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水生生物在以每年多少下降

水生生物在以每年多少下降

發布時間:2022-04-12 03:45:35

㈠ 造成水生生物數量下降,種類減少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水質污染,過度捕撈,溫室效應導致水溫的變化

㈡ 水資源的一些問題

水體污染
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體,使水和水體底泥的物理、化學性質或生物群落組成發生變化,從而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這種現象稱為水體污染。
概述 作為環境介質的水通常不是純凈的,其中含有各種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成分。水中各種成分及其含量不同,水的感官性狀(色、臭、味、渾濁度等)、物理化學性能(溫度、pH 值、電導率、氧化還原電勢、放射性等)、化學成分(無機物和有機物)、水中生物組成(種類、數量等)和水體底泥狀況也就有差別。
早期的水體污染主要是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生活污水造成的。產業革命以後,工業排放的廢水和廢物成為水體污染物的主要來源。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水污染范圍不斷擴大,污染程度日益嚴重。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一些水域和地區,由於水體嚴重污染而危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70年代以來,人們採取了一些防治污染措施,部分水體的污染程度雖有所減輕,但全球性的水污染狀況還在發展,尤其工業廢棄物對水體的污染還具有潛在的危險性。若干水資源因受到污染而降低或喪失了使用價值,使水資源更加短缺。
按污染物劃分的污染類型 水體污染物的分類方法不一。如從衛生學角度,多按化學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物性污染物劃分;從化學角度,多按無機有毒物質、無機有害物質、有機有毒物質、有機有害物質和病原體等劃分。環境工程學則基本上是依污染物質或能量(如熱污染)所造成的各類型環境問題以及不同的治理措施,對水體污染類型作如下分類:
病原體污染 生活污水,畜禽飼養場污水,以及製革、洗毛、屠宰業和醫院等排出的廢水,常含有各種病原體,如病毒、病菌、寄生蟲。水體受到病原體污染,會傳播疾病。歷史上流行的瘟疫,有的就是水媒型傳染病,如1848年和1854年英國兩次霍亂流行,各死亡約萬餘人;1892年德國漢堡霍亂流行,死亡7500餘人,都由於水污染引起。由水體引起的傳染病主要有病菌引起的痢疾、傷寒、副傷寒、霍亂、副霍亂等;病毒引起的小兒麻痹、傳染性肝炎等;其他病原體引起的有薑片蟲病、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鉤端螺旋體病等。
需氧物質污染 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紙等工業廢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木質素等有機物質。這些物質以懸浮或溶解狀態存在於污水中,可通過微生物的生物化學作用而分解。在其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氧氣,因而被稱為需氧污染物。這類污染物可造成水中溶解氧減少,影響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長。水中溶解氧耗盡後,有機物將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和硫醇等難聞氣味,使水質進一步惡化。
植物營養物質污染 生活污水和某些工業廢水中, 經常含有一定量的磷和氮等植物營養物質。施用磷肥、氮肥的農田水中,也含有磷或氮。含洗滌劑的污水也有不少的磷。這些物質都可引起水體富營養化,使水質惡化。
石油污染 主要發生在海洋,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在水面上形成油膜,能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油類粘附在魚鰓上,可使魚窒息;粘附在藻類、浮游生物上,可使它們死亡。油類會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它們羽毛的不浸水性能。石油污染還能使水產品質劣化。
熱污染 是工礦企業向水體排放高溫廢水造成的。熱污染使水溫升高,水中化學反應、生化反應的速度隨之加快,溶解氧減少,影響魚類的生存和繁殖。例如鱒魚雖在24℃的水中生活,但其繁殖溫度則要低於14℃。一般水生生物能夠生存的水溫上限是33~35℃。水溫升高會使氰化物、重金屬離子等毒物的毒性增強。
放射性污染 是放射性物質進入水體造成的。放射性物質主要來源於核動力工廠排出的冷卻水,向海洋投棄的放射性廢物,核爆炸降落到水體的散落物,核動力船舶事故泄漏的核燃料。開采、提煉和使用放射性物質時,如果處理不當,也會造成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可以附著在物體表面,也可進入生物體內蓄積起來。
有毒化學物質污染 主要是重金屬和難分解的有機物的污染等。重金屬在工廠礦山生產過程中隨廢水排出,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水體造成污染。重金屬有汞、鎘、鉻、鉛、釩、鈷、鋇等,其中以汞和鎘、鉛危害較大。其他還有硒、鎳、錳等。砷由於毒性大,也列入危害大的重金屬之列。有毒重金屬在自然界中一般不易消失,它們能通過食物鏈而被富集。這類物質除直接作用於人體引起疾病外,某些金屬還可能有促進慢性病發展的作用。難分解的有機物主要是有機氯化合物、多環有機化合物、有機氮化合物(芳香胺類)和有機重金屬化合物等。其中有不少難分解有機物是致癌物。難分解有機物污染水體,對人類危害極大。
鹽污染 各種酸、鹼、鹽等無機化合物進入水體,使淡水資源的礦化度增高,影響各種用水水質。鹽污染主來自生活污水和工礦業廢水,以及某些工業廢渣。但70年代以來,由於酸雨的規模日益擴大,造成土壤酸化,地下水礦化度因而增高。 按水體劃分的污染類型 按水體類型可分為:
河流污染 河流是陸地上最重要的水體。世界上的大工業區和城市大都建立在河流之濱,依靠河流供水、運輸,也將廢水排入河流。如今工業地區的河流和人口密集地區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例如美國約有16500個下水道系統和 30多萬個工廠將廢水排入河流等水體中。美國全國52條主要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據1970年資料,其中有10條河流受污染的河道長度為總長度的90%。1980年中國全國水質調查,對798座城鎮的不完全統計,1979年日平均排放廢水量為7258萬噸(不包括電廠冷卻水和礦井廢水),其中工業廢水佔81.2%,生活污水佔18.8%。90%以上的廢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1981年估計,全國日排廢污水量已接近1億噸。中國78條主要河流,有54條遭到污染,其中有14條污染嚴重。
河流污染有如下特點:
① 污染程度隨徑流量變化:河流的徑流量和排入河流中的污水、污物量決定了稀釋比。在排污量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河流的徑流量大,污染程度就輕,反之就重。河流的徑流量隨時間而變化,因此河流的污染程度也隨時間而變化。 ② 污染物擴散快:河水是流動的,上游遭受污染會很快影響到下游。從污染對水生生物的生活習性(如魚的洄遊)的影響來看,一段河流受到污染,可以影響到整個河道生態環境。因此,河流污染影響范圍不限於污染發生區及其下游地區。
③ 污染影響大:河流是主要的飲用水源,河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通過飲水危害人類;不但如此,河流還可以通過物鏈和通過河水灌溉農田危害人類。 美國哈得孫河上漂浮著垃圾和死魚。
湖泊(水庫)污染 湖泊、水庫是陸地上水交換緩慢的水體,其中非排水湖(如裏海)對入湖物質的積累狀況與海洋相同。排水湖也常因流速慢、流量小,某些污染物會長期停留湖中,發生量的積累和質的變化,改變水體狀況和造成危害。 湖泊污染的主要現象是水體的富營養化。美國伊利湖是較典型的富營養化湖泊。伊利湖面積約為 26000平方公里,周圍有底特律等五大城市,沿岸居民1300萬,每天排入湖中的污水736萬噸,其中含有大量有機質、磷酸鹽、硝酸鹽和鹵化物等,造成湖水富營養化,使水中生態系統發生變化。
湖泊、水庫受工業排放物污染也很嚴重。如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裏海,周圍開採石油的鑽井逐年增多,沿岸已有煉油廠100多個,大量油污排入海中。20世紀30年代每年捕魚量為50萬噸,60年代下降到23萬噸。名貴的鱘魚捕獲量1970年只有20世紀初的1/4。此外,如鯛魚減少了一半,鯉魚減少到1/5,鱸魚減少到1/9,白鮭基本絕跡。相反地低等的魚類卻大量增加,如小□魚產量同期增長了35倍。 海洋污染 海洋約佔地球總面積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體。目前受污染最嚴重的是靠近工業發達地區的海域,尤其是波羅的海、地中海北部、美東北部沿岸海域和日本的瀨戶內海。波羅的海是與外海海水交換作用較弱的內海,面積36.6萬平方公里,為蘇聯、芬蘭、瑞典、丹麥、波蘭、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等工業國家所包圍。這些國家向波羅的海排放的廢水量很大,僅蘇聯每天就達300萬噸。波羅的海已成為一個被重金屬和農葯等嚴重污染的海域。此外,磷酸鹽污染也很嚴重,每年排入的磷總量為2萬多噸,浮游生物因而大量繁殖。它們死亡後沉入海的深層,分解時消耗了深層的溶解氧,加上波羅的海在60米深處有一個鹽躍層,限制了氧氣向深層傳遞,造成某些海域的無氧區,甚至產生硫化氫氣體。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波羅的海60米以下的深層將成為無生命的「死海」。
日本瀨戶內海,據調查有2/3的海底已經沒有或者幾乎沒有生物。在無生物的海底積有發臭的污泥。瀨戶內海的大阪灣、吳灣等海域的底泥中還積有大量的汞、鉛、銅等重金屬。瀨戶內海的水質污染也很嚴重,三田尻灣海水的化學需氧量(COD)高達248毫克/升,溶解氧卻只有0.3毫克/升,灣內的漁業資源已全被破壞。瀨戶內海赤潮頻繁,在1955年以前的幾十年間發生過5次,1965年一年中就發生44次,1970年發生79次,而1976年一年中竟發生326次。
海洋污染有如
① 污染源多而復雜:除了在海上航行的船隻、海上油井外,還有沿海和內陸地區的城市和工礦企業排放的污染物,最後大都進入海洋。如陸地上的污染物可通過河流進入海洋。大氣污染物也可以通過氣流運行到海洋上空,隨雨水降入海洋。海水中檢測出的DDT,大部是通過大氣進入海域的。
② 污染的持續性強,危害性大:海洋是各地區污染物的最後歸宿。污染物進入海洋後,很難再轉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污染物(如重金屬和有機氯農葯等),便在海洋中積累起來,數量逐年增多,還能通過遷移轉化而擴大危害。據估計,目前已有100萬噸以上的DDT進入海洋,被海洋生物所富集,對人類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③ 污染范圍大:世界上的各個海洋是互相溝通的,海水也在不停地運動著,污染物在海洋中可以擴散到任何角落。海洋環境中原來不存在多氯聯苯,現在可從在北冰洋和南極洲捕獲的鯨魚體中檢出,也可以在太平洋復活節島附近海域採集到的浮游生物體中檢出,可見,這種污染物已由近岸擴散到遠洋。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和地表水都是水資源的組成部分,兩者互相轉化,是難以截然分開的。地下水具有水質潔凈,分布廣泛,溫度變化小,利於儲存和開采等特點,愈來愈成為城鎮、工業區,尤其是乾旱和半乾旱地的主要供水水源。在中國,據80個大中城市統計,以地下水作為供水水源的城市佔60%以上,如北京、沈陽、西安、銀川、石家莊、濟南等。近年來,這些城市的地下水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地下水硬度升高,並且含有酚、硝酸鹽、汞、鉻、砷、錳、氰等。因為過量開采,造成大面積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引起局部地區地面沉降。

㈢ 水污染及危害

(一)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是指排入水體中的污染物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從而導致水體水質惡化的現象。造成水體污染的原因,有自然的和人為的兩個方面。通常所說的水體污染,均指人為污染。人為污染是人類生活和生產對水體的污染,它包括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田排水未經處理而大量排入水體所造成的污染。

凡使水體的水質、生物質、底泥質量惡化的各種物質均可稱為水體污染物或水污染物。根據對環境污染危害的情況不同,可將水體污染物分為以下幾個類別:固體污染物、生物污染物、需氧有機污染物、富營養性污染物、感官污染物、酸鹼鹽類污染物、有毒污染物、油類污染物、熱污染等。

1.固體污染物

固體物質在水中有3種存在形態:溶解態、膠體態、懸浮態。

2.生物污染物

生物污染是指廢水中的致病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的生物體。主要包括病毒、病菌、寄生蟲卵等各種致病體。此外,廢水中若生長有鐵菌、硫菌、藻類、水草及貝類動物時,會堵塞管道、腐蝕金屬及惡化水質,也屬於生物污染物。

