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大氣圈如何影響生物圈

大氣圈如何影響生物圈

發布時間:2022-04-18 15:01:42

❶ 如果大氣圈,水圈或者岩石圈發生變化或遭到破壞,對生物圈可能造成什麼影響

地球圈層結構分為地球外部圈層和地球內部圈層兩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層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
岩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岩石組成,合稱岩石圈。
而生物圈就是站在岩石圈上面的那些貨。

生物圈對於岩石圈有一定的改造作用,這個不用解釋;生物圈和岩石圈也是有物質循環的,最明顯的兩個例子:碳循環(呼吸的二氧化碳是主要形式)和水循環;岩石圈和生物圈也有一定的互相供養的作用。(對,就是愛的供養的那個供養)
可以這樣說把,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循環的。這幾個圈層任何一個遭到破壞,對整個圈層組合的破壞都是毀滅性的。大氣圈遭到破壞,下面的圈層就失去了保護和一定能量來源(光合作用需要的CO2);水圈遭到破壞,其他圈層就失去了水的供給;岩石圈遭到破壞,就相當於我們失去了土壤,簡直失去了一切;生物圈遭到破壞的話,就是整個圈層組合的循環動力遭到了破壞,也是非常嚴重的。

❷ 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4者如何相互影響

在整個地球的表面分布著三個圈層:大氣圈、水圈和起伏不平的岩石圈。在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各種生物的生存場所。像這樣,由各種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所組成的、環繞地球表面的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換句話說,生物圈就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們的無機環境的總和。

岩石圈是指地殼的固體部分,它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在岩石圈上,有鬱郁蔥蔥的森林,一望無際的草原,絢麗多彩的奇花異草,還有五顏六色的昆蟲和種類繁多的飛禽走獸……在岩石圈的土壤表層下面,生活著螻蛄、蚯蚓等動物,還分布著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總之,地球上的大多數生物都生活在岩石圈上。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內陸水域。俗話說「海闊憑魚躍」,在水圈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數海洋生物還是聚集在距海平面150m以內的水層。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據估計,生活在海洋里的動物至少有十五萬種,最大的動物——藍鯨就生活在海洋里。海洋中還生活著大量的植物,僅藻類就多達四萬種。

大氣圈在岩石圈和水圈的上方,由各種不同的氣體組成,其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和氧。大氣圈中的生物主要分布在底層,就是大氣圈與岩石圈、水圈的交界處。人們常說「天高任鳥飛」,但是實際上大多數鳥類只能在1000m以下的空中飛行,只有極少數鳥類能飛到5000m以上的高空。大氣圈中除了有鳥類和昆蟲等能夠飛翔的生物以外,還有細菌等微生物,此外,一些植物的花粉和孢子也漂浮在大氣圈中,隨風傳播。

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由於地域相隔,表面看來好似毫不相干,實際上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河流連通著海洋;森林通過強大的蒸騰作用增加降雨,又通過茂密的枝葉和根系來保持水土,因此,森林也影響著河流;海洋蒸發的水蒸氣隨大氣飄向陸地上空,又能變成雨或雪。在寒溫帶的冬季,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幾乎完全停止,但是人們並沒有感到缺氧,這是因為其他溫暖地區的植物在不斷釋放出大量的氧氣,氧氣能夠隨著大氣的流動而流向四方。由此可見,整個生物圈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整體,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❸ 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間的關系

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題目 答案 使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聯系起來,並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同時使物質遷移

❹ 生物圈是怎樣形成的

在太陽系中,地球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無論是冰天雪地的南極,還是赤日炎炎的熱帶;無論是乾旱燥熱的沙漠,還是碧波萬頃的海洋;無論是地層深處,還是高空,到處都可以找到生命的蹤跡。人們把地球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所存在的活動的圈層,稱為地球生物圈。

植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員。許多科學家認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大氣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氧氣的含量極少。直到大量植物出現以後,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產生大量的氧氣,才使具有高度智慧的人類和大量動物得以生存。據統計,地球上的植物大約有50多萬種。那些生長在一起的植物叫植被,如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等。

生物圈中的動物分布極為廣泛。據估計,地球上的動物約有150萬種左右。根據不同的自然景觀中動物類群的生態特徵,可將它們分為森林動物、草原動物、荒漠動物、苔原動物和高山動物等。

