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文古詩答題技巧
語文答題公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答題舉例(06浦東新區模擬)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為題,以擬人化的手法鋪寫了眾多山的不同性情,賦予其以人的靈性:無論是南方的山靈秀不失狂野,還是北方的山健壯而不失嫵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嚴而沉默……總之,作者在對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風格的描述中筆意縱橫,令人飽覽山之情味,行文大氣而穩重。回答2:同意。首先,運用了大量擬人、比喻等修辭格,把山所表現出來的形態賦予豐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選材大氣,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個性,給讀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後又以山與人之關系升華作結,拓展了思考空間:大氣盡顯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為學生服務的,是為學生升入高校服務的,而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設立難題,為難學生,它會為學生提供了舞台和機會,所出的題應該能夠解答,但必須是有道理、有準備、有基礎的。
B. 語文的古詩詞要怎麼答
1翻譯
2修辭手法並解釋
3情感
C. 詩歌鑒賞題中的概括題初一學生該怎麼答
1.具體的分析方法:掌握意境凸顯的形象該形象所蘊含的是思想與情感概括出詩歌象徵的意義和社會意義
2.正確的答題步驟:簡要說明塑造的形象分析形象的特點描述形象所要表達的意義,比如理想、追求、情感等等。
3.具體的分析方法:描繪詩中的畫面概括整體的氛圍特點解析作者需要表達的思想
4.答題步驟:概會塑造的形象提煉詩詞中的詩句,概述具體的表達技巧揭示文章所需表達的意義
5.具體的分析技巧:從整體框架下手,掌握詩歌整體的藝術表達技巧。
D. 初一 語文 古詩 請詳細解答,謝謝! (29 19:57:33)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唐·杜甫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嬌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梨國子弟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玳弦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胡旋女—戒近習也》
——唐·白居易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爭能爾不如。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玉女舞霓裳》
——唐·李太玄
舞勢隨風散復收,歌聲似磬韻還幽。千回赴節填詞處,嬌眼如波入鬢流。
《舞》
——唐·張祜
荊台呈妙舞,雲雨半羅衣。裊裊腰疑折,褰褰袖欲飛。霧輕紅躑躅,風艷紫薔薇。強許傳新態,人間弟子稀。
《舞》
——唐·李嶠
妙伎游金谷,佳人滿石城。霞衣席上轉,花岫雪前朝。儀鳳諧清曲,回鸞應雅聲。非君一願重,誰賞素腰輕。
《詠舞》
——唐·虞世南
繁弦奏淥水,長袖轉回鸞。一雙俱應節,還似鏡中看。
E. 長春版初一上冊語文古詩理解性默寫題(越多越好)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譯文二:
三秦護衛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
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遊子。
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
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賞析一:
這是王勃的一首贈別名作,它和一般送別詩充滿傷感情調迥然不同,有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詩中第五六兩句更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全詩抑揚頓挫,壯闊謹嚴,是五律的典型作品.從平仄,押韻來看,這首詩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對仗上卻和後來標準的五律有異,即首聯對仗,頷聯散行.這正表明初唐律詩還沒有定型的特點.
