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進化生物學 進化論的理論來源包括幾個方面互相之間有何聯系
生物進化論,簡稱進化論,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理論之一。進化(Evolution),是指生物在變異、遺傳與自然選擇作用下的演變發展,物種淘汰和物種產生過程。地球上原來無生命,大約在30多億年前,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後,生物不斷的進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著170多萬個物種。生物進化論最早是由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提出的,在其名著《物種起源》有詳細的論述。進化論有三大經典證據: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和胚胎發育重演律。
達爾文(1809~1882)是英國傑出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達爾文學說是一個龐大的科學體系,但學說的中心是選擇,特別是自然選擇。而自然選擇又是在人工選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1)人工選擇學說。他認為,現在的許多家養動物和載培植物,都起源於野生類群。它們在人們有計劃的選擇下,使有益於人類的變異逐漸積累和增強,實際上是個優勝劣汰的過程。這一學說有三個要素:一是有變異存在;二是這種變異能夠遺傳;三是人類對變異可以選擇。三者缺一不可。
(2)自然選擇學說。首先,達爾文認為生物普遍存在著變異。一切生物都有變異特性,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生物。變異可分為一定變異和不一定變異兩種。所謂一定變異是指同一祖先的後代,在相同的條件下可能產生相似的變異。如氣候的寒暑與毛皮的厚薄,食物的豐匱與個體的大小。所謂不定變異是指來自相同或相似親體的不同個體,在相同或相似條件下所產生的不同變異。如同一白色母羊所生羊羔中,可能有白、黑或其他顏色。同時,達爾文認為生物普遍具有高度的繁殖率與自下而上競爭能力。生物有著繁殖過剩的傾向,但由於食物與空間的限制及其它因素的影響,每種生物只有少數個體能夠發育與繁殖。達爾文還認為:生物在生存競爭中,對生存有利的變異個體被保留下來,而對生存不利的變異個體則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或適者生存。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自然選擇過程中,只有適者才能生存,但適應對生存也只有相對的意義,一旦生活環境改變,原來的適應就可能變為不適應。最後,達爾文認為:通過自然選擇形成新物種。
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和群體遺傳學的興起,結合生物學其他分支學科的新成就,對生物進行化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的見解,即現代達爾文學說,或稱綜合性進貨機理學說。該學說認為生物化是在群體中實現的,其主要論點為:①突變(達爾文所說的不定變異,即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畸變)。為生物進貨提供了原材料。②基因頻率與遺傳平衡。其因頻率就是該基因在一個種群中的數量。一個種群在一定條件下,後代與親代的基因頻率可保持不變,這種基因各代保持穩定的狀態為遺傳平衡。生物的進化是以種群為單位而實現的。③自然選擇與基因頻率的演變。種群的演變,標志著基因頻率的改變。引起基因頻率的改變主要由於突變和種群間的基因遷移,而這些因素必須在自然選擇的主導作用下才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④適合度與選擇壓力。適合度是指生物生存和生殖並將基因傳給後代的能力。所謂選擇壓力是指自然選擇作用於某一種群效果的衡量標准。⑤隔離。新物種形成有三個階段:突變→選擇→隔離,由於地理隔離,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形態、習性甚至結構進一步分化,就產生生殖隔離,進而形成新種。
我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當物理科學的本科生和生物學的研究生時,我相信所讀課本中每一句話。我知道課本中會有錯字和與事實相違的小錯,我對它們超越證據的哲學觀也有懷疑,但我以為我受的教育大致上是真確的。
可是,當我即將完成細胞及發育生物學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博士學位的時候,我發現我所有的課本中,有關生物進化的部分,都有明顯誤導學生之處:就如脊椎動物胚胎非常相似的圖畫,顯示所謂從同一祖先而來的證據。但是身為一位發育生物學家,我知道這些圖是假的。它們不但扭曲了聲稱所代表的胚胎,還故意遺漏了最早期的胚胎,因為它們其實很不一樣。
我對胚胎圖的評價在1997年得到了證實。英國胚胎學家李察森 (Michael Richardson) 與合作者在《解剖與胚胎學》期刊 (Anatomy and Embryology)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比較了課本中的圖畫和真實的胚胎。後來美國前衛的期刊《科學》(Science) 引用了他的話:「看來這成了生物學上最著名的假冒 (fakes)。」
㈡ 進化生物學
D錯誤很明顯,達爾文進化論核心有四個:
一般進化論:物種是可變的,現有的物種是從別的物種變來的,一個物種可以變成新的物種。這一點,早已被生物地理學、比較解剖學、比較胚胎學、古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觀察、實驗所證實,我們現在甚至可以在實驗室、野外直接觀察到新物種的產生。所以,這是一個科學事實,其可靠程度跟「地球是圓的」、「物質由原子組成」一樣。在今天,除了極其個別的由於宗教信仰偏見而無視事實的人,實際上已無生物學家否認生物進化的事實。
二,共同祖先學說:所有的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學發現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遺傳密碼,生物化學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最終證實了達爾文這一遠見卓識。所以,這也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科學事實。
三,自選選擇學說: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自然選擇的存在,是已被無數觀察和實驗所證實的,所以,這也是一個科學事實。但是,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自然選擇的使用范圍並不象達爾文設想的那麼廣泛。自然選擇是適應性進化(即生物體對環境的適應)的機制,對於非適應性的進化,有基因漂移等其他機制。也就是說,不能用自然選擇來解釋所有的進化現象。考慮到適應性進化是生物進化的核心現象,說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也是成立的。
四,漸變論:生物進化的步調是漸變式的,是一個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累積微小的優勢變異的逐漸改進的過程,而不是躍變式的。
第四點說明達爾文也在說明獲得性遺傳,即環境因素對物種進化的影響.
B前面一句是對的,後面一句錯,生物分為綱,門,科,屬,種,一個屬中的所有物種可能起源於同一個祖先物種,一個門中就不一定了.故門具有同一結構圖案是親緣關系和共同起源的證據錯誤.
C動物胚胎發育過程都有相同的機制和物質條件,故個別動物胚胎發育所遵循的規律也是整個動物界發育所遵循的規律.