地球上的生物都有很強的適應環境的生存能力,尤其是微生物,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地質勘探表明,在地下幾百米甚至一公里的深處,都有細菌存在。有些魚類和低等浮游生物可在十幾公里以下的深海中生活。

生命的過程就是生物不斷地把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的過程。煤和石油都是由於生物死亡後堆積演化而成的;岩石的風化,土壤的形成,都離不開生物的積極參與。

地球生物圈經歷了十幾億年的繁衍發展,才形成為今天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環境。在這個漫長的發展演化過程中,地球的大氣圈、水圈及地殼表面都積極參與其中。因此,生物圈的形成,是大氣圈、水圈和地殼間相互接觸、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

❺ 地球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是怎麼形成的

拋開具體過程,還真有點像我國神話中上古巨人盤古的傳說,盤古開辟天地,「清輕者上浮,重濁者下沉」,大氣圈、水圈、岩石圈以密度排列,地球中央是密度大總量多的鐵鎳。

地球的構成和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是巧合但也不特別巧合,一切得從太陽說起。太陽石太陽系唯一一顆恆星,50億年前誕生於一片星雲,占據了星雲中絕大多數的質量,同時外圍形成眾多小天體,太陽因為質量大引力大,攪動整個太陽系,使這片星雲中的物質圍繞著太陽運轉,主體的恆星和八大行星在一個螺旋狀的軌道上航行,以太陽的視角看則是一個扁平的軌道。

而核酸和蛋白質,這兩種物質構成了生命的基礎,如今所有已知的生物都由這兩種物質構成,蓋因早期生命獲得了繁殖的能力,而核酸會不斷突變,輻射演化產生了如今的所有物種。不過奇怪的是地球上的生命只這一次起源,卻沒能形成其他類型的生命,起碼碳基的構造要有較大差別,可如今的地球生物核酸或者蛋白的作用模式都是一致的。

生命起源的另一種重要假說是深海熱泉系統,熱泉將地球內部的物質源源不斷地帶出來,熱量催動物質反應形成了生命。而熱泉中有很多酸鹼或者重金屬物質,所以熱泉周圍的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很強,能適應酸鹼重金屬等極端環境,這種生物向更多、抗性偏差的生物種類轉化容易,普通生物適應極端環境卻比較難。

❻ 地球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美麗的地球存在著大氣圈,水圈以及生物圈。我們地球的大氣圈是怎麼形成的呢?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地球最原始大氣圈隨著地球的岩石圈的形成而形成的。准確來說是由於地球的內部發生了核聚變和一些衰變釋放出來的一些能量,從造成地球的火山爆發,最終使得整個地球的溫度慢慢升高,一些比較重的元素慢慢沉入到地心中去,而一些質量比較輕的物質就會浮到地表上面,從而就形成了岩石圈。而在岩石圈形成的過程中,地球會散發出一些氣體,而這些氣體慢慢聚集就會形成我們現在所說的原始大氣圈。

三、總結

總之,地球上的大氣圈之所以能夠形成,主要是與地球自身的活動有一定關系。

❼ 有水圈與大氣層,為什麼就能形成生物圈呢

眾所周知,在我們的地球中,不僅僅存在著大氣圈,還存在著水圈和生物圈。然後有人可能就會問了,為什麼地球能夠形成生物圈呢?其實主要是因為地球上具備了形成生物圈的一些基礎的條件。地球具有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溫度及其營養成分,所以地球能夠形成一個生物圈。

三、形成條件

生物圈在自然界中是生物與非生物自我調節的一個生態系統,而要想形成這樣一個生物圈,首先要必須具有以下三個條件:首先第一個條件是生物圈必須要有充足的太陽光。其次,在生物圈中必須要有充足的液態水以供生物圈中的生物利用。除此以外,在生物圈必須要有適宜生物生存的氣候條件,這樣才能讓生物生存下去。

❽ 地球的外部三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是不是相互滲

是相互滲透的.
生物圈與大氣圈 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滲透 相互影響.在整個地球的表面分布著三個圈層:大氣圈、水圈和起伏不平的岩石圈.在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各種生物的生存場所.像這樣,由各種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所組成的、環繞地球表面的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換句話說,生物圈就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們的無機環境的總和.
例如:
水循環,是指大自然的水通過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環節,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進行連續運動的過程.