生物污染物主要來自城市生活廢水、醫院廢水、垃圾及地面徑流等。病原微生物的水污染危害歷史最久,至今仍是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要類型。

3.需氧化有機污染物

廢水中能通過生物化學和化學作用而消耗水中溶解氧的物質,統稱為需氧污染物。絕大多數的需氧污染物是有機物。有機物的共同特點是:這些物質直接進入水體後,通過微生物的生物化學作用而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質——二氧化碳和水,在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大量有機物質能導致氧的近似完全的消耗,需氧的魚類和浮游動物在這種環境下就會死亡。

水體中耗氧有機物的測定,常用化學需氧量(COD)和生物需氧量(BOD)來描述。

4.富營養性污染物

富營養性污染物是指可引起水體富營養化的物質,主要是指氮、磷等元素,其他尚有鉀、硫等。此外,可生化降解的有機物、維生素類物質、熱污染等也能觸發或促進營養化過程。水中營養性物質,主要來自化肥,隨著農業排水進入水體,其次,來自於人、畜、禽的糞便及含磷洗滌劑,此外,食品廠、印染廠、製革廠、炸葯廠等排出的廢水中均含有大量氮、磷等營養性物質。

過多的營養物質進入天然水體,將使水質惡化、影響漁業的發展,危害人體健康。

5.感官性污染物

廢水中能引起異色、渾濁、泡沫、惡臭等現象的物質,雖無嚴重危害,但能引起人們感官上的極度不快,被稱為感官性污染物。

6.酸、鹼、鹽類污染物

酸鹼污染物主要由工業廢水排放的酸鹼以及酸雨引起。酸鹼污染物使水體的pH發生變化,破壞自然緩沖作用,消滅或抑制細菌及微生物的生長,妨礙水體自凈,使水質惡化、土壤酸化或鹼化。

酸與鹼同時進入同一水體,從pH角度,酸、鹼污染因中和作用而自凈,但會產生各種鹽類,又成了水體的新污染物。無機鹽的增加能提高水的滲透壓,對淡水生物、植物生長都有影響。在鹽鹼化地區,地面水、地下水中的鹽危害土壤質量,酸、鹼、鹽污染造成的水的硬度增加。

7.有毒污染物

廢水中能對生物引起毒性反應的物質,稱為有毒污染物,簡稱毒物。工業上使用的有毒化學物已經超過12000種,且每年以500種的速度遞增。大量有毒物質排入水體,不僅危及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生存,而且能在食物鏈中逐級轉移、濃縮,最後進入人體,危害人的健康。

廢水中的有毒污染物可分為無機毒物、有機毒物和放射性物質3類。

無機毒物,包括金屬和非金屬兩類。金屬毒物主要為汞、鎘、鎳、鋅、銅、錳、鈷、鈦、釩等,輕金屬為鈹。非金屬毒物有砷、硒、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亞硝酸鹽等。重金屬能被生物富集於體內,有時還可被生物轉化為毒性更大的物質(如無機汞被轉化為烷基汞)。

有機毒物,大多是人工合成,難以被生化降解,毒性很大。在環境污染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有機毒物包括農葯、多氯聯苯、稠環芳香烴、芳香胺類、雜環化合物、酚類、腈類等。許多有機毒物有「三致效應」(致畸、致突變、致癌)和蓄積作用(通過食物鏈體內富集,危害人體健康)。

放射性物質,廢水中的放射性物質主要來自鈾、鐳等放射性金屬的生產和使用過程,如核試驗、核燃料再處理、原料冶煉廠等。其濃度一般較低,主要會引起慢性輻射和後期效應,如誘發癌症、對孕婦和嬰兒產生損傷、引起遺傳性傷害等。

8.油類污染物

油類污染物包括礦物油和動植物油。它們均難溶於水,在水中常以粗分散的可浮油和細分散的乳化油等形式存在。漂浮在水面上的油形成一層薄膜,影響大氣中氧的溶入,從而影響魚類的生存和水體的自凈作用,也干擾某些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油脂類污染物還能附著於土壤顆粒表面和動植物體表,影響養分的吸收和廢物的排泄。油污染主要是工業排入、海上採油、石油運輸船隻的清洗及油船意外事故等造成。2010年5月5日,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生態環境嚴重影響(圖6-14,圖6-15)。

圖6-14 墨西哥灣在原油污染的海水中掙扎的海鳥

圖6-15 墨西哥灣原油污染帶

9.熱污染

廢水溫度過高而引起的危害,稱為熱污染。

(二)水污染的危害

水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點。

1.危害人體健康

水污染直接影響飲用水源的水質。當飲用水源受到合成有機物污染時,將導致腹水、腹瀉、肝炎、胃癌、肝癌等疾病的發生。與不潔的水接觸也會染上如皮膚病、沙眼、血吸蟲、鉤蟲等疾病。廢水中的某些有毒有害物質,即使數量不多,甚至難以檢測出來,但由於動植物的富集作用和人體自身的積累作用,仍然可以對人體造成致命的危害。

2.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江河湖泊中的水常是農田灌溉水源,一旦這些水體受到污染,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將污染農田土壤,被作物吸收並殘留在作物體內。一方面造成作物枯萎死亡,產量下降;另一方面,作物的品質也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污染物超標,蛋白質、氨基酸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含量降低,使蔬菜產生異味等。

3.影響漁業生產

漁業生產與水質緊密相關。水污染而造成淡水漁場魚類大面積死亡的事故常有發生。一些污染嚴重的河段魚蝦已經絕跡。水污染還會使魚類和水生生物發生變異,有毒物質在魚類體內積累,食用價值大大降低。

4.制約工業的發展

很多工業(如食品、紡織、造紙和電鍍等)需要用水,水質的惡化將直接影響產品質量。如水質差的冷卻水會造成水循環系的堵塞、腐蝕和結垢,硬度高的水會影響鍋爐的壽命和安全。

5.加速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破壞

水污染除了對水體中的水生生物有危害外,對水體周圍生態環境也有影響。污染後水體感觀變差,散發臭氣,水中的污染物對周圍生物產生毒害作用,生物死亡,造成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破壞。

6.造成經濟損失

水污染使環境喪失原有部分或全部功能,造成環境的降級貶值,對人類的生存和經濟的發展都帶來危害,將這些危害貨幣化即為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如人體健康受到危害將減少勞動力,降低勞動生產率,疾病多發需支付更多的醫葯費,魚類減產或質量變差則直接造成經濟損失,生態環境的污染治理和修復費用都隨著污染的加重而增加。

(三)水質標准

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的水質標准有水環境質量標准、排放標准等。

水環境質量標準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海水水質標准》(GB3097—1997),《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5749—2006),《漁業水質標准》(GB11607—89);《農田灌溉用水水質標准》(GB5084—92)等。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依據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將其劃分為5類:

Ⅰ類:主要適用於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

Ⅱ類: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卵場等;

Ⅲ類: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等及游泳區;

Ⅳ類: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Ⅴ類:主要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廢水排放標準的:《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醫院水污染物排放標准》(BGJ48—83)和一些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如《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GB3544—83),《甘蔗製糖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GB3546—83),《石油煉制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GB3551—83),《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GB4287—92)等。

㈣ 人類活動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大約從5000年的農業文明時代開始,人類的不合理活動對自然界的破壞開始加劇,毀林開荒、過度放牧使森林和草地等遭到了嚴重破壞,引起了水土流失、沙漠化,使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大大高於自然喪失速度。特別是18世紀以來,人類由農業文明跨入工業文明,伴隨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對自然界的索取急劇增加,加上環境污染,使全世界范圍內的生物多樣性遭到了嚴重破壞,並以驚人的速度減少。全世界由於自然環境的破壞及濫捕濫獵,已使上千種野生動物滅絕。據估計,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幾乎要比過去快100~1000倍。人類活動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說明。

(1)棲息地的喪失和片斷化。全球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使很多生物失去棲息地。擁有50%物種的棲息地的熱帶雨林,比原有面積減少一半,大部分國家的森林均成片斷化,被退化土地所圍繞,損害了森林維持野生生物種群生存和重要生態過程的能力。中國的天然林被砍伐和形成片斷化情況更為突出。

(2)掠奪式的過度利用。人口的增長,對生物資源無止境的索取,使生物資源嚴重破壞。大量的森林、魚類和野生生物資源遭到過度採伐和濫捕濫獵,物種生存受威脅,有的達到了絕滅的程度。例如我國羚羊、野生鹿、珍貴毛皮動物和各種魚類物種種群數量已大大減少。中國海域的經濟魚類資源在60年代已出現衰退現象,由於采捕過度,現在海洋漁獲量大大下降,如大黃魚等優質魚,目前幾乎不成漁汛。很多野生葯用植物和珍貴的食用菌,由於長期人工採摘和挖掘,使其分布面積和種群數量大大減少。許多國家級保護動物成了人們的盤中餐,而搜尋珍稀商品(如象牙)和用作寵物、獵奇收藏品也危及了某些種群,同時使另一些種群慘遭滅絕。

(3)環境污染。城鄉工農業污水排放,大氣污染,重金屬以及難以降解的化學品富集化,引起水域、大氣和土壤污染。污染物的排放,已使生態系統忍受力和大氣擴散能力負擔過重。臭氧層的耗竭、酸雨和空氣污染都對今天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重大的傷害。污染物沿著生態系統的食物鏈轉移,使一些敏感物種種群數量減少或消失。我國受工業廢棄物明顯污染的農田達0.1億公頃,約占農田總面積的10%,受農用化學物污染的面積也達0.1億公頃。中國不少湖泊和河流被工業廢水污染,使得某些水生生物消亡。

(4)農業和林業的品種單一化。在農業上為了達到更高的收獲量,往往就種植單一的高產品種,這些作物在世界經濟中占重要地位。隨著作物種類數量降低,與之相應的固氮細菌、菌根、捕食生物、傳粉和種子傳播的生物以及一些在傳統農業系統中幾世紀共同進化的物種消失了,如印度尼西亞在過去15年內已有1500個水稻地方品種消失了。農業上品種的高度一致性對病蟲害的爆發和其它災害的發生缺乏抵禦能力。林業上為了人類的需要往往毀去物種豐富的林地,種植單一樹種,例如轉變為咖啡、油棕和橡膠的種植園,使各類生物失去原有棲息地。

(5)外來種的引入。外來種的引入能夠引起物種的滅絕,因為有些外來種常引起當地傳統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破壞,造成生態失衡。某些地區由於人類的定居,任意引入外來物種,特別是動物,往往導致整個或部分的陸生動、植物的滅絕。自從1600年以來,由於外來種的引入,全世界的兩棲類和爬行類共有22個種滅絕;在紐西蘭,自1000年以來,青蛙和蜥蜴有9個種由於引入外來種而使之滅絕或接近滅絕,23個種和亞種的當地鳥類瀕臨滅絕。在具有極高特有種的非洲裂谷省的一些湖泊里,引進魚種以使當地的土生種瀕臨滅絕;外來的蠓、蛇和其它引進動物,可能很快就會導致當地土生動物的滅絕;而引進的食草動物如羊、馴鹿等也會使土生的植物消滅。外來種還使土著植物滅絕,在菲律賓,由於引入豬、山羊和兔子,在1790~1840年間,有13個土著植物滅絕,包括兩個特有種。在1992~1993年,相繼在中國福建東山和廈門馬巒灣發現一種雙殼類沙篩貝,這個物種原產美洲,80年代首次在香港水域發現,目前,上述兩處樁柱、浮筏和一切養殖設施表面幾乎百分之百被它占據,把以往數量很大的藤壺、牡蠣等都排擠了,因爭奪餌料,使養殖的菲律賓哈仔、翡翠貽貝等產量大幅度下降。再如,在80年代我國從英國和美國引進的大米草和互葉米草,在中國沿海灘塗種植,收到一定生態效益,但因繁殖迅速,與養殖業爭奪場地,改變了原來的灘塗生物群落。不僅如此,外來種的引入還會導致原有生境的破壞,引起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因此對外來種的引入要考慮其可能發生的後果,要持慎重態度。

(6)全球氣候變化。在未來的幾十年中,空氣污染的一個巨大的副效應——全球變暖——將對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巨大的傷害。人類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主要是CO2和CH4等)的增加可能導致下一個世紀大氣溫度上升1~3℃,將會使陸地物種的忍受極限向極地轉移125公里,或在山地垂直高度上上升150米。許多物種的現在分布可能跟不上預期的氣候變化,一些物種可能消失,因此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可能發生較大的變化。

㈤ 水生生物學家警示:白鰭豚總數已不足100頭,如果再不採取特殊措施加緊搶救,它將在20年之內徹底滅絕!科

(1)白鰭豚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僅產於我國,目前數量日趨稀少,和大熊貓一樣,同為世界上最珍貴的瀕危動物.此外,它的器官構造、聲納系統和超凡的回聲定位能力,對仿生學、生理學和動物學也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價值.
(2)白鰭豚的種群數急劇下降主要是白鰭豚生活的環境受到了破壞,以及偷獵者的亂捕濫殺,因此要想保護白鰭豚就要保護它的棲息環境,打擊偷獵者.
故答案為:(1)對仿生學、生理學和動物學也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價值.
(2)白鰭豚生活的環境受到了破壞,以及偷獵者的亂捕濫殺等.

