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學科如何實施有效教學

生物學科如何實施有效教學

發布時間:2023-01-18 14:36:28

① 如何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生物教學和其他教學一樣都是教學,要提高其有效性有兩個方面的工作要做:普遍性方面和特殊性方面。
普遍性方面就是教學的普遍性方面。教學是教與學共同組成的,起主導作用的是教。作為教的主體是教師,教師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就必須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一個教師能負責任的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時,TA就會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和所教的內容產生興趣,TA就會用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具體如何教得更好,TA就會用心去研究怎麼才能讓TA的學生對TA所教的內容產生興趣。這就是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也是最關鍵的作用,這方面的工作沒做好,不管什麼教學,要提高其有效性幾乎都是空話。
特殊性方面:特殊性不單是對生物學方面,也包括學生方面(學生的具體對象和學習目的也是特殊性方面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教學有效性應該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的開始階段,應該把整個生物學的有趣內容介紹給學生,提高學生一開始學習的興趣對學生接下來學習的熱情非常重要。同時,要介紹一下自己對生物學方面的一些有趣的觀點或想法以及所取得的成績。所有想學的學生,沒有一個不希望自己的教師是一個平庸的人,適當的自我吹噓對學生學習熱情很有好處。對於具體哪一節課、哪部分內容應該怎麼教學,那就是因人而異了,只要能夠保持對自己的學生足夠的關心,保持自己的教學興趣,每一節生物課想必都會成為非常有效性教學的典範的了。

② 如何進行初中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

生物教學是生物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生物教學質量如何,直接關繫到學生生物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興趣的培養等等。如何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使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必須實施有效教學。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提高教學效率,從而產生最大的教學效果.提高生物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很多,概括起來主要包括有效備課,有效上課,有效輔導和有效評價.下面就從以上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一.備課的有效性
備課是教學的前期准備工作,是教師從事教學的基本功。有效備課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時間、精力、努力、物質)之下,形成有個性、有亮點、有創意、有拓展的教學設計。備課除了教案寫作的常規要求外,還應從教師自身、教材、學生等角度入手,有效地開發和整合這些課程資源,優化教學方案。

要備好課主要要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不斷豐富自身的生物專業知識,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新課標中明確:教師是生物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教師本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多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學觀念。作為教師,我們要研究新課程標准,認真學習新課改下的教學要求和考試說明,要非常熟悉要教什麼,怎麼教;考試考什麼,怎麼考;哪些要重點講,哪些只要簡單介紹。只有掌握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實施有效教學。
2.備課要用好教材
有效備課是解讀教材,超越教材的創新。我們在備課時要多角度鑽研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備好課,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首先必須與教材進行深入地對話,備好教材,把「教教材」轉變成「用教材」。教師不僅要全面、准確地掌握學科知識,還要做到融會貫通,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知識體系,創造性地組織教材,引導學生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將生活和書本知識融為一體。
3.備課要研究教學的對象
課堂教學面對的是全體學生。備課不要脫離學生的起點能力,很多的備課往往只備教材不備學生,不考慮學情,從而定位不準。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活動能力、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等。在備課行動中基本掌握學生能夠達到的能力基礎,部分學生的能力傾向和能力水平。要根據學生的能力特徵,在教學設計中,有針對性地合理安排培養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環節。備課備學生和備教材同樣重要,因為只有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策略才能行之有效。所以備課時先要全面了解學生,要考慮到學生的可能情況,做到因材施教。
4.備課時應充分考慮「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備課實際上是一種預設,而現實告訴我們,「生成」才是真,到了課堂上才知道真實情況,這就存在一種「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偏差,從而要求我們充分了解學情。因此,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課堂上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並制定好相應的對策。這樣上課時,遇到特殊情況才能有游刃有餘。
二.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生物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1.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生物課程標准》指出:「生物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生物思考。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注意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那麼,如何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呢?
首先,要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 「真實的問題」是指必須與學生生活直接相關的問題。其次,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再次,問題情境要緊扣有關的生物學習內容。生物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並形成生物思考的能力。最後,問題要有趣味性即將問題置於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如在講線性規劃之前,先引入如何在給定的資金下獲得最大的利潤,這樣學生會覺得更有趣。此外,問題情境的呈現要根據高中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做出適當的選擇。高中生一般對「有用、有挑戰性」的任務感興趣。因此,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可以從生活中的具體事實或有趣現象或生物知識的實際應用引出問題,讓學生在生動具體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2.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
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和課堂集體教學的環境中進行的,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准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是主體,要在課堂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里有效地開展

