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什麼是語文深度教學

什麼是語文深度教學

發布時間:2022-07-03 05:02:20

① 如何拓寬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

一、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被懸置與迴避的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命題之所以被懸置與迴避,主要原因有三:
原因之一,不知「深度何為」——缺乏對深度意義的重視。人們在觀察、探究、思考、討論一些社會問題時都不約而同地試圖透過表面、越過膚淺,直指深度,但是深度對於小學語文教學是否必要,對於小學生是否有可能卻缺乏一致的、清晰的認識,甚至有人明確地提出,兒童的認知、思維、視閾等決定了「深度」的追求與實踐對於兒童而言只能是揠苗助長,對小學生的發展不利,小學語文的教學必須迴避深度。因此,閱讀過程中「只關乎表層的詞語和詞語的表層,不見語言中的『人』之存在」,「所謂的閱讀只不過是一場沒有指涉、反思、深度和意義的『觀看』,只是遺棄意象與情理後的物質表層的細摹」。小學語文教學自然被矮化和簡單化。
原因之二,不知「何為深度」——缺乏對深度本質的探尋。一般意義上講,「深度」指向於事物的本質,促使事物向著更高的方向發展。不過,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在教學實踐中深度如何確定,等等,人們對這些問題還缺少實質性的思考、研究和實踐。過去有段時間,小學語文界曾就「簡單語文」與「深度語文」展開過一些研討。簡單語文追求教學目標簡約,教法簡潔,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朴實、扎實;而「深度語文」強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度感悟,挖掘蘊含在文本中深層的人文內涵。實事求是地說,這兩種追求都有其合理性。但透過討論的表層,我們會發現兩者的話語指向並不一致。因此,這樣的研討並未能對小學語文教學深度本質的理解起到實質性的推動。
原因之三,不知「如何深度」——缺乏對深度呈現的把握。「如何深度」就是指怎樣在教學實踐中讓深度得到落實。綜觀當前課堂中的實踐,有這樣兩種傾向值得關註:一是教學停留在淺層的理解,限於甚至低於學生已有的水平,即使教學手段花樣繁多,也難以將教學真正推向深度,學生學得「索然無味」;二是對文本的深度摳挖、無限制地拓展延伸,超出了學生理解的水平,學生學得「一頭霧水」。這兩種傾向說明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呈現還沒有找到恰當的方式。長此以往,「深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逐漸被模糊、被擱置、被忽略就成了一種必然的現實。
除此以外,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研究也有意無意地受到一種不良風氣的影響,總擔憂「深度」的提法似乎針對著、涉及到有關人,有關事。因而,一些研究者、教育者故意繞開,以避免因此而產生的復雜關系,爭論自然逐漸銷聲匿跡。實際上,任何一種討論都需要勇於批判的研究精神,否則將要影響研究的推進和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研究也不例外。
二、小學語文教學深度:必然與可能的追問
從以上問題的討論中不難看出,小學語文教學深度這一話題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命題,這一命題影響著、決定著教學中諸多要素的研究、推進。之所以作出這樣判斷,是因為深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其必要與可能。我們需要為這一命題辯護。
1.深度是肩負文化傳承重任的母語教育的必然追求
小學語文教學是系統的母語教育的起始階段,其責任不言而喻。日本著名文化學家岸根卓郎在《文明興衰的法則》一文中說:「放棄母語,就是通向亡國(毀滅文明)的捷徑。」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使得我們的母語學科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系統,更積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
而承載著自身民族發展的母語,其文化層面的內涵才是最核心、最本質的。構建學生的文化平台,傳承民族的文化,培養一代具有中國靈魂和世界眼光的站起來的中國人,這是母語的生命,也是母語神聖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果小學語文教學缺乏文化內涵與深度將難以擔此重任。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培養愛國主義感情,還是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無論是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還是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無論是發展語言能力,還是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教學都不可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層,必須關注文本深度意義的闡釋,語言的表達母語教育的文化傳承。
2.深度是以兒童文學為主體的小學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
兒童文學、教育專家朱自強特別強調:「小學語文教育一定要走兒童文學化這條路。所謂兒童文學化,就是指兒童文學能真正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資源和方法。」
兒童文學要顧及到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閱讀的興趣,但也應該具有一種追求深度的藝術價值取向,拓展兒童文學的審美天地。
兒童文學的深度追求決定著小學語文教學同樣不應迴避深度。語文教材需要思想深刻的課文,成為「思想的壁櫥」(亞伯拉罕對圖書館的譬喻)。不具有深度的文章,即使再美也不能被選入。事實上,小學語文教材中也不乏文學性、思想性都較高的作品。教學中應該用思想來啟發思想,用深度去誘發深刻。學習中對優秀作品的「深度」視而不見,對一般作品的「深度」缺乏挖掘,實質是對兒童文學認識的淺薄。
3.兒童具有無限的可能性,語文教學既要適應他們,更應提升他們
小學語文教學深度的探尋是必然的,也是可能的,因為兒童是一種無限的可能性。
當今時代,兒童的地位和價值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兒童與成人是生命中的兩種不同的形態。老子說過,成熟的有智慧的聖人的精神狀態是與兒童一致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皮亞傑在探討兒童游戲本質後得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結論:「認識原子同認識兒童游戲相比,不過是兒戲」……由此可見,兒童有屬於自身的深度。
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事實上,兒童在某些方面是超越成人的: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思維,有著超乎成人的想像,……他們面對各種現象總要發出無數個「為什麼」的追問,表現出極大的對事物本質的關注。可能性是學生的成長性、創造性和終身發展性,是學生的最偉大之處。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不難得出結論:兒童是不成熟的,但不等於沒有深度。我們應該揭開「此在」的現實蒙蔽,關注潛能的開發,打開現實性與可能性之間的通道,實現教育的「跨越」。深度不是將兒童引向深淵,而是兒童生長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② 初中語文課如何進行深度學習

