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味兒是什麼

語文味兒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3 08:12:59

Ⅰ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有滋有味」

僅供參考:
一 醒、 激勵和鼓舞中真實體 現。 如教學《 王冕學畫》 , 在學 習大雨過後 , 湖裡的荷花 開得更 鮮艷 , 荷葉是碧綠 的 , 花瓣是粉 紅的之後 , 讓學生 閉上眼 睛 , 想 象荷葉清水滴滴 . 水珠在花瓣 上滾來滾去 . 我問學生「 你們看到 了什麼?聽到 了什麼?」 結果不少學生做 閉眼沉思狀 , 努力去想 那幅美麗的荷花圖。一位學 生沖出一 句 : 「 老師 。 我什麼也沒看 到! 」 這是 真實的。 此時 , 教者並沒有訓斥那位學生 , 而是調整 了 下教學 , 跟學生說 : 「 那我們一起再去看看 , 再去聽聽吧。」
二、 語 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 文的文學蘊味 。包括語文 、文學 、 形 象、 構思 、 意境 、 哲學 、 情趣 等蘊味 , 也 即是語 文美 。 所以 , 語文課 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 的過程 , 就是引導學生去 體驗 、 去發現 、 去感 悟語 言文字之美 , 作者情 感之美 、 文 章意境 讓學生在悠揚 的樂 曲聲 中再次感受 之美 。因此 。 要領悟語文 的美 , 首先必須從語言人手 , 從 品味語 後播放有配樂的語 文朗讀 . 言達到 超越語言 . 著眼於培養學 生語 文素養 的形成 . 引領 學生 獲得感 受 , 體 驗情感 、 理解見解 , 使之轉化 為智慧 , 最終 積淀文 化, 形成 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 。那麼 , 如何讓教師上 出語文味? 首先 . 語文教 學必須從語 言文字人手 . 引領學生對語 文作 書聲 中 。 用心靈去擁抱語 言 , 和作者 的心靈直接對話 , 在思維 和 語言文字帶來 的美 。還是那位 學生 , 他說 : 「 老師, 現 在我看到 了, 雨後 的荷花真 的很美 , 在陽光照耀 下 . 碧綠 的荷 葉上水珠不 但滾來滾去 , 還 閃閃發亮 !」 。 是 啊, 兒童 自有 兒童 的感動 , 兒童 自有兒童的詮釋 , 兒童 自有兒童 的情懷 , 兒童 自有兒童的夢想 。 的真意 , 要讓兒 童真情流露 , 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 的語文世界 , 上 出兒 童 味 來
三、 個 人 昧 品反復涵 詠體味 。給學生創造充分 閱讀 的時間 , 讓學生在琅琅 語文 的主人是兒童 . 我們要尊重 兒童 的原始表 達 。 要體會語 言 情感 的強烈震撼 中領會作者偉大 的人格 、 深邃 的思想

Ⅱ 語文 哪些 味

上學的時候,我就喜歡語文課,因為總覺著語文課本上的白紙黑字里,有許多有趣的故事、神秘的人物、美麗的風景在吸引著我.後來做了老師,我又深深地愛上了語文課,因為總覺著語文課堂上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從文本里透發出來,在課堂中彌散開來,浸染著我,也浸染著學生.這種特別的味道,其實就是「語文的味道」,它是我們在語言文字之間穿行時,給予我們的最豐厚的回報,常常在不知不覺間,陶醉了你,也陶醉了我.這也是一種教學境界,一種語文教學的應然境界.
那麼,課堂上「語文的味道」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呢?筆者想就此話題略述三點拙見,以就教諸位方家.

