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共生微生物從什麼上攝取營養

共生微生物從什麼上攝取營養

發布時間:2022-05-16 17:48:52

⑴ 共生微生物從什麼上攝取營養,且什麼

空氣中是有很多微生物,有一些是營養細胞,但更多的是黴菌孢子和各種病毒。
不管是什麼,這些微生物在空氣中的時候,是不生長的,也不表現出生命活動,只是隨風到處飄。原因很簡單,就是空氣中沒有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
這些微生物只有落到有營養的地方,比如土壤、垃圾堆、水塘,或是它們能夠生長的其他生物表面,並能吸收到水和營養物質,它們才會生長繁殖。

⑵ 根的根與微生物的關系

植物根系與土壤微生物有密切的聯系。微生物不但存在於土壤中,也存在於一部分植物的根里,與植物共同生活。微生物從根組織里得到營養物質,植物也由於微生物的作用而得到它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質,這種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的互利關系,稱為共生(Symbiosis)。如,根部分泌的糖、有機酸、氨基酸及其他含氮和不含氮的化合物是微生物的營養來源;土壤微生物新陳代謝能夠產生一些刺激生長的物質,或抗菌的、有毒的以及其他物質,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根的生長發育;也可合成一些物質被高等植物所利用,成為某些養料的來源。根瘤和菌根是根系和土壤微生物之間的共生類型。
1、根瘤:豆科植物根上,常有各種形狀的瘤狀突起,這是豆科植物根與土壤微生物根瘤細菌相互作用產生的共生體,即根瘤。根瘤的產生是由於土壤中的根瘤菌受根毛分泌物吸引,聚集生活在根毛周圍,分泌纖維素酶,逐漸溶解了根毛的細胞壁。然後,從根毛侵入根原皮層細胞,在皮層細胞中迅速繁殖,同時皮層細胞因受到根瘤菌分泌物的刺激不斷迅速分裂,產生大量新細胞,致使該部分皮層體積膨大,結果在根表面形成瘤狀突起的根瘤。
根瘤菌一方面從根皮層細胞中吸取它生活所需要的水分和養料;另一方面根瘤菌能把空氣中游離的氮轉變成含氮化合物,這種現象稱為固氮作用,根瘤菌提供的含氮化合物可以被植物吸收,合成自身所需的營養物質。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間的關系是綠色植物和非綠色植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農業生產中利用豆科植物與其它植物輪作、間作,可以減少施肥,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能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除豆科植物外,在自然界中還發現一百多種植物能形成根瘤,並具固氮能力。如樺木科、木麻黃科、薔薇科、胡頹子科、禾本科等科植物。
2、菌根:自然界中還有許多高等植物的根與土壤中的真菌形成共生關系,這種同真菌的共生體稱為菌根(Mycorrhiza)。根據菌根形態學及解剖學特徵,可將菌根分為三種類型。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菌絲大部分生長在幼根的外表,形成白色絲狀覆蓋層,只有少數菌絲侵入根表皮、皮層的細胞間隙。
內生菌根(Endomycorrhiza):菌絲穿經細胞壁而進入幼根的生活細胞內。很多草本和部分木本植物可形成這種菌根。
內外生菌根:是兩種菌根的混合型。柳屬、蘋果、檉柳、銀白楊等植物具有這種菌根。
真菌是低等的異養植物,它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與綠色植物共生後,真菌可以從根中得到它生長發育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而菌絲如同根毛一樣,可以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供植物利用,促進細胞內貯藏物質的分解,增進吸收作用。菌絲還能產生激素,尤其是維生素B1和B6等生長活躍物質,不僅對根的發育有促進作用,使植物生長良好,還能增加豆科植物固氮和結瘤率;提高葯用植物的葯用成分含量;提高苗木移栽、扦插成活率等。如松樹在沒有與它共生真菌的土壤中,生長緩慢甚至死亡。在林業上,常用人工方法進行真菌接種,提高抗旱能力,以利於造林成功。已發現在根上能形成菌根的高等植物有兩千多種,其中很多是造林樹種,如銀杏、檜、側柏、毛白楊和椴樹等。