A嘛,知道B錯誤就知道A對了.
..................這題不好解啊......................累啊!!
㈢ 如何促進團隊合作
一直以來,微觀經濟學都基於這樣一種假設:人人都是自私的,他們之所以原意給別人提供服務和產品,是因為這樣能給自己帶來更多利益,這就是被稱之為「無形之手」的市場的力量。基於這種假設,我們總是根據物質激勵、獎勵和懲罰來建立制度和組織,推動人們去實現公共、企業和社區的目標。 然而,這個假設很可能是錯的!在進化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實驗經濟學等眾多領域,研究人員都發現人類實際上並非我們認為的那樣缺乏合作精神、自私自利,可以說,人類根本就不是天生那麼自私的。進化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也從神經學和遺傳學方面找到了證據,證明人類是樂於合作的。 對於企業管理來說,這意味這什麼呢?這意味著,利用控制手段或胡蘿卜加大棒政策來激勵員工,已經行不通了。企業應該通過鼓勵參與和溝通以及樹立共同使命感和認同感,來建立制度。如果企業能夠幫助員工調動並發揚慷慨的合作精神,而不是認為他們只想著自身利益,這樣的管理風格往往會更加有效。 哈佛法學院教授約哈伊.本科勒通過分析眾多學科有關人類合作的研究,發現了一些工具,能夠幫助企業高管建立合作制度。在建立一個合作制度時,首先要確保制度構建的真誠性。絕大多數人都很聰明,他們會根據不同的情境構建方式做出不同的反應,因此情境構建要符合現實並確保真誠,這樣合作才會持久。 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受到公平的對待,公平的企業價值觀對合作至關重要。通過討論、解釋並強化哪些事情是正確的或符合道德的,人們就會更多地去做這樣的事。合作制度的准則必須更多地以社會規范而不是正式規則為依據,它們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或可塑性以適應變化,還必須透明,讓成員感受到公平。 除此之外,建立有效的獎懲制度非常重要。促進合作的關鍵是,建立的制度能吸引參與者的內在動機,而不是只考慮監督人們,並根據他們的行為予以獎懲。要想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我們不僅要為他們提供物質回報,還應該讓合作變得社會化、自治化、有回報,甚至充滿樂趣,從社會和智力角度去激勵他們。 合作依賴於長期的直接互惠和間接互惠,但這種合作制度很容易受到破壞,而信譽是對抗這個問題的最有力工具。在合作型組織中,參與者之間的溝通也非常重要,人們經常溝通,就會更有同理心,更加信任別人,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案。同時,培養同理心與團結精神也能讓團隊更能團結一致,為集體利益著想。 在設計合作制度時,除了創造力、驅動力、靈活性和多樣化,我們還必須考慮社會良知和真實人性。在當今世界,適應能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似乎已成為組織和個人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這些素質不好監督和量化,但對於組織的長期穩定發展非常重要,一個合作型組織應該透過內在動機去展現這些素質。
㈣ 生物進化過程
生命的誕生
如果說海洋動物登上陸地歷史不長,是由於生物大爆炸在5億年前才發生,是可以理解的,但植物也很晚才來到陸地,這似乎就不好理解了。一種解釋這仍然是因為氧氣,氧氣所形成的臭氧層能屏蔽可以穿透其它氣體的紫外線,有了臭氧層,生命才能離開能防護紫外線的海水在陸地上直接面對太陽。地球大約在4億年前形成了臭氧層,於是生命就在這個時候大規模地轉移到陸地。
陸地和海洋的進化銜接,可以用今天仍然活著的古老的總鰭魚來演示,一個純粹的深海魚類,卻長著類似陸地動物的腿,顯然,當時有很多魚用腿走上了陸地,而這條魚的祖先因為勇氣不夠又退回去了。我們就是那些勇往直前者的後代,我們身體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
不過,生命真正的登陸,不只是靠魚長腿,還依賴於地球核心的動力,因為生命星球上的充滿水分的氣候,必然要侵蝕地貌,如果沒有造山的機制,那麼地球上有過的山脈早就被磨平了,平地就意味著沒有河流。而沒有河流的陸地,生命是不可能深入的。然而地球有一個造山的發動機,這就是轉動的熱核,核心的岩漿通過層層地幔向上傳導熱量,由它而引發的造山運動從來沒有停止,這種造山運動幾乎每隔一億年就把地球的面貌徹底地修改一次。最近的一次最大規模的造山運動,離我們只有4千萬年,它造就了地球上最高的喜瑪拉雅山脈和遼闊的青藏高原,同時也影響了至少半個地球的生態和人類文明的布局。
地球上的山脈和河流都是年輕的,生命的氣候對地球表面的磨損要求地球不停地去修復,保持地表上永遠的高低不平,從而使生命在使用地球的陸地之後,還能享受到由河流所貫穿的通向陸地深處的生命鏈,我們的地球在40多億歲的高齡,依舊蘊藏著滄海桑田的生機。
從地心傳遞的整個地球的活力對生命的存在、進化,都有著其它的和我們類似的星球不可比擬的優勢,金星上也有高山,甚至比地球上的山脈還高,但它們是幾十億年前形成的,只是氣候乾燥沒有被磨損掉,其它的岩石行星也都是這種蒼老,不知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必然,總之一個沒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它的表面物理動態也近乎於停滯。
地球的活力不只是製造山脈和河流,它甚至改變整個大陸的形狀,當地心的熱核一旦覺得熱散得不舒服,就會把陸地拱開,就像一個嬰兒踢被子一樣,這個踢的過程,就是大陸漂移,在最近的兩億多年中,地球的大陸曾經從遠古的3塊,在一億年前合成一塊,接著又分開成今天這樣。
這種漂移不管是分,是合,都給生命的進化模式帶來巨大的影響。今天的大陸,據考察是自有生命登陸以來板塊分割得最多的狀態,而每塊大陸顯然都有不同的生物種類,實際上,由孤立導致的生物多樣性似乎比其它因素導致的多樣性更加明顯,而我們的祖先——靈長類,就是在大約6000萬年前,相繼在大陸板塊相互漂移得最遠的時候誕生的。
生命的登陸
地球充滿活力,是因為地球的旋轉,這種旋轉保護生命自遠古存在並一直推動生物進化到智能文明,但是,今天的智能文明,卻並不需要地球旋轉得太快,因為過快的旋轉所引發的太多的地震、火山或者狂風都會給人類帶來災害。
我們運氣很好,地球有一顆衛星——月亮。它的質量只有地球的80分之一,但它的引力足以成為一個給地球這個轉輪安置的無形剎車,不斷給地球的自轉減速,在以往的40多億年裡,月球至少使地球自轉速度減慢了一半,而月球也隨著地球的轉速減慢放鬆了對它的束縛,逐漸地離地球遠去,遠到當人類出現之後,從地球上看它的表面直徑和太陽的表面直徑正好吻合,這給人類觀測太陽的活動規律,帶來極大的方便。
由月球造成的海洋潮汐每時每刻都撫摸著陸地,正是這個把小小貝殼推動的力量,億萬年來,億萬次的摩擦,終於使地球的轉速逐漸地從每天10個小時的晝夜交替,減慢成24個小時。
月亮留給我們足夠做美夢的溫馨長夜,它贈給人類的最珍貴的禮物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穩定的地殼。
