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洋動物的活動方式
海洋動物主要有海洋浮游動物、海洋游泳動物和海洋底棲動物三個生態類型。
海洋動物共有幾十個門類,可分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原索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等三大類。
海洋無脊椎動物,占海洋動物的絕大多數,門類最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紐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腕足動物、毛顎動物、須腕動物、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等。
海洋原索動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之間的動物,包括尾索動物和頭索動物等。海洋脊椎動物,包括依賴海洋而生的魚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
(1)海洋底棲生物是怎麼運動的擴展閱讀
水域海洋生物種數的分布趨勢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種類較多,而黃海、渤海的種類較少。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分布在我國灘塗上的海洋生物種類共有1580多種。
其中以軟體動物(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貝類)最多,有513種,其次是海藻358種,甲殼類(主要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蝦、蟹)308種,其他類群種類很少。我國沿海灘塗生物的種數與海域生物一樣,也是自北向南逐漸增多。
㈡ 底棲生物的主要特點
棲息於海洋或內陸水域底內或底表的生物,水生生物中的一個重要生態類型。自由生活或固著於水底,除淡水水域外,在海洋自沿岸帶到洋底最深處(深度超過萬米)都有生存。淡水中主要是水草、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等。在海洋生物中,底棲生物種類最多,數量極大,包括無脊椎動物的絕大部分門類,還有大型藻類和少數高等植物,以及幾乎無處不在的微生物。藻類和種子植物(如沿岸帶常見的大葉藻、海韮菜)固著於底表,且大多數僅棲於透光的淺水區。動物的生活方式則多種多樣:大多數埋棲於水底泥沙中(如蛤類、海膽),或穴居於底內管道里(如蝦、蛤、多毛蟲),稱為底內動物;有的固著或附著於岩礁或其他堅硬基質(包括動物的外殼)表面(如牡蠣、藤壺、苔蘚等),或匍匐爬行於基底之上(如鮑、螺類等),稱為底上動物或表棲動物;另有一些能夠在近底層水體中游動,但經過一段時間就要沉降在底上(如蝦),稱為游泳底棲動物。
㈢ 海洋的動物各有各的活動方法,你還知道哪些呢
收縮爬行、反沖、游動、直立游泳、浮游
一、收縮爬行:海參
運動方式猶如腹足類那樣的「定向單趨型」運動,其運動方式為尺蠖似的匍匐運動。即開始運動時,首先充分地伸展身體,然後因其體後部開始收縮,尾部前進,體後部的收縮猶如波浪式的波及到體前部。同時附著在基質上的管足從後部開始按順序向前離開附著物,並在體前端稍後處附著,再以此作為基點,體前部向前方延伸,依這樣的動作反復進行。
五、浮游:水母
通過收縮外殼擠壓內腔的方式,改變內腔體積,噴出腔內的水,通過噴水推進的方式進行移動。還有就是跟著水流進行漂流。
㈣ 底棲生物是怎麼樣的
底棲生物,指的是棲息在海底或海中基質上的生物。科學上一般按照生物活動能力的大小,將海洋生物劃分為三大類,即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和游泳生物。顧名思義,游泳生物具有游泳能力,在海中可以自由游動,其中絕大部分為魚類;浮游生物則只能隨波逐流,它們的游泳能力很弱,大都生活在海水的表層,個體也非常微小,包括了許多低等生物;底棲生物基本上沒有運動能力,只能固著或附著其他生物,包括了無脊椎動物的大多數種類。
底棲生物的種類繁多,涉及原生動物門、腔腸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門等許多門類。它們種類不同,生態類型各異,結構和功能更復雜多樣。底棲生物分布極其廣泛,從南極到北極,從潮間帶的高潮線到大洋底,甚至海中航行的船隻底部都有底棲生物的蹤跡。所以它們受環境的影響很大,與環境聯系緊密,這也是符合自然界「適者生存」的原則的。而一些古老的種類,如鸚鵡螺、鱟、海豆芽等,它們經歷了億萬年漫長的歲月,進化緩慢,仍保持著祖先的模樣,被稱為「活化石」,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研究海洋、研究地球的重要「工具」。