⑶ 試比較營養物質進入微生物細胞的幾種方式的特點

微生物沒有專門攝取營養物質的器官,它們攝取營養是依靠整個細胞表面進行的。目前認為: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是依靠於細胞質膜的作用,細胞質膜上面有許多小孔,各種營養物質是通過不同的吸收方式透過細胞膜的。營養物質能否進入細胞取決於三個方面的因素:
①營養物質本身的性質(相對分子量、質量、溶解性、電負性等);②微生物所處的環境(溫度、 PH
等);③微生物細胞的透過屏障(原生質膜、細胞壁、莢膜等)。根據物質運輸過程的特點,可將物質的運輸方式分為自由擴散、促進擴散、主動運輸、基團轉移。

一、自由擴散自由擴散也稱單純擴散。原生質膜是一種半透性膜,營養物質通過原生質膜上的小孔,由高濃度的胞外環境向低濃度的胞內進行擴散。自由擴散是非特異性的,但原生質膜上的含水小孔的大小和形狀對參與擴散的營養物質分子有一定的選擇性。它有以下特點:①物質在擴散過程中沒有發生任何反應;②不消耗能量;不能逆濃度運輸;③
運輸速率與膜內外物質的濃度差成正比 。自由擴散不是微生物細胞吸收營養物的主要方式,水是唯一可以通過擴散自由通過原生質膜的分子,脂肪酸、乙醇、甘油、一些氣體(
O2 、 CO2 )及某些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通過自由擴散進出細胞。二、促進擴散與自由擴散一樣,促進擴散也是一種被動的物質跨膜運輸方式,在這個過程中 ① 不消耗能量, ②
參與運輸的物質本身的分子結構不發生變化, ③ 不能進行逆濃度運輸, ④ 運輸速率與膜內外物質的濃度差成正比。 ⑤
需要載體參與。通過促進擴散進入細胞的營養物質主要有氨基酸、單糖、維生素及無機鹽等。一般微生物通過專一的載體蛋白運輸相應的物質,但也有微生物對同一物質的運輸由一種以上的載體蛋白來完成。三、主動運輸主動運輸是廣泛存在於微生物中的一種主要的物質運輸方式。與上面兩種運輸相比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物質運輸過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而且可以進行逆濃度運輸。在主動運輸過程中,運輸物質所需要的能量來源因微生物不同而不同,好氧型微生物與兼性厭氧微生物直接利用呼吸能,厭氧微生物利用化學能,光合微生物利用光能。主動運輸與促進擴散類似之處在於物質運輸過程中同樣需要載體蛋白,載體蛋白通過構象變化而發跡與被運輸物質之間的親和力大小,使兩者之間發生可逆性結合與分離,從而完成相應物質的跨膜運輸,區別在於主動運輸過程中的載體蛋白構象變化需要消耗能量。四、基團移位基團移位是另一種類型的主動運輸,它與主動運輸方式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有一個復雜的運輸系統來完成物質的運輸,而物質在運輸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基團轉移主要存在於厭氧型和兼性厭氧型細胞中,主要用於糖的運輸,脂肪酸、核苷、鹼基等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運輸。在研究大腸桿菌對葡萄糖和金黃色葡萄糖對乳糖的吸收過程中,發現這些糖進入細胞後以磷酸糖的形式存在於細胞質中,表明這些糖在運輸過程中發生了磷酸化作用,其中的磷酸基團來源於胞內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PEP ),因此也將基團轉位稱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 磷酸糖轉移酶運輸系統( PTS ), PTS 通常由五種蛋白質組成,包括酶 I 、酶 II
、和一種低相對分子量的熱穩定蛋白質( HPr )。在糖的運輸過程中, PEP 上的磷酸基團逐步通過酶 I 、 HPr 的磷酸化與去磷酸化作用,最終在酶 II
的作用下轉移到糖,生成磷酸糖放於細胞質中。PEP-P + HPr → HPr-p + 酶 I → 酶 I + 丙酮酸酶 I-P + HPr →酶 III + 酶 IHPr-P + 酶 III →酶 III-P + HPr糖 + 酶 III-P →糖 -P + 酶 III

