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體DNA復制有哪些基本規律

生物體DNA復制有哪些基本規律

發布時間:2022-11-25 01:20:25

㈠ dna的復制過程可分為哪幾個階段,其主要特點是什麼

D NA的復制過程包括復制的起始、延伸和終止三個階段。(1)復制的起始引發:當 DNA的雙螺旋解開後,合成 RNA引物。 引發體沿著模板鏈5』→3』方向移動(與岡崎片段合成的方向正好相反,而與復制叉移動的方向相同),移到一定位置上即可引發 RNA引物的合成。 (2) DNA鏈的延伸 前導鏈只需要一個 RNA引物,後隨鏈的每一個岡崎片段都需要一個 RNA引物,鏈的延長反應由 DNA  pol.Ⅲ催化。 復制體沿著復制叉方向前進合成 DNA。  DNA  polⅠ的5,→ 3,外切活力,切除 RNA引物。  DNApolⅠ的5,→ 3,合成活性補齊缺口。  DNA  ligase,動物、真核由 ATP供能,原核由 NAD供能。 (3) DNA合成的終止 環狀 DNA、線性 DNA,復制叉相遇即終止。  DNA復制的調控主要是起始階段的調控。原核生物 DNA復制的調控與其生長環境有關,真核生物 DNA復制的調控與細胞周期蛋白等多種蛋白質因子有關,機制十分復雜,但復制起始點必須全甲基化後復制才能發生。

㈡ DNA復制的基本規律

1復制過程是半保留2細菌或病毒DNA的復制通常是由特定的復制起始點開始,真核可以在多個不同部為起始3復制可以是單向的或是雙向的,以雙向復制常見,兩個方向復制的速度不一定相同4兩條DNA鏈合成的方向均是從5'→3'方向進行的5復制的大部分都是半不連續的,5各短片段在開始復制時,先形成短片段RNA作為DNA合成的引物.

㈢ dna以何種方式復制如何保證dna復制的准確性

DNA的半保留復制:DNA在復制時,以親代DNA的每一個單鏈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兩個雙鏈子代DNA,每個子代DNA中都含有一個親代DNA鏈。

DNA在復制時,需在特定的位點起始,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順序的片段,即復制起始點(復制子)。在原核生物中,復制起始點通常為一個,而在真核生物中則為多個。

從一個原始DNA分子產生兩個相同DNA分子的生物學過程。DNA復制是通過名為半保留復制的機制來得以順利完成的。DNA復制發生在所有DNA為遺傳物質的生物體中,是生物遺傳的基礎。



(3)生物體DNA復制有哪些基本規律擴展閱讀:

遺傳信息貯存在DNA中,DNA被復制傳給子代細胞,信息被拷貝或由DNA轉錄成RNA,然後RNA翻譯成多肽。由於逆轉錄酶的反應,也可以以RNA為模板合成DNA。

遵守嚴格的鹼基配對規律;半保留復制;酶學依據:DNA-pol I復制出錯時有即時的校對功能;DNA-pol III在復制延長中對鹼基的選擇功能。

㈣ 生物DNA的復制

注意看題,DNA有1000個鹼基對,其實就是說一條鏈上有1000個鹼基,其中一條上A:G:T:C=1:2:3:4,其實就是說A有100個,G有200個,T有300個,C有400個,相應的根據鹼基配對原則可知另外一條肽鏈上A有300個,G有400個,T有100個,C有200個.復制三次以後也就是說變成了8個DNA分子(最終數目為2的N次方,一次為2,2次為4,三次為8),8個DNA分子除去原來的母本DNA分子,也就是有7個DNA分子的G(鳥嘌呤)是聰外界含G的脫氧核苷酸中來的,一個DNA分子(兩條肽鏈)需要200+400個含G的脫氧核苷酸,7個就需要4200個,提供一些給你參考,希望你能讀懂其中的含義,而不只是記住了這些字眼.