促進語文課堂的深度學習,要基於語文學科特點,在教師深度教學的基礎上,運用深度學習理論和策略,創造一系列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方式。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把淺層學習變為深度學習,使語文教學有更大收獲呢?
一、轉變教師角色,體現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是誰在讀書?是我們的學生;是誰在學習?也是我們的學生。這是人人清楚、個個明白的道理。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有的老師往往忽視了這一基本的問題,故而導致了在具體的教學中包辦代替、越俎代庖的現象。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在於組織學生讀書、教會學生學習,而不在於「教書」,更不是突出「講課」。有的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課堂上很少給學生自主閱讀、理解課文的時間,有的雖然也安排了學生讀書,但只是讓學生草草讀一遍課文後,就開始分析重、難點了。在學生尚未熟悉課文內容的情況下,老師就開始分析、講解課文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學生學習理解課文,大多數學生就會感到十分困難,長此以往便感覺到語文課越來越難學,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時間一長,學生也就越來越怕讀書,越來越怕學語文,甚至到了高中,學生仍不能像模像樣、獨立、順暢地閱讀分析理解一篇文章。這就是我們語文閱讀教學中過分突出「講授」所帶來的惡果。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轉變教師角色,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應重引導,重教法研究,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讀書。教師應由以往的「主講」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協作者、參與者。師生是學習的共同體,教師要從原來的「霸主」、「權威」變為平等中的首席,變為學生的合作夥伴,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中進行教學。這是促進深度學習的前提條件,只有轉變教師角色,才有可能開展深度學習。
二、改進教學方式,助推語文深度學習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影響著其將來的發展方式,學生的發展方式又轉過來影響著其今後的生存方式。「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勢必影響學生知識的生成與發展。因此,轉變教學方式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也是促進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
語文教學要淡化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單項或雙向交流的教學方式,鼓勵、提倡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項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只有轉變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語文學習才能有實效,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才能變為現實。
(一)開展自主學習,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多年來,受傳統「講授式」教學方式的影響,我們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較低,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安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查閱工具書及資料、提前預習課文、經典詩文的朗讀與背誦等,讓學生逐步學會自己攝取知識,掌握有效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二)語文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地開展合作學習
讓學生積極參與、交流互動,盡量讓每位學生都能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為完成同一任務充分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合作學習是集個人智慧為集體成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培養學生的集體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也可以促進教與學的共同發展,體現創造性、開放性的學習及知識的生成性和發展性,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閱讀教學中的小組探究學習應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沒有探究前的自主學習,那小組探究學習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自主閱讀是小組探究閱讀的基礎,小組探究閱讀是自主閱讀的升華。小組探究學習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教給學生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驟。比如課文《背影》的探究教學,通過學生認真閱讀《背影》這篇文章後進行自主探究,首先要探究的問題是「本文主要寫什麼?」其次再探究「怎樣寫?」然後再看「從哪些方面寫?」「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等等。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掌握文章的一般閱讀方法和步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2.開展小組探究性學習。小組探究學習的意義在於為完成某項學習任務而發揮其個人的聰明才智,探究中充分發揮個人的專長或獨特見解,最終達成共識。小組探究閱讀之前要設計好具體的問題和明確閱讀任務,閱讀中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去分析、理解、感悟課文,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解決閱讀教學中的有關問題,培養學生篩選、整理信息的能力。
3.注重探究中的交流與分享。如進行《愛蓮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閱讀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廣泛進行交流與分享。通過小組內個體及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分享,發表對文章的不同理解和感悟,達到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整體提高的目的。
三、重視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教學要體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要達到「三維目標」,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還要注重學習的過程及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這是深度學習的根本所在。
從目前教學實際看,不少教師只是把語文課當作工具課,把語文訓練當作一種單純的技術訓練,以至於把活的語文教材講「死」,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嚴重影響了語文課應有功能的充分發揮。新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所以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種情感體驗,使學生的心智和人格健全起來。
首先教師應該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其次教師要深入課文,挖掘豐富的情感因素。語文是語言、文字、文學的綜合。語言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無論是繪景狀物還是敘事寫人,都飽含著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師將備課時體驗到的情感融入教學之中,用熱情、激情、真情去撞擊學生的心靈,才能掀動學生情感的漣漪,使他們置身於充滿濃烈氣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教師要善於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以自己的理解去激活學生的經驗,從而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正如美國的麥·萊德爾所說:「他應該通過我的眼睛對我的情緒施加影響,在他沒有使我看到能觸動我心弦的東西之前,他不可能對我的情緒施加影響。」如果只是讓學生呆板機械地死記硬背、生吞活剝地接受吸納,是很少有效果的。文本的豐富性決定了我們解讀的種種可能性。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這是他的權利,也是他的自由。他完全可以給出自己的理解,體現其個性。同樣是《我的叔叔於勒》中於勒這個人物,有的同學認為於勒身世沉浮,之前努力賺錢,想償還哥哥,說明他有良知,與菲力普夫婦的自私冷酷形成對比。落魄後不願回家,說明他有骨氣。有的認為於勒是個很可憐的人,但是他很善良,是有良知的人。當然還有很多同學的看法和文中菲利普夫婦的觀點是一致的。這些觀點和看法都是應該鼓勵的,肯定的。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很重要,它可以體現出對課文的理解程度。老師可指導學生用心去整體感知課文,體味作者在文章中所滲透的情感因素,以便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深刻用意,這樣就會實現學生、老師與文本的對話與交流,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掌握也會更加牢固。
總之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使課堂變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場所,把學生的主動、積極學習放在第一位,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創新性。在這種「教」與「學」的模式下,學生始終處在思考、分析、探討、表達的狀態,思維活躍,認識深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提高,創新意識明顯增強。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深度真實的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感悟語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語文學習真正體現實效高效。