賞析二:
別離之苦,文人墨客筆下的永恆主題。詩人王勃卻一反別離的愁怨,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抒寫送好友上任的情懷。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覺間已來到城外。回望那長安城在三秦的護衛下顯得如此無奈;遙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風煙迷霧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會?離別的傷感,襲上王勃的心頭。但想到為官的友人與自己,上任、調離,實在是平常之極的事,又何必徒傷別離。悲傷的情緒也去了不少。高興地面對別離,只要我們彼此心中著對方,即使遠隔千里,我們的心卻緊帖在一起。念及此時,所有的離愁別緒似乎都已盪然無存。
送君千里,終有別。在即將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濕潤。「快別像女孩子一樣,流淚送別。看,只要我們彼此心裡有著對方,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這是何等開闊的胸襟,何等超脫的情懷。空間上的距離永遠隔不斷心靈的聯系。「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將千古傳頌。
賞析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城闕」,指京城長安,闕是宮門兩邊的望樓。「三秦」,泛指長安附近。項羽破秦後,把秦國原來的地盤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朝的三個降將為王,稱為「三秦」。「城闕輔三秦」,是說京城長安周圍有三秦夾輔著。「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從灌縣到犍為這一段有白華津、萬里津等五個渡口,稱「五津」。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少府離開這里,自然是戀戀不舍。而將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
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一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個很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王勃自己遊宦在外,也不怎麼得意。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的時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會溝通在一起。「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離鄉遠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一樣的啊!這兩句表現的感情很真摯,態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
五六句忽然將筆鋒一轉,轉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說:我們分手之後,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最後兩句就此再推進一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樣地別淚沾巾。以上四句是從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脫化出來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離時寫道:「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又說:「憂思成疾,無乃兒女仁!」但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這首詩寫得樂觀開朗,沒有一般贈別詩常有的那種哀傷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它的情調和唐朝前期經濟文化走向繁榮、封建社會上升發展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
樸素無華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也正是它的好處。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艷麗的詩風一直占據著詩壇的統治地位。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詩風,為詩歌創作開創了新的風氣。王、楊、盧、駱,「以文章名天下」,稱「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杜甫在《戲為六絕句》里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說那些嗤笑「四傑」的人只能「身與名俱滅」,而「四傑」卻像萬古長流的江河,他們的美名永遠不會泯滅。杜甫對「四傑」的推崇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就拿王勃這首詩來說吧,並不堆砌辭藻和典故,只是用質朴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襟。但在質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語中又包含著對友人的體貼,絕不是一覽無余、索然寡味。詩人本來是要勸慰杜少府的,勸他不要過於感傷。但並不是一上來就勸他,而是先用環境的描寫襯托惜別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樣的宦遊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並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後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於悲傷。這樣寫來多麼委婉!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開了。
作者介紹: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14歲時應舉及第,當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貶黜了。於是王勃便漫遊蜀中,一度任虢州參軍,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職還是丟掉了。他的父親受他牽累,貶為交趾令。他渡海省親,不幸溺水而死。年僅25歲。
F. 初中語文課外古詩鑒賞怎樣答(要套路)
1、抓住形象,體味意蘊
就是要通過作者的背景,推出作者要抒發的感情,內心的感受。從詩歌的具體形象創造出的總體氛圍中,找出它暗示或啟迪讀者的意蘊。)
2、注意內涵,避免實指
詩歌中,往往作者表面上說這個,所指的卻是另一個。讀詩時,要注意詩中比喻、象徵的內涵,避免理解上的實指性,切忌就形象論形象。
3,、藉助想像,領悟深意
許多詩本身側重於虛寫,讀詩時要有一種狡猾的穿透力,要通過意象的表面呈現,藉助聯想和想像,找出它背後的深沉意蘊。
4、揣摩詞句,感同身受
閱讀詩歌,要揣摩詞句的妙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同方面來理解作者煉字煉意的技巧。感受形象、理解內容、評價優劣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我們在閱讀、鑒賞詩歌時應反復誦讀、整體感知,逐步提高欣賞水平。
我很喜歡詩歌,以上是我讀詩的方式,我覺得還行,你可以試試。
G. 語文古詩的答題技巧是什麼
古詩一般是有壓韻的,就是最後每句話的最後一個字的韻母是相同的(頭句的逗號前的對應下一句的逗號前,頭句的句號前對應下一句的句號前),再者,就是一般五言律詩是二三分詞(前兩個字組成一組,後三個字組成一組),七言絕句則是四三分語(前四個字組成一組,後三個字組成一組)。只要按這個規律至少能寫成打油詩!