A(腺嘌呤)一定與T(胸腺嘧啶)配對,G(鳥嘌呤)一定與C(胞嘧啶)規律一:在一個雙鏈DNA分子中,A=T、G=C。即:A+G=T+C或A+C=T+G,變形為 或 。也就是說,嘌呤鹼基總數等於嘧啶鹼基總數。

規律二:在雙鏈DNA分子中,兩個互補配對的鹼基之和的比值與該DNA分子中每一單鏈中這一比值相等,即DNA分子中 與該DNA分子每一單鏈中的這一比值相等。

規律三:DNA分子一條鏈中,兩個不互補配對的鹼基之和的比值等於另一互補鏈中這一比值的倒數,即DNA分子一條鏈中 的比值等於其互補鏈中這一比值的倒數。

規律四:在雙鏈DNA分子中,互補的兩個鹼基和佔全部鹼基的比值等於其中任何一條單鏈占該鹼基比例的比值,且等於其轉錄形成的mRNA中該種比例的比值。即 雙鏈(A+T)%或(G+C)%=任意單鏈 (A+T)%或(G+C)%=mRNA中 (A+U)%或(G+C)%。

㈤ 泰醫試述DNA復制過程,總結DNA復制的基本規律

以E.coli為例,DNA復制過程分三個階段;①起始:從DNA上控制復制起始的序列即起始點開始復制,形成復制叉,復制方向多為雙向,也可以是單向,若以雙向進行復制,兩個方向的復制速度不一定相同。由於DNA聚合酶不能從無到有合成新鏈,所以DNA復制需要有含3』-OH的引物,引物由含有引物酶的引發體合成一段含3一10個核苷酸的RNA片段;②延長:DNA復制時,分別以兩條親代DNA鏈為模板,當復制叉沿DNA移動時,以親代3』→5』鏈為模板時,子鏈的合成方向是5'→3',可連續進行,以親代5』→3』鏈為模板時,子鏈不能以3』→5』方向合成,而是先合成出許多5』→3』方向的岡崎片段,然後連接起來形成一條子鏈;③終止:當一個岡崎片段的3'-OH與前一個岡崎片段的5』-磷酸接近時,復制停止,由DNA聚合酶I切除引物,填補空隙,連接酶連接相鄰的DNA片段。
DNA復制時,由DNA解旋酶(又稱解鏈酶)通過水解ATP獲得能量來解開DNA雙鏈,並沿復制叉方向移動,所產生的單鏈很快被單鏈結合蛋白所覆蓋,防止DNA的變性並保護其單鏈不被降解,復制叉前進過程中,雙螺旋產生的應力在拓撲異構酶的作用下得到調整。
DNA復制基本規律:①復制過程為半保留方式;②原核生物單點起始,真核生物多點起始,復制方向多為雙向,也有單向;③復制方式呈多樣性,(直線型、Q型、滾動環型…等);④新鏈合成需要引物,引物RNA長度-般為幾個~10個核苷酸,新鏈合成方向5』→
3』,與模板鏈反向,鹼基互補;⑤復制為半不連續的,以解決復制過程中,兩條不同極性的鏈同時延伸問題,即…-條鏈可按5』→
3』方向連續合成稱為前導鏈,另一條鏈先按5』→
3』方向合成許多不連續的岡崎片段(原核生物一般長1000-2000個核苷酸,真核生物一般長100--200個核苷酸),再通過連接酶連接成完整鏈,稱後隨鏈,且前導鏈與後隨鏈合成速度不完全-致,前者快,後者慢。

㈥ DNA分子復制的過程及特點

過程:DNA在復制的時候,在DNA解旋酶的作用下,雙鏈首先解開,形成了復制叉,而復制叉的形成則是由多種蛋白質和酶參與的較復雜的復制過程。
特點:
1、半保留復制
全保留復制模型中,DNA分子解旋形成兩條模板鏈,模板鏈復制形成子鏈,然後兩條模扳鏈DNA彼此結合,恢復原狀,新合成的兩條子鏈彼此互補結合形成一條新的雙鏈DNA分子。
半保留復制模型中,DNA分子解旋形成兩條模板鏈,模板鏈復制形成子鏈,然後兩條模板鏈分別與新合成的子鏈組成子代DNA分子。
最終,科學家證明DNA復制的方式為半保留復制。
2、半不連續復制
DNA雙螺旋由兩條方向相反的單鏈組成,復制開始時,雙鏈打開形成一個復制叉。兩條單鏈分別作為模板,各自合成一條新的DNA鏈。由於DNA分子中一條鏈的走向是5』→3』方向,另一條鏈的走向是3』→5』方向,而且生物體內的DNA聚合酶只能催化DNA從5』→3』的方向合成。所以DNA復制時,其中一條鏈是連續合成的,另外一條鏈是不連續合成的。
(6)生物體DNA復制有哪些基本規律擴展閱讀:
DNA復制從起始序列開始單向或雙向進行。合成DNA雙螺旋的兩條鏈是反向平行排列的,其中一條鏈的起始端與另一條鏈的末尾端平行排列在一起,每一個復制叉只有一條鏈是按照從尾到頭的正確方向指導新鏈從頭到尾方向合成。根據這條指導鏈,DNA復制持續向前合成復制叉。
DNA復制不能沿滯後鏈進行,也就是說,從頭到尾的DNA鏈,直到已經復制了足夠長度的DNA分子,否則DNA復制不會繼續沿著模本鏈進行復制,DNA復制於是從新合成復制叉處分開。
DNA復制過程中必須暫停並等待更多的親本DNA鏈片段,而此時整個長度只是沿著開始到結束方向前進了一小段距離。
DNA復制為邊解旋邊復制,原核生物一般是單個復制起點,真核生物多個復制起點。
參考資料:網路-DNA的復制

