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如何應用這些生物學效應

如何應用這些生物學效應

發布時間:2022-06-15 03:18:51

㈠ 體液免疫的生物學效應有哪些

體液免疫的生物學效應有以下六點:中和毒素、中和病毒、抑制細菌吸附、調理作用、介導ADCC作用、激活補體。

以漿細胞產生抗體來達到保護目的的免疫機制。負責體液免疫的細胞是B細胞。體液免疫的抗原多為相對分子質量在10,000以上的蛋白質和多糖大分子,病毒顆粒和細菌表面都帶有不同的抗原,所以都能引起體液免疫。



(1)如何應用這些生物學效應擴展閱讀:

當同樣抗原第二次入侵時,能更快的做出反應,很快分裂產生新的漿細胞和新的記憶細胞,漿細胞再次產生抗體消滅抗原。這就是二次免疫反應。它比初次反應更快,也更強烈。

B細胞在T細胞輔助下,接受抗原刺激後形成效應B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B細胞產生的具有專一性的抗體 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後完成的免疫反應。體液免疫的關鍵過程是產生高效而短命的效應B細胞,由效應B細胞分泌抗體清除抗原。

㈡ 激光有哪些生物學效應

激光又名萊塞,是英文Laser的譯音。它產生於本世絕大十年代,發展很快,現廣泛應用於照明、工、農、軍事、生物學、醫學及科研等各個領域。 激光不同於普通的光,它是物質受激發而產生的束狀強光。激光的亮度高,能量密度大,是當今世界上最亮的源。一支l毫瓦的氨氖激光要比太陽光亮一百倍,而功率較大的紅寶石激光比太陽光亮百萬萬倍。當這種光能變成熱能時,可以產生幾千度至幾萬度的高溫。激光的光譜很窄,普通光譜比之寬百萬倍甚至上億倍。激光是束狀的平行光,它只射向一個方向,射程最遠,經透鏡聚焦可以形成很細小的光點。激光光波的頻率、波動方向和波動的步伐相同,有極好的相乾性。激光的高亮度、單色性、方向性及相乾性,使激光能量在時間、空間、光譜上高度集中。激光的這些特點使它能在許多領域包括醫學中大顯身手。 激光作用於生物機體時,它被吸收轉化成熱能。如果功率相當,幾毫秒內溫度可達數百至上千度,使組織蛋白變性、凝固、炭化、氣化。由於激光的高能量,可產生很強的光壓,聚焦激光的表面壓強可達200g/cm2。這種機械作用與熱效應一起,能使激光成為「光刀」,用於外科手術切割組織,治療淺表腫瘤,如黑色素瘤、鱗狀上皮瘤、乳頭狀瘤、血管纖維瘤、乳房腫瘤等等,還可用激光切除燒傷的焦痂。在眼科則用激光做虹膜切除,治療繼發性瞳孔膜閉,可使病人重見光明。這種手術不用拆線,不會感染,優於常規手術。利用高能量激光照射眼底視網膜剝離後的破口,可使之凝結,粘著--「焊接」視網膜。 利用激光的生物特性,選擇小功率激光刺激機體,可以增強人體的防禦免疫能力使白細胞吞噬功能加強,免疫球蛋白增加,提高腎上腺皮質功能和血管的再生。因此,用激光來對抗炎 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治療扁挑腺炎、耳廓軟骨膜炎、口腔潰瘍等等。 激光點穴照射,既「激光針灸」,治療哮喘、過敏性鼻炎等。