③ 深度教學是什麼

深度學習走向深度教學,是教與學的一致性與相融性所決定的必然選擇。追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必須克服表層教學的局限性,實施深度教學,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④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博客

深度學習為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從理論上說,深度學習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主體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去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的綜合學習。[1]它是有效學習、高效學習的必然要求。
為了幫助學生在美好的語文世界裡倘佯、想像、創造、發展,不斷吸引學生投入深度學習,我們要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磁力充足的強「磁場」。筆者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發現了促進深度學習的幾個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設:讓深度學習「磁場」更豐厚
語文教學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2]。我們應從不同角度去建設文本教材,既要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也要融入學生的主觀創造,促使學生變被動的文本「接受者」,成為文本「創造者」、「享受者」。
1.刪「繁」就「簡」,話題提煉突出「精」字。要想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感悟,教師需從課文眾多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本質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與學價值的「精華」),它可以是一個字詞、一個句段、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等。教師可通過一個精當的、觀點鮮明的話題,來切入文本建設。
2.由「薄」變「厚」,資源整合突出「巧」字。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博覽群書,開闊眼界,擴展視野。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要補充教材,拓展內容,重組資料,要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對教材、課堂、教師自身的不斷超越。
3.由「靜」變「動」,實踐方式突出「活」字。為了進一步強化和內化文本內容,可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當小導游、演課本劇等,通過師生共同研讀文本、挖掘語言實踐點,讓活動過程本身也成為一份豐厚的課程資源。這些活動過程促使學生應用語言、內化語言,使學生真正將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讓深度學習「磁性」更強烈
層次性需要是發展性教學主體參與內在機制的動力性環節。無論是利用超出學生預期的「新異刺激」去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還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營造拓展空間……教師通過把目光「鎖定」在學生的學習內在需要上,呵護童心,滿足他們與生俱來的「四心」——好奇心、好動心、好勝心、創造心,通過多方面激活,讓深度學習的「磁性」更強烈,促使學生更好地享受語文課堂學習。
例如,一位教師教《清平樂·村居》(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你彷彿看到翁媼在干什麼,彷佛聽到他們在說些什麼呢?
(同桌同學邊想像邊進行分角色模擬表演,師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媼)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頭子,你一生都是我們家的頂樑柱,現在好了,三個兒子多能幹啊!
生2(翁)拉著生1(媼)的手:老婆子,你才能幹呢,給我生了三個好兒子啊!
師:就這樣,老兩口聊啊聊,這讓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走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個字,那就是——
生:媚。
師:不僅她媚,他也媚,這就叫——
生:相媚好。
師:這是怎樣一個「醉」呀,因媚而醉!
多麼精彩的一個教學片斷!教者引導學生在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入情入境,品析演繹,語文味十足。
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語文教學就要為課堂的有限時空注入無限的張力,增強課堂活力。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把語文課上得生動些、活潑些,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我們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學生的學習需要,何愁學生不自然而然地走進深度學習呢? 三、多層次推動:讓深度學習「磁力」更充足
實踐證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四方面來不斷增強學習「磁力」。
1.把握一個前提——深度參與,激活新知