③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生物課堂教學是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可以說,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堂改革的關鍵和基本要求。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學習,准確理解和把握生物學基本概念,主動構建知識網路的;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教師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那麼,課堂上教師可以採用哪些具體措施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課前對新授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
為了能在有限的45分鍾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生物知識,教師在進入課堂前要先研究教材,對教材要有一個深入系統的解讀,要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把課文中的問題探討、資料分析、科學家的故事、思考與討論、相關信息、技能訓練等讀透,吃透教材的精神,認真研究新課標和普通高中新課程生物學科教學要求,明確各部分內容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預期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最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做出一些適度、合理的個性化處理。
1、對生物發現史等教學內容進行列表處理。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新教材重視生物事實的發現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讓學生領略生物科學的發現過程是生物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內容。根據課文的敘述,教師應首先在課前列出表格,幫助學生理清科學史的發展過程。
例如:在「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中,教師可根據達爾文、詹森、拜爾和溫特4位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列出「生長素的發現」表格,對課文內容和需要掌握的實驗者、實驗方法、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等知識點進行整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這種表格處理方法能明顯地體現出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使學生看了一目瞭然,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④ 簡析幾種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學方法

高中生物教學方法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講授既要重視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同時又要應盡可能的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發生聯系。

②講授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

③講授應具有啟發性。

④講授要講究語言藝術。

講授法的優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

運用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討論的問題要具有吸引力。

②討論時,要善於啟發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③討論結束時,教師應進行小結,概括討論的情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

3、直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運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1、目的要明確

2、現象要明顯且容易觀察

3、盡量排除次要因素或減小次要因素的影響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練習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其一,語言的練習。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其二,解答問題的練習。包括口頭和書面解答問題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三,實際操作的練習。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術性學科中占重要地位。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6、任務驅動教學法

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積極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

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7、參觀教學法

組織或指導學習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的教學方法。

參觀教學法一般由校外實訓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質疑問難,做好記錄,參觀結束後,整理參觀筆記,寫出書面參觀報告,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知識。參觀教學法可使學生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識。

參觀教學法主要應用於各種植物品種改良技術的工作程序、後代選擇方法和最新研究進展等方面內容的教學

參觀教學法可以分為:「准備性參觀、並行性參觀、總結性參觀」。

8、現場教學法

是以現場為中心,以現場實物為對象,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本課程現場教學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主要應用於育種試驗布局規劃、試驗設計、作物性狀的觀察記載方法等項目的教學。

9、自主學習法

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然後提出討論評價。

自主學習法主要應用於課程拓展內容的教學,如項目教學未涉及的小作物具體的育種方法和特點,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按照論文的形式並撰寫學習小論文,交由老師評價。鍛煉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科技寫作能力。