㈢ 電療法的生物學效應

高頻電流與直流電流、低頻電流對機體的作用有很大的區別。當高頻電流施加於人體時,由於電流的頻率高、方向變化快,使人體體液中的離子不會發生顯著的位移,離子濃度的變化很小,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來回振動,因磨擦而生熱,所以高頻電療主要作用就是產生熱效應。 由於高頻電流引起人體組織內微粒的運動,在組織內就可產生熱效應,其產生原理如下:
當高頻電流通過人體中,機體中離子(A),帶電膠體顆粒(B)在電場中產生快速沿電力線方向的來回移動或振動,以傳導電流形式通過組織,機體中的電介質分子(C)(D)在高頻電場中,無極分子產生電子位移極化,有極分子產生取向極化(圖3-1-14),以電位移電流形式通過組織,隨著頻率的增高,傳導電流所佔的比重逐漸減少而位移電流所佔比重逐漸增加。高頻電流通過機體時,傳導電流引起機體內的歐姆耗損,位移電流引起機體內的介質耗損,因而在各種組織中產生程度不同的熱效應。(1)高頻電流→導體部分→離子及帶電膠體振動→傳導電流(包括渦流)→歐姆耗損→熱效應。(2)高頻電流→電介質(包括電容)→偶極子取向及旋轉→位移電流→介質耗損→熱效應。 應用波長10~1米的超高頻交流電作用人體,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常用電容電場治療,亦稱超高頻電場療法,主要生物學效應是熱效應及非熱效應,它的熱效應與短波不完全相同,因在超高頻電場作用下,以位移電流點優勢,介質損耗產熱為主,產熱分布比較均勻,但由於脂肪組織血管少,熱量不易為血流帶走,易產生脂肪過熱,在實際治療時可調整皮膚與電極距離使深部組織溫度升高,皮及皮下脂肪溫度降低。超短波在用低強度作用,且用目前一切方法不能測出溫度升高時,其生物學效應仍非常明顯,而同樣外源熱作用則無類似效應。如:當應用短時間無熱量超短波作用人體時,對急性炎症的消退比長時間溫熱作用時的效果更明顯,此外還可引起其他組織器官的反應,統稱為非熱效應。非熱效應在低強度作用時表現明顯,高強度作用時這種特殊作用就被熱效應所掩蓋。
超短波對全身各個系統都有一定的作用,首先,是消炎作用,大量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證明超短波對炎症,特別是急性化膿性炎症有良好的作用。在治療急性炎症時,小劑量有明顯的消炎作用,大劑量有時反可使病情惡化,這與它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病灶的pH向鹼性移行,有脫水作用,使巨噬細胞和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凝集素和補體增加等有關;第二,對腎臟有擴張腎血管,解除腎血管痙攣,使尿量增加,尿蛋白降低;第三,可降低血管張力,使小動脈毛細血管擴張,組織細胞營養改善;第四,可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應用小劑量的超短波,作用於頸交感神經節,可使高血壓病人血壓下降。第五,加強結締組織再生,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因此臨床上常用於(1)全身各系統、器官的一切炎症,對急性、亞急性效果更好,特別是對化膿性炎症療效顯著;(2)各種創傷,創口及潰瘍;9(3)急性、亞急性腎炎,急性腎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無尿療效顯著;(4)血管運動神經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疾病;症狀性高血壓(Ⅰ、Ⅱ期),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病等;(5)疼痛性疾病:神經痛,灼性神經痛,肌痛等。 微波療法是應用波長為1米~1毫米的特高頻電磁波作用於人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它與短波、超短波不同,是一種定向電磁波輻射療法,根據波長不同可將微波分為分米波(波長100~10cm),厘米波(波長10~1cm),醫用微波波長多為12.5cm(頻率2,450Hz)。微波的波長介於長波紅外線與超短波之間,因此某些物理性質類似光波,如呈波束狀傳播,具有彌漫性能,遇不同介質可引起反射、折射、繞射、吸收、聚集等;微波輻射人體時,一部分能量被吸收,另一部分能量則為皮膚及各層組織所反射,其中富於水分的組織較多地吸收微波能量,而脂肪及骨組織反射較多。因此微波的熱效應應以富於水份的組織及界面多的器官(眼睛,盆腔)產熱大。生殖系統如睾丸對微波特別敏感,加之睾丸血循環差,散熱慢,當局部溫度高於35°C時精子產生受抑制,曲細精管萎縮局灶性壞死,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加強對眼睛及生殖系統的防護,對血循環和富於水分的組織應避免過量引起病情惡化。
微波具有鎮痛、消炎、脫敏和改善組織和營養作用,常用於治療肌肉,關節及關節周圍非化膿性炎症和損傷,如肌炎、腱鞘炎、肌腱周圍炎、滑囊炎、肩周炎及關節和肌肉勞損等微波效果顯著。 應用無線電波作用於人體產生高溫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射頻療法,又稱高頻加溫治癌。高頻,超高頻及特高頻(微波)電磁波都屬於射頻范圍,但目前國內外多應用短波與微波波段,主要利用其產生的高溫以治療癌瘤。作用機理:由於癌瘤組織血管生長用短波與微波波段,主要利用其產生的高溫以治療癌瘤。作用機理:由於癌瘤組織血管生長畸形,血液僅為周圍正常組織的2~15%。當射頻電能為組織吸收轉變為熱能而使組織溫度升高時,正常組織可通過有效血循環散熱,而癌瘤組織因循環差,不能及時將熱帶走,故癌瘤內的溫度升高,可比正常組織溫度高5~10.4°C,且持續較長時間。故可利用適量射頻電能作用癌瘤局部,使癌周圍健康組織達42°C~43.5°C(正常組織熱損傷閾為45°C)時,可使癌組織強度升至47~55°C,從而達到殺來癌細胞目的,而周圍正常組織不致受到損傷。高溫作用下癌組織的氧代謝降低,乳酸增加,pH降低;同時使癌細胞內的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及蛋白質合成受到抑制,此外癌細胞漿內的溶酶體活性增強,並有大量新的溶酶體產生,最後導致癌細胞溶解。另外射頻電能使癌瘤周圍正常組織的血循環和供氧量增加,有利於改善化療葯物的輸送,高溫能使一些抗癌的化學葯物作用增強。同時,抗拒放射線的S期細胞(DNA合成期細胞)對高溫最敏感,易被殺滅,還能增強乏氧期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因此,射頻高溫療法與放療、化療並用能顯著提高滅癌效果,同時還可養活放射線和化療葯物用量,減輕副作用。常用的儀器有(1)大功率短波治癌機,治療深部或淺部癌瘤;(2)微波治癌機,只能治療表淺部位的癌瘤;(3)分米波治癌機作用較微波深,對皮下組織損傷少,而加熱效果則優於微波治療機。

