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我國生物安全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我國生物安全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3-24 13:16:25

⑴ 我國面臨哪些生物安全和挑戰

我國面臨的生物安全和挑戰是新突發傳染病造成難以估量的生命、財產損失,外來入侵生物危害不斷加劇,生物遺傳資源流失嚴重,國家利益蒙受巨大損失,生物戰威脅將長期存在,生物恐怖襲擊不容忽視,轉基因生物的大規模應用可能產生潛在風險。

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由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和應用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威脅,及對其所採取的一系列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基於生物技術發展有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人們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概念。

發展背景

生物安全問題引起國際上的廣泛注意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5年由UNEP、WHO、UNIDO及FAO聯合組成了一個非正式的關於生物技術安全的特設工作小組,開始關注生物安全問題。國際上對生物安全立法工作引起特別重視是在1992年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

此次大會簽署的兩個綱領性文件21世紀議程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均專門提到了生物技術安全問題,從1994年開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秘書處共組織了10輪工作會議和政府間談判,為制訂一個全面的生物安全議定書做准備。

1999年2月和2000年1月先後召開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特別會議及其續會,130多個國家派代表團參加會議討論有關問題,其中歐盟15國最為積極,環境部長全部到會,美國副國務卿參加了此次會議。

⑵ 目前,我國面臨的安全威脅有哪些

我國生物安全領域面臨風險,當前我國生物安全領域存在的8方面主要風險:

1、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

2、生物技術發展。

3、實驗室安全。

4、人類遺傳資源和生物資源安全。

5、外來物種入侵和生物多樣化。

6、微生物耐葯。

7、生物恐怖襲擊。

8、生物武器威脅。

生物安全指國家有效防範和應對危險生物因子及相關因素威脅,生物技術能夠穩定健康發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態系統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威脅的狀態,生物領域具備維護國家安全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介紹

我國是世界上陸地和海洋領國最多的國家。陸上領國有14個,海洋領國有6個,有些領國與我國長期存在領土、海洋權益、邊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矛盾,這些矛盾因素相互交錯,導致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異常復雜。

實現祖國統一,任重道遠。祖國的年青一代應該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

⑶ 中國生物醫葯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一)我國葯企整體規模偏小,較為分散,研發力量薄弱,發展層次和水平不高。
(二)盡管國家制訂了和出旦掘台了一系列扶持氏世生物醫葯產業的宏觀決策和政策,但具體的法律、制度以及產業扶持政策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完善。
(三)仿製葯對市場沖擊很大,企業缺乏自主研發創新的動力。
(四)生物醫葯產業缺乏高精尖的研究技術人才。
(五)跨國醫葯企業一方面通過仿製葯不斷影響和控制我國醫葯工業的研發積極性和能力,一方面通過合資控殲遲肢股等方式不斷搶占利潤較豐厚的國內醫葯市場的中高端品種。

⑷ 生物生存面臨的挑戰

自古以來,人與自然的關系千變萬化,而生長於自然中的萬物與人類的關系更是錯綜復雜。人類在最初的時期妄想征服自然,使萬物為之驅使,但自然界的報復令我們幡然醒悟,開始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然而已傷痕累累的自然萬物所遭受到的損失難以統計,尤其是生物的生存遭到了威脅,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這一局面,正是我們人類親手造成的!

生物生存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挑戰一為環境的改變,一為人類的殺害。而環境的改變歸根結底又是因為人類不合理活動所造成的。總而言之,人類不合理活動對生物生存具有極大的威脅。雲南的西雙版納雨林,孕育著大量生物,甚至有些還不為人知,可現當代為了經濟的發展,亂砍濫伐已成常態,雨林面積急速下降,存活於雨林的各樣生物也隨之減少甚至滅亡。雲南省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是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體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特別是對諸多物種受威脅狀況缺乏全面了解,導致生物多樣性保護缺乏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也正因為此,雲南瀕危生物高達847種,並且這個數字還將增大,有些存在數據的物種甚至無法確定是否存活!我們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所帶來的後果,是千金萬銀也無法彌補的。