⑤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怎樣實現高效率

如何實現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一、精心設計課堂引導 激發學習生物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新課的導入至關重要。恰當的導言可以創造良好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學習的主動性增加。課堂中精心設計導言,恰似「引車入軌」,利用學生的「知新」慾望引導思考,開始新知識的探索,以及運用有趣的小資料給學生提出疑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自覺思維,還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果沒有興趣,我們的一切課堂教學計劃就會落空。生物教學要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到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以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探究的前提,問題的確立是學生學習的動因和目標。有效的課堂設計的實施,既是提高學生能力的手段,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學生只有在創新性學習的環境中,才能真正地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才能在體驗中學習,進行他們自己的科學性探索。生物教學中教師的責任包括:一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二是可以給學生提供諸多事例,提供探究的材料;三是可以給學生提供指導,避免進入「死胡同」或鑽「牛角尖」;四是可以向學生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並鼓勵學生去探索。
二、開拓創新教學模式 啟發學生科學思維
生物課堂教學是以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將探究未知世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生物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索的實踐過程,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如何面對疑難,養成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並學會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資料,從而獲得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課堂教學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任何學習慾望都是在一定問題性的情境中產生的。問題情境能夠誘發學生學習的需要,極大地促進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實現。問題情境的創設講究「妙」,課題的引入關鍵在「巧」,因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還是妙,都要以實際生活、生產事實或經驗為出發點。高中生物新課程注重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和探究生物學。因此,教師應聯系生活,善於為學生准備好問題情境素材,設置適當的途徑,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課堂教學巧設問題 調動學生思考能力
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於問題、終於問題。學生多聽,就會導致多想,而多想就會引出多問。所以,生物教學中要有意地通過創設情景、疑問、故事和矛盾等,去激發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若要讓學生願意提問,融洽的師生關系、活躍的課堂氣氛是前提。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挑戰權威,標新立異,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敢想、敢問、敢說、敢做的心理品質,形成良好的提問習慣。此外,還應加強課堂問題教學設計,教師在課堂中應多些指導激發,少些批評斥責;多些鼓勵表揚,少些直接告訴結果或答案,讓學生去嘗試成功或失敗來獲取新知。如此便能使學習任務處於既適合學生但又具有挑戰性的水平,刺激學生進行思考、善於用腦。最後,在課堂教學結束後,教師應將知識拓展延伸,提出更多的問題,以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性。
四、重視生物教學實驗 豐富學生課堂生活
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那些既源於課程內容,又能夠引起學生探究興趣的生物學問題,開發成實驗,或觀察、或探究、或實踐,對於體現生物學科的特點具有重要意義。以實驗驗證假設或猜想,不僅能為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現象及其變化規律提供事實依據,而且能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豐富生動的內涵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發揮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去實驗、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課內,充分利用課外,開展研究性學習,使課內理論性的知識、理論上的解題思路,通過實踐、探索、論證,更好地掌握。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的觀察方法,對他們今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五、課堂教學歸納總結 進行優化教學成果
生物教學歸納總結是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效果作出的科學而合理的評價,將大大促進他們的再次或者下階段開展的下一步教學任務。評價時,不但要注重過程評價,而且不要忽視結果評價。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要把足夠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以保證學生的探索性學習落到實處。所以,教師在對探究教學過程進行歸納總結時,要把握時間,講究簡潔,注重人性化,但也不要「蜻蜓點水」,內容應包括本節課所探索的生物學知識的梳理、各個知識點的小結和整個課題的總結,以及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指導、總結和教學效果的反思,去偽存真,不斷完善生物教學,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也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切實提高自己的生物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無論怎樣的教學方法,若能充分地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能達到「學逸而功倍」的效果。高中生物教學是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在現代社會中,學生一旦被激發起興趣,就會從多種信息源中找到資料,學會自己學習,舉一反三。讓我們共同努力來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吧。
(作者單位:河南省扶溝縣直高級中學)