㈣ 什麼是生物學效應

生物學效應是指某種外界因素(例如生物物質、化學葯品、物理因素等)對生物體產生的影響。
在講到葯物對生物體的影響時,「效應」和「作用」這兩個詞是有區別的,效應指的是對生物體所造成影響的外在表現或觀察到的現象,而作用指的是葯物對生物體產生影響所發生的部位或原發的機理。

(如鈣元素的生物學效應:

1
作為第二信使起作用
2
參與或協調其他第二信使的代謝和對細胞生理功能的調節
3
在肌肉收縮、激素、消化酶類和神經遞質的釋放中起重要的作用。
4
參與生物膜通透性及細胞興奮性的控制、細胞代謝、細胞形態的維持、細胞周期的調控以及生殖細胞的成熟和受精等。)

㈤ 簡述細胞免疫的生物學效應

其作用機制包括兩個方面:致敏T細胞的直接殺傷作用。當致敏T細胞與帶有相應抗原的靶細胞再次接觸時,兩者發生特異性結合,產生刺激作用,使靶細胞膜通透性發生改變,引起靶細胞內滲透壓改變,靶細胞腫脹、溶解以致死亡。

通過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協同殺傷靶細胞。巨噬細胞趨化因子可招引相應的免疫細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於對抗原進行吞噬、殺傷、清除等。由於各種淋巴因子的協同作用,擴大了免疫效果,達到清除抗原異物的目的。

在抗感染免疫中,細胞免疫主要參與對胞內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應答及對腫瘤細胞的免疫應答,參與遲發型變態反應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參與移植排斥反應及對體液免疫的調節。

(5)如何應用這些生物學效應擴展閱讀

應用:器官移植在同卵雙胞胎之間進行較易成功,這是因為兩者的基因組是一樣的,細胞表面的MHC分子也是一樣的,2個個體都不排斥對方的器官。激素、放射線照射、葯物(6-巰基嘌呤)等可以抑制受體的免疫功能,增加移植手術的成功率。但它同時增加了感染疾病的可能性。

雖然環孢素選擇性抑制T細胞的功能,但也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其他功能。臨床器官移植還存在外來器官排斥受體的問題:例如骨髓移植,當供者骨髓植入受者後,外來骨髓的淋巴細胞對受體的各組織(抗原)進行攻擊,其後果可致受者死亡。