Ⅲ 作文怎樣寫出語文味和哲理味

初中語文課程體系中的「散文」概念:屬於文學作品范疇,但不限於狹義的藝術散文、「純散文」.是那些:具有文學色彩的,形象、情感、審美特點比較明顯,又非小說、詩歌類的作品.包括寫人敘事類、寫景狀物類、議論哲理類的散文.既然屬於文學作品,那麼我們的散文閱讀教學,也就界定為一種審美閱讀,而不是著眼於信息篩選和處理的信息式閱讀.所以,散文教學的關鍵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說的那句話.散文教學應該教出語文味,那什麼是語文味呢? 所謂語文味,是指語文課要突出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讓他們在把握語文這一重要交際工具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我認為要教出散文的語文味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鑒賞散文的語言美,突出朗讀的訓練秦牧說:「文采,同樣產生藝術魅力和文筆情趣.豐富的詞彙,生動的口語,鏗鏘的音節,適當的偶句,色彩鮮明的描繪,精採的疊句……這些東西的配合,都會增加文筆的情趣.」佘樹森說:「散文的語言,似乎比小說多幾分濃密和雕飾,而又比詩歌多幾分清淡和自然.它簡潔而又瀟灑,樸素而又優美,自然中透著情韻.」可以說,它的美,恰恰就在這濃與淡、雕飾與自然之間. 「沒有朗讀的語文課只是課,不是美的語文課,語文課,老師必須與學生一起美美地聽,美美地讀」(餘映潮語). 通過朗讀訓練,學生可以從散文中領會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蘊,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鍛煉了用語音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同時, 教師通過朗讀可以檢驗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傾向和認識水平,所以在散文教學中,朗讀訓練作為散文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是散文教學中教出語文味的重要一環. 二.品讀欣賞語言,滋養學生情感豐富的情趣語言塑造形象,「言為心聲」.在散文教學中抓住文章中的精典語言、精美語言和重點語言引導學生品讀,引導學生欣賞,語言中內蘊的情感情趣便會通過品讀欣賞感染和陶冶學生,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情趣. 比如,在教學散文《青海湖,夢幻般的湖》時,引導學生品讀「我的眼前是一片鑲著露珠的綠茵茵的草灘,草灘上生長著一壟壟黃燦燦的油菜花,在這綠色和黃色的背後,銜接著無邊無際的藍色的水.它藍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藍得純正;它藍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藍得深沉.青海湖的藍,藍得凈,藍得深湛,也藍得溫柔恬雅,那藍錦緞似的湖面上,起伏著一層微微的漣漪.像是小姑娘那水靈靈、藍晶晶的眸子.」讓學生領會青海湖的夢幻是神奇、美麗的,但也是虛幻的.青海湖擁有醉人的美,它是大自然的傑作,是實實在在的美卻又美得有如同夢境般奇妙.本文緊緊圍繞「夢幻」二字展開,從文章的題目到內容,「夢幻」般的美、「夢幻」般的感覺總是和青海湖誘人的魅力緊緊結合在一起. 只有將散文教學與語文教學的原則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讓學學會品讀散文.