㈦ 簡述DNA的復制過程。

1、起始階段:解旋酶在局部展開雙螺旋結構的DNA分子為單鏈,引物酶辨認起始位點,以解開的一段DNA為模板,按照5'到3'方向合成RNA短鏈。形成RNA引物。

2、DNA片段的生成:在引物提供了3'-OH末端的基礎上,DNA聚合酶催化DNA的兩條鏈同時進行復制過程,由於復制過程只能由5'->3'方向合成,因此一條鏈能夠連續合成,另一條鏈分段合成,其中每一段短鏈成為岡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s)。

3、RNA引物的水解:當DNA合成一定長度後,DNA聚合酶水解RNA引物,補填缺口。

4、DNA連接酶將DNA片段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DNA分子。

5、最後DNA新合成的片段在旋轉酶的幫助下重新形成螺旋狀。

(7)生物體DNA復制有哪些基本規律擴展閱讀:

DNA復制的特點

1、半保留復制:DNA在復制時,以親代DNA的每一股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兩個雙鏈子代DNA,每個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親代DNA鏈,這種現象稱為DNA的半保留復制。DNA以半保留方式進行復制,是在1958年由M. Meselson 和 F. Stahl 所完成的實驗所證明。

2、有一定的復制起始點:DNA在復制時,需在特定的位點起始,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順序的片段,即復制起始點(復制子)。在原核生物中,復制起始點通常為一個,而在真核生物中則為多個。

3、需要引物(primer):DNA聚合酶必須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羥基(3'-OH)的RNA作為引物,才能開始聚合子代DNA鏈。RNA引物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通常為50~100個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約為10個核苷酸。

4、雙向復制:DNA復制時,以復制起始點為中心,向兩個方向進行復制。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進行單向復制。

5、半不連續復制:由於DNA聚合酶只能以5'→3'方向聚合子代DNA鏈,因此兩條親代DNA鏈作為模板聚合子代DNA鏈時的方式是不同的。

㈧ dna復制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dna復制的基本特點有:

1、半保留復制:DNA在復制時,以親代DNA的每一股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兩個雙鏈子代DNA,每個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親代DNA鏈,這種現象稱為DNA的半保留復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以半保留方式進行復制,是在1958年由M。 Meselson 和 F。 Stahl 所完成的實驗所證明。

2、有一定的復制起始點:DNA在復制時,需在特定的位點起始,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順序的片段,即復制起始點(復制子)。在原核生物中,復制起始點通常為一個,而在真核生物中則為多個。

3、需要引物(primer):DNA聚合酶必須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羥基(3'-OH)的RNA作為引物,才能開始聚合子代DNA鏈。RNA引物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通常為50~100個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約為10個核苷酸。

4、雙向復制:DNA復制時,以復制起始點為中心,向兩個方向進行復制。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進行單向復制。

5、半不連續復制:由於DNA聚合酶只能以5'→3'方向聚合子代DNA鏈,因此兩條親代DNA鏈作為模板聚合子代DNA鏈時的方式是不同的。以3'→5'方向的親代DNA鏈作模板的子代鏈在聚合時基本上是連續進行的,這一條鏈被稱為領頭鏈(leading strand)。