㈥ 目前我國內陸漁業水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應採取哪些有效應對措施

我國漁業水域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
環境污染造成我國水產品質量嚴重下降。監測結果表明,我國部分貝類產品體內殘留有石油烴、砷、鎘、汞等有毒物質;近岸、內灣、河口等捕撈水產品及內陸養殖的水產品受到多環芳烴、汞和鎘等重金屬的污染。赤潮瀕發導致部分地區麻痹性貝毒和腹瀉性貝毒中毒現象時有發生。2001年由於我國貝類、對蝦等水產品因毒物、葯物殘留指標不合格,被歐盟等國拒絕進口,給我國水產品貿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也對我國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受環境污染、工程開發建設項目如圍墾、填海、築壩、取沙等活動影響,許多優良的產卵場、采苗場、育肥場和增養殖場的漁業功能喪失,漁業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增殖與恢復能力下降,主要經濟水生生物資源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重要漁區的漁獲物種類日趨單一,漁獲物逐漸朝著低齡化、小型化、低質化方向演變,多數傳統優質魚種資源大幅度下降,難以形成漁汛。渤海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1959 年單位網產平均在 221~43kg/網/小時之間,主要經濟魚種產量達 138.8kg/網/小時,而到 1998 年產量下降了近 90%,漁獲主要種類的產量 11.18kg/網/小時。東海區的漁獲物在 20世紀 50年代和 60年代,是以底層優質魚為主,優質魚分別占總產量的 48.3%和 55.4%。而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優質魚所佔的比例降低到 30.4%。長江四大家魚的魚苗由 70 年代年產 200 億尾下降到目前的 10億多尾。四大家魚產卵場由於污染和環境的改變已幾乎消失,鰣魚產卵場也已不復存在,許多珍稀魚類資源量已大幅度(五)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嚴重危及漁業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水生生物資源棲息環境的污染導致了水生生物組成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經濟動植物資源持續下降,水域生物種群結構單一,水生生物多樣性在不同程度上遭到嚴重破壞。監測資料表明,我國水生動物中珍稀瀕危動物的物種數目逐年增多,大黃魚、鰳魚等重要經濟魚類嚴重衰退,渤海三大毛蚶場場資源已接近枯竭。在內陸水域,水生野生動物的物種數量和資源量也呈下降趨勢,一些珍稀物種瀕臨滅絕,有「長江女神」美譽的白暨豚目前已不足 100頭,長江白鱘、鰣魚、松花江大白魚等名貴經濟魚類已難見蹤影。最新資料顯示,幾乎所有的水生獸類、相當數量的水生兩棲類處於瀕危狀態。淡水魚類中的瀕危種類目前已達到 92種,占淡水魚類總數10%。這些瀕危魚類主要包括鯉科魚類 52 種,鯰類 11 種,鱘魚類 5 種,鮭鱒魚類 6 種,其他(包括鰻鱺)種類 18種。水生生物多樣性是漁業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物多樣性的下降將會動搖漁業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漁業水域面臨的污染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城市生活污染、工業污染
經濟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 周邊新型城市也迅速形成。每年有大量生活污水排放, 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有限,並且大多數污水處理廠採用的工藝尚不能滿足除磷脫氮要求, 造成近海污染。生活中洗菜 洗衣服 沖洗廁所等產生的污水排放量逐漸加大,造成生活用水對消落帶水環境的污染逐漸加大,為了庫區消落帶區域的經濟快速發展 必須加快庫區消落帶地區生活污水處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消落帶的形成是由於庫水的季節性水位漲落,這樣就會使消落帶地區的土壤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主要是庫水的污染物通過一系列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不斷地在土壤中富集。進而對土壤的生理性能產生影響,土壤被淹沒時土壤中的養分,污染物就會被溶解和吸附在水體中,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據國家海洋局《200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 2006年渤海海域污染嚴重, 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 2萬 k m2, 占渤海總面積的 26%。海洋污染主要來自陸源排污、 人工養殖等。 2006年渤海海域中, 嚴重污染、 中度污染、 輕度污染和較清潔海域面積分別約為2 770、 1 750 、 7 370和 8 190 k m2, 嚴重污染和輕度污染海域面積均比 2005年增加約 1 000 km2, 與 2002年相比, 渤海輕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面積分別增加 5 230、 1 290和 1 760km2,分別增長 2 . 4倍、 2 . 8倍和 1 . 7倍。
由於海岸線較長,入海河流較多,加上沿河工業發展較快, 以及個別地方環境保護意識薄弱, 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集中處理場所設置不完備, 致使上游工業及生活污染物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污染事故時有發生。特別是各縣區間交界和省間交界處河流所造成的陸源污染問題十分突出。
由於陸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漁業水域生態環境趨於惡化。有關數據顯示,近海約 20.6萬km2的海域海水水質超過一類海水水質標准,其面積比 20 世紀 90 年代初擴大近 1 倍,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水域面積為 10.2萬 km2,三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水域面積為 5.4萬 km2,四類和超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水域面積為 5.0 萬 km2。在內陸,長江幹流沿江 22 個城市江段在 20 世紀 70年代中期每日接納污水總量為 1436.5萬噸,而到 1996年則猛增到 4000萬噸。據統計,長江全流域污染源有 1萬多個,每年有 122億噸廢水排入江湖。黃河在 20世紀 70年代的年污水接納量為 18.5億噸,20世紀 80年代增加到 21.7億噸,90年代猛增到 32.6億噸。目前全國有 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流和市區及市郊的湖泊水質狀況更差。據環境保護部最近公布的數字:全國日排放污水總量已達 1.3 億噸,80%以上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庫中,78%的流經城市的河流已被污染。環境污染造成一些重要經濟魚類的產卵場、索餌肥育場和漁場受到污染。
化工廠、 農葯廠、 造紙廠, 工業污水的排放是造成海域污染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污染是鉛、鎘污染。其主要來自工業廢水 廢渣 鉛能使土壤肥效退化 土質降低 從而讓農作物不能有效順利地生長。此外,被農作物吸收後,這些有害元素將會通過生態平衡中的食物鏈傳送到人體內鎘在環境中具有穩定 積累和不易消除的特點 通過食物鏈富集使人體產生慢性中毒 鎘污染可能最終引發「痛痛病」。有研究報道,通過多種方法評價重金屬污染狀況 結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為鎘,生態風險影響因子的順序為鎘>鋅>鉛>銅>鉻。潛在生態風險因子的順序為鎘>鋅>鉛>銅>鉻。沿岸有除油田鑽井平台的污油對漁業資源造成嚴重威脅外,油田開發帶動油品貿易及運輸的繁忙同時也增加了船舶事故溢油的頻發。
圍填海對傳統漁業水域的佔用影響漁業生產。目前我省圍填海速度較快、 面積較大、 范圍較廣,尚無詳細的圍填海規劃以及總量控制和年度控制指標。涉海工程傾倒區的建設,隨著涉海工程增加,傾倒區佔用和傾倒引起的泥沙對漁業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港口等涉海工程項目施工期和報廢期對漁業生態環境的影響, 目前對涉海工程項目及配套工程在使用期內的排污管理比較規范, 但在項目施工期和報廢期的監管存在一定問題。
二是養殖業自身污染。
由於海上養殖開發利用不盡合理,造成局部生態承載壓力較大,對海水水質產生一定影響,養殖廢水的直接排放,造成海水水質中氮、 磷等物質含量有一定增加。陸源污染物是河流污染的主要因素,進而影響海洋生態環境質量, 因此對於陸源物污染的治理, 解決河流污染問題, 是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關鍵。我省境內的主要入海河流 47條,入海河流上游因工農業和生活用水需要建設眾多水庫, 加上近年來北方氣候乾旱,河道灌溉等用水量大,河流自身徑流量不足。
一般認為養殖對蝦餌料系數在1.2~1.5之間,即養成1kg對蝦需要投喂1.2kg~1.5kg配合飼料。以干物質計算對蝦對飼料有機物質的轉化利用率在20%左右,約有80%的飼料干物質進入養殖環境中。這些物質以對蝦排泄物、殘餌等形式進入養殖池塘。與一般養殖魚類不同,由於對蝦通常在游動中抱食啃咬飼料,飼料顆粒因破碎、溶散及丟棄產生很高的浪費率。而對蝦腸道短,消化排出快,所以飼料的消化和吸收率也偏低。實驗表明對蝦養殖投喂餌料只有75%被對蝦攝食,其餘以殘餌(約佔15%)、溶解(約佔10%)等形式散失在養殖池。對蝦攝食的飼料中5%的氮被蝦同化,15%通過糞便排放,其中有5%的氮以氨氮形式直接排放,8%以有機氮形式排放。對蝦每攝食1kg飼料大約產生0.27kg(乾重)糞便、0.25kg懸浮顆粒物和6.12g氨態氮。楊逸萍等在研究人工投餌蝦池固體廢棄物代謝負荷時發現,30%的飼料不能被蝦利用而沉澱於池底。我國沿海地區養蝦產量為80萬噸,排入海洋環境中的殘餌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這些有機污染物一部分轉化成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浮游動物、微生物等生物體進入再循環,一部分以溶解態和固態物質存留水體和底質中。
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餌和糞便等在海底堆積、分解,使沉積物中有機質和硫化物等含量增加,養殖自身污染問題加重。人工投餌蝦池的淤泥中含有62%~68%的N,殘餌溶出的N、P營養鹽是對蝦養殖水環境及其鄰近海域的主要污染源。有研究發現在鮭魚網箱養殖區下部沉積物的C和N的通量很小,每年只有約10%的有機物可得到分解,79%的C和88%的N沉積(相當於飼料輸入C的23%,N的21%)將積累於底部,無法被生物利用。養殖產生的有機和無機廢物可直接引起養殖池塘底質中有機物負荷增加、富營養化現象,如BOD增加、缺氧等。其他的影響還有池塘土壤的酸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病原體增加、水華發生等,最終可能導致對蝦養殖失敗。
集約化養殖通過高密度集中飼養和高強度飼料投喂實現高產出。養殖過程自身污染物的輸出,主要包括殘餌、糞便和排泄物等,這些污染物或者導致養殖系統本身水質惡化,或者通過養殖廢水的排放對沿岸水域產生污染效益,甚至導致富營養化。養殖過程的健康與養殖產品的健康同樣重要,這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海水養殖破壞海洋生態平衡。
由於海洋漁業資源的銳減使得海水養殖業得到迅猛發展, 過去 20年間全球海水養殖產量以每年 10%的速度增加。水產養殖過程中的殘餌、糞便中所含的氮、 磷等營養物質以及懸浮顆粒物和有機物會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源,給魚蝦的生存帶來威脅, 影響渤海的海洋捕撈量。另外, 網圍精養採取高密度放養, 葯物使用量增加, 並大量投喂外源性餌料, 致使排泄物增加, 水中氮、 磷等營養要素和有機物含量猛增。通過對精養蝦池中的物質平衡的研究,發現在養殖過程中只有 10%的氮和 7 %的磷被吸收, 其他都以各種形式進入環境。
養殖區域底泥中氮、 磷的含量和耗氧量比周圍水體沉積物中的含量要明顯高出很多。殘餌和排泄物在底質堆積, 促使微生物活動的加強, 也加速營養鹽的再生。同時, 在養殖過程中死亡的生物體沉降分解增加底泥里的氧的消耗, 在缺氧條件下會產生硫化氫和氨氣等有毒物質。
水產養殖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還體現在養殖逃逸魚類對其臨近海洋生物的影響。海水養殖逃逸的魚類可能對疾病的傳播、 野生群體遺傳組成的改變等產生副作用, 可能會將地方流行病傳給野生種群。
三是毒害入侵困擾海洋水產業
一些病毒侵入亦導致渤海的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很大影響,其中最典型的是蝦毒。由於病毒存在於動物的細胞內, 難以根治, 加上它垂直和水平都能傳播,使多種生物都成為病毒載體, 如天津的厚蟹、 鹵蟲等, 增加了傳播途徑, 難以有效控制, 制約著漁業的發展。據估算,如能合理的開發利用,減輕蝦病蔓延, 預估計渤海的水產量在 2010年將達到 700萬 t 。如盲目地增加養殖密度, 導致養殖物種病害的瀕繁發生。例如, 由於長期不合理的高密度養殖等原因, 1993年 6月,曾在沿海水產養殖暴發大面積蝦瘟, 發病養殖面積占當時全國對蝦養殖總面積的 76%, 減產近 12萬 , t 直接經濟損失 35億元, 間接經濟損失達 86億元。
加大水污染治理,控制投入品數量,保護養殖水域生態環境。
魚兒離不開水,水是水產養殖的第一要素,水質好壞關繫到養殖產量的高低和養殖產品質量的優劣,好水才能出好魚,才能創高產。根據現階段養殖水域環境狀況,必須防止工業、農業、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時還要防止養殖污染。一是要嚴格控制污水污染養殖水體,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必須進行處理,做到達標排放,防止污染死魚事件發生。二是要科學使用養殖投入品, 防止因多投、 濫投而造成養殖污染。飲用水源的水庫必須全面禁投 (禁投餌、 肥、 葯), 保障供水需要, 確保居民用水安全; 大湖、 大庫要禁投或局部禁投, 大湖要保持有相當數量的水生植物, 特別是沉水植物, 維持Ⅱ—Ⅲ類水質;中小湖、 庫也要限投, 嚴防水體富營養化, 保持Ⅲ類水質。通過禁投、 限投, 全力保障湖、庫水域環境、 水產品質量和生態平衡。
要嚴格控制過度捕撈, 保護近海、 淺海漁業資源, 積極開發外海、 深海漁業資源,穩步發展遠洋漁業, 渤海捕撈漁業的發展應採取「保近捕遠」的戰略, 在捕撈對象和安排上採取「保底補表」的策略。當前, 渤海污染治理的重點是加強對直接入海的工業廢水治理, 大中城市毗鄰海域的污染治理, 以及入海河流域的污染治理。以渤海環境容量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和主要污染物的總量分配及陸源排污入海的標准, 並通過容量資源的合理規劃和使用, 解決污染排放問題。因此, 可以再造渤海的漁業新環境,如建人工魚礁,植紅樹林等。人工魚礁是人為的在水域中設置構造物,以改善水生生物棲息環境,阻礙破壞性捕撈行為, 為魚類等生物提供索餌、 繁殖、 生長發育等場所, 以此達到保護、 增殖資源和提高漁獲質量的目的。
近 20多年來已有很多沿海國家都投放了人工魚礁。其中, 近幾年日本國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資約 600億日元用於人工魚礁建設,建礁規模約 600萬 m3。美國建造人工魚礁的主要目的是發展游釣休閑漁業, 而渤海則是更好的保證渤海漁業的質量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渤海環境容量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和主要污染物的總量分配及陸源排污入海的標准, 並通過容量資源的合理規劃和使用, 解決污染排放問題。
重開發、重保護。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忽視自然規律, 對洪湖濕地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決策者應對湖泊生態環境變化的規律認識正確,遵守生態系統自然規律, 不斷加大湖泊開發力度,同時加大保護力度。
保護與治理資金投入充分保障。多年積累下來的污染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 致使生態功能嚴重退化, 盡管提出搶救性保護以來, 但漁民的安置壓力和生產、 生活方式沒有得到有效提升, 拆圍戰果面臨新的挑戰。 加上生態修復、治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管理經費得不到保障,治理成效存在潛在的反彈威脅。
生態環境治理科學技術要跟上去。生態系統治理必須標本兼治, 但保護與治理技術相對落後。 目前綜合治理方案與措施不夠科學、 全面。 有些措施只能治標、 不能治本, 甚至有嚴重的副作用。 主要表現在科技力量薄弱, 科研經費得不到保障, 治理措施落後。 科學利用、 科技管理急待強化。
水域保護與開發缺乏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和法律支撐。上下游之間、地區之間開發聯合、 共同保護。 與此同時, 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在保護與開發的思路上形成統一的規劃方案,強調集體利益。 涉及管理的水利、環保、 農林、 漁業、 旅遊、 交通、 國土等部門, 各自按照自己的職責范圍行政,形成有效的協商溝通機制。