Ⅳ 怎樣的語文課才會有"語文味

一、「語文味」的始作俑者「語文味」的始作俑者是湖北省武漢市(原新洲縣)人程少堂,語文味教學流派創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開放後我國語文教學界「新生代」名師代表,粵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分冊主編,華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特聘碩士生導師,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語文教研員。2001年上半年,程少堂正式提出「語文味兒」這一理念。如今,「語文味」一詞已成為諸多同行論著中引用的新名詞。二、什麼是「語文味」中國古典美學家將「味」這一概念創造性地轉化成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范疇和邏輯起點,它的基本涵義是「意味」或「趣味」。它是一個既具體又抽象的概念。說它具體,是因為一講到「味」時,要講的對象一定是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程度,一般層次的東西是夠不上用「味」來談論的。說它抽象,是因為一講到「味」,便進入了一種模糊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比較高的境界。由此可見,「味」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是一個高層次的概念,是一個不容易說清楚的概念,而且一旦說清楚,往往就是「不夠味兒」或「味道不足」,所謂「大羹無味」。受此啟發,我認識到,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它的審美個性和最高境界也應該是「有味」,那就是「語文味」,以「語文味」為邏輯起點構建的語文美學體系才是符合漢語文課程和教學特點的語文美學體系。(一)什麼是「味」?《新華字典》解釋「味」的意項有——舌頭嘗東西所得到的感覺:味覺。味道(亦指興趣)。滋味。 鼻子聞東西所得到的感覺:氣味。香味兒。 情趣:趣味。興味。意味。津津有味。 體會,研究:體味。耐人尋味。 量詞,指中草葯的一種:五味葯。(二)什麼是「語文」?關於「語文」,有不同的理解,經典的理解是「三老」(葉聖陶、呂叔湘、張志公)觀點。葉老認為:「什麼叫語文?平常說口語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呂老對此也作過明確的解釋:「這里所說的『語言』是『口語』的意思,這里所說的『文字』是『書面語』的意思,這樣看來,語文教學就是『口語』和『書面語』的教學。」所以說,「語文」是一個「語言和語言學習的生成、掌握、運用」的教學活動和過程,它的任務和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語言的生成規律」,進而「掌握、運用」語言,並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養成習慣。據此,「語文教學」就是指以語文教材與課外讀物等文字材料中規范的言語,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教學。語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核心,任何形式的語文教學都必須以語言實踐為主體,為歸宿。(三)什麼「語文味」?那麼,據此推測,「語文味」是否包括以下意義?除了語文課,要上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之外,還有教師教學的審美個性,也是「語文味」。所謂「語文味」,實質上是要求語文教學體現「語文學科」(而不是其他學科)的本質,體現語文學科的主要或核心特色。一是應充分體現語文的情趣、意味(區別其他學科的基礎);二是具體教學或操作時應有體會、研究、體味,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三是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有味道,當然也應當包括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讓學生覺得學習語文是有滋味的。應注意:不要讓「語文味」變成了一種「味」,更不要讓「語文味」變了「味」!「語文味」≠「語文的氣味」,「語文味」≠「語文的香味」。否則,干癟乏味。正如葉聖陶所說:「我們讀一篇東西,無論詩歌詞曲,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來。」程少堂認為,其實語文味,就是企圖把有關語文教學的各種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囊括進來,把古今所有優秀語文教師的教學藝術精華和語文教學改革中各家各派的長處吸收整合進來。另外,就是漢語文課程和教學的審美個性也應該是「語文味」。也有專家將「語文味」界定為:「在語文教育的過程中,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讓學生體驗到的一種使之陶醉的審美快感。」三、課堂教學如何上出「語文味」「語文」同樣是一門「心靈的學科」,課文應該成為學生內心體驗的源泉,課堂上要有情感生活,有心智的活動,語文教學如果不能讓學生憑借語言通靈、感悟、移情、益趣,那就是失敗的教學,因為遠離了語文的本性。我認為,無論是理解「語文味」、還是課堂教上出「語文味」,都必須緊扣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即工具性與人文性去實踐。所謂工具性,葉老認為「語文是工具」,這個「工具」包括四個方面:第一、生活的工具;第二、「思維和交際的工具」;第三、其他學科的工具(以上三個方面皆是基礎);第四、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工具(終級目標)。根據我國學者吳國盛的研究,「人文」一般包含「人」和「文」,前者是關於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觀念,後者是為了培養這種理想的人(性)所設置的學科和課程(往往是「人文學科」)。由於作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人」的理念是更重要、更基本的方面,因此,為了強調這更重要的方面,人們有了「人文精神」(一種基於對人之為人的哲學反思之上的批判態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種自由的精神)的說法。「人文性」簡單地說就是人性,就是崇高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以及培育這種人性的文化。因此,語文學科中的「人文性」至少包含三層意義:第一,體現人文之「文」(教化之義),即強調用語文學科所特有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具體講就是引導學生開掘漢語漢字人文價值,即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注意體驗中華民族獨特的語文感受,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簡言之,培養「民族的認同」。第二,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強調個人(特別是學生)的自由與尊嚴,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選擇權」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反思和懷疑批判的精神。第三,強調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價值,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差異性和多樣性,在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標准》)。崔巒教授說:語文基本功能就是學習語言,培養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閱讀教學要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感悟到表達的精妙、在培養語感、整體把握的能力、領悟讀法寫法上下工夫,特別是在用字上下工夫。這些抓好了,人文性必能很好的體現。語文教學一定要突出語言學習、語言訓練,要「咬住語言不放鬆,主根源在素養中,千方百計學語文,任爾東西南北風」。新課程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它就像魚兒與水,誰都離不開誰。崔巒老師說過:「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崔巒在全國第六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的總結發言》)所以,語文課要上出語文的味道,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缺一不可。當前的語文課,熱鬧有餘,而在真正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方面卻很欠缺。語文課一定要上出語文的味道,這就要求我們每位語文老師把培養學生的語感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要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感悟漢語言的一些基本規律與特點。其次,語文教師自身要不斷提高漢語言的素養和語感水平,需要教師有對語言敏銳的把握能力和良好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課中的「語文味」不應該是純粹的語文知識,也不能是一味地說教, 「既要注重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又要強調以人為本,立足於人的發展;既要突出語文整體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只有恰當把握兩者之間的「度」,才能使語文課上出真正的語文味。如何體現「語文味」?有人認為:「趣」中探索、「情」中陶冶、「美」中創造、「讀」中品味。對於語文教學如何教出「語文味」?也有人指出:前提是凈化語文課堂教學的內環境,把不是語文的東西清除出語文課堂;核心是用語文獨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豐化和磁化語文教學過程。「語文課應該有語文味」的意思是說:語文課要突出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讓學生通過語文實踐,在把握語文這一最為重要交際工具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精神。語文課要重視語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教師要在關注文本價值取向的同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獨特體驗。從語文教學論看,「語文味」是語文素養的客觀要求。語文素養包括的內容很豐富,既包括語言能力即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包括語文學習習慣和方法,包括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維品質、文化品味、人文精神,等等。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學生認識的多元性、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語言文字的獨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個性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應該具有自己獨特的「語文味」,也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復雜性。有「語文味」的課不只是展示語言現象,而需要經歷一個對語言的理解、感悟、品味、應用和拓展的復雜過程。一看到「語文味」三個字,我們彷彿會聞到了淡淡的墨香,會聽到富有韻味的朗讀,會感受到孩子們正浸潤在語言的海洋中