⑷ 共生微生物從哪裡攝取營養

兩種以上的微生物在同一培養基中共存時,因為能互相分泌出為另一微生物成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因而對單獨生存有困難的種類可由此而獲得了生長。比如地衣和真菌,真菌是異養生物,不能利用無機物製造有機物,而藻類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營養可以提供給真菌;藻類沒有根,真菌可以利用菌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提供給藻類。

⑸ 微生物都吃什麼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有些人誤將真菌當作細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誤解。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過系統生物學教育者。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我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找到關鍵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⑹ 人體和共生菌能夠合成提供哪些營養物質又不能合成哪些營養物質

幾十年前,通過對動物腸道消化作用和合成維生素的研究,人們第一次發現,細菌可以造福人類。20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B12可以幫助人體細胞產生能量、合成DNA、製造脂肪酸,但形成維生素B12的酶必須依賴細菌才能生成。科學家在許多年前就知道,腸道內的細菌可以分解食物中某些難以消化和吸收的成分,但直到最近,他們才發現一個有趣的細節:在人體的共生細菌群落中,還有兩種細菌能影響人的消化和食慾。

多形擬桿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的名字可能來源於希臘姐妹會或兄弟會,它是一種最優秀的碳水化合物降解細菌,能夠將許多植物類食品中的大分子碳水化合物降解為葡萄糖和其他易消化的小分子糖類。人體中沒有基因可以合成降解碳水化合物的酶,而多形擬桿菌的基因,能合成260多種消化植物成分的酶,從而幫助人體高效地從橙子、蘋果、土豆、小麥胚芽等食物中提取營養素。

通過對小鼠進行實驗,研究人員發現,多形擬桿菌可與宿主發生相互作用,向宿主提供營養物質。研究人員先將小鼠飼養於一種完全無菌的環境中(保證它們不攜帶任何細菌),然後再讓小鼠與多形擬桿菌接觸。200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多形擬桿菌通過食用多糖分子,即結構復雜的碳水化合物而存活。多形擬桿菌會讓這些營養物質發酵,生成短鏈脂肪酸(也就是它們的排泄物),為小鼠提供養分。通過這種方式,細菌從那些本來無法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中得到了熱量,比如燕麥片中的膳食纖維。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要獲得相同的體重,那些沒有攜帶多形擬桿菌的小鼠,需要比攜帶了這種細菌的小鼠多吃30%的食物。

對共生細菌的研究還使一種病原菌——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重獲好名聲。20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醫師巴里· 馬歇爾(Barry Marshall)和羅賓· 瓦倫(Robin Warren)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可以在胃內酸性環境中旺盛生存的少數病菌之一)是引發胃潰瘍的病原菌。在這之前人們一直認為,持續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葯(NSAID,阿司匹林就是這類葯物)是導致胃潰瘍的常見病因,所以細菌引發胃潰瘍的新發現,很快就成了當時引人注目的新聞。從那以後,應用抗生素治療胃潰瘍就成了一種標準的臨床治療方法。很快,由幽門螺旋桿菌引發的潰瘍發病率就下降了50%多。