㈥ 紅外線的主要生物學效應有哪些

紅外線(Infrared rays)是太陽光線中眾多不可見光線中的一種,由德國科學家霍胥爾於1800年發現,又稱為紅外熱輻射(Infrared radiation).太陽光譜上紅外線的波長大於可見光線,波長為0.75~1000μm.紅外線可分為三部分,即近紅外線,波長為0.75~1.50μm之間;中紅外線,波長為1.50~6.0μm之間;遠紅外線,波長為6.0~l000μm 之間.近年來,由於檢測設備的完善及研究的深入,人們對紅外線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物學效應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獲得了許多進展.紅外線特別是遠紅外線已被廣泛運用在醫療保健產業中,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各種紅外線產品也大量出現.本文在此主要對紅外線的生物學效應機理及其臨床應用研究的現況進行介紹.
一、紅外線生物學效應的機理
紅外線是一種電磁波,當它通過放射方式輻射到物體時,被物體吸收的輻射能傳遞給物體內的原子、分子等粒子,使這些粒子發生不規則運動,引起物體的升溫作用,稱為遠紅外線的一次效應,也稱為增溫效應.產生一次效應的同時,物體也隨之發生其他的化學、物理等改變,這稱之為物體吸收遠紅外線輻射後產生的二次效應,也稱為繼發效應.
紅外線對人體皮膚、皮下組織具有強烈的穿透力.外界紅外線輻射人體產生的一次效應可以使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溫度相應增高,促進血液的循環和新陳代謝,促進人的健康[1] .紅外線理療對組織產生的熱作用、消炎作用及促進再生作用已為臨床所肯定,通常治療均採用對病變部位直接照射.近紅外微量照射治療對微循環的改善效果顯著,尤以微血流狀態改善明顯.表現為輻照後毛細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紅細胞聚集現象減少,乳頭下靜脈叢淤血現象減輕或消失,從而對改善機體組織、重要臟器的營養、代謝、修復及功能有積極作用[2].
紅外線對人體產生二次效應的機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有學者認為遠紅外線可對細胞產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細胞內外水分子的振動,使細胞活化,發生一系列有益於健康的細胞生物化學及細胞組織化學改變[1].也有人認為波長8~14微米的遠紅外線可稱為「生命光線」,能夠顯著改善人體微循環.它作用於人體水分子時可對人體內老化了的大分子團產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組合成較小的水分子團,在這個過程中,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團表面的污染物質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著於細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強了細胞的活性和表面張力.由於滲透細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活性加強,因此增強了人體細胞的正常機能,使殺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生命光線還可以使血液中不飽和脂肪酸的二重鍵或三重鍵被切斷,飽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過氧化脂質],減少了血管內脂質的沉積,使血管壁光滑,從而減少動脈硬化、白內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發生,對人體健康起著良好的促進功效[3].
