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環境包括哪些

生物環境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18 19:42:25

⑴ 生物的環境有哪些如何分類

香樟樹,陸生,生活在光照充足,土質肥沃的環境里
苔蘚,陸生,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
麻雀,飛禽,生活在樹上或灌木叢中
伯勞,飛禽,生活在樹上或灌木叢中
觀賞金魚,水聲,生活在水池中
蝸牛,陸生,生活在潮濕陰暗的環境中
蜜蜂,昆蟲,生活在有花植物豐富的地方
蚊子,昆蟲,生活在潮濕陰暗的地方
夾竹桃,陸生植物,生活在光照充足,土質肥沃的環境里
鼠婦,陸生昆蟲,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
夠了么?

⑵ 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包括什麼因素和什麼因素

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
水,空氣,陽光,溫度等。
生物因素包括:
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⑶ 生物生存的環境包括哪三種

如果說是生物生存環境的類型,就是依據生物的生活環境的不同,是:
陸生生物——生活環境是陸地;
水生生物——生活環境是水裡;
兩棲動物——生活環境是陸地、水裡皆宜。

⑷ 學習任務生物與環境

【任務描述】 ①掌握環境等相關概念的含義;②了解環境的分區及特點;③掌握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了解陸生生物的生活方式;④了解生物生存的環境影響因素。

一、基本概念

環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群體以外的空間及直接或間接影響該生物體或生物群體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總和。環境總是針對某一特定主體或中心而言的,離開了這個主體或中心也就無所謂環境,因此環境只具有相對的意義。在生物科學中,一般以生物為主體,環境是指圍繞著生物體或者群體的一切事物的總和。

維持生物的生命活動(如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增殖)的基本外界條件,稱為生存條件。生物生存條件的總和,構成了生物的生活環境,它是生物生活過程中,與之有關的外界條件的綜合體,由一系列彼此相關的環境因素構成。生物存在盡管有各種各樣的條件,但歸根結底不外是物質和能量兩個方面。生物所需要的生活條件,除了地球本身所提供的一切物質基礎外,最根本的能量來源是太陽輻射所提供。有了物質和能源,綠色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質並將能量持續不斷地在不同營養級傳遞下去。因此,地球和太陽是生命有機體最基本的環境基礎。

二、生物的環境分區

生物的生活環境可分為水生和陸生兩種(圖1-17)。水生生物生活環境主要是廣泛分布的海洋,其次是大陸內部的湖泊和河流。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在各個地史時期的海相地層中均可保存豐富的化石。在陸地環境中,雖然生物也十分豐富,但能夠滿足形成化石的埋藏和保存環境相對有限,因此,陸相地層中的化石保存通常不如海相地層中完美和豐富。

圖1-17 大陸邊緣生態環境斷面示意圖

(據Storer et Usinger,1965)

(一)海洋生物環境分區

海洋環境內部的劃分主要是根據水深及其他條件來進行的。首先可以劃分為兩大領域,即海洋的水體部分和海底部分。海洋水體內生活的生物主要是浮游和游泳生物。水體內根據陽光的透射程度可劃分為上部的有光帶和大約200 m 以下的無光帶。海底環境內主要以底棲生物為主,根據深淺可進一步劃分為大致相當於陸棚位置的濱海和淺海區,相當於大陸斜坡位置的半深海區和相當於深海底部的深海區。靠近海岸位於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環境稱為潮間帶。高潮線以上的部分稱為潮上帶,低潮線以下的部分稱為潮下環境。

◎濱海生物區:位於海岸附近的高潮線和正常浪基面之間,又稱潮汐地帶或潮間帶。由於鄰近大陸,常出現海灣潟湖、河口、三角洲、島嶼等,所以地形復雜。濱海生物區地處高能動盪的自然環境,經常有波浪和潮汐作用,含鹽度、溫度和光線等環境因素晝夜變化很大,因此生物比較貧乏。濱海地帶的生物為了適應這種動盪環境,常具有堅硬的外骨骼(如厚殼的螺類或雙殼類),或牢固地附著生長在岩石上(如牡蠣等),有的生物在沉積物中營潛穴生活或在硬底上營鑽孔生活,以躲避風浪的侵襲。