月球離地球只有38萬公里,因此人類可以看到它的表面輪廓,但無論人們怎樣想像月球上的神話,月球卻是一顆死星球,月球和地球在同樣的距離得到太陽的光輝,然而由於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它們的命運就完全不同。
類似月球的衛星
但宇宙是復雜的,像月球這樣的小天體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外在條件,它們的表面會發生難以想像的事情,在太陽系大行星的周圍,有很多類似月球這樣的衛星,它們雖然離太陽很遠,但卻由於它們靠近引力巨大的行星,於是它們出現了和我們的月亮完全不同的情況。
木星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質量比地球大300多倍,擁有16顆衛星,其中有4顆和月亮差不多大,它們應該和月亮的表面狀態相似,但情況完全不同。其中的木衛1離木星最近,於是,木星的巨大引力攪動了它內部的熱能,這些熱能源源不斷地從核心噴出,形成火山,火山的岩漿早已多次覆蓋了這顆星球的表面,從現在的情形看,火山依然在猛烈地噴發,不知道它已經噴了多少歲月和將要再噴多久,然而,一個天體上有復雜的物理和化學動態,對於我們研究生命起源是非常寶貴的。
而木衛2則是一個在零下170度的寒冷太空中,居然可能擁有液態水的天體,——外面是冰,裡面是水,它的冰層有被木星潮汐力撕扯後重新凍結的痕跡,這也許會證明除了核聚變能以外,引力能也可以創造液態水,那麼這也許意味著在遠離恆星的地方也會有生命,因為液態水被認為是生命存在的最直接的條件。
木星的成份基本都是氫氣,超新星製造的重元素在宇宙所佔的比重畢竟很少,所以大部分還都是像氫氣這樣的古老物質。土星是最典型的氫氣的產品,因為它的比重比水還輕,但它的美麗的光環卻是重元素,土星的光環基本上是由岩石和冰塊組成,巨大的土星和它的稀薄的光環的物質比例,大概就代表了太陽系裡宇宙的原始物質和超新星製造的重元素的之間的比例關?/ca>
參考資料:http://www.pge.net.cn/ks/kyk/www/public/show.php?ArticleID=33667
達爾文主義
Darwinism
英國生物學家C.R.達爾文創立的以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生物進化理論,即通常所指的進化論。達爾文運用大量地質學、古生物學、比較解剖學、胚胎學等方面的材料,特別是他在環球航行期間以及研究家養動植物時所獲得的第一手材料,令人信服地證明了現存多種多樣的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逐漸演化而來的,揭示了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主要動因,從而使進化論真正成為科學。自然選擇的主要內容包括變異和遺傳、生存競爭和選擇等。變異是選擇的原材料,在生存競爭中,有利的變異將較多地保存下來,有害的變異則被淘汰。有利變異在種內經過長期積累,導致性狀分歧,最後形成新種。生物就是這樣通過自然選擇緩慢進化的。英國生物學家A.R.華萊士與達爾文同時提出了類似思想,並於1889年第一次把達爾文的學說稱為「達爾文主義」。達爾文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還有T.H.赫胥黎和E.H.海克爾。
達爾文主義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它的產生不僅是生物學的偉大革命,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具有巨大的哲學意義。它用自然選擇的進化學說合理地說明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從而有力地打擊了唯心主義的特創論和目的論利用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長期宣揚的上帝有目的地創造生物的觀點,這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偉大勝利。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評價達爾文的進化論,並把它引為自己學說的自然史基礎。唯心主義者則試圖利用達爾文主義宣揚他們的哲學思想和社會政治觀點,產生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庸俗進化論等流派。圍繞達爾文主義所展開的哲學斗爭,一直延續至今。
在達爾文時代,細胞學說剛剛建立,遺傳學尚未成為科學,因而達爾文主義沒有也不可能揭示生物遺傳、變異的機制。此外,達爾文還過分強調了生物的緩慢進化。19世紀末葉以來,出現了把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與遺傳學相結合的趨勢,各門生物科學的新成就使達爾文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見新達爾文主義、綜合進化論)。
新達爾文主義
neo-Darwinism
http://www.cle.com:8080/cp/?article=284/%E6%96%B0%E8%BE%BE%E5%B0%94%E6%96%87%E4%B8%BB%E4%B9%8919125.html
C.R.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和A.魏斯曼的種質學說相結合的一種生物進化理論。新達爾文主義產生於19世紀末,創立者是德國生物學家魏斯曼。美國遺傳學家T.H.摩爾根、英國遺傳學家J.A.湯姆遜也是有影響的新達爾文主義者。1896年,G.J.羅馬尼斯首次將這種理論稱為「新達爾文主義」。
19世紀下半葉,細胞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陸續發現了細胞核、染色體以及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等重要事實。在這些成就的基礎上,魏斯曼通過自己的實驗研究,認真探討了遺傳和進化問題。他做了著名的小鼠尾巴切割實驗,發現連續切割22代,小鼠尾巴並未變短,他由此否定獲得性狀遺傳(見拉馬克主義)。魏斯曼提出,生物體由種質和體質所組成。種質即遺傳物質,專司生殖和遺傳;體質執行營養和生長等機能。種質是穩定的、連續的,不受體質的影響,它包含在性細胞核主要是染色體里。獲得性狀是體質的變化,因而不能遺傳。魏斯曼認為,進化是種質的有利變異經自然選擇的結果。1917年,摩爾根提出「基因論」,把魏斯曼的種質發展為染色體上直線排列的遺傳因子、即基因。新達爾文主義是進化學說發展中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階段。魏斯曼把遺傳學和自然選擇學說結合起來,開創了進化論研究的新方向。他首次區分種質和體質,指明了遺傳的物質基礎及其連續性,在遺傳機制上補充了達爾文的觀點。這是新達爾文主義的重要貢獻。然而,魏斯曼把種質和體質絕對對立起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達爾文主義·新達爾文主義·現代達爾文主義
http://www.chinawuli.com/view.asp?id=352
文/馬鐵山 郝改蓮
1 達爾文主義