當今世界也一直呼籲人類要保護自然,保護生物,可在絕大多數人心裡,需要保護的可能是熊貓、北極熊、東北虎之類的珍稀動物。其實不然,這些動物在幾十年前或許數量真的少得接近瀕危,可在這么多年的保護下,它們的數量也穩定恢復了,而有些生物不引人注目,甚至難尋蹤跡,它們才是應該重點保護的對象,例如中華鱘、墨西哥鈍口螈、歐氏斑足蟾等。尤其是後兩個,將近幾十年沒見到它們的蹤影了。生物保護組織歷來喜歡保護那些可愛呆萌的動植物類,在生物界存活下來居然也得需要一定的「顏值」這對那些長相不那麼討喜卻又瀕危的生物來說是多麼的不公平。

瀕危生物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保護,更多的是愛護,沒有一開始的殺害,哪來那麼多事後保護呢?國際社會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而研究了三個舉措:搶救生物多樣性;研究生物多樣性;合理地利用生物多樣性。而最具體的行動則是設計生物保護區,特別是針對不同習性的生物所設立的保護區大大的減少了瀕危生物被人類殺害的頻率。我國相關部門也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等相關文件來表明我國對生物生存的保護心態!

生物生存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使全人類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迫在眉睫,而保護生物多樣性其實也是在保護人類野局。只因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的生活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密切相關。每一物種的絕跡都將會引發其他物種的變化,而物種的最終走向也影響著人類的生存,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全人類的事,我鋒笑們每個人也必須身體力行的去保護生物,保護我們的大自然,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也是頌基讓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生命安全!

投稿人:劉冰

⑸ 當前我國的安全環境有哪些挑戰

我國安全環境面臨的主要挑戰有:

1、從外部發展環境看,過去幾十年是世界經濟的「黃金發展期」。我國通過積極參與和開拓國際市場,取得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貨物貿易居世界第一,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

2、全球問題凸顯是戰略機遇期內涵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氣候變化關系人類命運全局,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從轉變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進行深刻變革。這不僅涉及發展的諸多問題,而且涉及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應該承擔的國際責任。

3、從國際安全環境看,盡管和平仍然是時代主題之一,但在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深刻調整的背景下,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維護地區和世界局勢和平穩定的任務仍面臨諸多挑戰。

4、維護一個長期和平的環境符合我國根本利益。但是,和平環境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積極主動地應對各種挑戰。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正是中國主動營造和平環境的重要舉措。

(5)我國生物安全面臨的挑戰有哪些擴展閱讀:

當前我國外部安全環境的主要特點

進入21世紀尤其是第二個十年以來,我國所面臨的外部安全環境正在經歷復雜、深刻變化。

1、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但各種不確定性在不斷累積。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保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具備更多有利條件。

與此同時,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不確定因素增多,李宏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所上升,大國博弈加劇,局部動盪頻繁發生,各種思想、思潮交融交鋒,恐怖主義肆虐,網路安全、生態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

2、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正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與世界互動的頻率加快、力度增強,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清此,抵禦各種外部風險的能力不斷提高,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與此同時,各種矛盾、風險、挑戰也在不斷向我聚集,可預測的風險和不可預測挑戰同時增加,其中一些風險和挑戰尤為突出。

美國為了維護世界霸主地位,加快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不斷在我國周邊加強軍事部署,強化同盟體系,介入我國與周邊國家的海洋領土爭端。台海局勢有可能再現波瀾。隨著民進黨的上台,2008年以來台海地區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局面可能遭遇挑戰。

來自海上的威脅日趨上升。在美國戰略重心東移背景下,部分國家調整海洋政策策略,不斷挑戰我國島嶼主權和海洋權益。東北亞地區局勢充滿變數。朝鮮半島形勢日趨復雜,不穩定性增大。