❾ 用地理知識解釋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圈的由來

大氣層又叫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佔78.1%;氧氣佔20.9%;氫氣佔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汽。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為活躍的一個圈層。它與大氣圈、生物圈和地球內圈的相互作用,直接關繫到影響人類活動的表層系統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主要介質,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
岩石圈(lithosphere)

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100千米的帶有彈性的堅硬岩石。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岩石圈下面是軟流圈。岩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大洋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還有一些較小板塊鑲嵌其間。板塊邊界有4種類型:海嶺洋脊板塊發散帶、島孤海溝板塊消減帶、轉換斷層帶和大陸碰撞帶。(見地球內部構造)。

❿ 生物圈與地球表部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

整個生物圈都滲透在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間;生物圈與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與循環。這里僅簡要列舉幾個方面。

(一)大氣圈、水圈及岩石圈環境對生物圈發展的制約與促進作用

大氣圈、水圈及岩石圈構成了生物圈中各種生物最基本的無機生存環境,它們供給生物所必需的水分、各種營養物質及礦物質等。這些無機環境的差異對生物圈的繁盛、發展具有很強的限制性或促進性作用;而生物對其生存環境則具有很強的依存性和適應性。一般來說,生物的種類、數量、形態結構及生理機能等與它所生存的一定環境條件是相適應的;有利或不利的環境條件會對生物的繁盛與發展起到促進或制約的不同作用。大氣圈、水圈在太陽能的驅動下而發生運動、循環,形成風、雨、流水、潮汐、氣溫變化、干濕變化等;它們與岩石圈表面的自然地理相結合,使不同地區形成了不同的氣候與地理環境。因此,生物長期進化發展的結果,在地理與氣候條件不同的地區往往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群落;而在地理與氣候條件相似的環境一般都具有相似的生物群落。例如,在不同地區的沙漠生物群落中,雖然生物種類並不相同,但它們都具有許多相似的特徵:種類和數量較少、耐乾旱、具有防止或減少水分蒸發的能力或行為等。我國雲南西雙版納有熱帶雨林生物群落,印度、南美等地也有,它們的地理、氣候條件(如溫度、濕度等)相似,生物特徵也很相似(生物繁茂、種類多、數量較多、喜濕性等)。根據地理與氣候環境不同,生物群落可分為陸生和水生兩大類。陸生生物群落又包括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荒漠、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草原、寒溫帶針葉林、寒帶苔原等群落;水生生物群落包括海洋生物群落(濱海、淺海、半深海-深海等)和淡水生物群落(河流、湖泊、沼澤等)。

(二)生物圈對大氣圈、水圈的改造與影響

地球與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最顯著不同是地球上有繁茂的生命。正是地球上生命的發生和發展,才使大氣圈能有今天這樣適合於人類生存的大氣環境,這其中主要是得益於綠色植物的作用。大氣中游離氧氣的積累、臭氧層的形成、二氧化碳的降低、氣溫的調節等都有動植物的貢獻。地球演化歷史研究表明,冥古宙時期的早期大氣中基本沒有或極少有游離氧氣存在,而CO2 含量很高(除H2 O汽、N2 以外);太古宙時期隨著海洋中藻類植物的出現,光合作用使O2 開始逐漸緩慢積累;元古宙時期海生藻類植物繁盛,光合作用生產的O2 量快速增加,成為大氣中O2 含量積累增長的最主要階段(圖10-4)。而大氣中自由氧的增加與CO2 的減少大體是同步的,植物大發展與大氣中的CO2 含量通常呈反相關關系。現今大氣中各種主要成分的含量基本上趨於動態平衡,這主要是生物圈(植物和動物)-水圈-岩石圈之間排氣、固氣作用所達到的相對平衡狀態。

圖10-4 大氣圈中氧氣和二氧化碳隨時間的變化

(據陶世龍等,2010)

生物圈參與並影響了水圈的運動與循環。水是生物圈中生物體維持生命的必需物質,生物體通過從水圈、大氣圈中吸收水分,再通過新陳代謝和生命系統內部的運動排出水分到大氣圏和水圈中。一般來說,水被生物體吸收進去並留在生物體結構中的並不多,但經過生物體轉運的水量卻很大,如植物的根部從土壤中吸收1000 g水,大約只有1 g水被植物用在組織的建造上,99.9%的水通過蒸騰作用進入大氣圈,它對大氣的濕度有調節作用。生物圈中良好的植被(特別是林地)常可大大減緩地表水的運動速度,延長地區性水體的循環時間,有利於水土保持、防止洪澇災害和緩解乾旱缺水問題。