㈦ 海洋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海洋生物與海洋污染
王明俊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
摘要
本文對海洋生物與海洋污染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作了較詳盡的論述,其中包
括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學過程、海洋生物對污染物分布和歸宿的作用以及污染物對海
洋生物的影響等。此外,作者還就知何保護海洋環境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海洋對人類現代經濟的發展和滿足人們的福利需要方面正在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近年
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海洋開發熱潮也日益高漲。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海洋環境的污染問題,
因此,開發海洋就必須保護海洋,開展海洋生物與海洋污染物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的調查與
研究成為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其成果不僅能為海洋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而
且可為其未來作出有效的預報服務。本文就海洋生物和污染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作一概
述,為海洋環境質量評價提供參考。
一、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學過程
海洋生物對污染物的首要作用是攝取,包括吸附和吸收兩種情況。吸附是物質結合於體
表細胞壁的過程,既有可逆的物理吸附,也有可逆性較小的化學吸附。吸收則是污染物穿過
體表(通過鰓、消化道的壁)進入體內,主動或被動地轉移(經血液、血淋巴的循環)到其
它組織和器官的作用。
生物通過被動機制吸附並結合於細胞表面的金屬量,比通過代謝或依靠能量作用所吸收
的金屬量少得多。吸附污染物的多少,與生物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比例有關,個體小的生物
如浮游植物比表面較大、代謝率高、吸附量也多,而且在較短時間內(從幾分鍾到幾小時)
即可達到平衡,浮游動物的平衡時間也較短(從幾分鍾到幾小時)。一般每單位時間內污染
物的穿透量是表面吸附量的函數。生物的生理狀況、生活周期、攝餌習性和種群密度等對吸
附作用會產生顯著影響。如活的比死的剛毛藻能更有效地吸附甲基汞、生物種群密度大吸附
量就相對的少。水的pH值、硬度、溫度、鹽度、水中通氣情況、生長調節物質、有機物、
本文於1987年10月30日收到,修改稿於1988年2月11日收到。3期王明俊:海洋生物與海洋環境質量I

懸浮顆粒和腐植質等環境因素對攝取亦有很大影響。例如,河口區的pH值從7.3增至8.6
時,幾種大型藻對二Zn的攝取率增高。因為在酸性條件下,金屬以自由離子形態存在,對
藻類的毒性較大;在鹼性pH值時,某些金屬傾向於形成不溶性的鹽類或氧化物、氫氧化物
等沉澱下來,對藻類的毒性降低。而且在通常條件下被鰲合、絡合的重金屬,其離子的活度
降低因而比其游離離子的毒性小得多。在一定范圍內,海洋生物對金屬和放射性核素的攝取
與溫度呈正相關而與鹽度呈負相關。如鮑氏織線藻對『,c。和「『Mn的吸收,分別在25和36℃
時達最大值,溫度再升高時則吸收減少。這可能是由於增加溫度時呼吸作用增強相對減輕了
重金屬毒性的原因。增加鹽度會導致吸附的重金屬和溶解陽離子之間的競爭作用,後者可部
分地取代重金屬因而呈現負的相關性。另外,水中各種污染物的濃度、化學形態和化學價、
污染物之間的協同或拮抗作用以及污染物在環境中停留的時間等,也會影響生物對污染物的
攝取。例如,環境中有高濃度的銅時,柵列藻能增加對鎳的吸收,有DDT時,硬石葯
對.「zn的吸收減少。通常,這種吸收率是接觸速率的函數。在污染物的濃度恆定時,一定
時期內,生物吸收污染物的量隨時間延長而增多,一般遵循弗羅因德利希等溫吸附線的關
系。
污染物在海洋中的第二種重要的生物學過程是積累,它取決於生物對污染物的同化效
率、濃縮程度、急性或慢性污染作用等因素。例如,短期嚴重污染時,污染物的濃度較大,
從水中濃縮是積累的主要途徑,這在低營養階層的生物特別明顯,如聚球藻對金屬的積
累24小時就可達到平衡,並且其積累程度與溶解的金屬濃度成比例。如果是長期輕度污染,
則攝餌是污染物進入生物體內的基本途徑,特別是處於營養級頂端的海洋生物,污染物沿食
物鏈轉移占絕對優勢,如海鳥對DDT的積累等。
不同生物對污染物的濃縮程度不同,如貽貝和多毛類濃縮多氯聯苯的系數分別為390和
3830。濃縮系數受脂肪含量的影響,而且一年中不同時期的濃縮系數也有很大差別。有的生
物濃縮污染物的系數很高,如撓足類、魚類和裸鰓類軟體動物濃縮磷的系數分別為2.4lX
106、2.66xlo6和6x10呂。同是軟體動物,扇貝、牡蚜和貽貝濃縮鎬的系數各為2.26火10。、
3.18xl。『和1.0x106。因此測定生物的污染物含量,可作為評價海洋環境質量和海產品衛生
質量的重要依據。污染物在體內的平衡因生物而異,受多種因素影響,是個不斷變化的動態
過程。至於生物放大(如甲基汞)一般存在於有食物鏈關系的生物中,但也有污染物在食物
鏈中逐級減少的情況,例如砷在藻類、螺和繪魚中的含量分別為119.1、39.1和1.13群2,/9。
污染物在海洋中第三種重要的生物學過程是向體內各器官的轉移分布。由子生物內環境
的特點及代謝的變化,各種污染物在體內的分布並不一樣。例如,對脂類有較強親和力的有
機氯,主要貯存於脂肪組織中,銅和汞主要與蛋白質的琉基結合,鋅和錫主要與亞胺哇結
合,鑽的結合則與氨基酸有關,這些物質在軟組織中較多,鈣和銘主要積累在海洋動物的骨
骼或介殼中。污染物在體內的分布變化,反映了生物對污染物的代謝和轉移情況,可用作評
價環境污染變化的依據。例如,當汞主要分布在魚的肝和腎中時,表明水體正在受到汞的污
染,若發現肌肉中汞的含量較高時,表示水體中汞的污染已減輕,魚在不斷地把汞排出體
外。污染物在體內各器官的分布,還因生物種類不同而異。例如,鉛在加州海獅、紫貽貝、
巨鰲蝦和沙蠶中分別分布於骨骼、腎、鰓和表皮中,這種情況對水產品的加工利用具有參考
價值。止竺一一一一竺一生竺墮一生蘭『一一一一一一)卷
污染物在海洋中第四種重要的生物學過程是排解

海洋生物以顆粒態或可溶態形式排解
污染物的作用受污染物的性質及其在體內的結合形式、排解途徑、生活周期和生物種類與環
境因素等影響。例如,吸附於浮游植物細胞壁外的金屬幾乎是瞬時解吸的,
金屬排解就很慢