�亦即達爾文學說,它是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等著作中,從分類學、形態學、胚胎學、生物地理學、古生物學等方面,列舉事實證明不同生物之間有一定的親緣關系;古代生物和現代生物之間有著共同的祖先;現代生物是遠古少數原始類型按照自然選擇的規律逐漸進化的產物。它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進化體系。在達爾文學說的科學體系中,最主要的是自然選擇學說,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隨後,英國的赫胥黎、德國的海克爾等稱贊並接受達爾文主義,同時也在不同方面發展了達爾文的進化學說,成為達爾文主義學派。
�達爾文進化學說,回答了拉馬克所不能解釋的許多問題,是當時最完滿的進化理論。該學說在思想方面、學術內容方面和科學方法方面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但是在許多方面也引起了爭議。首先,達爾文關於生存斗爭的論述包括多個方面,即生物跟無機自然條件的斗爭;跟同一物種的斗爭——種內斗爭;跟不同物種的斗爭——種間斗爭。但他主要指的是繁殖過剩所引起的種內斗爭。顯然,達爾文的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事實上,生命自然界各類生物之間,既包括沖突,也包含和諧;既包含對抗,也包含合作。達爾文則過分強調「斗爭」這個側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種種聯系。其次,他把繁殖過剩所引起的生存斗爭當作生物進化的主要動力是不恰當的。事實上,沒有繁殖過剩,物種也會變異,舊種也會絕滅,新的更發達的種也會取代它們。第三,達爾文的某些主張仍然得不到現代科學的支持。達爾文同意生物在環境條件影響下獲得的新性狀可代代遺傳。達爾文的這種獲得性遺傳(拉馬克提出)假說作為科學上的一個普遍規律,仍然得不到充分的證明。
�2 新達爾文主義
�新達爾文主義是德國動物學家魏斯曼提出的,魏斯曼、孟德爾、德弗里斯和摩爾根等都是有影響的新達爾文主義者。他們組成了新達爾文主義學派。魏斯曼(August NeoDarwinism Weismann,1834~1914)反對達爾文的獲得性遺傳的思想,但同時又接受了達爾文自然選擇的一般概念,並把這種選擇機制推廣到種質,提出了「種質論」,即生物體是由種質和體質組成的。種質是生殖細胞,體質是體細胞,因此,新物種的形成是由種質產生的,二者不能轉化。環境條件只能引起體質的改變而不能引起種質的變化,因此獲得性是不能遺傳的。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奧地利遺傳學家,他提出了「遺傳因子說」,即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是以自成單位的因子存在著。他們可以隱藏不顯,但不會消失。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成對因子互不幹擾彼此分離;通過因子重組再表現出來。孟德爾的觀點說明了支配遺傳性狀的是因子,而不是環境。這與達爾文獲得性遺傳的說法顯然不同。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荷蘭植物學家,他提出了「突變論」,他認為進化不一定像達爾文所講的那樣,通過微小變異(連續變異)而形成,他說變異可以是一種不連續的,由突變引起而直接產生新種。顯然,在德弗里斯看來,自然選擇在進化中的作用並不重要,只是對突變起過篩作用。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6),美國細胞遺傳學家。他提出了「基因論」,他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從而確立了不同基因與性狀之間的對應關系。這樣也就可以根據基因的變化來判斷性狀的變化了。摩爾根認為,生物的基因重組是按一定的頻率必然要發生的,它的發生與外界環境沒有必然的聯系。並認為,這種變異一經發生就以新的狀態穩定下來。因此獲得性狀是不遺傳的。
�新達爾文主義學派盡管提出了「種質論」「基因論」「突變論」等,但也有許多地方引起了爭論。首先,新達爾文主義是在個體水平上研究生物進化的,而進化是群體范疇的問題。因此,這一學說在解釋生物進化時,在總體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新達爾文主義學派中的多數學者,漠視自然選擇學說在進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們不可能正確地解釋進化的過程。
�3 現代達爾文主義
�也稱綜合達爾文主義,是以烏克蘭遺傳學家杜布贊斯基《遺傳學和物種起源》(1937年出版)一書的問世為標志的。杜布贊斯基在此書中提出的「綜合理論」是現代達爾文主義的理論基礎。綜合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進化機制的研究屬於群體遺傳學的范圍。(2)突變、選擇、隔離是物種形成及生物進化中的3個基本環節。他認為,突變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突變不僅能產生大量的等位基因,還可以產生大量的復等位基因,從而大大增加了生物變異的潛能。隨機突變一旦發生後就受到選擇的作用,通過自然選擇的作用,使有害的突變消除,而保存有利的基因突變。其結果便造成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這才使新的生物基因類型得以形成。群體的基因組成發生改變以後,如果這個群體和其他群體之間能夠雜交就不能形成穩定的物種,也就是說,物種的形成還必須通過隔離才能實現。這是他早期提出的綜合理論,又稱「老綜合理論」。1970年,杜布贊斯基又發表了他的另一本書《進化過程的遺傳學》。在這本書中,他又對以上綜合理論進行修改,他認為在大多數生物中,自然選擇都不是單純的起過篩作用的。在雜合狀態中,自然選擇保留了許多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基因,其原因就在於自然界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選擇機制或模式。這一思想相對於「老綜合理論」成為他的「新綜合理論」。
�杜布贊斯基以上的綜合理論,綜合了自然選擇學說與基因論兩種觀點,吸取了達爾文學說的精華,又提出了自然選擇模式概念,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達爾文的選擇性,他又引入了群體遺傳學的原理,彌補了新達爾文主義基因論的不足。他用分子生物學和群體遺傳學的原理和方法,闡明了生物進化過程中內因(生物的遺傳變異)和外因(環境的選擇)、偶然性(遺傳變異)和必然性(選擇)的辯證關系。盡管如此,在進化理論研究的一些重要問題上,杜布贊斯基的綜合理論還不能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如生物體新結構、新器官的形成等比較復雜的問題,單純用突變、基因重組、選擇和隔離的理論是不能完全解釋的。如果離開了生活方式的改變,離開了習性與機制變異的連續作用,離開了與其他器官的相互影響,很難做出令人滿意的回答。此外,這一學說把實驗方法理解為研究生物進化問題的惟一手段也是不恰當的。
.