而以5'→3'方向的親代DNA鏈為模板的子代鏈在聚合時則是不連續的,這條鏈被稱為隨從鏈(lagging strand)。DNA在復制時,由隨從鏈所形成的一些子代DNA短鏈稱為岡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岡崎片段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約為1000~2000個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約為100個核苷酸。

(8)生物體DNA復制有哪些基本規律擴展閱讀

DNA復制是生物遺傳的基礎,是所有生物體中最基本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半保留復制,是以最開始的雙鏈分子中的一條作為模板進行DNA復制,產生兩個完全一致的DNA分子。細胞水平的校正和糾錯機制能確保非常精確地復制DNA的拷貝。DNA復制發生在基因組的特定位置也就是起始點,DNA分子在起始點形成復制叉開始復制。

DNA的復制是一個邊解旋邊復制的過程。復制開始時,DNA分子首先利用細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兩條螺旋的雙鏈解開,這個過程叫解旋。然後,以解開的每一段母鏈為模板,以周圍環境中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為原料,按照鹼基配對互補配對原則,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與母鏈互補的一段子鏈。

隨著解旋過程的進行,新合成的子鏈也不斷地延伸,同時,每條子鏈與其母鏈盤繞成雙螺旋結構,從而各形成一個新的DNA分子。這樣,復制結束後,一個DNA分子,通過細胞分裂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