Ⅳ 怎樣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兒」

賈志敏老師以他高超的教學藝術,把我們帶入了一堂朴實無華卻又扎實有效的作文指導課中.他的講座則讓我們明白了一個語文老師該怎樣去教好語文.下面是賈老講話的內容,寫下來與同行們共勉. 賈老的開場白是這樣的:「我教了54年書,直到現在,還在研究、改進、提高.」賈老對待語文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令人感佩不已,另一方面又讓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受到了極大的鞭策.一位七十三歲的大師,在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之後尚且如此虛懷若谷地鑽研探求,更何況是我們這些正站在講台上的後輩. 賈老說學生不喜歡現在的語文課,學生不會寫字,不會作文.老師費再大的勁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賈老首先告訴大家什麼叫語文.他用葉聖陶的話來說:「語就是口頭語,文就是書面語言.語文課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借一篇篇課文教會孩子說,教會孩子作文.衡量一個班的語文教得好不好,就看你班上的孩子是否能說會道.賈老說他曾寫過一篇題為《老於的憂慮》的文章.老於就是於永正.於老師說全國95%的學生不會讀書(朗讀),不會讀就不會寫.賈老說今天上課這個班的學生寫得不錯,但不會讀書.讀書有三個標准:正確、流利、有感情.現在的學生朗讀存在這很多問題:一字一音,拖泥帶水,拿腔捏調.老師要用課文教會學生朗讀.賈老用他那親切而又充滿磁性的聲音為我們范讀了《雪地里的小畫家》和《兩個名字》.他說《13 兩個名字》這個課題不應該讀成「13 兩個名字」,而應該讀成「第13課 兩個名字」.這個題目應該把重音落在「兩個」上.接著,賈老又朗讀了《驚弓之鳥》,他說朗讀要自然,像說話一樣,要根據人物的身份採用不同的語氣讀.讀好了才能讀出味兒.現在的語文課成了分析課,分析得頭頭是道,從頭到尾都在提問,老師要把學生問累問倒,而讀得太少. 賈老講的第二個內容是:語文該怎麼教?語文是一門大課.語文有三大功課:閱讀、作文、寫字.閱讀是基礎,作文是表達,寫字是口頭語變成書面語的載體.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閱讀是重點,作文是難點,寫字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輕點.閱讀訓練要扎實,一學期八次作文要落實,寫字教學要認真踏實.說到寫字教學,賈老講了這樣一件事:在一次中考研討會上,老師們坐在一起反復推敲中考卷上的「鬼畫符」.賈老還講了兩個笑話,一個是身份證上的四個語病:一是正面寫著「公民身份號碼」,背面卻寫著「居民身份證」,到底我們是「公民」還是「居民」?二是「公民身份號碼」, 應該是「公民身份證號碼」,因為只有囚犯才編號.三是正面的「出生」一欄,既可以是日期,也可以是地點.應該明確地說「出生日期.」第四是有效日期,一般人的上面都有規定時間,而賈老的上面寫著從他辦證開始到長期.長期是什麼時候,長期還是有效期限嗎?第二個笑話是:前段時間博物館失竊案被公安機關破獲,博物館給公安機關送了一面錦旗「撼祖國強盛 衛京都泰安」,捍衛的「捍」,竟然寫成了撼動的「撼」,真是荒唐之極.所以賈老說:「我們的語文正在被邊緣化,語文岌岌可危.所以要挽救我們的語文,只有從我們語文老師做起.」 賈老講的第三個內容是:語文課堂的三個實.第一是真實,語文課來不得半點虛假.現在社會上虛假的東西太多了,什麼瘦肉精啊,地溝油啊,假牛奶啊,這些都是社會問題.在我們的課堂上,也有很多假的東西.就說賽課吧,有50%都是假的.賽前一個團隊集體備課,課前試教,暗示學生等等.第二是朴實,很多老師上課廢話都很多.語文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慎言.薛法根說過語文老師有三不說:學生懂了的不說,你說了學生不懂得不說,跟語文課無關的話不說.另外,語文課上要慎用課件.課件是個好東西,但常常因此忽略了語言文字的訓練.第三是扎實.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兒,要緊扣「字詞句篇聽說讀寫」這八個字來落實教學.好的語文課可以用十六個字來形容「環環相扣 絲絲相連,行雲流水,滴水不漏.」語文課要以學生為本,以訓練為主,以鼓勵為輔.學生教師要把課堂上的時間盡量留給學生,讓語文課「書聲朗朗 議論紛紛」,要實實在在讓學生有所得.賈老不贊同語文課分流派,語文課就是語文課,就是讀書認字寫字寫文章.賈老送給語文老師八個字「目中無人」,不要去關聽課的人;「目中有人」,始終關注學生. 賈老還跟我們分享了他最近的一篇文章《語文老師的看家本領》,提出了語文老師四要:一、眼睛要「獨」.他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例,談到教師要透過這片綠綠的爬山虎,感受到肖復興對葉聖陶先生深切的懷念,而不是文中寫到的關於寫作方面的知識或者是對爬山虎的描寫.二、目光要准.以《兩個名字》為例,談到在教學這一課時從課題入手,可以抓住課文的牛鼻子.三、心地要善.視學生為子女弟妹,對學生要有愛心.愛學生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發自內心的對孩子的關愛,對他們的成長擔負起一份責任.四、嘴巴要甜.賈老回憶起了他小時候的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有一次他老師被抽起來讀生字,十個生字有三個不會讀,老師沒有批評他,而是親切地表揚他說:「你讀得真好,十個生字就讀對了七個.」這一句話給他了極大的鼓勵,從此讓他有了學習的信心.賈老還講到在一堂語文課上,一個小女孩兒聲情並茂地朗讀了《十里長街送總理》後,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老師沒有表揚她,而是俯下身請這個小女孩兒為他擦去臉上的淚水.小女孩兒為老師擦了淚水後,老師要把紙拿來扔掉.沒想到小女孩兒說:「我可以不給你嗎?我想保存著.」而這位被感動的老師就是賈老本人. 賈老講的第四個問題是怎樣教作文.他說,葉聖陶先生不教他兒子寫作文.他要兒子每天讀書,每天寫一段短文.黃昏時,他叫三個孩子一次讀給他挺.他從不評價,只說:「我不懂」.小孩就去該,再讀,直到他說:「我懂了.」葉聖陶先生倡導的「智能作文」給了我們三個啟示:多讀,朗讀課文,多讀課外書;多寫,天天寫;多改,在改中找到寫作文的方法.賈老說,教作文分兩步走,第一步:教他;第二步:放手.怎樣教學生寫作文呢?1、抄寫好的句子、段落和短文.2、聽寫句子、短文和段落,讀一句寫一句.3、視寫,發一篇文章給學生看十分鍾,在寫下來.4、改寫,給一個故事,改寫人稱,變化寫作的順序.5、續寫,接著給的一段文字寫下去.6、擴寫.第二步放手,就是讓學生自己寫,變日記為作文.