化石(fossil) 保存在岩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活動遺跡。化石一詞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它為研究地質時期的動、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證據。中國古籍中早已有關於化石的記載,如春秋時代的計然和三國時代的吳晉,都曾提到山西省產「龍骨」,「龍骨」即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的化石;《山海經》也有「石魚」(即魚化石)的記述;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有對琥珀中古昆蟲的記述;宋朝沈括對螺蚌化石和杜綰對魚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確認識。迄今,發現最早的細菌化石為距今35億年前的澳大利亞瓦拉翁納群中的絲狀細菌化石。
1、生物進化是否有一部分是通過遺傳變異進行的?
生物進化完全是遺傳變異的結果。所有生物最初的形式都是單細胞的,由於環境的變化,比如紫外線在生命之初是很強烈的,造成生物變異非常頻繁,於是大量新物種產生。這種單細胞的變異是非常不穩定的(日本發生過一起大腸桿菌變異致病案件,就是因為單細胞不穩定,很容易變異,並且大量復制,以至成災。現在人們也利用單細胞的不穩定性誘導新特性用來科研或生產),因此,物種非常繁多,但遺傳性狀保持不好,所以物種劇增。後來,出現了多細胞生物,遺傳開始佔主導地位,變異雖然也是推動進化的動力,但已經不再頻繁發生了,這樣才能保證父母生出的子女還是同一物種,不會父母是狗,子女成貓,也不會龍生九子了。這樣才能讓物種繁衍。當然,隨著環境的變化,物種不會靜止不變,他們也有變異,於是就出現了分化,同時,適應環境的個體可以存活,並把好的性狀遺傳給後代,不適應的就走向滅亡,他們無法留下後代,從此絕種。這就是自然法則,適者生存。
2、生物進化是否受生物的生活經歷(生活記憶)影響?
生活經歷是可以影響物種進化的,比方說,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有很多不適應環境的旁枝都滅絕了(有些是可以吃草的,現在的人就不可以),而人類著一支卻不斷變異,並保留性狀,適應環境變化,淘汰不適應者(沒有變異的,或不良變異的),存活下來。所謂生活記憶,是因為他跟父母基因相似,生活環境相同,造成的,如果換一個環境他可能就記不住父母的習性了,比如狼孩。
3、如果上述2個問題的答是都是肯定的,那是否就意味著克隆技術可以復制母體部分生活記憶或者由於生活記憶而造成的遺傳變異?
克隆技術只能保留形態特徵和某些疾病特徵(遺傳病),但不能保留並遺傳記憶特徵,因為後天形成的記憶改變不了基因結構,也得不到遺傳。比如酵母可以在富含葡萄糖的壞境生活,它的消化葡萄糖的酶很多,後代突然改到果糖環境,這時候他的後代也能生存,並且消化果糖的酶活躍起來,葡萄糖酶就弱化了。
試問,西特勒的遺傳基因可不可能會產生對猶太人排斥的本能的變異?克隆技術是否會將這一變異移植到克隆體上?
如果克隆一個希特勒,讓他生在中國,那他只會排斥日本人,而不是猶太人。喜好與後天的因素關系更大,也就是記憶因素。這種記憶與生存與否的切身利益沒有關系,也不會影響變異的方向。變異是隨機的,但變異的方向受環境壓力的影響。
㈤ 怎樣學好《進化生物學》
《進化生物學》是自學考試生物教育專業的主幹課程之一。由於該課程內容大多比較抽象,發生在遠古時代的變化也不可能再現,很多理論仍停留在假說階段,與中學生物教學聯系又不夠緊密,所以不少學員感到學習這門課程很吃力,有畏難情緒,一、瀏覽全書,知其梗概,把握整體首先,要先看目錄。我把全書化整為零,按照內在聯系,把各章整合為幾個單元。第一單元: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細胞的起源與進化。第二單元:生物表型的進化;生物遺傳系統的進化。第三單元:生物的微觀進化、宏觀進化,生態系統的進化。其它各章如生物發展史、物種與物種的形成、分子進化和分子系統學、人類起源與進化等是相對獨立的單元。然後按照章節順序,仔細通讀,主要目的是理解、熟悉各章節的具體內容,同時兼顧記憶;對重要的概念、原理、假說及難點和疑點問題,可以自行設計符號進行標記,在書頁空白處可
㈥ 分析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樣形成的,他們進化的規律是怎樣形。求你原諒
什麼決定了生物多樣性?