虹娃魚排泄汞的速度受溫度影響,15℃時為4℃時的2倍
結合在細胞內的

排解的主要方

海洋哺乳動物的乳汁分泌、魚類等的粘液分泌、甲
殼動物的蛻皮和生物體內各種酶系對污染物的解毒和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等。例如,螃蟹
每次脫殼可平均帶走原有總鋅量的61解。除此之外,生物在生長繁殖時,因細胞分裂身體增
二、海洋生物對污染物分布和歸宿的作用
海洋生物對污染物分布和歸宿的反饋作用,包括生物之間、生物和水與碎屑(含溶解性
有機物)之間的物質交換及一定水平或垂直距離上的載帶。生物對污染物轉移與解毒的機理
本質上決定於能量,但有時這種過程可因純粹物理的或化學的過程而促進或加強,如股流擴
散、潮汐交換、海流運動或溶解、絡合、沉降等,從而使生物學過程轉移和搬運污染物的速
度與物理的或化學的作用速度不相上下,構成了海洋中的一個快速運轉系統。
(一)生物運動對污染物的轉移
生物主動或被動地水平運動,可把污染物載帶到很遠的地方,有的長達數千公里,如魚
類的徊游、海鳥的遷徙或人類對海洋生物的捕撈等。這種搬運對半衰期長的污染物很重要,
估計以這種方式搬運的生物量每年可達6
.
0xlo7t。被污染的浮游生物在海區可漂移一定的
距離,馬尾藻和水母還能遠距離地載帶污染物

海洋生物的垂直游動,可從每天的數米(浮
游植物的沉降速度)到達千米的深度(深海魚類的徊游)
運4000一5000m,底棲動物的幼體也能垂直彌散污染物。
,通過不同的食物鏈甚至可向下搬
游泳力強的生物如烏賊,既能遠距
離游動,又能垂直下游到很深的水域,這類生物轉移污染物的潛力也不能忽視。
(二)食物鏈傳遞對污染物的轉移
食物鏈傳遞是污染物轉移的一種重要方式,海洋生物經濾食或捕食攝餌的逐級作用,可
將污染物高度地濃縮於最高食性層次的生物中。如大家熟知的例子,美國長島河口區水中
DDT的濃度為。.Oo005mg/L,浮游生物的含量為0.04mg/kg,經食物鏈了個營養級的遞
增,到最高食性層次鷗鳥時的含量達75.5mg/kg,相當於水中濃度的151萬倍。一些食腐的
和深海懸浮索餌的動物、深海底棲魚類和底棲動物的幼體,都能把污染物載帶到上層水域或
轉移到較高層次的食物鏈,因此對污染物的再分布起了重要作用。
(三)生物沉積對污染物的轉移
生物沉積作用對污染物的轉移也有很大的影響。攝食糞粒和沉積碎屑的底棲動物,可將
濃縮了的各種污染物經排糞、蛻皮、產卵、分泌粘液和足絲分泌等排出體外。另外,生源性
顆粒、細胞或碎屑的溶解滲出和屍體的自溶作用等釋放的污染物,通過沉積作用也能轉移到
很深的水域,從而促進了污染物在底棲邊界層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沉降中的生源性顆粒和
碎屑,還能把多種污染物不斷地釋放到各水層中,進一步擴大污染的范圍。上述諸因素的重
要性決定於生源性顆粒和碎屑的產生率、沉降率和污染物的濃度等。3期王明俊:海洋生物與海洋環境質量I
(四)微生物降解對污染物的轉移
海洋生物轉移污染物的又一重要方式,是通過水域中特別是沉積物中微生物的降解使污
染物的毒性降低、污染程度減弱變成無毒或消失的自凈作用,加速了這些物質在環境中的再
循環和再礦化,這是因為微生物具有高效的分解有機物或轉化重金屬化合物的酶系。例如,
沉積物中的微生物是促使汞甲基化的主要原因;氧化菌能造成硫化氫的還原環境,從而影響
了沉積物締合元素的遷移和分布。微生物在需氧條件下可降解氯化烴類如艾氏劑、狄氏劑和
異狄氏劑。許多細菌、酵母和黴菌能降解石油烴類。另外,沉積顆粒上的微生物群體,有可
能充當污染物的載體而進入以顆粒物為餌料的生物(濾食性動物)及攝食它們的動物所組成
的食物鏈中,因此起了參與食物鏈傳遞轉移污染物的作用。而在這些動物的糞便中同樣含有
載帶污染物的大量微生物,通過動物的排糞,可以又進一步稀釋和轉移污染物。
三、污染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海洋中的污染物,主要分為懸浮固態的營養物和天然有機物,包括氨和其它的天然需氧
物質及熱排放物,它們大量地通過生態系天然循環,容易降解;其次是生物性污染物(包括
細菌和病毒),它們在環境中具有中等的穩定性,第三類是重金屬,它們以比天然系統高得
多的濃度出現,對降解非常穩定;第四類是毒性化學物質,包括許多合成有機物和放射性物
質,它們能損害遺傳功能,使生物致病、致癌、致畸,具有潛在的危險。污染物對海洋生物
的影響多種多樣,其致毒的機制也比較復雜,這里僅從幾個主要方面加以簡介。
(一)污染對海洋生物生化代謝的影響
重金屬能阻礙生物合成途徑中的氧化過程,干擾或改變酶和DNA的結構與功能,或與
蛋白質的琉基、生物膜結合,阻礙或破壞物質交換過程,不僅影響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
利用,也會影響對有毒物質的分解、轉化和排出。例如,20mg/L的錫能完全抑制崎嶇魚腥
藻的固氮酶活性。1拼mol的鑽可抑制佛氏綠枝藻的蛋白質和RNA的合成。油膜不僅阻礙海
水表面的氣體交換和減弱陽光的射入,影響海洋生物需要的氧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
其中的芳烴還會破壞藻類的葉綠素。海水中含0.1「g/L有機汞和低至。.。王拼g/L的狄氏劑,它
們都能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值得指出的是某些海洋生物的肝微粒體氧化酶系對污染會
產生雙重反應:一方面這個酶系的芳烴羚化酶被石油烴誘導後,酶活性顯著增加,使魚類代
謝苯並(。)龍等芳烴化合物的反應速度加快,排解污染物的能力增強,減輕了對生物的毒
害;另一方面,它又能活化某些化合物成為強毒性的致癌物或誘變劑,如貽貝肝胰腺的混合
功能氧化酶把環磷酞胺抗癌物轉變為海洋生物的致癌物。
(二)污染對海洋生物生理行為的影響

粘附在魚鰓粘膜上的油可使魚呼吸困難,失去生理平衡,甚至窒息而死。海洋生物可通
過吞水(如魚類)或攝餌把石油留存在腸道內,從而使動物麻醉或使其細胞壞死。低沸點的
石油飽和烴,能幹擾、麻痹和損害動物的運動與定位神經,於樞及化學感受器,破壞生物的趨
化性與化學通訊機能,改變水生生物的徊游路線,嚴重影響生物的索餌、聚群、求偶、產卵、避
敵等行為。如海水中原油濃度為0.2Tmg/L時,24h即能毒害黃道蟹觸角的化學感受作用,一影
響其攝餌。.污染可增加動物的能量消耗,使耗氧量、攝餌量和排泄作用發生屏常,例52海洋環境科學7卷
如,0.1一50mg/L的狄氏劑就使招潮蟹難以適應環境。
(三)污染對海洋生物生長繁殖的影響
超過閉值的重金屬使浮游植物的細胞分裂速率降低或膨脹破裂,改變色素體顏色。據調
查,海洋微表層中重金屬的濃度比下層水要高1D一100倍,由於抑制了細菌的繁殖和浮游植
物的光合作用,降低了海洋基礎生產力,進而減少了動物的餌料來源。0.06雌/L的甲基汞
能抑制小球藻的生長,60mg/L的無機鋁能造成亞心形扁藻死亡。污染使藻類種的多樣性大
為減少,阻止了優勢種的形成。油濃度為10mg/L時,就會使幼魚、幼蝦的血液循環受阻,發
育異常。此外,由於資源開發和海洋工程建設不當,導致海流、鹽度、底質和餌料浮游生物等
改變,破壞了海洋生物的養殖場、產卵場,對海洋水產業影響極大。如美國的墨西哥灣就因
此造成高鹽度的海水入侵牡礪養殖場,破壞了半鹹水的產卵場。又因牡礪幼蟲被掠食和發生
病害,產量逐年下降,1972年的平均畝產僅為1945年的10形。因此,海洋污染給海洋生物資
源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潛在危害。
(四)污染對海產品食用價值的影響
水中含油濃度為0.01mg/L時,海洋生物在24h即可沾上油味,通過鰓粘膜侵入體內,
再經血液循環迅速擴散到全身。海水中含油濃度為。.lmg/L時,魚、貝類在2一3h內就發
臭,因此降低了食用價值,減少了海產品的銷售量。1983年福建淚州灣建立拆船廠後,排出
的大量油污使周圍海水的含油量遠遠超過國家標准,甚至達百倍以上,養殖的海帶、紫菜
因有強烈異味難以出售,使惠安縣的水產養殖業受到很大的經濟損失。目前我國沿海已建有
近300個拆船廠(點),如不注意保護海洋環境和生物資源,將使沿海養殖業遭到更加嚴重
的破壞。海洋生物積累酚類也會產生不良氣味。此外,牡礪因銅和鋅的污染而呈綠色並有銅
綠味,食後引起腹瀉,因而降低了商品價值。海水中銅和鋅的濃度分別為0.D2一D.lmg/L和
0.1一0.4mg/L時,就足以使牡礪著綠色,這種牡礪肉銅和鋅的含量比正常牡蝠高10到20倍,
而且銅和鋅共同作用時有毒性增強的效應。
工業污水可使海帶腐爛,動物的味蕾糜爛。高溫及銅和鋅污染的協同作用能造成蛙魚致
死性的潰瘍流行病。由於污染為細菌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或細菌增強了對海洋環境的適應,使
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同時由於環境污染的應激作用,又使海洋生物降低了對病菌的抵抗
力,導致海洋生物感染細菌或病毒而患病。例如,1984年在北海南部和1985年在荷蘭沿海捕
獲的比目魚分別有半數患病或40廠有肝癌。最近美國發現患癌的魚類已近300種,赫德森河
中兩齡的結魚幾乎100拓患肝癌,布萊克河的蛤魚肝癌達80炙,迫使當局下令不準在河中垂
釣或游泳,禁止出售這些河所產的魚類和飲用河水。
(五)污染造成大批海洋生物逃離或死亡
海洋污染不僅使海洋生物資源遭受各種危害或潛在的影響,而且給海洋水產業造成災
難性的巨大損失。1962年夏,日本有明海因暴雨將施用於農田的五氯苯酚沖入海域,毒死貝
類幾萬噸,造成26億日元的損失。1967年「托雷·卡尼翁」號油船事件,使英吉利海峽西岸4一
10萬只海鳥死亡;同時海域中的鮮魚魚卵有50一90萬被殺死,幼魚也近於絕跡。1972年日
本漱戶內海因霍氏眼蟲(Hornell:』sSp)形成的大規模赤潮,死亡鱺魚140。萬尾,損失71億
日元。19了3年8月,美國新英格蘭沿岸暴發赤潮,一周內養殖場僅貝類就損失3400萬美元。
1987年4月5日,廣東茂名市發生一次氰化物泄漏事故,使梅江中下游水中氰化物合量3期王明俊:海洋生物與海洋環境質量I
達0.13一0.45mg/L,超過漁業用水標準的6一22倍,死亡淡水魚26種50餘噸,致使梅江及其
入海口附近海域嚴重污染,海水魚、蝦、貝、蟹類也大批死亡,損失難以估計。
應當指出,由於污染物的毒性不同和各種生物對毒物敏感性的差別,生物對污染的
耐性和受害程度也各異。例如雄壺對低pH的污水抵抗力很強,但對石油的抵抗力卻很差。
海洋藻類對重金屬的耐葯性有很高的種類特異性,對一種金屬的耐受力並不能自動地使其具
有對另一種金屬的耐受力。當然也有多重耐受性和復合耐受性的例子。另外,受影響的生物
也會因適應而逐漸增強抗污染的能力,例如在有高銅濃度的河口區的墨角藻,比低銅濃度河
口區的墨角藻更能耐受銅的毒性。一般,游泳力強、年齡大的生物受害較輕,底棲動物如貝
類、蟹類和生物幼體受害較重。
綜上所述,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物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人類對其認識的深化和
掌握它們相互作用與影響的規律,是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探索過程。保護海洋
的核心問題是維持海洋生態系的平衡,目的是為了保護海洋生產力、保證海洋生物資源的永
續利用和保障人類的健康與福利。海洋污染生物學的理論和大最的污染實例,都充分說明了
把環境保護作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的科學性、必要性和和必然性及其深遠的戰略意義。