底棲生物的許多種類是人們所熟悉的海洋珍貴水產品,名貴的如鮑魚、龍蝦、海參、魷魚,更有牡蠣、海蜇、對蝦等海鮮。具有經濟價值、葯用價值的占底棲生物的一半以上。
底棲生物大部分還具有工業價值,可以鍛燒成石灰質,用於建築等方面。
底棲生物研究包括資源調查、生物學研究、群落生態學研究、形態分類等,其根本目的還在於為人類造福。例如一些有害動物,在水下建築物上鑽孔或是附著,使設施不能很好地利用,或是縮短其使用壽命。研究這些生物,可以防止附著,也可以利用它們的天敵清除這些有害生物。在污染調查方面,有些底棲生物堪稱「環保衛士」,它們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可以在體內富集某種有害元素,當該地區的污染超標准時,通過進行生物的測定就能很快知道,從而採取措施消除污染。
底棲生物還有仿生學、生理學、生化學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如藤壺的附著機制,軟體動物如何分泌珍珠層,腹足動物神經索怎樣扭轉,棘皮動物的再生功能等,都吸引著科學家們努力探索。
㈤ 介紹海底動物的資料 海底動物的相關知識
1、海洋底棲動物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家族,包括大多數的無脊椎動物:原生動物、腔腸動物、蠕形動物、苔蘚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須腕動物、被囊動物等。其中占壓倒優勢的種類為甲殼類和軟體動物,其次為棘皮動物。如我國南海甲殼類中的蝦類約有250種,蟹350種,軟體動物達1,800種。
2、海洋底棲生物(marine benthos)指棲於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積物中的生物。這類生物自潮間帶到水深萬米以上的大洋超深淵帶(深海溝底部)都有生存,是海洋生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生態類型,包括了大多數海洋動物門類、大型海藻和海洋種子植物。海洋底棲生物種類繁多,其中底棲植物種數很少,底棲動物種類繁多、構造多樣。「底棲生物」一詞源於希臘語vos,意指生活在水底(底內和底上)的生物,由德國生物學家E.H.哈克爾於1891年首先提出。
3、底棲動物按食性和方式可劃分為4種類型:
(1)濾食性動物,也稱懸浮食性動物。它們依靠各種過濾器官濾取水體中的懸浮有機碎屑或微小生物。如許多雙殼類通過出入水管系統形成水流,以體內粘液膜獲取食物;甲殼類用肢體活動吸入海水,以附肢剛毛網濾取食物顆粒;
(2)沉積食性動物。它們吞食沉積物,在消化道內攝取其中的有機物質,如芋參(Molpadia)、心形海膽 (Echinocardium)。多數種是無選擇地吞食海底沉積物,少數種則是有選擇地攝食。
(3)肉食性動物。它們捕食小型動物和動物幼體,如對蝦、龍蝦、海葵和鰈形魚類等。淺海、深海中都有其代表,它們都有較強壯的捕食器官。深海種還常借發光來誘捕食物。
(4)寄生性動物。它們吸取寄主體內的營養,多缺乏捕食器官。在海洋底棲動物中,以前3類食性和方式為主。
㈥ 海底動物是怎樣爬行的
浮游生物無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懸浮於水中隨水流移動,包括細菌、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多數終生營浮游生活,稱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數種類僅於生活史的某個階段營浮游生活,稱為階段性浮游生物。游泳生物指那些具有發達的運動器官而游泳能力強的動物。包括魚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軟體動物和一些大型蝦類等,它們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異。有些種類能橫跨大洋作長距離的洄遊,如金槍魚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劍魚每小時速度達70公里以上。底棲生物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長時間在水中游動的各種生物,包括底棲植物,底棲動物。底棲