龐小峰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釋放的生物能量傳遞的機制和特點,認為紅外線對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效應和醫學功能主要來自紅外線的非熱生物效應.1~7μm 的紅外線波可以透射過皮膚到細胞上,被蛋白質分子吸收.蛋白質分子能夠而且也只能吸收或發射出1~3.5μm 和5~7μm 波長 的紅外線,這一范圍波長的紅外線吸收後能導致蛋白質分子中的醯胺鍵的量子振動,從而可使生物能量順利地從一處傳遞到另一處,使生命體處於正常狀態,保持生命體的生長、發育及健康.維持生命系統正常運行的生物能量是由ATP 的水解提供的,但是,一旦ATP 分子或ATP 酶(ATP 的水解需要酶的參與) 或水不足,或者蛋白質的結構和構象改變或畸變等等原因,便可使提供的生物能量不足以引起醯胺鍵的正常振動或生物能量不能正常傳遞. 生物組織在得不到足夠能量時,便不能正常生長,會誘發出各種疾病. 在這種情況下,若能用具有上述波長的紅外線照射,並能被蛋白質吸收,就可以使蛋白質分子恢復正常和正常傳遞生物能量,從而可能使生物組織從病態恢復到正常狀態,使疾病得到治療. 在紅外線醫療儀的臨床試驗中也證明,對生物體或人有一定醫療效果的紅外線也正好是在此波長范圍內, 即0.8~1.6μm 和4.8~7μm[4].
紅外線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還處於剛起步狀態,在各波段的紅外線中以中波紅外線更易作用於免疫細胞,促進其生物學功能.紅外線的作用除與其波長有關外, 還與其發射的光子數目有關, 即與輻射強度和輻射時間有關, 過量的紅外線輻射還可能對機體造成不良的影響, 其詳細機制有待進一步闡明.曹志然等認為紅外線照射對機體免疫系統具有間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間接作用是指紅外線輻射可調節機體其它系統如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狀態, 從而達到調節免疫系統的目的.直接作用是指紅外線被機體吸收後能增強免疫細胞和免疫器官周圍的生物場, 使其活性及相互調控作用增強,紅外光子可直接作用於免疫細胞的受激點, 這些受激點包括免疫細胞表面的受體(如T 細胞表面的PHA-R, TCR, L-2R 等) 和一些酶類, 從而激活細胞, 使細胞增殖和分化 [5].毛文等推測其作用機理在於紅外線可能激活組織深部感受器,其生理生化效應一方面通過神經—體液反射途徑,另一方面可能通過目前尚未十分了解的經絡傳導途徑,對生物大分子、細胞及臟器的活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從而有整體良性效應[2].
二、紅外線對人體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熱輻射又稱紅外輻射,鋼鐵冶金企業高溫作業環境的主要特點是強熱輻射性高溫.特別是在鋼鐵冶煉、紅鋼熱軋和中型燒結機,是典型的紅外熱輻射接觸作業.波長0.8~1.2μm的短波紅外線可透過角膜進入眼球、房水、虹膜、晶狀體和玻璃體液吸收一部分紅外線而導致白內障,稱之為「紅外線白內障」,國內外均首先見於玻璃工、鋼鐵冶煉工人.曹多志等發現鐵冶金各爐前作業熱輻射危害仍十分嚴重,隨作業工齡增加視力有明顯下降趨勢,晶體混濁檢出率達9.46% ,並發現與熱源距離及本崗位工齡有關[6].有研究也指出紫外線(UVR) 和紅外線( IFR) 對眼及皮膚的損傷是電焊作業職業損害的一個重要方面,電焊作業時的紫外線和紅外線可引起角膜和晶體損傷[7].
太陽光中的紅外線對皮膚的損害作用不同於紫外線.紫外線主要引起光化學反應和光免疫學反應, 而紅外線照射所產生的反應是由於分子振動和溫度升高所引起的.紅外線引起的熱輻射對皮膚的穿透力超過紫外線.其輻射量的25%~65% 能到達表皮和真皮, 8%~17% 能到達皮下組織.紅外線通過其熱輻射效應使使皮膚溫度升高, 毛細血管擴張,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發等直接對皮膚造成的不良影響.其主要表現為紅色丘疹、皮膚過早衰老和色素紊亂.皮膚溫度升高, 毛細血管擴張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發等直接對皮膚造成不良影響.