㈧ 長江水域生物多樣性的現狀

六大因素威脅我國生物多樣性

就長江上游來說,目前,該流域修建的大壩太多,水流緩慢,自凈能力下降;水域過度捕撈,天然林大量砍伐;紫莖澤蘭、水葫蘆和羅非魚等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破壞了物種的生存環境,加速它們的消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解炎說。

其實,長江上游的情況並非罕見,根據《中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國家能力自評估報告》顯示,威脅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是6大因素:過度開發自然資源

我國人口增多,資源開發活動加劇,直接導致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一些地方超計劃和非法砍伐天然林屢見不鮮;超載、過度放牧導致草原退化,內蒙古及北方草原普遍超載50%~100%,草原生態系統功能削弱,產草量下降,並形成嚴重沙化;近海漁業資源承載壓力加劇,南部海岸紅樹林遭到毀滅性破壞……環境污染我國近海海域大部分區域處於富營養化狀態,遼東灣、渤海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等局部水域富營養化嚴重;赤潮頻發,受影響面積上升;營養鹽結構失調,造成水生生物組成改變,高經濟價值魚類減少。開發建設

公路、鐵路、港口、水壩、水庫和城市擴展等建設,威脅作物野生親緣物種的自然生境。如上世紀60年代,雲南景洪發現了24處普通野生稻的分布點,而現在這些地區都已被開發利用為農田和旅遊景點,23處分布點的野生稻已經消亡。品種單一化

隨著新品種的開發利用,栽培的作物集中在少數幾個品種上,而許多擁有重要基因資源的傳統品種被淘汰,甚至永遠消失。如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和大豆等主要作物單一品種的推廣面積大幅度提高,千百年來形成的眾多地方傳統作物品種區域性消失。全國在上世紀50年代初,種植了約10000個小麥品種,現在廣泛種植的品種僅約400個等。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入侵物種在新的入侵地往往成為絕對優勢群體,而當地物種則受到毀滅性的排斥,進而破壞野生動植物種群的生態平衡,自然生態系統。有資料顯示,我國目前至少有380種入侵植物、40種入侵動物、23種入侵微生物。據估計,我國每年由主要10多個外來物種造成的農林經濟損失達574億元。自然因素與氣候變化

光是在1988—2001年間,我國就發生森林火災6500餘起,毀林5015萬公頃;由於降雨減少,北方大量天然濕地乾涸,濕地植被消失、鳥類棲息生境喪失。

因為氣溫升高、氣候帶北移,迫使物種的分布區遷移,在遷移過程中,由於生境變化和設施障礙等因素,導致生態系統變脆弱、引發疾病,損害生物的多樣性。

建立廣泛參與的「夥伴關系」合作平台

我國自1993年加入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由國家環保總局牽頭,包括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23個部委組成的中國履約工作組在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作了大量實質性的工作。為加強廣泛的合作,國家環保總局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正在開發「中國生物多樣性夥伴關系框架(CBPF)項目」,把與中國生物多樣性有關系的相關利益方聯合起來,通過制訂「夥伴關系」機制,建立一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合作平台,確保從整體實現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國一盤棋」。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有關負責人說:「如『長江上游生物多樣性遠景規劃試點項目』,就是由國家環保總局和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共同開發和實施的項目,大自然保護協會作為美國自然保護非政府組織,擁有一些比較先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驗和技術,把他們納入『夥伴關系框架』項目內,有利於對國外先進經驗的吸收、加快國內保護的技術步伐和效果。」關注優先保護區

中歐生物多樣性項目管理辦公室項目人員說,在2005—2010年,我國還將實施「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項目」,根據這個項目,國家還將重點關注乾旱、半乾旱、荒漠、高山、高原、葯用植物產區這些我國獨有、敏感生物多樣性地區。項目總共資助3000萬歐元,其中的2100萬用於地方示範項目,現在項目還在招標中。改變生活方式

生物多樣性威脅不但存在於工、農、林等建設中,它也包括人們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專家表示,一些人愛吃野生動物,尤其是瀕危的野生動植物,這加劇了生物多樣性的銳減;市場上,巴西龜、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外來物種處處可見,寵物逃逸、植物花粉傳播等都會影響當地物種和生態系統等。

現狀

各類物種受威脅比例20%—40%

生物多樣性在生態系統、物種及遺傳的多樣性三個層面上都受到嚴重威脅。根據《中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國家能力自評估報告》顯示,中國的物種瀕危情況遠比過去估計的要高。過去對瀕危物種的估計大致在2%—30%范圍內,但是,後來較為全面的評估發現,無脊椎、脊椎動物受威脅的比例分別為34.74%、35.92%,接近瀕危的比例為12.44%、8.47%;裸子植物分別為69.91%和21.23%;被子植物為86.63%和7.22%。各類生物物種受威脅的比例普遍提高到20%—40%,特別是植物的瀕危物種比例遠遠超出了過去的估計。

專家認為,上述物種受到各種威脅,如生境破壞,貿易利用等的情況比較嚴重,但是這並不是指其他門類的物種面臨的威脅小。

建立廣泛參與的「夥伴關系」合作平台

我國自1993年加入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由國家環保總局牽頭,包括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23個部委組成的中國履約工作組在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作了大量實質性的工作。為加強廣泛的合作,國家環保總局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正在開發「中國生物多樣性夥伴關系框架(CBPF)項目」,把與中國生物多樣性有關系的相關利益方聯合起來,通過制訂「夥伴關系」機制,建立一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合作平台,確保從整體實現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國一盤棋」。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有關負責人說:「如『長江上游生物多樣性遠景規劃試點項目』,就是由國家環保總局和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共同開發和實施的項目,大自然保護協會作為美國自然保護非政府組織,擁有一些比較先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驗和技術,把他們納入『夥伴關系框架』項目內,有利於對國外先進經驗的吸收、加快國內保護的技術步伐和效果。」關注優先保護區

中歐生物多樣性項目管理辦公室項目人員說,在2005—2010年,我國還將實施「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項目」,根據這個項目,國家還將重點關注乾旱、半乾旱、荒漠、高山、高原、葯用植物產區這些我國獨有、敏感生物多樣性地區。項目總共資助3000萬歐元,其中的2100萬用於地方示範項目,現在項目還在招標中。改變生活方式

生物多樣性威脅不但存在於工、農、林等建設中,它也包括人們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專家表示,一些人愛吃野生動物,尤其是瀕危的野生動植物,這加劇了生物多樣性的銳減;市場上,巴西龜、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外來物種處處可見,寵物逃逸、植物花粉傳播等都會影響當地物種和生態系統等。

㈨ 請問誰知道 中國水資源減少和水資源污染每年的具體數據

近年來,為有效監控水資源污染防治狀況,國家和自治區水資源控制監測網分別對我區黃河、西遼河、額爾古納河等6個外流河水系,以及黑河、艾不蓋河等7個內流河水系的干、支流共計26條河流,3個湖泊,2座水庫的地表水水質進行長期監測。同時,對呼和浩特、包頭、赤峰、通遼、鄂爾多斯等10個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進行了定期或不定期監測。

截止到2005年上半年,我區主要河流大部分河段為Ⅲ類、Ⅳ類水質,有輕度或中度污染,但有些河段或支流為劣Ⅴ類水質,屬重度污染。如:黃河入境段、額爾古納河的支流海拉爾河水質均為劣Ⅴ類水質,屬重度污染。有些湖庫水質明顯變差,水質出現富營養化。如:烏梁素海、岱海等。監測10個市的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除呼和浩特、赤峰、滿洲里3市的水質無超標外,其餘7個市的飲用水源地水質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標,主要是氨氮、總大腸菌群指數超標。包頭市、呼倫貝爾市的城市飲用水主要是地表水,包頭市地表水源水質超標主要是氨氮和高錳酸鹽指數超標,呼倫貝爾市地表水源水質超標主要是鐵、錳指數超標。這7個市的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超標的主要原因,除呼倫貝爾市為天然本底偏高所致外,其他6個城市均為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超標排放和滲漏所致。

2004年全區廢水排放量為5.2568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為2.2848萬噸,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2.9720萬噸,分別占廢水排放總量的43.5%和56.5%。全區12個盟市中,工業廢水排放量較大的地區依次為包頭市、呼倫貝爾市、赤峰市,排放量分別佔全區排放總量的33.5%、18.5%、9.4%。全區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較大的依次是巴彥淖爾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呼和浩特市,分別佔全區排放總量的26.0%,20.4%、13.3%、10.5%。

由此可見,目前我區幾乎所有河流、湖泊直至地下水程度不同的被污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所致。

二、我區水資源污染防治狀況

我區各地對水資源污染防治工作重視的程度正在逐步加強。各級黨委、政府和環保、水務等相關部門已經把防治水資源污染作為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一項重要工作來做,從實際出發,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認真執行《水污染防治法》,加強配套法規和制度建設。近年來,我區各級政府在認真執行國家《水污染防治法》的同時,依法制定了配套的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治理的法規及制度措施。包頭市先後制定出台了《包頭市水環境功能區劃》、《包頭市飲用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和《黃河包頭段水源水質污染應急預案》;通遼市根據國家《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計劃及2010年規劃》,結合西遼河通遼段的水污染實際狀況,編制了《通遼西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巴彥淖爾市針對在水污染防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並實施了《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工作方案》;烏海市為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水污染防治、水污染排放總量控制等工作,在編制出台《烏海市飲用水源保護規劃》、《烏海市水環境功能區劃》的基礎上,又編制完成了《烏海市水環境容量技術報告》、《烏海市焦化廢水治理技術》和《黃河石嘴山——烏海段氨氮污染現狀調查報告》。所有這些都為我區有效地防治水資源污染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對重點污染企業進行重點整治,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十五」期間,全區各地從提高城市污水凈化處理能力著手,大力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有計劃地擴建和興建了一批城市污水處理廠,並對重點污染企業污水處理排放工程進行了重點整治,從源頭上加大水資源的防治力度。包頭市利用2.65億元的日元貸款,在完善原污水處理廠功能的基礎上,又建設了北郊水質凈化廠和東河東、西污水處理廠,以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配套工程。同時,還投資3.81億元,完成了包鋼總排污治理、包頭啤酒廠廢水治理、明天科技山泉化工廠高濃度含酚廢水治理、亞麻廠含果膠有機物廢水治理等一大批重點污染源治理工程。通遼市計劃投資4.54億元建設7個城市污水處理廠。其中總投資1.44億元日處理污水13萬噸的通遼污水處理廠已建成,部分旗縣的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中。烏海市、巴彥淖爾市在改建或擴建原有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配套工程建設,並投入巨資對沿河重點污染企業進行重點治理。烏海市累計投入1250萬元對沿黃的9家重點污染企業污水排放工程進行了重點改造,還建設了150個污水儲備井,以緩解工業廢水對地下水的污染。巴彥淖爾市為解決華章紙業和美利北辰紙業兩個重點污染源,2004年投資近1.2億元完成了境內黃河中段污水達標排放治理工程。2005年投資1700萬元完成了沿黃河污染企業的污水處理工程。近兩年內,還積極引導上述兩家造紙企業投資1.1億元建設鹼回收工程,以降低水污染排放總量,努力改善水環境質量,解決了污水不進黃河的問題。

(三)積極開展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保護淺層地下水。通遼市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加大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範區建設和管理力度,實施「5820」工程,推行退耕還林還草、舍飼禁牧輪牧,以及封育山林、禁樵禁采等措施,使科爾沁沙地在全國四大沙地中率先實現了沙化總體性逆轉的趨勢。同時加強對農葯化肥的合理使用及畜禽養殖的污染控制,制定相應的政策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緩解面污染源對水資源的污染。呼市根據奶牛數量增加、糞便污染日趨嚴重的現狀,不失時機提出奶牛進小區實行規模化飼養,並出台了提高小區里收奶價格的政策,控制飼養業的面源污染。

(四)完善水質監測體系,有效監控重點水源地水質變化。近幾年,我區各級環保、水務部門從當地水資源管理實際出發,充分應用高科技監測手段,積極建設水質監測預警體系,在重要水源地及面積較大的水域設立自動監測站,全天候地對水質進行有效監測,實時掌握各站(點)的水質監測信息。包頭市對黃河包頭段的三個水源地建立了完善的水質監測體系,並在畫匠營子建立了水質自動監測站,對黃河包頭段水質實時連續監測和遠程監控,隨時可以得到黃河水質變化監測數據信息。烏海市、巴彥淖爾市等地也在境內河段設立了水質監測站(點),建立起了水質監測網路,加大對飲用水水質監測力度。烏海市根據水質監測報告,嚴禁飲用自備井、淺層水,及時封閉污染嚴重水源井。巴彥淖爾市對黃河總乾渠水質及受砷污染地區的水質實施定期不定期的監測。