㈦ 海底動物的活動方法
1、鯊魚
鯊魚還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就是頭部的羅倫氏壺能接收到水中獵物的微弱電訊,幫助捕食,另外還具有導航向的功能,以便在海中旅行。
鯊魚平時向前移動時是以優雅的S形擺動全身,其中以尾部擺動的弧度最大。流經胸鰭的水流便自然產生上升力量,保持身體不下沉。但是鯊魚在高速行動下,身體則幾乎不動,只有尾部擺動。在發動攻擊或恐嚇時會特別將背拱起、胸鰭朝下。
鯊魚沒有鰾,若不一直游動便直沉海底。有些鯊魚會把空氣吸入胃中來克服弱點,當它們被抓或往深海行進時,便會長時間打嗝以便把胃裡的空氣排出。遠洋里的小型鯊魚發展出過大的肝,內含有大量的碳氫油類且比水輕,可代替幫助浮潛。
2、蝦
蝦體長而扁,外骨骼有石灰質,分頭胸部、腹部兩個部分。頭胸由甲殼覆蓋。腹部由七體節組成。頭胸甲前端有一尖長呈鋸齒狀的額劍,及一對能轉動及有柄的復眼。口在頭胸部的底部。頭胸部有兩對觸角,也有由大小顎組成的咀嚼器。
頭胸部還有三對顎足,幫助把持食物,五對足,主要用來捕食及爬行,它能跳躍。背三對對足呈鉗狀,可以捕足食物及防禦。
腹部有五對游泳肢及一對粗短的尾肢。尾肢與腹部最後一節合為尾扇,能控制蝦的游泳方向。
3、比目魚
比目魚又叫鰈魚,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它們特別適於在海床上的底棲生活。由於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比目魚的身體表面有極細密的鱗片。
比目魚只有一條背鰭,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它們主要生活在溫帶水域,是溫帶海域重要的經濟魚類。比目魚的眼睛是怎樣湊到一起的呢?原來,從卵膜中剛孵化出來的比目魚幼體,眼睛長在頭部兩側。每側各一個,對稱擺放。
它們生活在水的上層,常常在水面附近游泳。大約經過20多天,比目魚幼體的形態開始變化。當比目魚的幼體長到1厘米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比目魚一側的眼睛開始搬家。它通過頭的上緣逐漸移動到對面的一邊,直到跟另一隻眼睛接近時,才停止移動。
不同種類的比目魚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線有所不同。比目魚的頭骨是軟骨構成的。當比目魚的眼睛開始移動時,比目魚兩眼間的軟骨先被身體吸收。在游動時,通常時橫著身子游動的,就像是飄落的葉子在風中飄來盪去。
4、海龜
海龜,在龜類「家族」中堪稱最大的。厚厚的背甲長達一米以上,體重可達150-180公斤。它在海里遊行時,主要是靠前面兩只腳同時劃動,就像是船上的兩只槳,藉助水的力量一起一伏往前行。海龜主要吃海藻等植物性食物,有時也吃魚、蝦一類的動物性食物。
海龜沒有牙齒,而代之以角質化的嘴來咀嚼食物。由於長期適應海里的生活,在眼窩的後面生有排鹽的腺體,能把體內過多的鹽分通過眼的邊緣排出來。
5、海膽
海膽是人們比較生疏的一種海洋生物,它的別名叫棘鍋子、海刺蝟、棘球和海針;它的體形呈球形,有的呈半球形;它的身上長著一個個帶刺的紫色仙人球,因而,它又叫「海底刺球」、「龍宮刺蝟」,它和海參、海星同屬於棘皮動物門,自列一綱——海膽綱。
海膽大多生活於海底,喜歡棲息在海藻豐富的潮間帶以下的海區礁林間或石縫中,以及堅硬沙泥質淺海地帶,具有避光和晝伏夜出的特性。目前,世界上已發現有750多種海膽,我國已發現的海膽種類有150多種。
㈧ 你知道哪些海里的動物的活動方法
海洋中異養型生物的總稱 。門類繁多,各門類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可以有很大差異。以攝食植物、微生物和其他動物及其碎屑有機龜質為生。估計有16~20萬種,微小的有單細胞原生動物,大的有長可超過30米、重可超過190 噸的藍鯨。全球海洋的水體及其上空,從海上至海底,從岸邊或潮間帶至最深的海溝底,都有海洋動物。
水生生物適應水生環境,運動方式主要是游泳,如魚靠鰭的擺動、海龜靠四肢的滑動。水中的動物除了魚類還有腔腸動物(如珊瑚蟲、水母);節肢動物(如蝦、蟹);軟體動物(如河蚌);兩棲動物(如青蛙)及哺乳動物。魚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為兩個特點:一個是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一個是能在水中呼吸。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