㈨ dna復制的原理是什麼

DNA復制 DNA復制是指DNA雙鏈在細胞分裂以前進行的復制過程,復制的結果是一條雙鏈變成兩條一樣的雙鏈(如果復制過程正常的話),每條雙鏈都與原來的雙鏈一樣。這個過程是通過名為半保留復制的機制來得以順利完成的。復制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DNA復制的引發
復制的引發(Priming)階段包括DNA復制起點雙鏈解開,通過轉錄激活步驟合成RNA分子,RNA引物的合成,DNA聚合酶將第一個脫氧核苷酸加到引物RNA的3'-OH末端復制引發的關鍵步驟就是前導鏈DNA的合成,一旦前導鏈DNA的聚合作用開始,滯後鏈上的DNA合成也隨著開始,在所有前導鏈開始聚合之前有一必需的步驟就是由RNA聚合酶(不是引物酶)沿滯後鏈模板轉錄一短的RNA分子。在有些DNA復制中,(如質粒ColE),該RNA分子經過加式成為DNA復制的引物。但是,在大部分DNA復制中,該RNA分子沒有引物作用。它的作用似乎只是分開兩條DNA鏈,暴露出某些特定序列以便引發體與之結合,在前導鏈模板DNA上開始合成RNA引物,這個過程稱為轉錄激活(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在前導鏈的復制引發過程中還需要其他一些蛋白質,如大腸桿菌的dnaA蛋白。這兩種蛋白質可以和復制起點處DNA上高度保守的4個9bp長的序列結合,其具體功能尚不清楚。可能是這些蛋白質與DNA復制起點結合後能促進DNA聚合酶Ⅲ復合體的七種蛋白質在復制起點處裝配成有功能的全酶。DNA復制開始時,DNA螺旋酶首先在復制起點處將雙鏈DNA解開,通過轉錄激活合成的RNA分子也起分離兩條DNA鏈的作用,然後單鏈DNA結合蛋白質結合在被解開的鏈上。由復制因子X(n蛋白),復制因子Y(n'蛋白),n"蛋白,i蛋白,dnaB蛋白和dnaC蛋白等6種蛋白質組成的引發前體(preprimosome),在單鏈DNA結合蛋白的作用下與單鏈DNA結合生成中間物,這是一種前引發過程。引發前體進一步與引物酶(primase)組裝成引發體(primosome)。引發體可以在單鏈DNA上移動,在dnaB亞基的作用下識別DNA復制起點位置。首先在前導鏈上由引物酶催化合成一段RNA引物,然後,引發體在滯後鏈上沿5'→3'方向不停的移動(這是一種相對移動,也可能是滯後鏈模板在移動,見後),在一定距離上反復合成RNA引物供DNA聚合酶Ⅲ合成岡崎片段使用,引發體中許多蛋白因子的功能尚不清楚。但是,這些成份必須協同工作才能使引發體在滯後鏈上移動,識別合適的引物合成位置,並將核苷酸在引發位置上聚合成RNA引物。由於引發體在滯後鏈模板上的移動方向與其合成引物的方向相反,所以在滯後鏈上所合成的RNA引物非常短,一般只有3-5個核苷酸長。而且,在同一種生物體細胞中這些引物都具有相似的序列,表明引物酶要在DNA滯後鏈模板上比較特定的位置(序列)上才能合成RNA引物。
為什麼需要有RNA引物來引發DNA復制呢?這可能盡量減少DNA復制起始處的突變有關。DNA復制開始處的幾個核苷酸最容易出現差錯,因此,用RNA引物即使出現差錯最後也要被DNA聚合酶Ⅰ切除,提高了DNA復制的准確性。RNA引物形成後,由DNA聚合酶Ⅲ催化將第一個脫氧核苷酸按鹼基互補原則加在RNA引物3'-OH端而進入DNA鏈的延伸階段。
(二)DNA鏈的延伸
DNA新生鏈的合成由DNA聚合酶Ⅲ所催化,然而,DNA必須由螺旋酶在復制叉處邊移動邊解開雙鏈。這樣就產生了一種拓撲學上的問題:由於DNA的解鏈,在DNA雙鏈區勢必產生正超螺旋,在環狀DNA中更為明顯,當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造成復制叉難再繼續前進,從而終止DNA復制。但是,在細胞內DNA復制不會因出現拓撲學問題而停止。有兩種機制可以防止這種現象發生:[1]DNA在生物細胞中本身就是超螺旋,當DNA解鏈而產生正超螺旋時,可以被原來存在的負超螺旋所中和;[2]DNA拓撲異構酶Ⅰ要以打開一條鏈,使正超螺旋狀態轉變成鬆弛狀態,而DNA拓撲異構酶Ⅱ(旋轉酶)可以在DNA解鏈前方不停地繼續將負超螺旋引入雙鏈DNA。這兩種機制保證了無論是環狀DNA還是開環DNA的復制順利的解鏈,再由DNA聚合酶Ⅲ合成新的DNA鏈。前已述及DNA生長鏈的延伸主要由DNA聚合酶催化,該酶是由7種蛋白質(多肽)組成的聚合體,稱為全酶。全酶中所有亞基對完成DNA復制都是必需的。α亞基具有聚合功能和5'→3'外切酶活性,ε亞基具有3'→5'外切酶活性。另外,全酶中還有ATP分子它是DNA聚合酶Ⅲ催化第一個脫氧核糖核苷酸連接在RNA引物上所必需的,其他亞基的功能尚不清楚。
在DNA復制叉處要能由兩套DNA聚合酶Ⅲ在同一時間分別進行復制DNA前導鏈和滯後鏈。如果滯後鏈模板環繞DNA聚合酶Ⅲ全酶,並通過DNA聚合酶Ⅲ,然後再折向與未解鏈的雙鏈DNA在同一方向上,則滯後鏈的合成可以和前導鏈的合成在同一方向上進行。