⑥ 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改變學生對生物學習激情不高,課堂學習氣氛不濃的局面,是生物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思考並在實踐中上必須解決的問題。而這首先要解決的是:向課堂教學要效益。因為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它的有效性直接關繫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保持,知識、能力的提升。可見尋求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我們生物教師教學活動中的根本目標,而有效課堂教學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健。初中生物新課標的實施在中山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從事生物課堂教學五年來,我虛心學習先進經驗,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生物新課程標准,我摸索出了一些提高生物課堂有效性的方法,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 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
古語雲親其師而信其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喜歡一個老師就會認真聽他的課,對某一學科有了興趣就會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而發展成為最有效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水平。現在很多學生沒有明確的目的,學習生物的興趣不濃,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更有不少的學生認為生物學是次科而毫不加以重視。初中生物是初一才開始開設的學科,要引導學生重視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熱愛學習、樂於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生物實驗,在實驗目的、操作程序、實驗現象、結果分析等環節上多下功夫,設置懸念,讓學生在觀察驚嘆疑問中獲得體驗,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如:初一開學的第一節生物課我並不急於上新課,而是帶學生到生物實驗室,參觀裡面的各種生物標本和以前的學生自製的葉脈書簽等。通過觀察這些他們以前沒有看到過的,從而達到激發他們對生物學感興趣的目的,興趣一旦形成,將會轉化為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動力。
二、 精心准備教學設計
精心准備教學設計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集體備課是精心准備課堂教學設計方案的重要途徑,通常按以下四個階段進行集體備課:一)、集中備課。(1)引領:由備課中心發言人在教研活動會上以說課的形成發言。說教材、課標要求、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課件准備、習題精選、教學理論等。(2)合作:討論發言人的內容。(3)交流:由個人代表或小組代表發言交流。(4)整合:由備課組長整合大家意見,小結備課情況。二)、實施教學方案。統一時間組織本備課組教師聽課,觀察。讓研究課真正回歸到**常教學中來。三)、教學反思。執教教師執教後對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學生表現以及教學的成功與不足進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四)、形成新教案。由於生物教師一般都是任多個班的教學,因此同一教案多層次,多次上課。多次教學反思,反復討論。結合不同班級的實情,最終討論定稿。把上次研究積累的經驗作為下一次實踐的起點。長期以往,實現螺旋式上升。
三、 面向全體,分層教學
如何正確處理好個別差異與最佳發展之間的關系呢?教師應努力因材施教,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課堂教學方法。首先,降低知識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把新知識通過降低難度,使新知識變成似曾相識的東西,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或者是找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找出共同點與區別,順利的完成生物知識的正遷移,通過類似的探索解決新問題,使學生感到知識易學、會學、從而樂學。其次,確定分層教學目標。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特徵,本著非同步達標的原則,制定出具有整體性、差異性、層次性的目標。如在生態系統教學時,後進生能掌握最基本的生態系統的成分就可以了;中等生能了解生態因素及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之間的關系,了解生態系統的成分和認識食物鏈、食物網;優等生能夠理解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以及生態系統的功能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這樣設計目標,保證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等生吃得飽。再次,設計多層次練習。練習是學生創造性的勞動,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基本途徑。根據知識結構特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多層次練習,做到由淺入深、異要求、步步高、使之呈階梯形,讓學生順梯而練,達到各自的高度。通過成功練習使學生樹立信心,激勵他們積極向上,爭取躋身於優秀生的行列,讓學生在分層次練習活動中得到和諧發展,同步提高。
四、 把握好課堂教學的深度,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切實把握好課堂教學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學生跳一跳,摘果子。首先,摸清班情。教師要了解全班學生對學習生物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接受能力,還要掌握個別學生的興趣、愛好、理解能力、知識水平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心中有數。其次,要胸中有課標、腹中有教材。教師對新課標的教學目標舊知識的遷移程度、新內容的重點、難點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識在各單元、章節乃至整冊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將整體知識化解成一個個知識點,並將其分散到各課時中統籌規劃,合理安排,使每節課有的放矢。與此同時分析眾多知識其內在聯系的規律性,以一定的方式結合成知識鏈,易於學生理解、掌握。使學生學有所獲,體驗成功的喜悅。再次,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教師在通盤了解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安排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的有深度、有新度的教學內容,以擴大生物的知識面以滿足優等生的需求。
以上是我五年多以來在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點滴體會。當然,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學習的地方,這些都有待於我不斷去摸索和學習探究。今後,我一定要強化有效教學的理念,不斷思考課堂教學效益,改進與探求有效教學策略,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⑦ 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的幾種方法