陸地和海洋中存在著無數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他們使這個世界變的完美:將陽光轉化為能量,供給其它生物,並使碳和氮在無機和有機兩種形式之間轉化,改變著地球的景觀。
在一些地方和一些群落中,存在著成百上千的物種,然而在其它地方和群落中,只有很少的物種存在。例如,比起高緯度地區,熱帶是一個物種的天堂。生物學家試圖闡明這其中的原因。環境和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之間的關系在增加或者降低生物多樣性方面起了關鍵作用。人類的干擾,捕食者-獵物之間的關系和其它的食物鏈上的關系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這些因素和其它的力量到底如何共同作用形成了多樣性?這至今是個迷。
這是一個挑戰,因為我們缺少最基本的數據。例如,我們至今不知道地球上到底存在多少植物和動物。研究者甚至還不能開始預測微生物的種類和數目。研究進化的科學家也缺少一個標準的時間尺度,因為進化的發生會從幾天持續到幾百萬年。而且,同一個物種內的變化會跟兩個相近物種之間的變化幾乎相同。我們也不清楚什麼樣的基因變化會導致一個新物種的產生,基因對物種形成的真正影響到底是什麼。
揭示多樣性形成的原因需要全面的跨學科的合作,包括古生物學的提示,實地的考察,實驗室的工作,基因組的比較和有效的數據分析。一些大的項目,比如聯合國千年計劃和世界范圍內海洋微生物基因的鑒定,將增加基礎的數據,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預測一個物種如何分裂成兩個物種的模型將會有一定的幫助。一個研究基因在發育進化中作用的新學科——「進化發育生物學」(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biology,evo-devo)出現。所有的這些努力,在闡明生命的歷史上仍有一段很遠的路要走。
古生物學家已經在跟蹤許多物種過去一千年內分布和聚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他們發現,地理分布在物種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進一步的研究將繼續揭示大范圍的物種分布模式,這或許將對闡明大滅絕的原因和研究這些災難對新物種的進化的作用帶來希望。
通過對植物和動物的實地考察,研究者已經知道生境(habitat)能夠以加速或減慢物種形成的方式影響表型和行為——尤其是性選擇。進化生物學家也發現物種形成過程會中斷,例如,當分離的種群重新結合時,基因組會被勻質化(否則就會分化)。分子水平的力量,例如低的突變速率或者減數分裂的驅動——這些情況下特定的等位基因更可能從親代傳到子代——影響了物種形成的速率。
在一些情況下,一個生態系統內的多樣性會發生變化:生態系統的邊緣的物種多樣性有時比中部更低。
對不同的生物群體,這些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進化生物學家的研究才剛剛開始。任務是嚴峻的:闡明多樣性形成的原因對理解地球上正在發生的物種滅絕的本質和找到緩解的手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㈦ 生物中共同進化的概念
人類並不是獨自進化的。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數十萬億的微生物從史前猿人階段便開始伴隨著人類,並一路進化而來。但是這項研究也發現,人類同時也失去了一些依然存在於類人猿表親體內的古代微生物,這或許可以解釋一些人類疾病,甚至肥胖和精神疾病的來源。
研究人員已經知道,人類和其他類人猿攜帶了許多類型的細菌,特別是在消化道中,這些細菌被稱為微生物組。然而這些微生物從何而來——是從人類的遠古祖先那裡,還是源於周圍的環境?一項對所有哺乳動物的糞便細菌進行的研究顯示,與從環境中獲得微生物相比,繼承微生物要容易得多。然而其他研究則表明,食物在塑造人類消化道細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Andrew Moeller將目光投向了野生類人猿。作為其博士論文的一部分,這位如今身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的進化生物學家,研究了從47隻坦尚尼亞黑猩猩、24隻剛果民主共和國倭黑猩猩、24隻喀麥隆大猩猩和16名康涅狄格州人的糞便樣本中分離的消化道細菌。
在這些樣本中,Moeller與奧斯汀得克薩斯大學的同事比較了類人猿以及人類消化道細菌中一種常見的快速進化基因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研究人員隨後將不同的DNA基因序列添加到系譜圖中。
事實證明,人類消化道中的大部分細菌已經伴隨我們進化了很長時間。Moeller發現,在類人猿和人類的3個主要消化道細菌家族中,有兩個的起源可以回溯到距今1500多萬年前的一個共同祖先,而不是來自於周圍的環境。但是隨著不同種類的類人猿從這個祖先那裡逐漸分化,它們的消化道細菌也分化為新的菌株,並平行地開始協同進化,以適應不同的飲食、棲息地,以及宿主的胃腸道疾病。
科學家在7月22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時至今日,這些微生物能夠很好地適應人類的消化道,幫助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指導腸道的發育,甚至調節人類的情緒和行為。
該項目負責人、得克薩斯大學進化生物學家Howard Ochman表示:「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的消化道菌群——我們可以從環境中的許多來源得到它們,事實上在這么長的時間里一直在我們身體內部共同進化著。」
研究人員發現,在類人猿物種分化後,一些類人猿失去了在其他類人猿體內存在的獨特菌群,這可能也是適應宿主的另一個標志。
在最終的試驗里,研究人員對人類微生物組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比較了在所有類人猿中分析的相同DNA序列,但這一次僅限於康涅狄格州人與非洲的馬拉維人。研究人員發現,來自這些非洲人的菌株與美國人的菌株在170萬年前便已背道而馳,後者則與那些最早走出非洲的人類祖先相一致。Moeller表示,這意味著消化道細菌能夠被用來追蹤早期人類與動物的遷徙情況。
有趣的是,美國人體內缺乏一些在馬拉維人以及在大猩猩與黑猩猩體內發現的菌株,這符合在工業化社會中觀察到的人體消化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普遍減少,或許是食物及抗生素的使用造成了這一改變。
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市斯坦福大學Justin Sonnenburg認為,這項研究「向著摸清人類微生物群的共同進化歷史邁出了意義重大的一步」。Sonnenburg說:「它完美地表明,在數百萬年裡,消化道微生物是一代代垂直傳遞的。」
紐約大學微生物學家Martin Blaser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傳播的路徑從母類人猿到幼類人猿至少經歷了幾十萬代。」