要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首先需要激勵學生深度參與,只有深度參與,所學的知識才能被激活。我們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專題探究、主題拓展、觀點爭鳴、小組討論等。如:《秦兵馬俑》(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一課,可以設計表格式導讀學案,從「課文介紹了哪幾種兵馬俑?各有什麼特點?分別是如何抓住特點進行具體介紹的?」這幾方面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展示時,通過學生活動的參與面、探究的縱深點、思維的批判性、建構的生成度這四方面對學生參與的深度作出評價。
2.突出一個重點——深度思考,獲取新知
學生在探究閱讀中能否深入思考,取決於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否精當。我們要層層深入、由表及裡地引領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轉化,從局部到整體的概括,從微觀到宏觀的提升,從事理到哲理的錘煉。它只是給予學生思考的方向、思維的空間、發展的機會,而不是以標准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想。
如:《我和祖父的園子》(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一文,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追問,引領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逐步體會背後的情感,並歸納出這類文體的閱讀策略。 第一層次,走進祖父的內心。當學生從「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這句中僅僅體會到祖父的慈愛時,追問:「祖父啊祖父,你為什麼要這樣大笑呢?你辛辛苦苦耕種的谷穗,就這樣被你的孫女兒割掉了,你難道一點兒也不生氣嗎?」這一問,讓學生深入體會到祖孫之間特殊的親密關系以及祖父那一顆孩子般的童心。
第二層次,傾吐蕭紅的心聲。學完課文後,再次追問:「多年以後,蕭紅長大成人,她一生顛沛流離,四處漂泊。這時候,她想起自己的祖父,想起這個特殊的園子,寫下這篇文章。此時,蕭紅在心裡,最想跟祖父說些什麼?」這一問,讓學生去觸摸蕭紅對童年的眷戀,對祖父的感激和懷念。
第三層次,體會形神的契合。在第二問的交流之後,繼續追問:「蕭紅這些想說的話,在文中並沒有直接說出來,她把這些話藏在文中的哪些地方了?」這一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關注文中「字里行間,處處深情」,讓學生從一個個細節,一處處景物,一句句描寫,發現其背後藏著的對祖父深深的感謝、深深的懷念。
教師在這樣三個層次的追問基礎上,最後歸納出閱讀這一類抒情性散文的根本策略:要關注課文中的每一個細節與每一處景物描寫,讀懂其背後的情。
3.抓住一個關鍵——深度引領,加工新知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動態生成的,如何讓學生對動態生成的新知進行梳理、加工,教師適時、適當、適度的引領是促進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關鍵。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學生思想的「助產士」,為課堂感悟實踐中生成的學生智慧「接生」;也要有一雙「慧眼」,做「課堂麥田」的守望者,讓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偶然」促進學生反思碰撞並不斷生成智慧,讓「教育智慧」成為點燃學生深度學習的導火索。
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時,筆者緊緊圍繞課後問題「母親竟然這么輕,我的心裡為什麼很難過?」抓住文中的三個「沒想到」展開教學,先引導學生找到作者第一次抱母親的感受:「難過」、「愧疚」,引導學生質疑:作者為什麼會難過?又為什麼感到愧疚?讓學生再次品讀課文,抓住文中語句細細體會。
當學生通過「竟然」一詞體會到作者沒想到母親這么輕時,筆者適時追問:「母親就在眼前,一看就知道大概多重,作者怎麼會沒想到呢?作者的難過與愧疚,僅僅是因為不知道母親的體重嗎?」學生紛紛體會:「作者平時對母親是不夠關心的」,「作者心裡的母親一直是那個曾經身強力壯的母親,而今突然發現,母親老了,還這么瘦!」。此時筆者順勢指導學生重點品悟作者回憶小時候母親翻山越嶺時的句子,逐步引導學生走進母親和作者的內心,感悟母親的偉大與孝子的情懷。
這樣,在學生遇到學習疑惑時,教師給予適時的指導;在學生進行學習拓展時,教師給予適當的補充;在學生有了學習感悟時,教師給予適度的點撥,從而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和諧互動,以便學生將所學新知進行靈活的梳理、加工。這是深度引領。
5.實現一種延伸——深度開發,拓展新知
教學實踐中,我們不能只注意孤立的、個別的問題解決,應基於對教材和學情的理解,對教材進行深度的二次開發,對教學進行系統設計,引導學生發現文本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拓展所學的知識,把握思維拓展的絕佳機會。
筆者曾聽過一節《天鵝的故事》(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課時的公開教學,整節課環環相扣的四步設計令人耳目一新。
整個教學設計,教師先引導學生把故事還原到一句話,然後層層疊加文本內容,演繹出故事的三種寫法,在故事的三種寫法的比較中進一步理解文本內容,理解作者運用「場面描寫」、「點面結合」、「故事套故事」等寫作形式的目的和意義所在,從而試圖幫助學生建構起文本的意義與形式之間的內在聯系,使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思維拓展的具體要求都得到很好的體現。
正如成尚榮先生提出的:教學改革絕不能止於有效教學,教學的根本性變革在於以學生的學習為核心,是「讓學」[3]。深度學習貴在參與,重在思考,妙在引領,巧在拓展。通過多種有效途徑,讓我們的文本真正「活」起來,讓我們的孩子真正「發展」起來,讓我們的教學真正「高效」起來,這是我們共同的追求!追求深度學習夢想的路遠沒有盡頭,讓我們繼續用智慧探尋……