Ⅵ 你是怎樣理解語文味的

「語文味兒」2001年由語文味教學流派創立者、深圳教學研究員程少堂正式提出。它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課程本質屬性的自然外顯和形象演繹,是貫徹「新課標」理念的集中體現。從外延說,「語文味兒」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一,是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的和諧統一。「語文味兒」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更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

語文味是什麼,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語文味兒」應該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精心默讀、動情誦讀的「讀味」;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真水無香,語文課只能以語文的方式來呈現,用語文的方法去學習,課堂教學才是高效的,「語文味兒」才是純正的。

2 上出 「語文味兒」的方法

2.1 讀出濃濃「語文味兒」:琅琅書聲應該是語文課上所特有的一道風景線。朗誦是一種語言藝術,是把訴諸視覺的無聲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是把平面語言轉化為立體語言的活動。朗誦有利於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提高自審能力;朗誦還有助於知識的積累、鞏固、系統化;有助於提高聽、說、寫及整個閱讀能力;有利於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有利於發展思維力,創造力。

只有「熟讀」才會「精思」。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最直觀表現莫過於一個人的語感如何,特級教師於永正說:「多誦讀,熟讀成頌,筆未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那麼,如何在讀中體現濃濃的語文味呢

Ⅶ 語文教師怎樣才能有「語文味」

隨著新一輪的語文課改的逐漸深入,評價語文課好壞的標准越來越多,現已多達十幾條,且大條下面還有細目。應該說「標准」的豐富、細化是件好事,但如此多的標準是否該求個「根」呢,而根本標准又是什麼呢?筆者的答案是:教出語文味!語文的味道究竟從哪兒來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這似乎是個老生常談的觀點,許多人提及過,但正因為講得人多了,人們反而失去對它應有的重視。在教學中,不單是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呈現的教學方式也能有效地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一個學生的學業成績並非由某一個教師的個人能力所促成,而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影響、學校管理、辦學條件等等,所以最能體現教師個人能力的還是能否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雖不能說是好課的唯一標准,但實在應該算作一條重要的標准,或者說,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算作合格教師的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作為語文教師,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1 挖掘「語文味」的內涵
「語文味」的內涵是「語文」。語文雖然同其他學科一樣包容德育、美育、創造教育、思想教育等等教育內容,但是這些不是它的「特性」,它的特性是語文,它的核心、根本是語文。語文是什麼?語,是口頭語言;文,是書面語言。而且語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更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根,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文化,就是在接受民族的意識和觀念、體驗和認同民族精神。所以,「語文味」要突出語文的特性,以語言文字為抓手。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是以教材為例子,讓學生吸取課文中的語言的精華不斷發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語言的揣摩和品味去實現思想的升華、達到審美的愉悅、思維的訓練,進而去觸摸語言背後的世界,只有這樣,語文課才能真正上出「語文味」,體現語文課自身固有的特性。
2 選擇「語文味」的載體
「語文味」的外在的形式還是「語文」。語言文字就是它的基本形式,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形式。在語文課中,可以改變教學方法,搞活課堂,創設教學情景,引進多種課程資源如人文資源、社會資源、自然資源等,可以指導學生演課本劇,運用多媒體如電影、電視、錄像等;也可以走出課堂,到生活中教學等等。所有這些,只是為了打開學生的思路,留下記憶的拋錨點,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學生學習語文服務,幫助學生貼近生活、理解課文、靈活地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而不是逗得學生笑笑、樂樂、鬧鬧了事。語文課堂如果離開具體的語言文字,就會失去語文味,改變語文課的特性。況且,語言文字的本身特性也要求學生把現實生活的具體形象與語言文字聯系、溝通起來,逐漸克服自己的「語言痛苦」用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這才是語文課的用意所在,所以,語文課堂應回到語文上來,回到語言文字上來,這是語文課的命根子。

二、滿足學生把握「語文形式」的需要
語文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語文形式」就是語言和言語,即語言材料,它是聽、說、讀、寫的基礎,也是文本存在的樣式,是語文之所以存在的本質特徵,也是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所在。因而,要想語文課具有「語文的味道」,必須按照「語文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就是: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通過生動扎實的言語實踐活動,走進文本世界。
1、品味語言文字,讓學生嘗到「語文味」
抓住課文語言文字,咬文嚼字、口吐芳香、掂量得失,推敲、琢磨、鑒賞、觸發,在正確理解和運用上下工夫。語文課不能漂浮,要在字里行間,領略不同的文味和情味,留住那一幕幕美麗的風景,樂在其中,美不勝收。要品味「味中味」。輒心嚮往,流連忘返,體味「味外味」,思緒飛越「上下五千年,縱橫數千里」。例如,在學習《黃鶴樓送別》,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像「孤帆」所蘊含的情味。這樣的教學,不架空,不做作,不淺薄。
2、注重讀、寫、聽、說的技能訓練,讓學生掌握語文技能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拿在手裡要用,不用怎麼能掌握工具呢?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語文交際工具,教學活動就是交際活動,活動任務就是訓練讀、寫、聽、說的技能,活動設計就是讀、寫、聽、說的具體化。例如,我在教自讀課文《田忌賽馬》,有個環節,讓學生品讀課文中對話描寫的提示語,朗讀並體會心情,如田忌「垂頭喪氣」,孫臏「胸有成竹」,齊威王「得意洋洋」,這些提示語把他們的神情,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了。一個學生說,朗讀對話時看清提示語很重要,就能想到當時的情景,就會讀的有聲有色。還有一個學生說,我以後作文寫對話,也要寫適當的提示語。接著我就請幾個學生運用提示語現場描寫對話,課上的很活潑,學生感受到了「語文味兒」,效果很好。
3、形成良好的語言交際環境
語言交際平等是前提,教學活動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教材文本、作者、編者、教師、學生,這五個方面處於平等地位。這種平等主要包括人格平等。只有平等,才能在心理上占據主動地位,才能談得上主動閱讀、感悟和評判,對話也才成為可能。一直以來,學生對文本、作者和編者抱有敬畏之心,對教師的依賴和尊重,心理上不平等的,影響了閱讀效果。平等,意味著教師不能高高在上,俯視學生,而是「蹲下身子來與學生一樣高」,從學生角度、視野、心理、情感等去理解學生;意味著與學生心理位置互換,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和朋友。但是,平等並不等於相等的,教師與學生在學養、年齡、經驗等方面也是不平等的。惟其這種不平等,存在差異,才能產生教學。人格的平等是對話的條件,學識的不平等是對的動力,對話就是為了縮小兩者之間的差異,增長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文本的解讀是語言交際的基本話題。圍繞著課文的理解是對話的基本內容。如果對話的內容離開了文本,脫離文本規定性的制約,像斷了線的風箏那樣四處飄悠,最後落到哪兒是哪兒,那就會完全失去了閱讀教學的意義,使語文失去「語文味」。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應在語言交際的實踐中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師生對話就是給學生提供語言交際的機會,通過對話開展語言交際活動,形成言語交際的良好環境,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的,也使我們的語文課不至於失去「語文味」,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永遠生機盎然。