這樣,當DNA聚合酶Ⅲ沿著滯後鏈模板移動時,由特異的引物酶催化合成的RNA引物即可以由DNA聚合酶Ⅲ所延伸。當合成的DNA鏈到達前一次合成的岡崎片段的位置時,滯後鏈模板及剛合成的岡崎片斷便從DNA聚合酶Ⅲ上釋放出來。這時,由於復制叉繼續向前運動,便產生了又一段單鏈的滯後鏈模板,它重新環繞DNA聚合酶Ⅲ全酶,並通過DNA聚合酶Ⅲ開始合成新的滯後鏈岡崎片段。通過這樣的機制,前導鏈的合成不會超過滯後鏈太多(最後只有一個岡崎片段的長度)。而且,這樣引發體在DNA鏈上和DNA聚合酶Ⅲ以同一速度移動。
按上述DNA復制的機制,在復制叉附近,形成了以兩套DNA聚合酶Ⅲ全酶分子、引發體和螺旋構成的類似核糖體大小的復合體,稱為DNA復制體(replisome)。復制體在DNA前導鏈模板和滯後鏈模板上移動時便合成了連續的DNA前導鏈和由許多岡崎片段組成的滯後鏈。在DNA合成延伸過程中主要是DNA聚合酶Ⅲ的作用。當岡崎片段形成後,DNA聚合酶Ⅰ通過其5'→3'外切酶活性切除岡崎片段上的RNA引物,同時,利用後一個岡崎片段作為引物由5'→3'合成DNA。最後兩個岡崎片段由DNA連接酶將其接起來,形成完整的DNA滯後鏈。
(三)DNA復制的終止
過去認為,DNA一旦復制開始,就會將該DNA分子全部復制完畢,才終止其DNA復制。但最近的實驗表明,在DNA上也存在著復制終止位點,DNA復制將在復制終止位點處終止,並不一定等全部DNA合成完畢。但目前對復制終止位點的結構和功能了解甚少在NDA復制終止階段令人困惑的一個問題是,線性DNA分子兩端是如何完成其復制的?已知DNA復制都要有RNA引物參與。當RNA引物被切除後,中間所遺留的間隙由DNA聚合Ⅰ所填充。但是,在線性分子的兩端以5'→3'為模板的滯後鏈的合成,其末端的RNA引物被切除後是無法被DNA聚合酶所填充的。
在研究T7DNA復制時,這個問題部分地得到了解決。T7DNA兩端的DNA序列區有160bp長的序列完全相同。而且,在T7DNA復制時,產生的子代DNA分子不是一個單位T7DNA長度,而是許多單位長度的T7DNA首尾連接在一起。T7DNA兩個子代DNA分子都會有一個3'端單鏈尾巴,兩個子代DNA的3'端尾巴以互補結合形成兩個單位T7DNA的線性連接。然後由DNA聚合酶Ⅰ填充和DNA連接酶連接後,繼續復制便形成四個單位長度的T7DNA分子。這樣復制下去,便可形成多個單位長度的T7DNA分子。這樣的T7DNA分子可以被特異的內切酶切開,用DNA聚合酶填充與親代DNA完全一樣的雙鏈T7DNA分子。
在研究痘病毒復制時,發現了線性DNA分子完成末端復制的第二種方式。痘病毒DNA在兩端都形成發夾環狀結構。DNA復制時,在線性分子中間的一個復制起點開始,雙向進行,將發夾環狀結構變成雙鏈環狀DNA。然後,在發夾的中央將不同DNA鏈切開,使DNA分子變性,雙鏈分開。這樣,在每個分子兩端形成一個單鏈尾端要以自我互補,形成完整的發夾結構,與親代DNA分子一樣。在真核生物染色體線性DNA分子復制時,尚不清楚末端的復制過程是怎樣進行的。也可能像痘病毒那樣形成發夾結構而進行復制。但最近的實驗表明,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DNA復制是由一種特殊的酶將一個新的末端DNA序列加在剛剛完成復制的DNA末端。這種機制首先在四膜蟲中發現。該生物細胞的線性DNA分子末端有30-70拷貝的5'TTGGGG3'序列,該細胞中存在一種酶可以將TTGGGG序列加在事先已存在的單鍵DNA末端的TTGGGG序列上。這樣有較長的末端單鏈DNA,可以被引物酶重新引發或其他的酶蛋白引發而合成RNA引物,並由DNA聚合酶將其變成雙鏈DNA。這樣就可以避免其DNA隨著復制的不斷進行而逐漸變短。
在環狀DNA的復制的末端終止階段則不存在上述問題。環狀DNA復制到最後,由DNA拓撲異構酶Ⅱ切開雙鏈DNA,將兩個DNA分子分開成為兩個完整的與親代DNA分子一樣的子代DNA。
高中生物范疇下的DNA復制
DNA的復制是一個邊解旋邊復制的過程。復制開始時,DNA分子首先利用細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兩條螺旋的雙鏈解開,這個過程叫解旋。然後,以解開的每一段母鏈為模板,以周圍環境中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為原料,按照鹼基配對互補配對原則,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與母鏈互補的一段子鏈。隨著解旋過程的進行,新合成的子鏈也不斷地延伸,同時,每條子鏈與其母鏈盤繞成雙螺旋結構,從而各形成一個新的DNA分子。這樣,復制結束後,一個DNA分子,通過細胞分裂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