但是,紐約大學的內科和微生物學教授馬丁·布雷澤(MartinBlaser)認為,事情遠不是這樣簡單。布雷澤教授研究幽門螺旋桿菌已經25年了。「與別人一樣,剛開始我也認為幽門螺旋桿菌只是一種病原體,但幾年之後,我認識到,它實際上是一種與人體共生的有益細菌。」1998年,布雷澤和同事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對絕大多數人都是有益的,它可以調節胃酸水平,創造既適合它生存也適合宿主(人體)的環境。比如,當胃酸分泌過多時,幽門螺旋桿菌會大量繁殖,同時細菌內的cagA基因開始產生一種蛋白質,使胃部減少胃酸的分泌。不過,對於易感人群來說,cagA有一種不好的副作用,會加重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潰瘍。

十年之後,布雷澤發表的另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幽門螺旋桿菌不僅能夠調節胃酸的分泌,還有其他作用。科學家早已知道,胃可以產生兩種與食慾相關的激素:一種是告訴大腦人體需要進食的飢餓激素(ghrelin),另外一種是提示胃已經飽滿,不需要再吃的瘦素(leptin)。「早晨醒來時,你會感到飢餓,這是為你的飢餓激素水平高的原因,」布雷澤說,「這種激素告訴你需要進食。用過早餐後,飢餓激素水平就會下降。」科學家將這種生理過程稱為(飢餓激素的)「餐後減少」。

在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布雷澤和同事比較了兩組受試者飯前飯後的飢餓激素水平:一組攜帶了幽門螺旋桿菌,另一組則沒有。結果很清楚:攜帶幽門螺旋桿菌的人,飯後飢餓激素水平會降低;沒有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則沒有這種能力,這意味著,幽門螺旋桿菌可以調節飢餓激素水平,即食慾。遺憾的是,其中的具體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謎。一項對92名退伍軍人的調研顯示,使用抗生素致使幽門螺旋桿菌消亡的人,比那些未受感染、同等條件的人,體重增加得更快。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飢餓激素水平不能適時下降,導致飢餓感延長,進食更多。

⑺ 填空:共生微生物從_________上吸取營養,且________

共生微生物從(寄主)上吸取營養,且(向寄主提供所需營養物質


我把橫線換成了括弧

希望對你有幫助

祝你開心

⑻ 腐生、共生、寄生是什麼

寄生、共生、腐生 寄生是指一種生物長期或暫時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並從後者那裡吸取營養物質來維持其生活的一種種間關系。營寄生生活的生物叫做寄生物;被侵害的生物叫做寄主,也叫宿主。 根據寄生的場所可把寄生物分為兩類:一是寄生在寄主體內的,稱為體內寄生物。如蛔蟲、絛蟲、血吸蟲、病毒等。二是寄生在寄主體表的,稱為體表寄生物。如虱、蚤、疥蟎等。根據寄生的久暫,可分為永久寄生和暫時寄生兩種。根據寄生對象可分為三類:一是專性寄生,是指寄生物必需在活的寄主體內才能生活,一旦脫離寄主就不能生存;二是兼性寄生,腐生為主,兼營寄生;三是兼性腐生,寄生為主,兼營腐生。大多數寄生物在其生活史中只寄生在一定的寄主中,但也有寄生物需要有兩個或更多個寄主,稱為轉主寄生。 許多寄生者都有非常大的繁殖力或較強的生命力。寄生物的生命活動對寄主有多種危害,其影響的大小,取決於寄生物的數目多少、毒性大小以及被寄生者的抗性強弱。寄生的特點是一般不把寄主殺死,為了便於理解,可以把某些造成寄生死亡的寄生關系稱為類寄生。例如赤眼蜂把卵產在螟蟲的卵內,孵化出的幼蟲以螟蟲的卵為食,而導致螟蟲死亡。 寄生現象在動物界非常普遍,在植物界也很多,如寄生在豆科植物中的菟絲子、檞寄生等。幾乎所有生物在生活過程中,沒有一種是不受寄生物侵害的,就連小小的細菌也受到噬菌體的寄生。 共生是指兩種生物相互依賴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種種間關系。按照雙方的利害關系,可分為三類:一是偏利共生關系,又稱共棲。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無利但也無害的一種關系。如藤壺可以固著在鯨或一些軟體動物的貝殼上,既得到了棲息地又得到了「宿主」的保護,還可以攝取「宿主」的一些殘食,但對「宿主」沒有危害。從廣義的角度看,植物的附生關系也屬於偏利共生關系。二是原始協作關系,又稱互惠。是指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但兩者分開以後,各自都能正常生活的一種種間關系。因此它是一種暫時的合作關系,不是固定的聯系方式。如寄居蟹和海葵的共同生活關系,某些鳥類和有蹄類動物的合作關系、稻田養魚等。中學教材中的「共棲」就屬於這一類。因此共棲概念可概括為:兩種或兩種以上各自能獨立生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無害或對雙方有利的一種種間關系。三是互利共生關系,又稱專性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受益且相互依存,如果分開雙方都不能很好地生活甚至死亡。典型的例子是由真菌和藻類互利共生而構成的復合有機體——地衣,又如白蟻與消化道內的鞭毛蟲類生物、人與消化道內的多種微生物、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關系等。從進化意義上說,共生關系比寄生關系更為高級。不同種之間從一方得利一方受害的寄生關系發展到一方得利一方無害的偏利共生關系是一次進化。有許多學者認為,寄生關系和互利共生關系是由偏利共生關系進一步演化而來的。 腐生是指以分解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和其他有機物來維持自身正常生活的一種生活方式。凡營腐生生活的生物稱為腐生物,如大多數黴菌、酵母菌、細菌、放線菌和少數高等植物等。土壤腐生物是有機物分解和礦化作用的主體,是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必要環節。因此,腐生物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⑼ 共生微生物從什麼上攝取營養,且什麼