H. 語文書七年級上冊每個單元後的古詩都有什麼啊(一共十二首)要作者內容 如果答得好 追加150分 謝了急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淮上與友人別
唐·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揚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韓 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雁門太守行
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春 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飲 酒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悠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I. 語文古詩文怎麼答題
(一) 懷古詠史詩
懷古詠史詩是詩人借所吟詠的古人、往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抒發自己的情感的詩歌。
鑒賞懷古詠史詩要注意的幾點:
1、要弄清史實。
對於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積累得越多越好。我們在中學歷史課、語文課和課外閱讀中所學到的有關知識,應該成為我們頭腦中歷史知識庫的寶藏。如: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這一首詞再現三國時代的歷史風貌,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古代英雄的仰慕。
2、要體會意圖。
後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者是觸發感慨的媒介。如:
《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州,到過當地一處叫作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的古戰場赤壁——憑吊,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了詩人感想的媒介了。
《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就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報國無門,也就是詩人引發詩思的現實原因。
3、要領悟感情。
懷古詠史,大致上有這么幾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詩人自己並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意識到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另一種情況是把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我們中學里學過的兩首宋詞《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 一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么—首以古諷今的傑出之作。
4、要分析寫法。
懷古詠史詩的寫法多樣,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敢惜妾身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王昭君》),對漢元帝統治的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對比,或是側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寫法,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
(二)邊塞征戰詩
1、邊塞征戰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因此首先要注意時代背景:
①盛唐時期: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如: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豪邁,勇敢,一往無前!
②中晚唐時期:雖然詩人們仍保持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惋傷。
如:「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③宋代:盡管仍然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厲,更多一些惆悵。如: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
2、把握每首詩歌各自的思想感情特點
每一首征戰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都不一相同,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表達報效國家的激情。而高適、岑參、李益等反映征戰詩的各個方面: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寫塞外征戰的艱苦和連年征戰的殘酷;對帝王黷武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驚異於塞外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 ……
3、體會征戰詩中的種種矛盾
征戰詩所反映的矛盾主要有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愛國主義。
4、把握不同的藝術風格
每一位邊塞詩人的藝術風格都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曠達:「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三、樹立典範,培養學生規范答題的能力。
對於新的詩歌鑒賞題,要拿到好的分數,就要規范答題。規范答題,就要懂得運用有關的術語,學會准確的表達。詩歌鑒賞題的考查重點之一是藝術技巧(表現手法),實際上考查考生對一些文學表現手法的認識與理解。這些術語分成敘述、說明、議論三大類,每類中有許多具體詞語,如敘述類中的描寫、烘托、映襯、渲染、豪放、委婉含蓄等;議論類中的議論、直抒胸臆等。