紅外線還能夠增強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害作用, 加速皮膚衰老過程.使用同樣的防曬產品和同樣能量的紫外線強度下, 在戶外自然陽光下所測到的SPF 值(防曬系數)明顯低於在實驗室人工光源下所測得的防曬效能,這是由於在自然陽光下, 皮膚受到紫外線和紅外線的雙重作用而引起的.紅外線和紫外線在加速組織變性中的作用是一樣的.紅外線也能促進紫外線引起的皮膚癌的發展[8].
三、紅外線生物學效應的臨床應用研究
紅外線可被體表淺表組織吸收, 有顯著乾燥脫水作用, 使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加快, 起到消炎鎮痛作用.臨床上採用局部外用紅花油加遠紅外線照射來治療褥瘡,發現療效好且見效快[9].利用遠紅外線對帶狀皰疹進行治療,結果止痛、止皰和結痴時間均短於對照組[10].有實驗表明,生物陶瓷遠紅外線對燒傷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對損傷疼痛的治療,以慢性軟組織損傷療效最好[11].臨床護理觀察發現,在傳統的紡織品材料中加入超細陶瓷微粒製成的遠紅外線護具如護腰、護膝、護肘、護腕、頸圍等,在消炎、消腫、活血、止痛、通經活絡、改善微循環方面有顯著效果.比硫酸鎂濕熱敷、熱水袋熱敷及葯物封閉等方法效果好,同時可以避免因封閉給病人帶來的痛苦[12].新生兒紅臀和潰瘍以往多採用外用消毒葯物洗滌及保持乾燥等方法加以防治,療效差且易復發.採用遠紅外線輻射加溫床對紅臀和臀部潰瘍患兒進行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相比,平均治癒時間縮短,有效率更高[13].新生兒硬腫症治療中的復溫問題是治療能否成功的重要環節,過去採用普通暖箱逐漸復溫效果較差,現在採用遠紅外線快速復溫後患兒病死率明顯下降,搶救成功率顯著提高[14].
皮瓣壞死是整形外科等臨床上常見的術後並發症, 主要是因為微循環障礙,目前尚無理想的防治辦法.姜平等通過活體直接觀察大鼠背部隨意皮瓣的微循環變化,探討了2.5~15μm 波段的遠紅外線對皮瓣成活的影響.發現遠紅外線局部輻射具有類似於血管擴張劑的生物學作用,能改善微循環提高皮瓣成活率,且在治療劑量范圍內無明顯副作用[15].
日本有學者報道使用直線偏振光紅外線治療多種類型的斑禿有明顯療效[16].
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顳下頜關節痛治療療程短、療效好[17].變形性關節炎採用點式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治療儀照射治療和傳統的局部神經阻滯治療相比較, 雖然近紅外線組治療次數多於傳統神經阻滯組, 但治療范圍廣,可避免局部神經阻滯治療給病人帶來的痛苦,顯效率較高,作用持久不易復發.其機理可能為光照起到光電能的刺激作用,電磁波作用及光化學作用,因而能抑制神經的興奮、鬆弛肌肉、舒張血管、增加血流,促進淋巴循環,促進活性因子的產生,從而起到治療作用[18].
有人對66例心腦血管病人經低溫激發遠紅外線治療前後的血液粘度進行觀察,發現低溫激發遠紅外線具有以低溫熱功率效應為主的廣泛的生物學效應,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減輕胸悶、心悸、頭昏、麻木等症狀[19].
近紅外線治療對CAH 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調節作用,患者SG、IgG、γ-球蛋白下降,ANA、RF轉陰, SA、CH50、C3上升, 體液免疫有正常化趨向[20].紅外線輻射還能促進Con-A 誘生產生L-2 的作用,顯著提高大鼠脾細胞的ADCC 效應,使小鼠對PHA 刺激的T淋巴細胞轉化率增高, 脾指數增大,提高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的數目和脾內巨噬細胞的數目[5],對機體自由基代謝及N K 細胞活性也有良好影響[2].
應用紅外線照射膀胱區治療尿瀦留和其它葯物療法相比,產婦無痛苦, 不增加產後出血量, 易被產婦接受.紅外線作用於皮膚後, 被吸收的能量轉化為熱能引起皮溫升高, 刺激皮膚內熱感受器, 通過丘腦反射使血管平滑肌鬆弛, 血管擴張, 血循環加強, 促使滲出液吸收, 利於炎腫消退, 減輕肌肉的緊張和痙攣, 因而對尿瀦留治療效果明顯 [21].