同時,日本右傾化趨勢明顯,追求擺脫戰後體制,並調動各種資源,充當制華遏華急先鋒。西方大國不斷加大實施西化、分化戰略的力度,不斷加大實施和平演變的強度。

3、我國還面臨著一系列新型安全風險。中亞地區「三股勢力」活動猖獗,給我國西北邊境地區乃至內陸地區安全穩定帶來不利影響。網路安全形勢更為復雜。

隨著各國競相加強網路空間攻防部署,加上網路犯罪和網路攻擊呈現出愈演愈烈的勢頭,我國已成為遭受各種形式的網路攻擊最多的國家之一。

生態安全面臨雙重挑戰。生態安全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一方面中國遭遇到諸如全球氣候變化、厄爾尼諾現象、沙塵暴、霧霾等侵害,另一方面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更多責任的聲音也很大。海外利益保護問題凸顯。

隨著中國的崛起和與外部世界深度互動,中國的海外利益以罕見的速度和幅度在世界范圍內拓展,與此同時,中國海外利益保護明顯滯後於海外利益蓬勃發展態勢。

⑹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面臨的挑戰有哪些求解

化學殺蟲劑、殺菌劑的大量施用產生了農葯殘留、環境污染和病蟲抗葯性等問題,引起了全世界關注。 1967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組織召開的 「 有害生物綜合防治 」 專家組會議上明確了綜合防治( Integrated pest control, IPC )的概念 , 隨後發展為有害生物綜合治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發達國家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首先開展了綜合防治的理論和應用研究, 1972 年美國由政府部門投資和組織實施了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的 IPC 或 IPM 項目, 1992 年國際昆蟲學會議在探討 21 世紀植保科技前景中提出 「Biointensive IPM」 的新思想,即生物強化害蟲綜合治理,其研究內容包括作物抗性、天敵保護利用、栽培制度、生物農葯的利用等 。我國 1975 年提出 「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 的植保工作方針, 1986 年提出了類似國外 IPM 的定義,即「 綜合防治是對有害生物進行科學管理的體系。它從農業生態系統整體出發,根據有害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發揮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協調應用必要的措施,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以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 。隨著對害蟲進行管理思想的提出,人們開始強調 「 經濟受害水平 」( Economic Injury Level, EIL )和「 經濟閾值 」( Economic Threshold, ET )。在防治策略上,改變了徹底消滅害蟲的想法,更多的是考慮害蟲的生態學問題,只是在人類 「 不可容忍 」 的情況下,才協調的選用一些適當的技術和方法。因此,人們認為 IPM 是一種多學科的管理方法,具體體現在審慎地採用多種最有效的方法將有害生物種群控制在可容許的水平。 IPM 理論就是在這樣一種特定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社會、環境及經濟諸方面都可接受的涉及多學科的控制技術方法。
隨著IPM 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人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害蟲和天敵的種群變化及其與寄主植物的相互關繫上。從經濟和生態學意義上講,就是將有害生物的控制最優化。 IPM 是建立在生態學基礎上的有害生物防治策略,它主要依賴自然致死因子如天敵等,並尋找盡可能不對這些因子產生破壞的防治方法。 IPM 也使用農葯,但只是在對有害生物種群和自然控制因子進行的系統監測表明確有需要之後才使用。從理論上講,一個 IPM 計劃要考慮到所有可行的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包括不採取任何措施,綜合評價各種防治技術、栽培技術、氣象、其他有害生物和要保護的作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其要點是在將對人類健康、環境和非靶標生物的影響最小化的前提下,長期預防與控制有害生物危害。 首選的有害生物管理技術是提高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控制力,栽種抗病蟲植物品種或品系,選用對人類或非靶標生物危害輕的低毒農葯,採用修剪、施肥、灌溉等田間管理措施減輕有害生物危害,改造棲息地環境使之不利於有害生物生長。