然而在其他類人猿中存在但卻消失於人體的一些菌株為人類的健康亮起了紅燈。Blaser說:「如果一名孕婦在懷孕期間服用了抗生素將會怎樣?如果她在分娩的時候服用又會怎樣?」
「我們正在了解消化道微生物對於我們的健康有多麼重要。」Sonnenburg說,「這些發現對於我們搞清真正健康的微生物組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具有重要意義。」(來源:中國科學報 趙熙熙
㈧ 生物是怎樣進化出雙性的
今天的兩性制度應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後 的結果 有的生物有13種性別,有的可以同性 繁殖———大自然孕育了生物,生物在進化過程中 慢慢地出現了性別。從理論上講,一種生物 可以有多種性別。事實上,有種黏液黴菌就 有13種「性別」。但這些多性別的物種很稀 有,大多數物種都只有雌性和雄性兩種性 別。 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有一種蜥蜴,其 種群中不曾發現過一個雄性,雌性不需要精 子來受精,它們的卵在預定的時間分裂,然 後便長成一隻小蜥蜴,而所有以這種方式產 生的蜥蜴都是雌性。性在進化上究竟有什麼 好處?為什麼大多數生物都選擇了兩性的繁 殖方式? 為什麼性別一般只有
雌性和雄性兩種?早在1958年,對現代達 爾文主義的創立有重大貢獻的生物學家羅納 德·費舍爾在他的著作《自然選擇的遺傳學 理論》中,就明確提出了這個問題。但這個 問題在此後40多年的時間內都沒有得到很 好的解答。 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第19屆國際 遺傳學大會上,溫哥華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的 進化生物學家莎莉·奧托教授發言說:「鳥類 交配,蜜蜂交配,人類也交配,但是卻無人 知曉性別究竟是如何進化的。假如可以創造 出能夠自行繁殖的女性,為什麼還要創造男 性呢?無庸諱言,21世紀的今天,進化生 物學家仍然沒有走出性別進化的迷宮。」 性在進化上究竟有什麼好處?雌性為什 么願意付出這「50%」的代價? 許多生物,不需要雄性和雌性,照樣可 以代代相傳。比如,細菌就是通過最簡單的 方式自我復制———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 成4個,依此類推。通過無性繁殖而產生的 個體,都是完全相同的「復製品」。 在只有兩種性別且雌雄異體的生物中, 一個個體要繁殖後代,就必須要與同種的異 性個體進行交配。性對於生物體本身並不是 一件什麼好事。對於雄性來說,他們要花費 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和討好配偶,或為 求偶而戰,弄得傷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險。 對於雌性來說,有性生殖的結果使她們的基 因只能有一半傳給子女,而來自雄性的另一 半未必就很優秀,說不定受騙上當被一個孬 種所勾引。如果她們採用單親無性生殖,她 們的基因就能百分之百地傳下去。至今還有 幾千種生物採用無性生殖,就避免了 那「50%」的代價。但是在現今存在的幾百萬 種動植物中,為什麼絕大多數都採用有性生 殖或者是有性和無性生殖相結合?它們的雌 性為什麼願意付出這「50%」的代價?性在進 化上究竟有什麼好處? 目前流行的觀點認為,有性繁殖帶來了 基因重組,基因重組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變 異,而豐富的變異更有能力接受生存的挑 戰。這有點像參加抽獎,單性生殖只是買了 一張彩票,然後把它復印了許多次,復印得 再多也不能增加中獎概率,而有性生殖卻是 買了許多不同號碼的彩票,顯然最有可能中 獎。 兩性的選擇是基因組在「爭斗」過程中進 化妥協的結果? 在兩種性別的個體數目大致相等的情況 下,某一個個體只能有一半的機會遇到異性 的個體,從而在尋找異性個體的過程中往往 要浪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如果一種生物有很 多種性別,假設有100種,而且這種生物的 個體只要找到與己不同性別的個體就可以進 行交配生殖;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某一個個 體來說,每100個其他個體中就有約99個是 異性個體,從而它可有99%的機會遇到異性 的個體。這樣,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只用較少 的時間和精力就能達到有性生殖的目的。 既然只有兩種性別降低了物種延續的概 率,那生物為什麼大多隻有兩種性別呢?近 年有人提出了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認為這 是基因組「爭斗」的進化妥協結果。 基於在一般的有性生殖中,都有通過不 同性別的生殖細胞融合,重新組合起成為一 個整體,來源於不同細胞的線粒體基因組或 葉綠體基因組為了各自的利益、為了更多地 復制,就有可能會產生一些可以「消滅」來自 另一個細胞的線粒體或葉綠體的變異。這種 細胞器官的「互相殘殺」將會導致整個細胞的 災難。為了使有性生殖能順利進行,生物進 化必須產生出一種能避免發生細胞內「戰 爭」的方式。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形成只 有兩種性別的有性生殖體系,其中一種性別 放棄把細胞質的遺傳物質傳給下一代的機 會,而另一種性別則享有把細胞質的遺傳物 質傳給下一代的權利。 今天的兩性制度,也許正是以前多性制 度垮台之後的結果。 那種有13種性別的黏液黴菌又如何 呢?深入的研究發現,這13種性別並不是 平等的。同樣為了防止線粒體之間的戰爭, 存在著一個等級森嚴的制度:比如說,第 13號的性可以跟任何別性交配,在交配時 只有它能夠遺傳下線粒體基因,其它的性必 須拋棄自己的線粒體;對於第12號的性來 說,只有在跟11號或者低於11號的別性交 配時,才有保留線粒體基因的特權;依次類 推。 可見如果只有一性,或者有兩個以上的 性,反而讓有性生殖變得復雜起來,不如只 有兩性那麼簡單明了。在黏液黴菌中,低一 號的性有時會發生突變,拒絕拋棄自己的線 粒體,其結果是跟與之交配的高一號的性同 歸於盡。如果這樣的造反持續下去,等級森 嚴的制度最終會垮台,性別的種類會越來越 少,直到只剩下兩種性。也許,今天的兩性 制度,正是以前多性制度垮台之後的結果。 相關鏈接 雌雄分離的進化歷程 早期生物都是單個個體產生新個體,細 胞核進行一次無絲分裂就行。當多細胞生物 的生殖功能紛紛鞏固的時候,由於偶然和必 然的因素,突變或者變異,使得某些多細胞 生物產生了兩套「生殖」組織或器官,就是類 似「雌雄同體」的,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雌 雄同體。 再後來,在同體受精的生物基礎上,發 展成了雌雄同體,但是異體受精。這又是一 個進步。但這個還不是徹底的雌雄分離。 實現徹底的雌雄分離是非常困難的,在 進化的歷程中還在完善,至今沒有停止。雌 雄分離首先得分開,哪些是雌性,哪些是雄 性。分開之後,還得保證它們像同一個個體 一樣能非常親密地結合,並產生子代。雌雄 個體可以通過基因來分配,在多染色體個體 中,總有染色體是控制著性別的。那麼,當 染色體分配不同時,就可以產生兩種性別 了。 雌雄分離以後也有一些還保持著原始繁 殖的跡象,比如有些魚的性別是不定的,隨 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性別。紅海中生活的紅 鯛魚以20條左右為一群,其中,只有一條 雄魚,其餘的全都是雌魚。一旦這條雄魚死 去,在剩餘的雌魚中,身體最強壯的一尾便 發生體態變化,鰭逐漸變小,體色變艷,內 部器官也隨之發生變化,成為徹頭徹尾的雄 魚。