◎淺海生物區:正常浪基面至200 m深處,從潮汐地帶向下至大陸架與大陸斜坡的交界處,海底地形比較平緩,水體不深。淺海區的上部(一般在50 m以上)陽光充足,藻類繁盛。50 m以下的淺海區陽光減少,由於光照不足,極少有藻類生長,或完全沒有藻類。由於淺海環境條件中含鹽度變化不大,含氧量充足。深度只受季節的影響,上部偶受波浪的攪動,水層下部除受風暴影響外,基本保持穩定狀態,所以淺海環境對絕大多數的生物生活都比較適合,因此這樣淺海區生物的種類比濱海區生物的種類要多,也就是說,淺海區生物的分異度比濱海區的要高。淺海區生物的豐度也比其他各區的要豐富,其中多為底棲爬行或底棲固著生物。它們中的大多數以水中懸浮的微生物或者從海底沉積物中攝取有機質為食,有的兼有以上兩種攝食方式。在動物群中有以其他生物為捕食對象的肉食類,如頭足類、棘皮動物的海星等,有專門以死亡的生物的屍體為食的食腐動物,也有以藻類等植物為食的草食性動物。

◎半深海或次深海生物區:水深200~1000m,從陸棚邊緣至深海盆地的地區,即大陸斜坡地帶,海水平靜,溫度、鹽度比較穩定,含氧量稍低,常有濁流沉積。由於光線達不到水底,所以沒有藻類生長,這樣勢必造成草食性生物的絕跡及肉食性動物的減少。底棲生物以食腐類生物為主,食腐生物以水層上部落下來的生物屍體為食,或在沉積物中尋找有機質碎屑為食。

◎深海生物區:水深超過1000m,指大陸斜坡以下的深海底部,是一個黑暗、寒冷(2~10℃)的深淵。深海底沉積物由上部降落的碎屑物質組成,其中主要是一些遠洋浮游生物的骨骼。沉積速率異常緩慢(每千年約數厘米),經常被底部濁流沖刷攪動而再沉積。現代深海勘探證明,深海動物群的類別和面貌與半深海和淺海區的相似,但種群密度和群落構造有顯著差別。其動物群的數量銳減,以能適應黑暗寒冷的深海環境為特徵的特殊類型的生物為主。許多魚類、甲殼類的眼睛消失,代之以細長的觸角和鰭,常能發光或發電。這些生物普遍缺乏易溶的碳酸鈣骨骼,多以海底淤泥中的有機物為食,或以腐敗的屍體及細菌為食。深海生物區的水層部分主要為浮游及游泳生物,大多數的游泳生物死亡後,其鈣質骨骼一旦落入海底,就會被逐漸地溶解。只有一些硅質骨骼的放射蟲可落入海底而得以保存。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深海生物區的生物主要以浮游及游泳生物為主,底棲生物極為少見。

(二)大陸環境分區

在大陸區,緯度、溫度和濕度以及水體性質對環境分區是重要的。通常可劃分為陸地環境、河流環境、沼澤環境和湖泊環境。

◎陸地環境:陸地環境包括山嶺、丘陵、平原、內陸盆地等,主要都是受剝蝕的地區。陸地上的沉積主要有冰川及冰水沉積、風成沉積(如黃土堆積)、火山灰及類似的沉積物、洞穴沉積及裂隙充填物。陸地環境沉積物或堆積物中常見的化石有植物、孢子、花粉、哺乳動物骨骼、腹足動物等。

◎河流環境:河流環境包括各個水系的主幹及支流河床、河岸及河口三角洲等。在山麓附近水流沉積以及河道形成的河床和沙灘沉積中均可產化石,尤其河床沉積常有硅藻、輪藻、孢粉、介形蟲和軟體動物以及魚類和哺乳動物化石等。

◎沼澤環境:沼澤是指陸地上的低窪潮濕地段。沼澤中植物叢生,具有泥炭堆積。其環境特點是地勢平坦,氣候溫暖潮濕,水體幾乎停滯,植物生長極為茂盛。地史時期沼澤沉積物一般以黑色泥岩為主,砂岩、粉砂岩很少,夾煤層,其中含有大量的植物化石。

◎湖泊環境:湖泊環境包括含鹽度不同的鹹水湖泊、淡水湖泊。湖相沉積含有各類生物化石,包括植物孢粉、種子、鈣藻、昆蟲、魚類、陸相介形蟲、葉肢介及脊椎動物化石等。

三、生物的生活方式

(一)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水生生物根據其居住地段和運動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圖1-18)。

圖1-18 海洋無脊椎動物生活方式

(據Raup & Stanley,1978)

(a)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b)(c)底棲生物,生活於硬質(右)、軟質(左)底質上,或軟質底質內(c)