三、我區水資源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區在水資源污染防治方面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各地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生產、生活過程中的水資源污染問題仍十分突出,全區水資源污染防治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一)黃河等河流污染問題。一是黃河在進入內蒙境內已屬於劣Ⅴ類水體,主要污染物中氨氮嚴重超標。直接原因就是黃河上游寧夏石嘴山市有10多家企業的污水未經處理直排黃河,造成黃河水進入烏海市時常年Ⅴ類或劣Ⅴ類水質。二是存在著兩個潛在的黃河污染源。一個是巴彥淖爾市前旗成千噸的污水被高出黃河水面兩米的攔污水壩擋在壩內。另一個是包鋼尾礦壩(工業旅遊森林)有上億噸的洗礦廢水存放,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污染黃河的兩顆定時炸彈」。一旦出現險情,必然污染黃河水,後果不堪設想。三是黃河水功能區劃不盡合理。黃河包頭段上游主要是工農業用水,水質目標為地表水Ⅳ類,包頭是內蒙古唯一生產、生活都用黃河水的城市,上游來水到達包頭斷面時達不到Ⅲ類水質的要求,飲水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四是國家設在烏海市的黃河水質監測斷面,遠離黃河水進入烏海市的入境斷面,監測結果難以證明黃河水進入烏海市境內的實際情況。為了及時掌握入境的黃河水污染最新情況,烏海市在黃河水入境處,專門設立人工監測點位點,定時監測黃河入境段水質。目前,此項工作經費嚴重短缺,難以繼續維持下去。

西遼河、海拉爾河等河流的污染問題,雖不如黃河嚴重,但應引起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採取有效措施,抓緊進行綜合治理。

(二)湖泊水庫的污染問題。我區湖泊較多,其中水面在100平方公里的湖泊僅有7個。目前,這7個湖泊水質不同程度遭受污染。其中烏梁素海污染最為嚴重。其主要污染源為農田退水、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湖內水生植物腐爛沉積造成水體惡化和富營養化,水質已成為劣Ⅴ類水體。烏梁素海由於營養物質的增加和積累,水生植物過量生長,致使湖底每年以6—9毫米的速度抬高,據專家推測,若不及時有效治理,40年內,烏梁素海將退化為沼澤地,將失去調節生態的重要功能。而解決烏梁素海水富營養化問題,一是要嚴禁向該地區濕地排放污水;二是要給烏梁素海進行水質置換,每年需要補給水量1億多立方米,按現在收取資源費標准過高,本地區無能力承受。三是要進行水草綜合利用,這是目前治理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有效途徑。烏梁素海先後進行了草魚轉化水草試驗和水草收割試驗,均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底泥氮磷含量高的湖泊水庫,更易於發展草魚轉化水草項目,實現生物治污,但因政策和資金的原因,上述兩個成果還不能大面積推廣。烏梁素海是我區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泊,內蒙古第二大湖泊。也是河套地區7000平方公里耕地灌溉排水系統中唯一的蓄排水通道。根治烏梁素海污染問題刻不容緩。另外,呼倫湖、黃旗海、岱海、莫力廟水庫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水體富營養化問題,需要極早防治。

(三)工業污染問題。當前,我區一些地方追求經濟指標,忽視環保指標的現象非常突出。有些企業由於受地方保護主義和經濟利益的趨使,環保意識非常差,多數企業水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有的企業甚至根本不執行「三同時」制度。通遼市的開魯興利葯廠、天蒙羊絨集團、萬順達澱粉有限公司、草原興發公司在通遼市的幾家屠宰廠,都是在沒有任何污水治理措施的情況下進行生產,排放污水嚴重超標。有些被環保部門責令整改的重點污染企業,雖表面上執行了「三同時」制度,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和成本核算的影響下,非法停止污染治理設施的運行,偷排污染物的反彈現象時有發生。有一些老企業雖經過不同程度的改造,但污染治理設施與現有生產能力不配套,排污口不規范,廢水採取明渠、漫流等方式排放。有的企業在「一控雙達標」過程中,已經被政府批准和法院裁定停破產企業,但在未進行任何治理的情況下,通過招商、轉制等形式重新恢復生產。還有個別企業無視國家法律法規,擅自新建、擴建項目,造成老污染源治理尚未完成,又產生新的污染源。

(四)城鎮農村地下水污染問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有的城鎮尚未建設污水處理廠,集中排放入網率普遍較低,個別旗縣沒有集中排污管網,污水基本處於無組織排放自流漫滲。有的已建成污水處理廠的,不能正常運行或半運行,處理後的污水不能達到排放標准,變分散排污為集中排污。多數盟市所在地的城區及下屬各旗縣所在地,地下淺層水污染呈逐年加重趨勢。通遼市城區地下50米以上地下淺層水由西到東污染越來越重。烏海市淺層水污染較為嚴重。

(五)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近幾年,環保問題雖已成為百姓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但由於種種原因,全社會特別是一些地方和企業負責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較低,地方保護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比較盛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領導「重經濟、輕環保、重眼前、輕長遠、重局部、輕全局」的觀念還沒有根本轉變。不少污染企業寧交排污費也不願治理的現象比較普遍。環境管理上,出現的經費不足,手段落後,措施不利,賞罰不明,已成為水資源污染防治工作的「軟肋」,所有這些都應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

四、幾點建議

(一)盡快建立全區水污染防治應急預案體系,做到防患於未然。自治區政府應盡快制定全區水污染防治應急預案,形成水污染防治應急體系。加強應急隊伍建設,配備應急設備,保障應急信息暢通,建立專家和技術支持系統,提高流域突發性污染事故的應變能力。特別是黃河上游兩顆「定時炸彈」,即巴彥淖爾前旗污水壩和包鋼尾礦壩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加緊制定相應預案,防患於未然。

(二)科學編制水資源保護規劃,實施有效管理。我區要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要科學編制我區的黃河等河流、湖泊和淺層地下水的保護規劃。各地還應緊緊圍繞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進一步加強水資源污染防治的相關工作,科學規劃,完善制度,規范執法,有效管理。

(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水型社會。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進行產品和工業區的設計與改造,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生產環節,要嚴格排放強度准入,鼓勵節能降耗,實行清潔生產,並依法強制審核;在廢物產生環節,要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式控制制,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合理延長產業鏈,強化對各類廢物的循環利用;在消費環節,要大力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強技術指導,引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葯,防止面源污染;嚴格監管規模化畜禽養殖,大力發展節約型生態農業,建設有機食品基地,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以改善農村的環境質量。建立科學的用水機制,確保河流合理的徑流量,統籌安排流域各段的生態保護,控制水土流失。

(四)加大資金投入,制定優惠政策,發展壯大環保產業。全區各地水資源污染防治方面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欠賬太多,污水處理基礎設施滯後,污水處理後的中水利用缺乏有效的補償機制,污水處理仍處於低水平狀態下運行。治污企業市場化運作程度低,環保產業沒有形成現代化規模。因此,各級政府應切實加大水資源污染防治的資金投入,制定和完善配套的優惠政策,運用價格、財稅等有利於水資源保護的經濟杠桿調控社會環境行為,積極培育環保產業形成、發展和壯大。

(五)實行「一票否決制」,依法遏制水資源污染。全區應嚴格執行國家《水污染防治法》和《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依法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重點抓好黃河內蒙古段、西遼河及海拉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以環境功能區達標為基礎測定環境容量,進行總量核定與分配,確定污染物削減目標任務並分解到各排污單位。推行綜合排污許可證制度,做到依證管理,按證排污,違證處罰。按照《清潔生產促進法》對不達標企業進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計,嚴把新上項目審批關。逐步建立科學評價發展與環境保護成果的制度,包括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環保考核制度、環境目標責任制度和問責制度。要把環境保護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的主要內容,在實績考核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同時,要進一步加強環保執法、監測隊伍建設,強化專業培訓,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執法能力。

㈩ 我國環境生態學在環境現狀及存在在問題

環境問題是當今國際社會中一個通病,這是一個特別突出的問題,在我們國家,由於的特殊國家條件下,中國的環境問題呈現出不同的原因,並與逐步深化西部地區的大規模開發開展,環境,法治也顯得尤為迫切,但目前的環境法律制度存在諸多弊端。本文探討的原因,中國的環境問題的特殊性,今天的環境和法律體系,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
[]環境環境環境問題法治

環境相對中心的事情。相關聯的一個中心周圍的東西的東西事情的中心的環境中被稱為。中心的事情,是有區別的概念的環境下,相對於人類,環境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其中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產,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產,文化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農村地區。 「(1),它包括生活環境,包括生態環境是一流的環境問題,周圍的人由於人類活動的環境變化造成的環境問題可分為兩類,地震,火山爆發,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在環境質量,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生產,生活和健康的有害影響的現象「(2)第二類問題,筆者在這篇文章中所闡述的環境問題也被稱為二等環境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不僅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環節的問題,但整體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之間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日趨成熟,建設法律制度一步一步環保的過程中,法治的軌道,以法律為基礎的治理規則,它應該可以說,解決當今的環境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本文試圖做一些探討中國的環境問題和環境,法治。

產生的環境問題,中國的環境問題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環境問題與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

環境問題自古以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環境問題是不一樣的,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可以分為環境問題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的環保問題,這主要是指人們才實業革命自然的不合理開發資源,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和資源的浪費,這是由於土地過度開墾,砍伐森林,過度放牧,掠奪性捕撈,由於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水生生物資源下降,頻繁的乾旱和洪水,等等。例如,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部分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森林破壞,但他們做夢也沒想到的,今天他也因此成為荒蕪貧瘠。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水後現代意義上的另一個環境問題的積累和存儲的中心,它是工業革命,工業和農業的可變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除了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加劇外,導致「三廢」(廢氣,廢水,廢渣)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污染和農葯污染嚴重的環境問題,造成其污染的廣度深度了大量的「環境大大超過污染」事件(也被稱為公眾的環境風險,是指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造成社會危害,包括環境損害),因為我們都知道12月3日,1984年印度的農葯廠在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和4月26日,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廠放射性泄漏,這兩次事件中,現在人們認為是有某種恐懼的感覺。

(二)中國的環境問題的現狀和原因分析

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中國的環境問題的現狀,已經成長為一個全球性的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重大的社會問題,人類面臨新的全球性和廣域環境問題分為三類:首先,全球廣域?環境污染,二是大面積的?生態破壞;三,突發性的嚴重污染事故。

發達的國家對環境的污染環境問題,環境破壞的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在同一時間有兩種類型的環境問題的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並產生非常嚴重的。據統計,中國是世界環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全國每年排放的污染物達4300多萬噸(約28萬噸,14.6萬噸二氧化硫煙霧),1988年全國廢水總排放的工業廢水排放量2.68億噸,3.68億噸,處理率為27%,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很嚴重。目前,我國年初解放水土流失面積?1160000平方公里擴大到1500000平方公里的。 (3)

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非常驚人的。現在讓我們看一組數據:據不完全統計,在20世紀80年代初,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690十億人民幣,對環境造成破壞的自然生態的一部分,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26.5億元元一張,共亡955億元,佔全國工業和農業總產值的14%左右。從這樣一組數據,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的嚴重的環境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健康發展的中國經濟的國家,這必將是我們未來的經濟發展極為不利。

對環境問題的原因,在中國分析

如此嚴重的環境問題的,應該說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以及經濟,文化,社會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以及我國的具體國情,它是獨一無二的,在這里我將著眼於具體的闡述。

(1)經濟因素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但也是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期,在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國家的生態和環境問題,可以承受在此期間中國的生態環境將更加沉重的壓力,這個階段是最嚴重的時期。

惡化的經濟發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中國的經濟改革,社會生產力的解放,這種解放刺激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在同一時間,資源開發利用的規模和行業的污染物排放也將加速增長。然而,由於國家的經濟仍處於粗放型向集約型的過渡時期,人們只注重對經濟增長的數字,卻往往忽略了背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掠奪性開采資源,環境所造成的極大破壞,生態和環境問題正在成倍增長,在最近幾年。