㈨ 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
生物進化的證據材料 達爾文進化學說,回答了拉馬克所不能解釋的許多問題,是當時最完滿的進化理論。該學說在思想方面、學術內容方面和科學方法方面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但是在許多方面也引起了爭議。首先,達爾文關於生存斗爭的論述包括多個方面,即生物跟無機自然條件的斗爭;跟同一物種的斗爭——種內斗爭;跟不同物種的斗爭——種間斗爭。但他主要指的是繁殖過剩所引起的種內斗爭。顯然,達爾文的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事實上,生命自然界各類生物之間,既包括沖突,也包含和諧;既包含對抗,也包含合作。達爾文則過分強調「斗爭」這個側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種種聯系。其次,他把繁殖過剩所引起的生存斗爭當作生物進化的主要動力是不恰當的。事實上,沒有繁殖過剩,物種也會變異,舊種也會絕滅,新的更發達的種也會取代它們。第三,達爾文的某些主張仍然得不到現代科學的支持。達爾文同意生物在環境條件影響下獲得的新性狀可代代遺傳。達爾文的這種獲得性遺傳(拉馬克提出)假說作為科學上的一個普遍規律,仍然得不到充分的證明。 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奧地利遺傳學家,他提出了「遺傳因子說」,即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是以自成單位的因子存在著。他們可以隱藏不顯,但不會消失。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成對因子互不幹擾彼此分離;通過因子重組再表現出來。孟德爾的觀點說明了支配遺傳性狀的是因子,而不是環境。這與達爾文獲得性遺傳的說法顯然不同。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荷蘭植物學家,他提出了「突變論」,他認為進化不一定像達爾文所講的那樣,通過微小變異(連續變異)而形成,他說變異可以是一種不連續的,由突變引起而直接產生新種。顯然,在德弗里斯看來,自然選擇在進化中的作用並不重要,只是對突變起過篩作用。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6),美國細胞遺傳學家。他提出了「基因論」,他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從而確立了不同基因與性狀之間的對應關系。這樣也就可以根據基因的變化來判斷性狀的變化了。摩爾根認為,生物的基因重組是按一定的頻率必然要發生的,它的發生與外界環境沒有必然的聯系。並認為,這種變異一經發生就以新的狀態穩定下來。因此獲得性狀是不遺傳的。 新達爾文主義學派盡管提出了「種質論」「基因論」「突變論」等,但也有許多地方引起了爭論。首先,新達爾文主義是在個體水平上研究生物進化的,而進化是群體范疇的問題。因此,這一學說在解釋生物進化時,在總體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新達爾文主義學派中的多數學者,漠視自然選擇學說在進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們不可能正確地解釋進化的過程。 (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進化機制的研究屬於群體遺傳學的范圍。(2)突變、選擇、隔離是物種形成及生物進化中的3個基本環節。他認為,突變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突變不僅能產生大量的等位基因,還可以產生大量的復等位基因,從而大大增加了生物變異的潛能。隨機突變一旦發生後就受到選擇的作用,通過自然選擇的作用,使有害的突變消除,而保存有利的基因突變。其結果便造成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這才使新的生物基因類型得以形成。群體的基因組成發生改變以後,如果這個群體和其他群體之間能夠雜交就不能形成穩定的物種,也就是說,物種的形成還必須通過隔離才能實現。這是他早期提出的綜合理論,又稱「老綜合理論」。1970年,杜布贊斯基又發表了他的另一本書《進化過程的遺傳學》。在這本書中,他又對以上綜合理論進行修改,他認為在大多數生物中,自然選擇都不是單純的起過篩作用的。在雜合狀態中,自然選擇保留了許多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基因,其原因就在於自然界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選擇機制或模式。這一思想相對於「老綜合理論」成為他的「新綜合理論」。 化石(fossil) 保存在岩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活動遺跡。化石一詞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它為研究地質時期的動、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證據。中國古籍中早已有關於化石的記載,如春秋時代的計然和三國時代的吳晉,都曾提到山西省產「龍骨」,「龍骨」即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的化石;《山海經》也有「石魚」(即魚化石)的記述;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有對琥珀中古昆蟲的記述;宋朝沈括對螺蚌化石和杜綰對魚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確認識。迄今,發現最早的細菌化石為距今35億年前的澳大利亞瓦拉翁納群中的絲狀細菌化石。
㈩ evolutionary biology是什麼意思
evolutionary biology
[醫]進化生物學;
例句:
But Dr Puts emphasises that evolutionary biology is not destiny.
然而普茨博士強調進化生物學並非定數.
But evolutionary biology is now making amends.
但進化論生物學現在正在進行修正.
ONE of the unresolved — and rather bitter — disputes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is between the creeps and the jerks.
在進化生物學上,「毛毛蟲」和「跳蚤」之間的爭論一直懸而未決,而且相當激烈.