可以說, IPM 是一個選擇和使用有害生物控制技術的決策支持系統。在一個治理過程中是使用單一的控制技術,還是統一協調地應用多種技術是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礎上的,它充分考慮了生產者、社會和環境的利益及對他們的影響。在協調決策和行動過程中,它運用最合適的,有利於經濟和環境的控制有害生物方法和策略來達到管理有害生物的目標。有害生物綜合管理的要素包括:( a ) 預防有害生物危害;( b ) 對有害生物及其危害實行監測;( c ) 確定有害生物種群密度和危害閾值;( d )在考慮人類健康、生態影響、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等的前提下, 應用生物、栽培、機械和化學等多種防治方法治理有害生物,使其種群數量低於預設的危害閾值水平;( e ) 評估有害生物治理的績效。
我國對 IPM 理論的研究與實踐
在我國,對 IPM 認可的時間比較早, IPM 在有害生物管理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 1975 年起,我國就將 「 預防為主、綜合治理 」 確定為我國植物保護工作的方針,可以說這既是在 IPM 理論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在長期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 綜合防治 」 的含義與 IPM 策略是一致的,而「 預防為主 」 這一思想是對 IPM 思想的重要補充。從「 六五 」 以來的松毛松綜合防治工作 ,就是一次成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嘗試。
我國學者對 IPM 的定義雖不盡相同,但對具體的含義和理解還是比較一致的 : a 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把有害生物作為其所在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來研究和控制; b 強調各種防治方法的有機協調,尤其是強調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調控因素,盡量少用化學農葯; c 提倡與有害生物協調共存,強調對有害生物的數量進行調控,不強調徹底消滅; d 防治措施的決策應全面考慮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總之, IPM 作為作物保護 / 有害生物管理系統( crop protection/pest management system ) , 它喻示著從社會經濟學意義上,將各種跨學科的方法手段應用於農業生產體系中。 IPM 是一種具有良好生態學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方式。它一般針對農業生態系統( agroecosystem )中所有有害生物,將農作物視為一個能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可收獲的產品的系統。在 IPM 方案中 , 強調在通過對有害生物進行管理而取得經濟效益的生產實踐中,要盡可能的減少對作物、人類健康和環境所造成的危害;強調在有害生物發生前的預先處理和預防。 IPM 使用所有適當的管理技術,如增加自然天敵、種植抗病蟲作物、採用耕種管理的方法、正確使用殺蟲劑等。它的目標是限制有害生物的發生 , 盡量使用對環境有益的耕作和生物措施,只有當病蟲大面積爆發流行或其危害超過經濟閾值時,才應用化學葯劑。
近年來眾多學者從系統論、生態學、經濟學與環境保護學的觀點出發,探討 IPM 的發展方向。丁岩欽 提出了害蟲種群的生態控制( Ecological pest control,EPC );龐雄飛等 提出了害蟲種群系統控制( Systematic pest control,SPC ); Tshenyshev 提出了有害生物的生態管理( 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 );李典謨等認為,未來的 IPM 將更加重視 「 作物 - 害蟲 - 天敵 」 相互作用的生態學基礎研究,強調發揮自然因素的生態調控作用,發展高新技術及生物農葯,盡可能減少化學農葯的使用,建立害蟲綜合治理體系。 EPM 與 IPM 的主要區別: ①EPM 的基礎是維持生態平衡; ②EPM 的實施具有對信息進行搜集、處理的系統,並不斷對害蟲和天敵發生趨勢進行預測; ③EPM 不採用化學農葯 。實施 EPM 必須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及自然調控機制有深入的了解,就目前對生態系統的認識水平和技術水平,還不能完全實施 EPM ,加強其基礎研究及應用技術研究很有必要。因此, IPM 的發展及未來的 EPM 其核心都體現出無公害,植物病蟲害的 「 無公害 」 治理正成為研究的熱點 ,並將是今後有害生物防治的發展方向。目前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問題 農葯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料,對農業保持穩產、豐產起到了很大作用,現在生產上應用的農葯品種已有100多種。在我市每年農葯使用總量一般在1000噸以上,由於使用農葯不當造成的農作物葯害發生、農葯殘留量超標、人畜中毒事件頻頻發生。突出表現在:(1)混淆農葯類型。一些農葯存放的時間稍長,瓶上標簽脫落,在未辨清該葯為何類時,部分農戶盲目地使用,必然造成一定的葯害,嚴重時可造成作物顆粒無收,甚至影響下茬作物。部分農戶,在使用農葯時,貪圖省事,經常擅自「復配」農葯,使葯劑效果降低或無效,有的甚至產生意想不到的葯害。(2)施葯方式與農葯類型不相對應。一般除草劑可用噴霧方法來施葯,例如精穩殺得、驃馬等。