(三)地球表層的全球碳循環

碳是組成生命組織的基本物質,也是近地表各種地質作用中最活躍的化學元素之一。碳在地球表層的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間的運動與轉換是地球上生命活動及多種地質作用的重要過程與結果,也是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影響與連接的典型實例。

全球表層碳的總含量約為1023 g,其中絕大部分以有機化合物(1.56×1022 g)和碳酸鹽(6.5×1022g)的形式存在於沉積岩中,余者主要以CO2

等形式存在。全球近地表可供利用和循環的活動碳源的總含碳量約為4×1019 g。大氣中、土壤中及溶解在河流、地下水、湖泊和海洋等水體中的CO2 是可供生物圈利用的主要無機活動碳源;其中,溶解在海洋中的無機碳量大約是大氣中的56倍。土壤是陸地上最大的碳源,而大氣中碳的含量比全球植物活體中碳含量的總和還多。

地表植物一般通過對CO2 的光合固碳作用而捕獲太陽能為生物圈提供能量,同時使得大氣中的碳進入生物圈,並向大氣提供氧氣;而各種動物則通過食物鏈與新陳代謝作用吸收、貯存和排出含碳物質。在陸地的碳循環過程中,大氣中的CO2 為植物所固定,且大部分通過生物的呼吸和分解作用而從植物、動物或土壤釋放到周圍環境中去;有些儲存在有機體中被長期埋藏。海洋生物利用海洋中所溶解的CO2 進行光合固碳作用,其中一部分生物殘體分解釋放出CO2;另一部分形成生物碳酸鹽沉積,與無機碳酸鹽沉積一道固定在岩石圈中,直到受地質作用被抬升到地表經風化作用而重新釋放出CO2。大氣圈與水圈之間主要通過CO2 的溶解與揮發作用進行碳循環,而岩石圈與水圏、生物圈和大氣圈之間主要通過風化、剝蝕、搬運和沉積作用進行碳循環。此外,構造運動、岩漿作用與變質作用(如火山、斷層、地震、溫泉、熱液等)所釋放的 CO2,自然火災、人類活動(如化石燃料燃燒、水泥製造、森林破壞等)對近地表CO2 的含量及碳循環過程也有重要影響(圖10-5)。

圖10-5 地球表層的碳循環示意圖

(據陶世龍等,2010)

(四)氧及其他化學組分的循環

氧是地球表層最豐富的物質,氧元素的克拉克值在地殼中占第一位(高達46.6%),水圈中水分子內氧元素的質量佔比更高。但游離狀態的氧氣主要存在於大氣圈內,在低層大氣中氧氣所佔的體積約為21%;還有一部分氧氣溶於水圈中及生物體內。由於在H2 O分子和CO2 氣體中都存在氧元素,所以全球碳循環與水的循環過程實際上也是氧的循環過程。但現今大氣圈中游離狀態的氧氣主要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貢獻,它們吸收CO2並排出O2;但動物則相反,它們通常吸收O2 並排出CO2。所以,O2 主要通過生物體的作用在大氣圈、生物圈及水圈之間循環。氧也是地球表層化學性質十分活躍的元素,它積極參與了各種地質作用過程,使之在岩石圈與外部圈層之間也發生循環。地表廣泛發生的氧化作用會消耗氧氣,使游離氧成為化合物進入岩石圈;而岩石圈中的氧元素則主要通過變質作用(如脫水、脫碳反應等)、岩漿作用(如火山揮發分)等以H2 O或CO2 等形式排出,再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氧氣。由此可見,在游離氧的循環過程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實際上,地球表層的各種物質都在藉助地球系統層圈相互作用的能量流動而發生不同規模、不同程度的循環,從化學組分的角度來說可統稱為地球化學循環,當有生物作用的參與時又可稱之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現已知的地球表層的化學元素中絕大部分都在生物體內存在,其中氫、氧、碳、氮、磷、硫等是有機質的基本化學組分,這些化學組分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也是最為顯著的。

與大氣圈如何影響生物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5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2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7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0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9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4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7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9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3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4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7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6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9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1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49
© Arrange www.upscalepup.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