◎底棲生物:指生活在水層底部,經常離不開基底的生物。底棲生物如果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上則稱為表生生物。有些表生生物營海底爬行或跳躍生活,稱為底棲活動型生物,也有一些表生生物營海底固著生活,稱為底棲固著生物。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下的生物稱為內生生物。一些內生生物在軟基底的泥沙中營潛穴生活,也有一些在岩石上或堅硬物體上營鑽孔生活。部分底棲生物如珊瑚與腕足的幼蟲階段營浮游生活,而當幼蟲固著以後,則變為底棲固著生活。

◎游泳生物:游泳生物具有游泳器官,能主動游泳,動物身體常呈流線形,兩側對稱,運動、捕食和感覺器官較發達,如無脊椎動物中的頭足類(包括鸚鵡螺類、菊石和烏賊等)和脊椎動物中的大多數魚類及鯨類。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沒有真正的游泳器官,常隨波逐流,被動地漂浮在水中,浮游生物的身體一般呈輻射對稱,個體微小,骨骼不發育或質輕,殼常多刺以增大表面積,便於浮游。浮游生物可分為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兩大類。前者包括硅藻、溝鞭藻和顆石藻等;後者包括原生動物的抱球蟲類及放射蟲類。許多無脊椎動物如海綿動物、腔腸動物及軟體動物等的幼蟲、大型的水母以及已絕滅的大部分筆石類均營漂浮生活。此外某些生物往往附著在水草、樹干或其他游泳生物的身體上,營被動的水中漂浮生活,稱為假浮游生物。

(二)陸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陸生生物的生活環境包括陸地、河流、湖泊和沼澤等。它們的生活方式與海生生物的生活方式有類似之處。有底棲固著的各類植物及菌類;有底棲活動(包括爬行、行走和蠕動)的脊椎動物及昆蟲、蚯蚓等無脊椎動物,其中有些生物可以在陸地上穴居;河湖中有游泳的魚類、蝦、浮游的藻類及小動物等;有空中飛翔的鳥類及昆蟲等。

四、影響生物生存環境的主要因素

各種水生生物,包括底棲生物、游泳生物及浮游生物,它們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均與溫度、深度、光照、含鹽度、底質以及其他生物因素密切相關。對於陸生及水生生物來說,除溫度、光照及生物因素外,海拔、濕度、水陸分布及空氣條件等對它們的生活也起著很大的影響。將一些重要的環境因素及其對生物的影響概述如下。

(一)溫度

溫度是決定水域中生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溫度主要來自太陽的照射,一方面它隨著緯度及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又隨水體深度的不同而改變,一般來說,表層水體的溫度變化較大,底層水體的溫度較穩定。海水中僅在250 ~300 m 以上的水層才有季節性溫度的變化,其下水層溫度終年無大變化。另外,局部地區由於有大洋暖流通過,或因海底火山噴發或熔岩作用影響,可造成局部增溫,有利於某些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陸地的溫度除了受緯度的控制外,還受海拔高度的影響,一般溫度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另外,溫度也控制著生物的分異度和分區,分異度是指在一定環境中生物種類的多少。一般來說,溫度高的地區生物的種類也就越多,分異度也就越高;溫度低的地區生物種類就少,生物的分異度也就越低。如極地的生物種類比熱帶生物種類明顯減少。分異度最高的地方往往發育生物礁。生物礁發育在溫暖、清澈、鹽度正常的熱帶、亞熱帶淺海環境里。現代生物礁的分布嚴格受緯度的控制,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8 °之間的熱帶淺海。因此通過對地層中生物礁地理分布的研究,可指示地史時期熱帶的位置。溫度控制生物群分區的現象十分明顯,不同溫度氣候帶中生物群的面貌是不同的。另外,由於生物所產的卵的孵化需要有一定的溫度條件,因此溫度又控制和影響著生物的繁殖。

(二)水深

海洋中海水深度的變化影響到其他一系列的環境因素,深度與壓力呈正比,與光線透射度呈反比。在一定范圍內海水的深度又與溫度的變化有關。由於深度會影響光線的透射度,所以水深控制著各類生物特別是綠色植物的垂直分布。如藻類的分布下限是水深200m,在水深15~50m左右藻類最為豐富。另外,由於光線中不同波長的光其穿透海水的能力不同,造成不同類型的藻類在分布深度上的差異。如淺海近岸處生長藍綠藻,在其下20~30 m以褐藻最多,而紅藻可分布在水深30~200 m之間。水深控制著植物的垂直分布,因此勢必影響其他以植物為食的草食性動物的分布,並最終影響到肉食性動物的分布。深度對海洋生物分布的控制可通過和深度有關的透光度、壓力、鹽分、溫度、溶解氧及食物供應等對物種的分布施加影響。圖1-19表示的是各種底棲生物在不同海水深度中的分布情況。