⑤ 如何實現初中語文深度教學的一點思考

二、如何實施語文深度教學的策略思考
1.備課環節:心中有全局
以我們人教版七年級上冊(2013年版)第二單元的現代文閱讀教學為例,我設計了如下單元目標:
(1)學會歸納文章中所寫事件。
(2)學會作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通過對人物進行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表達對這個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
在這個整體單元目標之下,我結合本單元課文的特點,又分別設計不同層次的小目標,打算將這兩個知識點教深、教透,讓學生真正學會歸納事件:
《我的老師》一課所寫事件很明確,所寫事件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本身標志很明顯,於是目標設計成:①學會一件事的表述方法:誰+干什麼。②學會根據時間、地點、人物的是否變化來判定作者是否寫了另一件事。
《再塑生命的人》一課所寫事件更復雜一些,不同時間甚至不同地點發生的一件件小事,其實是件大事的一部分,應該合稱為一件事。比如,寫莎莉文給我一個洋娃娃,在我手上做拼寫doll的游戲,後來有一天莎莉文給我一個更大的新洋娃娃,在我手上拼寫doll,這兩件事,其實可以合並起來歸納成: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doll。因為後文還有一件事是:莎莉文老師教我區別「water」和「cup」。於是,在教學這課的時候,我設計了:教學生學會「合並同類項」歸納事件的方法。
《王幾何》一課所寫事件與前幾課又不相同,全文實際就寫一件事:王幾何老師為我們上了第一堂課,讓我們永遠銘記。但圍繞這件事,又寫了課堂上的幾件小事。它和《再塑生命的人》一課的事件歸納其實是反其道而行之,《再塑生命的人》是要把幾件事合並成一件事,這課是要將一件事拆分為幾件事,而到底歸納為幾件事,並不取決於這是不是一件事,而是取決於題干要求在哪個范圍內去歸納事件。說《王幾何》一課寫了什麼事,那一定就只有一件事:王幾何上第一節課。就是說,在第一節課上發生了什麼事?那麼一定就是六件事:王幾何先擠進教室;然後站在台上啞笑;然後轉身在黑板上反手徒手畫圓和等邊三角形;然後宣布姓名和綽號;然後叫我們上黑板畫圓和三角形;最後下課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於是,我圍繞學會歸納事件這個能力點,設計了讓學生歸納事件時仔細審題,學會關注題乾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這個目標的時候,我還特意引導學生回顧前幾課的事件,其實如果問法不同,歸納出來的事件就不同。如《我的老師》一課,問「寫到了我和老師之間的哪些事?」和「寫了老師的哪些事」就應該得出不同的答案。
這樣,就一個「如何歸納事件」這個閱讀能力訓練點,通過這一個單元的集中深入學習,我們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研究歸納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情況,真正搞懂了如何歸納。我想,這應該就是深度教學吧。
2.課堂實施環節:心中有學生
「要優化深度教學,必須『專注於學生對知識的發現與構建,而不是簡單的『告訴」。的確,對於這一點,筆者深以為然。以前,課堂教學時,要教學的內容多,什麼都想教給學生,總覺得多多益善,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度,只好加快速度。加快速度的最好方式,只好是:告訴。這樣,學生只是一味聽見,一味接受,沒有思考時間,沒有思維空間,更沒有思維碰撞,也就沒有機會去自己發現自己構建知識體系。不僅如此,筆者還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還不僅僅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並構建知識體系,還應該著力於引導學生,教會學生如何去發現知識,如何去構建知識體系。

⑥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深度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專業的語文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的各種能力,使他們獲得全面的發展。由於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學生的原有知識、理解能力以及個性等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對他們進行深入和全面的了解,進而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教學,這樣才可以使他們獲得發展和提高。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以下的方法深入進行因材施教。

一、從生活到課堂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其涉及各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有些內容是比較抽象的,對於部分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使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深入地了解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運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這樣可以將抽象教學內容進行轉化,進而可以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特點,同時要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這樣可以將生活實際與課堂教學相融合,進而可以使他們更好地進行學習。例如,在講解《觸摸春天》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運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本文描寫了一個安靜的盲童在春天充滿花香的早晨竟然捉到了一隻蝴蝶,並將蝴蝶放飛的故事,表達了盲童對生命的熱愛。