利用網上資源,「網上語文課堂」上趙衛平老師的《詩詞鑒賞需知的術語及運用》很適合學生備考的需要,它介紹了各種表達方式和多種修辭手法在詩詞鑒賞中具體運用,並附有例子,為詩歌鑒賞的規范答題上作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將資料印發給學生,堂上讓學生熟悉並學習運用術語。
另外,學生在平時的詩歌鑒賞閱讀中學習規范、准確的表達。
四、課外擴大閱讀,兼收並蓄。
要提高詩詞鑒賞能力,光靠堂上講和練是遠遠不夠的。平時多讀多品味一些好詩,用一顆詩眼去看詩,用一顆詩心去品詩,不斷去領略詩的語言美,情韻美,才能提高自己的詩歌鑒賞水平。同時還需要讀一些詩歌鑒賞方面的書,從別人的解說中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那麼,課外怎樣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筆者採取了以下方法:
1、每節課課前三分鍾,讓學生介紹一首詩。學生課前准備好一首詩,用自己的話來向其他同學介紹,要求語言要規范。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促進了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一舉兩得。
2、向學生介紹有關詩歌鑒賞的書籍,為學生課外閱讀指明方向。如介紹《唐詩鑒賞詞典》、《唐詩宋詞鑒賞》、《宋詞鑒賞詞典》、《中學生詩詞鑒賞》等。
3、利用網上資源。網上閱讀課讓學生上網查找閱讀有關詩歌鑒賞的內容,擴大閱讀面,增加詩詞閱讀和鑒賞的積累。
4、邀請「南海詩社」的社長開設「詩歌鑒賞」講座。抓住「讓中華詩詞走進校園」的大好時機,通過「詩歌鑒賞」講座,從創作的角度,吸收借鑒老一輩鑒賞詩歌的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編印《唐詩宋詞一百首》作為早讀資料。讓學生在早讀時誦讀、領悟、鑒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堂上畫龍點睛,講授方法;課外擴大閱讀,兼收並蓄,對詩歌鑒賞的復習有一定成效。當然,隨著高考試題的不斷改革,復習方法也要不斷地更新,作為語文教師更要不斷地摸索、不斷嘗試。
古詩鑒賞口訣
內容
自古詩歌常寫景,景情相生第一種。邊塞生活多磨難,惜別傷懷遙思念。
懷古詠史吊前賢,壯志難酬空自憐。目睹耳聞收眼簾,即事感懷時世慘。
羈旅情懷備煎熬,行役戍邊心日勞。
形象
天生我材必有用,灑脫豪放顯個性。淚沾青衫憂民怨,推己及人見一斑。
相見時難別亦難,兒女情長淚漣漣。山村風光隱田園,勝友歡聚樂忘返。
不拘一格重抖擻,良才難得信難求。
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離愁別緒話情絲。橋邊紅葯悲黍離,物是人非嘆惋惜。
佳節思鄉身為客,明月千里歸漸迫。春風駘盪明日花,懷古憑吊寄天涯。
商女不知亡國恨,諷喻時政熱腸人。但使龍城飛將在,報國情懷入夢來。
玉壺冰心送親友,臨行壯別一壺酒。
語言
質朴又平實,天然去雕飾。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
雋永出靈氣,悟性托含蓄。詩畫境開闊,生動自生色。
色彩多絢麗,變幻生飄逸。
表現手法
表達方式分得清,敘描議論與抒情。記敘方式不單一,事後必然有餘情。
景物描寫切注意,借景托物常寓情。具體方式咀嚼細,比喻比擬和象徵,
誇張襯托和借代,抑揚關系虛實生。寓褒於貶明秋毫,言此意彼擒故縱。
互文關系巧拼合,曲筆逆筆龍點睛。含蓄美來多變幻,羚羊掛角跡難尋。
化景為情轉隱晦,透視窺探斷腸衷。托物起興套雙關,語淺情深雋味永。
旁敲側擊弦外音,空谷傳響哀樂鳴。諷詠時事用曲筆,史實連線促精警。
以小見大旨意遠,見微知著訴衷情。欲言又止多傷感,欲說還休痛思痛。
眷戀傷感郁心頭,黯然收筆勝有聲。
風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燦爛出巨匠。豪放高唱須鐵板,婉約妙齡來淺唱。
屈原絢麗與沉雄,三曹慷慨兼順暢。淵明寄情山與水,恬淡自適心內曠。
子昂憤激兼慷慨,李白飄逸又順暢。王維恬然又含蓄,詩中有畫有暗香。
浩然恬靜又渾健,語淡情濃蘊味長。杜甫沉鬱又頓挫,樂天流麗又順暢。
商隱典麗寓幽婉,杜牧明麗加俊爽。蘇軾豪放又曠達,棄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傷感又纏綿,陸游流暢又雄放。清照凄婉多清麗,姜夔崎拔注感傷。
致遠清俊又酣暢,漢卿潑辣又清爽。景臣新奇出辛辣,養浩警僻又深廣。
J. 語文古詩答題技巧是什麼
詩歌的表達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
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
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
對比、想像、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
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5、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
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二、詩歌鑒賞表達程式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
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
某作用。
鑒賞及答題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
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
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
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
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
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
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
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
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