學目標來評價教學過程。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教學理念上,建立在對學生學習需要的科學分析上,建立在對教材的准確把握上,做到明確、具體,可操作、可檢測。
例如:蘇教版語文第十冊《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目標最初設定為: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重點段落的寫作方法。③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的內心情感。
從上述教學目標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怎樣朗讀才算是有感情的朗讀?本課時要達到什麼程度?「學習重點段落的寫作方法」到底是學習什麼寫法呢?「我的內心情感」到底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在目標的敘述上明顯存在含糊不清、籠統不具體的不足。認真思考後,我又重新設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作者在園子里無憂無慮的快樂和自在。②學習生字新詞,重點識記「帽」的字形,理解「土窩」「溜平」等詞的意思,學會區別「種」「溜」「桿」等多音字的不同讀音。③學習文中第13自然段利用排比、擬人的手法借景抒情的寫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披文入境,感受「我」在園子里充滿樂趣、自由自在的生活與親密無間的祖孫情。②感受蕭紅語言的新鮮自然、率真稚拙之美,產生閱讀蕭紅其他作品的願望。
二、立足學情,兼顧學段
例如:閱讀教學中「聯繫上下文解詞」的教學目標,在第一學段定位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提出的學習目標是「了解」;在第二學段則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理解詞意」「體會關鍵詞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學段則是「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詞意」「體會表達效果」的目標要求,這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最終實現「具有獨立閱讀能力」的總目標。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既要著眼於學段目標的達成,又要考慮原有目標的基礎,兼顧與下一個學段目標的接軌,提倡「學期備課」「單元備課」與「課時備課」相結合,對課程目標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對學段目標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有助於我們了解編者的意圖,明確所教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三、著眼文本,注重取捨
教學目標除了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各年段的要求,具體、可操作外,還要根據每一篇課文的具體情況來設定。每一篇課文要有所側重,訓練扎實,一課一得,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如《明天,我們畢業》側重於朗讀,在讀中體會同學們對母校、對老師和同學的眷戀之情;《水》側重於品讀文中的幾個場景,感悟缺水之苦與得水之樂,了解反襯的寫法;《早》側重於在品梅花與品魯迅的對比閱讀中,學習借物喻人的方法。有的教材適合讀的訓練,有的教材適合寫的訓練,而有的則適合想像練說。然而每一篇課文由於教師的理解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教法。教無定法,但一定要有章法。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些做法,對於教學目標的制定我們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研究、反思、歸納、總結,讓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優化課堂教學。
7. 怎樣做好語文教學設計
新課程的實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
8. 小學語文教案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怎麼寫
小學語文教案的教學目標,是小學語文教學將使小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
小學語文教案的教學目標,主要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另外,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它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具體到每一個課時,四個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主有次。
小學語文教案中的教學目標,包括制定好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兩種。
小學語文教材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不同的內容構建單元,每個學期課本有八個單元。教師在寫教案時,要根據單元的這一設計安排好課堂活動,採用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單元目標成為課時目標的指導。課時目標要權衡所教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來制定。單元和單元之間的知識聯系要突出出來,課時之間的承上啟下要做好。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案時的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以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為導向,而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的。
9. 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原則有哪些
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原則:
1、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設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原則。
語言是人類進行相互交際,思想交流,相互了解的工具。而小學語文表情達意的基礎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基礎工具,同時也是具有很強思想性的基礎工具。同時一種語言往往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特徵,體現了語言持有者的獨特文化歷史和文化心理,反應其認知世界的方式。
2、教師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教學目標設計要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一定程度上說教學設計的目標在於幫助學生學習,或者說教學設計的目標是服務於學習,因此,堅持教學設計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目標設計的原則。
3、語文教學內部各要素和諧發展、促進的原則
語文學科的多元性、科學性、系統性,一般認為他語文能力主要可以分為聽、說、讀、寫四種。語文教學內部各要素和諧發展、促進的原則是小學語文階段目標中五大板塊「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口語文際」、「綜合性學習」目標的要求和體現。
4、知識教學與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相結合的原則
知識傳授與智力發展、能力培養相結合,是社會發展對學教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一個趨勢。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通過語文學習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創造力。
語文教學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祟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有常用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夠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已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地運用文字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