對於部分學生來說,本文是比較難理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認知特點,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與春天相關的視頻和圖片。為了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展示的生活情境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樣可以使他們在小組的交流中獲得成長和提高。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不僅可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差異化的教學目標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何況是具有一定思維能力的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進行教學。每個班級中都會有學困生,一般情況下教師很少會將精力和時間花費在他們身上,這就使得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進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為了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長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差異化的教學目標,這樣可以使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學習,進而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解《夜鶯的歌聲》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認識生字、生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體會蘇聯衛國戰爭中少年兒童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對於優等生,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他們對蘇聯衛國戰爭進行深入的了解,並對文章的主旨進行探究;對於學困生,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他們對文章進行朗讀,並對其中的陌生字詞進行理解。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且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長和發展。

三、差異化的學習方法

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學習成功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引導和幫助,進而可以使他們形成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課前預習為例進行講解。有的學生認為:通過預習他們不僅可以了解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找到自己不會的知識點,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有的學生認為:通過預習他們可以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因此課堂教學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了吸引力。雖然不同的學生對預習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預習還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教師可以讓他們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預習。對於認同預習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根據導學案的內容預習;對於不認同預習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從其他的方面進行預習,如作者的生平經歷、寫作風格,文章的寫作背景、寫作手法、文章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等。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對教學內容進行預習,進而可以使他們更好地進行學習。例如,在講解《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一篇文章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預習。對於認同預習的學生,教師可以將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學目標等告訴他們,並讓他們進行預習;對於不認同預習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對訪談的方法和技巧、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寫作背景等進行了解。

結合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教師要深入理解因材施教的內涵。

參考文獻:

[1]袁敏.獨辟蹊徑注重遷移:小學語文課堂在因材施教中取得高效[J].校園英語,2014(3):89.

[2]李曉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因材施教[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8):200.

[3]楊月華.因材施教從這里開始: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學生分層、目標分層[J].新課程導學,2014(3):48.