而有一些農葯須作土壤處理劑,象除草醚要用撒毒土的方法來除草,若作為葉面處理劑,則易造成葯害。同時施葯的時間也很重要,例如除草醚的撒施需光照條件好的天氣,才能發揮其效用,在黑暗條件下除草醚幾乎是無效的。(3)擅增農葯用量。農戶在農田用葯時,由於沒有計量工具,常私自增加葯劑用量,認為「濃度越高,效果越好」,這不僅浪費了財力、物力,同時還造成污染殘留、病蟲抗性增強等系列問題。我市前幾年花生蠐螬發生嚴重時,由於過量施用1605,使花生農葯殘留量嚴重超標,曾導致人畜食用花生以後中毒。三、實現有害生物的綜合治理措施 可持續治理是綜合防治發展的方向,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綜合治理應考慮整個農業生產體系,注重長期的效益,應該為子孫後人留下一片生存的藍天,綜合治理要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1)加強病蟲害測報體系的建設,提高病蟲測報的准確性針對病蟲害的嚴重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預防和減輕病蟲害的發生為害就是要加強病蟲害的預警系統,准確及時發布災害預報,並有效地傳播出去。供領導決策,要逐步在植保系統中成立監測組織系統,完成對病蟲害發生的時間、范圍、程度等進行准確地預見,二是要建立健全信息傳播系統,通過電話、網際網路技術進行信息的長距離傳輸和溝通,同時要有相應的技術保障系統,要積極引進害蟲預測的專家系統和防治專家系統,積累整理數據、資料等技術。 (2)減少化學葯劑的使用量,推廣使用生物葯劑 化學防治是目前病蟲害防治的一個重要措施。據統計,世界上每年的農葯產量為25億公斤,其中殺蟲劑佔30%左右,大多為化學殺蟲劑,化學葯劑的選擇性差,對害蟲和天敵統統殺死,從而破壞生態平衡,造成害蟲失去有效的控制而再度猖獗。而生物農葯具有不殺傷天敵、不污染環境、對人畜低毒等優點。據統計,全世界生物制劑每年以10-20%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10年,生物制劑的份額將佔到農葯產量的20%左右。另據專家預計,生物農葯將成為21世紀農葯的主導品種。我國利用蘇雲金桿菌、井岡黴素、阿維菌素等生物制劑防治病蟲害已成為綜防工作重要的措施之一,今後應進一步加大生物制劑的宣傳力度。 (3)提高農業防治、物理防治、植物檢疫等措施在有害生物綜合治理中的作用 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能夠控制病蟲害的種群數量,在農業生產中,合理的輪作、換茬、適期播種、施肥、澆水等措施,對控制病蟲害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也符合可持續植保的要求,植物檢疫在控制一些為害極大的檢疫性病蟲害由發生區向疫區的擴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⑺ 我國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短板表現為

我國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短板表現為:A.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仍需完善B.生物安全預警與保障能力不足C.公眾生物安全意識薄弱D.生物資源缺乏。

近年來,生物安全領域科技發展迅速,尤其在新發傳染病、實驗室生物安全、基因合成與編輯技術、疫苗研發、生物安全監測預警防控網路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閱讀全文

與我國生物安全面臨的挑戰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5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2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4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7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9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4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7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7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9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3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4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7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6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9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1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