二,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的沖突。市場經濟的發展是追求高利潤,相對少數人的利益,保護環境是大多數人的利益,兩者是相互排斥的狀態,社會關系的主導沖突的法律,很容易使一個規范。中國的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的主體。但近年來,中國的農村環境惡化尤為明顯,一些鄉鎮企業的農民扶貧,環保污染的國家,那裡的集體傷害,我寧願忍受。在這方面,國家不得不採取強制措施,關閉「十五小企業,然而,在一定意義上,政府是雙方沖突調解人,經常成為沖突一方(名勝古跡),大營非法,執法是極其困難的。

(2)人文及社會因素

生態學作為一門科學,它誕生之日起,一直與「人類社會」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果預生態學會更自然的屬性,然後現代化的生態,是更強烈的這一面的社會屬性。「(4)環境問題,最明顯的是,人文和社會的原因,中國的環境問題,當前的角度來看,別人在這方面的巨大因素。

第一,中國的人口眾多,資源環境的壓力,環境問題和人口密切聯系對方。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條件下,一定的地理環境和生產力水平,人口增長應該是一個適當比例的人口問題和環境問題,是當代中國的發展,龐大的人口和快速增長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對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可以說,中國的人口問題是難以逆轉的最大的社會問題,在很短的一段時間,這是沒有需要禁忌。人口問題已經導致在該國的資源,這往往會出現資源的過度開發現象的絕對短缺,這一現象伴隨著驚人的浪費,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造成很大的壓力。

二,公眾的環保意識普遍較差。所謂的環保意識,對環境的認知狀態和環境規則的理解的基礎上的人的意識,根據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參與環保,它最終體現在有利於環境的行為保護。 「(5)大多數人對我國環境問題的國家的環境狀況的判斷缺乏一個清醒的認識的客觀條件,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態度中庸,沒有敏感性,缺乏環境的根本問題的認識,甚至不理解,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市民不希望主動獲取知識的環境,2000年「世界環境日」前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教育部聯合開展的全國公眾的環保意識,環保意識和我們的公共知識的調查報告的結果還必須處理水平較低弱的環境倫理,中國公眾的環境意識有很強的依賴性的特點政府的類型,政府有一個決定性的作用,以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從這些一個很多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國家環保意識是怎樣的差別。一個國家的國民的環保意識是如此之差可以想像這個國家的環境問題,以及什麼樣的情況。

環境問題與貧困和其他社會問題相互交織,同時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趨勢。環境問題,在今天的世界各國有不同的形式,但是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總結出一點,豐富的環境問題主要涉及到對環境的污染和污染物,在貧窮國家的環境問題主要是與自然資源相關的環境破壞,前者更容易控制和恢復,預防和恢復,後者要困難得多。中國的環境問題有類似的情況,平原,沿海和大的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治理的不斷緩解,在相對貧窮的地區西所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環境破壞非常嚴重,並日益呈現出對環境問題的同步趨勢,加深貧窮,形成惡性循環。

環境法律制度的思考環境法律體系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包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筆者對中國的環境法律系統的以下調查在中國的環境問題作出一個幾個規則的法律思維:轉型的概念和加強立法實踐,立法,執法和司法的改善,強化法律監督,公民的環保意識,加強守法行為,對環境構成物決定的所有權思想。

(一)改造

的立法理念和立法實踐,加強中國的環境保護法頒布20年來,基本上是發生了什麼大的變化,環境法在立法上升不轉型,仍然是基於環境的法律調整的范圍污染防治法「,作為傳統的環境法律體系的核心。事實上,環境保護不僅是治理現有污染,而且還保護現有環境,然而,長期以來被忽視了我們的立法在這方面保護自然資源不足造成的,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國家環保總局是負責的,當它涉及到西方環境強調,「一定要按照江總書記,預防,保護優先」的要求,堅持既污染控制和城市污染控制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農村環境,均衡的綜合決策的政策,力爭實現西部環境事業的發展飛躍。

「環境保護法」頒布由國家或確認由國家法律,法規的執法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和環境保護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為中央立法的總稱,是必要的,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基礎上,全面,均衡的,按照統一的法律制度,建立了環境管理體系,建立高效的組織環境管理機構的指導和協調的任務,通過立法明確的機構設置,勞動分工,責任和權力以及權力行使的程序,建立和完善環境管理體系;和進步,以確定主體的權利,義務和違反法律,對罪犯施加制裁,為了以有效地保護受害者的人類權利。目前,中國的環境立法污染環境和國家環境立法的罪行是一個國家的環境法律和法規,與國家環境立法根本方向原則,全國人民的法律環境活動的本地立法,關鍵的環境立法的基礎。今天,在我們國家有規定的污染控制規范和生態資源保護措施少的缺陷,這應該是關注的焦點未來的環保法規進行。

當地環保法規享受地方當局和地方行政機關立法,發展當地的環保法規和規章的,它的主要手段是環境保護納入法治的軌道,實施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當地環保管理的重要保證措施。當地環保法規,必須有強有力的環境管理,突出重點,兼顧的指導思想,堅持環境管理服務中心的環境保護工作,特別是重點環境保護法規,遵循以下原則:(1)建立環境立法的原則,制度,如前所述,國家環境立法,有一個環境污染控制規范和保護生態資源的缺陷,污染防治立法有一個重點,而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立法的現象,這相當於當地環保法規,從而在實際工作中的重污染預防和控制光保護生態環境,缺乏全球考慮環保工作,堅持環境立法的原則,在當地法例要求,利用生態的角度來看,認為作為一個有機體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各種災害規范環境管理體系組成,標本兼治,(2)加強污染問責制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和加強污染者的法律責任。地方立法應成為國家立法的污染者和責任體現,誰污染誰治理,一直是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在市場經濟體系中,主力球員在市場趨利,往往是一些企業寧願被罰款眼前的短期經濟效益不去控制污染,因此,加強地方環境立法已成為必不可少的加強污染者的責任,應該說體現在環境法中的權利和義務的原則。(3)堅持現實和推進的原則,結合不同地方的污染是不一樣的,環保的具體任務,這需要地方立法是基於當地實情,堅持以國家立法的原則,與當地的靈活性相結合。總結性的立法往往具有顯著的滯後性,並不斷發展社會關系,地方立法應提前立法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以彌補國家立法的滯後性。(二)提高執法和司法

>中國環保已經強調,行政主導的政府來發揮主導作用,從近年來的發展趨勢,中國的環保行政主導的政府已經被呈現不斷加強的趨勢。目前,在環保重點工作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更加鮮明的特點的環境行政主導的行政主導的過程,有其優勢,如效率高,能夠適應中國的生態環境是復雜的特點,但其局限性也很明顯首先,它主要適用於在污染防治,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建設是另一回事;其次,行政主導的政府有嚴格的隸屬關系,很容易出現部門分割,破碎,無法形成一個有機的連結的整體事業體制的混亂,此外,行政主導的方式,減少環境正義的地位和作用,也減少了對環境的執法,司法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因此,要實現法治環境,需要提高執法和司法。它應該是如何提高執法和司法,我認為,應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政刑法污染預防和控制,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集成的方向,目前的行政處罰上升處罰的性質刑事責任,檢察機關應積極參與。

二,生態保護和民事保護范圍逐步擴大和縮小刑事責任的范圍,取決於民法完美,改善依賴於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正確的治療和公眾環境意識和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

再次確立了檢察院為主體的公益訴訟制度的的檢察院代表環境危害訴訟的受害者。現有的環境侵權訴訟需要由民法通則,更廣泛的環境侵權人在訴訟中容易出現「搭便車」現象的受害者,不利於共同訴訟人共同索賠的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可以克服這一缺點,在今天的情況下,在中國公眾的法律意識普遍較弱,這可能是好的政策。

最後,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加強環境法律執法。筆者認為,系統的工程在中國的環境法律系統,執法鏈路結束,前面的問題是沒有解決的只有一個大小年底適合所有的,是無異洪水違約子規則,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激化矛盾,對環境和法治的發展埋下隱患。

(三)增加法律監督

由於實施環保在中國行政主導的政府,權力相對集中,行政部門的自由裁量權較大的法律監督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法治的法律規范,法律關系,法律調整機制的一個重要手段實現的義務的法律現象的活動匯集了法律監督是使法治在法律相干態有力的保障法律措施的各個階段,一個國家沒有嚴格和有效的法律監督,有沒有規則法律。 「看得見的法律監督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形式,而是努力

一般在中國的環境法律,包括:行政部門的監督,輿論,政黨機關的監督和監管。社會組織進行監督,監督的群眾,司法監督,以及其他類別。

機關的監督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人大環境資源委員會近年來的工作聽取了匯報,理事會州立最高人民法院法院資源和保護環境,實施和如何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並堅持的法律監督和監管公眾意見,組織中國環保世紀,環境執法檢查活動,並始終堅持的監督行政機關

環境監管,成立了專門的環保監督機構,旨在加強環境執法。

輿論監督的形式,但在中國的程度,他們的監控系統主要政黨的社會組織的監管是非常低的,因此整體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司法監督,司法監督職能當局領域的環境監督和人民檢察院的監督,這基本上是空白。人

公眾參與環境評價體系的內容主要是轉載了群眾的監督,公眾參與首先取決於公眾環境意識,二是系統的保證,在這兩個領域存在著許多問題,在中國,群眾監督的人基本上只是初具雛形,缺乏操作規范,力度也非常有限。

(四)加強公民的環保意識和守法行為

環保的意識的公民和守法行為,不只是法律教育和司法權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公民培養法律歐洲和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根深蒂固的民主和自由,法律和現代道路三百年的統治,和中國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思想根深蒂固,現代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信念。法律不是本地產品,法律總是舉行獨家的態度,尤其是環境法的傳統,歷史上唯一的環境和自由的損害,而不是保護環境。在公有制下,自然資源的權利是更抽象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早已被判處工人的經濟關系和勞動的對象,而不是一個法律關系,因此,環保意識的根深蒂固的需要一段很長的道路要走。

(E),決定對環境的所有權,認為

森林,山嶺,草原,荒地,水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構成的環境下,按照規定的主要方面民法通則,所有權屬於國家或者集體,這是一個總的系統在某一段時間內的使用權相分離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的財產,盡管法律是明確的使用「管理,保護,合理利用的義務(6),但往往為了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以逃避這個責任。當然,我們的國家有多種因素,但外部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外部行為人的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私人和社會收益一致或不一致。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私人行為者的行為成本大於社會成本,私人收益小於社會效益。產生的動力將是不足的行為人受益少的貢獻。相反,負外部性可能導致個人收入大於社會效益,從而導致的成本轉嫁於社會或他人,比如李已經通過人的損失或損公肥私的手段。

正是因為這樣的外部行為。人們的實際行為往往設置社會的利益和追求個人利益而犧牲。例如,我們的國家,為了保護環境,實施「退耕還林的綠色政策和圈地的政策,這將顯著降低農民和林業工人的收入,和政府有沒有有效的措施,以補償他們的損失。所以,在許多地方違法現象重復亂伐。

但是給私人合約期較長,私人物品往往受到最大可能的保護。「(7)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人常珍惜自己的財產的傳統,我相信人們會從自身長遠利益出發,這樣最大程度的保護。此基礎上,再加上宏觀調控,效果應該是非常明顯的。因此,中國目前擁有的天然資源模式的改革是非常值得考慮的。

簡要

環保的法律制度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容易,因為中國的國情和環境問題的原因的特殊性,因此,在從國外環境管理倡議(相對於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並沒有太多的經驗是值得學習。只有立足於國家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一條適合法治在中國可行的道路。這應該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一個偉大的國家,法治時代所給予我們的法治,以保護環境的重要任務,我們也將沿著這條路直走。

[參考〗

(1)「辭海」,上海古籍出版社,348

(2)(1)

(3)「中國環境公報「馬世駿1988-12-30

(4):」中國生態透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5)大聲:」當代中國的環境問題「,」教學與研究8

1998(6)
(7)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政治學「,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328頁

閱讀全文

與水生生物在以每年多少下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6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4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9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2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11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6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8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81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20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4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8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8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32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4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3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