圖1-19 各種底棲生物與深度的關系

(據楊式溥,1993)

(三)光線

光線與水深及水體的清澈度有關。與光照條件直接相關的是水底植物和浮游植物,根據水體中光照強度的強弱可分三帶:①強光帶,自水面至水深80 m左右,本帶內光線充足,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都很豐富;②弱光帶,自80 m以下至200 m左右,此帶內浮游植物已大量減少(但紅藻和硅藻較發育);③無光帶,在200 m以下,此帶為黑暗區,植物絕跡,動物較稀少而特殊。因此地層中海生藻類化石的存在是淺海環境的重要標志。對於陸生生物來說,有的動植物喜歡陰濕的環境,而有的則喜愛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生活。

(四)鹽度

正常海水的含鹽度為35‰,乾旱地區海水的鹽度高於此值,如紅海北部可達40‰。在河流入海口,由於淡水的注入,有的地區海水的鹽度可降到16‰,如黑海。正常鹽度海水中生物種類多樣,但當海水的鹽度升高或降低時,便出現海水的咸化或淡化,這都會引起生物在種類和數量上的變更,常表現為生物種類貧乏。只能適應正常鹽度海水生活的生物稱為窄鹽性生物,如大多數的造礁珊瑚、具鉸綱的腕足類動物、頭足類動物及棘皮動物等。能夠適應鹽度變化范圍較寬的生物稱為廣鹽性生物,如雙殼類。各種無脊椎動物和藻類植物與海水含鹽量的關系如圖1-20所示。

圖1-20 主要無脊椎動物和藻類化石分布與含鹽度的關系

(據全秋琦等,1993)

(五)底質

水中底棲生物居住所依附的環境物質稱為底質。底質一般分為硬底質和軟底質。硬底質如岩石、各種貝殼和其他堅硬的物體;軟底質為含有各種砂礫、細砂和淤泥的沉積物。不同的底質有不同的動植物群,如沿岸岩石及貝殼上附著有許多藻類及各種具有固著能力的無脊椎動物,在潮間帶各種硬底質中還可見鑽孔生物;在砂質軟底中則以潛穴為主;泥質軟底中常有豐富的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的甲殼類。

(六)氣體

海水中主要氣體有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此外還有硫化氫、甲烷及氨氣等。後三種氣體對大多數生物是有害的,在滯流的深水及閉塞的海灣中,由於死亡生物大量聚集,在腐爛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對底棲生物的生長極為不利,只在上部水層中可有浮游或游泳生物生活。現代海洋中缺氧海區的典型例子是黑海。在地史時期的海相沉積中,也出現過缺氧的還原環境,如華南志留紀早期形成的黑色筆石頁岩,岩石中有機質含量高,而且常見還原礦物黃鐵礦,生物化石主要為浮游型的筆石類。對於陸生生物來說,大氣中各種有害氣體(如SO2)也會危及它們的生存。

(七)海拔

同一緯度地帶由於海拔的高低也會造成生物(特別是植物)的分布和分帶現象。高原地區寒冷、缺氧、植被稀少等因素,導致動植物種類的減少。隨著海拔的逐漸降低,氣候由乾冷轉向溫濕,植物由針葉、細葉類向闊葉類轉化,同時植物種類也逐漸增多。如現代青藏高原地區主要為一些草本植物和細葉的紅柳灌木叢,缺乏高大的喬木。

(八)生物因素

主要表現在各類生物獲取食物的相互關繫上,這些關系包括獲取食物的機制、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及共生關系等。有人將相互有利的生物之間的關系稱為共生;只對其中一方有利的稱為共棲;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有害的稱為寄生。在所有這些關系中,食物鏈的關系最為重要。如草原上有羊的地方常招來狼群,羊吃草、狼吃羊,由此構成一種食物鏈的關系。在這種食物鏈的關系中只要其中一個環節發生變化,就會影響到一系列與之有關的生物。如狼的存在,一方面威脅到羊的生存;但如果沒有狼,羊就會肆意繁殖,毀壞草地,最終危及自身生存。故從某種程度上說「狼吃羊又有利於羊群的繁衍」。在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中,同一岩層中的各種化石,在未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之前,可統稱為伴生生物。圖1-21表示的是一個簡化了的食物網關系。

圖1-21 一個簡化的食物網

(據武漢地質大學等,1978)