Ⅷ 「語文味」是什麼

當時我的回答是:我認為的語文味包括兩方面:一是語文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二是語文的學習方法。作為教語文22年的老師,我仔細思考過什麼是語文味,晚上看了郭思樂教授《天縱之教》的文章《關於「語文味」的討論》,他認為語文味是回歸到大語文的實踐,得到中國數千年來語文學習的方法:讀書、寫作和討論。那麼落實到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判斷一節課像不像語文課,我想我提出的兩方面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節語文課,我們要教的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語文基本知識:讀音、字形、詞語、句子、篇章結構、修辭手法等,訓練基本技能:讀准、會寫。還有就是貫穿於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的方法。游離於這些基本特徵的課,我們基本可以判斷這節課沒有語文味。這一點適用於語文科所有課型。 把語文放在生活中學習,這是語文味的最高境界,是我們奮斗的目標。但是最高目標必須是由日常一節課一節課累積起來達到的質變的。它要我們的老師、家長、學生,教育評價部門共同參與的一個過程。 昨天開全市的小學語文教研員會議,會上交流各縣市區的命題思想。我講了上學期畢業試的亮點:注重了題目的開放性,關注學生的整體成長。看了我們全市的語文試題,有兩點是其他縣區沒有的:一是題目沒有固定答案的比例,我們最高,讓學生個性的理解得到承認;二是作文題堅持了多年的二選一,保證了學生個性表達。用這樣的考試導向我們的教師、家長、學生在教語文和學習語文的時候,把它與生活實踐、課外閱讀積累、交流討論結合起來,培養有深厚語文素養的人。

Ⅸ 經常聽到語文課要有語文味,什麼是語文味

語文味,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宗旨,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師生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生發思想之快樂與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