高中教育在很多人的一生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廣大教育界人士應該竭盡全力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重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養成嚴謹的求學作風,從而學會學習,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課堂教學的質量應該是課堂教學永恆追求的主題,老師們應該認真鑽研教材和生物課程標准,弄清楚什麼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實施教學。
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的作用,科教興國的理念一直是國人的共識。因此,國家大力投資教育事業,各大高校接連不斷的更新學校的軟體和硬體設施,從我國開始實施素質教育,就可以看出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
所謂素質教育,就是教育要面向全體公民,這是旨在掃清國家的文盲人員,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同時考慮到經濟的問題,尤其是農村方面,國家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免除學費的政策。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生動活潑的發展,而且重在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
而要實現這一切,就要靠教學,教學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的質量應該成為老師們永恆的追求,課堂教學質量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相應的得到提高,反之,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不高。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大力實施,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在很多方面也得到了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大體形勢卻不容樂觀,很多地方還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我國一直以來就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例如,考上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一考定終身等這些理念深入人心。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時間不久,這些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家長、老師和學生一時是很難轉變過來的。現在高校的一切教學還都是圍繞著高考而設定的,尤其是在高中階段。
比如,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仍然是以老師的講為主,老師填鴨式地把自己備課的內容一股腦地全講給了學生聽,學生在下面沒有任何獨立思考的時間因為,他們要緊追老師的思維和步伐。由於現在教材的知識容量大幅度增加,而課時偏緊,老師們為了趕教學進度,往往顧此失彼,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微乎其微的。
那麼,老師們要如何做到既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又要協調好高考的問題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怎樣做才能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質量呢?這一切都需要老師們精心探究和鑽研教材,把握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對教材進行再創造,設計出以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新精神為主的教學目標。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才能更好地實施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學手段注重的是老師的教,老師是課堂上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所講的知識,師生之間的互動很少。長此以往,老師上課沒有了激情,學生機械地學習,老師的負面情緒還會影響到學生。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有不少學生反映說,老師上課沒有激情,教材上有什麼就講什麼,課堂氣氛毫無生機可言。這種教學手段早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了,新課改明確規定學生才是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學生主動地學習,喜歡學習,對學習充滿了興趣,那麼,學習就有了強大的推動力。老師應該轉變自己傳統的教學模式,把課堂變成是學生探究、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的知識,會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會對學習充滿自信,這種成就感不是老師所能給予的。老師在課堂上只需要把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出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這種參與不是表面上的參與,而是思維的參與。
二、採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實施教學
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慾,離不開多樣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需要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實現。那麼,老師採用怎樣的教學手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呢?前面說到,高中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老師在課堂上可通過直觀性的手段來實施教學。
課堂上老師不要著急地把知識點告訴學生,尤其是對於課本上的有關概念、原理等,因為這些東西很抽象,恐怕老師即使講了很多遍,也會有學生不理解,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實驗的方法來驗證這些所謂的概念,原理等。在以往的教學中,有些老師為了省事,自己在課堂上做實驗,把實驗的過程和結果都清晰地展示給學生,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際上,學生的實驗就等於是重復了老師的實驗,雖然實驗能夠十分順利地完成,但學生的積極性和對科學素養的訓練無疑就受到打擊。
事實上,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把動手、思考的空間多多留給學生,而不是自己演示之後再讓學生做。學生在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無疑就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