1.檜樹;2.草本植物;3.節肢動物;4.兔;5.嚙齒動物;6.食肉獸類

⑸ 生物環境定義

生物環境
生物環境 biotic environment

指環境因素中其他的活著的生物是相對於由物理化學的環境因素所構成的非生物環境而言。與有機環境同義。克列門茨(F.E.Clements,1907,1916)把生物主體和非生物環境之間的作用規定為作用和反作用,把生物環境之間的直接作用規定為相互作用,例如蚯蚓可使土壤通氣並能分解和混合腐植質,對植物的影響具有間接的關系。另一方面阿爾勒(C.Allee,1949)等把土壤中的有機物也看成是生物的(biotic)東西;此外,不少人把非生物的環境和無機環境當作同意詞使用,為了避免這種混亂,限定生物環境是指活著的(living)生物,非生物環境是指所有無生命的(non-living)東西。再有最好是規定有機環境不僅是包含生物而且也包括生物遺骸和來源於生物的有機物,而無機環境要限定於無機物及其實際狀態。

⑹ 生物內環境有哪些種類

由 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直接與細胞進行 物質交換的細胞外液,處於動態平衡。
血漿、 組織液和淋巴都是細胞外液,共同構成機體內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 血細胞所生活的液體環境是血漿, 毛細血管壁的上皮細胞的內環境是指 血漿和 組織液。因細胞外液深居於身體內部,所以名為 內環境,用來區別於機體賴以生存的 外環境。 [2]
血漿(plasma)是內環境中最活躍的部分,是血液的組成成分。在循環器官作用下,在心血管系統中川流不息,並與其它細胞外液相通(組織液和淋巴),從而構成全身的體液聯系。
動脈中的血漿沿動脈流入 毛細血管和 動脈端,其中的許多物質會透過 毛細血管壁進入 組織液。組織液是存在於 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又叫細胞間隙液。絕大多數組織的細胞都浸浴在組織液中,與組織液進行 物質交換,因此,組織液是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
組織液中包括細胞代謝產物在內的各種物質,大部分能夠被毛細血管的 靜脈端重新吸收,進入血漿;小部分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為 淋巴液,也叫 淋巴(lymph)。
毛細淋巴管內的淋巴匯集到淋巴管中,經過 淋巴循環由 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 血漿中,進入心臟,參與全身的血液循環。淋巴中混懸著大量的 淋巴細胞和 吞噬細胞等,可以協助機體抵禦疾病,對這些細胞來說,淋巴就是它們直接生活的環境。

⑺ 生物中:環境的概念是什麼包括哪些

環境的概念:生物的生存條件和生存空間統稱為環境。(人教版答案)

⑻ 生物的環境一般要考慮哪些因素

兩部分
1、生物環境:又包括種內關系(同種生物,包括:種內合作,種內競爭)和種間關系(不同種生物,包括:原始合作,共棲,共生,寄生,捕食,競爭.)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分,氧氣,適宜的溫度也很重要
2、非生物環境(又稱無機環境)(包括太陽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

⑼ 生物環境是什麼

生物環境是指環境因素中任何活著的生物都與其他物種或多或少地存在彼此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使物種之間構成了各種類型的種間關系環境。
生物環境中其他的活著的生物是相對於由物理化學的環境因素所構成的非生物環境而言,與有機環境同義。生物環境中生物主體和非生物環境之間的作用,科學家稱為作用和反作用,把生物環境之間的直接作用規定為相互作用,例如蚯蚓可使土壤通氣並能分解和混合腐植質,對植物的影響具有間接的關系。把土壤中的有機物也看成是生物的東西;此外,把非生物的環境和無機環境當作同意詞使用,為了避免這種混亂,限定生物環境是指活著的生物,非生物環境是指所有無生命的東西。再有最好是規定有機環境不僅是包含生物而且也包括生物遺骸和來源於生物的有機物,而無機環境要限定於無機物及其實際狀態。
生物個體與其他物種或多或少地存在彼此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兩個或幾個物種之間存在的某種種間關系則往往是物種進化甚至是各個物種協同進化的結果。動物最終依賴植物作為營養來源,而植物則依賴陽光、水分、肥料成分等自然資源而生長、繁殖。生物與無機環境的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就生物而言,各種生物所要求和適應的環境是不同的,藻類、雜草、樹木、鳥類、爬蟲、猛獸,它們都各自有所適應的條件;就環境而言,都包含著多種多樣的環境因子。

閱讀全文

與生物環境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5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2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7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0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9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4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7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9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3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4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7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6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9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1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