蓋啟鳳等用波長2~25μm的遠紅外線照射下腹部壓痛區(包括氣海、關元、帶脈等穴位)來治療盆腔炎性包塊,患者62 例,均經婦產科臨床檢查與B超確診,均有下腹部疼痛及壓痛,婦科檢查均觸到囊性包塊,痊癒顯效率88.6 % ,總有效率96.6 %.採用遠紅外線照射治療盆腔炎性包塊可以增加局部的微循環功能,增強白細胞的遊走和吞噬能力,促進炎症吸收[22].
有人採用遠紅外線照射治療小兒腸痙攣208 例,發現其療效明顯優於葯物治療, 且簡便易行, 無副作用, 兒童樂於接受[23].
紅外輻射對糖尿病兔的高血糖症有明顯的緩解作用,其代謝調節機制為對環核苷酸環化酶(AC) 活性抑制的同時激活磷酸二酯酶(PDE)活性,使環磷酸腺苷(cAMP)合成受阻而水解加速,cAMP 水平下降,血糖隨之降低[24].
有人通過體內實驗探討了遠紅外線對荷瘤鼠S180大腦內源性鴉片類物質的影響,發現應用中遠紅外線治療各組大腦β—內啡肽、亮氨酸腦啡肽含量明顯增加.腦啡肽能中間神經元被認為能與痛覺傳入軸突形成軸—軸突觸,能產生有力的抑痛作用.這為臨床上應用中遠紅外線治療和減輕腫瘤患者疼痛和緩解帶狀皰疹、肢體疼痛提供了理論依據[25].
在許多疾病狀態下,由於活性氧產生過度或抗氧化酶類活性降低,可引起脂質過氧化反應損傷細胞膜並進而導致了細胞死亡.有資料表明,腫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表明天然抗氧化劑的抗氧化酶不足.滕艷傑等通過體內實驗,探討了中遠紅外線治療對荷瘤鼠肝臟自由基代謝的變化,發現應用中運紅外線治療,肝臟SOD、GSH-Px活性明顯升高,MDA含量明顯降低.MDA是雙鍵脂肪酸過氧化產物,它的含量反應了脂質過氧化物的濃度.中遠紅外線由於活化細胞而使荷瘤鼠肝臟組織MDA含量明顯減少,肝臟SOD和GSH—Px活力明顯升高,從而使腫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強,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26].
微量元素在體內生物化學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作為機體多種物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機體生長發育、心腦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機體衰老等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然而對各種疾病引起的微量元素的過多或減少,目前尚無肯定的治療方法.王建傑等研究了全科廣譜治療儀照射對小鼠肝臟微量元素的影響,發現峰值波長7~10μm的中遠紅外線照射對微量元素的失衡能夠進行雙向調節,對於正常含量也可促進其吸收,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保健作用[27].
電光性眼炎是由於電焊工防護不當,眼部受紫外線過度照射所引起的角膜和結膜炎症反應.目前在治療電光性眼炎上,還沒有特效的療法.有人根據紅外線可抑制紫外線紅斑反應的原理,用遠紅外線治療電光性眼炎,收到了較好的療效.推測其原理:紅外線是長波光線,其量子能較少,但其光流較為強大,具有明顯的熱效應,它對紫外線造成眼部的光電性損害有緩解作用.紅外線的熱作用還能降低神經末梢的興奮性,對肌肉組織有鬆弛作用.所以對眼部解癢止痛的效果很好[28].
Schramm JM等報道聯合應用紅外線和微波治療可以加速傷口的癒合[29].遠紅外按摩理療床對急、慢性腰腿痛、頸椎病、落枕及肩周炎有較好的療效[30].
紅外線治療與磁療適用於多種疾病所致的關節肌肉的損害與功能障礙,綜合的應用紅外線治療與磁療兩種理療方法,與單純治療比較,不僅起到相加和協同作用, 同時又可以縮短病程, 提高療效,達到滿意的效果[31].現在已有多款產品在臨床上應用,如遠紅外線磁療型腰椎牽引器在家庭中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其療效與在醫院中牽引治療的療效相近[32].光磁按摩保健治療器經多家醫院試用驗證,具有明顯的鎮痛、消腫、舒經通絡、活血化竊及溫中理氣等功效,治療痛經及慢性腹痛及增生等症取得了滿意效果,特別對急性扭挫傷和肩周炎、腰肌勞損等病症有顯著療效[33].