㈩ 高一生物《DNA的結構和復制》知識點總結

1、DNA的鹼基互補配對原則:A與T配對,G與C配對。

2、DNA復制:是指以親代DNA分子為模板來合成子代DNA的過程。DNA的復制實質上是遺傳信息的復制。

3、解旋: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兩條多脫氧核苷酸鏈配對的鹼基從氫鍵處斷裂,於是部分雙螺旋鏈解旋為二條平行雙鏈,解開的兩條單鏈叫母鏈(模板鏈)。

4、DNA的半保留復制:在子代雙鏈中,有一條是親代原有的鏈,另一條則是新合成的。

5、人類基因組是指人體DNA分子所攜帶的全部遺傳信息。人類基因組計劃就是分析測定人類基因組的核苷酸序列。

6、DNA的化學結構: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組成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每個脫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組成:一個脫氧核糖、一個含氮鹼基和一個磷酸③構成DNA的脫氧核苷酸有四種。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種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脫氧核苷酸;鳥嘌呤(G)脫氧核苷酸;胞嘧啶(C)脫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脫氧核苷酸;組成四種脫氧核苷酸的脫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樣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種含氮鹼基:ATGC。④DNA是由四種不同的脫氧核苷酸為單位,聚合而成的脫氧核苷酸鏈。

7、DNA的雙螺旋結構:DNA的雙螺旋結構,脫氧核糖與磷酸相間排列在外側,形成兩條主鏈(反向平行),構成DNA的基本骨架。兩條主鏈之間的橫檔是鹼基對,排列在內側。相對應的兩個鹼基通過氫鍵連結形成鹼基對,DNA一條鏈上的鹼基排列順序確定了,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另一條鏈的鹼基排列順序也就確定了。

8、DNA的特性:①穩定性:DNA分子兩條長鏈上的脫氧核糖與磷酸交替排列的順序和兩條鏈之間鹼基互補配對的方式是穩定不變的,從而導致DNA分子的穩定性。②多樣性:DNA中的鹼基對的排列順序是千變萬化的。鹼基對的排列方式:4n(n為鹼基對的數目)③特異性:每個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鹼基排列順序,這種特定的鹼基排列順序就構成了DNA分子自身嚴格的特異性。

9、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在鹼基含量計算中的應用:①在雙鏈DNA分子中,不互補的兩鹼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個分子鹼基總量的50%。②在雙鏈DNA分子中,一條鏈中的嘌呤之和與嘧啶之和的比值與其互補鏈中相應的比值互為倒數。③在雙鏈DNA分子中,一條鏈中的不互補的兩鹼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與其在互補鏈中的比值和在整個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樣的。

10、DNA的復制:

①時期:有絲分裂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

②場所:主要在細胞核中。

③條件:a、模板:親代DNA的兩條母鏈;b、原料:四種脫氧核苷酸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種,DNA復制都無法進行。

④過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細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兩條扭成螺旋的雙鏈解開,這個過程稱為解旋;b、合成子鏈:然後,以解開的每段鏈(母鏈)為模板,以周圍環境中的脫氧核苷酸為原料,在有關酶的作用下,按照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與母鏈互補的子鏈。隨的解旋過程的進行,新合成的'子鏈不斷地延長,同時每條子鏈與其對應的母鏈互相盤繞成螺旋結構,c、形成新的DNA分子。

⑤特點:邊解旋邊復制,半保留復制。

⑥結果:一個DNA分子復制一次形成兩個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⑦意義:使親代的遺傳信息傳給子代,從而使前後代保持了一定的連續性.。

⑧准確復制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夠自我復制,一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雙螺旋結構,能為復制提供模板;二是因為它的鹼基互補配對能力,能夠使復制准確無誤。

11、DNA復制的計算規律:每次復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條鏈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個DNA分子復制n次則形成2n個DNA,但含有最初母鏈的DNA分子有2個,可形成2ⅹ2n條脫氧核苷酸鏈,含有最初脫氧核苷酸鏈的有2條。子代DNA和親代DNA相同,假設x為所求脫氧核苷酸在母鏈的數量,形成新的DNA所需要游離的脫氧核苷酸數為子代DNA中所求脫氧核苷酸總數2nx減去所求脫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鏈的數量x 。

7、核酸種類的判斷:首先根據有T無U,來確定該核酸是不是DNA,又由於雙鏈DNA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A=T,G=C,單鏈DNA不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來確定是雙鏈DNA還是單鏈DNA。

閱讀全文

與生物體DNA復制有哪些基本規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81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7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44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13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7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5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8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8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8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11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13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7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3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32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41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50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6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