⑦ 如何進行語文學科的深度教學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為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從理論上說,深度學習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主體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去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的綜合學習。[1]它是有效學習、高效學習的必然要求。 為了幫助學生在美好的語文世界裡倘佯、想像、創造、發展,不斷吸引學生投入深度學習,我們要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磁力充足的強"磁場"。筆者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發現了促進深度學習的幾個有效策略:


多角度建設:讓深度學習"磁場"更豐厚

語文教學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2]。我們應從不同角度去建設文本教材,既要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也要融入學生的主觀創造,促使學生變被動的文本"接受者",成為文本"創造者"、"享受者"。


刪"繁"就"簡",話題提煉突出"精"字。要想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感悟,教師需從課文眾多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本質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與學價值的"精華"),它可以是一個字詞、一個句段、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等。教師可通過一個精當的、觀點鮮明的話題,來切入文本建設。


由"薄"變"厚",資源整合突出"巧"字。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博覽群書,開闊眼界,擴展視野。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要補充教材,拓展內容,重組資料,要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對教材、課堂、教師自身的不斷超越。

由"靜"變"動",實踐方式突出"活"字。為了進一步強化和內化文本內容,可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當小導游、演課本劇等,通過師生共同研讀文本、挖掘語言實踐點,讓活動過程本身也成為一份豐厚的課程資源。這些活動過程促使學生應用語言、內化語言,使學生真正將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

⑧ 什麼是深度語文

何謂深度語文?就王開東老師而言,「深度」表現在課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課堂把握之精到。
【深度閱讀】

■竇桂梅

「深度」表現在課程理解之深

何謂深度語文?就王開東老師而言,「深度」表現在課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課堂把握之精到。

王老師的深度語文追求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各種文體之中。閱讀本書,你會在小說的教學情境中「經過與穿越」,品味祥林嫂命運的悲苦、蠻子大媽戰爭的辛酸,還有寶黛愛情的銘心刻骨;在散文教學的散淡與跳躍中,你會思索「眼淚為誰而飛」,美麗竟然是愁人的,而生命也必然如「鑄鐵一樣站立」;在詩歌文本的課堂中,你又能涵詠「浪漫與精確」,體驗「萬里寫入胸懷間」的自由和暢達;而在戲劇教學中,當你感受「當愛已成往事」的沖擊之時,未嘗沒有一種恐懼與戰栗;在文言文教學中,你又能穿越歷史的煙雲和滄桑,領悟歸有光的「至情語言」,當然,在王老師的作文教學中,你也必然會體悟到「山的沉穩,水的靈動」。

細細品讀王老師的課,你還會發現,王老師的深度,是具有「文化深度」和「認識高度」問題驅動下的學生的情感、思維的有效激活,是師生合作碰撞的拔節提高。由於讀者反應的介入,原先的文本在師生的對話中生成為一個新的立體的文本,一個經過師生創造性感知後賦予了新意義的文本。學生、教師、作者成了文本意義的生成者和創造者,課堂因此走向了多元主題、多元視界的解讀和生成,成了知識的重新經歷和復活,成了師生精神生命又一次蘇醒。正如我校胡蘭老師讀後感言:「慧敏睿覺,勇開風氣之先;敦柔寬厚,不失先賢情致!其課如長風浩盪,裹挾千里,獵獵商商;其人若酣泉佳茗,甘冽馥郁,與之神交,每有進益,不覺使人忘俗!」

讀王老師的課,我會萬分認同這樣的觀點——語文學習不是懂不懂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美不美、深不深的問題!

我曾提出主題教學的課堂應當有三個維度:溫度,恆定性;廣度,開放性;深度,發展性。任何時候,追求高度與深度都是一種學習的姿態。從王老師的課,我們看到,高度與深度並不是問題,關鍵就看你能否深入淺出。

在王老師的教學中,我們也必將感受到,老師不是在增加知識數量與難度的高深玄妙,更不是脫離文本的任意拓展和拔高——而是在「最近發展區」(學生自主學習和師生合作學習所能達到的收益之間的落差)內著力,尋找最佳的一個「度」,進行智力挑戰和思維訓練。

也可以這樣說,這種深度是基於年段特點、體裁特點、課時特點上的適度把握。深度不是難度,深度甚至只是揭示文本內在邏輯的一種智慧。很多時候文本的內在結構是恆定的,很少變化,變化的是外在的。那種內在的心理和文化密碼是不變的,而深度就是要把這種密碼無意識地揭示出來。