㈦ 什麼是生物學效應請簡述鈣元素的生物學效應

生物效應是指某種外界因素(例如生物物質、化學葯品、物理因素等)對生物體產生的影響。鈣元素的生物學效應有四點:
1 、作為第二信使起作用
2 、參與或協調其他第二信使的代謝和對細胞生理功能的調節
3 、在肌肉收縮、激素、消化酶類和神經遞質的釋放中起重要的作用.
4 、參與生物膜通透性及細胞興奮性的控制、細胞代謝、細胞形態的維持、細胞周期的調控以及生殖細胞的成熟和受精等.

㈧ 主要生物學效應是什麼

生物學到目前位置來看光合作用的光反應與光合作用的暗反應極其重要,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可以把太陽能轉化為
糖類,糖類可通過光合作用的暗反應或呼吸作用轉化為ATP,ATP還可通過太陽能的光合作用的光反應轉化為ATP

㈨ 如何應用生物學來治理水體富營養化

富營養化的防治是水污染處理中最為復雜和困難的問題,其原因如下:①污染物質來源多樣,排放量大。導致水質富營養化的氮、磷營養物質,既有天然源,又有人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內源性。含氮、磷元素的水量以當前的發展情勢分析,仍呈增長態勢。②受污水體中營養元素的去除難度大,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治理手段可以實現對氮、磷元素的有效去除。當前,防治水體富營養化措施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考慮:

(1)控制外源性氮、磷輸入

外源性污染物的進入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因素。如果減少或者截斷外部輸入的營養物質,將會使水體富營養化發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為此,首先應該著重減少或者截斷外部營養物質的輸入,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應從控制人為污染源著手,准確調查清楚排入水體營養物質的主要排放源,監測排入水體的廢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濃度,計算出年排放的氮、磷總量,為實施控制外源性營養物質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2)減少內源性氮、磷富集
在控制外源性氮、磷輸入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內源性氮、磷的及時清除。輸入到湖泊等水體的營養物質在時空分布上是非常復雜的。氮、磷元素在水體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性鹽類形式溶於水中,或者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和生物作用而沉降,並在底泥中不斷積累,或者從底泥中釋放進入水中。減少內源性營養物負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內部磷富集,應視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

具體可以採取的措施有如下幾條:
(1)工程措施
包括挖掘底泥、深層曝氣、注水沖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設塑料等手段。挖掘底泥可以顯著降低底泥中營養元素向水體釋放;深層曝氣,保證對水體厭氧區的控制,抑制厭氧過程的發生以及底泥中營養元素的釋放。此外,也可以採用氮、磷濃度低的清潔水注入湖泊的方法,對富營養狀態的水體進行稀釋。

(2)化學方法
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學葯劑殺藻的方法,例如有許多種陽離子可以使磷有效地從水溶液中沉澱出來,較為常用的、經濟的主要有鐵、鋁鹽等。通過與磷酸鹽生成不溶性沉澱物而沉降下來,但是沉澱物會富集在底泥中,存在再次向水體中的可能性。在化學法中,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殺藻劑殺死藻類。殺藻劑將藻殺死後,需要及時將藻類撈起以避免藻類腐敗後所含有的營養元素再次向水體中釋放;或者再投加適當的化學葯品,將藻類腐爛分解釋放出的磷酸鹽沉降。

(3)生物措施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氮、磷元素進行代謝活動以去除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的方法。大型水生植物包括鳳眼蓮、蘆葦、狹葉香蒲、加拿大海羅地、多穗尾藻、麗藻、破銅錢等許多種類,可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和污染物的性質進行適宜的選栽。水生植物凈化水體的特點是以大型水生植物為主體,植物和根區微生物共生,產生協同效應,凈化污水。經過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轉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懸浮顆粒,同時對重金屬分子也有去除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長快,收割後經處理可作為燃料、飼料,或經發酵產生沼氣。這是目前國內外治理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措施。

近年來,有些國家採用生物控制的措施控制水體富營養化,也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例如,德國近年來採用了生物控制,成功地改善了一個人工湖泊(平均水深7米)的水質。其辦法是每年在湖中投放食肉類魚種如狗魚、鱸魚去吞食吃浮游動物的小魚,幾年之後這種小魚顯著減少,而浮游動物(如水蚤類)增加了,從而使作為其食料的浮游植物量減少,整個水體的透明度隨之提高,細菌減少、氧氣平衡的水深分布狀況改善。但也發現,浮游植物種群有所改變,藍綠藻生長量比例卻增高,因為它們不能被浮游動物捕食,為此可以放養鰱魚來控制這種藻類的生長。

閱讀全文

與如何應用這些生物學效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6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4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5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9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1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11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8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9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81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9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40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8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8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31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4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3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