Ⅹ 什麼是真正的語文味

什麼是真正的「語文味」——評郭初陽執教的《鳥的天堂》朱小平看了郭初陽老師執教的《鳥的天堂》課堂實錄,聽到了很多對這堂課的褒揚之聲,我越來越迷惑,這樣的課真的是好課嗎?我有幾個問題提出來供大家一起探討。一、 什麼叫「語文味」?這堂課的「語文味」體現在哪裡?關於什麼叫「語文味」,你去搜索一下,可以找到一大堆答案,而且是越說越復雜,越說越糊塗。要我說,凡是跟語言學習有關的教學就是課堂的「語文味」。就這么簡單。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學工具性的體現。那麼這堂課的「語文味」體現在哪裡呢?郭老師認為到了小學高段字詞已經不需要教了,我們暫且不論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從我的實際教學經驗來看,學生不但需要,而且是非常需要),我們看郭老師是通過哪些環節來突顯「語文味」的呢?一處是場面描寫的格式練習。可以說這個環節佔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那麼他讓學生學習的格式是怎樣的呢?很快地這 變得很熱鬧了。到處都是 聲,到處都是 影。 的, 的, 的, 的,有的 ,有的 ,有的 。 這就是郭老師讓學生記住的「籃子」。「在這個籃子裡面,你可以裝進去任何東西,記住這樣的格式有助於寫作。」(郭初陽語)。郭老師還特別強調了這個「籃子」有兩個「到處」,四個「的」,三個「有的」。起初填的是名詞,然後是形容詞,最後填的是動詞。還有一個場面練習,就是「從一到多,再歸於一」的格式。郭老師費了好大的勁才讓學生通過觀察課件總結出這個「寫作知識」。郭老師還說:「描寫場面有一些固定的格式可以套用,換一些關鍵的詞語就可以了;不但要看,而且要用了耳朵聽;然後從一到多,再從多到一——這是我們從巴金文章里所學習的內容。」看了這樣的片斷,我感到悲哀,甚至憤怒。我們就是這樣教作文的嗎?是的,作文有時是需要一些模仿,但這還是模仿嗎?這是抄襲!這樣的訓練是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扼殺!也讓學生的作文徹底淪為形式的奴隸!這樣的語文知識是絕對的偽知識!這篇文章的場面描寫確實很精彩。我們要引導學生了解,場面描寫可以採用從概括到具體,從點到面,或從面到點等方法,而不是給學生一個「籃子」,「只要換一些關鍵的詞語就可以了」!那樣的話,我們的作文就是從一個模子里出來,可以批量生產了。我們是不是也在批量生產出同一個模子里出來的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呢?我們再來看看本堂課另一個突顯「語文味」的環節。就是最後一個環節:詞語辨析。郭老師羅列了課文與原文不同的四組詞讓學生辨析:「卧——斜躺」「時期——時節」「展示——展覽」「照耀——閃耀」最後一組詞「照耀」與「閃耀」郭老師沒有讓學生上台辨析,也沒有交待,可能由於時間關系臨時去掉了吧。那麼另外三組郭老師是怎麼引導的呢?第一組,「卧」與「斜躺」辨析。郭老師的結論是我們沒有見到巴金見到的畫面,所以我們無法判斷這個「斜」要不要加上去。這不是廢話嗎?如果巴金聽到這個話,一定會跳起來說,就是嘛,你們沒有見到,幹嘛瞎改我的文章!我見到的樹枝明明是「斜躺」,你們非要說是「卧」,你們居心何在啊。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這樣引導:巴金為什麼用「斜躺」,而不用「卧」呢?按常理,樹枝大都是向上長的,而榕樹的椏枝卻不是這樣,而是根生枝,枝又生根,盤根錯節,這使整棵樹看上去不像有的樹那樣直立著,但它畢竟還是有主幹的,所以也不可能整個橫卧著,平躺著,所以是「斜躺」最確切。第二組「時期」與「時節」的辯析。郭老師也沒有讓學生明確兩者之間的區別。其實「時期」與「時節」不只是表示的時間有長短,時期表示一段時間(多指具有某種特徵的),如抗日戰爭期間;而時節是節令,季節,是與大自然的氣候有關的。再來看原文中的句子是「現在正是枝葉繁茂的時節。」我想應該是指夏天吧。也不知是哪個自作聰明的傢伙,硬要做巴金的師傅,還請巴金老先生多多包涵哪!第三組「展示」與「展覽」辯析。郭老師乾脆沒有評論一個字。不知是時間的原因呢,還是本來預設就如此?也許郭老師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只是想了解學生對課文和原文的情感態度,完成問卷表,更喜歡哪一個?至於理由,如果沒有老師的引領,學生真的能寫出有價值的答案嗎?當然,也許真的有孩子可以做編者的老師也說不定呢!因為編者的水平實在不怎麼樣。但沒有當堂反饋還是有點遺憾。這個環節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聯系具體的語境來品味詞語, 讓學生抽象地空洞地就詞論詞;其次是教師沒有作出有效的引領。