深度課堂對生活高度的認識

王開東的人生被一種執著包圍著,他是審美的、靈性的、熱情的、智慧的。每個人將工作做到極致,就會獲得豐盈的快樂,自己也隨之光彩起來。開東善於積累生活中的點滴,並巧妙地化作教學的重要資源,他讓學生留心廣告詞、商店名、春聯等,所有這些鮮活的語言和創意,使得他的課堂充滿了源頭活水。學生喜歡他的課,不僅是深度上的智力挑戰,還有永遠散發陽光的審美體驗。

教育工作是一個讓人靈魂容易結繭的工作。相當多的人把教學當成了一種苦役,在機械的周而復始中,一天天、一年年地熬著,寸寸挪動,挨向可憐的退休工資。開東卻堅持從生活中來,向生命里去,他的課堂構成了對生活高度的認識,並不斷獲得一種高峰體驗。

因為外國語學校和清華附小的聯誼活動,王老師多次聽過我和我校年輕老師的課。我們曾就很多課一起探討過、爭論過。每一次聽課之後,他都「虛懷若谷」地給我們進行點評——江南才子的儒雅,又不失高度的指點,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印象,讓你心悅誠服地接受,又不至於讓你覺得突兀而不可逾越。

想起王老師在《人民教育》讀到我的《牛郎織女》實錄,激動地給我發來的簡訊,那份鼓勵,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主題教學的深度走向。《三打白骨精》中,王老師提供了他寫的《豬八戒評優材料》,讓學生們對豬八戒的人物形象有了豐滿客觀的認識。安徒生原文《丑小鴨》中的兩個「藏」,多個「啄」的細節發現,都讓我們的課錦上添花。《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隱忍」也是在和王老師探討中獲得的共識……

《合歡樹》課後的升華

《合歡樹》課後,我曾寫出了以下讀後感:

我覺得合歡樹的意向應該是一種象徵,也不僅僅就是指母親這個人,應該是生命的象徵,體現人之為人的一種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就好比合歡樹一樣,雖然第一年沒有發芽,但是,第二年卻長出枝葉,而且後來竟然開花,長高,年年開花——那棵生命的大樹已經是精神意義的樹。整堂課是否只圍繞「合歡樹」進行?例如讀題目:這棵合歡樹與誰有關?學生讀書後就會說出母親、「我」、鄰居、小孩。於是,問題就來了:談談母親與合歡樹有什麼關系。這個時候,我們研究母親的形象,母親就是一棵合歡樹!母親的離去,合歡樹的開花與生長,就是母親生命的延續!

接下來再討論「我」與合歡樹的關系。我延續了母親的生活,我延續了母親對生活的嚮往——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合歡樹!我怎麼能忘記這棵合歡樹?再延續下去,可以說,如今的「我」也成了這棵合歡樹!於是,生命必須升華,「悲傷也是享受」!

鄰居孩子心中的樹:孩子望著影子,想著什麼?這是生命的一種好奇與渴望,也是生命本身。鄰居說著合歡樹,自然而然,沒有一點奇怪——這就是生命本身!

最後,回到「我們與合歡樹」。讀了文章,你心中的合歡樹究竟是什麼?他們(指書上的人物)、你們(指同學們),連起來,就是我們。那麼我們心中應該種上怎樣一棵合歡樹?

我想,母親於我,天下父母於孩子,將來也會成為父親母親的孩子們,心中種下的一定是今天你理解的合歡樹!因此,史鐵生的這篇文章,已經不僅僅寫給自己、自己的母親,而是寫給天下所有的人。因此,合歡樹才是真正在心中長成一棵參天的、生命的、精神的樹!願天下的人心中永遠擁有這棵樹!這樣,從開頭的題目入手,最後再回到題目!朋友啊,願我們都是這棵合歡樹!

王老師很感動我評點的細致,很是鼓勵了我一番。當這堂課的實錄呈現之後,我也一一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和點評。

我知道,王老師一直在朝著心中明亮的地方一步一步艱難而詩意地攀登。我堅信,他必將在語文課堂上收獲春天,也必將迎來自己事業的巔峰時刻。

《深度語文》,王開東著,灕江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⑨ 如何實現語文課堂的深度教學

想要實現語文課堂的深度教學,需要師生之間相互配合,而且要有良好的教學氛圍。有一定的教學方法。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語文深度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