⑧ 談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奮斗在課堂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個人都在積極思考和努力探索的問題。在過去的生物教學實踐中,經過不斷的摸索和總結,有了一些體會和心得,寫出來與各位同仁共勉。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惟一標准,而真正有效的課堂首先取決於教師的有效教學。我想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體會。
一、細化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標准倡導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都得到發展。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到底怎樣實施和落實?這是我在教學中一直感到困惑的問題。
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為例。課標對這一節的目標要求是:「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舉例說出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這些目標該怎樣實現,又該怎樣去操作和檢查呢?我首先對這些目標進行分析,「概述」、「列舉」、「舉例」、「闡明」等表述,既有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即在本節中要掌握什麼是生態系統,什麼是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什麼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什麼是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等,又要會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去理解這些概念,會舉出相應的例子來詮釋這些概念的內涵。同時又有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即通過對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個池塘……等資料的收集、分析和交流,來理解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系,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及食物鏈與食物網、物質和能量的流動、積累等,從而更好的去把握概念。這裡面還有情感方面的目標,「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就蘊含著保護生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經過分析之後,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將知識與能力進行分解與細化。然後,再根據內容的重點,設計一些具體任務,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一些基本的方法。最後深入挖掘教材內涵,看看學生學習這一節之後,在情感方面要達到什麼高度。這樣,我將本節的學習目標確定為:1、能夠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2、在具體的生態系統中,能指出生產者和消費者;3、能夠正確書寫食物鏈;4、能夠說出在具體的生態系統中某種生物的增加或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5、能夠在課外收集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事例並且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和交流;6、說說自己將怎樣去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經過這樣的分解和細化,我覺得操作起來具體多了,也更便於實施和落實。
對於每一個內容,我們都應該進行這樣的分析和分解,將教學目標細化,使之在課堂上便於操作和落實、檢查,這將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很有幫助。
二、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講授法、自主探究法、學案導學教學法、自主合作教學法、問題探究教學法、討論法等,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對於一些簡單的知識,可以採取自主合作的方法,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如「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食物中有哪些營養物質及作用」等等。
有些內容適合採用問題探究式教學,如「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這是七年級下冊的一個實驗。在生活中,仔細咀嚼饅頭會有甜味。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澱粉是沒有甜味的,但是經過咀嚼後為什麼會有了甜味呢?是不是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唾液的分泌有關系呢?學生對此一定很感興趣。正好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最後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有些比較抽象的內容則適合應用講授法進行教學。如「細胞核控制生物的遺傳和發育」、「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等內容,除了採用圖片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外,講授法就比較合適了。
不管採用哪種教學方法,教師都要注意,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不亂搶本該屬於學生在課堂上預習、討論、交流、消化、吸收的時間;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各種教學方式也不是單一運用的,探究中有合作和自主,自主中有探究和合作,合作中也體現了自主與探究,講授中也有自學和討論,教師要做的就是合理、適時的應用恰當的方法,從而達到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方式的效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此外,在習題講解中,也可採用上述各教學方式,如每一小組負責解答一道題,然後由小組代表上講台講解。對於簡單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參與講課、參與板書,提供學生當老師的機會,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三、注重課堂交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余文森教授在《關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話》中指出: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面向全體不是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一樣的發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衡量一節課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獲。那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都能有所收獲呢?我個人認為,課堂交流很重要,因為這種活動參與的面廣,學生的自主性非常強,學生能在這種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中得到不同層次的提高。
要提高課堂交流的有效性,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交流的方式要靈活多樣。活動、觀察、表達、交談、討論、反駁、申辯、傾聽、思考、理解、探究、體驗、感悟等。
目標的定位要准確。哪些方面有交流的必要,是交流的重點,哪些方面可做簡單交流處理,只需點撥;通過交流要解決什麼問題,或突破哪個重點、難點。
問題要恰到好處,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弄清難點和混點。記得有一次,在教學「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的時候,那次的課堂交流我至今難忘。當時,我給學生設置了一個情景:小明的奶奶從種子站買回一袋小麥種子,但是又很擔心,萬一種到地里都不發芽,那這錢不就白花了嗎?請你幫小明的奶奶想想辦法。這個問題其實很大,很籠統。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與交流的方式,經過深層次的思考,一步一步的去弄清測定種子發芽率的相關問題,如抽樣檢測、怎樣抽樣、抽樣多少、在怎樣的環境下進行實驗、實驗幾次、怎樣得出結論等等,有很大的思維空間。果然不出我所料,經過一番自學討論之後,發言空前踴躍,一個同學的回答中有漏洞,馬上就有人起來質疑和補充,一個比一個深入,一個比一個擊中要害,一個比一個接近目標,那些需要理解的問題在同學們的交流中一個個迎刃而解,重難點和混點都得到了解決。在交流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向縱深發展,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在接二連三的問題中得到提升。
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如果時間過短,學生的交流還未展開就草草收場,不同的意見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就無法引起爭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就無法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時間過長,學生的交流得到了一致後,剩下的時間就只能是浪費。教師應洞察交流狀態,及時調控,確保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高效。
四、寫好
教學反思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節課下來,仔細思考,反思課堂上的得與失,重要的、有啟發性的東西馬上記下來。
教學反思
可以促進教師的成長,許多老師都有寫教學反思的習慣。寫教學反思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很有幫助。
記課堂上的成功之處 。如將教學過程中臨時應變處理突發事件的得力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設計,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知識上的新發現,組織教學方面的新招,某一誤區的新突破,那些讓你腦中突然一亮的小靈感,等等,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
記失誤之處 。我覺得這是最值得教師反思的,也是最值得記的東西。對課堂上的失誤、疏漏之處進行反思、剖析,研究出解決辦法,使其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記學生表現。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一些「出彩」的地方,有一些「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將學生的這些出彩的地方記錄下來,並分析這種出彩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讓我們悟到些什麼。學生的一些獨到見解也應記錄下來,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創新性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寫課後反思,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這猶如磨刀,不會誤了砍柴;這也猶如作詩,「功夫在詩外」。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法多樣,任重道遠。有效教學是一個教師永遠的追求。教師應針對生物學科的特點,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來更新、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⑨ 如何有效開展生物實驗課教學

如何開展高效生物實驗課
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只有在吃透課標、深鑽教材、研究學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備課,在教學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

閱讀全文

與生物學科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5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3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7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8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1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4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3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4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8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6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2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4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8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8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2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5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0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