唯一值得肯定的是這個環節的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敢於質疑教材,質疑權威的精神。總的來說,這個本該充滿「語文味」的環節索然無味。二、 課堂的「人文性」有沒有體現,怎樣體現?「人文性」內涵很豐富,也不是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但如果我說領悟一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是課堂人文性的體現,大家應該不會反對。郭老師是以語言的學習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的,而人文性的滲透是課堂的輔線,暗線。課堂唯一一處讓學生有情感體驗的環節就是聽完錄音後讓學生填空:一( ) 學生的答案有「一棵大樹,一片樹林,一座迷宮,一次停泊,一點留戀,一個小島」等。我覺得這些答案都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的層面上,沒有達到情感體驗的層面。而郭老師抓住其中的「一次停泊」大做文章,還拿出了巴金寫《鳥的天堂》之前十年寫的一首詩《黑夜行舟》,以此來說明巴金文中的船是有特殊含義的。「在人生的航行中,偶爾把你的船停下來,休息一下,也許你就會發現一個天堂,獲得心靈的寧靜。」讀這篇文章我還第一次聽到有人讀出這種味道,我很懷疑,這真是孩子能品味到的嗎?再說,巴金在詩中曾賦於船特殊的含義,並不說明他的每篇文章中的船都有這個含義吧。這樣的拓展,真的有意義嗎?最多隻能說它是作品的延伸義。而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思想學生理解了嗎?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的話,作者描繪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只是巴金不喜歡說教,「農民不許人捉它們。」這句話顯得那麼平常,那麼樸素,難怪師生都把它忽略了。而老師由於忙著教大家場面描寫的格式,那小鳥們的從聲音到肢體都在表達的幸福感也被忽視了,那「鳥的天堂」的真正含義也失落了。三、 整堂課的板塊設計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嗎?閱讀的規律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而郭老師的設計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從部分到整體再到部分。沒等學生了解全文內容,郭老師就讓大家找一句跟鳥有關的句子來朗讀,如願以償抓出這個語段進行了場面描寫的練習。然後再讓學生聽錄音回答「鳥的天堂是什麼?」用一( )填空。其實這才是學生的初讀感受。怪不得很多學生立刻就舉手了,把「郭老師都嚇壞了」(郭初陽語)。因為這個問題並不難。而郭老師卻想當然地認為「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這個問題真的有討論的價值嗎? 這個環節之後,郭老師又非常突兀讓學生辨析詞語。說它突兀,是因為這些詞不是學生的主動發現,而是教師直接呈現。這樣的學習過程如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當學生永遠不知道老師下一步會讓他們干什麼,離開了老師,他怎麼學習?歸根到底,我們教師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讓學生把老師當拐杖。我認為學習的過程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也是「語文味」的體現;學習的過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是「人文味」的體現。

閱讀全文

與語文味兒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8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2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5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9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