細胞
有機物

⑽ 微生物的六大營養要素是什麼

高中生物書上說是5種:C源,N源,生長因子,無機鹽和水

營養要素:碳源

1。自養型微生物
來源:無機碳源(CO2、NaHCO3、CaCO3等含碳無機物)

2。異養型微生物
來源:有機碳源:即含碳有機物糖、脂、蛋白質、有機酸等和天然含碳物質(石油)糖類(尤其是單糖),其次是醇類、有機酸、脂類
功能:(1)用於構成微生物的細胞物質和一些代謝產物(2)既是碳源能源又是一種雙功能的營養物

營養要素:氮源
1。氨基酸自養型(將非氨基酸類的簡單氮源合成所需的一切氨基酸,如所有的綠色植物和很多的微生物)
來源:無機氮:NH3、銨鹽、硝酸鹽、N2、銨鹽、硝酸鹽將無機氮合成菌體蛋白或含氮的代謝產物(如氨基酸等)

2。氨基酸異養型(從外界吸收現成的氨基酸,包括所有的動物和大量異養型微生物)
來源:有機氮:復雜蛋白質(如牛肉膏、蛋白陳)、核酸、尿素、一般氨基酸復雜蛋白質、核酸
功能:合成微生物的蛋白質、核酸及含氮的代謝產物(如氨基酸等)

營養要素:生長因子

1。生長因子自養型(不需要外界提供生長因子)
來源:自行合成所需的生長因子

2。生長因子異養型(需要外界提供某種生長因子)
來源:維生素、氨基酸、鹼基
功能:①酶和核酸的組成成分
②參與代謝過程中的酶促反應

另外生長因子過量合成微生物能夠合成大量維生素。如作為維生素的生產菌(如阿舒假囊酵母生產維生素B12)

無機鹽和水我就不必講了吧。其實這些東西在高三的課本上是很明確的。

樓主將的六大其實是對於動物來將的啦,不要搞混了概念哦。

呵呵,我去攝取我的C源了,哈哈

閱讀全文

與共生微生物從什麼上攝取營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5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3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4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7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1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9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4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7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7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9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3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8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9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7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7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9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3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2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